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让宽容成为一种境界阅读理解(热门20篇)

只有读懂小书,才能读懂生活这本大书。书能用理性战胜感性,它能使我们发现不足,改掉过失。书伴我们成长,读书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让宽容成为一种境界阅读理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3795

作文

111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瞬而已。”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注定,可是生命的宽度与广度我们却可以决定。阅读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润泽、更广阔、更丰厚的最好方式。

书籍是历史的镜子,读书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今天可以同李白、曹操“对酒当歌”,明天则与高斯、阿基米德慨叹“人生几何”。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而爱因斯坦则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说:“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

其实,阅读随处可见,它就如衣食住行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阅读却并不意味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了解各种各样的时事:比如,现如今中国与菲律宾“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再比如,朝鲜虽穷但“志存高远”,硬要造火箭,不幸却被联合国无情压制——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才知道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了阅读,我们就像幼时的海伦·凯勒一样无助,跌入黑暗的深渊,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介质。

不仅如此,阅读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升华,灵魂净化。《诗经》和《圣经》,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民的诗句穿越三千年时光,响起在我们耳畔时,仍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上帝的教诲和圣母玛利亚的喃喃细语萦绕在我们心头,不绝如缕。《诗经》是中华民族三千年文化的精髓,《圣经》是基督教徒高贵的信仰。读《诗经》,我们美好地想象世界;读《圣经》,我们虔诚地向往天堂。美好、圣洁的文章,给了我们最隽永的乐趣和最恒久的动力。

事实上,阅读还是一个能使我们明白人生道路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经历着作者所经历的坎坷和挫折,又随着作者的站起而坚强,在大起大落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强和坚毅。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他就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一样渺小,然而就是这渺小的人,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娃成长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负责任的青年,就是他这种永不言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我,也感动了世界。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有人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而最可怜的人就是与书无缘的人。”其实,作为青少年来说,当前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候,通过阅读美好、圣洁的文字,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也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宽容是一种境界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已是一名初中生了,爸妈见我长大了,便同意我自行上下学。初二的学业较重,课本自然少不了,由于地铁人多,拖着拉杆书包且避开人群在短时间内挤上一班车挺不易,难免不磕磕绊绊,稍不留意就会挤推到旁人,因而受了不少白眼和腹诽,运气不佳还会被骂上一句。起初,我挺委屈的,也不好意思。但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了,面对这些可谓面不改色心不跳,撞上后不管你大呼小叫还是“优雅”地不吭声或直瞪眼,我也懒得敷衍。就这样,我从小心翼翼变成了堂堂正正地冒失。

这种常态,这种冷漠,却在一星期前被一张笑脸分崩瓦解……

那天是星期四,作业比平时多很多,自习课又被几位任课老师“生吞活剥”。情绪无比低落地拖着沉重的书包冲出校门。外面下着小雨,势头不凶,却是一打一片湿,天灰蒙蒙的,云彩被张牙舞爪的风撕得粉碎,不知躲到了哪里?

盼到地铁站,终于可以使元神出来兜兜风了。放学有些晚,又赶上晚高峰,人挤人挤死人。抛去从容不迫,只听地铁进站之声,一场乱战即将展开。门开了,车内的人不等有所行动,外面的人已蜂拥而入,形成两股强大的势力,在激烈地冲撞着。

“哎!×××你踩我脚了!”

“×,你有病吧……”

拖着书包被一股人流卷入车厢,门外一定“受伤”无数,又是一场“大战”……

我百无聊赖地看着红灯亮起,门外眼看挤不进来的“残兵败将”叫骂连连,许是抱怨,许是气愤……竟听不见警铃声,直到红灯闪烁至最后一刻,还有人锲而不舍地试图争抢那最后一秒。

喋喋不休的吵闹声仍在继续。门关了,不知过了多久,车内稍稍安定下来。就在我想向门边挪一挪时,一个慈祥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囡囡,你的书包压到我的脚了”。那声音像掺蜜的暖茶,暖洋洋的,转而又如冷水浇了我一身。我一愣神,她已将那沉甸甸的书包悄悄提起,轻轻地将脚从下面抽了出来,笑眯眯地问我:“学习累吧?”我傻了,愣在那里。每遇此景,总会招一记白眼甚或一声咒骂,没想到会听到这样一句暖心的话语,这句经常挂在爸妈嘴边的话。

只有我知道她为何这样问,突然耳朵发热,不知如何开口,随口答道:“嗯……”心里却乱成一团。

“我什么时候把书包压到她脚上的?进车时?刚才?还是……”我知道自己进车很久了,难道她忍了那么久?思绪终于回来,连忙道歉,我心里特别愧疚,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耳根到脸颊,不用看也知道通红一片。她笑了,我这才放松下来,感觉手心已经湿了。

她与我闲聊了几句,这时我才有时间观察她的样貌。年纪大概五十岁左右,梳着短发,整个人十分精神,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模糊的痕迹。着装并不华丽,但从气质中透出优雅,一颦一笑都引人注目。

看着那张朴实无华充满暖意的笑脸,让我想起了雨果的一句话:“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微笑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一种东西,比表情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微笑。”

宽容是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也是一种境界。不管你富有或贫穷,你都可以拥有;无论你年轻或年迈,你都能够涉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漠,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阅读的三重境界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让阅读成为习惯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而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永远是首位的,而知识的获取正是靠不断地阅读。当前,在人们思想日益浮躁并认为读书无用的时候,让我们施以重锤,敲醒“麻木”的人们,重新拿起书本静心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成为一种骄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宽容是一种境界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所有成就大事的人身上无不体现着同一个特点——宽容。没错,宽容是一种境界,只有胸怀比大海还宽,气度比蓝天还高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神圣的境界。

楚庄公达到了宽容的境界。他没有因为在酒宴上有人趁黑摸了他的爱姬而雷霆大怒,他宽容地采用熄灯脱帽维护了那人的尊严。以至在一次战争中,一人奋勇杀敌而使国家转危为安,那人便是曾冒犯楚庄公爱姬的人。

看,宽容成就了一个国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李斯特达到了宽容的境界。对于有人冒名是他的学生而举办音乐会,他能冷静地了解真相,并大度地原谅了那位学生,收她为徒,在她的音乐会上演奏出完美的一曲。

看,宽容成就了一位追求艺术的音乐爱好者,也使李斯特名留青史。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宽容的境界。慈禧太后因为太臣在下棋时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杀太后的马”,而怒不可遏地下令斩那大臣全家;周瑜因为容不下诸葛亮拥有比自己睿智的思维而怒火攻心,急喷鲜血。很显然,这些只拥有狭隘心肠的人的最终下场惨不忍睹。

其实,想达到宽容的境界并不难——

大海能容忍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它做到了宽容;天空能经受狂风骤雨的一时肆虐,它做到了宽容;卵石能任凭溪水的冲击,它做到了宽容……如此看来,自然万物都能达到宽容的境界,而人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宽容真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神圣的境界。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我们才可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享受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让阅读成为习惯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阅读书籍是件好事,可应该怎样阅读呢?

