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龙的传说作文5篇 作文【实用20篇】

中秋节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你们知道有哪些2024中秋节的传说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关于龙的传说作文5篇 作文,欢迎借鉴参考。

浏览

1590

作文

747

春节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七夕节的传说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在过去曾经是众多情人最为重视的一个日子,往往他们会在这天晚上虔诚的礼拜牛郎和织女,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能够使将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伫灵匹于星期,眷神资于月夕”,在晴朗的夏秋之月,天上繁星闪烁,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相传牛郎、织女是一对恩爱、生活美好的夫妻,但由于王母的原因,使这对恩爱、亲密的夫妻现在天各一方,只能遥遥相望,千言万语只能通过眼泪来表达。这都是天庭定下的烂规矩:人仙不可相爱。人仙为什么不能相爱呢?……最可恶的是那个王母娘娘,不顾儿女之情,决然做出这种残酷的手段,拆散这对美好的烟缘,而且使他们永远不得相见。牛郎织女隔着清且浅的银河遥遥相望,终日只有以泪洗脸。但她们的真情感动了天下的所有喜鹊,都纷纷飞到银河为牛郎织女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他们暂时能够再次相会。牛郎织女的真情和喜鹊的这种行为感动了王母。但为了维护天庭的尊严,王母最后只能允许了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实在是太悲哀,一年相会一次怎么足够说完他们心中的言语呢?我希望我能够效仿喜雀,用我的真诚去再一次感动王母,用我的灵魂化为一座桥梁永远的架在银河两岸,使牛郎织女能够每时每刻相守在一起。最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方关于月亮的传说和记载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神话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

阿耳忒弥斯(Artemis)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狄安娜(Diana),她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Leto)所生,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阿耳忒弥斯与阿波罗一样,司掌光明,她所掌管的就是月亮。除了是月亮女神外,她还很喜欢狩猎,她射箭的技艺很高,经常在山林中追逐野兽。因此她除了是月亮女神外,还是狩猎女神。

阿波罗把不听话的恋人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而她则是举起弓箭,毫无表情地把自己讨厌的人射死即使冷酷如斯,Artemis却仍然是世人爱恋的对象因为这么多女神中,只有她不但让世上的女人充满自信——那么强势而沉默,也让世上的男人满怀希望——美丽却从未钟情于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过年的传说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过年,听说过年有一个传说。我就上网查了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年的怪兽,它住在深海里头长尖角,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

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凶猛异常

我查完后已经晚上了,我去的睡觉去了。还没醒来的时候爸爸就放鞭炮,我被爸爸吵醒了。爸爸说:“红对联,燃放爆竹,这些都是过年做的事情。”妈妈说:“难道你不知道过年的来历吗?”我说:“知道。”妈妈说:“你说过年都要干什么。”我说:“过年都要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妈妈说:“儿子真棒。”我说:“这是我昨天查的。”

我一定要把这个习俗传下去。让这个习俗家家户户都一定要过这个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万圣节的传说500字作文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万圣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夜在10月31日的前一夜,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万圣节经常说的话:不给糖就捣蛋。

[万圣节的传说5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压岁钱的传说作文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一定都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大人们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压岁钱的来历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妖叫“祟”,它每到除夕,就作恶多端。当小孩熟睡时,它就去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一开始会哇哇大哭,过一会儿,头就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亡。但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光,所以在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年老得子,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有一次年三十,他们拿出8枚铜钱逗小孩子玩耍,小孩子玩累了,就躺下睡着了。那对老夫妻便把8枚铜钱放进红袋子里,放到孩子的枕头旁,夫妻俩也不敢合眼。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蜡烛,“祟”来了。它来到枕头旁,刚想去摸小孩子的头,突然,那个口袋射出了万道金光,吓得“祟”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原来那八个铜钱是八个神仙变的。第二天,那对夫妻把这件事告诉全村人,从此以后,大家学着做,“祟”再也不敢来了,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久而久之,除夕发压岁钱就这样变成了文化传统,它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神话传说]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gre词汇下载:如何用英文表达“偷偷摸摸做某事”gre王牌词汇:如何用英文表达“注定做某事”初中英语语法:初二英语上册语法复习详解(27)-too/al中考英语语法:2006中考英语作文面面观-应用文TOEFLJUNIOR考试将登陆中国高中作文素材:考场作文素材 如何提升高考作文水平高中作文素材:考场作文素材 2009高考议论文写作素高中作文素材:2010年高考考前必看素材 议论文写作高中作文素材:考场作文素材 节日文化剑桥少儿英语考试教材:英语教育专家“把脉”少儿 高中作文素材:2010年高考考前必看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集萃 7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火烧岛传说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火烧岛在台湾岛东边的东海里,距离台东有几十里。火烧岛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阿里山下住着阿里和阿里嫂夫妻俩。他们有一个儿子叫阿沟。夫妻俩对儿子宝贝得要命,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天气冷了,用棉花包起像包粽子;天气热了,夫妻俩轮流替他打扇子到天亮。儿子渐渐长大了,能讲话、走路了。夫妻俩更加疼爱,“乖乖,乖乖”不离口。儿子要吃什么,要玩什么,千方百计找来给他吃,给他玩,总怕儿子嘟一嘟嘴巴。

