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活着》读后感高中生(汇编20篇)

运动会是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方式,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活着》读后感高中生,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浏览

3044

作文

411

高中生观后感读后感大全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中,享受着暖暖的阳光,我拿起桌边的一本名为《窗边的小豆豆》的书,贪婪地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亲身体验过的一段真实的感人故事。作者小豆豆(黑柳彻子)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和妈妈一路访问来到巴学园。第一次见到校长时就喜欢上了他,觉得他很可亲,校长先生也觉得小豆豆很可爱。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最后,小林校长以优良的教育把小豆豆培养成了一个惹人喜爱的孩子,而且小豆豆还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是多么难得啊!我十分喜欢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他时刻在为孩子着想。长大了,小豆豆成了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小豆豆那心地善良、天真可爱的行为!有一次,小豆豆戴了一朵十分美丽的蝴蝶结,美代也很喜欢,她为了不使美代天天缠着校长去买,便把这朵引以为骄傲的蝴蝶结摘了下来。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小豆豆在自己高兴的同时还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一个好学生!

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想想别人会有什么看法,要懂得将心比心。在这之前,就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一个同学在做作业时遇到了困难,请教了旁别同学,而另一个同学不但没有告诉他,还笑话他真笨,当时那个男孩听了泪水就咕咕得在眼眶里打转了。从这点滴的小事中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我想如果是小豆豆的话,她肯定会尽自己的力量热心地帮助别人,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来说说另外一个同学,如果他换做是那个不懂的同学想别人请教,却遭到了别人的笑话,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心情去推想别人的心情,为别人设身处地得着想。

小豆豆那可爱、幼稚、奇怪的思想和行为惹人发笑。使这本书成了经典的热销书,值得一看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楼梦高中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到今,《红楼梦》都引来无数读者。古人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然读诗书也枉然。”而现在也有专门的红学来对《红楼梦》进行研读,

一千个太阳系这样的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而在《红楼梦》曹雪芹也描绘了一个世界。读完《红楼梦》,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用笔之神,用词之妙,全书中无一词一句是多余,这每一个词句都在塑造着人物形象,推动着故事情节,使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于林黛玉的印象较为深刻。在我看来,我觉得林黛玉是幸福的,无论怎么样,贾宝玉都只爱她一个人,而薛宝钗,尽管她费尽心机,仍无法得到贾宝玉的爱。

但是不得不承认,林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最后,也因病吐血生亡。曹雪芹在全书一开始就用神话色彩的笔调点明这一点,而觉得林黛玉她把自己可以拥有的幸福推开了,在书中的一个地方可以体现,在薛宝钗进府的时候,贾宝玉同林黛玉等人出门迎接,当贾宝玉看着貌美如花的薛宝钗目瞪口呆的时候,林黛玉望着贾宝玉一脸不悦,当贾宝玉去拉林黛玉的手一同上前时,林黛玉却挣开了贾宝玉的手,但林黛玉又重新握住了她的手,一方面体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另一方面体现了林黛玉对自己的幸福,不去争取而总去推开的。

导致林黛玉推开幸福的有两大原因:

第一,她进贾府是由于母亲死了,父亲也生病了,无人照料,尽管她得到贾母的宠爱,但在贾府,也是寄人篱下,而且只身一人在贾府,父母均不在身边,本身就已经使她十分孤独悲伤,而又要寄人篱下,生活在贾府,她一定十分辛苦;

第二,是她的性格,她本来性格是比较喜欢退让,她无论在交朋友或是争取自己的幸福上,都不像薛宝钗那么主动,所以她到最后以悲剧告终。

另一个是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宝玉,他对于男女人权平等的思想和对爱情的坚贞使我尤为感动。在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低下,而贾宝玉可以算是封建社会里的一盏明灯,照亮走向光明社会的道路,在贾宝玉摔玉的情节,将他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知道林黛玉没有玉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另外,贾宝玉对林黛玉似乎是一见钟情,并在初识的时候就送林黛玉“颦颦”二字作为表字,在他得知林黛玉因病吐血身亡之后,悲痛万分,而且在全书许多情节,尽管薛宝钗对他关怀备至,而林黛玉有时对他冷嘲热讽的,但他始终把林黛玉放在心上,凡事都为她着想。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句都美轮美奂,尤其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回中正副册上用诗句韵含书中各个人的一身结局以及那些揭露人物命运的曲词,其中关于王熙凤的“聪明累”一曲尤为贴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个有,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剌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很好的揭示出尽管在书中一开始王熙凤威风不已,但人生安定,她仍逃不过悲惨的命运。

