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哲理故事2世界第一女飞人的故事(实用19篇)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老革命家李先念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浏览

2467

作文

1000

小纸条成就爱马仕哲理故事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1920年,埃米尔·查尔斯·爱仕新婚后不久,即搬入了代表继承人资格的爱马仕家的老屋。

整理房间的时候,他在祖父蒂埃里当年的卧室里,发现了一本尘封的日记。当他拿起它准备放进盒子保存时,从里面掉落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潦草地写着:“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满足卡洛尔所有愿望,这会让我不带任何遗憾离开!”卡洛尔———正是埃米尔祖母的名字。

埃米尔一直在看祖父留下的日记,里面被提及最多的是“萨克”这个名字,祖母卡洛尔则只在最末几页被提到。从日期上判断,这本日记是蒂埃里晚年所写。萨克到底是何许人也?埃米尔带着疑问去找母亲。

原来祖父曾从邻居的皮鞭下救下一匹马,并给它起名“萨克”。萨克来后,蒂埃里的生活里全是它:他热衷于给萨克修剪鬃毛、洗澡、嬉戏、为它量身定做马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萨克生病,蒂埃里竟睡到了马厩去照顾它。卡洛尔很失落,但是她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和蒂埃里一起精心地照顾萨克,两个人的话题常常围绕着萨克进行,直到她因为肺病去世。

埃米尔听完母亲的讲述后很是不解。祖父母相处依旧完美,为什么蒂埃里会写下那句话?

不久,埃米尔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威尔士的王子,他要求爱马仕为自己制作皮质衣服。

埃米尔信守爱马仕只为马儿制作皮具的原则。他找借口称:爱马仕的匠人只会制作马具。送走王子后,一位老匠人不服气地告诉埃米尔,在蒂埃里晚年,曾经心血来潮地制作过一只皮包。据说那只皮包的工艺和样式,是世界第一的!

这让埃米尔感到好奇,在母亲的指点下,他在保存完好的萨克的马厩里找到了那只皮包。他惊奇地发现,里边还有一封信,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字迹。

埃米尔一直苦寻的秘密竟然就在这张纸上。这是当年重病中的卡洛尔写给蒂埃里的。卡洛尔和蒂埃里只有过一次大的争吵,那就是在这个皮包做好后,卡洛尔惊讶于它的精美。她要求蒂埃里为自己制作一个,可是被拒绝了。之后,卡洛尔再也没提过这个要求,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结合日记来看,痴心于马的蒂埃里在卡洛尔去世后,终于发现自己实在对卡洛尔亏欠太多。他后悔,但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失,直到病重,才含糊地表示,想满足亡妻的愿望。

埃米尔轻轻地把书信放回了包里。他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回荡———为最爱的人,制作最好的东西。既然这是祖父的遗憾,那么,就让自己来替他弥补吧!

埃米尔将爱马仕工场更改为爱马仕皮具公司。一年多后,爱马仕首款皮包制作成功。

这款皮包,爱马仕只制作了四个,埃米尔没有让它上市。他把其中一个作为爱马仕公司制作皮具的标杆。如果今后爱马仕的产品无法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它唯一的归宿就是被销毁。另外两个,他赠送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最后一个,永远地放在了卡洛尔的墓地。

如果不是那本日记和那张掉落的纸条,爱马仕也许还只是一家制作马具的工场。一丝遗憾,穿越了时空,造就了爱马仕的崛起。——《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育花与育才》哲理小故事分享_哲理故事作文700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拜过佛后,信步走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人)正埋头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还要从这一盆移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怎么教育人,就该怎么培育花草。”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的要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表面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不可救药,对他们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会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给我上了一堂育才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职场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职场的哲理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关于职场的哲理故事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

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昨天的电脑上不去网,所以推辞了一天,希望老师原谅。

这几天我的情绪已经和以往差不多了,在家里过年时的野心收回了不少,没有那无人管教而疯狂的玩。现在已读起了《名人传》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听别人说读《名人传》时候,我还愣了一下怎么还要读《鸣人传》,让我纳闷,当我看见是《名人传》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我还一位学校疯了,让人读漫画,呵呵。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刻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我一读我还是发现没意思,虽说是罗曼。罗兰这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我还以为就写这样,当我马上放弃的时候,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当读到《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马上吸引了我。当我往后读的时候才发现往后越来越精彩,原来《贝多芬传》是一盘开胃菜。我越来越喜欢上了这篇小说,这个作者也让我感到欣慰。

当我读到《米开朗琪罗传》时,发现米开朗琪罗这个人很可怜,他的性格影响因素竟然是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他对于他的国家,并无达。芬奇般的微笑的冷漠。远离了菲冷兹,就要为思乡病所折磨。又因为他是菲冷兹的故族,故他对自己的血统与种族非常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学习的智能哲理故事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有一个学生诚惶诚恐的来请教他的老师,学生问:“老师!请问我要怎么样做,才能学会您所有的智能呢?”

