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汇集19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浏览

3352

作文

90

作文:我心中的陶渊明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情,我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不过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所以他是幸福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走进陶渊明作文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数之不尽。而中国文史上,骚人墨客,大到文学各家,小至无名之辈,又举之不完。但自古至今,政坛文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爱好,那便是暂别政治江湖,归隐田园生活。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便是这些田园隐士中的代表。其实我一直觉得陶渊明是个可爱的老人家,一股子傲气,固执且坚定着,硬是要找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地方,真不愧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鸟不拉屎鸡不下蛋,还要有美丽风景,可以让他身体和心灵绝对宁静,用好棒好棒的文辞描写他心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人们说的心里直痒痒,把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都说的向往和他一样种地吃窝窝头,东篱下啊采菊啊见南山啊什么的,说得世人都倍感市井之嘈杂,都觉得繁华的俗世凡尘怎么看怎么别扭。凡是读过两年诗书的就会说自己向往种地,向往自给自足、粗茶淡饭,说现在这样只是凡尘世俗,身不由己,就等着哪天有机会了就去归隐了。可是真正去归隐种地的人又着实不多……大概还是放不下吧。

掐掐大腿估计也打消不了这种凡人肉身的种种欲望,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人总是空喊口号并尴尬着……所以我说,陶老爷子是可爱的。人家是屡次遭贬才归隐田园的,人家就有这种很下心的骨气,人家就有这种远离凡世喧嚣的气节。陶渊明刻苦半生,童年都没有过好地学了一身本领,满腹经纶,并不仅仅是为了去种地。虽然一个需要不断前进的国家不可以动不动就拿逃避作高雅,可是陶老爷子为世间留下了一种质朴的美好。要不是“采菊东篱下”,又哪来的《饮酒》?

若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何谈《桃花源记》?如果没有“种豆南山下”,那《归园田居》又何去何从呢?所以说,田园隐士并不是空口叫出来的名号,并不是种田耕地,无所事是,他们是时刻快乐着并带给他人简单朴实的快乐的。所以,我读着陶渊明,看着快乐的日子从身边走过,幸福也流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留下的不朽诗篇。陶渊明是南朝有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和散文大都在歌颂自然,讽刺社会。他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对我来说陶渊明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有胆量、有豪情的伟大人物,他嫉恶如仇,厌恶黑暗的官场,不屑与那时代官场之人同流合污,只求回归自然,洁身自好。我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陶渊明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他从小有豪情壮志,立志为国奉献。但身居官场后,他看见那里面肮脏污秽、残暴不公。社会的腐朽令他悲愤不已,可他无能为力,他厌恶官场的黑暗,愤然辞官,隐居田园。便有了妇孺皆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生活贫苦而清淡,但陶渊明乐在其中,正如诗仙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便在这清贫自在的田园生活中度过了余生。陶渊明,离我很远,却又似乎是一个老朋友,我熟悉而又陌生,《桃花源记》使我认识了他,知道他内心所向往的生活;《归田园居》使我了解他,他不羁的性格,对官场阴暗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看到了他的高傲,遗世独立,正如他毕生所爱的菊花,像个不与世俗争奇斗艳的隐者。

陶渊明的品质如此高洁,但他的一生是那么不遂人愿。家道中落、国家腐败,年少壮志的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心中悲伤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自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里,带着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以及淡泊名利的心走过无数春秋。

陶渊明的心愿固然美好,但他所向往的“桃花源”终究不可能实现。一味的逃避世界,逃避事实,而不去改变只会落得“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惨境地,但陶渊明不屈权贵、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值得后人传颂。

陶渊明,你正如一朵盛开的菊花,不似牡丹富贵,不似梅花高傲,也不似桃花绚烂,你平静、淡然,犹如为天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赞美陶渊明初中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学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不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学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陶渊明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在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魏晋,他终于从尘网中挣脱出来,似乎南山的菊花才是他的最爱,于是他站在高处将尘世尽收眼底,于是那些空灵洁净的文字如同天籁之音,只有俯视才有高屋建瓴的气质,只有超脱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远离世俗喧嚣,临清流而赋诗,醉倒在终南山的悠悠南风里,与飞鸟相与归返,怀瑾握瑜,独守高洁,陶渊明让我懂得了在烦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眼中的陶渊明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从指缝间溜走,不觉容颜老去,而我心中的陶渊明依然如故。

