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情日记如何写(最新20篇)

时间飞逝,转眼已到七月,快要放暑假了。那你知道2024丰富多彩的暑假初中日记600字作文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民情日记如何写。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6251

作文

435

2024民情日记:走访困难户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可几天的大雨连锦,我村防汛工作面临重要时期,我在村委会办公室已无法静下心来写民情日记了,只有到重点低保户家走访。刚才走了五华里路去谢长古家,现在要到黄长娣家了解情况。

黄长娣早年丧夫,带着两个小孩,一家居住在小河对面,与村小组其他人家相距几百米,属于独村独门独户的情况。再是,为了调解她家与钟义胜、钟运辉家山林纠纷问题,现在去她家还真是一举两得了。

我还是第一次去她家,没有想到去她的路那么难走,远远看得到房子就是找不到路,我只有打着雨伞,卷高裤脚往河边走去。走到河边,那时正好有位村民在过河,我问她去黄长娣家是不是往这里走?她回答说:这里是可以去,但现在河水大,很深,我都浸湿了裤子,你过河的话也会浸湿裤子。我说不怕,我就把裤脚卷得高高的,过了之后,裤子还是浸湿了。

我走进黄长娣家之后,当她看到是我,就马上招呼说:兰同志你来了,快进屋座。听到声音,她儿子、女儿都一起来到客厅,烧开的烧开水,洗杯子的洗杯子,黄长娣即非常热情,反复叫我吃粽子,我盛情难即,就边吃粽子边聊天,了解近期大雨洪水时期有无发生水灾情况,她回答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一切还好。听后,我就放心了。之后,我向她说明到她家来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回馈前次诉求的山林纠纷问题。我只有将我向周围人群了解的情况及向钟义胜、钟运辉调查的情况反馈给她。我说:既然你公公把山林卖出去了,凭我们“三送”工作队的权限是无法帮你要回来的,不是我们不去做工作,而是我们的职责所限,权力所限。我们只有调解的权利,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当他们不肯调解时,我们就没有办法了。经过我的反复、耐心解释。她表示理解我工作的难处,并说:只要你尽心尽职了,我就感谢了,和理解了。我说:理解“万岁”!

那时正好下午6.20左右,又接到谢村长的电话,说:大碰村小组犁彩英家的后墙倒坍了,现老家人无处安身,要我立即赶到犁彩英家,看看怎么处理和安排这位低保老人。我只好急匆匆地向黄长娣告辞,再打着雨伞,卷着裤脚,急急忙忙又赶往犁彩英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长河坝村三社盛永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踩’到2016年的脱贫线,脱贫成果还需要想办法、找门路加以巩固夯实。今天走访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再次帮助他规划夯实脱贫的路子,让盛永才家过上好日子,住上新房子的愿景尽快实现。”

秦巴山区的夜晚虽阵阵寒冷,但难掩一股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通江县麻石镇长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鑫结束一天的走村串户,回到村委会的“临时”家中,写下了上面一段民情日记

别看李鑫是个80后,驻村时间不长,扶贫帮扶工作经验却十分丰富。

2016年5月,四川中华财险巴中中心支公司综合部的李鑫经组织选派,来到中华财险的挂钩帮扶村——长河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说起长河坝村的情况,李鑫如数家珍:长河坝村位于四川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秦巴山区,全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3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35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9.71%、总人口的16.81%。贫困户按期“摘帽”、贫困村按期退出任务艰巨繁重。

万事开头难。刚到长河坝村时,李鑫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纸上谈兵,进村第一天,就穿着一双解放牌胶鞋走进41户困难群众家里,一边问一边记,实地查看了解“摸家底”,掌握他们致贫返贫的原因,寻找脱贫的路子。虽然农村生活艰苦,扶贫帮扶工作千头万绪,但李鑫有着一颗情系贫困群众的心、踏实干好驻村第一书记的执着信念。正是凭着这一股子做好群众贴心人的信念,李鑫找到了一条以关心关爱困难群众为切入口的扶贫帮扶的新路子。

“小李书记是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共产党的好干部。”长河坝村困难群众裴德强提起李鑫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裴德强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家中五口人,小孩患有智力障碍,母亲已80岁高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李鑫根据裴德强有强烈脱贫致富的愿望,联系培训班对他进行了建筑专业培训,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如今,有了一技之长的裴德强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活,收入相当可观。与此同时,李鑫还向镇民政办递交贫困申请,帮助裴德强家争取到了农村低保和救济资金;与村两委一道向县民政局争取危房改造资金。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裴德强家贫困现状逐步得到扭转。