有一天晚饭后,夫妻俩带着儿子在门外散步。月亮出来经过对面高山顶。儿子看见了,于是指着月亮说:“爸爸,我要玩月亮,你上山顶摘下来给我玩。”这下爸爸可不知如何是好了,他恳求地说:“悬崖峭壁的高山,怎么能爬上去摘月亮呢?”儿子可不听这话,他身子摇了两摇就滚在地上大哭。过去,儿子一打滚,父母就只有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可现在这个摘月亮的要求把他爸爸难住了。妈妈慌忙拉起儿子,替他拍掉身上的泥,搂着儿子说:“乖乖,莫滚莫哭,爸爸上山摘月亮给你。”她转过头来恶狠狠地骂阿里:“你呀,做什么老子呀,快上山去摘月亮给阿沟玩!”

阿里无可奈何爬上山去,艰难地攀藤踩石爬呀爬呀,爬得汗流浃背,爬得手脚打颤。山下的儿子却在不断催促:“快呀快呀,快摘月亮给我玩!”阿里爬到陡峭的山崖上,脚踏上了一块松石,连人带石骨碌碌滚下山脚,脑壳开了,手脚断了,血肉模糊像一堆烂南瓜。

阿里嫂抱着阿沟去看,她的心像刀绞那么痛,眼泪扑籁籁流下来。儿子阿沟也舞手踢脚地大哭起来,可他却不是在哭爸爸的死,是哭爸爸没有摘月亮下来:“晤,晤,月亮,晤,爸爸不替我摘月亮,在这里躺着睡觉,晤唔唔……”妈妈也顺着儿子的心意,指着阿里骂道:“你不摘月亮下来给阿沟玩,你该死!”

埋葬了阿里以后,阿里嫂照样溺爱儿子,纵容几子。儿子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阿里嫂也年老了,被称作阿里婶了。她的儿子发展到又偷牛,又偷粮,还招集一帮坏人大搞绑架、杀人、放火。老百姓深受其害,于是组织起来打阿沟这帮坏蛋。

阿沟带领一队坏蛋渡海去占领了南寮岛,把岛上的老百姓统统杀光。还经常乘船到台东、大麻里、都兰,绑架百姓,抢掠财物,放火烧村,搞得天怒人怨。大家都来责备阿里婶:“你呀,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现在害得我们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得安生,你呀,你不觉得难过吗?你有罪啊!”后来,那队坏蛋竟然抢到了阿里婶家,抢走了她的鸡、猪和粮食,还打伤了阿里婶。这时,阿里婶才醒悟过来。

于是,她和老百姓一起向天祷告,请求玛祖婆除掉这个祸。天上飞下来一只高大的火鸡,脚根长,嘴下垂着红彤彤的皮肉,像一团火。它来到阿里婶家说:“阿里婶,玛祖婆派我下来喷火球烧死南寮岛上的坏人,你同意吗?那里面可有你的儿子阿沟啊。”阿里婶恨恨地说:“阿沟不是我的儿子,烧吧,烧吧,烧光那一群坏蛋!”

火鸡站在台东海岸的石崖上,拍拍翅膀,昂头长鸣一声,张开大口,哗哗哗,吐出大团的红火焰,一串串地飞向南寮岛,火在南寮岛上劈里巴啦燃烧起来,灰烟飞腾,火焰冲天。

阿里婶和百姓一同大叫:“烧呀,烧呀,烧死那一群坏蛋!”火鸡口里的火球不断地喷过去,烧呀,烧呀,南寮岛上的坏蛋通通被烧成了焦炭,连石头也烧红了。阿里婶眼泪不滴一颗,只是连声呼喊:“烧呀,烧呀,烧得好!烧得好!”