陶渊明是才华横溢的。《晋书.陶潜传》曾有记载:博学善属文。而萧统的《陶渊明集序》这样评价他: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不疑有问。众人皆知陶渊明博采众长,他的智慧有如皎洁清凉的月光,缓缓倾泻在诗歌的花蕾上,为诗歌增添风采。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我心中的陶渊明便是诗歌的使者。他引领着晋朝的文人攀登文学的高峰。

陶渊明是傲骨冰心的。唐有李白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晋有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品性是高贵的,他的灵魂是坚贞的。他也有满腹志向。“大志济于苍生”便是他的夙愿。更有诸多文章可追其印迹,如“潜少怀高尚”“语时事则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他满心热情,却被俗世击得粉碎。他宁愿放弃,也不愿像某些人一样苟颜于官场。在世人眼里,他是怯懦的。可又有谁能看出他内心的坚持。他以心为笔,以血为墨,才换来了中年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他不贪图权位,所以当他的人格、心志遭到侮辱时,他便不顾一切,如一株梅花,傲立于霜雪中。

陶渊明是悠然自在的。在经历了几度东风,几度飞花后,他的胸襟更为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对他生活境界的写照。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寻得的“桃花源”,却在辞官归隐后,在心灵深处寻获。放下杂念,忘却官场的失意,回归自然宁静的生活,在落英缤纷的桃林中高歌;于春光融融的时日,在田里劳作;在晚风习习的夏日里抚琴;在满天星辉的月色里赋诗……无不透着闲适的氛围,让人心生沉醉。

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才华横溢,傲骨冰心又悠然自得。他的博学,他的孤高,他的怡情就如这柔柔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夕阳西下,放眼远望,满目青翠。静静的,轻轻的,是你走进我的心里来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陶渊明人物评价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2]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看陶渊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是位隐士,也有人称其为逃避者,逃避乱世,乱政。

陶渊明的一生,五任五隐。五任是为了养家糊口,五隐是为了自洁。当时官场混乱,陶渊明力求洁身自好,已委实不易,当无法在官场坚求内心时,他心一狠决心隐居。

对于当时的政局,陶渊明起初绝不是持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他曾力行改革,哪怕只是在他管理的小小的县城。从他的《桃花源记》中也能看出他对世况的叹惋,我甚至敢说他有想过变法维新。可光从他在县城执行的来看——改革触动了地主官僚得利益而被迫停止——这似乎不可能实现。如果他坚持变法,那么等待他的是什么?是被掌权者迫害,是被卷入棋局,从此堕落成和别人一样的毫无尊严。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给他变法的机会,他是否能有把握,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到国民的支持,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以后的种种而不使国家再度混乱?这样挨个的排除,他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在是否应该选择这条不归路时,他做了一个理性的决定:放弃几乎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又能保住尊严,那就是隐居;如果我没有能力与胜算,那我就在个人底线之上求自保。这是理性的选择,这是认清了自我,只有当他分析明白了自己,算好了代价与回馈,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隐居的基础上,他为自己缔造了理想王国:桃花源。那里宁静美丽,没有战乱和贫穷,大家都怡然自乐。那里的人都十分清楚,这样的生活足够好,外面十分混乱,没有出去的理由。在桃花源足够安逸。像陶渊明,即使是“草盛豆苗稀”,那我过得也安稳,我有把握过好隐居的生活,变法有可能让我名垂青史,但风险太大,不如脚踏实地的种地。

有时候希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我们总要在理性和冲动之间权衡,若不值得我们冒险,那就做好自己能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读音:不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这则故事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与陶渊明的亲密接触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朵两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随风飘落;一步两步三步,陶渊明正从“桃花源”中走来。

我不曾想过,我竟会对已经逝世很久的古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事实就摆在眼前,让我不得不相信。

最初是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道陶渊明,第一印象这个诗人一定是一个喜好自由、闲适生活的人,但却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随着陶渊明的作品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第一次与他接触是从一篇文章开始,具体的名字已记不太清。他曾经五次为官,在他第五次做官时,深刻体会到了王朝的腐败,让他对东晋王朝失去信心,连夜罢官回家,又继续过起了清贫的日子。这个陶渊明让我被他的性格所折服,不贪图荣华富贵的生活,活得潇洒自在。

第二次与他接触是因为他罢官后在清苦的生活环境中所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相信读过书的人都会明白这幅对联的含义,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虽说他的生活清贫,但他却依旧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写作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第三次与他接触是因为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中《心中的桃花源》这篇文章,读完以后让我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他57岁时写下的这篇仅为360字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文中表现了他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向往《桃花源》中的世界,在那里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人人都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的他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东篱采菊”的他;“桃花源”中的他,每一个他都让我所喜爱,每一个都对我有莫大的启发。

一朵两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随风飘落;一步两步三步,陶渊明正从“桃花源”中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文:我心中的陶渊明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最爱那凌芳傲骨的秋菊,最爱那清风微扬的香柳,最爱乡间晨露的那一抹轻霜,最爱桃花深处的那一缕微光......