贫困户刘本贵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到900元,属典型的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帮扶对象。经过多次沟通了解,李鑫对刘本贵实施量体裁衣式的帮扶,介绍刘本贵去一家对技术、体力要求不高的养殖场打工,月收入1500元。此举让刘本贵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越过越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模板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我走访了罗坊村顶塘小组何青华贫困户。经过倾心的长谈得知:她丈夫因一场车祸不幸遇难,成为一位单亲妈妈。在精神和家庭的重压下,要供2个小孩子读书,大儿子在赣州读技校,小儿子在站塘初中就读。生活来源只靠政府的低保和做一些零星衣服活维持生计,其本人身体时常欠佳。

我听完后,深深地长叹一声:是呀!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我打起精神安慰和鼓励她做一个坚强妈妈。同时宣传了可以申请贴息贷款3至5万元、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扶贫惠民政策,相信有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干部的大力帮扶,生活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孩子一天天长大,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回到乡里,我赶紧为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种养帮扶计划,期待她家早日脱贫致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情日记走访困难户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3月28日,冒着毛毛细雨,我来到xx镇xx村进行走访慰问。在xx场穿梭着,寻找走访对象户——贫困户。一栋破旧低矮的房屋映入眼帘,我随即走进那户人家,迎接我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我和她说明了来意,她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是党派领导来看望我们啦,共产党真好!”老人找了一张板凳让我坐下,我和老人攀谈起来,了解到:老人叫xxx,60岁,看着比实际年龄大不少,也许是家庭条件困难操劳过度的缘故吧。xxx丈夫1985年就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带着两子一女生活,还要照顾95岁高龄的老母亲,家里只有一亩口粮田,现在儿子在外打工,大儿媳妇因为家庭困难,结婚后一直不愿将户口从贵州调到武穴来,二儿子还是单身,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增加家庭收入,解决家庭困难现状,让二儿子早点成家。听完xxx老人的介绍后,我和她说,现在你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家庭条件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要同心协力为改变这个家庭现状努力,我再和村里商量下,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你们一把。临走时我拿出200块钱塞到老人家手里,说我们也是靠工资吃饭的,钱不多表达下我们的心意,老人说什么也不肯要,但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收下了,并不停的说些感激的话,说“共产党员真好,拿自己的工资来资助我们,真的很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徐道明口中的苏书记,是去年5月被派驻沙湾镇安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苏仁华,驻村后,为尽快掌握全村基本情况,他利用一周时间走遍了村里的11个村民组。在大坡村民组,他看到一条通组公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只能通摩托车。村民徐道明想发展养猪,但饲料运不进来,贩运生猪困难,发展养猪未能如愿。像徐道明这样欲发展养殖业的村民不在少数。修路,成了村民们的普遍愿望。

要致富,先修路。苏仁华同村两委商量,决定为徐明道所在的大坡村民组扩宽通组公路。他走东家、串西家,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同村民一起研讨磋商。一个月时间,整合“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5万元,由村民出让土地并投工投劳,扩宽全长1164米的同组公路。路通了,徐明道实现了多年发展养猪奔富路的愿望。

为解决村民不懂种养殖技术这一普遍性问题,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的苏仁华,经他牵头,安村村同遵义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该村种养殖业进行供销一体化培训,并就种养殖业技术进行专项指导。现今,徐明道的生猪养殖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以后养猪再也不用担心技术问题了。”说起今后打算徐明道信心满满。

村民蹇书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葱大户。去年6月,一场大火几乎烧光了他全部家产,由于缺乏资金,让一心想扩大葱种植规模的蹇书贵问题难解。苏仁华得知后,帮他以1亩700元年租金流转村民土地160亩,同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帮他申办遵义市建绿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如今,蹇书贵种植的160亩葱,月收入2万元m带领村民致富是苏仁华驻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他为安村村申报了1000亩保供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积极协调团区委和镇团委对村里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补助;对接北京智通科技有限公司,集资3000多元,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老党员、贫困户、高考学子等11户家庭进行帮扶;并为两户贫困户争取“母亲邮包”。对村里仅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3人,让其年底如期脱贫,苏仁华对此信心满满。

在他办公桌上,民情日记里满满记载着他驻村以来的一件件大小事。“我也是农村人,能为村民多做一点算一点。”苏仁华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联四做民情日记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虽然寒冷,央隆乡夏格村委会却是座无虚席,下乡干部正在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解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座的群众时不时提问,全场气氛活跃而认真。连日来,祁连县170余名下乡干部深入全县45个行政村,与群众身贴近、心相连、情共融、共甘苦,扎实开展以“三联四做”为主题的干部下乡活动。

