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型纪录片《生门》观后感(精选20篇)

浏览

1426

作文

725

大学生观看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筑梦中国》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共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优秀教育片。

人因梦想而勇敢,我们因梦想而成长。在如今梦想又被提及,并且成为一个很真实的话题,是习总书记的号召,将我们原本谈论的话题一下拉到现实,并且鼓励我们前进。而观看《筑梦中国》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统一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勤劳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我们拥有着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但只沉迷当下不进取,不奋斗,狂妄自大便会丧失所拥有的一切,历史给了我们多么现实的教训,我们也不能再浑浑噩噩的去面世,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领导我们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解决当时的疾苦,从而解放了新中国,解救了困境中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岁月长河将我们从刚刚的兴起带到现在的强大,所以面对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化,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也正好符合当下的要求。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更多精彩筑梦中国观后感推荐:

1.2015筑梦中国观后感

2.观政论片《筑梦中国》有感(三篇)

3.筑梦中国观后感1000字

4.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5.央视播放筑梦中国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

现行教育体制暴露出的问题,早已经是铺天盖地,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早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成为阻挡人人同享教育公共阳光温暖的乌云朵。

尽管,从教育部到各级政府,从网络到媒体都在呼吁实施必要的教育制度改革,破解当前教育行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动了脑筋,花了力气,解决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基本共享,教育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犯了影响教育发展的短视错误,对教育工作缺乏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只顾及到本地政府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能及时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甚至对一些不合法的教育措施采取默认态度,从而导致同一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和质量悬殊越来越大,如此发展下去只会把教育推向一个畸形发展的道路。

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一部《义务教育法》为什么会执行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地方政府不同的施政纲要、不同的发展思路差异所致,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延伸机构,就应该不折不扣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好教育发展战略,而不应该用变了味的执行力,维护自身的小算盘,这样不但是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阳奉阴违。所以,要想真正破除教育当中存在的顽疾,必须出台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相应考评机制,将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有机统一,使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权力的同时,更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圆明园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伴随着王朝的兴盛而起的盛世园林--圆明园,终将也随着帝国的消亡而毁灭。一个王朝兴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可笑的是竟然无人察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便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是一样,不与外界交流,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殊不知,这便是衰退和灭亡的开始。

对于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很多组织特别是政府的内部沉迷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与外界保持互动,才能准确的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解自己、改变自己。

如今的中国,让人感到一种僵化的气息,似乎灵活的因子已经单薄甚至消失不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对当前人们的真实写照,对于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来说,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根据外界来改变自己,正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体制的僵化,限制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而人们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正是渠道的缺乏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突出的便是腐败的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如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技术上最大的浪潮便是数字世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描述的不仅是当前数据急剧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更本质是思想的改变,如今关于大数据在中国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如带宽和网络的接入问题(2)意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大数据究竟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是一笑置之。(3)产学研的连接和合作问题。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高级知识和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史为鉴,并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实际现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和科学。肩负起领导和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此乃吾辈有志之士之愿和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春节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在即,让这个传统节日国际化的话题再次热络起来。大陆央视春晚将再次请来国际巨星,相关部门也在全球征集“春节符号”,为将来的“欢乐春节”活动走向世界做准备。

中国春节也成为外国人关心、喜欢甚至会亲身庆祝的节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标,也是春节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国软实力向外传播的里程碑。

一种文化的传播必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演化实践及潜移默化,而且这一过程还会受到文化承载民族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价值认同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其传播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参照外国同类节日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还是可以总结出一点规律来帮助思考中国传统春节国际传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会的圣诞节,其有形元素非常简单易学,举凡圣诞树、圣诞老人和那句“圣诞快乐!”等。而春节相对复杂,比如春联、包饺子,要跨文明传播,面临着语言、饮食习惯的障碍。