愿站在山屋东篱之前,举樽自饮,与菊共语。愿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看你带月荷锄高歌而归,观林海雾起,听鸟鸣山幽。这是你的天生禀赋吧,依山恋水,性旷情达。二十九岁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高唱“归去来兮”而还,一吐心中压抑与不快,如决堤之水,从此躬耕农亩,隐居山间,自得其乐。“羁鸟恋旧林”,纷繁变幻的世界终究不是你的归宿。看穿了世间的恩怨情仇,阅遍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你只愿抚琴引觞,躬耕赏菊,做个隐者。

归去,归去,你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那个污浊黑暗,纷纷扰扰的社会,独你能找到心中的那一块净土,从容应对外界的诱惑。近墨者也能不黑,你慨然应对世俗的官场,离官为民,为了尊严,甘愿受贫,不愿被乡里小儿所侮辱,更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自享高洁,不怕流言蜚语,因为这就是你的追求,不是吗?

乡间的晨风总是那么清新,带着雏菊的芬芳,房宅被榆柳桃李所包围,自是隐者返自然。逃离了官场的樊笼,挣脱了俗世的罗网,你更快乐吧。“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便“欢然有喜”,这种复归于自然的和谐是你毕生的追求。归隐,生命的本质在于形为心役,释放出内心的本真,这就是你所探求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你一定渴求寻找到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吧,那里鸡犬相闻,老少同乐,男有所耕,女有所织,你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是如此吧。如果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的民风淳朴,怡然自乐,你或许不会选择归隐这条路,只可惜事与愿违,于是,鄙弃官场,淡泊明志,最终,你头也不回地走入深山归隐处,寻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陶渊明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两岸桃花开得绚烂,沿着一条清冽的小溪,渔人来到了小山前。与他相隔的,是安静祥和的另一个世界。

真的可以有那样一个地方吗?在纷乱之中独自保持宁静?与世隔绝,所以无论外面如何也没有影响。却不因为封闭而另外痛苦,只是幸福的微笑?

多幸福啊,美丽的如同一场虚幻的梦。或者说,那也可能只是陶渊明编织的一场镜中花、水中月罢了。用以在残酷现实中聊以自慰,用以寄托自己仅剩的所有美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出来做官,是个小官,那时有一位督邮过来,要求恭敬的迎接,陶渊明是不肯的,别人都劝:“那是上面的人啊!”

于是他就愤然离去了。因为他是陶渊明。

诗人怀着改善黑暗的想法入了官场,却又因为太过理想化抱着理想黯淡而归。不过是一场空谈而已。诗人总有自己的傲骨,如同风的子民。他们是淡泊名利的,高傲似乎就刻入文人的骨子里,所以,也做不到去忍辱负重吧。适应那些黑暗,折去自尊一步步爬上能改变这一切的位置。

那样,他也就不是那个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他爱菊,自己也如同菊一般,更像一个志趣高洁的隐士。

陶渊明写:“后遂无问津者。”语气中似乎带着深深的失望。再没人去寻访这个理想的世界了,他自己也没有勇气去创造。他通过渔人的眼睛描绘出了一个桃花源,却又写“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桃花的路了。”陶渊明是否在无奈的叹息呢?魏晋在走向衰改,似乎谁也无法挽回,而他也只是在农村里隐居时望向远方叹息一句而已。

他美丽的桃花源,是在他有生之年无法实现了的。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不知道我们能否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这个梦想?