宣传强农惠民政策、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农牧业生产服务、做好精准扶贫等,每一项工作都是下乡干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为切实发挥好“四员”(宣传员、辅导员、指导员、联络员)职能作用,下乡干部主动转换角色,融入基层、融入群众,将宣讲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将宣讲工作与落实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指导各村党支部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党员学习管理、组织生活等各项制度,督促各村党支部开展“支部统一党日”活动和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做到县直机关带农牧区党建“双推双进”。将宣讲工作与做好当前的农牧业生产相结合,主动和县农机站等相关部门协调,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提前开展机械检修工作,引导群众做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将宣讲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相结合,深入了解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仔细琢磨贫困户致贫原因,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制定帮扶计划。在认真做好贫困边缘户的核查、识别、登记和公示工作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惠民政策、致富信息,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名贫困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修水利增民利

春雨绵绵,又是一年谷雨时节。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走在井坑村的乡间小道上,一路呈现出农民朋友播种耕作忙碌的美丽画卷。

井坑村的灌溉水渠仅是一条村民在路边自行挖掘的土沟,土沟小、浅,宽度不一,严重影响了雨季的排水,但却是附近大片稻田、菜土、果园的唯一灌溉渠道。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到村民迫切希望维修水渠后,我们“三送”工作队及时与村委进行了商讨研究,经过数次实地查看,决定筹集资金修建水渠。今年三月,灌溉水渠的修建开始动工了,村民投工投劳,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我们也常常守在施工现场,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整改。而我也做了回“泥水匠”,与村民说说笑笑,拉拉家常,气氛非常和谐。

时至四月,水渠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工人们仔细地进行着最后几道工序,只见昔日的水渠已经大变样,再不是以前杂草丛生、淤泥堵塞的样子,村民和工作队都感到由衷的欣慰,村民欣慰的是有了好的水渠,而工作队欣慰的是又为群众办了件实事,解决了群众的农业生产困难。

乡镇干部民情日记2:我一直相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模板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2月28日,早春,阳光和煦,春意盎然,老城镇芦苇村六组精准扶贫户陈泽龙家中。

上午十点,市纪委驻村工作组给他家送来了一头母猪和最新的养殖技术。这是工作组为他们父子俩新一年脱贫致富助力的新举措。我特约电视台的记者到村为陈泽龙的儿子陈伟全电视征婚,让勤劳朴实的他通过媒体寻觅好姻缘。

时间回溯到2015年底的一天。当我走进帮扶户陈泽龙家时,78岁的他年老体弱,独自一人在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在外打工的儿子陈伟全打工维持生活。我把陈泽龙的家庭情况记入了扶贫手册的首页。

后来陆续几次到村,都只见陈泽龙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家,村里已将他列为低保户,加上每年纪委干部逢年过节捐赠帮扶,生活倒也不成问题。只是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到底在这场全国上下掀起的精准扶贫战役中如何尽快实现脱贫,我心里还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变化发生在2016年8月,在外打工的儿子陈伟全回乡了。外出多年,收入微薄,他回家后一无田亩耕种,二无种养技术,该如何在家里发展生产呢?在村第一书记罗大庆的鼓励下,他租赁闲置的猪圈搞起了牲猪养殖。好家伙,四十多头猪仔进圈了。罗书记几乎每隔两个星期就要到他家了解猪的生长情况,问问他有什么实际困难。我到村里参加活动,也总要来他家坐坐、拉拉家常,为他加油鼓劲。陈伟全渐渐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今年2月底,陈伟全饲养的肥猪出栏了,综合算帐,养殖半年净赚一万四千元。考虑到长远发展,驻村工作组这次又将他纳入了母猪养殖户的名册。一年后,母猪就可产仔,按一年两窝、二十只猪仔计算,他每年光猪仔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一万多万。母猪进圈,陈伟全心里乐开了花;畜牧专家现场向他讲授了春季疫病防治知识,让他心里更有底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全面掌握牲猪养殖技术,抓好母猪繁养,争取今年出栏50头。”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却代表了他的心声。

多次到村,了解到他想立业成家的想法后,当天我联系了松滋电视台的昔日同事,为陈伟全量身定做了一期电视征婚节目,让媒体为他搭鹊桥觅佳偶。

从政策兜底到产业扶贫,精准二字在陈泽龙一家身上得到最好体现。作为全村12个脱贫户之一,2017年他们一家一定能够走出贫困。

国家惠民政策惠万家,精准扶贫真情暖人间,扶贫路上大家一起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精准扶贫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今天,我跟随驻井塘乡鲁草坪村“四深入”工作队,一同前往村里去调研。途中,瞧见不少村民在道路旁搭建一个简易厂棚,向过往的人群销售自家栽种的西瓜、葡萄等农产品,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间美丽画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约上午10时左右顺利到达了村里。“现在村道修好了,可省时不少,以前我们仅从乡政府到村里都得需个把小时,现在从县城到村里也只有一个小时多点点。”随行的井塘乡人大主席唐江永深有感触。