《红楼梦》不愧是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而《红楼梦》的写成也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官宦人家,后家道中落,流落到北京黄叶村定居,在那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海底两万里高中生读后感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读了《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告诉了我各个我不懂的美丽的岛屿,它告诉了我康塞尔是何等的忠诚,还告诉了我许多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者在海底遨游,能看见许多珍贵的鱼儿,又能经历这么多希奇古怪的事,我是多么的羡慕,但能看到这本着作,我真荣幸

皮埃尔阿龙纳斯被美国海军部部长邀请去寻找令人们不得安宁的“独角鲸”,在船上认识了尼德兰,并成了好朋友在一次次地追逐“独角鲸”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撞击后落人了海里阿龙纳斯的仆人也跟着一起下来了就在绝望的时候,俩人一起不知不觉地被误落在“独角鲸”身上的尼德兰救了谜底终于揭开,原来这大得比所有鲸鱼还大的家伙竟然是一艘潜水艇不久,这家伙开始潜到水的深处去,尼德兰在潜艇上乱踢,好象里面的人发现了什么,总之不再下潜后来,艇上的人发现了他们,把他们带入了潜艇里,他们的奇幻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阿龙纳斯教授其中两本着作也在其中,所以他们受到了款待他们在这次旅行中走遍了各个海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来船长告诉教授,他的潜艇的动力是来源于电,海洋中的电,这一切多么不简单他们第一次旅行是林中打猎,船员利用电流在海中打猎,在猎物过程中,看到了许多美丽的生物,加上阳光的折射,色彩缤纷他们猎到了在捕鱼的海鹅,后来又遇见了鲨鱼,真是刺激好玩又危险跟着,在通过托雷斯海峡时,船被搁浅了,教授与他的仆人,还有尼德兰一起在陆地上度过了几天他们找了些水果蔬菜以及猎物后来遇上了土人,他们把嵌板打开,把铁梯通电,土人们被电流压回去了,2:40,船长的预言实现了,潜艇离开的托雷斯海峡他们来到了珊瑚王国,观赏着美丽的珊瑚,同时又含着悲痛埋藏了昨日因病逝世的同伴。他们漫无目的地在印度洋漫游着,后来船长主张去采珠场了解采珠人的生活,一个可怜的采珠人碰到了鲨鱼,船长英勇的救护使采珠人脱险,又参观了一颗正在成熟的珠贝,它大得惊人,足足有七尺之后船长告诉他们,有一条隧道可以快捷的从红海通往地中海,他们经过一晚,就顺利地到达了地中海,真是奇迹。船长从地中海行驶到维哥湾,他们进行了一次夜间海底旅行,看到一座沉没的城市,教授很疑惑,后来才知道这是大西洋洲。终于,他们三人要逃走了,遇到了挪威大旋涡,在小艇上失去知觉,第二天,安然无恙的在一艘小渔船上,最后作者记录了这么一本书。

在这么多个如果中,我非常佩服他们的是他们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啊龙纳斯教授的乐观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仆人康塞尔对主子的忠心耿耿与无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气,和他那见到朋友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论语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活着》500字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貌,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仅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我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当让现实决定我们怎样活着,而是应当自我决定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应对选择,仅有坚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确定,才不会让自我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能够选择能够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我,用自我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杯具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齐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应对的发现,原先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杯具,

对于杯具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我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杯具,喜欢被这种杯具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生阅读昆虫记个人读后感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昆虫记》是着名的科学家法布尔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迷住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狼蛛在蜘蛛中毒性的,人们被它咬后会失去知觉,小动物被它咬后就会立即死去等,还有好多我没听过名字的昆虫。

