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尊敬父母的历史故事【精彩20篇】

河南省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2024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在省人民会堂举行,对10名荣获2024河南最美教师称号的教师进行颁奖。下面开学吧网为大家带来了最美老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4918

作文

326

历史故事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唐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求解驿站】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经典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故事精选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精选。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成语故事5:唇亡齿寒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父母是座老房子哲理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对儿女来说,就像一座老房子,你住在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安全。

但是,老房子就是老房子,它不会与人说话、沟通、体贴。

父母啊,常常熟视无睹地住惯了这种老房子。

儿女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不时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

经常怨恨父母身边太狭窄、太陈旧,父母的唠叨难以忍受,早早想逃离父母的约束。

当你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繁花似锦、五彩缤纷,你自然陶醉于其中,哪里还想得起遥远的地方有颗时时牵挂的心。

只有当你遇到风雨、遇到严寒时,到处漂流的生活不好过,再好的房子也收容不了自己的伤痛。

这是,才会想起父母这个能挡风避雨又慈祥温暖的老房子。

当你在老房子里疗好了伤,心又早早的飞走了,来不及仔细端详这座老房子。

它老了,应该修修了。

儿女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也一天天衰老,他们已经扛不住风雨了。

你没听到一阵风雨袭来,老房子已经吱吱地呻呤了,声音很低、很压抑,怕你想飞的翅膀增加负重。

等你人到中年,到了喜欢回味过去的时候,别忘了回家,回到父母身边来,回到老房子里来。

那里有你童年的欢笑、歌唱、童趣,成长的一切,还有结婚照,孩子的第一张照片。

还有你上次寄来的营养品,虽然过期了,但依然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父母逢人便说:孩子买的,贵着呢!

别忘了,父母是座老房子,需要儿女们时时修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父母爱情故事作文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大家都有外婆外公,舅舅阿姨什么的,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却只有爷爷奶奶,姑姑。我不懂什么是外公外婆,只是隔壁姐姐的外公外婆每次过来,母亲就让我们喊他们一下。8岁的时候跟奶奶一起去姨奶家,姨奶告诉我“你母亲娘家很远很远,你们兄弟姐妹可千万别让她伤心,一定要疼她”。我从没见过母亲走亲戚,更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认识的,只是偶尔见母亲写信说是寄给远方的外公,外婆。

一天,实在好奇的我就斗胆的问了母亲:“干嘛要嫁的那么远,干嘛要嫁给父亲,而切父亲又没文化,老是被姑姑们欺负”。

“他们说:安徽的树上会生鸡蛋”母亲回答道。

“你相信吗?” 我立刻反问。

“你说呢?” 母亲看着我笑了。

我知道,母亲是读过书的人,肯定不会相信的。后来听父亲说:“外婆生了母亲一个女儿,又生了四个儿子。外公只疼爱四个儿子,对待母亲每天除了干家务,就是带四个弟弟,虽然读到初中毕业,也没少挨打。其实,他那回到四川时,母亲已经被介绍给当地一位很有钱的医生了,他也没抱多大希望能找到媳妇,也没想到母亲会跟他回安徽,而且一呆就是18年没回娘家。”也许外公真的伤了母亲的心。也许母亲已经把心交给了父亲。

听母亲说,可能因为是外地人,刚来的时候奶奶对她很好,等到婶婶嫁进来时,奶奶已经开始处处刁难母亲了。即便如此,但父亲对她从来就不离不弃,只要能做到,尽力的满足母亲。记得那年母亲怀了姐姐,因为孕期反应,很想吃鸡肉,奶奶却说母亲是装的,不肯杀鸡。父亲便趁奶奶出门干活果断的杀了鸡,让母亲美美的吃了一餐。等到姐姐出生时,鸡蛋2毛8分一个,对于贫苦家庭来说,面粉都没得吃,更别提鸡蛋了。然而父亲一口气买了一百多个,母亲的月子也就圆满的做完了。