首先,我们应该想一想,阅读书籍有什么好处呢?第一,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第二,可以让我们增加词汇量;第三,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先快速浏览一遍,再想一想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说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或道理,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然后复述一遍故事,从中划出好词好句,整理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最后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惑……

在所有的书籍中,我最爱看的一本书是《童年》。

我是这样阅读的。首先查阅时间,《童年》记述的是高尔基四岁至十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着重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的艰苦生活;其次查阅地点,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染坊铺里;然后查阅人物,染坊主是"我"(高尔基自传)的外祖父卡西林,还有"我"的外祖母瓦尔瓦拉、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再顺着故事情节查阅线索,《童年》讲述了"我"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我"遭受了无数的毒打和辱骂,后又变成了一个软弱的孤儿,最厉害的一次是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不过"我"也交到了一位好朋友——小茨冈……有了这些梳理出来的层次,使我一次次在阅读《童年》的过程中,被其中讲述的故事所感染,同时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习惯,在不断地积累中,好的习惯也在逐渐养成,它可以让知识更加牢固,让读书成为乐趣,让书籍在心中扎根,使我们喜欢读书、坚持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何做好阅读理解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学好语文,似乎有点难度。如何做好阅读理解呢?这应该也是许多中学生的心声。今天小编整理了一篇如何做好阅读理解的文章,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国的语文考试制度让语文老师很受伤,也让学习语文的莘莘学子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以下方面造成的:

其一,当前语文考试比较灵活,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总是从最近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中撷取一篇,或者掐头去尾,或者稍加变化,变成了一篇独立的文章。

其二,因为是新文章,往往出题意图在出试卷人手里,其实好些观点与原作者无关。而中国人写作文时,往往是即兴,或者未必能够言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一旦形成题目,必定要亮明自己的思想。

其三,某些阅读题没有固定答案,而出题者不做深刻说明,一旦把自己的观点敷衍上去,往往会对阅卷者产生负面影响,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

其四,现代人阅读题的做题讲究技巧,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要相应的套路,这些题型有参照相应的应试标准,有的有字数要求,一般来说字数太多与字数太少都是兵家大忌,字数要恰到好处。

其五,自己阅读后和出题人的意图有些反差,可能没有注意到对方的反语、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有些文章要剖析深层现象。

如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付语文考试,就需要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反复阅读文本。原文是出题者的源泉,反复研读文本,是提高语文的关键。即使读不下去,也要揉揉眼或者闭目养神再来看一遍,自己脑海里一定要有印象。

其二,从简单入手。做阅读题,千万不要贪多求快,从最简单的入手,比如修辞、改病句、仿写等,有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慢慢来。

其三,带着问题找答案,从题目上原文找答案,词不离句,好些问题的设置都有代表性,要避免空发议论。

其四,基本功要扎实,书上该记得知识点一定要扎实。比如记叙文的要素、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语言、说明文的方法。

其五,要多总结。平时做题,尤其是阅读,一定要用心,善于从答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去揣摩,好好想想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样子。

还有一些其他的题外话,比如书写者的字体,书写者答题的策略、书写者的笔迹,平时一定要养成,不能乱涂乱画,不能语无伦次,不能照搬照抄,除非别人要求用原句。字体也相当重要,同样一份试卷,阅读答案相似,而一个人去批改试卷,一个字体乱写乱拧,一个工工整整,自然成绩也相差太大,我给学生说:你的字可以不书法,但是一定要工整,不能让阅卷老师拿着放大镜,对着真草隶篆来去辨别你的字体,否则,你的成绩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宽容与理解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赵可涵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妈妈带着我坐上了开往龙翔桥的地铁,当我们到城战的时候,车厢外面人山人海,之听见广播说:“先下后上,排队候车”,这时看见两位叔叔站在排队区等候,结果差点打了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位叔叔在乘客们下车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想跑上车,只见旁边的一位叔叔对他说:“别人都还没下车,你那么着急的上去干啥?要遵守公共秩序!”话音刚落,另外一位叔叔就瞪大了眼睛,朝那位提醒他的叔叔推了一下,还说:“关你什么事?”结果两个人就推推打打,你一句我一句的,非常激动的打了起来。

这时,周围的乘客纷纷开始劝说,有人说公共场合额秩序是需要靠每一个人维护的,有人说他也是善意的提醒你,你不应该那么冲动。

在众人的劝说下,气氛也开始慢慢缓解了,大家也就原谅了这位叔叔的行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多一些宽容理解,身边就会少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话题作文:宽容与理解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铃,铃……”上课了。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好了,谢老师也走进了教室。此时,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在下面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写字。

这时,小晨写错了一个字,正当他向小莉借橡皮时,这一幕正巧被谢老师看到了。谢老师以为他们俩在搞小动作,就把他们全都叫了起来,生气地说:

“你们刚才在干什么?这是课堂,不是市场,你们为什么要在下面交头结耳,搞小动作?你们刚才的行为已经干扰了课堂纪律,如果你们还要这么做的话,就请你们出去!”

谢老师的话,字字如针,穿透了小晨的心。小晨感到十分委屈,他刚想站起来分辩,但他想到了一句名言:争执的双方,没有一个是胜利者。小晨心想:谢老师是在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下才错怪了我,如果现在我和谢老师争执起来,那么谢老师就永远不会知道真实的情况,永远会认为我是一个干扰课堂纪律的学生,况且如果和谢老师争执起来,这节课恐怕就会上不好,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如果把宝贵的时间白白虚度,那就等于浪费生命。

小晨毅然决然地选择理解谢老师,对谢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一声没吱,坐下来,开始听课。下课后,小晨向谢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小晨心想:“我得让谢老师理解我,让谢老师知道事情的真相,让自己得到清白。”

小晨走到谢老师的办公室门口,轻轻地敲了一下门,走进了办公室。小晨看见了谢老师,心平气和地对谢老师说:“谢老师,今天的事您错怪我们了,我和小莉其实没搞小动作,我只是向小莉借一下橡皮,您不应该那样说我们。但我们也有错,我应该经过您的同意,再借东西。我在这里,向您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您能还我们一个清白。”

谢老师听完了这句话,沉思了一会儿,温和地对小莉说:“你先回去吧!”

“铃……铃,铃”,又上课了。谢老师走进了教室,对大家说:“方才上课时,我错怪了两名同学,我不应该说那样狠的话,在这里我向他们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他们能原谅。”

霎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小晨和小莉笑了,谢老师也开心地笑了。

看啊,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能使别人与你“化敌为友”。

宽容与理解还能使你心胸开阔,能够以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以理解的心感动他人。时刻铭记他人、宽容他人,幸福就常在你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让阅读成为习惯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去参加数十位同学的聚会,言谈得知,与会者有阅读习惯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没有阅读的习惯。我常说,习惯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是首当其中,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对书籍的感情,才能有自觉的读书风气形成;才能把阅读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们几乎无暇顾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更难培养对书籍的感情。据悉,有些学生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孩子从学龄前就纳入了应试教育的系统,一两岁,三四岁就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考试操心,阅读习惯的培养从不闻不问,这是国民的悲哀!孩子上学后,语文课应该是与阅读最有关系的,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语文课不仅没有承担起它应有的作用,反而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对书籍和阅读的感情。历史和政治等课程也能培养学生对书籍和阅读的感情,但很少学生这么做,死记硬背,条块分割,填鸭式的方法严重损坏了学生的胃囗。为了应考,学生无暇顾及培养阅读的习惯,对于培养书籍的感情己经提不起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我们不仅呼吁给学生减负,我们更要呼吁,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一定要改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地亲近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我看来,这比高考考了高分重要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明文阅读理解同步训练