法布尔总是珍惜每一个生命,哪怕是很微小的生命,他也从不杀死它们。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有自己可爱的小宝宝,它也有自己的家,各有各的本领,只不过它们不会说话。

昆虫的世界真奇妙啊!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还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甚至比人类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的话,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动物们够聪明吧!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只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返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儒林外史读后感高中生作文

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一流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钱钟书等人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名篇《孔乙己》、《围城》深受其影响。这个暑假我翻开了《儒林外史》,从头到尾细细地阅读了这本书,下面我谈谈自己阅读该书的粗略感想。

在结构上,这篇小说结构极有特色。全篇共有几百个人物,但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作者为了叙述的方便,采取了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方式。但这种过渡却显得很自然,由于作者在书中注重了前后照应,所以使此书看起来虽有些散,但绝不凌乱。简单地说,吴敬梓采用了链条式的结构,作者注意了环节之间的联系。这种结构在小说中,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很少见。因为这种结构很难驾驭,而且常常会使小说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吴敬梓却利用的很好,这主要得益于小说高超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内容上,作者重点刻画了三类知识分子:迂儒、有闲文人和贤儒奇儒。透过他们,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的虚伪与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如迂儒,代表人物有周进、范进、王玉辉等人。这些人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却也是封建科举的维护者。老童生周进求功名直到60多岁仍未考上秀才,可是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和反抗,相反还默默地承受周围人对他人格的侮辱和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扭曲。当他好不容易花钱和别人一起走进他一心向往却从未有机会走进的贡院时,他的被扭曲的心灵崩溃了,竟径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在别人用开水将他灌醒时,仍大哭不止。至于范进,平生遭遇比周进好不到哪儿去。吴敬梓对范进中举时荒唐可笑的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了经典的篇章,为许多人所熟悉。迂腐透顶的儒生王玉辉,为了追求所谓的礼教的赞许,他竟同意女儿绝食殉夫。任凭亲家的反对与妻子的痛哭,他最终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绝食而亡。虚幻与残酷的礼教不仅毁灭了他自己的理智,也毁灭了他的女儿。再如有闲文人,书中对此类文人刻画得最多。作者集中写了三群:湖州莺脰湖高士,杭州西湖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的名士。其中,湖州莺脰湖高士是最可笑的一群。这些人中,有的本是一些无能之士却自欺欺人地自称高士,还有的明明热衷功名却装作对其不屑一顾的虚伪之士。这些高士最终都暴露了自己庸俗可鄙的嘴脸。再如贤儒奇儒,贤儒以虞博士迟衡山等人为代表,贤儒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追思古代贤人与古礼,虞博士在赶路途中见穷苦夫妇相继过世,自己掏钱将其埋葬并为他们写祭文;奇儒以天长杜少卿为典型,他乐善好施,即使家财散尽仍不以为意。他轻视功名,拒绝别人给他送来的功名。他狂放不羁,常常携妻子外出踏青饮酒,不管他人闲言闲语。这些人才是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才是整个民族的脊梁和希望。在小说中,他们为了改变庸俗的世风,企图通过仿照古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但最终只落得失败的下场,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清醒与深刻,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作者对改造时世找不到思想的出路。

在思想上,作者通过对迂儒有闲文人以及贤儒奇儒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科举的嘲讽与鄙视。吴敬梓对迂儒的描写尤其成功,周进的悲苦、屈辱,范进的疯狂与虚伪,王玉辉的可憎与可怜在作者的笔下暴露得淋漓尽致。对于他们扭曲的心灵,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小说开头王冕对科举的感叹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代文人有厄”道尽了多少荣辱兴衰。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得很清楚,它对文人身心的摧残已通过一个个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由此对科举制的罪恶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对科举的控诉,对儒林(即知识分子)的揭露也是空前的。鲁迅由此佩服地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所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人物,在这平凡的世界,走着平凡的道路,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物,在这平凡的人世,有着平凡的梦想,有着平凡的追求;可是奇妙的是,平凡的人物,在这艰苦的岁月,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有着不寻常的毅力;平凡的人物,在这艰难的时代,却有着过人的执著,有着异人的魄力。

