0

包公的铡刀在哪里(最新19篇)

浏览

6863

作文

44

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描写开封包公湖的

全文共 298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着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已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 一首包公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包公的言志诗表明包公的愿望和理想。包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这里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开封府尹题名记”。开封府尹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已的信任的人来担任。在这块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位开封知府的名字,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来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里。看到了,很特别的地方,但又有些怀疑。包拯两个字的阴文已经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这是因为,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就在石碑包公名字处,划出了一条深深的指痕。从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我们来到大殿,这里我们看到一尊包公的塑像,塑像的造型设计为坐姿,包公身着蟒袍端坐在方座靠椅上,劲正如松、巍面阔目、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又眉微蹙,若视暝思,常怀有悠悠报国为民的中正心胸;再请看包公的双手,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又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来到东配殿,我们可以看到一组蜡像,这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戏----包公铡陈世美。这是根据包公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铡美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逼真。中间这位手托乌纱帽的当然就是包公了,他脸上严肃的表情表示出他为民做主而触怒皇太后,便仍执法如山、无怨无悔的思想,最终他铡了忘恩负义、要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那包公铡陈世美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看到这组蜡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包公升堂时一定很威严,那么他办公和居住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印象,在西配殿有一个开封府模型以供参观。这个开封模型是按照历史记载仿制的,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宋代告状人要写有状纸交由大门衙役,再二门三门传递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为,私下收钱,没有钱就扣下状纸。所以东京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包公到任后,得知这一情况,就毅然决定打开开封大门,任百姓自由出入,并可上堂听审,以示公正。也有传说讲到,包公打开大门后,让告状者直入大堂,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说。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墙上展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包公作为历史上着名的清官,在历代民众的心目中深受敬仰。今天,我们举国上下,意气风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站在包公祠,望着这位千岁老人,走在包公湖畔,看到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做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好了,各位朋友,包公祠是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描写开封包公湖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据导演介绍,《千年包公》的片头创意,就是要为包公雕一尊像。在一斧一凿中,穿插了四个精彩的故事:“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包公井”。

其中,“七弹王逵”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

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

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

包拯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

事实上,包拯不遗余力打虎的故事,在中央巡视组刚结束“回头看”的安徽省也能找到呼应。

今年2月底,中央巡视组展开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的首次“回头看”,安徽省为首次“回头看”的四个省份之一。按照安排,巡视到4月27日结束。在中央巡视组在安徽“回头看”期间,安徽已经有多名官员落马的消息曝出。

5月18日,安徽省纪委发布消息称,安徽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程瀚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程瀚曾长期在安徽公安系统工作,担任合肥市公安局长7年,担任合肥市副市长3年多。作为曾经的省会城市公安局一把手,程瀚以个性突出、作风强势著称,其曾“掌掴副局长”一事在安徽官场广为流传。

程瀚落马消息发布的同一天,最高检发布消息称,5月13日,经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德林(副厅级)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这是自2015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时任基础教育处处长缪富国被调查落马以来,该厅第6位命运发生重大变故的处级以上官员,同时也是第一位涉及该厅窝案的厅级以上官员。

而在4月,安徽也至少有三位处级以上干部落马的消息曝出,包括安徽合肥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宋美华,安徽省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效先,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长)沙圣虎。

另外,2016年5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继陈维席、陈世礼、方西屏之后,杨振超成为1996年8月以来近20年时间里第四个落马的安徽淮南市委原书记。

“回头看”的反馈意见虽然尚未发布,但打虎已卓见成效。此时《千年包公》的开播,正是对包公千年前反腐故事的绝佳再现。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包公祠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天下着毛毛细雨,空气清新湿润,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合肥包公祠游玩。

