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鲁迅散文精选(合集20篇)

浏览

3360

作文

59

散文美文欣赏——鲁迅

全文共 4057 字

+ 加入清单

【1】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18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2】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3】 《死后》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恐怖的利镞忽然穿透我的心了。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齼。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但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还听得有人说——

“怎么要死在这里?……”

这声音离我很近,他正弯着腰罢。但人应该死在那里呢?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抛开。

有人来抬我,也不知道是谁。听到刀鞘声,还有巡警在这里罢,在我所不应该“死在这里”的这里。我被翻了几个转身,便觉得向上一举,又往下一沉;又听得盖了盖,钉着钉。但是,奇怪,只钉了两个。难道这里的棺材钉,是钉两个的么?

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

“气闷!……”我又想。

然而我其实却比先前已经宁静得多,虽然知不清埋了没有。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只不知道是谁给我化钱的,可惜!但是,可恶,收敛的小子们!我背后的小衫的一角皱起来了,他们并不给我拉平,现在抵得我很难受。你们以为死人无知,做事就这样地草率?哈哈!

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大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对鲁迅的无知与淡漠,令人失望,令我感到可悲。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在先生的故乡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百五十余名“鲁学”研究专家参加会议。包括陈漱渝、张梦阳、阿部兼也等国内外着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都在讨论会上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鲁迅讽刺艺术理论初探》、《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鲁迅》、《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近百篇研究论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10月17日,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5个国家及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浙江绍兴,举行“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开幕式,他们在研讨会上,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鲁迅文化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鲁迅的着作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鲁迅先生的思想已经长在民族的血脉里,鲁迅的心灵与广大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从鲁迅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先贤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鲁迅逝世七十年来,中国文化学术界在传承鲁迅优秀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又是具有我们这个民族原创性的作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如果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鲁迅避而不谈,那么就是在数典忘祖。众多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此间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认为,“普及鲁迅”的路还很长,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这个任务。

鲁迅、许广平独子周海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鲁迅之孙周令飞说:“虽然家里有很多鲁迅的书,但是孩子想不想读,要顺其自然。”(9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话具有现实意义。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

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显然,这不是完整的鲁迅,如周海婴所说,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为平面的、单一的。

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孙郁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不鼓励青少年多读,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京文化界人士19日会聚鲁迅博物馆,缅怀这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贯穿整个纪念活动的是这样一种关注和思索:鲁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当天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发表演讲说,鲁迅的时代虽已远逝,但他那种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精神将永存。鲁迅的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提倡“和谐”的时代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谐”永远是一个过程,是矛盾中的发展,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多样中的统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倡导的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们朝这一方向前进的动力。

鲁迅精神作为一种资源是“儒家之后最具有原典意义的存在”。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表示,正是鲁迅精神使该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成为千百万人造访的“圣地”。他说:“鲁迅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精神之火,在古老的土地上扩张着,并因此而与每一代人的精神盘诘相遇,成为一种无穷的光源。”

着名画家陈丹青探讨鲁迅的角度独树一帜。他认为,对鲁迅的讨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准政治话题到民间话题的曲折过程,现在我们“要还原鲁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和鲁迅之间已经缺乏可共享的生存经验、文化经验和政治经验。所以,作为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的起点,我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不是‘鲁迅是谁’,而是‘我们是谁’”。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创作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及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流传。

“许多人都在哀叹,这个时代的人正在远离鲁迅,好像鲁迅一旦被公众弃绝,他的价值就会随之贬低——岂不知,真正贬低鲁迅的,恰恰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鲁迅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与这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和错位上:只有在反对他的地方,鲁迅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反对得越厉害,他的价值就显得越充分。正如小偷是不会喜欢警察的,我想,一个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不会喜欢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字像大光,可以清晰地照见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相貌丑陋又想遮羞的人,当然恨不得早日铲除他,消灭之。”

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只写作了十八年,但鲁迅的存在像一个燃烧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没有对火的经验,那必定是会被灼伤的。我们应该读点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中生抒情散文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高中生的抒情散文欣赏篇一:

一路快乐萦绕

贾平凹曾说道:“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更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而我想说,人的一生更要紧的是心间的苍穹里不能没有快乐!快乐是凭栅南望,衣袂飞舞。

五斗米谓何?辟一处静境,觅一方清池,待到深秋悲寂寥,众人皆愁我独笑,寻壁南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瘦山下,秋菊旁,幽径中,渊明心怀淡泊,抱拥宁静,点点快乐濡染着唇边,化作梦中呢喃。

快乐是忘掉烦忧,流浪远方。

虎啸狼嗥,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吹不歪青莲心灵苍穹中的明月,抛却贵妃端砚御手调汤的显赫,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青莲一袭青纱,手牵白鹿,高一脚,低一脚,踏着迷离的月光遁入青山秀水中。

山野静寂,月儿相随,快乐的哼唱在晚风中纠缠,飞舞,飘远……

快乐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宵小诬陷,贬谪荒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功名利禄锦衣玉食,东坡用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社稷大任,修大堤,缓灾役,将真我交织成快乐奔腾的旋律。

皓月当空,他端起觥筹,一饮而尽,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微露欢颜,快乐如千百年前酿造的杜康,涓涓滴滴地沁入心底。

正如台湾作家林青玄所说:“生命的历程,就像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快乐亦如此,你无须刻意寻找,它就萦绕在一路走来的天地。

也许它如一盏清馨的龙井,温和而悸动;也许它如一盏飘飞的碧螺春,清寒而空灵;也许它如一盏芬芳的桂花茶,沁心而热烈……

但请别让它挥霍掉那梦呓般的香气,赶紧盖上茶盖或深吸一口,让丝丝快乐填充胸腔,蔓延到四肢百骸,洗濯着岁月留下的苦涩……

关于高中生的抒情散文欣赏篇二:

微笑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老家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动作的高中生散文:用未来抚摸当下

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尤肯达修女的质问,施图林格博士给了一个生动而又真实的答案。那面对这样的质问,换做我们又会如何回答?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想这早就应该成为一个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去探讨的话题。

我们无法否认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人的因素第一”更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又知道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关于人文、科学、生活三者的关系,就像十指中其中的三个,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又像一棵大树,如果把生活比作整棵大树,那人文就是它的根,科学就是它内部的各个系统,有了根的存在,才有了让树生的希望,其内部的系统才会运用根部运来的各种营养进行加工,为树的成长提供更多的能量,这样才会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呈现在我们面前,殊不知它的枝叶又会为它吸收更多的阳光雨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随着四季的轮转看到一棵生生不息的树。回头想想,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不是类似,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很重要,但终究有一个始端,那便是“本”,也是“根”,沿着这个根,纵眼望去,无可终极,像一根飘舞的绸带蜿蜒着舞向无尽的远方……

“人是万物的尺度”,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对于今天来讲,我们固然需要从另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去认知这句话,我们不能把人当成自然界的主宰者,但我们应该明白人的确扮演着一个主角。我们可以再去思考,跟随历史的风车转到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明确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重要性,为人类树立了尊严,为人类研究人自己的历史打上了重重烙印!我们还会想到傅伽丘在《十日谈》中犀利的批判与愤慨吗?还会记起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中诱人的笑吗?还会想象出拉斐尔手下《西斯廷圣母》那美丽、慈祥的神态吗?若这些不足以让你信服,没关系,历史的智慧已猜出了人类的疑惑,随之十七世纪的欧洲又为人类开创了一个理性的社会——展开了更宏大的启蒙运动。我们会更为伏尔泰对封建社会的猛烈批判而震撼,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大开眼界,他们对封建社会掀起了强烈的进攻,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主张体现了他们为人类奋斗的宝贵精神。想一下今天,无处不有人的影子,有了人参加的活动才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再想象一下不知名的未来,人依旧是生活的主角。