全文共 1774 字

+ 加入清单

①衣服的原材料影响地球安全。以皮革为例,在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性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操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操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操制后不能再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②而大受追捧的纯棉,也远没有这个词本身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③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产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被焚烧或填埋。

④新兴的生物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无限循环再生。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中制造出聚醋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可削减80%。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长纤维。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被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拙。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⑥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⑦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⑧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卜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⑨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睛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二氧化碳。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行为也非常重要。

⑩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其实,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若是有生命力的衣服,旧衣也可变成穿在身上的复古,或是重新演绎的新时尚。

17.第①②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18.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给衣有年轮下定义,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衣有年轮是一种碳排放指数。

B.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的。

C.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总量的。

D.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的指数。

19.下面句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 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答:

20.第⑧⑨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2分)

21.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衣服也有碳排放。如果让你做宣传员的话,面对服装商场里的滚滚人流,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你该怎么说?(3分)

答:

参考答案:

17.衣服的原材料影响地球安全。(2分)

18.D(2分)

19.不能删去。因为约表明耗能量是约数,如果删去就表明耗能量是确数,与实际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分)

20.列数字,作比较(2分)

21.现在全社会都在号召节能减排,为遏制气候变暖作贡献,其实不仅仅是少开一天车节能减排,少买新衣多穿旧衣也是节能减排。因为衣服从生产到运输、到清洗,每一个环节都要消耗水、电这些能源,释放二氧化碳。一人少买一件衣服不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一人少买一件衣服,就是对保护地球环境作出的大贡献。大家都是爱美的人,为我们能更长久地拥有美,请从少买一件衣服做起吧。(意对即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白鳍豚》说明文阅读理解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脬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脬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事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驰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察,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1下列对白鳍豚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白鳍豚不是鱼类,而是兽类。

B.白鳍豚是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兽。

C.白鳍豚是一种像猩猩一样有发达的大脑的动物。

D.白鳍豚是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鲸类。

2下列白鳍豚的特性,不属于哺乳动物特征的一项是 ( )

A.有性成熟期 B.有怀孕期

C.幼豚要靠母豚哺乳生长 D.雌性比雄性大

3下列对本文各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节介绍了白鳍豚的本质特性和生物进化历程,打消了有些人认为它是鱼类的错误认识。

B.第2节是从白鳍豚的生长过程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C.第3节是从白鳍豚在水中的生活能力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D.后一节写了白鳍豚的价值和珍贵,可见,作者的苦心是要我们保护好这种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理解与宽容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真的很需要理解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就是多一分爱,爱在理解和宽容中升华。

理解是架起友谊的桥梁,是感情的纽带,没有理解、宽容就不会再在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也不会长久

理解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那颗冰冷的心;理解就像和煦的春风,吹走阴霾,带来温馨;理解就像久旱的甘露滋润着我们那颗干枯的心;理解就像七月的彩虹,给我们带来希望;理解就如灯塔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理解也如发动机,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人生需要理解的地方很多,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夫妻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相互照顾,搀扶着公同走过漫漫的人生路,只有这样才能恩爱长久,才能白头偕老;父母、子女也需要理解和宽容,首先子女要知道父母的辛苦,要知道父母的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来很多,要感谢父母养育子之恩,要知恩图报,要知道孝敬父母,要明白赡养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应尽义务,相反的父母也要理解儿女,知道儿女也很不容易,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儿女,不要要求的太多,只要儿女们有一份孝心就行了;兄弟姐妹们之间也需要理解和宽容,不要因为对父母付出多少而闹意见,父母是你们的共同的父母,谁有能力,谁有时间就多付出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因为父母的遗产而闹纠纷,更不要为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兄弟姐妹亲如手足,应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朋友之间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宽容,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一切要以友情为重,心胸开阔,心底坦荡,意见纷争是正常,只要大家心平气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朋友的友谊是不能破坏的,友谊也会天长地久的;需要理解和宽容的地方真的很多,比如同事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老板和员工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上级和下级也需要理解和宽容,老师和同学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商家和顾客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真的不胜枚举呀!

人间多一份分解,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纷争,社会就会多一分和谐,人们的脸上就会多一分笑容。

我们要学会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辛苦,理解别人的不容易,理解别人的难处,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要想我的做法是否会伤害到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的角色互换会是怎样,我会怎样做,如果人人都能换位思考,那样将会减少多少矛盾呀!

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别人,要知道人无完人,人犯错误再所难免,要允许人犯错,也要允许人改正错误,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要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知错就改就行了。

其实理解别人的过程也是了解别人的过程,只有真正的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才能成为他的朋友,他的知己,甚至是他的爱人。

其实人人都需要理解,不被人理解,被人误解的滋味,我想大家可能都尝到过,真的很不好受,有的会伤心流泪,有的会暴跳如雷,有的会呼天喊地,有的会咆哮大骂出口……

我们都应该敞开自己的胸怀,拥抱阳光,爱我们所爱吧!让爱洒满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宽容境界,阔如大海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都懂要学会宽容,但在应宽容的时候,我们却大打折扣。一次又一次把“宽容”贬值。若你把自己当作大海,把那些错误当作一滴水,你还不宽容吗?你如此浩瀚无边,难道容不下一滴水?提起宽容,我不得不提她,她的心,确实犹如大海般宽阔。大年初一,刘孝晨和亲戚们相聚在外婆家吃团圆饭。刘母正在厨房做饭,大舅出去一会儿后,回来却泼汽油点火。大家急着逃亡,而她却是奋力救人,最终造成了面部、四肢、后背三度烧伤,面积达全身50%。她说不了话,当大舅的儿子前来探望的时候,她竟然费劲地比划了半天,拼出了一句“大舅可怜,不要恨他。”而且,从她睁开眼至今,她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对现实的抱怨。也许,这个美丽的女孩已经到达一种常人不能去到的境界,不论发生多大的事,她也从不忘宽容。她忘记伤痛,原谅大舅,宽容这种惨剧,让其他人放心、安心、感动,也让自己开心、坚定,这种宽容的境界,难道不是阔如大海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学会理解宽容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

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宽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冻,更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是选择了关爱和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如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当然,宽容更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是懦弱。“宽以待人”,也要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他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4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有幸亲自聆听王林老师的阅读讲座而让我记忆犹新!早上,一连下了整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来到我们学校报告厅,讲座还没有开始,但人群已开始沸腾:有家长、有老师、有学生!定睛看了看,来听课的家长里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有的全程录像、有的戴着老花镜认真记录、有的目不转睛的盯着王林老师……态度是那么的虔诚!我和他们一样,第一次慕名听王老师的阅读讲座,心情是何其的激动?今天的讲座王林老师以“为什么阅读?读什么?如何读?”三个话题为线,以一个个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为引展开,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例子告诉家长老师们一个道理: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做大人的要首先告诉自己:“我是阅读人!”,然后也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也是一个阅读人!”