“是了,进村的道路修好了,村里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村民出行方便快捷多了;村民建房的成本也降了,仅红砖运输费一个就便宜了2分钱,着实让村民节约不少。”村支书盘向荣谈及这条新修的水泥路,一脸幸福的笑容。

“早些年,路没有修好,村里若有老人患上疾病,得需用担架抬着去看病;如今路修好了,只要一个电话,县、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可直接开到村里,省了不少事……”一旁劳作的村民魏荣光也主动迎了上来。

鲁草坪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到达村里需要走长约4公里的崎岖山路。因山路崎岖,鲁草坪村村民外运木材和农产品依赖的仍然是肩挑马驮等原始交通方法,一天下来只够来回两、三趟,严重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去年2月份,县里的“四深入”工作队进村后,通过搞调研、摸实情,决定把修建进村的4公里水泥路作为扶贫工作的第一位工作来抓,通过修通村道,来拓宽村民致富门路。经过向上争、部门扶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120余万元,开工建设100天后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建成通车后,让很多村民都流下欣喜的眼泪,当地瑶族同胞更是亲切地称它为“连心桥”。

在村头,我们还遇到了正准备上山进行杉树抚育的四组村民曾凡达。他领着我们来到了村里新建的杉树基地。

来到杉树基地,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快齐膝高的杉树苗,微风轻轻一吹,小树苗迎风招展,惹人欢喜。鲁草坪村尽管山林较多,但许多山地都在海拔600米以上,气候、土壤对林木的种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县里的‘四深入’干部到村里后,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邀请县林业、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多次实地调查论证,认为村里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宜厚朴和杉树的生长。于是,“四深入”干部想方设法筹资培育了足够种植近1000亩面积的厚朴、杉树苗,免费赠送给村民种植。为了保证村民今春种植苗木的需求,还特地从外地调购了部分杉树苗。据村支书记盘尚荣介绍,全村今春共培育和调配杉树苗18万多株,种植杉树1300多亩。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今年种植了杉树8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照此生长速度,过不了十年,我家光杉树收入一项就可达数十万元,明年我还要扩种100亩。”曾凡达一边锄草一边打着自己的家业“小算盘”。

鲁草坪村5组距离村部还有数十里,居住人口50多人,由于路途较远、村民居住分散,高压电架设成本较高,村民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该组一直没有接通高压电。因为没有电,村民们仍然过着靠点松枝、煤油灯、蜡烛照明的黑暗日子,一斤煤油涨到了7块多钱,要卖10斤玉米才能买到一斤煤油。为了节约油钱,村民们常常赶在天黑前就吃晚饭,忙完农活天黑后,只好摸着黑吃饭。针对这一难题,工作队多次到县电力局汇报、争取,终于在去年12月底,为组里争取到8台光伏发电机,并及时安装调试好,供村民使用。

“自从有了光伏发电机,我们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穷苦日子,跟村里其他组的村民一样用电灯照明、看上了电视,我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瑶族同胞看到了‘光明’。”谈及此事,村民田平激动不已。

在村小学,碰巧县教育局的领导也在这里,专程为该小学配送农村远程教育设备。据负责安装的技术员覃某介绍,安装调试后,山区的孩子可以跟城里的教师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可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师资。

夏日的阳光是最灿烂的,夏季的风景是最美丽的。我们坚信,在“四深入”结对帮扶单位的全力扶助和鲁草坪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过不了几年,鲁草坪村瑶族同胞们最美丽、最美好的“夏日梦”将会如期而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走访困难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驻村帮扶工作组一行5人按约定计划又一次一起去帮扶对象家中去走走看看。

一路上,我们议论中大都围绕着同样的话题:作为一般基层干部,投入 “同步小康”帮扶行动,能做些什么呢?说去扶贫吧,还算不上,没资金没技术没信息,似乎做不了什么;说去帮扶吧,又能帮什么呢?我们的对象大都是特困户,最实惠的帮扶莫过于经济上的资助了。说来尴尬,连自己都收入微薄,如何资助?带着完成任务和了解情况再说的心态,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历程。