“嘟—咕嘟—咕嘟—咕嘟嘟—”听,历史的车轮回转到了那个蒸汽推动的时代,当年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大小河流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厂,被这个机器生产到来的时代痴迷的人们在那昼夜不停息地忙碌着,还记得当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了一片”,我们知道印度平原那有印度河,可想而知当年的印度河会成什么样子。就在这个时候瓦特推着他改进的蒸汽机悠闲地走来了,或许当年他曾去帮助那些因污染而染上疾病的贫苦民众,这些是我们永不能忽视的人文,若不及时拯救他们,那瓦特新的研制又会有哪些后人来继承、来开发利用这一项目?又会有谁为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后生力量?瓦特想到了这一点。当然他并没忽视研究,蒸汽机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更自由的建设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方式更灵活,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工业革命伴随着蒸汽机的改进使人类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蒸汽时代。直到今天我们依旧享用着这一技术改造成果,随处可见的汽车、农用机器以及各种机器普遍运用了其中的原理。可谓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改变了世界,改变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甚至将继续改变着无尽的将来……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真理,科技犹如血液中的血压,为血液的循环提供着不懈的动力。

巴尔扎克有言:“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只是在思考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关注身边人的痛苦与磨难,让之成为我们探索创新的动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而努力而奉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灿烂!让人文、科学、生活三者不分家,让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在我们的行动中如清澈的河流自然流淌。

活在当下,活好当下,思考未来,探知未来。让当下的当下为未来积蓄力量,让未来的未来吸引当下的运动。用未来抚摸当下,颂一曲和谐的生活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高中感恩老师的散文:老师,我感谢您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即使断了弦,还是要演奏,这就是人生。”她常提醒我……——题记

鲜花感谢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谢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谢大地,因为大地让它耸立;我感谢您,因为是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自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不该忽略。

从懵懂无知到日渐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遇到别人给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就像是——老师。也许我们不能回报,但是我们时刻要怀着感恩的心,对所有的这一切去感激。

春天走了,秋天来,我们慢慢的懂事。春天走了,秋天来,你们慢慢的欣慰。我不再是让你操心的孩子,对于你的爱你从不解释,我不再是让你操心的孩子,却看到你的眼中涌出幸福的潮湿。

感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懂得自信,在无助的时候,让我有了无穷的力量,能超越自我。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让我有了自信,找到了自我。您教我们要勇敢的去探索,去寻找,去发现。

感恩您——老师,是您让我明白:不要怕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怕挫折,要勇敢地去面对;不要怕失败,吸取教训才重要。要有勇气去动脑,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感恩您——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什么是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有时可以像一张纸,可以薄如蝉翼;生活有时也可以像一片汪洋,浩瀚无穷;生活有时还可以像一片天空,无比广阔。而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您带领我们探索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的海洋里闪烁。

老师,请原谅我不喜欢用“呕心沥血”、“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词来形容您,因为我深知,我们之间的师生情除了爱还有默契,您给我的批语,让我明白了用意;我为何而哭泣,您一眼就能看透。我想这就是“默契。”

亲爱的班主任,也许我不能成为您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但定会成为最感恩怀德的那一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学梦,我不例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好大学,我不例外。不知是什么,让我打心根开始喜欢上了浙大,这是我现在唯一的梦想,我会努力去实现,我不会再怕困难与挫折,因为您已经给了我力量,您告诉我还有许多力量要靠自己去拼搏,不管遇到什么风吹雨打,都不要气馁,只有坚持才会胜利。您对我的付出太多太多,我无力回报,但是,我会以优异的成绩去报答,我会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直都会……

老师,我爱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综述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中散文:宽容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宽容如水,带走不必要的纠葛泥沙。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宽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冻,更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是选择了关爱和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如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当然,宽容更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是懦弱。“宽以待人”,也要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他更宽广的东西那便是人心。倘若一颗心不宽广,那这颗心的天地也必定是只如井口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作文我眼中的鲁迅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幼年时就在书中见到过鲁迅的照片,却不是我如今想象中的学者的风仪。他不拥有理所当然中的清癯和颀长,只浓重地带着那个江南古镇的瘦小的特点。就连那双眼睛,也似很难找到本该有的犀利。

一百二十年前的那一声也许还不够划破天际的啼哭,有谁会想到,竟几乎成了唤醒万千沉睡的人的号角。

其实到了这个年代再来读鲁迅,我总感觉少了一些现实意义。我似只为去了解从前的历史,从前的人物,从前的思想,才去试着触摸他的一些笔迹。看他怎样从刚刚发芽的白话文中去寻找一些最最恶毒的咒文,且冒着被打入阿鼻地狱的恐怖,去辱骂当时的政府、社会,以及其中为虎作伥的牛鬼蛇神。

我不得不感动于这一精神的伟大。在他自知无力驰骋疆场,也无法悬壶济世的时候,可以静的下来,想到还能用手中的笔来尽最后可以完成的报国之心。也许鲁迅不及弘一法师那样完美,神圣和崇高;但却比佛家普渡了更多的人。

我以前常在思考:文人究竟是以什么作用出现;尤其在乱世,文人的意义又何在?也许,鲁迅的身体力行正为我解开谜团。真正的文人总处在社会的边缘,但也同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与实质。他们的功绩在于:指引人们看到,了解到这一切;让人们不再活在混沌之中。鲁迅做到了,且做得很好。只可惜鲁迅永远只有一个,再没后来者来指引如今的人。

可是分明的,鲁迅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他的成就许多人无法比拟。但他的内心呢?当很深很深的夜,鲁迅只披一件单衣,躺在寒冷的阳台,有谁知道他在思索什么。他会不会忽然觉得很累?因为一切都像天空中的星辰,虚无缥缈而又遥不可及。

鲁迅是在困苦和疲惫中逝去的。破损的躺椅上,只留一具枯萎的躯干。是不是他的隐忍生前已到极限?

徐志摩相形之下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随心地写下他的感受;但鲁迅没有也不能,他总把自己当作是唤醒年轻人的工具。可以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回信,晓以大义,也可以夹着他们破烂的布鞋,穿过几条大街去找鞋匠。他说过"甘为孺子牛",果真做到了。

或许,鲁迅真正可以留给后人的,并非完全他的作品,还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它不像助人为乐那样可以遍地开花,但这种精神只需一缕,便足可弥漫整个民族。

[高中作文我眼中的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中散文:樱花的传说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朋友告诉了我一个关于樱花传说:在遥远的东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美丽的樱花树下,有着许许多多属于那些武士道的灵魂。传说樱花本来只有白色,而那些壮志未酬的武士选择在他们喜爱的樱花树下了结自己的生命,鲜红的血缓缓的渗进泥土里,把樱花的花瓣渐渐染成了红色,樱花的花瓣越红,说明树下的亡魂就越多。

听了以后,我的心里很不舒服。

为什么每一个美丽的事物身后,总有一些让人心伤的东西呢?我黯然神伤。坦白的说,我喜欢在电视里看见樱花的感觉,可是却不愿意去接受那样一个悲惨的传说。世间美好的东西已不多,为什么不能让人们心中永存一份感情,永远让她美丽呢?为什么这么残忍,连这一点点也不愿留呢?因为这样一个传说,樱花何其无辜?珍爱她的人何其难过?

樱花本身是非常美丽的,

开的时候灿烂无比,

春雨过后,落英缤纷。

只是如此美丽的花儿,

与日本呀武士呀连在一起,

大煞风景!

走进迷蒙山路的绯寒樱花林,浓浓的雾色让什麽东西都看不清楚。凉凉的风吹拂着,带来樱花的香味夹杂树木和泥土的气息,这种自然的气味在这样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新特别,我每呼吸一口气,就可以感觉到自己彷佛被树木、泥土、樱花、雾,包围起来,那是难以言语形容的滋味,有一种自己好像被同化了一样。

望向远处的山群,云雾环绕在它的四周,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国画直接摆在眼前让人欣赏。小时候,我只要看到眼前这样的美景,一概都认为那是仙山,里头住了许多的神仙,我总是对着我父亲说:爸,你把车开到那个白色的山那里好不好,我们去找神仙玩。父亲只是笑笑地告诉我:我们走的这条路不是往那个方向的,那里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爸,那你不要走这条路,换别条路就可以到了吧!我不死心地要求父亲。

即使到了那里,神仙也会隐形起来,不让你看到他们。

他们为什麽要隐形?