包公是我们安徽人的骄傲。他一生居官清廉,铁面无私,被世人赞为“人皆称铁面,公真是青天”,俗称“包青天”。一走进祠堂,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绿树荫荫,波光浮碧,水静静地,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越过小桥,正面就是白墙黑瓦的祠堂。从桥头到祠堂门口,摆放着一盆盆荷叶滴翠有莲花,喻意包公出污泥而不染,据说在包河中生长的红花藕也与别的地方不同,在这里藕断是无丝(私)的。

祠堂的正门上方写着包孝肃公祠,孝肃是包公死后皇上封给他的谥号。进入正门,端坐着的是威严肃穆的包公塑像。只见他头戴乌纱,身着朝服,严峻、锐利的目光正视前方,令人肃然起敬。包公塑像两旁,站立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在右边还摆放着赫赫有名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口铡刀。想当年,这铡刀为多少百姓除了害,洗却了多少百姓的冤屈啊!

出祠堂东行,有一座六角方亭,亭下就是著名的“廉泉”。据说为官不廉者饮此水就会疼起来,想来也是表达人们的心声吧!继续前行,是包公故事蜡像馆,栩栩如生的蜡像活龙活现地再现了包公审理陈世美等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包公《题郡斋壁》中的一名,意思是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堂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成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要有历史的真实,还要有现实的观照。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3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从历史中汲取思想精华,采取“纪实+影视再现”的手法呈现真实的历史以及当代人眼中的包公形象。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千年包公》的核心理念。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的包公?导演组查阅了《宋史·包拯传》、《孝肃包公奏议集》、宋人笔记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几十名海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先后前往中国台湾和安徽、河南、广东以及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用镜头追寻包公的足迹。全片的情节都源于有据可依的历史记载。如少年包公不赴富人宴的故事,来自朱熹的《朱子语类》;牛舌案、匿金案和冷清案,来自包公的墓志铭;“外甥有理打得舅”的故事,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故事,来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等等。片头的创意就是要为包公凿一尊像,在一斧一凿的碎石飞溅中,穿插了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和包公井等四个真实情节和场景。

纪录片只有讲好故事,才具有传播力。纪实是对现实故事的影视叙述,是对一个个精彩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挖掘。在59岁的台湾渔民吴堃玄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供奉着包公像。拍摄的时候,腼腆的吴堃玄每打扫一处都要祷告几句。这些细节,足见包公在台湾百姓中的影响。在安徽池州一座宏伟的包氏宗祠中,几位长者带着年轻人在祖先包公的画像前诵读家训,凸显了包公家风穿越千年的传承;在河南淮阳那座最小的包公庙里,供着一幅简陋的包公画像,守庙人滕忠红每天虔诚地将一杯清水供在包公像前,象征着包公官清如水,等等。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现实小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历史再现是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像呈现。《千年包公》的细节再现精益求精,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像六弹张尧佐、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疏通惠民河等精彩情节,再现画面都令人震撼,比起包公的传说更加精彩、丰满、感人。

全片没有陶醉于对历史的平面叙述,而是向历史深处探寻,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进一步营造我国廉政建设的浓厚氛围。全片共3集,紧扣包公的为人、为官、为民三条主线展开故事,用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深处,去体会和思考故事背后的思想精华:包公,一位北宋清官,为什么能跨越千年时空,为百姓所铭记?一首“清心诗”为什么今天还回响在我们耳边?为什么包公家训穿越千年,仍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为什么“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古流传?为什么他的为人、为官、为民之道,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在强力推进反腐倡廉的当下,《千年包公》这一题材有其特殊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包公祠观后感

全文共 2570 字

+ 加入清单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死无疑。你先回去杀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杀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死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包公祠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旅游的第一天,我们去的是包公祠。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包拯而建造的。包拯是宋朝的一个官员,他执法如山,做了很多好事,处罚了很多坏人。

到了包公祠以后,看见包大人的画像。还看见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在蜡像馆里,我们看到一组雕像。内容是包大人处置陈世美。我还拍了好多好多照片。比如,老虎一样的龙舟;比如,龙一样的龙舟;再比如,狼一样的龙舟。