后来,人们就把南寮岛称为火烧岛,只有一个镇还称做南寮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腊八节的传说作文精编

全文共 2637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个美丽的传说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在董奉山山麓,沿山脉而下自然形成一条溪流,当地的人称她为龙溪,在龙溪的尽头,连接着港尾江,江边坐落着港尾村。

那是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夏末晚上,天上的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仿佛在墨一般的广漠天幕中悄悄地述说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虽然暑气还未全部消褪,但辛苦劳作一天的农民已经早已入睡。港尾村显得一片宁静,偶尔从小巷里传来一两声狗叫声,给宁静的村庄更增添了一些的神秘。

突然,一阵粗大的呵斥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只听见从一座乡间小院里传来一阵一位男人怒火冲天、循环重复的臭骂声,紧接着是一位姑娘带着哭腔、断断续续的讨饶声。原来是人称“尿床婆”的姑娘今晚又尿床了,影响了她男人的睡觉。

“叭”的一声,尿床婆被她丈夫一个劲地推出门去,摔倒在地上,“砰”的一声,她丈夫一个转身无情地关上了门。还不解恨地重复着骂起媳妇来,门外的姑娘跪在门前苦苦地哀求着,但男人还是绝情地连叫几声:“滚!——滚!——”之后,自己去睡觉去了。

整个村庄又一下子寂静下来,连狗都不再叫了。只剩下虫子不甘寂寞、不解风情地鸣叫着。月光淡淡地照在姑娘凌乱的头发、苍白的脸与破旧的衣服上,更显得苍凉与凄凉。突然风刮起来了,虽然还是在夏末,但也是感到冷飕飕的。

[一个美丽传说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泰雅族传说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族群的射日神话均将月亮视为太阳被射中后所变成的。譬如泰雅族的月亮故事。

故事叙述昔日天上有两个太阳,天地无日夜之分,人类生活极苦,故此选出三青年分别背负婴儿踏上遥远的射日旅途,后来,所背婴儿皆已成年,才到射日之地;一人射箭,命中太阳,太阳淌血,逐渐失去光热,成为月亮,黑影即为箭伤的痕迹。邹族的神话与此类似而又更进一步说地上看见的红色石头,就是太阳流下来的血染成的。部份族群的故事有一些变动,其内容是过去只有月亮,而月亮并非日日出现,加上月亮上有黑影,每到夜晚,大地一片晦暗,草木无法生长,人们也极感不便,于是派遣二名年轻勇士,前往射月,数十年后,其中一名以箭射中月亮,除去黑影,于是大地才有正常的光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八节的来历与传说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并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夕节的传说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却也挡不住七夕的到来;似乎今年与往昔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情人来说,又是一个情人节;对于一个单身者,又一次情人节的失落;对于我,又过了一个单身的情人节。年方二十有二,却始终碰不到一个相识相知相依相守之人,实属失败

令我痛惜的是,在今年的情人节中,我又要孤身奋战与电脑未办了。在七夕未到来之际我要告诉世人一个消息;其实,在此之前我以思考良久,我告诉世人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七夕是情人节;

世人都知道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却没人知道,他们鹊桥相会多少次了

据盘古遗书记载:上个周期的人类科技不比这个周期先进,牛郎织女相会4444次。至于这个周期的我们人类,牛郎与织女能相会多少次,谁人知?我呢!就不必多言,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咱们这个周期的牛郎织女已经想回来1313次了。而今生,就是第1314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而且有意义的情人节;今年的情人,将相守一生、共度一世、生者同床、死者同穴、生生世世永永远远的在一起;所有在今年没分手没离婚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因为,你们若不分、将至此得到牛郎织女的祝福庇佑;若分,一世一生不会再有合的机会

所以朋友,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要抛开所有的痛与伤、

抬头向前、

展望未来、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

当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不想告诉任何人;说句自私的话:我想在这个情人节有人陪我度过这个史无前例、有着无比巨大意义的七夕;

于是,我跑去向老天求赐

老天说:“我可以赐你逢凶化吉,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去向耶稣求赐

耶稣说:“我可以赐你去天堂,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跑去向月老求赐

月老说:“我可以为你引线牵红,佳人之事我也无能为力”

我去向佛求赐

佛问:“你有什么?”

我答:“真心一颗”

佛又问:“你能给佳人什么?”

我答:“快乐、浪漫也就是所谓的幸福”

佛说:“你切回去静待佳音”

我问:“你肯赐我与佳人?”