桃花尽目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在现在的法治社会,自然是公平的多了,可要怎样才能幸福一点,再幸福一点?谁也没有答案。

只能说:珍惜现在的时刻,积蓄力量吧!至少不会在风暴中如同一叶小舟,摇摆不定,茫然无助。

桃花源是一个梦,没有谁能直接找到它。靠自己的力量一砖一瓦的构建它,才是我们能做到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赞美陶渊明初中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题记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致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先生

你好

《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你,让我知道了你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心目中的陶渊明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一句简单易懂,一句纯真朴实,一句发自肺腑的短句。勾勒出了作者的心愿,简简单单。只想写写文章抒发志趣,只想忘记悲伤,以此自终。一个多么美的梦,无忧无虑,无金钱左右。谁会有这么伟大的志趣呢?那就是著名的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很多杰出的诗歌都是归隐田园以后的作品,他赞美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优美恬静幻想出没有贫穷与压迫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辞藻的文风。对世人深有影响和感触。今天我就谈谈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接触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陶渊明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而他们的作品也都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朋友”。

陶老先生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自己的想法志趣。他不慕荣利,自得其乐,率真放达。而他的作品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陶渊明猥琐,面对现实社会却选择了逃避。自己满腹才华却不为国效劳。任意将自己的才华埋没山林。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当时社会不比今日。人尽其才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陶渊明也想为国效力。可是当时官场昏暗。人人利益熏心,是金钱如生命。如此社会哪有陶渊明这一类正直的人的容身之地?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不也在用诗词表述自己吗?不也在有文字将自己的才华挥舞得淋漓尽致吗?李白、杜甫不也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所谓适者生存不就是这样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五米斗折腰不也是这样吗?无法面对的社会只有逃避。但陶渊明的逃避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倘若他在官场,那率真、不慕荣利的陶渊明还会存在吗?这些诗文也将不存在。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就是隐士。是一个指引道路的明灯,也是激励“千里马”的“伯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桃花源记》陶渊明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不愿做陶渊明——大学生活反思作文

全文共 3947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很久没有独自静下心来好好与文字打交道了,前几次麻木的坐在电脑前,手指下意识地在键盘上游离,不知道想告诉自己些什么。好失败啊,仿佛对文字失去了直观的感觉,曾经相识的伙伴此刻却变得那么的陌生与疏离。更让我觉得人格分裂的是心中又有一种必须吐之后快的“块垒”在不停的搅扰着我早已纷乱的思绪,焦躁、烦闷、茫然、虚浮、空幻……很想寻找出问题的症结,但是越是急功近利地整理杂乱无章的情绪越是让我摸不着头脑,结果只剩下一次次苦思与冥想在心头纠结,纠结,纠结……多米诺骨效应正潜藏在心底暗自发酵,发酵,发酵……直至喷薄欲出的一刹那准备做个永久性的了解。

大学生活并非像中学时憧憬的那般美好的像乌托邦,回想起当初听完高中老师对大学天国世界的描述后同学们脸上露出的那种对大学心向往之的欠揍表情真的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大学圈子里出现太多中学不曾有也不会有的状况,很多只有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出现的包括人际问题交往问题竟然都一一在大学生的身边出现,而且出现的那么突兀和没有道理。一直以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自我标榜的笔者在这些欲望的漩涡中也漫无目的地挣扎着,犹豫着,彷徨着,非功利地追求着,探寻着,奋斗着。我不太想用尔虞我诈来形可爱容纯洁的大学校园,我也不太想把心机、城府、手段等恶劣的词语安放在我亲爱的大学生朋友身上,我更不愿意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比作一场少部分人之间带有强烈追求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与达到自我目的的完美化而进行的类似政治家们之间的玩弄手段与权术的黑暗斗争与政治博弈。

呵呵,或许我的思想太过偏激,或许我的想法太过单纯,或许我的视野不够开阔,或许我的阅历不够丰富,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或许我说的这么多根本就是无聊透顶的废话,或许你可能要批评我说你小子只不过是想在单调的生活中制造一些可笑的噱头罢了。

或许我真的就是像你说的这样。

突然想起中学时的政治课堂上老师询问大家人生理想时同学们五彩缤纷的回答,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的说了一大坨后,总结出来都不过是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种种。相形之下我的回答算是比较“惊世骇俗”的了。“我想生活在一处具有桃花源气质地方的,每天与三两知己谈笑风生,把酒临风,过着自在逍遥不受世俗约束的快乐生活。”说罢后老师就给出了一个“隐士风度”的评语,当时的我都有点飘飘然的仙风道骨的感觉了。

或许那只是当时我无心的戏言,但现在如此“愤世嫉俗”的我是否真的需要寻找到这样一处桃花源做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呢?