说实话,作为一个镇机关干部。以前在报刊杂志和电视里也经常看到,干部带着资金或技术到边远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开发项目,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每当看到这样的事迹,我内心就充满着向往和期待,希望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成效出来。这次全面性的帮扶大行动,虽然也有人说是作秀,但我还是坚信,只要我们每位尽职尽责,群策群力,一定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

我们在走过一村又一寨,又来到了老困难户龙阿防家。这次走访龙阿防家我也记不清是第十几次了。只记得,每次到入村时,她家是必不可少的。去年老伴重病住院无效去世,不久后婆婆和公公又因病而相继的过世,如今欠债累累,膝下还有幼小的两个儿子,因家境困难。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积极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并鼓励其乐观对待暂时的困境,她家是因病返贫的典型现实例子。在龙啊防家,我们驻村工作组给其带去了210斤救济大米和200远慰问金,以此表示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我们驻村干部的心意。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特困孤寡老人户潘兴荣。当来到一栋旧式砖瓦房前,只见一位老人正在地里,借助锄头的支撑,出神地望着远处,似乎在寻找和思考什么似的。见到村干部和我们,老人就缓缓地挪着步子迎过来,我赶忙上前搀扶,而这几步路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却有如千里之遥。据老人反映,他有61 岁,因体弱多病,没有子女在的照料,平时都还得邻居帮忙帮忙,好心的邻居们也经常给予照顾,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与老人简单的聊聊,我们便留下了联系方式,和老人说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就和我们联系。当前,在农村像他这样的孤刮老人很普遍啊,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极需要照顾与关怀。

回来的路上,虽走着一样的路线,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我们在讨论、在思索。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走访,虽只是一种形式,但走访的过程却是实在的,能直观地看到群众的困难,能真实地体会到群众的感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次锻炼与情感体验,更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我很希望自己能更强大,能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励、微薄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帮扶对象当前的困境。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真心希望通过这次帮扶大行动,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并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阴

春节前夕,大汾村‚三送‛工作组在全村筛选出了十户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进行了春节慰问。帮他们买好了过年的面条、大米、棉被和衣物,并给了每户家庭600元现金。今天,‚三送‛工作组对这四户家庭分别进行了一一回访。

‚你们比亲人更亲,比儿女更贴心‛,受回访户这样称赞‚三送‛工作组成员。他们看到工作组成员来回访,个个喜笑颜开,看到他们喜乐融融,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村民刘来娣对我们说:‚自从丈夫郭志汗患上精神病后就没有过上一个好年,十多年了,每到过年就为备年货愁眉苦脸,感谢你们去年临近春节为我家备足了年货和过年用的现金,这次,我家也和其他家庭一样过上了一个幸福的欢乐年‛。村民郭石古对我们说:‚去年妻子肾炎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且欠了许多债,人去又财空,春节临近,正愁没钱备年货,幸好有你们党的好干部为我家雪中送炭,让我家过上了欢乐年‛。村民宋先伦家、郭昌有家过的春节也比往年更加幸福、更加喜庆。

天气有些寒冷,但我们被群众的热情包围,大家围坐在村书记家里,谈着今年的打算,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中充满着对生活的期待。(瑞林镇驻大汾‚三送‛工作组 刘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村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2月14日 星期一 天气 多云

上午9点,和湖洋村委主任李东华一同走访上屋组返乡农民工李马连。

李马连20xx年因犯抢劫罪入狱,20xx年2月刑满释放后,到福建一家工厂打工,年前回到湖洋。李马连谈了他自己的想法:?以前由于年轻好胜,误入歧途,释放后外出务工,一两年下来挣了点钱但也不多。这次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真是巨大,心里很高兴,但觉得自己没有为家乡的发展做什么贡献,有些惭愧。现在想回家来搞规模种养,可找不到路子。?我和东华主任听了他的想法后,对他进行了安慰,同时向他介绍了湖洋近几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宣传了当前党和政府的大好政策,支持和鼓励他返乡创业。李马连听后非常感动,决定不再外出,留在家乡重新创业,与家乡人民一起发展经济建设。

下午3点,李马连打来电话说,现在正在看一口面积20余亩的山塘,准备租赁下来搞渔业养殖,如果价格合适就马上签订合同。听到这一情况后工作组成员非常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情日记扶贫简写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学校领导安排我负责马安镇下川村村民杨友仁和杨友良的扶贫工作。我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向他们宣传了目前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况,结合政策,扎实有效的开展帮扶工作。