因为他们是神仙啊!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小孩子果然很天真,没想到自己也曾经这麽天才过。继续一步一步向前方的路迈进,雾色更浓更深邃,眼前只是一片白茫茫,淡淡的白,伸手不见五指的白。我停下脚步,风,稍狂的风,吹了过来,一片樱花雨飘泻而下,花香跌落在身上周围;四方宁静,除了樱花与气息交融且和着我微喘的呼吸及噗通噗通的心跳声,世上一切彷佛静止。

我闭上双眼,站在樱花林中,一口一口慢慢地呼吸着,细细品尝这不可思议的感觉,顿时觉得自己变得好渺小、好孤单。寂静,真的让人觉得孤单,孤单到我感觉身体里面有另一个「我」,它希望我能倾听,对我说了好多话、好多的想法,它在呐喊;我是一个很能忍耐的人,不管在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总是以笑脸对人,从不示弱,但眼眶里闪动着泪光,一滴泪水竟然无声无息沿着脸颊落下。我一瞬间明白,人有七情六欲是因为有心,再怎麽忍耐隐藏,心还是在那里,而我的心已被尘封遗忘许久,它极力想扭脱束缚奔向自由,只须得到我的首肯,它就可以解脱。是的,我不该这麽自私,该释怀了,路还是要走,生活还是要过,时间不会因我而停,地球也不会因我而不转动。

天蔚蓝,云净白,樱花盛开在风中,人事已非,我在这不完美的世界,看见完美的景色,我想,我遇见了樱花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与鲁迅对话作文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常有人说,当今社会世态炎凉,人身上所流动着的温热的血中,跳跃的尽是冷漠因子。

而我所知道的,有这样一件事:海南一名男子站在九楼窗台上,楼下站满了围观的人,男子遇挫想要轻生,然而却表现得犹豫不决。而这犹豫让楼下的看客不满,他们觉得这男子并非真心求死,而只是作秀。于是他们开始嘲笑、起哄、怂恿——然后他们成功了。那本快被民警劝阻下的男子在一声声的嘲讽中,绝望悲痛地从九楼跃下,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我看见这则新闻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您——尊敬的鲁迅先生。若您看见了这一幕闹剧,会是怎么的痛心呢?

您在日本留学时,曾见过中国留学生在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时那副轻松愉快的表情。您愤怒了,您明白了“救人先救心”的重要性。“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我不敢妄言自己对您了解有多深,却也在此刻,在看见了国人这亘古不变的“看戏叫好”心理后,深切地体味到了您那力透纸背的痛心与愤慨。

历史课上,当老师提到西方列强侵华的斑斑劣迹时,班上有的同学不仅丝毫没有愤怒之情,反而还竞相开起玩笑来!如此,便是连“微漠的悲哀”都在时间的洗涤下消逝了……如此,我开始痛恨,痛恨自己太过弱小,痛恨自己没有站起来慷慨陈词的勇气!可我也更加地佩服起您来!您在临终前曾说过:“所有骂过我的人和我骂过的人,我一个都不原谅!”这是怎样的铮铮铁骨!这至死亦要坚守自我的傲骨,虽看上去如此刚烈,却令我热泪盈眶。

然而,纵然感动,我又觉得先生这话说得偏激了些。

您说,您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国人的。如今,您虽已离去,但若看见这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与冷漠的当代社会,定还是会痛而长叹,哀民生之不幸吧?但我想,先生也应当给自己一些安慰。诚然,国人常常是自私冷漠的,但这世上终归是有好人的。在洛阳,一个小伙扶起了摔倒的老人,虽遭污蔑,却仍坚持“若再遇老人摔倒,依然会去将人扶起”。扶人,虽是小事,但在这充满猜忌的社会中却尤为动人。

我知道,先生在世时,定也感受过美好的人与事,只是世间丑恶太多,先生您才会总是批判,总是嘲讽。于是,便有个别“文人学者”抓住这点责怪您冷酷,不近人情。可是,若真是如此,您的笔下又怎会有淳朴善良的“阿长”呢?那瓜田间手持钢叉的少年“闰土”,又怎会成为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呢?若您当真冷酷无情,又怎会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淋漓慷慨与满腔热忱?

先生所在的世纪已过去了,时代却还没过。现在,我仿佛又看见了您伏案创作、孜孜不倦的身影,看见您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的坚毅与谦卑。您是真正的哀痛者,也是真正的幸福者。我将以您为人生路上的导师,至少让我自己,不至于成为您笔下“病态的中国人”。

[高中与鲁迅对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经典爱情散文

全文共 4311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谁来陪我看桃花

阳春三月,最后一抹料峭的春寒已被温柔的春风吻去。铺天盖地的万紫千红,将春的繁华热闹演绎到了极致。我喜欢看一垄垄的麦田毫无保留地铺展葱绿;喜欢观一畦畦的油菜花无拘无束地流露鹅黄;喜欢赏一棵棵玉兰争先恐后地涂抹纯白……最爱的还是品一树树桃花诗情画意地渲染嫣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顶着明媚灿烂的阳光,沐着三月和煦温暖的春风,一片片浪漫唯美的嫣红,覆盖了山岗旷野和道路河湾。眼眸里瞬间涌现出不可思议的惊喜——桃花真的绽放了吗?清楚地记得前两天她还无精打采地拖着瘦骨嶙峋的枝干,丝毫没有丁点生命的征召和迹象,更不用说开花了。可是现在,朵朵桃花娇艳争妍,宛若无数充满灵性的精灵摇曳在枝头,让人心灵顿生浪漫之情。再看一樘樘灰褐色的枝干,在桃花的映衬下,竟也溢出了生命的鲜活和精神,显得风姿绰约。嫩绿的桃叶细若眉黛,在花丛中若隐若现,恰如其分地衬托了桃花的妩媚和娇羞。

桃花不及兰花雅致秀丽,不及荷花娉婷玉立,不及牡丹端庄大方……可是我独对桃花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我出生于桃花绽放的三月;也许是因为桃花有关于家乡的记忆;也许是桃花容易引发我的多愁善感;也许是桃花独特的风韵……也许没有也许,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像生活中总会莫名其妙喜欢一件毫无用处的物品,钟情一个毫不相干的人。

倘若春天没有灿若云霞的桃花,就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单调黯然。只有这娇嫩婉约的桃花,才能让春天繁复而美丽。桃花,是春天的气息,是春天的生命,是春天的灵魂,要不为何春天又美其名曰“桃花春”呢?经过炎夏暴风骤雨的洗礼,瑟秋凄凄婉寒霜的磨砺,隆冬鹅毛大雪的的浸润,只为等三月来,便开得如火如荼,不管不顾。就像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一生有过一次的投入和追寻就足够。

踏入桃花林,恍若置身于浪漫的童话世界。一株株的桃树含笑伫立在天地间,桃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地在枝头展露笑靥,颇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味道。花朵姿态万千,有的毫不吝啬地恣意绽放,尽情舒展五片花瓣,轻吐芊蕊,一抹嫣红,宛若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稍一展露便风华无限;有的含蓄内敛地含苞待放,花瓣半露半藏,似胆怯羞涩的女子欲语还羞,表露烂漫纯真的情感;有的还只是沉默不语的花骨朵,一粒粒滚圆滚圆的,仿佛颗颗红豆悬挂枝头,传递相思和恋爱的讯息。这个春天是以桃花的形态表白爱情吗?

随便伫立于一棵桃树下,看满树桃花灿烂如火,流光溢彩,一种婉约别致的诗情流入指尖:“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轻轻嗅着阵阵若有若无的清香,一种明媚温暖之意深入骨髓。如果可以,我愿意化身一朵桃花,与春风一共歌唱,同蜜蜂一起舞蹈,和绿叶一同攀谈,抛却尘事纷扰,笑看潮涨潮落,静观云卷云舒。

缕缕暖暖的春风轻轻拂过,花瓣离枝,天空瞬间飘起了阵阵花瓣雨,好像一只只的蝴蝶翩翩飞舞,旋转,最后跌落在头发上、肩上、地上。心情也随着落花变得伤感起来,不禁想起崔护的故事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开,却人去楼空,倘若花开永不谢,缘分不会去,爱情就不会散,该有多好。可是,冥冥中自有定数,许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

捧起一簇落花浅浅地闻了闻,我忆起了曾经的恋人,忆起了已逝的爱情,忆起了曾经贪恋过的美好。在那个桃花灼灼的季节,我们永远地失去了彼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还是春天,桃花还是桃花,可是人却不再是以前的人,而是只剩下我一人。当才女李清照无奈吟出“物是人非”时,伤感也如此啊!如今,唯愿彼此安好,彼此幸福,彼此快乐。

一片飞花即减春,我知道不久后,所有的桃花都会凋零入尘。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枝头上会缀满一个个又香又甜的桃子,桃花将以另一种形态获得丰盈的生命。更何况,明年春天,桃花依旧绽放如初。

悄悄问一句:“明年春天,谁来陪我看桃花?”