还有许多许多的岩石,上面有一块写着孔雀开屏,玉兔捣药…

我跑到凉亭上拍照,我在走楼梯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摔了一跤。包公祠多么好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千年包公清心直道观后感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包拯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包拯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为官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包公的歇后语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的衙门 ———— 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 ———— 不认人

包公断案 ———— 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 ———— 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 ———— 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 ———— 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 ———— 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 ———— 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 ———— 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 ———— 正人先正己

包老爷(包公)办案 ———— 明察秋毫

成立皮包公司 ———— 做无本生意

开封府的包公 ———— 铁面无私

老包(包公)断案 ———— 认理不认亲

白脸媳妇当包公 ———— 清官

包公办案 ———— 明察秋毫;清明公断

包公搽粉 ———— 表面一层;光涂表面;光图表面

包公打飞脚 ———— 黑人一跳;吓人一跳

包公打銮驾 ———— 公事公办

包公的儿 ———— 犟性;闹门;包子;照黑不误;包黑子;白不了

包公的公堂 ———— 好进难说

包公的娘鼓肚子 ———— 怀的是丞相才

包公爷铡侄儿 ———— 大义灭亲

包公铡包勉 ———— 大义灭亲;公事公办

包公铡侄子 ———— 不留情面;大义灭亲

包公斩驸马 ———— 公事公办

包公斩世美 ———— 公事公办

包公折包勉 ———— 正人先正己

电灯泡上画包公 ———— 有名的黑脸;有明的黑脸

开封府里的包公 ———— 铁面无私

脸上抹锅灰 ———— 假充包公

包公的尚方宝剑 ———— 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子 ———— 不认人

包公的作风 ———— 铁面无私

包公给嫂嫂赔礼 ———— 秉公惹下祸

包公河的藕 ———— 无丝;无私

包公河里的藕 ———— 没私;没丝

包公脸上抹煤灰 ———— 黑上加黑

包公娘鼓肚 ———— 怀的是丞相才

包公怒铡陈世美 ———— 一刀两断

包公杀亲侄 ———— 先治其内;后治其外;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 ———— 铁面无私

包公爷的衙门 ———— 认理不认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美丽的包公湖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包公湖畔,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春天,湖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叶,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的像穿上一条薄薄的绿色纱裙。湖里的薄冰融化了,只听“吱吱——吱吱”,小鸟挥舞着翅膀在天空盘旋,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夏天,湖边的柳树随风舞动,一会儿跑东,一会儿跑西,真像女孩子甩着的长辫子。每天湖边都有不少人在钓鱼呢。“嘘——”千万别在钓鱼的人身后说话,会把鱼儿吓跑的!

秋天,柳树的叶子飘落下来,人行道上有许多落叶,就像金色的地毯铺在路上,散步的人们踩在上面,软绵绵的,真舒服!

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纷纷扬扬,湖面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树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大地都变成了奇异的乳白色,真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喜爱滑冰的勇士们,在冰面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技术,时而飞鹤展翅,时而急速奔驰,娴熟的技巧既让围观的群众惊叹,又替他们提心吊胆。

包公湖一年四季景色秀丽,又给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天然场所,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包公祠观后感

全文共 1632 字

+ 加入清单

4月份时候,去了一次开封,有幸到包公祠游览。小时候看过《三侠五义》对这个黑面月牙胎记的大胡子一直很敬仰。

现在包公祠是为了发展经济重修的,一进去就是浓重的石膏和漆味,估计除了地皮是原来老包家的,其他都是新建的。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来这里是看个文化,听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一下历史,感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清官的人文情怀。前后三进房,第一进是包公的坐像,五柳长须,面如黑炭,长眉如鬓,正气凛然。第二进,陈列是包公的一些文献典籍,还有包公墓出土的瓷器、木碗等。