其次,圣诞老人的传说是圣诞节的精神核心,这种可以激发人们想象空间和情感寄托的精神资源恰也是其得到广泛传播的前提。而春节则相对缺少一种可供人想像和抒发情感的精神资源,毕竟那个名叫“年”的怪兽的传说在华人中间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国春节中的舞狮、舞龙、高跷、跑旱船等集体庆祝形式非常类似许多国家都有的狂欢节。狂欢节在全球的传播恰可拿来用作上述表现形式的呈现。只是,这些庆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并非全部都可以国际化,其组织形式、编排方式都需要结合国外受众的感受进行组织。

传统春节的对外传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样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春节进行总结,让外国人能够很快的记住相对简单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简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够被外国人接受,还得被中国人自己接受,愿意亲身实践。

西方节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上,而中国春节所处的社会,仍在转型期。正因此,中国春节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遗忘,这恰与中国社会结构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同步。所以,当中国社会完成现代化的转型,那时中国春节的样式也将更易于被外国受众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京南京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3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部《南京!南京!》?胡赳赳对本片的一段吹捧也许可以让你我找到答案:“陆川的电影破解了某种思维:被体制内认可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影片,被市场认可的影片一定是商业影片,被学院认可的一定是知识分子影片,被专业人士认可的一定是独立影片”,而陆川拍《南京!南京!》时“学会了走这样一个‘四边形’”。

一部电影,它既是主旋律影片,又是商业影片,又是知识分子影片,又是独立影片——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四边形”电影吗?还真就有,例如陈凯歌拍的《无极》就是一部这样的“神作”,而《南京!南京!》是我看到的第二部这样的“神作”。

只是,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好事儿?一部电影可以四面讨好?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谁都想讨好,但经常四处碰壁,而且这种人是绝对不可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的,因为他们就是那种对谁都不够真心的烂好人。

电影其实也一样,一部电影如果谁都想讨好,完全不知道取舍,其结果就是把电影拍成一个“四不像”——几年前,陈凯歌把《无极》拍成这样的“四不像”,这没什么,毕竟那只是发生在“圆环套圆环娱乐城”里的事儿。但我真的不能忍受陆川把《南京!南京!》拍成一个“四不像”,因为1937年的南京城是我们这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痛——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想用这样一个题材去投机,去四面讨好,并因此无法做到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创作,那这个导演臭大街将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当然,你也许会说,陆川拍这个题材并不是想要投机,而且他也想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创作,只是他的编剧水平和导演水平有限,所以就把《南京!南京!》拍成了一部独立知识分子主旋律商业电影。真是这样吗?希望如此吧。说到本片的编剧水平,我记得曾一度传闻说陆川要找朱文做本片的编剧,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了,如果真要是让朱文来当编剧,这部电影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情节生硬、散乱了,因为朱文还是很有水平的。至于本片的导演水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本片的视野太小了,既然把名字都起成《南京!南京!》这么大了,那起码得拍出一座城的感觉吧。遗憾的是,陆川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这部电影本来应该有俯瞰整个南京城的大视野,但结果却是其视野基本上完全局限于一个难民营里了。而且就是这么一个难民营的故事,也被陆川拍得支离破碎、凌乱无魂,人物形象单薄且脸谱化,让人很难产生代入感。

《南京!南京!》中的人物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单薄且脸谱化的感觉?这或许是因为陆川还是无法做到直面人性,于是他选择了拔高人性,于是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崇高”的人。而在姜文的那部类似题材的《鬼子来了》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这种“崇高”的人,一个都没有,这是《鬼子来了》最成功的地方,同时也是《鬼子来了》能成为经典名作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最真实的才最能打动人心。

中国人已经被“崇高”绑架得太久太久了,是时候挣脱它的束缚了。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不会因为刻意“崇高”而变得更有力量——想要变得更有力量,就必须直面人性。

另外还有一个小发现,那就是最近在中国的“大片儿”里先后出现了那种因为“良心发现”而自杀的日本小军官(《梅兰芳》里有一个,本片里也有一个),这是不是另一种意淫呢?这种脸谱化形象和以往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小军官的脸谱化形象区别很大吗?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zuowen.yjbys.com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看环保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观看者是这电影的主人公。纪录片通过叙述事实的过程展现给观众它的主题,它插入评论;目的是给人以启示,倡导人们如何保护环境。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一旦完全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海豚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刚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这应该会是个描绘温馨的海豚生活的吧。因为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入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可看了《海豚湾》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打击。海豚湾不再是海豚的美好栖息地,而是个血腥无情、毁灭生命的屠杀场,一滩玷污海豚的死水。