篇二:陌上花开,你还在吗

你说过的,只愿和我水木清华,婉兮清扬。

城破,血光冲天,你坐在马上。

父皇说,你是西域的王子,是送来的质子。那时我立在父皇身旁,端起一盏茶,歪头问质子是什么。父皇抚了抚我的头,笑着说,只不过是西域为了示忠,才甘心将自己的儿子送来京都。我从父皇的眼中看到一丝不屑,撇撇嘴,认为你定是个可怜人,父王母后不爱你,把你送来这京都受苦。

初见你,正在宫中顽皮的乱跑,看见你立在杏花树下,似玉兰般岁月静好,一袭月白长衫,掩不住的英气。你故作疑惑地问我是谁,我说,我是公主,素卿公主。其实还有一句没有说,我是公主,天朝的公主。你说我不像公主,在他心中公主都是美丽的、端庄的,而我只不过有几分好容貌,却不算不得端庄。我红了脸,你笑笑,拉着我,坐在石凳上。初春微凉,听你吹箫。风轻抚,花轻摇,杏花纷纷,如冬日微雪,寂寞,萧条。

为了你,我学礼仪。每日听着沙漏一点一点细碎的声音,每日走过廊下听那风铃的轻响,我只为你,蜕变。

每年初春,杏花纷纷时节,总要经过你门前。听那熟悉的箫声,也念那熟悉的故人。我抱着琴,与你和箫。只因为你说,合了你的箫,才能见到你。我便去学琴。一年一年,箫声依旧。一年一年,我见不到你。

七年,七年,又是一年春。我依旧抱琴,走过你门前。

寂静,无人……

我推开门,依旧是熟悉的情景,风轻抚,花轻摇,杏花纷纷。却少了你,在树下,吹箫。年少时坐过的石凳,落了满满的杏花。我走过去,用手拈起一片。看昔日木几上放着一封信,和,你的箫。我看过那封信,眼角有泪,叮零,落地。

城破,血光冲天,你坐在马上。

城破,我立在城墙上,望着你。

我说,如果有来世,一定不要遇见你……

天边一轮明日,我上前一步,自城墙上,跳下。

我说,如果有来世,一定,不要,遇见你……

天朝,殁

城破,血光冲天,你立于城墙上。

父王说,我要去京都,给天朝的皇帝当质子。母妃在毛毡上坐着,听到这话瞬间泪湿了面庞。我知道,我要去京都,独自一人,为了父王的西域。

临行前,父王与我在帐中密谈。从小我就知道父王不是一个甘于人下的人,就连这次将我送到中原当质子,也不过是他的计谋。我在皇宫中,表面上是为西域表忠心,实际上父王想让我在宫中,为西域,传递消息。

到了京都,拜了皇帝,便不再明着出去。遣了一部分西域的暗卫,在皇宫联络西域籍的大臣,另一部分去找当年父王留下的探子。忠心的,留用,不忠心的,灭口。白日里闲来无事,只得品茗,吹箫,反反复复吹那一曲江山梦。江山梦,梦江山,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吱呀”门一声轻响,门后探出你的脑袋,三千青丝披于脑后,一身娇俏的鹅黄色宫装,连头顶杏花亦失了颜色。我惊艳于你,问你是谁。你说,我是公主,素卿公主。我有些惊异,母妃总说公主是美丽、端庄的。而你不过有几分好容貌,却算不上端庄。你红了脸,我笑笑,拉你坐在石凳上,初春微凉,听我吹箫。风轻抚,花轻摇,杏花纷纷,如冬日微雪,寂寞,萧条。

翌日,便不再见你。宁可在院子里一遍遍的吹箫,也不愿让那葳蕤般的思念疯长。常有宫女嬷嬷在门前嬉笑走过,常有人说你变了,变得和蔼可亲,步履端庄。我听了,心下有些沉重,却还接着吹箫,品茗,与父王写信商讨大业。

每年初春,杏花纷纷时节,你总要经过我门前。我吹箫,你奏琴。我听见你琴声愈加清脆,我听见你奏曲愈加流畅。我知道,只因我,不见你。一年一年,琴声依旧。一年一年,我见不到你。

七年,七年,又是一年春。我却,离了此地。

我在木几上搁下那支吹过江山梦的箫。取过信纸,在腰间取下佩刀,滑破了手指。

血,落下。染了信纸,如雪花红梅般娇艳。

拈起一片杏花,再望一眼院子。依旧是熟悉的情景,风轻抚,花轻摇,杏花纷纷。却少了你,在石凳上。听,我吹箫。

城破,血光冲天,你立于城墙上。

城破,我坐在马背上,望着你。

我说,如果有来世,一定不要遇见我……

天边一轮明日,你上前一步,自城墙上,跳下。泪湿了眼角,溅起一朵尘埃的花。

我说,如果有来世,一定,不要,遇见我……

西域,始

篇三:静观花开,盼你踏雪归来

接连下了几天雨,每次从睡梦中醒来,一层薄薄的雾莎从窗边绵延而来,恍然间,误以为是秋天。帘外细雨蒙蒙,微风阵阵,涓涓心事也似蒙了尘。徜徉在雨中,去领悟风雨的洗礼,去体测雨落的灵动,那一个个路过的花折伞,是在雨中悄然绽放的花骨朵,给我捎去早春的第一句问候。回荡在耳边,久久不能停歇。竟是我一人独坐窗前,痴痴地想你。一蓑烟雨中,你那不经意一瞥或是一笑,如蜻蜓点水般轻轻抚过我的心湖,溅起一波涟漪,拍打着两岸,涌动着思念。我不敢说是在哪个时刻想起你,但它总是悄无声息的,逐渐酝酿,最后就这样猝然出现了。我已经习惯了想你,在每个晨起的时候,在每个将要入梦的时候。

当我看着那一对对爱侣手牵手在雨中奔跑欢笑的时候,泪水已合着雨水滑落了,流干了。细数着雨滴,如满地散落的记忆,再也无力捡起。总是徘徊于想爱不能爱,想忘不能忘的惆怅之中。恨,这错过的缘分;叹,命运如此弄人。幡然醒悟,原来你从一开始就不在我身边,只是我的幻觉罢了。

有你的季节,花开得也娇艳一些。是在讨好于你,还是嘲笑于我,我无从得知。我只能静观花海,盼你踏雪归来。你归来的时候,可否带着盈盈浅笑,允我再欣赏一番。你可否低吟浅唱,挥舞着马鞭,允我再醉一回。可你还是漠然离开了,不容我送你,更不容我有只言片语。无奈之下,一声苦叹,走吧,走吧,带着你温和的体香,带走你给我的暖,挥动着长袖,做别往日,让过去永远停驻在过去。

你会不会在某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想起我呢?你会不会记得那日与我涉水而过,踏入一段缠绵悱恻。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与你的擦肩而过。缘分,本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却愿意往返于人世间,去累积这一段夙缘,来换你转身的容颜。纵使一盏孤灯,两袖寒风,也足矣。我愿化成那万花丛中一抹红,去描你那眉宇间一点朱砂。我愿化成你肩上的彩蝶,舞动着馨香,氤氲成思念,萦绕在你身边墨纸透香,该是你换了模样,约我在来世相见。我则是一脸沧桑,在雨中回望,祝福你地老天荒。那些温馨的画面,也随雨滴四处飘零,凝结成一江春水,流入那无边无际的孤单。虽看似完整,但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

寂寞的不是过眼云烟,而是你那回眸的瞬间。你那闪动着钻石般光亮的眸子,深深地刺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使我满溢着相思的苦难,却不忍让你看穿。我学会了珍藏你给的爱,但我忘记了昨日与你携手的那一米阳光。我守候着一朵芬芳,等待它与你一起绽放,一起流入这静静的时光。

我以为我已经习惯了孤单,习惯了独自走在寂寞的边缘,可每当我沉入梦想,那如缕的思念,又会飘荡在我胸间。驻足,凝望,灯火阑珊处你可曾辗转难眠,为我写下段段书卷。爱你是错还是对,我似乎找不到答案,若是对的,怎么会如此痛彻心间。若是错的,这难道是前世的孽缘?我只愿带上我虔诚的思念,捻一朵花香,天涯海角去把你追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文化