佛说:“你意我已传达世人,若有缘有愿者必会与七夕之前与你联系”

“恩,好的;那我回去静待佳音了”……

不管生命还有多少明天,那都不是我们要去担心的;我只知道在这百年乃至万年难得的节日里,要珍惜眼前的爱,珍惜眼前的情,珍惜眼前的人;是你们许诺相守的见证,见证你的爱情一生一世的长久

在此佳节到来之际,千言万语已无法表达我意,汇成四个字、送与所有有情人;预祝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寒衣节的来历传说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广为流传,但是她为什么不远千里要去长城寻夫呢?据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寒衣节也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有一种说法是说十月初一烧寒衣是商人的伎俩,这个聪明的商人是谁呢?据说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蔡伦的大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蔡伦大嫂芳名慧娘,她看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便叫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但是她丈夫不是那块料。学了点皮毛就张罗着自己开了造纸店,结果纸质低劣无人问津。夫妻二人对着一大堆的废纸发愁,怎么办才卖的出去呢?慧娘还真对得起“慧”字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好办法。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戏,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阳节的传说初中生作文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九即重阳节,又名重九,九月九重阳节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有个名士姓费名长房的人,这人善观气象,能知吉凶。他的徒弟姓桓名景。有一次,费长房对徒弟桓景说:“到二九之日,你家中有大灾大难,最好九月九日到泰山登高,喝菊花酒,用红布袋盛上乌珠用以避灾难。”到了九月九日师徒两人到泰山登高,后回家,所有动物全部死去(牛、驴、马、鸡、狗、鹅、鸭等动物)。从此,每年九月九有登高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人民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赏菊,还要吃菊花糕,饮菊花酒,传说东汉时,在江南青山脚下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人们说,九九重阳这一天有灾祸,必须上山钦菊花酒,方可免灾。人们将信将疑,在九月九之前纷纷举家搬至山顶,并照老人指点,在山上饮菊花酒。果然,九月九月那天,村寨被一场大火烧光,幸亏人已上山,免于灾难。自此,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人们都要登高饮酒。居住平原的百姓因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节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点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邪之意。久而久之,这种习俗流传开来。

恒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圣灵传说_小说作文

全文共 2359 字

+ 加入清单

(一)

仙踪林深处,一块无人涉足的地方……

几个身披黑色斗篷的人跪在地上默默祈祷着,跪在最前面的看上去是一位尊者,他站起来,虔诚地用手触摸着面前的神——玛雅圣树。

“圣树啊!请赐予我们新的圣灵吧!”尊者呼喊着,其他人也喃喃地祷告着……

圣树上唯一的果实颤动了一下。圣树,几千年来屹立在这里,这里是圣地,只有举行这个仪式的时候MU王国的长老们才可以来,平日里,这里没有人,更没有魔,只有圣树在慢慢孕育着圣灵,三百年过去了,一个新的圣灵即将诞生……

参天的圣树,数不清的枝叶,然而,在最向阳的地方,赫然挂着一颗如巨大的宝石般的果实,这里面是MU王国的希望和未来。长老们怎么能不虔诚呢?

仪式结束了……

“走吧”,尊者发话了,“举行完这个仪式,再有十天,我们准时到这里来迎接我们的圣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神官,服了药,您觉得身体怎么样了?”

“我大概撑不了多久了,卡隆,新圣灵诞生还要多久?哎,可怜的小家伙……”

“您不要这样说,历代圣灵继承神官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怎么能说可怜呢?”

“卡隆啊,你不知道做神官的苦和为一个‘圣灵’的伤啊……本来他要先锻炼自己再来继承我的位置,可是我等不到他长大了……你们要全力帮助他成长,用他的力量维护MU王国的和平,和北国的泰坦国抗衡……”

“请您放心,我卡隆已经服侍了3代的神官,我的父辈、祖辈,都是圣灵的仆人,以后永远也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风谷的酒吧里,几个无赖喝的醉醺醺的,不时向老板娘不怀好意的瞥上一眼,老板娘不禁怒目而视。

“知道吗,听说神官活不了几天了,这个短命鬼,他一死,王国就乱套了,哈哈!到时候谁管得了咱们哥们啊?哈哈哈哈……”

“哎,不是新圣灵要出生了吗?神官的位置是不会空的,嘿嘿,你做梦吧~!”