父亲一生没其它爱好,唯独对烟是爱不释手,可能是烟抽的太久了吧!每天早上起床便“吭吭咔咔……”不停的咳嗽,仿佛肺都要吐出来了。虽然每天都有坚持麻油冲鸡蛋给父亲喝,但是想到今后的健康,母亲甚是生气,劝父亲戒烟,可父亲却没反应。也许是真的失望了,也许是想出去赚点钱!那一年,母亲跟随隔壁镇的几个阿姨一起去了新疆打工。父亲没有阻止,待母亲到了新疆后,父亲赶紧打电话嘘寒问暖,问在哪个城市哪个县包括哪一个小巷。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母亲干完活回来竟然在菜市场见到了等待已久的父亲。看到面前傻傻的父亲,母亲又心疼不已,赶紧到旁边的小店了买了一瓶八宝粥给父亲喝。父亲不舍得自己喝推给了母亲,母亲笑了笑“8毛一瓶(其实3.5元每瓶),很便宜的,赶紧喝了垫垫肚子”。母亲出去以后,父亲老觉得不放心,生怕母亲舍不得吃,饿到了怎么办?会不会迷路等等,所以就找来了。打工期间,父亲心疼母亲太辛苦,每天早上早起去菜市场帮母亲买一瓶纯牛奶,生怕母亲不舍得喝,还带了一句“这牛奶也是8毛(其实2.5元每瓶)”,而母亲每天帮父亲买一瓶八宝粥。就这样,父亲母亲在新疆呆了四五个月,谁都没发现对方的善意谎言,直到我帮侄女买零食才真相大白。

父母爱情就是这样悄无声息,虽然没有玫瑰,没有浪漫,甚至没有甜言蜜语,他们过得艰难却还是会用踏实的努力一步步创造出真实的未来,没有空头的白话,没有光说不做的誓言,有的只是平淡但却温馨美好的相互扶持,面对风云同舟共济,面对差异而甘愿为对方改变的感情是充斥着“速食爱情”的如今所无法再拥有的弥足珍贵。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只有这种爱情才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袭击和生活的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故事素材:别忽略了父母的年龄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天,帮朋友的母亲写一份申请,其中需要介绍老人的出生年月,于是我打电话问朋友,你母亲是哪年出生的呀?朋友在电话那头略为停顿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真是对不起!我只记得我母亲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但我不知道她是哪年出生的。我又问他,那你知道你母亲有多少岁吗?我可以帮你推算一下。朋友说,好像是57岁,又好像是58岁,具体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等会儿我翻一下户口簿再回复你。

放下电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没想到一个儿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事后,出于一种好奇的心里,我逐一询问了办公室的所有同事,令我感到万分惊讶的是,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一大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当我问及他们怎么不用心记一记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有同事毫不在意地说,那有什么呀!亲人之间无须那么客套;有同事如实地说,从小都是父母给自己过生,而父母却很少过生日,所以对父母的生日记忆不是很深刻;也有同事惭愧地说,平常忙于工作,对父母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了。

随后,我带着同样一个问题采访了一百位母亲,没想到这一百位母亲不仅能够异口同声说出自己儿子的生日和年龄,甚至连他们出生的时辰、天气状况都一清二楚。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患间歇性失忆症的母亲,她也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她女儿的生日和年龄。

可以说,父母时时刻刻都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哪怕是极小的一件事。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上开始,父母就注定了要为我们奉献一切,牺牲一切,小时候,他们担心我们冻着、饿着、生病。长大后又担心我们没有好的前程,含辛茹苦一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回首回事,有哪一次母亲忘了我们的生日呢?往往时间还未到,父母就已经念叨着、准备着,到了生日那天,更是可以享受许多特殊的待遇。而父母的生日呢?他们往往准备了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让我们回去,可我们还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

小时候,我们十分依赖自己的父母,把他们当作心目中的守护神,可我们长大成人后,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错误地认为父母的爱理所当然,不需要铭记和回报,而事实上,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我们错误地以为父母不需要我们的关心,其实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儿女的低声细语;我们错误地以为父母永远也不会老,可是一回头,他们已经白发苍苍。原来,父母并不是神仙,他们也会一天天地老去,我们不应该忽略了他们的年龄。

俗话说:“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孝敬父母一定要趁他们健在之时,不仅要在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照顾,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心,不要等到黄泉相隔,空留余恨,那将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出人意料地回答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看到这则报道,我怦然心动!