包公平生只写过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包公主张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来保持廉洁,这和诸葛亮主张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相似之处,但从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困,人毕竟是社会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名公务人员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多少牵扯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关系,所以很多人就要把这个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就面对很多的人情关、情感关、金钱关、美色关等等。当这个社会把这个潜规则都默认以后,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以诚相待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心术》讲述医患矛盾,当主人公谷超华的手术引发患者隐性心脏病,导致病人死亡。死者家属就说:“为什么手术失败,就是因为医生没上心,为什么不上心,因为没送红包。”一个潜规则被整个社会都默认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看到很多落马的贪官都说:“人情往来,不收就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去,人与人交往隔着一层。”以这个借口做开脱却也是不对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却是这个社会腐败的根源,诚如朱镕基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廉洁自然生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所以我想到作为一个公职人员首先做到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即使无力改变社会风气至少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做贪官也很辛苦的。送来礼物,则必须替人办事,毕竟拿人手短。要送礼的事情,毕竟有难度,极有可能违法违规,办这种事情存在极高风险,事情办好了,时时刻刻提防着东窗事发,担心受怕,甚至寝食难安,万一被揭发则名声扫地,更有受牢狱之灾。所以这样一想贪官这个行业,也是属于高危行业,心理素质、体魄稍差者不敢当,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改用股市一句话:“贪官有风险,想当需决绝”。与其如此辛苦,不如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心宽体胖,一觉睡到天亮。

步入偏殿,是蜡像馆,再现了京剧《斩美案》的情景。记得,包公执法常说一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若天子真的犯法,包拯真会拿着龙头铡去砍天子,那岂不是造反。在封建社会,想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痴人说梦。

想到这里我想起明朝朱元璋在惩治贪官方面的事情,老朱家以前是贫下中农,没少受贪官污吏的欺负,朱元璋登基后,以铁腕手段处置贪官,发明一招“剥皮实草”的酷刑。在明朝从府到州至县都设有的“皮场庙”,把贪官拉皮场庙,完整的割下人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缝合完整,若人形,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后面,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可以想象想继任官员座椅背后一个人皮偶,是多么战战兢兢,即使是这样,朱元璋在晚年还是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即使这样酷刑之下,明朝仍有顶风作案者,可见酷刑不能根本治愈腐败之顽症,我觉得应该完善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漏洞,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想腐败也不能腐败。要加强各种监督;加强工作透明度,加强信息公开,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人民的注视下运行。

包拯据今已有1000多年,但其为官清廉、为民请命的精神对我们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道德傳家,十代以上。”紀錄片《千年包公》,通過歷史的視角,縱橫向分析,解讀了包拯勤政廉潔、剛正不阿的原因,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呼喚,突出了清正廉潔的家風對優良作風的深刻影響。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包公從小就接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飽讀詩書,寧靜致遠;為官一任,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卻又心係百姓,柔情仁厚;從彈劾貪官污吏到端州的“不持一硯歸”,他把百姓放心上,百姓也把他放心坎。在開封府題名記石碑中,歷任開封府尹的官員名字一一在碑,可他的名字卻被瞻仰百姓的磨成一個小坑,然而“包青天”的英名卻千古流傳,永在百姓心間。包拯之所以清正廉潔、鐵面無私、以民為本,與他的優秀的家風教育息息相關。他的子孫後代包繶、包綬、包永年等人也繼承了他清白為官、清正做人的優良品性,為後世稱讚。

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風的基礎。家風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家庭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家庭成員的性格特徵和品性品格,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為人處世。好家風以優秀的榜樣言傳身教,以寶貴的家訓教育後人,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在家做個好子女、好父母,在單位做個好員工,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從而形成良好工作作風,培育優良社會風尚。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關係黨風,連著政風,影響民風。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一方面,要求領導幹部嚴于律己,不謀私利,樹立好家風;另一方面,要求嚴把家庭廉潔關,提醒家人自重、自警、自律,監督親人遠離貪腐、潔身自好;另外,還應將好家風、好家訓作為寶貴的財富,弘揚繼承,發揚光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好家風鑄就好作風,好作風促進好家風。從著力解決“四風”問題,到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推進的今天,抓好作風建設,需要通過家風建設返璞歸真,固本培元;需要通過弘揚傳統美德,立根固本,正本清源。千年包公,色正芒寒,好家風代代相傳,好作風千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包公祠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