《海豚湾》叙述了一群热爱海豚的环保主义工作者冒着重重阻拦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摄当地海豚被屠杀的惊人事实,向世人揭示了肮脏的海豚交易。该记录片是秘密拍摄的,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取景。其结论是科学实验权威所得出的,发人深省。

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海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海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海豚们肆意游曳,时不时会有大量海豚跃出水面,形成了当地一道极美的风景线。但是,当地的渔民却把屠杀这些海豚视为一笔极大的财富。

据统计,每年在日本约有23000条海豚和鼠海豚被宰杀。世界各游乐场公司都到太地町采购海豚。一条活海豚最高可达15万美元。不可置疑,这会是一个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禁止捕鲸。这对政府的税收有多重要!然而,自2003年起,日本援引“科学数据”将国际渔业产量的减少归咎于海豚和鲸鱼。而我觉得这是个掩盖的借口。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海豚身上;因为人类本身不加节制地捕杀海洋鱼类,不留余地让鱼类繁衍后代,因此物极必反。这才是渔业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看着海洋游乐场里的海豚表演,看到它与指挥员是那么的合作无间,人们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动物朋友。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海豚还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海上救生员”的美名,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海豚的法规。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不仅大量捕杀海豚,还把海豚肉伪装投入市场销售。如果说捕鲸杀海豚是其传统文化,那这种文化在今天的日本只能是文明社会中的野蛮行为。或许我们期待日本人能把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诠释表现得温暖些,让世人更容易理解些。

但是,销售海豚肉绝对是慢性自杀。学过生物我们都知道,处于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毒素就越多。海洋生物的蛋白质营养很高,可是毒素也很高。其中,海豚肉高浓度的汞是地球上非辐射物质中毒性最强的。

然而,太地町市政府不但把海豚肉改名换姓放到市场上销售,而且把其作为礼物送给学校的孩子们作为午餐。这完全践踏了伦理道德底线。人们是否还记得那可怕的水俣病?这不得不让所有人思考。

海豚,一种生物,有其生存的理由。难道每一种生物都要等其濒临灭绝时,人们才想到要保护它们吗?

海豚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呼吸不是自主的,它们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所以,当生命变得不可承受时,它们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呼入下一口气。这被称为海豚的“自杀”。

保护海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大海永远绽放蓝色的生命,我们人类才能得以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同心战役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家家灯火通明的时刻,一种无形的恐惧正拢向关悦的人们,待到大年初一,疫情爆发的消息如海浪般涌向人群,猝不及防。

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的白衣天使,他们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在患者间来回穿梭,停驻在患者的床前,悉心照顾,量体温,做各项检查,忙的焦头烂额。但只要一看到卧病在床的患者们,他们就又会重拾干劲儿,继续奋斗,日夜兼程不停忙碌,通常要等到工作一天后,才能凑合地吃上一顿饭。待到患者们健康出院,医者们都会感到欣慰。

在疫情一线上,医护人员尽职尽责,无不在为抢救病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没让众人失望的是,在疫情背后,也有无数志愿者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厂,工作人员忙着生产一次性防病毒口罩,为医护人员制作一次性防护服;在各个地方,数不尽的爱国人士在为武汉加油;在日本,民间群众也自发捐助口罩……这些都是无言的帮助。

小到人民,大到国家。在党的指挥下,工程队人们火速建设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并随即投入使用。在党的指挥下,各路防护人员投身其中,真正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的在街头喷洒消毒液,有的组织宣传激励人心的标语,有的组建志愿队做各类志愿工作。海外华侨无不在与疫情作斗争。