2017年2月24日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在村组长的带领下,我走访了包联的两位贫困户。下了汽车又走了20分钟的山路远远的看到杨友仁家的土房子卧在半山腰,与村长闲聊得知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坐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结构简陋,家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南部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带着孙辈们留守。两位老人的生活过得很节俭,家居却收拾的很整洁,老人们说要给孙辈们提够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好好读书,让在外打工的儿女能安心做事。我想,老人说的几句朴实的话,就是我们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朴实的优良传统啊,不管他们自己生活的多么艰难,却一心想着不能苦了儿孙。一路走下来,看了这许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为之一振,止不住一种辛酸的滋味涌上心头,今后我要多走多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干部联系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8:30,天气阴凉。我步行了30分钟,来到钟山居委会新纪元村7栋进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第一次家访。因为之前居委会只给了这些群众的姓名和家庭住址,所以我要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必需先登门拜访。开始这栋楼的三个半单元楼民都是紧锁的,根本无法进入住户家中。

我在楼下徘徊之际突然从第一单元走出一位年轻的先生——何(后来,因找不到其他联系户时,我又在楼下徘徊时又碰到了他正要回家,我要求他做我的联系户,他欣然同意了。他还告诉我他的小孩子认识我,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真是太感谢这位热心的何先生,两次在关键时候帮助了我),我连忙过去打招呼,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何先生看着我手中的名单,热情地告诉我:他只认识其中两位第二单元的邻居王先生和万先生,他们都是新钢的工人。何先生还告诉了我其中一位邻居万先生的手机号。正在这时,第二单元的楼门因有人扛东西上楼开了门。何先生提醒我赶快过去,二单元找人。

我来到二单元,顺利的敲开了王先生家的门。王先生在我说明来意递上联系卡之后,不仅配合我填好了他自己家的基本情况,而且告诉了我,他的对面邻居万先生家的基本情况。我拿着手中的名单又问王先生,你还认识其他邻居吗?他接过去一一看过后摇了摇头说,不认识。王先生要我看楼道里的电表。果然,我在二单元、三单元电表旁一查,呵呵,有四户人家呢——李先生、赖先生、熊先生、陈先生。我一一使劲敲门(因为我敲轻了屋里的人听不清楚),李先生家夫妻俩都在广东打工,接待我的是他的父母亲(农村户口),家有一儿一女,看起来两老、两小的日子还过得去哦,可是孩子大起来了,李先生夫妇回来了,住房(两室一厅)就不够、靠两夫妻打工养一家六口,平均收入低,如果有廉价房、或享受低保补助就好多了(这是李先生的父母向我诉说的困难)。我将通过以后的“民情日记”向政府反映这一情况。赖先生住李先生家对门,不在家,我将联系卡托李先生的母亲转达来意。

我有先后来到熊先生和陈先生家,接待我的分别是两个女人。熊先生经商,把房子租给了刘女士,是刘女士将熊先生的联系电话和基本情况告诉了我;陈先生的房子早已卖给了丁女士家。丁女士有两个小孩,夫妻在上海打工,暑假带孩子回新余小住,平时全家在上海生活。

还有四个家庭没有着落,我找了四单元的电表,没有查到我要找的人。我又回到一单元,楼门紧锁。我只好在楼下大喊:二楼有人吗?这时一位住在里木堂2栋(与新纪元7栋相邻)的八旬老太太应声来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明来意,老人家立即给我开了楼门。我上楼查电表,没有发现我要找的人。我就回到老人家住的里木堂2栋找她。我了解到老人家姓邱,文盲,生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九个儿女生活状况一般。老三的媳妇和儿子都有神经病,靠媳妇的娘家帮衬,给孙子娶了孙媳、做了房子。老人在一楼搭了厨房和饭厅,住在二楼儿子家,生活来源一是居委会每月150元生活补贴、二是靠老娘家人接济、三是小儿子和女儿们给点。我看了一下老人的厨房,锅子里煮着鸭肉,看来基本生活还是有保证。老人家还信基督教,看来精神生活孤寂。从老人家里出来正好碰上何先生,他成了我最后一户联系的对象,我的最后一张联系卡有了户主。

这次家访时间只花了一个半小时,还算顺利。没有遭到群众的不理解和拒接。回家的路上,我在思考:如果老师联系群众,就联系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家庭,岂不更为方便?如果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从居委会人手,由居委会查清哪些是需要帮助的群众,再分配给机关学校的干部,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才能更为有效?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是创社会和谐的好方法,但要做得更为有效,联系干部的人选也要筛选,不是每个干部都比普通群众觉悟高,都能担负得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最新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选好“领头雁”