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少平,是家中的二小子,高中毕业的他回村当了教师。在那个时代,教师已经是份不错的职业了。但他不甘于眼前的平静,满怀着自己的梦想,选择了出门闯荡。他去了黄原城打工,不畏艰苦,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进了矿场工作,还与省报的女记者田晓霞谈起了恋爱。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师傅和晓霞都为了救人和他阴阳两隔,而他自己,也为了救人毁了容。但是他并没有被重重困难打倒,坚持着希望,努力生活着。

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然而,他的爱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最终,孙少安在初尝成功滋味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妻子的去世,正如孙少平在享受爱情甜蜜的时候不得不接受田晓霞的突然死亡一样,唾手可得的完美生活消失殆尽。

人生的多雨期免不了有暴风巨浪。它如一条抛物线,即使站到最高点也会摔入深谷的低点,也许你会感到绝望、无助,但是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冷静,平凡的内心世界会为你排除万难,走出深渊,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波折重重,路途坎坷并不意味你就要低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一定要勇于进取,即使忍受着痛苦也要坚持下去,痛苦不是白受的,它使我们伟大。我们要做一个外表平凡,但精神层面不平凡的人,铸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童年高中800字读后感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一直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可我们也必须承认,丑恶也是一种真实,而且它们从未绝迹过。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我对此有更深的体会。里面有许多个极其丑陋的镜头我是完全无法想象出来的。

在我们这些90年后的孩子中,我们都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可高尔基却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小小年纪的高尔基离开父母身边,在他外祖父家目睹舅舅们为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的令人作呕的丑事。我虽然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是黑暗的,低层社会的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可我无法想象一个小孩子在这种社会下是怎样生活的。

在我印象中,有这么一个镜头,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想忘却忘不。小高尔基的舅舅们为家产,残忍的用十字架压死他们家的一个工人。这个工人无声无息的死掉,人们也很快忘掉他,似乎从来没有他这么一个人,也从来没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我无法理解,这就是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不敢相信,他们那颗肉做的心真的已经变成石头般坚硬!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底层社会是黑暗的,可高尔基并没有被这黑暗侵蚀,他仍保持善良的品性,并且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这点,我对高尔基感到由衷的敬佩。在《童年》里有这么一段话:“在这块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上,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长着,而后者点燃我们的希望,因为幸福离我们不再遥不可及!”读完整本书,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这段话。虽然身处黑暗,却不曾被黑暗所吞噬。在高尔基家的工人死时,无一人为此感到伤心,只有他为此感到难过;在他看到他外祖父殴打外祖母时,他会冒着被外祖父毒打的危险前去帮助外祖母;在他周围的人都被黑暗笼罩时,他敢于冲破黑暗,走向光明。我敬佩他那善良纯洁的心,他那敢于与黑暗斗争的勇敢,他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童年》教会我许多人生哲理。无论你生活在怎样污浊的环境,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也不要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也有丑恶的现实,它们是那么沉重,那么令人窒息和作呕,可我们要想将它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须解它们。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勇于面对黑暗现实的决心和勇气。

《童年》讲述一个我们从未有过的童年,我们从高尔基的《童年》中,又在人生路上迈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余华《活着》小说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朦胧的眼睛还睁不开,阳光洒在脸上,微暖,许久不见的太阳如期而至,几天的下雨,让我知道了阳光的珍贵,微风拂过脸颊,舒适。慢慢的,我努力的在床上挣扎这爬起,走向书桌,随意的拿起一本书,如此之好的天气,书就是现在的伙伴。坐在书桌上,阳光倾洒,鸟鸣就在耳边荡漾,桌旁还有一杯茶,一人一茶一书,正好。读完后,关上书籍,缓缓闭上眼睛,书中的内容像画面一样翻来覆去的演着,不停歇。《活着》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不一样的生命力,感受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活着》讲述着主人公福贵年轻时的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还是把家产是的一干二净,父亲为他的堕落,不争气,感到失望,生了病,去世了,搞得家破人亡。而后妻子家珍陪着他一起受苦,母亲也是生病走了,自己被国民党捉住,几个月未归,女儿凤霞变哑了,长大后加了个老公二喜,本以为迎来了春天,却不想为生下苦根,大出血死了,福贵的儿子与老师的血型相匹配,抽血过度,导致死亡,二喜在工作时被钢泥板砸伤而死亡,苦根好久没有吃豆子,一下子太多而导致撑死。福贵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作文/依为命,独自一人,在时间的消逝下,回忆着与家人快乐的生活。一个个身边的人离去,再也回不到身边的感受是很难熬过去的。但福贵最终还是看开了。突出着生命的可贵。