全文共 2535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新世纪的一个持续不衰的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学人在深化鲁迅与中国文化的话题时,不再过于注重鲁迅的“反传统”或对鲁迅的“反传统”作偏于一端的简单理解,而是采取了更科学、更辩证、更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王富仁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中国文化》认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鲁迅“并不绝对否定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文化,但同时也失望于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化”,鲁迅“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毅然地反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王富仁还特别注意把鲁迅放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宏大建构中审视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主体的内在联系及生成,这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陆耀东在《“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中指出,“鲁迅当时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整体确持否定态度,但对其他文化派别(如墨家)和儒家内部的异化的声音(从屈原到曹雪芹)则有所肯定。”张永泉在《从天地观看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认为,鲁迅留日时期“对以普崇万物特别是敬天礼地为‘本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完全肯定的,对以此为‘始基’的‘一切睿知义理与邦国家族之制’是完全肯定的。”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才展开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激烈而深刻的批判,并“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天地观的本质,原来这不过是历代儒者为了推行他们的思想主张而臆造出的骗人的手段。”胡兆铮的《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指出,“天”与“无”在传统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而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则是与“天”争斗。沈庆利的《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认为,鲁迅尽管没有全面否定农民战争,但鲁迅确实更多地“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把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独到而深邃的剖析和批判。”主要“批判了农民战争的野蛮性和残忍性”,“抨击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发动者”,揭示他们“与原始宗教的密切联系”。

关于鲁迅和宗教文化的关系,王富仁在《鲁迅与中国文化》中认为,鲁迅与“佛家文化对于物质世界虚幻性的揭示和对于人生痛苦的解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并受到佛家文化动态地体验性地把握社会人生的方式的影响。但鲁迅对佛家文化的虚无主义人生哲学持否定态度。哈迎飞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从“鲁迅、尼采与佛教”、“以一身来担人间苦”、“谈鬼物正像人间”三个不同的角度细致、深入地分析了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揭示与论证出鲁迅与佛教或远或近的内在原因,还对佛教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实际影响及意义做了阐释。管恩森《耶稣·撒旦·鲁迅——鲁迅与基督教关系发微》侧重揭示了鲁迅与基督教在精神层面的契合点:“精神主体的推重”、“面对庸众的先觉者”、“反传统的异端力量”。王家平的《再论鲁迅与中外宗教文化》对鲁迅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鲁迅在接受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思想的发展变化做了系统的梳理。

更多的研究成果侧重对鲁迅文化思想做整体考察。李新宇的《鲁迅:启蒙路上的艰难持守》和《1928:新文化危机中的鲁迅》认为,鲁迅在五四之后面对的矛盾和介入的论争,每一次都与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面临的危机有关,“鲁迅的思想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始终守护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立场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赵树勤在《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中指出,对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鲁迅都既不是前驱者和领导者,也并不太主动积极。”鲁迅积极追求的是实际的现实主义的科学精神。钱理群在《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中认为,对“真的知识阶级”的认定和追求,以及“思想行动”与“实际的运动”的结合,构成了鲁迅“最后十年”的文化业绩,“1930年代,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对‘今之海’所代表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审视。”他又在《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中详细考察了鲁迅与陈源等现代评论派论战的情况,认为这场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都有重要意义。薛毅在《论鲁迅的文化论战》中对鲁迅与胡适、陈源、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论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证实鲁迅一直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扞卫与持守战士。赵歌东的《启蒙与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指出,鲁迅创作选择了彻底的启蒙而反对循环式的为革命而革命,这种“创作的现代化选择表明:在现代化思想启蒙未完成状态下,中国社会自身内部的革命无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变革过程。”王吉鹏等的《鲁迅留日时期思想转变价值论》认为,鲁迅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前瞻性思考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精神操守和人格魅力以及对社会转型精神现象的剖析,对于当代处于同样情境下的知识分子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温儒敏的《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针对当前某些试图颠覆鲁迅的现象提出质疑,认为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独特的探求,也有不应忽视的焦虑,有时表现为传统批判中的偏激。黄健在《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中认为,鲁迅之所以遭受新儒家的指责,是因为新儒家们不能够理解鲁迅反叛传统、批判传统的思维逻辑,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鲁迅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现代转换之后的思想特点。富强的《个人—现实—文化——鲁迅革命观的内在线索》认为,鲁迅从自我与个人的“立人”立场出发,发现了中国当时的现实与文化传统共同的“反个人”特征,于是鲁迅以此为着眼点,把对两者的批判融为一体。梁展的《自我观念与科学的本源》、《个人意志的发展与虚无主义的起源》、《自我、意志与生命》分别从鲁迅对19世纪科学观念的思索和批判、鲁迅对个人意志的诠释与叔本华的差异及其后果、鲁迅的形而上学及其矛盾等方面对鲁迅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刘增人《论鲁迅的人格范型》认为,“超越性、意志力、审美性、互补性”是鲁迅文化积淀中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的特质,这使鲁迅具有了艺术家型、崇高型、理智实现型的人格范型。

关于鲁迅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陈越的《试论鲁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和王嘉良的《两浙文化传统: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前者认为,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故乡情结”、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都留有越文化的印痕。后者认为,鲁迅从两浙文化中继承的,主要是独特的“硬气”人格力量,与此相关联,是鲁迅创作中的坚硬的“土性”特色和刚毅劲直的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远去的青春时光高中生优秀散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阳光透过窗,照到我们身上。

风吹动窗,带来一阵芬芳,香气全身荡漾,不愿挥泪告别,但愿记忆永久。多希望青春有张不老的脸,希望她永远不会被改变,会长留于我的脑海里,待她发酵,酿成美酒。

一 阳光

背起行囊,带着满心的期许,你走进了那里。

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你兴奋不已,像一头初生的牛犊,四处乱晃,希望 把它的一切都牢牢记住,印在我的脑海里。

停不下的脚步,向着每天的太阳奔跑,虽然一切都充满着未知,但你不怕,因为你一直向着太阳,你坚信有太阳就有希望。

这时的阳光,格外强烈,在这本该凉爽的九月,显得格外不合时宜,可你停不下来,因为那团炙热的阳光已经到你的心里,燃成熊熊大火。

二 午后

渐渐地,你觉得累了。

有时,会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偷偷睡上一觉,让那颗疲惫的心蓄满能量,再次活力四射。

也有时,会泡上一杯奶茶,让浓浓的香味缭绕整个下午的美好时光

这时的阳光愈发柔和,你也愈发的从容。

三 我曾走过

如今,又要背起行囊,去到远方。

当记忆中的一幕幕真的只是回忆,当一切都过去,心中竟弥漫着一丝丝的小伤感,到最后,将整个你毫不留情的吞噬。

在最后的那天,你很认真的走过熟悉校园的每个角落,你突然发现,这里竟然全都是你的足迹,耳边仿佛又回响起你和她们谈笑的声音……

四 写在最后

同样,还是那个午后,你拖着一大堆行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你突然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干净的白衬衫,洗的发白的牛仔裤,利落的马尾辫在身后不听话的甩来甩去,大堆的行李依旧无法拖垮那颗炙热的心,她微笑的看着你,你也微笑的注视着她---那个三年前的自己。然后你朝着她摆摆手,向着远方,大步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散文:爱尔兰的眼泪欧洲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爱尔兰眼泪,是每一个被过去所沉溺的人所拥有的海.所有被海水潮湿了的人都会把心情一点点沉到海底, 于是从那天开始,每滴海水都泛起了忧郁的湛蓝.

___题记

和爱尔兰有关的事物,都有一种忧郁的气质.那是一种能让人揪心的快感.你可能会在翻开古老建筑的扉页时,不经意泛起咸咸涩涩的味道,但仔细品味,却又发现那种感觉会悄悄溜走,然后又在某一天猝不及防地躺在安静的角落,闪耀着神秘的光.我是不太了解爱尔兰的,这块忧郁高贵的土地却有我熟悉的蓝.

或许我神往于此是为了寻找什么.

永远吧.永远应该是无从知晓的,一旦明确了极限就毫无意义了.不知道时间是否偏爱于蓝色,把更多的蓝色奉献给了忧郁.又或许本身我们都是游离的,虚假的,直到哪一天游吟诗人告诉了这片海,这片蓝,所有的事物就又归于原始的混沌.永远应该很远,永远也不知有多远.一个微笑的距离,咫尺天涯,一朵花开的时间,终身凝固.永远应该只是童话,怕错过又怕委屈,怕美好又怕沉沦.