今天是凤塔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村委委员换届选举日。为了保证选举顺利进行,营盘镇党委制定了各种预案,安排充足人手,职责分解到人,召开班子会,要求大家一定要做到程序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公开。县、镇相关选举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昨晚全部进驻村委会,召开工作会议,讲明注意事项,准备选票、票箱等。

06:30,全体工作人员按预定时间在村委会议室集合后分赴各个投票点。我负责的是松坪组,在预定的选票点我们做好了各项准备,就等选民到齐。

08:00,投票开始。首次面对选民,些许紧张,好在程序清晰。我和村组干部一道,按事先的议程一项一项进行,组织选民进行投票。

10:20,投票结束,松坪组选举任务圆满完成。随即,凤塔村“领头雁”选出。

弹指一挥间,工作队驻村扶贫已近3个月,我们目睹并亲身经历了镇、村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深切体会到乡镇工作人员,特别是村一级负责人工作的艰辛,这1个多月大家总是加班加点,每个人都那么扎实,那么敬业。

最基层工作,事具体且小,但有小才有大,无小即无大,基层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祖国的根基才稳固!这段时间我明白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慰问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3月7日清晨,在*局长的带领下,我们驻村走访组一行九人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县**镇新高桥村。虽路途遥远,但一路春意盎然,不减大家兴奋之情。 稍作休整,我们兵分两路,开始工作。一部分同志把驻村要住的房间整理好,一部分同志参加村支两委座谈会。会上,局领导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这次大走访活动的基本精神和我局的相关方案、目标,并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存在困难和发展思路。

据村支书邹月生同志反映:高桥村属于**县的贫困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85户,680人。其中:村干部4人,党员20人;五保户10人,孤儿1人,低保28户;留守老人70人,留守儿童50人,残疾人45人。全村共有土地708亩,其中水田638亩,旱地70亩,另有山林430亩。该村支柱产业是种植业,经济作物以黄花菜、冰糖芋、生姜为主。另有养殖户以培育鱼苗和饲养猪为主,其中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年出栏生猪50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村里的经济不发达,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在外打工,务农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3200元。迫切希望能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全村的贫困面貌。 3月8日,礼霁副局长的带领我们工作队对全村7个组进行了走访,并参加了第五组的水稻育秧工作布置会。在走访期间,村民积极向我们反映情况和问题。根据村民反映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归集和整理。新高桥村有20名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其中4名困难党员。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急需农网改造。生活和生产用电都是搭接邻村的。二是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需新建两处电排;用于灌溉的水轮泵也有三处年久实效,迫切需要更换;90多口山塘都需清淤;需新建灌溉渠道。三是新建村委会办公楼。 下一步我们针对高桥村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从实际出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真抓实干,把大走访活动落到实处,为高桥村的群众排忧解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绵绵,又是一年谷雨时节。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走在井坑村的乡间小道上,一路呈现出农民朋友播种耕作忙碌的美丽画卷。

井坑村的灌溉水渠仅是一条村民在路边自行挖掘的土沟,土沟小、浅,宽度不一,严重影响了雨季的排水,但却是附近大片稻田、菜土、果园的唯一灌溉渠道。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到村民迫切希望维修水渠后,我们“三送”工作队及时与村委进行了商讨研究,经过数次实地查看,决定筹集资金修建水渠。今年三月,灌溉水渠的修建开始动工了,村民投工投劳,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我们也常常守在施工现场,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监督施工人员进行整改。而我也做了回“泥水匠”,与村民说说笑笑,拉拉家常,气氛非常和谐。

时至四月,水渠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工人们仔细地进行着最后几道工序,只见昔日的水渠已经大变样,再不是以前杂草丛生、淤泥堵塞的样子,村民和工作队都感到由衷的欣慰,村民欣慰的是有了好的水渠,而工作队欣慰的是又为群众办了件实事,解决了群众的农业生产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党员联系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市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39人,在局党组书记的带领下,到昌宁县柯街镇柯街村走村入户,与柯街村77户(287名)困难户、五保户、低保户、烈军属和残疾对象等特殊群体,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制作了《保山市民政局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民情联系卡”》 154份。全体干部职工个人出资,对柯街村77户特殊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送去了月饼、食用油等礼品,表达了市局每位干部职工对柯街村困难群众的深情厚意。