这个学生的老师,是一位深具智能的大师,他听到学生这样的问题,笑了笑之后,反问学生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学会我所有的智能呢?”

学生想了想,立刻说:“我以为,最好老师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能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老师您所了解的事情!”

大师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大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过了好一会儿,大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

大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大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的智能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你本身亲自去咀嚼的!

是的,我的孩子,有些事情的答案,爸妈也能够很快的都告诉你。但是,如果能够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来获得许多人生宝贵的答案,我认为那是值得的!

毕竟,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你自己深刻来品尝与体会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透过知识的吸收,加上你不断地反省、思考,化为自己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智能的开启之处,也是奠定你一生能够永续成长的真正基础。”

你越是聪明,要学的越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帕瓦罗蒂三十岁那年初夏,他应邀来到了法国的里昂参加一个演唱会。他提前一天赶到了里昂,晚上就住在歌剧院附近的一个小旅馆。由于旅途的劳累,帕瓦罗蒂感到很疲倦。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演出,便早出睡了。但是没过多久,就被隔壁房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吵醒了,而且万万没有想到,那孩子竟一向啼哭不止。帕瓦罗蒂用被子蒙住了头,但那啼哭仿佛是具有魔法的歌声,颇具穿透力,仍不断在他耳旁萦绕。这让帕瓦罗蒂十分苦恼。这样折腾了将近半个小时之后,他只好披着被子在地上散步,心中一次次祈祷着孩子的哭声赶紧停止。可那个孩子根本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而且每一声都跟第一声一样洪亮。无奈之下,帕瓦罗蒂索性就把孩子的哭声当作歌声来听,渐渐地他竟佩服起那个孩子来:我唱歌到一个小时后嗓子都要沙哑了,可这个孩子的声音为什么会依然嘹亮?难道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方法吗?如此一想,帕瓦罗蒂立刻兴奋了起来。他发现小孩子的哭竟然很有学问:孩子哭到声音快破的临界点时,会把声音拉回来,这样声音就不会破裂,这是因为孩子的哭的时候是用丹田发音而不是用喉咙。又听了一会儿,帕瓦罗蒂也开始学着用丹田发音,试着唱到最高点,永久持续着第一声那样的洪亮。帕瓦罗蒂练了一个晚了。第二天演唱会上,他们

饱满的声音征服了观众。之后成了伟大的歌唱家。

【人生哲理】:孩子的哭声和糟糕的环境已是既成事实,关键在于能否直视承认,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大师帕瓦罗蒂便做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让孩子的哭声左右了自己,让烦燥影响自己倾听的耳朵。在那一刻,烦恼既然躲避不掉,他就理解了,把哭声当歌声来听,这反倒化解了烦恼,把坏事转成了好事。一个职业者的敏感和思辩让他从烦恼中梳理出演唱的真谛,为他的成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反之,如果当天帕瓦罗蒂把哭声只当哭声,把烦恼只当烦恼,一通吼骂,或者烦恼之下离开旅馆,再或者找那孩子的父母抱怨,那么他就不会领悟到演唱的技巧,说不准还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演出,甚至影响到他的整个演艺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化学家卢嘉锡的名人故事_1700字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 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 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 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了很多文章。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被读者抢购一空,他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心想与其让这些出版商、书贩子赚钱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两年内转成百万富翁。这个念头一出现立刻就付诸行动。这位大作家摇身一转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书商。然而,还不到两年,由于自己不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素质便债台高筑,难以维持下去。不仅仅书商没有做好,就连自己的“主业”写作也被荒废了。眼看着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一个被打碎了,马克吐温果断放弃了书商的生意,回头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番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

马克吐温在回顾他走过的路时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名言在告诫人们要分散风险、实施多元化策略时有必须的道理。因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这个篮子被打翻了,你就可能一无所获了,这对于某些人或事来说是对的。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认真地看好这个篮子是再适宜但是的。”