昨日,偶然又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在医院整天忙于工作的人员摘下口罩,护目镜,脱掉防护服后,脸上是块块红肿,条条印痕,满背的汗水,哪一个不是辛勤的见证。为病人赶走病毒,为更多的人服务。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明明知道有被感染的风险,但他们毅然赶往一线,他们逆行的脚步是最美的,同样,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离疫情发生已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了,全国人民上下都团结一心,为抗击病毒做好防护工作,无数人民在为武汉加油,无数人民都在为中国加油!比起早已过去的非典,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又算得了什么,我相信武汉人民的坚强,医护人员的伟大,武汉会度过难关,中国必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纪实电影《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2日,纪录片《生门》在北京举办别出心裁的“先观影后买票”点映活动。影片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四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观影后,观众大呼感动,并纷纷主动补上票款。

由陈为军执导的大型纪录片《生门》将于12月16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聚焦了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生育问题。新生命的降临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生门》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跟踪拍摄了多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终取材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本片。

片中,手里只有5千块钱的准父亲,面对5万块钱的医疗费一筹莫展地流下了男儿泪;33周岁的产妇夏锦菊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产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时速”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下;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但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完全做不到心如铁石。

影片真实记录了4位孕妇诞下新生命的过程,展现了复杂的世间百态,同时也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而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质朴得令人感动。

采访中,有观众称:“很多人并不懂母亲其实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也有观众直言:“很多人并不懂母亲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多推广,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921 字

+ 加入清单

以“本草”为切入口,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我们来看看。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一)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四年前红极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认识与审美,上升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本草中国观后感。现如今,《本草中国》的问世,无疑带给我们另一种文化的视觉盛宴,那便是:中医药文化。

《本草中国》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指导下制作的。该纪录片正式定档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于2016年5月20日晚开始,以每周一集的形式推出。纪录片是以本草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传统药材的发现、获取与炮制的过程,来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传承日久弥香的传统中医药精神。

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中还存在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在国内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传统制药技术的流失,传承人的匮乏等,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表示:“愿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本草中国》将与Discovery和美国INC电视联播网等海外机构合作,为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

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评价《本草中国》时讲的:“公元前430年雅典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于瘟疫,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被埋葬,古罗马的两次大瘟疫导致横跨欧亚的帝国走向崩溃,但是中国有中医药,所以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股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

当中医药进入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医学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们的医学技术有了科学的加工变得更加快捷。然而,凝聚先人智慧的传统文化和技术,也随着时间在指间慢慢流失着。因此,我们才要重新强调勤劳、执着、坚守这些维系中国人几千年的优秀品格,我们敬畏那些孜孜不倦的传承人,是他们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应有的风骨,使其能接受时间的洗礼,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医药文化的辉煌重现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观后感《本草中国观后感》。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二)

作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独属中国的文化,是很基础的部分,而中医便是其一。在朋友介绍下,我与《本草中国》相遇了,带着几分期待!

花了两天,我就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当时的感觉是收获与失望交杂。

首先,《本草中国》的拍摄手法和大多的纪录片一样,七集左右长度,以本草的物种、地区搭配一个代表人物的形式,一种本草一种本草地述说,最后前后照应。

但这种较为稳当的手法不是我失望的原因,而是我感觉它的最后有些后继无力,原本可能要升华的部分没有到位,而失其原味。

当然,瑕不掩瑜,微瑕虽有,但《本草中国》还是带给我许多感动,并向我展现了一些东西:

坚守,老一辈对本草的坚守,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野生本草,顺四时之节气,应万里之地貌,各有其生长之所,然总有一些地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像库布齐沙漠万里黄沙,虽有大漠孤烟的壮丽,虽有粱外甘草,但其生活总是太过艰难,所以年轻一辈不愿在承受,选择逃离,减少的人烟里,他们这些老一辈人却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坚守。

还有广西合浦的珠民们,我们都知珍珠粉养颜美白,但养珠取珠却是实在不易,更有以命换珠的说法。大海的潮起潮落,一如往昔,谁知其中艰?

这注定与寂寞为旅,感动他们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

……

这是对本草本身的坚守,还有那些中医人家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百年陈皮,陈李济坚持古法;入药红曲,中医人不离不弃;焦作地黄,九蒸九晒……

他们的坚守,鼓励了我,遇到什么风雨困难都不选择放弃。

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挖掘更优!