什么是阅读人?一个热爱阅读、且能够长期坚持阅读的人;一个把阅读当成一种追求的人;一个把阅读养成习惯的人!今天的讲座,不仅更加坚定了我为孩子大声朗读的信念,而且为我的亲子阅读指明了方向,也把我从一些“误区”中引出。讲座后有幸与王钢老师的交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阅读、对孩子的那份热情、执着。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思想、有才学的“全才”老师!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常说的一句话:“与大师对话,能让你豁然开朗、激情飞扬!”是呀,听一次讲座,就有一次的收获;进行一次交流,思想就能前进一步。阅读公益讲座结束了,但,我们的阅读没有结束!真的希望自己,还有众多的老师、家长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今天开始爱上阅读!让我们的阅读能成为一种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全文共 7126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涨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办公之余而焚香默坐读《周易》,人生一大快事,养心也。

阅读可以明理。如《曾文正公家书》中所言:“不愿子孙为大官,惟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此种叮咛,大有深意。

阅读可以长才。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径言博览群书对于增长写作才能的绝佳之处。

阅读可以益智。《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学生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一位博学练达的老师对弟子们的殷殷叮嘱,讲尽了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与智慧的种种好处。

一言以蔽之,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肯于经典阅读,勤于经典阅读,自会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学养,收获学识。

苏东坡有诗曰“诗酒趁年华”,实际上,经典阅读亦须趁早。对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来说,经典阅读可以早一些为自己打好学问的根基。古人讲“入门须正,立意须高”,我以为,在大学阶段宜通过经典阅读,侧重于打好文史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文科大学生)。

哲学是思维的体操,不仅可以澡雪精神,滋养生命,而且能够增强人的思辨能力。哲学阅读尤其是西方哲学阅读,对于思维的训练太重要了!我们治学、撰写论文,须臾离不开逻辑思辨。前两年,我曾经提倡自己任教班上的大学生读点西方哲学著作,最低限度要读一下《西方哲学史》(罗素、梯利著述的版本皆可),用意即在于此。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告诉我:“老师,西方哲学太难读了,读不下去啊!”我顿时无语,只有徒唤奈何。如此轻言放弃,恐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孟子语)。

文学不仅直指心灵世界,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语言修养。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尝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转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此言不虚!我以为,苏先生把语文置于“社会科学、科学文化之基础”的高度,恐是对语言表述能力重要性的洞察吧。记得当年自己攻读文学博士时,导师不容商量地要求我们啃读儒家经典《十三经》,还亲自在课堂上抽查督导我们背诵《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文学理论经典名篇,无论齿序长幼,一个也不放过。当其时也,我等同窗皆苦不堪言,怨嗟不已。岁月不居,光阴流水般逝去,而今事过境迁,当脑海中时常飘过“每一顾而掩泣,叹君门之九重”“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等名句,张口即可成诵大段文字如“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顿然领悟了导师的用心良苦,既使我们用看似最笨拙的背书方式增长了经典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平添了许多语言修养,其功可谓大矣!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是需要背诵的。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与其浏览万首唐人诗,不如熟记唐诗三百首。仅仅是一般性的浏览,俗称“过目不过脑”,很容易流于“浅阅读”而走向空疏。老一代学人有背诵的传统,像胡适先生11岁之前背完《四书》《五经》,茅以升先生少年时代背过《古文观止》中的大量名篇。这些阅读方式对我们恐怕不无教益吧。

史学修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华盖集》)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前贤已有定论,自不消说。而对于治学来讲,我们也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历史视野,离不开时间维度(还有空间维度)的。你做桥梁研究,那就须通晓桥梁建造史。你做国人价值观研究,当然要先圈定历史范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历史界定必须严谨,否则就沦为抽象空谈了。当今一位研究中文的知名教授说,中文系其实也是历史系,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是史学的功夫。此种论断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经典阅读的第二种境界是“雕精达博”。如不能雕精达博,学问便如浮萍无根,难以致远,难现大气象;根深则枝繁,根深则叶茂,此千古不易之理也。中国传统文化有教人“苦读”的传统,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之类的倡导多多,难以尽述。我以为,这恐怕不仅仅是勤奋向学的泛泛提倡,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进入雕精达博之境的微妙提示。所谓“读书当求快乐,苦读大可不必”之论,我不敢苟同。如民谚所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经典之作尤其是中华元典、西方哲学经典向来难读,这种高头讲章若非下一番苦功夫,如何能洞彻其中奥妙?以愉悦、快乐为追求目标,在“开卷有益”的阅读层面上是可以的,但想进至“雕精达博”的境界恐怕难矣!我校杰出校友茅以升老校长曾将治学秘诀归纳为十六字:“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认为欲使学问精熟,非“博闻强记”、“持之以恒”则无以收其功。事实上,茅老于中华元典功底扎实,于桥梁专业功夫了得,恐怕皆因苦读、精读以及勇猛精进所致。据校史载,茅老念五年桥梁专业本科期间,留下了多达100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当是辛勤读书的明证。历尽此番寒霜苦,方得脱胎换骨身!茅先生也因而具备了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钱塘江大桥的学识资本。试想,如果经典尽如美国大片那般刺激感官、愉悦动人,如“心灵鸡汤”一样赏心悦目、玲珑可人,则我校不必提倡经典阅读而径直名曰“图书阅读”可矣。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乃大学问家,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尝读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读一遍,未懂;读两遍,仍觉深奥难入;读三遍,方有一些感觉。以先哲之聪慧睿智,尚且有此艰难,足见经典阅读并非易事。民谚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以为,大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司马迁语)的经典都须下一番苦功夫,一读、再读、数读,方得窥其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今天读书,太容易舍难就易、浅尝辄止,太过于强调实用致用、立竿见影了。如果读书只满足于当下的愉悦而不注重分析、综合、系统化,不仅思想难有高度、深度和宽度,所获知识恐怕也很容易像网络资讯那样沦于即刻性和碎片化的。

又有人可能会说:“经典阅读倘若不求实用,那还有什么读的必要呢?”这种问题,我以为实乃似是而非。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退一万步讲,我们究竟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有用”、“无用”呢?须知,任何事情均应辩证地、历史地、具体地而不能抽象地看待。此时无用,彼时有用;此地无用,彼地有用;并非只有当下直接用得上才算是“有用”啊。《老子》中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中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经典于个体生命的“有用”与“无用”,很大程度上是在具备了丰富的人生体验,经过岁月的淬炼之后方得知晓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期文稿》)之语,曾文正即晚清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氏。《清史稿》中评其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意思是说,此公伟大的事业乃是源于扎实的学问。为何修史者不讲曾国藩事功“本于智慧”、“本于睿智”之类而偏说他“本于学问”呢?其实,古今以大业而名留青史者灿若星辰,难以胜数,但当得起“以学问而致事功”者,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学问”一词,在今日语境下既指书本知识,亦指实践知识,于曾国藩而言,其学问之本在于博览儒道经典,这是确凿无疑的。据《清史稿》中记载,这位曾文正公“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凡此种种,说明曾国藩于经典是下过一番雕精达博功夫的,加之以丰富的实践历练,因而学养丰厚,学识过人。试想,如果曾国藩每读一本书都预先追问一下是否有用,靠着貌似“当下有用”的浅显判断去功利性地读书,那他如何能构建起自己的学问体系,进而依凭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致事功呢?