【人生哲理】:每个人的智力、爱好、兴趣、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适合于文学的创作,有的适合于从政,有的适合于科研,有的适合于做工等等。别人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特长,你可能在另个方面有必须的天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不管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怎样做最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再试一次哲理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

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

全文共 5711 字

+ 加入清单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3、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4、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5、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6、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7、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8、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9、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10、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痛苦和盐哲理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印度有一位老师,他对弟子不断的抱怨感到非常厌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弟子去取盐回来。

当弟子不情愿地拿回盐时,老师让弟子把盐倒进杯子里喝,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弟子吐了出来,说:“苦极了。

老师笑着让弟子带着一些盐去湖边。

他们一路没说话。

到了湖边,老师叫弟子往湖里撒盐,然后对弟子说:“现在你喝点水。

弟子抿了一口湖水。师父问:「味道如何?

弟子回答说:“很清凉。

师父问:「你尝到咸的味道吗?

弟子说:“不”。

然后,师父坐在这个喜欢怨天尤人的弟子旁边,握着他的手说:“生活的痛苦就像是一定量的盐,不多不少。“我们承受痛苦的体积大小决定了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疼痛时,扩大你的承受能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有数量,不多也不少。我们承受痛苦的体积大小决定了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疼痛时,扩大你的承受能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创意推销的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间售卖不易碎杯碟的公司,其中一位推销员,生意成绩五年来都是冠军,每年周年大会,都会对其他推销伙伴致词,谈及成功之道,但对于自己实际推销技巧,都避而不谈。

终于,经过五年来同事及公司方面的诚意打动,他在第六年周年大会上,透露了他的推销秘诀,那就是介绍完公司产品之后,拿出十多件不易碎杯碟,用力向地上掷下。当准客户眼见杯碟丝毫无损,自然信心大增,因而速下订单。

不出所料,全公司的推销员,都运用此方法于推销之中,公司的业绩也节节上升。可是,五年推销冠军的成绩仍然是处于领导位置,同事向他请教推销之道,他说:“我早已告诉你们我的秘诀:首先介绍产品,然后尝试掷碎杯碟。有一点我要补充的是,我现在已由自己掷杯碟,改为请准客户掷杯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妈妈帮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外名人故事》。回到家,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光明日报出版社。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有那么多故事不知道,知识真像海洋一样广阔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诸葛亮娶妻》,在故事里,我认识了两个新人物,一个叫诸葛亮,他是三国中的一位政治家。另一个叫黄月英,他长得很丑,但却很聪明。主要讲了诸葛亮年轻时满腹经纶,可25岁还没结婚。这时,有一位叫黄承彦的人觉得自己的女儿——黄月英很出色,想把她许配给诸葛亮,但黄月英长得很丑,不知道诸葛亮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谁知诸葛亮不以貌择妻,答应了这门亲事。婚后,黄月英对诸葛亮体贴入微,把家里的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帮他想出很好的办法,帮诸葛亮解决问题。而且两人非常相爱。诸葛亮一生都没后悔娶黄月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长得很丑,但他们的心灵很美,头脑很聪明,我们不能以貌待人。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说的真对!我爱看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把根留住哲理故事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27岁那年,凡高觉得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理想,日子如同行尸走肉。

平淡的生活如同一个酱缸,而现实就是一种搅拌剂,形形色色的男女,纷纷扰扰的俗情,将恶性交融成为了常生态。于是乎,本质不在重要,芸芸众生如同一株株履水浮萍,无根无向。娼盛,权盛,赌盛,惟独初性败衰。

有汪君手术初愈,医生告诫要注意戒食修身,而此君终日流连于牌局,其妻无奈,愁面红眶,将饭菜端送于赌桌前,却被扫落一地。而后,我好奇一问:“汪先生,妻贤惠若此,为何羞辱之?”答之:“人生无趣无味,今朝得欢今朝喜,碍我享乐皆我敌。”我闻后无语,心头如萧萧冬日,冰辙万丈。

恶气当道,阴阳浑浊,行人与爬地足虫何异?

四年前,当脚步还踩塌在青春河畔那一片片青青草地上时,我与好友H时常徜徉于黄昏皎月,那时的世界是纯白色的,我们相信生命的质地就是坚守,就是对于理想与道义的永不言弃……。四年后的我们,除了相聚泪眼,叹息人生几何,也便只能在落寞的星空下追问——难道生存就意味着魅俗与堕落?