气候变迁,风云变幻,加之生态破坏,一些本草失去了栖息之所,濒临灭绝,于是出现了 人工培育。

野生难寻难采,曾经绝壁采药人,孤山采药人选择了人工种植,看那灵芝铁斛,地黄枸杞,所非为野生,其药用价值依然显著。药材并非所有的都为野生好,人工种植,规模化种植,是中医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本草制药工序,繁琐磨人,引进现代机械,使制药简便化,精准化,快速化,其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坚守和创新,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这是我从《本草中国》最大所得。

西医引进,曾使中医式微,但中医既延绵千年不绝,便有其内在之魂骨。今日观《本草》,所得一二,与尔共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生流亡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119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失传了77年的抗战歌曲重获新声。师生们有幸见证了这首老歌新曲的首发。“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这首歌是由东北中山中学国文老师、“清华诗人”郝泠若先生撰写歌词,在当年广为传唱。沈阳独立音乐人、新民族音乐创作人韩萧寒先生看完歌词被感动,为这首歌重新谱曲并演唱。“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也成了这首歌的首发地。韩萧寒因事未能到现场,他通过视频说:“为这首歌谱曲并演唱是我给当年的学生和老师致敬,是向当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致敬。”看着不到五分钟的MV短片,一张张流亡师生的老照片闪过,再听着韩萧寒那略带沧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其中记者自己也是。“第一课”也在这首歌中落下帷幕。

课后作业:我们需要家国情怀

“世界只有两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增无减,终生不变:一个是爱家,另一个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感悟抗战期间爷爷奶奶们的家国情怀,也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

虹桥中学开讲——

学生惊诧:下大雨我们都停课,而他们……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皇姑区虹桥中学早早在宣传栏中贴上了刊有“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引来学生围观。“没想到,打仗了,学校还要继续上课;没想到,学生还要流亡到那么远的地方。看这些战争年代的读书故事,我们感觉就是震惊!不可思议!”在橙黄色的报纸前,同学们议论纷纷。而读到《重庆那一天,如噩梦般存在》时,有同学的眼睛湿润了。

“有时候我们上课,听到火车的声音,都无法安心听课。而那些流亡学生一边躲避炮火,一边步行赶路奔赴好远的地方上学,我感觉到他们求学的心思是多么强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让我们汗颜!”

遇到战争,学校还正常运转吗?学生们还正常上课吗?播放《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前,记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个小调查。回答如下:“下大雨,学校都要停课,打仗了学校肯定不会上课了。”“万一同学们受伤怎么办?家长也不会同意的。”“我有个头痛脑热,我妈妈都会把我接回家,遇到战争怎么会有人去上课呢?”

短片开始播放,学生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有惊恐,也有诧异。“真没想到,学校可以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上课,我们看着都害怕。我懂了,学生只有通过知识来报国,才能改变国家命运。你看东北中山中学那么多学生最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成了国家的栋梁。”学生宋津桥说。

“我太喜欢短片中‘有了学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了。一个社会总要有点精神,一个群体总需要一些榜样。我要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吕英哲说。

珠江五校:

看完纪录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区珠江五校学生们观看《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后,还在课堂上阅读了沈阳日报相关报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刘子豪说:“姥爷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修‘围子’,设‘部落’,把群众赶进‘人圈’,老百姓过着牛马一样的奴隶生活。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些学生到南方去求学,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佩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响起《松花江上》歌声。

“我以前觉得是为自己学习,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明白读书救国的道理。”李启祥同学说。同学们上了特别难忘的第一课。

近20分钟的纪录片播完后,同学们起立鼓掌。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培养出健康、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将来学生们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珠江五校校长佟宁芳介绍,该校将在全校开展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经二校:

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

开学前一天,二经二校就将刊登“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张贴到校园宣传栏。“东北还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宣传栏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

9月1日,该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并围绕“流亡抗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写观后感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学:

“流亡抗战”是活动主题

走进一六五中学,操场上,几名解放军战士正在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训。

校长金至涛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军训已经成为该校开展国防教育、抗战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该校又多了一项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沈阳日报、沈阳网和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并围绕这个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将其当成新学期开学的主要活动。