来到柯街村渔塘村时,已是中午12点钟,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在柯街村黄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马从文(56岁)家,全家6口人,其父母健在,妻子平时在家照顾老人和家庭,女儿留在家中,生有一个小女孩,在读中学。全家人居住在400多平米的院落,倒也显得宽敞。他的父亲83岁(1931年出生),母亲81岁(1932年出生),两位老人均享受高龄补贴和新农保待遇,由于其父亲属于三级伤残,当地民政部门早已为其办理了低保手续。两位老人行动迟缓,眼睛有点不好使,听力也下降了很多,每天力所能及在家做事;看得出来,他的妻子是一位善良贤惠、勤劳能干的农村家庭主妇,她动作熟练的倒茶让座,还拿了几样小吃,很热情的招待大家。全家人没有技术,靠种庄稼过日子。当问及他父母的养老事宜时,马从文不暇思索地说:“现在老人年事已高,我和妻子都会很耐心地照料,父亲虽然到了高龄,但仍然闲不住,打猪草、扫地、喂鸡等能干的都干,听说你们要来家里,看,今天的地都是他扫的。”我想,一个83岁的老人,每天还能做这么多事情,无怨无悔,不急不噪,精神尚好,老人可敬。来到老人面前,发给他香烟,他比较热情地接着,由于与老人交流不便,我只好借助手势表达对老人的问候,老人会意的点点头。马从文的母亲说:“家里虽说不富裕,但地里产的粮食每年都够吃,除了买油和盐巴,每年粮食换的钱还是基本够用。”

他家里虽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暂时没有更多的经济负担。但是经济隐患比较大,毕竟双亲年事已高,吃药看病是难免的,老人一旦病倒,无法承担过重的医药负担,这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与马从文告别之后,走在不太平坦的山路上,我想,一定抽时间多到农村、多下基层,多掌握第一手材料。

从马从文家出来,已经是14时20分钟,下一个是杨忠然家。

几点体会:一是农村,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只要经济跟得上,居家养老仍是当代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二是农村缺乏技术,致富门路不多,渠道很少,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加之交通不便,发展经济需要政府大力引导;三是高龄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有人照料和侍奉;四是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我们也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但现在,在父母进入老年时,我们却是父母的大人,敬老要细心,爱老要耐心,养老要爱心,养老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五是农村家庭,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但幸福指数并不算低,有的家庭“用粮食换的钱,除了买盐和油”,似乎钱并没有更多的用处,选择少,痛苦也少;六是局里制定柯街村发展“15559”行动计划(即:到2016年,柯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并明确了产业支撑;结合村庄规划,建设5个村民和党员活动室,目前已建成两个;架设5条人畜饮水管道;修建硬化5条村庄道路;结合绿化荒山行动,以种植澳洲坚果为主,绿化荒山9000亩。我把它叫做“1万5室、5管5 路,9千亩山”),很具体很管用,对农村发展,具有提升和跨越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下乡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领导干部扶贫帮扶民情日记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参加下基层帮扶活动的第一天,说实在的,对于这项工作心里还是比较模糊的。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眼前的景象的确可以用破败、萧条来形容。几辆接送职工的大客车安静地趴在路边,车身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厂房的大门紧锁,窗户上的玻璃几乎全部破损,四面透风。办公楼的楼梯上有些水泥已经脱落,钢筋裸露在外面,就像是历经沧桑的古代栈道。楼道里的地面坑坑洼洼,几盏钨丝灯散发着昏黄的灯光。会议室里的墙面斑驳,桌椅陈旧。这和我之前所想象的国有大型企业完全是天壤之别,看来要想帮扶这样一家企业走出困境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在了解完该厂的详细情况后,发现要想彻底改变兰棉厂的面貌,让这个曾经的棉纺织龙头企业气死回生,扭亏为盈,仅仅给予资金上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进行体制上的改革。

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这也许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三点多,天气很热,和办公室两位同志粘贴“创先争优”活动喷绘宣传牌,对面不远处几位大叔看着我们指点着说什么没听清楚,而这时恰好有两位五六十岁的大叔路过牌下,一位赶着一群羊,一位肩抗锄子,并肩行走。就这这时,我忙中偷闲,不经意听到了一句对话。放羊大叔看了一眼宣传牌说到:“又要让你们党员带头了”。抗锄头的大叔好像很沉稳又无奈地随口答道:“带头是好,但就不知带啥头呢?”简单的一句回答,我脑海中不由得产生

了很多想法:“真的,让作为党员的农民大叔带什么头呢?”

大叔虽然岁数大了,但流露出的党性观念还是很强的,主要是基层党组织很少开展党员活动,农村党员本来就文化水平低,思想守旧,加之平时不学习,党性意识也就逐渐淡了,只知道自己是党员,但不知道怎样发挥一个党员的作用,有时甚至于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也就只能作出这样无奈的回答了。

办法:这一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我认为关键是学习,让他们真正及时了解和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村的发展思路、规划等,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观念,切实履行党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