经典阅读的第三种境界是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融会贯通”,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追求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可称之为“圆融通透”;二是注重知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即是自觉追求理论书本知识与人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无论如何,对于青年学生,我以为主要还是应在第一个层面下功夫。众所周知,有“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先生在生前曾直言不讳地提出对我国教育的追问(即“钱学森之问”),钱先生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当代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今人聪明才智确乎不如前人,以致于又须像清代名士龚自珍那般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不是!事实上,仔细推究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求学与治学特点,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路子颇异于今人。简言之,大师们走的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路径。胡适、鲁迅、陈寅恪、梁启超、牟宗三、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钱穆、唐君毅等等,每一位学界达人都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于中华元典精熟于心,于西方学问不在话下,可以说尽窥东西、古今文化之堂奥。而民国时期的工科人才,即以我校老一代校友为例,如竺可桢、茅以升、黄万里等诸学长均是文理交融,国学、西学功底了得,作诗、为文样样精通。我曾应邀在成都七中育才、七中嘉祥为中学生朋友们演讲,当孩子们从我这里得知,已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数十年之久的经典范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出自我校校友竺可桢、茅以升先生之手时,无不震惊于老一代工科大师们的人文功底和语言修养。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学界达人们之所以那么得出彩、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融会贯通经典的高超本领!谨再以一份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部分书目为证:

中国书籍:“四书”、“五经”、《御批通鉴辑览》《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

西方书籍:《原富》(亚当·斯密)《物种原始论》(达尔文)《天演论》(赫胥黎)《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民约论》(卢梭)《群学肄言》(斯宾塞)《法意》(孟德斯鸠)《伦理学原理》(泡尔生)。

由上述这份书单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曾下功夫于经典阅读,其读书熔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于一炉,凸显出“融会贯通”的鲜明特点,堪为前辈学人求学治学的光辉写照。

当然,为学既重知识积累,同时也讲究“学养”,讲究“学识”。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阅读。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则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论读书》)我以为,这其中存在一个“转识成智”问题。转识成智的基础在于对经典、对书本知识的日积月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欲收转识成智之功效,则有赖于丰富的实践和阅历。打一个浅显的比方,你问一位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爱情”,他一定会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小朋友还没有这方面的阅历呢!经典阅读的“融会贯通”境界,同样也要借助于经验世界、人生实践中的自觉升华。

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看到两篇长文。现部分摘录于此:

2009年,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关于母语能力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常用词语的选择,结果是:在319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达68%,60分以下的占到30%。此外,课题组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部分学生作业进行了分析,并抽查“给导师的自荐信”作业74份,抽查结果是: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语法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手里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写通顺了的没有几篇,她越看越生气,“这语文都怎么学的?!”……张海霞教授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发起人之一。2013年1月中旬,她与编辑讨论将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奇思妙想的物联网》(第二辑)。每组获奖学生需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她越看越觉得不解,“都不要说错别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图文不符、口语化……一篇4页的文章,能够写通顺的,占到全部稿件的1/3就不错了!”最后,70%的作品被要求重写。张海霞说,理工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几天前,她的一个硕士生把实验设备弄坏了,她让这位研究生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结果,发来的2页事故报告格式混乱、语言不通,让她不忍卒读。她甚至还因此毙掉过一篇博士论文,“也是像这样的,我实在不能忍,100多页,我每一页都给他改了。” ……她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用笔写字,连用汉字写文章、说话都成了问题,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 (《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

显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可否跳出“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的命题,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经典阅读的视域去反思和追问一下呢?当年那些饱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民国学人们,可曾需要为遣词造句、语法修辞之类事情而苦闷不已,辗转反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事实上,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茅以升学长的《中国石拱桥》,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这种境界,正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子所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圣贤素来“重道不重技”,也便不难理解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从1998年起,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否则不接受其论文答辩”(亦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这一非同寻常之举了。原来,经典阅读,不仅仅是恪守圣哲贤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是赓续老一代学人“取法乎上”的治学心脉;即使从最实用的语言修养需要而论,也是必须的。

“道不远人”(《论语》)!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与荣光的伟大学校,“窥学术,贯西中”“基础坚,事功崇”(校歌歌词),一部百年校史已经积淀下如此不可磨灭的求学治学之道;毋宁说,当前学校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通识教育,就是对我们这所百年老校育人精魂的最好传承,是人才培养中的大手笔和大方略。

故此,笔者不揣愚陋,略述浅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谨此就教于方家,亦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点儿菲薄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理解与宽容的力量正文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铃,铃……”上课了,理解宽容力量。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好了,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此时,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在下面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写字。

这时,小雨写错了一个字,正当他向小欣借橡皮时,这一幕正巧被王老师看到了。王老师以为他们俩在搞小动作,就把他们全都叫了起来,生气地说:

“你们刚才在干什么?这是课堂,不是市场,你们为什么要在下面交头结耳,搞小动作?你们刚才的行为已经干扰了课堂纪律,如果你们还要这么做的话,就请你们出去!”

王老师的话,字字如针,穿透了小雨的心。小雨感到十分委屈,他刚想站起来分辩,但他想到了一句名言:争执的双方,没有一个是胜利者。小雨心想:王老师是在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下才错怪了我,如果现在我和王老师争执起来,那么王老师就永远不会知道真实的情况,永远会认为我是一个干扰课堂纪律的学生,况且如果和王老师争执起来,这节课恐怕就会上不好,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如果把宝贵的时间白白虚度,那就等于浪费生命。

小雨毅然决然地选择理解王老师,对王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一声没吱,坐下来,开始听课。下课后,小雨向王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小雨心想:“我得让王老师理解我,让王老师知道事情的真相,让自己得到清白。”

小雨走到王老师的办公室门口,轻轻地敲了一下门,走进了办公室。小雨看见了王老师,心平气和地对王老师说:“王老师,今天的事您错怪我们了,我和小欣其实没搞小动作,我只是向小欣借一下橡皮,您不应该那样说我们。但我们也有错,我应该经过您的同意,再借东西。我在这里,向您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您能还我们一个清白。”

王老师听完了这句话,沉思了一会儿,温和地对小欣说:“你先回去吧!”

“铃……铃,铃”,又上课了。王老师走进了教室,对大家说:“方才上课时,我错怪了两名同学,我不应该说那样狠的话,在这里我向他们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他们能原谅。”

霎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小雨和小欣笑了,王老师也开心地笑了。

看啊,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能使别人与你“化敌为友”。

宽容与理解还能使你心胸开阔,能够以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以理解的心感动他人。时刻铭记他人、宽容他人,幸福就常在你身边。

[关于理解与宽容的作文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结合实际谈理解;2.阅读启示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方法指导

这类题目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强调个性化表述。比如:对作者某个观点的评析,考生答题时,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都可以,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行,一般答题形式为“观点+理由”。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联系原文内容或论点。

(2)要有明确的观点、确凿的论据。

(3)不要泛泛而谈,阐述理由时,要论据充分、典型,也就是理由恰当、全面。可以引用名言或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4)语言表达要体现议论文语言简洁、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写出真实的感悟。如果需要联系实际作答,原文切记不能丢掉。简要阐述原文的内容或具体句子中包含的观点,然后再结合实际作答。从考试要求来说,最好是结合学习生活,回答要积极、健康、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描写爱情的理解与宽容的作文

全文共 7969 字

+ 加入清单

爱、理解宽容

大凡人与人相遇、相知、相伴都是缘,是一面之缘、同窗之缘、朋友之缘、亲人之缘……但,再没有哪一种缘分比姻缘更能让人心仪的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了那冥冥之中的缘分而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同面对风雨人生,手牵着手,一路同行,“最浪漫的事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有一首歌就这样唱道,多么让人感慨。