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两边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水建谨言不希后福”;下联是:“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游开封包公祠作文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祠坐落于合肥市芜湖路上,它是为了纪念北宋时的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这里三面环水,建筑物风格古朴雅致。

迈过高高的门槛,我们来到包孝肃公祠堂。祠堂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四合院,这里正面是大门,另外三面各是包公判案故事展、包公铜像和已发掘的北宋时的各种瓷器,正观包公铜像,只见他表情严肃,怒目圆瞪,好像在审问贪官污吏。旁边四位护卫手握宝剑,威风凛凛,让人不禁望而生畏,但更多的使我真正感受到包公的清正廉明。

走出祠堂一直向右走,就来到了流芳亭。流芳亭是包拯幼年读书、玩耍的地方,后人建此亭以寓包公的精神流芳百世。亭中雕栏玉砌,亭檐上雕刻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图案,给流芳亭增添了一份精致。从亭內可以看到美丽的包河,包河水波光粼粼,河面上连续不断的涟漪荡漾开来,让我产生无尽的遐想:传说中包河的藕今天仍然还是无丝的吗?但愿包河的藕永如以前吧!

包公故事蜡像馆位于祠堂东面,为我们呈现了包拯判案时的故事,蜡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深受游客喜欢。其中我觉得最感人的是《铡美案》,说的是书生陈世美考中状元被招为附马后,不认结发妻子秦香莲和儿女,可恶的是还派人追杀妻儿,秦香莲告到包公那里,包公不顾念乌纱,不顾皇后说情,将贪图荣华富贵的陈世美斩首了。从这个故事里,不仅可以反映出包公执法如山、疾恶如仇,还可以体现出他为了老百姓可以牺牲一切。所以都说包河的鱼呈铁青色,包河的藕也没有丝,这不正像征着包拯的“铁面无丝”吗?

游览包公祠,漫步于古色香的建筑物间,我仿佛也身在北宋那个时期,愈加的敬仰包公了。包拯正是以他的忠、孝、刚、廉的美名才会千年来被世人所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包公教子的名人故事_2300字

全文共 2164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人称包青天,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这年,包公告老还乡,他吩咐家人悄悄收拾了行囊,连夜雇了一条船,顺流而去。

走到半路,包公的船被一条大船追上。大船上下来一位身着簇新官服的少年,见了包公跪倒在地,说:“孩儿拜见父亲。”原来这少年是包公的二公子包催。今年包催上京应试,中了金榜三甲,被委任为县令,即刻上任。走到半路,包催得知父亲告老还乡,便赶来相送。

包公见了很高兴,说:“你与为父正是顺路,咱们不妨一同乘船上路,也省下一半路费。”

包催只好打发走自己乘坐的官船,与包公同乘一条船前去赴任。路上,包公问起包催的为官之道,包催毫不含糊,说自己立志成为父亲那样的清官。包公沉吟道:“做清官可不容易啊!”

父子俩一路走,一路聊,不觉船行到清江口。一位渔翁听说包公告老还乡路经清江口,死活要送他一条清江鲫鱼。包公见渔翁态度坚决,只好收下,但悄悄吩咐下人临走时留下几钱银子,算是买鱼钱。

清江鲫鱼味美肉鲜,天下闻名。包公命下人拿去厨房炖上,不想过了半天,去厨房端鱼的下人慌里慌张地跑进来,说他刚才去厨房端鱼,不料却发现鲫鱼不知道被谁偷吃了,只剩下一堆鱼骨鱼刺。

包催一听,勃然大怒:“这一定是下人们馋嘴,偷吃了鲫鱼。”可是下人们都说自己没有偷吃。包催一时无法,望着包公。谁知包公却平静地说:“你身为县令,如果连一个偷鲫鱼的案子都断不清,还能去治理一方吗?”