“十一”长假,我毅然放弃自己小家的家务活,回到父亲身边陪伴他6天。父亲快70岁了,患心肌缺血、高血压,曾住院两次。自从母亲过世,他独自生活了7年,其中孤苦寂寞的滋味可想而知。可是他很乐观,用写作来排除苦闷,几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文学和翻译作品。母亲在世时也是作家,留下多本遗作。

父亲住的两室一厅,家电齐全,可是室内卫生太差劲了,满床满桌的报纸、杂志、手稿,卫生间的大便纸满地都是,钟点工都不肯来。见父亲如此惨不忍睹的生活环境,我潸然泪下。于是,我和弟弟突击了6天,彻底做了清洁卫生。家中变得像母亲在世时那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父亲欣慰地笑了,说:“这样活着才有劲!只是把你们姐弟俩累坏了!”“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情不自禁地说,“我们会把对母亲的爱全都加在您身上!”

在我和弟弟临走前,父亲从书柜里取出一沓剪报,不小心掉落一张,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父母亲合写的随笔,题目叫《当我们老的时候》:

我们都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请你们做儿女的理解,对我们要有一点耐心!不要嫌我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其实都为你们好!

当我们吃饭时嘴漏,把饭菜与汤渍流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请想一想:当初我们是如何把着手给你们喂饭的。

当我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时,不要埋怨我们迟钝,请想一想:你们小时候我们是如何为你们擦屎把尿的。

当我们说话时忽然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我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们在旁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很满足了。

孝敬其实并非一定是物质和金钱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时时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老两口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我们出门散散步,等你们结婚生了孩子,常回家看看我们,只要这些我们就开心了。

当你们看着我们渐渐变老,直到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的时候,请不要悲伤,这是自然规律使然。要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当初我们引导你们走上人生之路,如今请陪伴我们走完最后的路。

我和弟弟读完父母语重心长的作品忍不住流下热泪……不禁想起比尔·盖茨的箴言: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趁父亲还健在赶紧孝敬吧!否则,我们做子女的将终身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337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鬼影儿”与知县的打赌,你觉得谁会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明朝时,川南有个读书人叫陶石牛,金榜题名后被朝廷委派为知县。陶石牛走马上任,到了县城门,来接他的却是一只船,原来县城刚发过洪水,街上已经能行船了。

陶石牛到河边查看,问一个老人:“河边为什么没修堤呢?”老人一听就来了气:“年年捐款修堤,年年水淹县城,水灾成了衙门的摇钱树!”原来是这样!陶石牛立即拟出布告,说本任知县要修一道坚实的防洪堤,根治水患,要大家捐钱捐物。谁知老百姓的反应却出奇的冷淡,大家指着布告说:“一茬一茬的官一个比一个唱得好听,到头来都是借机搜刮民财,中饱私囊,谁还信这些?”告示贴了好久,没一个百姓愿意掏钱出力。

谁知一事未了又出一事,水灾以后,城里又冒出一个叫“鬼影儿”的大贼。“鬼影儿”飞檐走壁,来去无踪,弄得人心惶惶。陶石牛调派了不少衙役捕快,四处缉拿,但都是望风捕影,处处扑空,忙活了好多时日,连“鬼影儿”长啥样都不知道。

陶石牛十分焦急,这时,“鬼影儿”放出风来,说他到县城的“开张生意”,就是要到知县衙门看看,有没有什么瞧得上眼的东西,时间就在今天晚上。陶石牛大惊,急忙严加防范。一夜没有什么动静,哪知到了第二天清晨,衙门看门的慌慌张张来报告,说公堂上挂的那块“明镜高悬”的大牌子,被“鬼影儿”偷去了!

这不是存心戏弄自己吗!陶石牛气了一夜,第二天他放出狠话来,他要和“鬼影儿”打个赌。陶石牛脖子上戴着一个祖传的银环子,陶石牛说,如果“鬼影儿”今晚能将他的银环子偷去,他马上辞官不做,去拜“鬼影儿”为师,在他手下做个小贼;要是“鬼影儿”当晚偷不去,那就甘愿认输,要么投案自首,要么销声匿迹!