有时候直觉得生命就是受炼,自己每日孤独地沉浮于狂欢的人群,心智已麻木,黑漆漆的夜空里,生命一次次地迷失在凌晨的高地,十字架俨然流放的囚徒,生活本质上蜕变成了一种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罗素年幼时担忧无趣的人生何时会是个尽头,后来他是走过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生命也便成为了意义与智慧的凝结体。

根流放了,生命注定是轻放的,卑微的,虚无的,苦痛的;根留住了,生活便能收获厚重与庸实的福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五则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1、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2、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3、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4、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5、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着,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着作,以及马克思着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着,因为“研究原着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读书之法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方法,在于专门研究一类学问,这类的学问能研究透,其他的各门各类学问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但急于想对一门学问领会,也是不能算研究深透,因为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维的沉淀。“为学之道”即做学问,要深入探求其中的规律,然后考核所知,做出文章来。人要是想进步,最好的办法便是记日记,日记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如内心的欲望,内心的深思反省皆可以记录。

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剖析,曾国藩立下了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

这十二条,为曾国藩的一生成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乃至于官居一品,位居宰辅,每日一炷香的静坐,每日的日记都不能停止。到老来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头晕目眩,手脚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励志人生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哪,看完你明白一切。

有个穷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诉说生活的艰苦,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却挣不来几个钱。

哭了半晌他突然开始埋怨道: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富人天天悠闲自在,而穷人就应该天天吃苦受累。

佛祖微笑的问:要怎样你才觉得公平?

穷人急忙说道:要让富人和我一样穷,干一样的活,如果富人还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

佛祖点头道:好吧!说完佛祖把一位富人变成了和穷人一样穷的人。

并给了他们一家一座山,每天挖出来的煤当天可以卖掉买食物,限期一个月之内挖光煤山。

穷人和富人一起开挖,穷人平常干惯了粗活,挖煤这活对他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了一车煤,拉去集市上卖了钱,用这些钱他全买了好吃的,拿回家给老婆孩子解馋。

富人平时没干过重活,挖一会停一会,还累的满头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强挖了一车拉到集市上买,换来的钱他只买了几个硬馒头,其余的钱都留了起来。

第二天穷人早早起来开始挖煤,富人却去逛集市。不一会带回俩个穷人来,这两个穷人膀大腰圆,他们二话没说就开始给富人挖煤,而富人站在一边指手画脚的监督着。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挥两个穷人挖出了几车煤去,富人把煤卖了又雇了几个苦力,一天下来,他除了给工人开工钱,剩下的钱还比穷人赚的钱多几倍。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穷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每天赚来的钱都买了好吃好喝,基本没有剩余。而富人早就指挥工人挖光了煤山,赚了不少的钱,他用这些钱投资做起了买卖,很快又成了富人。

结果可想而知,穷人再也不抱怨了。

哲理故事启示】:

成功,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而在于你能借多少人的力去做多少事!

学会借力吧!借人的力,借工具的力,借平台的力,借系统的力!由此,你便找到了杠杆的着力点,去撬动整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他学问是靠母亲教导和自修得来。他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谅解与耐心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贡献。 “浪费,最大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时间办更多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能量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捕捉黄鳝的人将他手中的那个小小的竹笼子申报了国家专利没有,我觉得那东西完全可以得到一个专利号。因为它十分巧妙,做起来也不费事,却实用得很。一束细篾编织成拳头粗细的笼子,笼子尾部是进口处,一圈轻而簿的篾瓣朝里形成一个漩涡状茬口。

黄鳝被笼里的诱饵吸引了,就从那篾缝里钻进去,但是它在笼子里面没法转身,于是被收笼子的人提起来,没有一条能够逃脱的。其实这笼子什么机关也没有,只有进口处那一圈篾瓣。它是利用了黄鳝的尾部特别敏感,只要一触到硬物整个身体就向前游动这一特性,断了黄鳝的后路。假使黄鳝敢于朝后退一步,那么就没有哪一条黄鳝能被关进笼子而束手待毙的。

当初黄鳝是怎么进来的呢当然是顶着篾瓣钻进来的,因为那时诱饵在前,就什么也顾不上了,硬着头皮往前钻。等到后退的时候,篾瓣的尖梢一根根扎在尾上,它不知道后面那坚硬的是什么东西,退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一触即缩,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朝后退,就只好在笼里一直呆下去。

置身险境而不敢后退一步,这类现象在动物界并不鲜见。然而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常犯这类错误,甚至于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