包催面露羞色,他在船舱中踱了一会步,便命令下人们一一接受询问,要讲清在鲫鱼被窃的半炷香工夫里,他们都在哪里,有谁为证。结果,包催发现有三个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一个是炖鱼的厨子,一个是丫鬟小柳儿,一个就是端鱼的下人。

厨子说他一直在厨房做菜,只在鱼快熟时离开了一小会去方便。丫鬟小柳儿则说她有些晕船,那会儿独自一人在船头透气。而端鱼的下人说自己一直侍侯在船舱外,去端鱼的时候发现鱼已经被人偷吃了。

包催一时犯了难,三人均有作案的时间:厨子可以利用他一个人在厨房的便利,从容偷鱼;丫鬟小柳儿有可能利用厨子出去方便的时候进厨房偷鱼;端鱼的下人更别说,他完全可以在端鱼的时候偷吃。包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思忖半天,想不出办法,一时性急,命令随从:“给我打,我看是他们的嘴巴硬,还是板子硬。”随从不顾三人的哀求,刚想举起板子下手,就听一声怒喝:“住手!”

只见包公黑着脸,怒气冲冲地走进来,他训斥包催:“我以为你有何高明手段,原来不过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用板子审案的官全是昏官庸官,你连一件窃鱼案都要借助板子,以后如果遇到大案,岂不是每次都要动大刑?与其让你留下无数冤案,给我包家丢脸,还不如不去做这个县令。”说着,包公拿起包催的官印,就要丢进水里。

包催赶紧上前跪倒:“父亲,我错了,是我一时性急,请父亲放心,我在一天之内定要断清此案,否则我自己把官印归还朝廷,脱下官袍,回家种田。”

包公见包催言辞恳切,才收起怒气:“也好,就看你一天之内如何了断此案。”

包催来到厨房,翻看了盘中剩下的鱼骨,思忖半天,突然眼前一亮,急忙端着盘子来到包公房中,说:“父亲,我找到了一处疑点。”包公忙说:“说来听听。”

包催指着盘里的鱼骨说:“常人吃鱼时,要十分留心鱼刺,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是看看这个盘中,鱼刺根根不少,上面鱼肉皆无,鲫鱼被偷前后不过短短半炷香工夫,什么人有如此本事,能在眨眼间把这么大一条鲫鱼吃得干干净净、骨肉分明?这不是太奇怪了吗?我想,这盘子里的鱼根本不是渔翁送的清江鲫鱼,偷鱼的人一定是先把鲫鱼偷走,再用早先吃剩下的鱼骨冒充。”

包公听后,捋须点头说:“不错,你的洞察力还不差。”

包催说:“既然偷鱼的人还没机会吃掉鲫鱼,我想鱼一定还藏在船上。”他立即下令让随从搜船。不料把船翻了个遍,仍没有发现鲫鱼的影子,包催又被难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被一条小小的鲫鱼弄得灰头土脸。包催心里烦恼,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砚台。这时正巧夫人进舱,见砚台翻倒在桌上,便问:“是哪个丫鬟如此粗心,打翻了夫君的砚台?真是该打。”

“夫人不用生气,砚台是我自己打翻的……”包催心不在焉地说着,突然,他脑海里仿佛划过一道闪电,心里一阵亮堂。

包催兴奋地赶到包公舱内,说:“父亲,我已经找到了偷鱼的人。”

“哦,是谁?”包公问。

包催微微一笑:“请父亲恕罪,那个偷鱼的人,就是父亲您。”