或许就像陶渊明那样品味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渴望摆脱“樊笼”复返自然。

这样返璞归真的生活是很让人向往,但细细思量如果真的哪一天让我用大学生活去交换陶东篱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话,那不管打死打不死可以想见我都是不甚愿意的。再想那号称鄙弃高贵、淡泊名利,只求寻找属于内心的快乐与安宁的陶大先生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生存情状下能“晏如也”我倒能勉强相信,但是“常著文章”真的只是简单的为了“自娱”与“示己志”吗?如果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终生隐逸,不愿再与红尘世俗有任何的瓜葛与纠缠的话那么还需要“常著文章”吗?我很同意季羡林先生的一种创作观即“写文章是一种惨淡经营的生活方式”,更加赞赏韩愈所谓“文以载道”关于创作的主观目的论述。陶先生既然还能想到通过一支秃笔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看法观念、人生态度,就是想以文字的传承方式让后人明白甚至理解同情他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而做出的非理性思维的无奈的选择,甚至是想给予后人“古有先例,不要重蹈覆辙”的警示与告诫。而非号召大家都去如法炮制,动不动就来个让人瞧不起的消极避世,还要打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冠冕堂皇的旗号来进行无谓的自我维护与辩解,因为相对于“懦夫“这个词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隐士“的头衔。“归去来兮”又何尝不是作者一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谁人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恐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黄粱美梦陶先生也未必没有做过。他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博得了一代代以君子自居的封建文人的景仰与崇拜,我们自小接受孔孟之道熏染的恂恂儒者学习的是的是千古纲常、春秋大义,岂能让不入法眼的五斗米就折毁了这巍然挺立的铮铮傲骨?但我想说五斗米也是米,彭泽县令也是个官儿,如果先生真的对战乱频仍、纷乱难合的现世打心眼里瞧不上,就不必选择那个官俸只有五斗米的彭泽小令,他只消一有自我意识起始就想着去“乐山乐水”,去遁世隐逸,那么中国历史上也就少了这段广为传颂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典型范例了。作者既怀有“兼济天下”大豪情,又有“独善其身”的小性子,结果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选择在乱世中激烈的碰撞着,相持着,互斥着,胶着着,我猜作者也想从这不甚健康的思考状态下解放自己,寻找到两者相互制约掣肘的平衡点,但先生殊不知“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科学论断,结果在面对万物皆以萧条且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先生就孤傲的卸下修齐治平的神圣光环,意外的造就了一种畸形的非出于作者本意的无奈的人格理想,这种无奈是作者对时代不给自己制造腾飞机会的无端蔑视,是对自身价值一种无法实现的心理判读,是表面上乐观旷达实则是自我放逐与自我沉潜的痛苦抉择。没办法,峨冠博带的庙堂与水木淡远的山林无法达成和谐的统一,就连曾主导熙宁变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范仲淹君也只能苦苦悲叹“吾谁与归”,那句封建士大夫们奉为圭臬的忧乐之论只不过是居庙堂之高的达者对处江湖之远者的穷者的带有勉励与思想洗脑功能的实践性规劝,真正能做到的乏善可陈。最终无奈的情愫只能化为一句句深沉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式的嗟叹: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回到那个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只有那里才是作者真正的人生栖息安宁之所。

陶渊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我呢?

目前应该还处在寻找ing的状态,而且是带有的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空洞的寻找,这种不佳的状态使我不经联想到二战结束后西方现代文明在战争中的那种爆炸性的自我摧毁下人们内心滋生的空前的绝望感,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绝望感作祟,存在主义哲学才有其生长的土壤。如果让我把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个比喻,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或许比较恰如其分。进入学校之前对学校对专业对班级的种种美好的断想统统被扫进公墓,仅存的激情可能只有在上课时才能找到暂时的寄托与慰藉。我不是很想用混乱无序来形容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班级,进校前就有人正面或侧面的向我传递着相同的信息:这个由通过艺术道路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的不团结与学风问题。开始我并不相信别人口中的贬低会真的存在于这个专业这个班级,毕竟今年我们专业的过关率是跟往年相比最低的一届,就是说最终通过选拔被挑选进来的同学都是一匹匹在专业评委老师严格的审度下脱颖而出的千里良驹。我同样也不想用事与愿违来对我刚才所说的内容给予否定,但是从某个侧面看那些曾对我透露过相关信息的人一语成谶。

我也不想具体罗列我到底哪些不满与埋怨,这不是在开批斗大会,别人的事情我也无权过问,毕竟每个有都有自己的想法,何况是在我们这个多么富于鲜明个性的班级。做好自己最重要,我永远坚持这个简单而朴素的观点,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样最终还是自己吃亏,毕竟未来是属于自己的。