于是我把希望交给下一个路标.

当一个声音响起,请回头看看,否则永远不知道失去了什么. 我拼命扭过头,看到了霎那芳华烟消云散,看到了浮水萍生惨淡然.我究竟得到的, 比失去的容易.健忘的种子永远不会在冷暖世界生长,哀伤的,落脸颊却种在心里;快乐的,也和它一样,与哀伤垂死挣扎.所有蓝的纯净世界里,长满了枯萎.我想这是适合我的,我所寻找的.在那个世界里,笑容里会透出淡淡的忧郁,欢乐里会透出隐隐疼痛,都是一些把烦恼抛进爱尔兰的眼泪中的人,却又依依不舍地抱住那份苦涩的回忆.他们从未轻松过,因为背负着一片海.我眷恋的恰是这片海,日复一日冲刷着浅浅的脚印和深深的伤痕.回头看看吧,找到亲切的微笑,唇边泛起淡淡的蓝色,心里起一些疼痛,____又是一个忧郁的人.

同样寂寞又甘于寂寞的旋律,同样苦涩又幸于苦涩的浓香,悠然在爱尔兰的咖啡馆.一进门就有一股海洋潮湿的气息扑面,暖得眼眶一阵酸楚这里的客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蓝色的光,他们都有不同的故事埋在海底.

"要点什么?"

"爱尔兰咖啡."

"要加眼泪吗?"

........

把眼泪肆无忌惮地撒进其间时,咖啡就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而也是一种叫做"难友"的东西.抑郁时会觉得,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和心情一样苦涩,然后便会安心很多.可是当一切都静下来时,以为所有都可以轻易地蒸发,无奈心里早已潮成了一片.

我空手而来,却带回一片海.

一遍遍,海浪狂击心扉,随着钟声一下一下地响起,一切结束了.

是离去的时候了.告别是多余得不能再多余的借口,是华丽得不能再华丽的故事.我终于明白,装和放弃需要多大的勇气,仿佛一直在究其原因审定谁多善良,谁多狼狈,谁因善良变得狼狈,可结果最终都是自己.珍藏下一片纯净的泪海,竟然如此憔悴.我离开,带走一片海,却带不走一抹蓝,因为它总是属于爱尔兰的,那个被回忆沉溺的地方.

咸咸的海风又让人心潮波澜起来,这应该是最完美的姿势.原来,一切都是从眼泪开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走过逝去的青春高中散文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似箭,去了就再也不回头。--题记

我撑着伞,独自走在路上,心中总有些忐忑。“咦?前面就是了!”我心中暗喜。

还是他,在这里足足占了三年,他还将继续在这里站下去……在他那一字眉中,隐隐可以看见一两点白霜,脸上不带一丝笑容,却那样地精神抖擞,沉默着,注视着。保安叔叔你一点没变。

我跨进校门,又是一股心血来潮,我不知从这里跨过多少次但这久别的重逢更加让我激动不已。还是一样美丽的教学楼,一样整齐排列的树木,一样断断续续走进的人儿。雨中夹杂着的是满满的回忆。母校,你一点没变。

再往前走,走进我的教学楼,走到办公室门口,看见的依旧是那样的背影,手拿一支笔,低着头,正认真的写着什么;窗子没有关,窗帘被风撩起,带着几滴雨,有些落在窗台上,有些落在地上。我走到她身旁,她立刻抬头看着我,依旧是那样的眼神;她开心地笑起来,亲切地说:“你来啦!”还是那样熟悉的笑容。班主任你一点没变。

紧接着,我来到了教室,看见这整洁的讲台,整齐的课桌,以及油黑的黑板,还真和以前没什么两样,静静地在那里站着,挂着。而一转眼座位上的全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彼此惊异的目光相互对视,教室是如此的安静,只听见窗外清脆的雨声。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脸庞,我知道我已不属于这里,一切都变了。

带着淡淡的忧伤离开教室,回望侧立着的班主任,班主任似乎也变了,从他那着装和举止可以看出来,他已从原来那个刚刚带班的新人变得庄重,刚强了。班主任,你真的变了。

走出办公室,走出我的教学楼。这些美丽的高楼变得如此庄严和神圣;这些树木变得更加高大,枝叶更加茂盛,更加绿得发黑。“对呀!你们在这三年里可成长了不少!”雨依旧下着,打在这些树上,洒下一朵朵雨花,洒下一点点回忆。母校你真的变了。

我跨出校门,我的余光匆匆扫过一个人,却又匆匆停下,凝视许久,“真的是他吗?”只见那个人微笑着对我招手,好像在与我道别……保安叔叔,你也真的变了。

我撑着伞,独自走在路上,心中总有些哀伤。我走过我的校园,我走过我的初中生活,我走过,却又不停的驻立回首,那是曾经欢笑着却已经逝去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责任不是暴发的山洪高中生散文精选篇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责任之溪必然应该是这样的:从山麓缓缓淌过草地,流向乡村,浅处低吟,深处静流,润物无声般氤氲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空气,滋润了初见朝阳,尚待沐浴天地精华的花草,哺育了从远古繁衍至今,文明却仍处在婴儿阶段的人类。责任之溪浇灌过人们的心田,文明之花才开始竞相开放,历史前进的车轱辘才加快了步伐。

责任是美国银行家弗兰克在他的银行倒闭后宁愿背负要用一辈子偿还的金钱债,也不愿背负对自己的道德债;责任是九岁“篮球女孩”钱红艳在被轧断双腿后因不愿对父母不负责而乐观坚强地活下来;责任是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责任之溪哺育了人类,为人类开出的绚烂的精神之花。无言的责任,是智者沉默的信仰,是成熟者埋头笃行的路,是年轻的我们要攀登的山。

可是,责任这一静水一旦流到整日无所事事,说别人长道别人短的人面前,就非得被搅得个泥沙俱下、浑浊不堪不可。好像不来点山洪,水就不能叫水;不搅得个天翻地覆,他们自己的“负责”和别人的不负责就不能昭著天下了。

为什么只有到大地震怒,百姓家破人亡之时,劣质楼房的负责人和有关政府部门才会被统统揪出来诘问当初的不负责?为什么只有消费者死的死伤的伤新生的娃娃大了头,人们才开始愤愤监管部门怎能光拿纳税人的钱不对纳税人负责?为什么明星“代言门”事件频频发生屡屡被查却仍在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必登大小报纸头版头条被你我他的口水洗上一遍才不舍地落幕?

久而久之,人们“世事洞明”的双眼盯住的已不是对社会上不负责任现象应有的反思,而是事件发生时全场哗然评头品足议论纷纷的热闹。好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用口水把那个众矢之的淹死,再打入十八层地狱,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不负责任的现象就被杜绝了,山洪暴发的效果就收到了。

事实上,每次类似事件发生后,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往往也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却未受到惩罚的事捏把冷汗,毫无悔过之意,或者压根未察觉自己的不负责。他们并不把他人的受惩当作对自己的警诫,而只是享受着作为一个旁观者幸灾乐祸的快感。热闹一哄而散之后,沉淀下的不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而是众人的口水。这样的热闹不仅对一个民族责任感的形成毫无裨益,还助长了我们期待看他人笑话的歪风邪气。这正是被搅得浮躁不安、面目狰狞的责任山洪对我们最大的惩罚!