我有一友,他二十有九了,依然单身一人。女孩子也见了若干次,但就是没有一回成功的,他把这一切归于姻缘未到。然而问他姻缘是什么,朋友却一时语塞。我知道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崇尚完美,对于一个又一个从他身边经过的女孩子,每次都怀着挑选精美艺术品的心态,不是嫌这个不够漂亮,就是嫌那个不够贤慧,要么就是觉得她太温柔太依赖不能与他共挑人生的重担,而他从没有扪心自问自己何德何能。在他的心目中,所谓姻缘,也许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那样稀少,或者,他就像拿着放大镜贴在了物品上面,反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一个又一个女孩总是无法与他有一份姻缘。

其实,真正的姻缘应该是这样的:生死相约的激情和面对琐碎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交融在一起。而构成这一切的最坚实的基础则是爱、理解与宽容。两个人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然后结婚成家一切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不是他们之间就有姻缘了呢?恐怕未必,当两个人被粗糙的生活打磨,彼此失去了当初美丽的光影,也许他们之间的姻缘才刚刚开始。姻缘不是简单的两性相悦,也不是宿命的安排,而是穿行在生活尘烟中彼此相望的目光,它需要时间的验证和说明。 本文来自

有一种爱情叫梁羽生和林萃如

他,出生于广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好学,成绩优异。25岁时,他到香港谋职,做了《新晚报》的副刊编辑。

她,小他6岁,是名门大户的千金小姐,在香港政府部门工作,拿着高他两倍的优厚工资。

他32岁时还是孑然一身,一心忙于创作。报社的副主编赏识他的才华,决定把太太的侄女介绍给他。他推托不过,于是就有了他和她的第一次相见。

见面时,他刚好患了鼻窦炎,不停地吸着鼻涕,颇有些邋遢。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对方却是名门小姐,身份的悬殊加上此刻自己的狼狈不堪,他只想早点告辞。她却对他满意,微笑着递过手帕让他擦拭鼻涕,让他的心中多了几丝暖意。

缘于那份暖意,他和她开始了交往,大方善良、热情活泼的她让他动了心。几个月后,他做了切除鼻息肉的手术,她一直在医院守护他,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细心地为他擦拭伤口。出院后,他单膝跪地,深情而诚恳地说:“虽然我很穷,但我会努力地写稿赚钱,嫁给我吧!”她扶起他,红着脸点了头。

于是,在相识不到9个月时,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她发现丈夫除了有满腹才华外,其实是个“生活白痴”。

他有着文人的迂腐劲儿,对人情世故难得在意。她通透练达,处处弥补他的过失;他不修边幅,上街时穿着一黑一白的袜子,见重要人物时穿着旧西服、破皮鞋,她需要不时提点他的衣着;他丢三落四,两个人一起旅行,他的护照、钱包,甚至行李总会不翼而飞,她要分心照顾他,游玩都不能尽兴;他记性差,请人吃饭不带钱,连自家的门牌号都记不住,怕他迷路找不到家,她会在他下班时跑到阳台上张望,看到他的身影便叫住他;他嗜肉如命,她担心他的健康,不肯让他多吃,他在家里乖乖地不吃了,却常常在外面“偷嘴”,她像监工一般去查他的岗,让他成了同事眼中的“妻管严”,但被人提到畏妻一事,他的眉梢眼角都是幸福的笑意……他完全像个不能照顾自己的孩童,处处让她不能省心。她只好辞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专心来照顾他。

在多年相伴的岁月里,她成了他的秘书、保姆、护士、管家……她为他生下3个孩子,并悉心教导、培育成才。他则潜心创作,写了35部小说,成为名满香江的大才子。

63岁时,他的名声和事业如日中天,却突然宣布“封笔”移民澳大利亚。在这之前,他的身体已有些不适了,她不想让他积劳成疾,而澳大利亚有对他有益的医疗技术。

后来的20多年里,他相继患上了糖尿病、心脏病、癌症。他本将生死看得透彻,但始终舍不下她,所以在心里祈祷: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不能让她孤独在世。

偶尔,她会靠在他的肩上,他也会握着她的手。在与病痛抗争的日子里,他们共同回忆着往昔岁月,新婚宴尔般甜蜜,又如纯真的孩童,嬉嬉闹闹。

在他85岁那一年,他终究还是先她而去了。他因病去世的消息从悉尼传到了国内,令无数人痛惜。

他叫陈文统,她叫林萃如。他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至今还不断被搬上银幕。他笔下的美人不计其数,而她是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子。但他曾说过,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优点都来自她。他小说里的爱情,缠绵悱恻、悲喜交加,而他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却是简单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闭上眼的那一天,3个孩子哭得痛彻心扉,她平静地说:“嘘,不要哭,你们的父亲走得很安详。”

她握着他的手,像他在世时一样。在她眼里,他何曾远去,他像一个孩童,只是玩累了,睡着了而已。他一定做了一个长长的美梦:那是初见时,他一脸邋遢,而她微笑着递过一方手帕;那是无论风雨天晴,只要她在阳台上喊他一声,他便能找到归家的路……在定格的画面里,一定有他执着她的手,她靠着他的肩,在落日的余晖里,她盈盈立在他的身旁。

一百元的爱情故事

他在公交车站台上张望着。

站台上的人不多,几个妇人,一个踩着半截几乎快要磨平鞋跟的高跟鞋女人,再过去点,就是他。他的存在在这群人里,格外显眼,穿着一身简单的T恤长裤,衣服边和裤腿上还有星星点点的油彩印记。刚刚入夏,可是他额头上满是亮晶晶的汗,就连帽子下,都可以看见一缕湿漉漉的鬓角。

车来车往。他一次次往路边伸出半截身体张望,一次次又缩回来。谁都能看见他手里攥着一张折成对折的粉红色钞票,露出一点角来。他把拳头攥得死紧,手心都握出了汗,也浑然不觉的样子。

又一辆车慢悠悠地靠了站,他伸出去的半截身体,像一个数字7往外努力伸展着,然后,加上一个脚尖,数字7变成一个感叹号,惊喜着迎了上去,他等待许久的人,终于来了。

他走在女孩的前面,大步流星,一下也没回头看女孩一眼。但是,他每走十几步,就会稍微地停一停,听着女孩紧跟着的步伐,叩叩叩,像盛夏里来的一场雨,敲得越来越急。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说好了,从这个不大的城市两端会合,来游乐场。

他是学美术的穷小子,她呢,却出身优渥。女孩第一次见到男孩,是在城市广场上的画摊边。一长溜的画摊中,只有他,没摆那些素描的明星头像,谁也不知道他到底画得好坏,所以,也没什么客人,他就那样沉默地坐在边角上。

于是她坐了下来。没几笔,他就勾出她的侧影,她坐在那里,问东问西,他也不大回应,只埋头沙沙地画着。看到画的时候,她有点诧异,因为画里面的女孩,看上去有点伤感,还有着特别倔强的下巴,那是她从来不对人展现