话很快传到“鬼影儿”那里,“鬼影儿”哈哈一笑,说:“他的话能当真吗?”陶石牛听说后说:“堂堂的朝廷命官,说出的话岂能是儿戏?句句板上钉钉!”“鬼影儿”听说后说:“既是这样,咱们就赌一把试试。”老百姓听说县官和“鬼影儿”打赌,觉得又新奇又有趣,巴望着明天看到结果。

赌打出去了,陶石牛一夜未睡,坐在案头看书,眼看窗外露出鱼肚白,“鬼影儿”还没有动静,这时,陶石牛困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合眼打了个盹,就在打盹的一瞬间,一阵风掠过,醒来一摸,脖子上的银环子没有了!陶石牛大惊失色,呆住了,刚回过神来,“鬼影儿”的传话就到了:“东西在我手里呢,请陶县官兑现承诺!”

府衙的人都说:“大人,和这些窃贼讲什么承诺?”陶石牛说:“我自有主意。”他即刻给“鬼影儿”回话:“话已经出口,没啥说的,认输了!”“鬼影儿”又回话:“那好啊,城外山上有一座老君庙,明天我在那里等你,我们就在那里举行拜师收徒的仪式。”

第二天傍晚,陶石牛身着便装,孤身一人来到老君庙。果然,“鬼影儿”和小贼们在庙里等候,陶石牛这才目睹到“鬼影儿”的面目,原来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者。“鬼影儿”寒暄几句,就举行拜师收徒仪式,又是洗手焚香,又是对天对地,三拜九叩,陶石牛耐着性子,依样画葫芦做完了。

“鬼影儿”安排了一个小贼带陶石牛,小贼话多嘴快,他告诉陶石牛:“过几天,就是‘鬼影儿’58岁生日,按江湖的惯例,要大张旗鼓做寿的。”陶石牛记在了心里。当天晚上,小贼带陶石牛去做一件鸡零狗碎的小案,陶石牛在翻院墙的时候却摔倒了,扭伤了脚,白天“鬼影儿”让他找郎中看脚。

没过几天,“鬼影儿”的生日到了,晚上,月牙儿挂在柳树梢,“鬼影儿”在院子里摆下寿宴,手下和同伙们都来了,大坛小坛的酒抱上来,小贼们喝得云天雾地。突然间,四周灯火通明,一群捕快衙役冲了进来,醉得不醒人事的窃贼们一个个束手就擒,小贼们大眼瞪小眼,不明白是咋回事。这时,陶石牛笑呵呵地走了出来,说:“没想到吧,我略施小计,就将你们一网打尽!”小贼们都明白了,陶石牛打赌不过是一计,那天借口去看脚,就已经通风报信,作了布置。

倒是“鬼影儿”不惊不慌,平淡地说:“你不是说你的话都是板上钉钉吗?”陶石牛说:“不错,但你没想想,我一个读书做官的人,能和你们这些窃贼为伍吗?”“鬼影儿”不说话了,不过,就在衙役们押送窃贼回去的时候,“鬼影儿”却使了个金蝉脱壳法,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走了。虽然“鬼影儿”逃走了,但大部分窃贼已经落网,跟着顺藤摸瓜,将一些小偷小贼也尽收网内,城内窃贼再也不见踪影,一些商家大户高兴得不得了,敲锣打鼓给陶石牛送匾,称赞陶石牛足智多谋,为民除害。

除了贼害,衙门的人都说:“大人一来就树立威望,现在趁热打铁,再提修河堤的事,一定是一呼百诺!”陶石牛点头,第二次发了修堤的布告,谁知,这一次老百姓的态度比当初更冷淡,老百姓说:“别费劲了,咱们宁可财物被水冲走去孝敬河神,也不愿意捐粮捐款修河堤!”

陶石牛想破了头也不明白,修堤是事关生命财产的大事,老百姓咋都不拥护呢?他心情烦闷,一个人转到河边,河里有一只正在游荡的小船,陶石牛想坐船到对岸散散心,就朝小船招招手,小船驶过来,陶石牛跳上船。小船悠悠向对岸驶去,到了河中间,小船仓棚里忽然有人说话:“这不是知县大人吗?好久没见了!”陶石牛听口音好熟,一看,竟然是“鬼影儿”!