以他人之过为鉴砥砺自身的德行,用曾经推波助澜的双手去默默实践,这是成熟的心同责任之溪的全部默契。

原来,责任的真谛正如责任之溪的本来面貌:涓涓细流,寡言多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毕业季散文精选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物换星移,人事匆匆。那一个班的近七十个同龄人就这样在我眼前越走越远,不知去了何方。人去楼空,昔日由我们精心打理的教室,只剩下稀疏的高考用桌;墙上同学创作的那曾激励人心的横幅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苍白的四壁和班驳的印痕;我们曾用来装书的一大堆纸箱,已被捡垃圾的老头早早地收走了。“哎,你说……”好友刚要开口又止住了。我也在细细地想,说什么好呢?真的,有一种寂寥,让人无所适从。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黑板,什么都没有,于是就捡起一个粉笔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在上面尽量大地写下:雷总班。

准备走了,我们最后到教室宽大的窗边,望了望向晚暗淡的天空,再往下看,正好看到学校围墙之外的一所灰色墙面的古老瓦房。初夏之夜,老屋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宁静而安详。青苍的老树下是几级石阶,石阶连着一扇古色的大木门,门边有一张藤椅、几张条凳,几位老人坐在那里,悠然的叼着旧烟杆闲聊。一条大狗在门口静静地趴着,一个孩童在狗前面的石阶上慢慢地爬着,有时,有一个学生出门站站,有时,有下班的中年人回家。

这一切是那么熟悉与自然。平日,自己总爱趴在窗边,静静地凝视着那一家人不惊不乍的生活,同时思考学习的问题或梳理自己的心绪。这是很惬意的事,就像那家人的生活一样,而我今后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了。真的羡慕那家人!他们不知道,他家面前的这幢教学楼上有多少双眼睛关注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更不知道,关注他们的学子就在年复一年中走过一届又一届。而我知道,我不得不离开这里。

走过中学这单纯无忧的忙,下一步又将进入怎样的繁忙呢?对未来的追求原来是这般不可兼得:要想得华彩之池,就难归宁静之邦。而现在,我就在想,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躺在老屋前的那张藤椅上,静静地,半睡半醒地待上一天。

三天后,我们参加了高考,后来我们再也没有回过那所教室。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就这样走了,走过了中学,走过了春秋六载,走过了曾经多少欢声和笑语,跨进了另一个陌生的阶段。

民间有云,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所以感谢高考,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母爱无疆高中生散文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我曾说过,我长大了,我要飞走,妈妈,您放手吧!但如今,我发觉自己的翅膀依然稚嫩,我还想做那个被您牵着手,被您照顾着,被您呵护着的小女孩!

龙应台,台湾知名的作家,我在最叛逆,最不屑的年龄,遇触到了她的文字,那么深沉,那么忧郁,写她和儿子,父亲的爱与目送。她写儿子上小学时牵着她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走入了校园,他们的目光隔空交汇,然后她目送着儿子背影渐行渐远。而我,回忆起刚上幼儿园时又哭又闹,抱着妈妈的腿死不松手的情景,又滑稽又好笑,我那时多么依恋妈妈呀,一刻也不能离开她,因为我一刻也离不开她的呵护与关爱。

龙应台接着写儿子上高中,做交换生到国外生活,检票入口处,安德烈一转身,闪进了入口,没有回望,龙应台只能孤单地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而没有那期待的目光交汇。我静静地回忆,回忆我和母亲的一切,但那么朦胧,被水洗过的记忆浮现,我越来越大,同时也更固执和叛逆,我会对妈妈的一切吹毛求疵,或是干脆不屑一顾,我骄傲、自我,目无一切,街上,我会松开母亲的手,高扬着头,显示自己的骄傲,大步大步地向前走,而妈妈只能跟着她一直要求自由的女儿,一言不发。而街道却并非一直平坦,我趾高气昂地走着,又如何看清脚下的路呢?结果我被砖头绊倒,血渗了出来,妈妈心疼地帮我清理伤口,然后紧紧地扶着我的胳膊,她生怕我放手。是记忆出了错,还是现实褪了色?浮出水的记忆将我悄悄沉溺,我看龙应台的故事,读着那孤单的目送,渐渐想起自己的故事,妈妈满含爱的心意。

我太自大,只会一直抬着头,走自己的路,视乎一直忽视身后,母亲爱的目光和浓烈的关怀,那爱太平凡但太灼热,我只会用透支,不用付出,真的她不需要我付出什么,只希望我接受她太深太深的呵护关怀,我才明白!

龙应台的故事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一位懂得孤单目送,不求回报的母亲,也同样意识到自己的母亲也如此含蓄,深沉地关怀着我,我能做什么呢?除了同样真挚地爱着她,还有,接受容纳她给予我的所有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散文: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熟悉的人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手指落在键盘上僵硬了好久,看着夕阳,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此刻比任何时候都孤独,我开始怀疑现实的真实。

岁月对于人来说如同延伸的铁轨,没有回头的可能。

当我回家看到逐渐衰老的奶奶,轻轻的叫了声,走向棺木说了声“爷爷,我回来了。”声音变得哽咽,泪水也顺着脸颊滑落。

看着空空的四周,没了当年的生气,杂草丛生,石头龟裂,小时候带我玩耍的哥哥姐姐也都有了自己的归宿。

曾经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姑妈,姑爷,伯妈,大伯,哥哥,姐姐,每天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一起打麻将,那里有我最珍贵的回忆,现在只剩奶奶孤寂的生活。

时间就这样带走了我的亲人,带走了我的童年。

我们都大了,他们都老了。

再一次的惧怕时间,也再一次的输给了时间。

曾经走下的脚印,留下的痕迹,烟花般的绚烂。

回头望望,望不见来时的路,遥遥相隔,停留在边际,看着渐渐消失的足迹,消失的容颜。

将一切尘封,调整步伐,继续前行,祝我亲人健康,幸福,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中散文:成熟多好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成熟,是这样的能力: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能把事情干好;钱放在口袋里,可以不花;遭遇不平,不想以牙还牙。

青年人懂的是“通例”,老年人明白的是“例外”。

所谓成熟,就是:在某件事上,如果你为了身在“对”的一方而沾沾自喜,那就到此为止,不会同时非要证明别人的“错”不可。

成熟,意味着品味的精细。欣赏爱人脖子上一条新项链,知道她是为自己而戴的;欣喜于桌上一盘红烧豆腐,知道那是老妻为自己做的;孩子在公园里嬉闹,别人走路时踩了你的脚后跟,你无不报以微笑。在湖边,偷听旁边一对恋人的絮语,你赞叹生活的圆满;在儿女的婚礼上忘记了账单和礼物,而专注于喜庆的气氛。小孩子被冰激凌亲得一塌糊涂的脸蛋,小姑娘蹑足走过春天的小溪,风吹响檐前的铃铛,院子里一朵孤傲的玫瑰在坚持最后的美丽,微末的、稍纵即逝的幸福,你一一细加咀嚼,从而体悟,快乐未必来自伟大。

成熟,表现在嘲笑的火候上。首先是丰富的自嘲,愈能拿自己开涮,愈具圆融的智慧。到了这个岁数,生命的局限、自己的窝囊、无聊、丑陋,几乎摸清,于是得以把“自我”放到客观的位置,肆意调侃。你也嘲笑悖谬的世界,但无论对人对己,笑都以肯定生命为前提,温暖而善良,明澈而宽容,让人由此明了,缺陷的人生和无疵的天堂一般美好。艾略特称此为“情人的争执”。

如果你过了五十五岁、六十岁、六十五岁的生日,你终于可以宣告:我已成熟。因为你逐年地为成长做着“分期付款”,如今终于可以“买断”。成熟多好,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走向人格完善的行程。人之最可贵的,是老年。因为只有这个时期是他一生的决算期。我们的一生说到底,是为创造出这可贵的老年所做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文字的美与责任高中生长篇散文

全文共 39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热爱读书,亦酷爱写字。从有作文课的那天起,写日记成了我直面心灵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当看到我的文字在报刊杂志付梓的时候,愈感到文字是最懂得我心灵的朋友。

学习新闻的我,能够服务于媒体,将自己的爱好通过文字来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无疑是莫大的幸福。然而,幸福的感受又不尽相同。进入媒体以前,文字带给我的,是心绪飞扬的幸福;加盟媒体以后,文字带给我的,则是一种心系大众的小心翼翼。文字作为我通过传媒与大众交流的工具,不仅仅要追求语言艺术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担当着直面现实、影响大众的责任

说起文字的责任,我想到了从小最敬仰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他一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著文、呐喊。作为一介文人,鲁迅先生正直、正义,不乏平民意识,更具精英骨气。在当时那个黑暗的时代,能有他那样的气度与姿态,是中国文学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先生的作品,我很小的时候就曾拜读,虽然那时的理解还不甚深刻,但他那铮铮铁骨般的文字至今记忆犹新。先生仗义执言,不畏强权,敢于讲真话、为追求真理而付出一生;为振救民族、振救国家而弃医从文,其热爱国家与民族之心昭昭!