九年一班学生杨济同说,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流亡途中不忘抗争,不忘学习,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了浓重的一笔。今天的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谈到“家国情怀”,九年三班学生童尧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像爱家一样爱国。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建设我们可爱的国家。

70年前“第一课”

谁见过大衣当黑板?他们见过……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他受几位参与流亡抗战的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委托,讲述70年前的“开学第一课”。

我们共走访了8个城市,采访到平均年龄达88岁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板桥:上课时日本飞机来了

93岁的赵德本讲了在南京板桥的“开学第一课”。他是1937年从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他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老师说,秦灭楚,楚国虽只剩项羽等少数人家,但他仍带着大家不畏强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暴秦。我们也一样,总有一天我们打败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正讲着呢,日本飞机来了,但大家谁都没有动,老师坚持讲,同学继续听。为听故事不躲警报,那时的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战到底、读书报国”的决心。

广西怀远:黑板在老师的大衣上

82岁的穆杰校友讲了在广西怀远的“开学第一课”。穆杰是当时国文老师乌荫棠的儿子,怀远复课时,他最小的弟弟不幸夭折。乌老师忍着巨大悲痛,告别家人回校上课。这就是东北中山中学可敬的老师,无论正经历怎样的苦难,都永远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让穆杰印象最深的要属生物老师王虚中。当时在怀远,复课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随后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示,说:“黑板就在我的胸前!”

四川静宁寺:“第一课”是追悼会

93岁的白晶泉在沈阳金秋医院病房里讲述了在四川静宁寺的“第一课”。1939年5月3日下午,学校在重庆储奇门码头集合准备前往静宁寺,在等船的时候,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五名师生不幸罹难。学校到静宁寺后上的“第一课”就是开追悼会。郝泠若老师还专门写了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风雨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张,报仇的单子让我们来承担。老校友白晶泉说,这场追悼会后来变成了声讨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呐喊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

沈阳:一堂校史课记了一辈子

85岁的高清宝讲的“开学第一课”就发生在这个礼堂。他是1948年秋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那时东北中山中学已经北归沈阳。入学第一课便是听王虚中老师讲校史。高清宝说,这堂校史课让他记了一辈子,就如精神雕像,时时立在他的眼前。他为这所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而感动。虽然他只在这所学校上了三个月,学校并入东北实验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省实验中学。但他始终认为东北中山中学是沈阳最好的中学。一堂课竟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沈阳日报和市教育局开办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的一个初衷。希望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能在每个同学心中打下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黄继光,原名黄际广,农历1931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1949年冬,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了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打击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根据战地目击者的描述,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

1.人物简介

黄继光纪念馆所在部队党委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祖宗三代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1952年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并立了许多小功。

2.代表战争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

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71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71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

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 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

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021年7月2日报道,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我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抗,其实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双方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此时胜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挥官对于战局的把握,还有无数战士的奋勇冲杀。在美军的部署中,有一支强悍的精装王牌军,它就是第八骑兵团,其1师的师长盖伊来头不小,该师也是由美国的精兵组成,战斗力不可小觑。

此次战役发生在朝北的云山,这里多高山峻岭,植被繁茂,交通便捷,是战争的绝对中心。那时的彭德怀司令非常重视云山,打算命吴信泉将其控制。那时的敌骑兵1师有炮兵和坦克,三个机械化营,联合南朝鲜12团频频向我军施压。防守阵地的39军116师师长首先发现了云山敌人的动向,将战场情况上报。

不久后,总部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计划,38军配合42军负责切断敌军后路,其余各军迅速穿插分割,集中优势主力迅速歼灭被包围敌军,不能放跑一个敌人。随后,各级指战员开始行动起来,40军此时恰好全歼敌伪6师,这也为吴信泉拿定总攻时间提供了方便。结合之前的情报,39军开始向云山挺进,在扫清几个障碍后,迅速占领优势地形,准备和骑兵1师来场硬碰硬的较量。担任主攻的是116师,他已经进入云山西北,几个团分别攻陷了几处高地,但是仍然没有伤到敌军主力。在262.8高地上,骑1师利用炮火优势形成压制火力,我军多次冲击没能成功。此时,果断改变主攻方向,留下少部分部队继续佯攻牵制,大部队借助夜色奇袭敌人侧翼,一举突破了对方前沿阵地。对方迅速收缩兵力,第二道防线已然形成。