陶石牛惊出一身冷汗,镇定了一会儿说:“不错,是我,你想怎么样?”“鬼影儿”说:“什么怎么样?我是你的师父,你是我的徒弟,当然还是带你去做贼!”

陶石牛说:“今天撞上了,你尽管以牙还牙!说拜师做贼,实在是笑话,一个读书做官的人,真能拜你为师和你做贼吗?”

“鬼影儿”笑了起来,说:“我不会放你走的,你也走不了!其实呢,你做官不行,做贼最合适,先是赌咒发誓,事后言而无信,咱们做贼的,不就是这个德行吗?”陶石牛哽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小船悠悠开走了。

再说县衙门的公差,一连好几天没见到陶知县的人影了,于是紧张地到处寻找,哪里有踪影?就在衙门的人苦寻的时候,街头巷尾却悄悄传开了:说陶知县真的弃官为贼了,跟着师父“鬼影儿”去了,县衙门不相信这些话,还在四处寻找。不管怎样,陶石牛是做了贼。过了些时日,“鬼影儿”要带陶石牛做第一件案子,就是到一个盐商家窃取一批新盐。盐商家铁门高墙,很难进去,“鬼影儿”计划利用酒坊给盐商送窖酒的机会,将陶石牛藏在空酒坛里,和窖酒一起送进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陶石牛出来打开盐库的门,“鬼影儿”就带人进去搬盐。

陶石牛不情愿,被小贼们硬塞进一个空酒坛里,抬进了盐商家放在酒窖里,陶石牛不敢出声。可刚放下,酒坛又被人抬了出来,抬上了一辆牛车。原来,县衙门安排了一个新知县,新知县上任,要举办宴会犒劳衙门的人,吩咐盐商送一坛酒到衙门里去,稀里糊涂就把藏陶石牛的酒坛抬上了车。

宴会开席了,衙役们高兴地打开酒坛,准备痛饮一番,可一打开,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前任知县陶石牛狼狈不堪地从酒坛里爬了出来!衙役一追问,才知道是“鬼影儿”安排的行窃计划!

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县城,县城像炸了锅,百姓都轰动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知道陶石牛真的是弃官做了贼,而且是死心塌地地做贼!消息一直传到吏部,吏部大人万分奇怪:好端端的,放着朝廷命官不做,却去做偷鸡摸狗的小贼,到底是犯了啥毛病?吏部大人专程到了这个县,要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吏部大人的车马刚进县城后,不禁傻眼了,前面路上,跪了一大片平民百姓,百姓给吏部大人递了一份请愿信,信上请求开释陶石牛,并且重新任本县父母官。

吏部大人惊诧之下,先将陶石牛打八十大板,以惩罚他弃官为贼,然后以“顺应民意”为理由,指派陶石牛重新做知县,吏部大人要看看,到底中间有啥蹊跷?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陶石牛不能违拗,又回到县衙做县官,他心里明白,百姓之所以要他重新为官,是百姓相信他真的做了贼,做贼虽然不耻,但老百姓认为他说话算数!重新上任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修河堤的事,他第三次拟了修河堤的布告,这次布告非常简单,只有几句话:无论是知县本人,或者是黎民工匠,谁私吞修河堤的钱和物,左手拿的剁左手,右手牵的剁右手!

布告一出来,老百姓纷纷响应,有钱的捐粮捐款,没钱的合家出力,陶石牛亲自作监工,汛期到来之前,河堤修好了。这一年,这一带地区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其他地方的堤坝都被冲毁了,灾情惨不忍睹,而这个堤却安然无恙,百姓毫无损失。

“鬼影儿”从此销声匿迹了。他偷去的那块“明镜高悬”的匾早已悄悄送回来了,不过陶石牛将“明镜高悬”抹去,重写上“说话算数”四个字,悬挂在公堂上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五则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天底下最应回报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

事例一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因为我奶奶的脚上长了一个肿瘤,做了一次手术,所以行动很不方便。

记得奶奶刚做完手术那天,爸爸就立马下发了工作任务,询问我的时候可婉转了:“路路(我的小名),奶奶行动不便,你要记住每天洗洗碗、给奶奶送送水,帮帮奶奶的忙,行吗?”帮奶奶做事我很乐意,可我非常明白一点,每当爸爸问我行不行的时候,选择是唯一的,只能回答好。不然离“竹笋炒肉”就不远啦!