的一面。一瞬间,她想,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孩是懂得自己的。

男孩看着滑过半个天空的摩天轮。他说上去看看吗,我同学说能看见半个城市呢。女孩低着头,视线正好落在他脚上那双洗得泛白的球鞋上,她说,不,我恐高。

于是男孩陪着女孩,一脸羡慕地坐在花坛边上,看着那些飞在空中的人们,他们的尖叫,他们的笑声,让他俩,也跟着大笑起来。

你想喝点什么呢?男孩取下了帽子,头发上因此有一圈圆圆的痕迹,像一个被挖空的西瓜,倒扣在头上。女孩回头看着他,又笑得前仰后合。

要瓶七喜吧。他嗯了一声,跑到饮料亭,从裤兜里抓出一把零钱,正好有两个硬币,他伸出去的手掌心里,也和衣服上一样,残留着些许粉红色的油彩痕迹。

女孩看着他举在手里的一瓶七喜,有点吃惊。但是他已经把手里的饮料瓶递了过来,一边还挠挠头,说,我不爱喝甜的。

太阳晒得女孩的脸都红了,于是她又要了一根和路雪。这次,男孩还是挠挠头递给她,说,我不爱吃甜的。

回去的车上,男孩面对着售票员,又从裤兜里掏出一把钞票,毛票,硬币,当中,还夹杂着一张被折成对折的红色的百元大钞。

他回头,抬眼看了看女孩。

男孩和女孩,刚刚在校园里的湖边接完吻。那是他

们彼此的初吻,有点濡湿,两个人都感觉到一阵电流从舌尖穿过彼此的身体。他们看着对方的眼睛,觉得,这就是爱了。

男孩想给女孩买一份礼物,虽然她推辞着不肯要。他拽着让她随便挑点啥,哪怕是一个卡哇伊的小本子呢,也是一份带着爱意的礼物。

女孩一眼看中的帽子,是外单货,标价99元。她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站着一个浑身洋溢着爱情的少女。这爱情让她闪闪发光。

男孩又一次掏出了口袋

里的钞票。这一次,依旧是一堆零钞中,夹杂着那张对折得整整齐齐的一百元。

他回头看了看女孩,她正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男孩的目光,停在那张钞票上。他的一举一动,从这一刻起,变成了慢动作。

女孩从镜子对着他微笑,然后转身说,算了吧,我不喜欢。

回去的路上,男孩有点讪讪。他还是走得飞快,一边走,一边想,她到底喜不喜欢那顶帽子呢?

他们还是成了一对恋人。起初,有很多人闻讯跑来阻止。他很穷,最糟糕的还是学美术的,除了傲气,简直别无所长,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女孩笑了笑,没说什么。

男孩听说了,死死咬住下唇,也没说什么。

好几年过去了。他们认识的恋人早分得七七八八,只有他们还在一起。

周末的时候去游乐场看人们在空中尖叫,没事的时候去试各种帽子,女孩依旧在他掏出钱的那一刻说,哎,不要了,我不喜欢。

哪怕他掏出来的钱,变成躺在黑色皮夹里的一沓红色钞票。他终于向她求婚了,在他的画展即将开始的前夜。

时光早已把他裁剪成一个线条分明的男人,他掏出了一张红色的钞票,虽然边角都已经被磨得有点毛糙,但依旧像过去一样对折得整整齐齐。

他问,你还记得它吗?

女人笑着,她当然也从少女变成了女人。我当然记得,当初你每次见我,都带着它。它上面有个痕迹,在那个边角上,有团红色的墨迹。我当时就想,这大概是你所有的家当了。是不是?

男人点点头,说,送给你。

女人接过了钞票。

然后,他们两个人,同时都湿了眼眶。

女人终于明白当年他藏在骄傲背后的那些拘谨和局促不安,面对她时,他谨小慎微地表达着大方,表达着对她的爱,他用那张一百元钞票来与深潜的自卑对抗,以壮大他爱情的雄心。

因为,女人第一次发现,那居然是,用一张手绘出来的百元大钞

爱情不贫穷

两座山峰之间,是一条粗粗的钢丝绳,钢丝绳下是几百米深的山涧,走在上面的人,除了手上那根保持平衡的长钢条,再没有任何保险设施。

接受这项挑战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此之前,他曾数次表演过此类节目,每一次都获得圆满成功。可这一天,上场之前,他的表情特别凝重。因为钢丝绳的另一端,有他心爱的女子。

这是他第一次带她到自己的工作现场来。

他和她,一见钟情,闪电般坠入爱河又闪电似的结婚。那时候,她只知道他是众人眼中的英雄,是一名出色的杂技演员,她被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强烈地吸引住了,却从来不知道,他的工作竟是如此的危险。

一根钢丝绳,横拉在两座山峰之间,山风过处,她甚至能看到那条钢丝绳在轻轻地飘来荡去。一身火红衣裤的他,手持长长的平衡钢条,小心翼翼地踏上那一段漫长的征途……

山里常有雾,可这天的雾,来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出发时还晴朗朗的天,一阵凉风过后,浓白的雾忽然就从山涧里慢慢飘起来,最初丝丝缕缕,烟一样笼罩在男子的身边,后来就抱成了大团,棉花垛一样把男子火红的身影吞没了。观众的肉眼看不到,记者的镜头也拍不到

。除了阵阵呜咽的山风,现场陷入了一片可怕的死寂中。

从他走上钢丝绳的第一步开始,她就一直保持着一个动作——双手紧紧地抓着摇摆不定的钢丝绳,眼睛徒劳地望着那团辨不清前路的浓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没有任何声音。众人的心,越发揪得紧了。雾已是预料之外,一阵突如其来的雨,让现场的气氛越发沉闷不堪。谁也没有料到,今天会突然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来。雨中高空走钢丝,又是那样长的一段距离,以前从未有过先例。结果会如何,谁都不敢想象。没有人说话,除了下得越来越急的雨发出的声音。雨水打下来,顺着钢丝绳一路凝聚,又滴滴答答掉进几百米深的山涧。她的手,抓得越来越紧,她的脸也越来越近地贴到钢丝绳上去……

1380米的路,一段世间最难走的路,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

他怎么样了?能否平安回来?谁也无法预料,只等那团火红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当他走完最后一步,一脚踏在大地上,又被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亲友们欢呼着抬起来抛向空中时,那个一直拉着钢丝绳的女子已软软地瘫在地上。她连上前与他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拨开人群,上前扶起她,才发现她的双手满是一道道深深的煞白紫红的钢丝绳痕。她的双手已疼痛麻木得没了知觉。

“傻瓜,你这么用力地拉绳子做什么?”捧着她的手,英雄的男子哽咽了。“我看不到你,我只想用力拉住绳子让它摇摆得轻一点,我拉着它把耳朵贴上去,可以听到你的脚步声,刚才人群里有孩子在小声说你是不是已经……我知道,你在,你正在向我走来……”

女人趴在男人的怀里,无声地哭了。男人的眼睛也慢慢潮湿了。

说实话,我向来不太喜欢看各类挑战人类生理、心理极限的运动。在那天的电视节目中,我关注的不是男子高空表演的精彩与惊险,而是那

位自始至终紧握钢丝绳的女子,只是,那时候,我无法猜出女子那样做的动机。等她面对凯旋的丈夫,说出那一番话时,我的眼睛也蓦然湿润了。

我看不到你,但我知道你正在向我走来,我无法与强大的自然之力抗衡,我只能倾尽我的心力将它凝聚在我的手心,哪怕只能为你降低万分之一的危险。这,就是爱吧。▇文/王焕伟

爱情不贫穷

这是一列开往成都的新空调快车,普座车厢里挤满了不同口音的乘客。

邻座坐着一对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中年男女,女人吃着馒头,男人嗑着瓜子。吃完一个馒头后,女人趴在桌上打起盹来,男人静静地看着她,一粒接着一粒地嗑瓜子,似有满腹心事。