他很清楚,正面突破几乎不可能,奇袭也不能再用,于是,命令部队分成多组,分批次进行进攻,让敌人没有休息的机会,终于在战斗开始后的第二天傍晚,与敌军短兵相接。此时炮兵和坦克失去了意义,双方的白刃战异常惨烈,敌军最后选择了丢下物资和武器撤退,早以准备好的38军和42军总共抓获300多名美军,云山之战大获全胜,骑1师更是溃不成军,遭遇了171年以来的首次败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前夕,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马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让这个本繁荣昌盛的国家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新型冠状病毒由武汉一家海鲜市场发现,虽然致死率并不高,但传染率却十分恐怖。疫情发生后,武汉封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对策,禁止人们外出,取消聚会,自我隔离。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我。

当看了《同心战疫》这个节目后,我便产生了对“医生”这个词产生了新的定义,何为医生?他们也是一群有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谁会不思念家人,但在小家面前,他们坚定的选择了大家,他们不会畏惧病毒,竭尽全力甚至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这是身为一名医者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责任,救人就是他们的责任,许多医生因口罩而被勒出了血痕,即使那原本光鲜的脸上布满汗珠、血痕,可却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是这样的一群白衣天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默默无闻的庇护着我们……

这场战斗就这么无声的进行着,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战士,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正是考验全国人民能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时候,我们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己所能的去遵守纪律,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出门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从外面带回来的物品进行消毒。我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人民医生,一定会战胜疫情,愿他们早日凯旋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方主战场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年轻作曲家麦新为了纪念中国抗日军队而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中国是世界上反法西斯侵略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为长久、战场最为广阔、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十四年的持久作战沉重打击并严重拖垮了日本法西斯军队,以牺牲三千五百万人口的沉重代价,有力配合了英、法、俄、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协同计划,为赢得战争胜利创造条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了二战在欧洲爆发后,日本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敌人。当时的欧洲国面对纳粹德国一触即溃,中国人民则在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思想引导下,抗日民族团结一心,坚持抗战决不投降。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协力合作,两面夹击,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况,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同打击世界法西斯的伟大故事。

看了《东方主战场》,我为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到无比的震惊。那是中华人民经历了最持久的抗争、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泼洒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伟大的胜利!当剧情中抗日军队浴血坚持抵抗日本法西斯时,相对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渐入佳境,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当时的“亡国论”认为,中国一定会灭亡;而“速胜论”则认为,日本已是强弩之末,中国可以迅速取胜。毛泽东为了驳斥“亡国论” 与“速胜论”发表了《论持久战》。文中指出,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绝不降敌,中国是不会亡国的,但想要取得胜利,必定要打一次持久战。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无论是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勇于奉献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强意志,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战争敲响丧钟,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色传奇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了加强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0集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红色传奇》在自治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远程教育平台、广西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后,又从4月1日起在美丽天下网进行专题展播。值此清明之际,借以祭奠我们敬仰的革命先烈。

《红色传奇》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出品,自治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档案局、广西电视台等联合制作。刘楠飞担任总导演,刘俊廷担任总撰稿,摄像为伍玉辉、李翔。全片以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为主题,以“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人物真情实感”为创作理念,较好地把握了对历史人物同历史真相的关系。通过实拍历史档案、采访亲历者、情景再现等摄制手法,使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更加立体、全面、生动。