爸爸一说完我就开工了!“路路,你帮我把楼上的被子拿下来!”奶奶用纯正的四川话说道。我蹦蹦跳跳地到楼上把奶奶的被子捧了下来。“路路,我有点渴,帮我倒点水,要稍微烫一点的!”我帮奶奶倒好了水,给奶奶端了过去,不过水不够烫,回去重倒也是经常有的事。“路路,碗该洗了哟!”奶奶每次吃完饭都会提醒我,绝对不会忘啊!我家厨房的热水来得特别慢,我的碗洗完了,热水来了……每次洗完碗我的手都会红通通的,却还有别的事等着我去干。我觉得洗碗太辛苦了,因此抱怨过不少次。可是奶奶天天洗碗,从没抱怨过。我才洗了几天的碗,就在这叫苦,真是不应该!“路路,我想上个厕所,你扶我一下。”我搀扶着奶奶去厕所,上完厕所再把奶奶扶回去。反正奶奶大大小小的事我都一手包办了。奶奶的命令无时不在,我在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奶奶突然叫我端个水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得“时刻准备着”!这种事做多了,我也厌烦了,觉得我就像奶奶的佣人,可我仔细想想,要是照我这么说的话,那奶奶岂不是当了一辈子的佣人吗?

我有个幼儿园同学,他在家是有钱服务的:洗个碗8块,倒个垃圾3块,家里还是有电梯的!为自己父母做事还要报酬!我在“百度”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帮父母做家务是助人为乐吗?我看了真气愤,父母生我们,叫助人为乐吗?父母一辈子为我们做的那么多的事,从我们的出生开始,每一天都在为我们的衣食住行而操心,这能叫助人为乐嘛?!

长辈、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一直在为了我们操劳。以前是我们小,还不懂的孝敬父母,可现在。我们应该去孝敬父母,报答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尊敬父母的作文小学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一提到“父母这个词,多数同学想到的不是父母那双温暖的手;早早就做好了等你回来吃的美味无比的饭菜;当你做了好事,那表扬你的话语,而是那张你认为很唠叨的嘴巴。以前,我也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名,不知父母的爱有多深、有多浓、有多伟大。一直把他们那默默地付出当成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那天我从一件事,一顿饭中明白了——尊敬父母。

那天我们正在上自习课,突然,教室里传来一阵敲门声,原来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脸上满是皱纹,他笑眯眯的仿佛做什么好事,显得很和蔼,手里拿着一本品德书,用一口河南口音说:“我找我孙女。”只见一个女生红着脸,跑出了门外,用一个不满的眼神瞪了他一眼,老爷爷呆住了,接着说:“孙女,这本书你忘拿了。”那个女生出来后把门关上就对那个老爷爷说:“谁让你来的,这本书我用不着,我们今天没有品德课,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在我的同学面前讲普通话,你就是不听,你以为你说的很好听?你那个河南大口音就跟个破锣一样……”顿时那个老爷爷就像一个犯了错了小孩子“嗯,你既然用不着那我回去了。”爷爷转过头,露出一脸委屈,在寒冷了天气下,骑着一个自行车,向家的方向骑去。那个女生还气呼呼的回到了座位上。我想这个女生怎么这样啊,你爷爷冒着寒冷的天气,来给你送书,你却这样。我为他打抱不平。放学了,我回到家,把书包放下刚想对妈妈说,我今天见到事。我不禁一愣,她是一个不尊重长辈的坏孩子,难道我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吗?那夜我失眠了,我做的不合格,我想我应该做些什么。第二天下午我们放假妈妈上班,于是我对这个家的付出开始了,我擦了地,收拾了衣服,擦了家具,4点钟我走进厨房想做点饭。于是我决定炒一个菜,煮了点粥,当粥被我盛到碗里时,我发现我煮的粥太稠了,这时妈妈开门走进来了,看到这些饭时惊讶的不得了,当天晚上我看着妈妈那吃得津津有味,我的眼眶红了……