“为什么说是我?”包公饶有兴趣地问。

包催胸有成竹地说:“刚才我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砚台,夫人便怀疑是丫鬟打翻的,这使我想到,我们总是责怪下人犯错,却不想我们自己同样会犯错。其实鲫鱼失窃当时,除了三个下人,还有一个人也有作案的时间,这人就是父亲您。当时您曾经出去过一会,可我却根本没有怀疑您。搜船时,全船也只有父亲您一人身上没有被搜。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父亲您穿的是宽袍大袖,平时您都是垂着袖子,可自从丢鱼后,父亲却一直把袖子拢在一起,因此我断定,鲫鱼一直都藏在父亲的袖子里。”

包公听完哈哈大笑:“不错,鲫鱼是我偷的。”说着,他垂下袖口,一条半熟的鲫鱼从袖子里掉了出来。

原来,包公见包催虽然志向远大,却有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于是他临时想了个主意来考验包催的断案能力。如果包催断不清此案,包公将会上书朝廷,收回包催的县令之职,免得天下又多一个昏官。

包催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上任后勤勉自爱,善治政事,终于成了像包公一样的清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与包公有关的歇后语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铡皇亲—— 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公斩包勉—— 正人先正己

包老爷(包公)办案—— 明察秋毫

成立皮包公司—— 做无本生意

开封府的包公—— 铁面无私

包公的上方宝剑—— 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 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 不认人

包公断案—— 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 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 铁面尤私

包公审案子—— 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 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 大快人心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

包公铡驸马—— 刚正不阿

包公铡驸马——公事公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包公断案歇后语是什么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办案——铁面无私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比喻】 老包(包公)断案

【解释】 认理不认亲

扩展阅读: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推荐阅读:歇后语三九天穿裙子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

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

,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

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

,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清廉与公正,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也成为千年以来执法执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免张尧佐"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张尧佐为宣徽使等四项重要职务。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2014年3月,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就曾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包公祠和铁塔作文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最后一天,我们乘车来到七朝古都开封,先参观了古代著名清官包公祠。在去铁塔的公园小道上,我们被两个穿道具服装的吸引住了。一个穿着猪八戒的服装,带着八戒的帽子和面具,背上还驮着个小女人。大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猪八戒娶媳妇”。另一个则是穿着官服,带着官帽,腰上却装着一匹假马,腰前是马头,腰背是马屁股,走起路来一晃一晃象骑在马上一样。导游介绍说:这是“秀才中状元”。

很快,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几十米高的古塔--铁塔。我问妈妈:这塔都是铁做的吗?导游听了忙对大家说:这小朋友问得好。铁塔不是铁造的,而是用琉璃砖砌成的,因为塔外面的颜色为铁色,所以取名铁塔。她还说:据传只要绕铁塔顺转三圈,反转三圈就能除病消灾。我听了高兴地对外公说:您腿不好,我代您转圈,让您的腿病痊愈。于是,我跟着一些大人绕着塔转起圈来,跑得满头大汗,心想:这下,外公的腿一定会好起来。

晚上,我们乘坐干净舒适的动车回上海。在车上,我对妈妈说:“我们西游结束了,真开心!”外公说:“唐僧是走路和骑马到西天取到了真经,你呢?是乘飞机和动车西游,取到了什么呢?”我也取到了真经呀!我凑在妈妈的耳边轻轻地说:“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解开古人留下的一个个谜,对吗?”妈妈听了直点头,可外公却不知我得了什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包公祠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祠位于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祠和大相国寺一样,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公祠院内风景优美,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碧波荡漾的包公湖,还可以观赏到稀奇古怪的山石。我们走进东殿,里面有包公审案的蜡像,还有刑具,分别是虎头铡,龙头铡和狗头铡,虎头铡斩的是一些普通官员,龙头铡斩的的是一些皇亲国戚,狗头铡斩的是一些贫民老百姓。走出后门又是一座殿,里面是包公古时住的城市模型,城市小巧玲珑,我非常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