我感叹着,其实作者余华并没有写的有多悲伤,用朴素的语言讲诉着那时候的故事,解放战士的善良,某的伤害,红卫兵的无理取闹,批斗着那些所谓的“资本家”,在农村他们经历的那些苦难,一一的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望着现代的世界,原来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不懂他们到底有多么的幸苦,但我知道的是,使他们为着我们的未来才打下来的天下,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的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为的是我们爱的人好好活在我们的身边,为的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最重要的是,我们为的是那个藏在心中的美好梦想,最初的梦想。

《活着》让我感受到生活就像一条铺满刺的道路,我们必须靠着我们的毅力向前冲,再苦再难也要撑着,努力的向前攀爬。我不知道将来的路到底有多长,但未来是不知的,我们满怀期待着等待她的到来。人生不像是一盘磁带,我们没有快进,没有后退,也没有暂停。面对着困难我们只能勇往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活着》读后感精选600字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活着》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儒林外史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读了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作品被称为是“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

书中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的王冕;有悭吝成性,临死前还为两根灯芯伸手指的严贡生;有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的市侩嘴脸的胡屠户……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严贡生,他自称“为人率直”,实际上是个无恶不作的劣绅。迫使王小二和黄梦统二人去县衙喊冤。王小二的哥哥王大是个穷人,自家养了一头猪,这头猪错走到严家,严贡生却要王大江将猪买回去,不肯归还。为此,王大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把腿打折了。黄梦统写了张借约给严贡生,却没向他借钱,想要回借约,严贡生非但不归还反而要他还利息。知县老爷得知此事,愤怒不已,可此时严贡生早于灰溜溜的跑回省城去了。

与严贡生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甘露寺老僧,他毫无怨言的陪伴借住在寺中孤寂的牛布衣。在牛布衣病重时,老僧更无微不至地亲自照顾她,牛布衣病故后,他也和众乡邻共同料理后事。自此以后,老僧每晚都要到牛布衣柩前添些香,感情纯厚真挚,朴实无华,感人肺腑。

读罢,我思绪万千。一方面为严贡生整天横行乡里,狡诈无赖无恶不作而愤怒不已,同时也为甘露寺老僧为牛布衣的亲切照顾而感动不已,让我领悟到人间真情。这两个故事让我不由联想到曾经新闻里报道过的小月月的事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连续被不同的汽车辗轧了几次,路过的人却对此没有任何反应,最后还是一个拾荒阿婆抱起小月月前去救治。不幸的是由于伤势过重,小月月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惟独思想倒退了吗?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冷漠与吴敬梓笔下的严贡生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现在有的人会如此冷漠呢?是被利益和欲望冲昏了头脑吗?人们应当向甘露寺的老僧和拾荒的阿婆学习,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与人相处时多宽容,乐于助人,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读了《儒林外史》,我受益匪浅,既看到了人世间的假恶丑与真善美,又领悟到了人间的真情以及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高中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人,祥子的故事。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没过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在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祥子在夏天的烈日下拉车的故事,别的人都不出来拉人了,而祥子却始终不放弃,即使自己又闷又热,也要努力赚到钱。这段文字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叙述和比喻生动形象,有力的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悲惨。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格。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现实主义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了文章后我了解到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中生观后感读后感大全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曹禺的《雷雨》不断被喻为“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漂亮的收获”它同鲁迅的《呼吁》郭沫若的《女神》一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因而我看了这部短剧的剧本固然它并没有华美的词语加以修饰但却以话剧独有的方式明晰的向我展现了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家族矛盾。