列车在暗夜中疾驰,困顿的旅客们支撑不住睡意,一个个合上眼。

“我的神来我的仙,我的魂来我的天……”突然,那个女人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大声唱歌一边手舞足蹈。

男人赶紧拉住她的手把她往座位上按,轻声劝她:“别闹别闹,影响人家休息了。”

“把你的手拿开,不要你管!”女人怒目圆睁,一把推开男人。

“听我的话,快坐好。”男人还是低声劝她。

“你再拦我我就跳车!”女人莫名其妙地流下泪来,边说边往门口方向走。

争吵声惊动了乘务员,乘务员跑过来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男人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解释:“没事儿,没事儿,她老毛病又犯了。”

女人一听,恼羞成怒:“你才有毛病!我要跳车,我要跳车!”

这时,有乘客悄悄对乘务员说:“我看他们一上车就不对劲儿,男人是北方口音,女人却说南方话,是不是人贩子拐了这个女的?”

于是,乘警很快过来了,男人亮出身份证解释:“我是河北邢台人,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十八年前经人介绍跟她结了婚,这次是陪她回四川娘家探亲的。以前为了省路费,都是她一个人坐车回去。后来她得了癔病,成天说自己是大仙附体,为了给她看病,家当都快花空了。这次,她非要回娘家不可,我怕她犯病走失了,才跟着她的。”

乘警离去后,那个女人也慢慢安静下来,又趴在桌上打盹。男

人心疼地看着她,对身边人说:“她不犯病时很能干,家里十几亩地全靠她一个人耕种收获呢。”

夜很深了。男人让女人睡在座位上,自己找来两张报纸铺在座位下,用一个大矿泉水瓶子当枕头,就这样躺了下去,很快发出均匀的鼾声。

空调不停地放着凉气,这在白天适宜的温度,在深夜里就显得寒凉了些。女人被冻醒了,看到男人躺在地上衣衫单薄,她便站在座位上,吃力地从行李架上取下一个编织袋,东翻西找一阵后,取出两件布褂轻轻地盖在男人身上,并小心掖好。

天亮了,乘务员开始推着餐车叫卖早餐。男人问女人:“饿了没?”女人点点头。

男人从兜里摸出十块钱要买一份,女人一把拦下,不高兴地说:“不要买,这么贵,我们家里哪有钱?”

男人说:“你饿了,要吃饭就不要怕花钱。”

女人坚决地摆手:“那我就不饿了。”

待到卖快餐面的经过时,男人坚持买了一碗,小心翼翼地用开水冲泡好放在女人面前。女人也不客气,很香地吃起来。

女人边吸面条边问男人:“你饿不?”

男人坚定地摇了摇头。

女人吃完后,心满意足地将碗推到男人面前让他扔掉。男人拿起碗看了一眼,将剩汤一饮而尽。

列车驶进一个大站后停靠下来。

女人说,车厢里空气闷,想出去走走。男人千叮万嘱:“就站在门口那里,不要走远了,记得要回来。”

女人点点头。几分钟后,女人果然回来了,手里多了一个纸包和一瓶啤酒。她把东西往男人面前轻轻一放,柔声说:“快吃吧,辛苦一天一夜了,我知道你很饿。”

纸包里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男人颤抖着手打开,里面是一只金黄色的烧鸡和两只卤猪

脚。男人火烧了手似的赶紧包好,对女人说:“这么贵的东西,好浪费钱,快退了。”

列车已经开动,女人指着窗外向后退去的售货车,嗔怪说:“你想要我跳车呀?”

男人笑笑不再言语,只是眼眶慢慢变红。

我看到,他默默地将双手伸到桌下,悄悄握紧女人那双满是污垢的糙手

两个人,一个身体

故事是真实的,但故事无比离奇。

一对与众不同的夫妻,男人双目失明,女人则只能依靠轮椅挪动自己的身体。他们在一个残疾人联谊会上认识,从认识那天起,便坠入爱河。一年以后他们走进婚姻殿堂,与所有健全的夫妻一样,两个人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并互换了戒指。很多人前来道喜,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他们担忧:这样的两个人,能支撑起一个家吗?毕竟琐碎单调的婚后生活除了需要爱情的支撑,还需要足以养家糊口的金钱,以及足以操持家务的身体。

担忧很快便变成多余。女人虽然腿有不便,但几乎所有家务都能够胜任并且做得井井有条。男人虽然双目失明,可是他盲人按摩所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多人慕名前来。日子清淡安稳,甜蜜幸福,很多时,黄昏的小区里,男人推着轮椅上的女人,一只手却偷偷与女人牵着,女人只需轻握一下手或者轻勾一下手指,他就知道该在哪里停下,该在哪里拐弯。是的,他们的默契根本不需要语言的交流。夕阳安静地挂着,将两个人的身体,镀上一圈明亮的金黄色轮廓

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个漂亮的女儿。日子就应该这样走下去,平淡,幸福,与世无争。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两个人在刹那间坠入深渊。

那是一个普通的黄昏,一家三口在花园里闲坐,一辆失控的大卡车突然冲了过来。仅仅不足一秒钟的时候,一个家庭,便变得支离破碎。

他们失去刚满六岁的女儿;女人失去听力和说话的能力;男人失去一家人赖以生存的两条胳膊。巨大的灾难让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不会再有笑容,不会再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两年以后,他们硬是顽强地将一个幸福的家重新撑了起来。

女人再一次怀孕并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男人虽不能够再去那个按摩诊所,可是他在女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去电台做了一名有关残疾人节目的主持人。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节目风趣并且深情,小城很多人一夜之间成为他的粉丝。女人虽然听不见,说不出,可是她还有表情。当他回到家,女人就会迎上去,露出开心并且满足的笑容。他当然看不到,可是他能够感觉得到。他还能够感觉得到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家。他们的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那是怎样的一对夫妻啊!两个人加起来,只有两只健康的眼睛,两只健康的耳朵,一张健康的嘴,两条健康的胳膊和两条健康的腿。他们的身体是其他夫妻的一半,然他们的

爱情,我想,远远超出其他夫妻的两倍。

神话里说,夫妻本就是一个人。一个长着四只眼睛、四只耳朵、四条胳膊和四条腿的人。神将他们分开,于是在世间,他们苦苦找寻,然后,相遇,相知,相拥,相守,再次成为一个人。一个人,扯开,便会流出鲜血,便会痛。

想想世间的一些夫妻吧。他们有两双眼睛,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风景;他们有两对耳朵,听到的却是不同的声音;他们有两只嘴巴和四只手,却只能用来争吵和打架;他们有四条腿,却只能用来分道扬镳。他们相遇,相守,又分开。他们流出鲜血,我想他们被撕扯的身体,应该痛彻骨髓。

这对幸福的夫妻,生活在山东。男人王先生,女人王太太。(文/周海亮

[描写爱情的理解与宽容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