我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喜欢写字的中国人,没有丝毫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爱国,到底爱的是什么?是爱国家的名字吗?还是爱国家的土地和矿藏?这是我10多岁时就有的思考。随着阅历的不断叠加,这个答案日渐清晰起来。欲将爱国,必先爱人。我认为,爱国既不是爱国家的名字,亦非爱国家的土地和矿藏,爱国即爱人。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何以爱人?文字是我向大众传达仁爱之心、关注之情的惟一方式。故我的文字总是冀望与大众坦诚、平等地交流,从而,与大众心灵相通。

文章要做到与读者坦诚和平等交流,这是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实非易事!我相信,但凡有过创作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凭靠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个人心灵的敏锐感悟,我细细密密地串起了一串串梦想的文字珠链,便营造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文字奇景。这只能算得上文字语言的美,而要担当文字实质的责任还远远不够。虽然文字罗列而成的篇章也称得上文学,而伟大的文学,从不单纯停留在梦想的层面上,它要涵盖历史,涵盖广阔的现实与责任,涵盖琐碎、艰难而具体的现实人生。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心灵中的完美与完善被现实击碎的时候,求梦圆、求完美的自我便忧郁起来,难免要将性格的脆弱时时带到文字中去。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提高和对社会生活的更深刻理解,我力争更好地处理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更好地处理个体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关系,力求使自己能写出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广泛的社会涵盖性的文章。面对写字,我没有功利心。只觉得,写作除最单纯地回归文字之美外,就是启迪大众求真求善求美,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其实也就涵盖了文字的责任。因此,每每走在市井街道,看路人匆匆走过,他们或表情淡然,或眉开眼笑,或忧愁伤感,或故作深沉……这时的我,总在心里猜度,那些也许永远再不会相遇的人们,有些怎样的故事或状态。而他们走过身边,可否知道,曾经被一双明媚的眼睛这样注视过、关注过?也许,每个人的身畔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注视,那是命运的双眼,或者,也是自我审视的双眼吧。而我,更愿意用文字来记录这种审视,物化成段段篇篇的文章,然后,心安理得地睡去。

盛夏的傍晚,是我所在的城市最美的时候,看夕阳悬天际,听桃河漾碧波,我都可以牵着心爱的人走在霓虹灯闪烁的街头。生命的四季更替,我之所以可以微笑前行,是因为身边总有这样一份永恒而美好的爱相随,那也是我想用文字告诉大家的真理。面对浮躁的尘世,只要心中有爱,只要有一颗求真向善向美的心,有一份乐观的期待,就一定能以宁静温暖的心去写字。生命的纯美,不在于一个人享受了多少物质上的华贵,而在于一个人是否体验到精神世界的精贵。因此,我抛下身外的所有喧嚣,沉湎于自我的文字中,以真情为文。以至深、至诚、至真的情感面对我的文字。我的文字,侧重于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内心碰撞的思索。写字的时候,我把心交给了读者,将自己为文的责任交给了大众,任思绪汩汩流淌,一泻千里。我越来越感到只有心系读者为文,才能心存责任,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来,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学才是人学,我常以此自勉。

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都是一个“真”字,然而,在一篇文章中二者要相辅相成、形神俱备地融会贯通,真的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追求文章本质真实是我努力的方向,即文章所承载的社会现实性、时代精神、社会典型性等,都是我写字的责任,这也是我自从写媒体文章以来,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怎么写才能在直面现实的同时,具有时代感和社会典型性?只有当写作者独到的感受和体验、新颖的发现和见解,表现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能够与大众读者产生共鸣,才称得上与社会典型性靠近。也就是写作者的视角所创造的文字景观,确实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感受。因此,我写字追求真情实感。

文章的真实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的真实,一种是艺术的真实。大多数写作的人都会明白,生活的真实未必真实,只有艺术的真实才能揭示出社会本质的真实。不同的真实观,导致不同的写作。用眼睛写作,书写的仅仅是现象的真实;用心灵写作,书写的是内在的真实,即事物本质的真实。只有揭示事物本质真实的文章,才能与大众读者产生共鸣。如此看来,写字的独到之处,是要在真实精神世界中绽放出事物本质的真实之花。灿烂的精神之花,既需要土壤,也需要阳光和雨露,这正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写照。生活的诗情画意无处不在,它或许比文学本身还精彩;另外,生活的许多乐趣来自文学的给予。

所以,对于热爱写字的人,仅有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够的,还得有美好善良的情怀。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真诚感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得失轻重,祸福险夷,人生固有写不完的文章。

《诗经》、《楚辞》的琅琅珠玉,唐诗宋词的锦色奢华,都让我从文字“本质的真实”,想到了美学中常常念就的“质与文”的问题。写字、为文,内容和形式缺一不可,这正是美学家所说的“质与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大于质,或者质大于文,都不是一篇文章最好的契合。当文与质相互融合交相呼应之时,才可能达到文字最为吸引人的境地。文字不仅仅是简单说话,还需要艺术的升华。我所说的艺术升华,指的是文字所能带给读者的阅读境界和想象空间。文字的意义在于带给读者生命力的艺术感受,带给读者思想灵魂的启迪。文字的生成源于写作者灵魂深处的境地。往往在独处的静夜会翩翩停驻许多思绪。这便是“静”的艺术作用。当人内心的情感沉静下来,感发人心的共触之善便会悄然而至。庄子也表达过类似意思,“简而从之,约而往之,心身俱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无言。大痛无辞。大生命境界。大诗性精神。古往今来,那些大诗人、大艺术家莫不如此。一个人的经历,它从某种意义上造就人的思维。经历是人生美好的馈赠。

我经历了从南到北,跨越几千公里的迁移,离开了父母、亲友,还抛弃了很多很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零开始打拼,真正用心去感受了生命的沉重,也因此体会了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文字、文学是我的心愿之乡!沉湎于其中,我为文的责任更有着独具的意义!我发现,许多人对于弱小都会自觉地垂怜扶触,对邪恶蔑视,对正义首肯,对和平眷恋。可能因为人世存在“良性”呼唤。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反对邪恶。写字,文学艺术以及新闻层面上的写作,将令我葆有“良性”的基本。写作其实是个人内心的梦呓,但个人的人性是有连续性的,它与一个人所处的历史与文化又有着一致性,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连绵、渗透社会的各领域、各方面。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需要活力四射。面对文字,我的生命充满激情。因为我热爱文字,热爱使我面对复杂的人生而变得单纯。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虽然我的感情是炽热的,眼睛是敏锐的,思想是奔流的,我的精神却始终专注。我专注于生活,专注于写作,专注于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专注于日子的细小过程,专注于身边的人物和故事,这是我的生活姿态和创作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我心灵的宁静。激水常浅,静流则深。心中有一道宁静的精神河流,使我拒绝身外的躁动不安,守住自己心中的神。宁静,可以真实,直截了当地说实话,拒绝空洞和抽象。无论是生活或写作,我都努力使自己以自然开朗的心态,去处理复杂事物,去自由表达思想,去放弃一些无谓的竞争与是非。

没有内在的宁静,没有坦诚的心境和率真的态度,没有自我舍弃的过程,要达到宁静的心灵境界,绝非易事。色彩斑斓的世界,对每一个人的诱惑都太大太强。但我惟挚爱文字,心地单纯而宁静。我的思绪不会为身外的琐碎、身外的困难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而左右。少年时候,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所谈到“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对我影响颇深。有了宁静的心境,面对文字,才能不愧于真挚的情感。我这里所说的情感,不仅仅是爱写字的人最爱说的“真情实感”,还应包涵着更大更宽更深厚和更人类更世界的内质。真情实感只是生命的底色,却够不上做文章的底色。真挚的情感才能载得起文章的重量,它是比大地和天空都更广阔的人的心理活动,既包含着真情实感的表面华彩,亦蕴涵着理性过滤后所留下的人生况味。人而无情不是真人,文而无情不叫文章。“文章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只有用心,文字之美才能在生活中挥洒自如。

当一切修饰散去,文字的美感自然浮现,而文字背后喷溅出的创作者的思想,才是一个真正热爱写字者的责任,才是写字的人追求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不愿意在浮华中迷失自己,我更不愿意辜负上天赐给我的所有经历。写作在担当文字责任的同时,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就会“心有意态,笔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浆入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文字之美与责任二者俱备,将是热爱写字的我此生不懈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