那么我就放开手去寻找吧,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浸淫现代文学领域多年,尤其着力于鲁迅思想学术研究。他将自己研究鲁迅的心得结集后没有流于俗套叫什么“鲁迅概观”、“鲁迅浅谈”云云,也没有像什么“鲁迅心理思维构建与精神分析引论”种种般故弄玄虚,而将书稿付梓时冠名为《心灵的探寻》,大师级的学术研究就在这里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与风采。按理说钱教授作为中国当代一流的鲁迅专家、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绝对可以利用其学术权威以压倒性的姿态将他的研究理论束之高阁。但它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探寻一位中国20世纪思想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给出的不是终极真理,只是一种能动地引导大家去探寻未知世界的思考与做事的方式方法,至于最终能不能探寻得到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探寻过程中的心灵体味。我想我现在也应该学着点钱教授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心态,只要自己树立一个前进的目标,然后向着目标进发,探寻自己的心灵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其实细想陶渊明不是也树立了一个自己的目标吗?可是问题在意他的这个目标太过逼仄狭小,或许在他的那个历史环境下还可以勉强安身立命,但于今天这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来说,只能成为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任人唏嘘。

喜欢尼采“上帝死了”的超人哲学,喜欢他孤傲决绝的处事原则,更敬佩他将自我的绝对意识演绎到如此瑰丽多姿。别人的所作所为又与我何干?连上帝的意志我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这天地玄黄间的芸芸众生?黄仁宇最终是没能做成中国的拿破仑,但中国却多了一位见微知著并以其睿智打开国人视野的历史学家。胡风将他洋洋洒洒的“谏言书”呈递给毛泽东时必定早已想清楚这样做会招致的后果,但是他还是固执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虽然连反革命集团始作俑者的大帽子都扣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后来为胡风平反),但如今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自由思想者都奉他学习的榜样。

所以我不会选择做“陶渊明”,我要做的应该是“尼采”、“钱理群”、“黄仁宇”、“胡风”,大学毕竟是求知上进的殿堂,管他腥风血雨、山崩地裂、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抛却那份沉沦颓丧,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管我要不要找,想不想找,能不能找得到,路都要靠要自己走下去。

“我将穿越,但我终不会抵达。”

坚定的走下去吧,笔还在自己手中,信念还在自己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当我今天沉静下心来,又一次品读《桃花源记》后,忽然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片片桃花林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层层叠叠的粉红,给人以梦幻的遐想,下面是象征生命的嫩绿,是田地。一阵风吹过,落下片片桃花瓣,淡淡的芳香迎面袭来,沁人心脾…

初次认识您,是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里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那时起,您就走入我心里,一位隐士,不求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分守己,渴望和平与安宁,不愧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我也同样喜欢菊,却没您那样的觉悟和平静的心。您若一汪深潭,望不到底,掷去一枚石子也无波无浪。

生活在现在的中学生的我们压力都好大,要拼成绩,写作业,放假了突然松懈下来,溃不成军,而上学时什么也听不进去,老师的话行云流水左耳进右耳冒。如此恶性循环,相后果只会是学习不好,作业不好,身体不好。生活没有任何质量而言。最初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梦幻:心中有同样美好的“圣地”:大海多蓝多随意,浪花不知疲倦的拍打沙滩,似乎是在揭示着事情都会随波而去。蓝天多惬意,一碧如洗,洗涤着我的灵魂。山峦多神秘,高高低低,郁郁葱葱。这些幻想多美好,可幻想毕竟是幻想,可望而不可即。毕竟生活在这样一个努力的年代,我还必须学会接受,学会随遇而安,但这并不代表安于现状,还是要挣扎,证明自己。忽然感觉品到了您创作《桃花源记》的无奈,有些释怀。

如若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就好了,或许我们会成为不加任何利益的,纯粹的“灵魂老友”。我们心中都有“仙境”和“圣地”,我们也都在不停步的追寻,我相信,这样的地方一定有的,只是暂时未找到罢了。

待一日我如你般随遇而安,保持平常心态,平淡自然,超凡脱俗,纯真美好,如你般强大,我想大概可以读懂你的灵魂,便可以彻底领略您心中那片净土,那份久违的美好。

此致,

敬礼!

20xx年2月15日

您的学生王竹宁

[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