我现在明白了—父母的爱比天还高比海还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刃有余》中华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叫庖丁。一天,魏惠王来看他宰牛,只见庖丁手起刀落,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解开来,全身的动作和刀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游刃有余”原本是说刀刃在骨缝之间移动,还绰绰有余,用以形容庖丁技术的高超。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办事很有把握,非常熟练,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与父母的故事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大家庭有四口人,我,妈妈,爸爸,妹妹,我们生活得很快乐。在这个家庭里,总少不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其中最难忘的是“煎饼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那一次学校举行义卖活动,每班都有一个展位,老师再三叮嘱我们准备好义卖的东西拿来学校买,争取拿第一。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班的同学来我家帮忙。因为材料准备不充分,我便和妹妹骑车去买。我们把东西买回了家,只见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一袋面粉,还拿了一个面盆,把鸡蛋打碎了,放进盆里,接着就是把面粉倒进去,还烧了开水。我拿着水杯,往盆里倒热水,倒到一定的程度时,妈妈就说:“够了,够了。”我很纳闷,心里想:难道这倒水还讲究多少?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说:“放多了热水,面粉会稀;放少了,又有一部分不能溶解,这样就不能揉好面团,也就不能做好薄饼,更别说煎饼了。”我恍然大悟,妈妈搅拌均匀后,从砧板上拿一把早就切好的葱碎,就如天女散花一般撒在面粉和鸡蛋混合的混合物上。我问:“为何要撒葱末?”这时,爸爸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他说:“这样是为了让煎饼更香啊!”我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

待妈妈搅拌完了之后,我便打开煤气炉。妈妈先用勺子放了一些油下去,待油加热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达到一定的火候),妈妈就开始做煎饼啦。看到妈妈娴熟的动作,我心里想:做煎饼也是一门技术活,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啊。“行了!”妈妈用锅铲铲起煎饼,放到盘子里,看着那香喷喷的煎饼,我忍不住想马上就品尝,刚伸出手去抓,妈妈就拍了一下我的手,说:“急什么,再等等,还太热了,会烫着手的!”妈妈煎了一会儿,就到老爸大显身手。唉,有几个煎焦了一点。我实在等不急了,就想动手了,看着那金灿灿的煎饼,都快刺得我睁不开眼睛了,再加上那绿油油的葱,恰似是黄花丛中一点绿。我实在忍不住就拿了一块吃了起来,哇,太好了。

看着大家都加入到吃煎饼的行列。我笑了起来,对爸爸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我的同学也对我爸妈刮目相看。这次的煎饼拿到学校后,在义卖会上一下就卖光了,老师对我们大家都很赞赏!

我和父母的那些事,一箩筐,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爱我的家,更爱我的爸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和父母的故事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记忆匣子里,有一条项链,嵌着无数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那便是我和父母故事。——题记

都说,家是孩子的港湾,当暴风雨来临时,孩子躲进其中;家是温暖的火炉,当大雪来临时,孩子需要它;家是七色的彩虹,当大雨过后,孩子喜爱它……春去秋来,父母无声的爱依然陪伴在我的左右,我才明白是父母给了我整个世界……

还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对我说:“女儿,后天我们要去昆明出差,你在家要自己照顾自己哟!”我欣然地对他们说:“嗯!没问题!我会的!”

到了爸爸妈妈出差那天,我大早起了床,跟他们说再见。他们拿着行李包,我忙去开门并跟他们挥手再见。他们笑着说:“女儿,再见了!在家要好好的,别让爸妈担心啊!”我点点头。

一关上门,我高兴地在沙发上跳着,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心中有一种自由、舒服的感觉。我打开冰箱,把里面的薯片、冰棍、巧克力吃个精光。我吃的满嘴都是薯片碎,打开电视机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时候别提我有多么高兴了!