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招致了最终一切种.种不幸的发作。当周朴园与一个真正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结婚后这也并不是一个美妙的开端只不过是最终那场雷雨的迸发时添加了一根导前线直接点燃了那场大火。我以为周蘩漪是一个极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行为没有一个是不极端的她有着最不容忍的恨及最严酷的爱。但也就是这样的极端性致使她的生命烧到最终化为乌有急促却充溢着“矛盾”。

周萍和鲁四凤的相恋我以为是对当时封建观念的一个挖苦明明是亲兄妹却由于上一代的过错错误地分离了。而最终成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而周冲我觉得是一个最无辜的人物固然他充溢着不实在际的想法总是沉浸在本人理想的堡垒里对理想抱有许多神往但他却遭受了与四凤同样严酷的结果。当他真正领悟到理想的严酷随同他美丽的梦一个个的破碎时他的生活最珍贵的局部——情感的激荡最终死了。一个花季少年扼杀在理想的粗恶里。鲁贵不用细谈他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市井之徒满脑子都是金钱他从不有着对家庭的丁点义务感为了钱能够丢弃自尊和子女这令人发指。但鲁大海却是一个耿直的青年他勇于对周朴园对抗争论。这也应该是曹禺当时想传达的那种肉体——在强权面前所表现出的不畏惧不畏缩;同时这也是现今所受倡导的一种质量。

总而言之这部《雷雨》将这四代人之间的矛盾描写的淋漓尽致。经过这两代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别细致地描画了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是一部胜利之作。或许我的感受还比拟浅薄但至少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也算是一种胜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活着》大学生个人读后感模板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这部小说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凄婉悲惨的时代命运。活着经历了中国历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富贵自甘堕落输掉了祖宅,气死了父亲,妻子家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离开,他被抓去做了壮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与富贵团聚,凤霞却成了哑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觉得最令人痛心的情节是有庆的死和凤霞收获幸福初为母亲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生活的苦难告诉了他,只有在险些丧命时,才懂了幸福的真谛,人只有在孤独绝望的时刻才会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国在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最痛莫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家珍亲眼看着女儿死去,却因为没有经验的接生员造成无法扭转事实,这种母爱的痛又怎会轻易理解。

在凤霞生孩子出现反动的接生员,营造了一个幽默搞笑的气氛,教授吃了七个馒头撑晕过去,这种方式表现的时代的迂腐,不然种种悲剧是不会发生的,这种情节令人感到悲哀愤怒,让人的生命再次被诠释得脆弱。

《活着》这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笔直的。活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体会到挫折和不幸所带给我们的种种,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更是一种历练。

生命原本脆弱,你却要坚强的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在同学的介绍下品阅了余华作品集中的《活着》与《在细雨中呼喊》,其中,活着,以其独特的朴素,给予我良多感触。

活着,是一个无法华丽,简单但饱含深刻韵味的词,活着,究竟为谁?

在作家余华笔下,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众多的苦难: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而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摔死,连唯一的小外孙也因过度饥饿被豆子撑死,从此,只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更没有友情。最后,福贵买了头老牛,给它起了个名字,给周围农民的牛分别起了妻子,儿子和女儿女婿的名字,他说,这样,福贵就不是孤零零的了,活着,还是要活着。

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在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时候,福贵没有放弃活着,哪怕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富贵仍是告诉自己,不能死。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病榻上的老母亲,柔弱的妻子,他坚信,家人在等待他的归去。而此刻,他又是为了什么而活?

也许,是乐观与对生命的责任在支撑他做好生命的每一步吧,他说,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活着,看似简单,看似理所当然,但其中韵味,能深得之人又有几多?

活着,虽然朴实简单,但它赋予了生命一种责任,一种在于世的担当。因为活着,所以我们积极去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得忍受并且接受不同的命运,或苦难或幸福,都是活着的一部分。在爱与痛的交织中,在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始终都应坚强地活着。因为活着,生活就还没有走到尽头,就还有希望。活着之于人,是重要的,是根本的。

现实中也有不少人经历着富贵的“苦难”,类似的是。他们也曾经坚强的活着,不同的是,他们曾经在心理上崩溃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最后,希望的稻草,给予他们为生命运行的气息二努力对抗的勇气,重新用坚韧诠释活着的美丽。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爱,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伴随。当死神让我们最后一次回眸人生时,平静而从容地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