从去年4月开始,摄制组汇集广西资源,从1200多个广西近现代历史人物和事件中,精选出100多个选题,再经过专家组几轮的反复论证和对比,最后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会选定10个题材。去年6月,《红色传奇》正式开拍。摄制组深入广西各地城乡,综合运用航拍、摇臂等拍摄手段,共拍摄了近3万分钟的影像素材。摄制组还远赴北京、上海等地采访亲历者、革命先烈家属和历史专家,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该纪录片包括《星火初照》《千里来龙》《英雄拔哥》《壮家英魂》《桂北之殇》《漓江亢歌》《向死而生》《战地黄花》《雷声惊天》《风展红旗》,每集约15分钟,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壮烈而辉煌的革命历程,突出反映广西各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纪录片中,革命前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以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红色传奇》是一部史料真实、生动好看,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视性统一的精品教材。《红色传奇》的摄制和播出,对完善党史影像资料、丰富党史研究成果都有着重要意义。该片使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为观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了团结协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士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信仰的观后感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信仰,来自于生命狂热而不舍的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特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及其趋势本质的理论把握和实践指导。纵观社会存在的各种信仰:一生愿望只为跪拜在前往布达拉宫征程的信徒;中东教派数百年的红色冲突;无不显示出信仰给人以匪夷所思的力量。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经受不起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人生的最高价值,就不能为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而执著追求。

《信仰》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以内在感悟为目的,以优秀共产党人事迹作为论据,以正面的力量击倒一切的歪曲和怀疑。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给予传播,体现了共产党人走在时代科技前沿的、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在2万多的字字句句里,短片介绍的不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一个个普通而不平凡的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时光的流淌赋予了他们各个时代新的任务。这不再是英雄人物主导的中国历史,这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历史。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与历史观的统一,提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在这些可敬的劳动者中,首先本质是人,而更鲜明的特点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人。无论动乱还是和平,马克思主义者总能在时代中被人们铭记,因为他们所做为社会历史做出的贡献,更因为他们脚下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目标很远大,道路前进而曲折。但是历史是由人们一块一块实践的基石砌成的,我们的方向一致,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却是多样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中特理论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的规律,顺应时代的变迁,发展我们的事业。热情也许可以降温,信仰却不容置疑。我们的信仰--认识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从过去的战争年代开始,起着对认识过程的发动作用,能动带着我们寻找出路;到动荡年代,对我们事业认识的推动支撑作用;再到和平年代的激励作用,将一直以其时代特征引领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中国战疫录》最新观后感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中华人民再一次面对病毒危机:新型冠状病毒。距离上次2003年非典仅过去17年,刚好降临在春节之际。

我们在过年,而另一群人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他们冲到了一线,是他们,不畏艰难。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还有许多医生与护士,在大年三十,当我们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踏上去武汉的战场。这些逆行者在医院战地中,为人民安全而战。

这是一次严重的危机,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反思?如果疫情无法控制人类将何去何从?如果我们管好自己不贪嘴吃野味会有这等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希望全国人民手拉手携手共抗此次危机,都好好在自家呆好,不乱跑。武汉小可爱,不要害怕,有祖国在,我们一定可以度过这次危机,很多医护人员已经放弃了和家人团园的机会奔赴疫场一线,我们更应该相信他们!致敬最美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加油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中国!!愿世间的美好与你们环环相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妇联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图片展览时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建党一百年,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在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公民,我坚信也迫切希望它能梦想成真。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也切切实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谁不想生活在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度?可是,“中国梦”太大太沉,要梦想成真,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又该如何为它努力呢?

记得环保达人黄小山在《超级演说家》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位于英国伦敦,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威斯特大教堂,在教堂地下室里一块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年代的,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碑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年少轻狂,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人到中年,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好向自己妥协,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我想改变这个国家,当我人到老年,我也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国家,我再次向自己妥协,我想改变我的家庭,但当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回首一生,我碌碌无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国家,去改变自己的家庭,而只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话,我也许已经改变了自己,并改变了我的家庭,并通过我的家庭,影响到我的邻居,影响到国家,甚至世界。”

就像今天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里讲述梁启超成功培育自己儿女,进而推进国家某些领域的重要发展。当然,我知道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想“中国梦”的实现,自己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假如自己通过不断吸收正能量,并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至少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儿女。哪怕以身作则地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吐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书本知识之余,也要学会交往和尊重他人等一些看似很小的事。要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起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那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必将促使全体人民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