到了晚上,电视看透了,电脑玩腻了,我感觉肚子饿,就吃了一个方便面。不想做作业,没事做,便坐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的。我环视周围,看见从窗户透过的一片漆黑的夜晚中,只有几盏还发着微弱亮光的路灯。我细细聆听,听见了摆钟正“嘀嗒嘀嗒”地响,风吹着树叶的“沙沙”声和路上行人的“哒哒”声。而且,我还感到了一丝“嗖嗖”的凉意。顿时,我害怕起来,心想:怎么办?晚上睡觉,周围黑乎乎的静悄悄的,太恐怖了!正在这时,我被一只在静谧中忽然跑出来的老鼠吓倒了。我非常紧张地跑到放电话的桌子旁,正拿起电话想打给爸爸妈妈时,邻居家的猫叫顿时把我吓倒了。我的手微微颤抖着,再次拿起了电话。

刚按下一个号码时,家门的门锁突然动了,我吓坏了:怎么办?是不是小偷啊,爸爸妈妈不在,怎样才好呀?……我吓得不敢作声,豆大般的汗珠从头额一直流向背脊,头发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心一直加快地“呯呯”地跳着,双腿直颤抖……“喀啦”一声,门开了,我紧闭着眼睛,咬着唇齿……只听见两个熟悉的声音:“女儿,我们回来了!”我随声望去,看见了两个熟悉的面孔——爸爸妈妈。顿时,我热泪盈眶,一下子冲到爸爸妈妈的怀抱中。他们摸了摸我的脑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对我说:“傻孩子!有什么事让我们的宝贝这么激动?!”我很小声地说:“你们都不在家,静悄悄的很恐怖!”爸爸妈妈抱起我搂在怀里,说:“女儿,在任何时候,你都要学会坚强和勇敢啊!爸爸妈妈一辈子都在你身边,那是不可能的。”我点了点头。他们又说:“孩子!不管怎样,即使我们不在你身边,我们的心依然陪伴在你的左右,我们爱你!”刹那间,一股暖流从心底涌上来,甜甜的。我问爸爸妈妈:“您们不是去昆明吗?怎么又回来了?”他们和蔼地回答道:“怎么了?傻孩子!还不是怕你不安全啊!我们还是担心你,一个人在家有什么事的。哎!做父母的,哪又不担心自己子女的……”霎时,晶莹透明的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流向了嘴角。爸爸妈妈说:“呵呵!泪水咸吗?”我笑着说:“不!是甜的,很甜!”

当我遇到困难时,能放开所有一切来帮助我的人,是父母!当我犯错误时,能耐心听诉我哭泣的人,是父母!当我取得成功时,能衷心为我庆祝的人,是父母!每时每刻,依然牵挂我们的人,还是父母!在这里,我真心实意地对我的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历史成语故事精选:人兽不远,仅在一心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曰:牛山上的树木曾经生长的非常茂盛,但却因为它靠近大城市,因此经常被人们用斧头砍伐。而经过雨露的滋润,并不是无嫩枝新芽长出,但却又随着牛羊的踩踏,而变成如今那光秃秃的情景。

人们看到它那光秃秃的样子,还以为它从来没有长过成材的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对于人们来说,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了吗?他们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头对于树林一样,天天都去砍伐它,这能茂盛吗?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养,天亮时又得到一点清明之气,这时,他内心的好恶与人便接近了一点,然而白天的作为又把它扰乱泯灭了,内心不断地遭到扰乱,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气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

别人看见他像禽兽一样,还以为他不曾有过善的素质,这难道是人本来的情况吗?所以,如果能得到应有的养育,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生长,要是失去了应有的养育,那就什么东西也会消失。

所以说,把握就存在,放弃就会消失,出入没有一定,没有谁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说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麻姑献寿的故事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名人李白醉书狂草敌兵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

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

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名人孟子拜见齐宣王的故事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好的是现在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它们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先生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您谈谈赏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都愁眉苦脸,‘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图个人享乐,而不与百姓同乐。但是,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全都眉开眼笑,‘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快乐,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与百姓能一同娱乐罢了。所以,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就可使天下归附了。”

故事,悟道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由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大王能与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使天下归附,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