活着,也就有了盼头,活着,也就该珍惜,因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的读后感高中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在民国时期以高姓家族为代表的故事。在这个家族里,高老太爷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小之事都要听他的。在这个大家庭里还有三位兄弟,分别是觉新、觉民、觉慧。他们三个兄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特点,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虽然三兄弟都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是面对新思想时,三个人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觉新是家里的长子,本来之前与自己的表妹相爱,但是迫于高老太爷的决定,最终还是与其他人结婚,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觉民与觉慧相对于觉新来说,则表现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觉民不满家里的决定,最终选择逃婚。觉慧是在自己爱慕的丫头鸣凤跳湖死后,终于明白了一切。当然在这部作品里,也还有其他的角色。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在当时的社会,正是新旧思想的交替之际。不同的人们或者是说各个阶层的人们面对新思潮的冲击,展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方式。高老太爷仍旧是封建思想的持有者和代表者,觉新虽然受自己弟弟的影响,接触到了一定的新思想,但还是具有一定的软弱性跟妥协性。面对现实跟家族的决定时,他仍然选择了放弃抵抗。觉民和觉慧则一直选择抗争。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高姓家族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小小的代表。整部作品则反映的是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态。体现了革命在各个方面推进的艰难性。要革新人们的思想,还需要一定的阶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高老太爷,他一直幻想着四世同堂,让自己的家族不断的兴旺。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也逐步发现,一切都不是顺自己的意,最终在自己临死之际,终于明白自己的四世同堂之梦破灭了,家族也在走下坡路。时代潮流终将是向前进的。

巴金先生创作这部作品,也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概。他亲眼目睹了在当时的社会,各个人们的状态和行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终将是永远源源不断的向前流去。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革新,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终将成为时代潮流向前涌进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中生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凡尔纳的一部经典名着,里面不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而且还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文学经典,是一本影响很多人一生的世界十大名着。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八六六年,海洋上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怪事:一个纺锥型的庞然大物,它周身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个头比鲸鱼还要大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在海上神秘出没,有不少船只遭受到了它的攻击。为了保障海上交通的安全,北美联合国发表声明,宣布成立剿灭怪物的远征队。

当远征队的战舰与海怪发生撞击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怪物其实就是一艘世间绝无仅有的巨大潜艇。随后,主人公被带到了潜水艇中,同尼摩船长一起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面打猎,在南极大战章鱼群,在海面上打败敌舰。在一次漩涡中主人公被带到了陆地上,他不知道尼摩船长有没有生还,他是否还要继续在海底执行他那可怕的报复,他的真实姓名究竟是什么呢?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其中,我最喜欢尼摩船长,因为他机智、勇敢,而且一直从事海洋探测的研究事业!在生活中,我可不是那么勇敢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去淀塘畈玩。正当我们来到攀登绳索的地方,老爸一咕噜地爬了过去,我为了面子也只好跟着爬过去。可是才爬了一半,我的脚就不停地颤抖,全身都抖了起来。我只好原路返回,看来我得好好向尼摩船长学习了。

这本书中,我十分佩服阿龙纳斯教授的乐观向上;也佩服仆人康塞尔对主人的忠心耿耿;更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来体会一下它动人的情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高中作文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这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园林,是一座人人都感叹的园林。

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在乾隆年间达到农业社会的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肆扩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洲摆脱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方的发展与东方的停滞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于出使中国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数十年过后,马嘎尔尼的论断得到了应验。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了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虽说那时清兵很多,虽然奋起反抗,可是清军的装备落后。英法联军拥有的是枪支炮弹,可是清军只有马刀和弓箭,没过多久清军就倒在了侵略者的枪下。他们很容易的就闯进了圆明园,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什么宝贝都不放过,首饰珍珠等小物品能带走的就统统掠走,大花瓶等沉重的东西不能带走的就就全部毁掉。然而,这群强盗还不罢休,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从此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这座万园之园,东方的博物馆,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废墟。作文

我愤怒,因为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毁于一旦;我后悔,中国政府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力量来反抗;我不解,同是女娲创造的人类,为什么要给我们带来灾难。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压迫。《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历史不堪回首,中国要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