“就是就是……”众人附和着,“爱德伽,你大概是活的不耐烦了,刚从囚禁岛流放回来,把红签换成了和我们一样的黄签,我们还是老实一点……”

“胆小鬼们!刚出生的圣灵懂什么,虽然力量强大,但***不过是个菜鸟,嘿嘿,***,卡隆这几个老不死的,这回正好控制圣灵,哎,王国不等于是他们的了么!***,喝,谁不醉谁是****”

粗鄙的话充斥着整个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我不去,呜呜呜……”

“……,为了王国,孩子,你必须去……我们的神官早已经没有力量和泰坦王抗衡了,为了王国的安全,你是选出来的圣女……”

“老尤达!你的女儿,赶快装扮好,后天我们就送她到泰坦王那里去!”为了不让这可怜的父女两人逃脱,门口一直有守卫看着他们,插翅难飞!

“天啊!”老尤达痛苦的喊着“我只有这唯一的女儿,您就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工匠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林深处,飒飒地响声……

(二)

十天之后。

达维亚斯城到处张灯结彩,欢呼雀跃,因为新的圣灵即将诞生。

只有一个人伤心欲绝——老尤达,他的女儿梨落被选为所谓的“圣女”送到遥远的泰坦王国和亲,嫁给荒淫暴虐的泰坦王。泰坦国的王后——冰后银裳,是一个充满嫉妒心的邪恶女人,近年来由于MU王国的衰落,迫不得已答应泰坦王的和亲条件,每年在适龄的少女中

由泰坦王亲自选出一个王妃。但是总是时间不长,送去的圣女就会被折磨死去,于是一年一度的选圣女边成了二次,三次……

这次轮到了梨落。

梨落是最美的精灵之一,由于父亲是制造弓箭的巧匠,她从小就摆弄各种弓弩,技术十分娴熟。她的母亲是位高智的精灵,早逝,却将全部的魔法传给了年幼的女儿。所以,梨落非常有前途。一次梨落去达维亚斯城赶集,遇到了泰坦王的游行队伍,泰坦王一看见梨落

,贪婪的目光就在梨落身上瞄来瞄去。

尤达恍恍惚惚地回到了仙踪林……

“哎,为什么不公平的命运总是落在你的身上。”高贵的精灵安吉拉放下手中的琴,叹道,“自从你被革职,我也辞去了祭司的工作,靠编织铠甲和配制药水,为小精灵们服务,只有我知道你是无辜的……可怜的芙蓉。”

“还提它干什么呢……”

“哎……”安吉拉抱琴而歌,声音悲凉婉转。尤达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他是主管炼制三件神器的玛雅哥布林之一,虽然每天经手的金钱和宝石无数,但忠厚的他从来没有动过邪念。然而有一天,卫士突然奉令来他家搜查,说有人密报尤达私藏玛雅宝石,尤达十分惊

讶,但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是……

“这老狐狸,居然把宝石藏在婴儿的摇篮里!”

“人赃俱获,带走!他活不成了!”

突然一个人影挡在了门口:“放开他,他是无辜的!”是他的妻子芙蓉。

卫士得意地晃着手中满满一袋宝石:“那这怎么解释?”

“这……我们实在是不知道……”

“不知道!滚开!”卫士一把推开芙蓉,强行带尤达走。

“等等!是我,是我做的!宝石是我偷的,和他无关!他什么都不知道!”

“亲爱的,不要胡说!和咱们没关系!”

“那好,我们只抓首犯,你和我们走一趟吧。”

“永别了,亲爱的!”芙蓉在一刹那间将法力全部传给了襁褓中的女儿,她用操纵水的力量,从内部刺穿了内脏,神形俱灭,化成了一青一白两棵珍珠。青,白——清白。

……

远远的传来音乐声,是神官和长老们来迎接新圣灵了,老尤达从回忆中惊醒。失去了爱人以后,虽然没有再追究他,但他从此失去了工作,靠打制弓弩谋生,培养女儿梨落,而今梨落又……

尤达收拾行装,决定搬到遥远的死亡沙漠去,离开这块伤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说中的圣王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舜帝,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个人生平: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元宵节灯谜的由来传说

全文共 502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大家都知道元宵节要吃元宵,赏花灯,才灯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灯谜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在古代,元宵节是和新年同样重要的节日,人们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明朝时,京城灯节前后一共十天,正月十六比十五更热闹:妇女夜晚结伴出游,称为“走百病”。福建和台湾等地的年轻未婚女性有在元宵夜偷摘葱、菜的传统习俗,偷到葱、菜预示婚姻幸福美满。湖南有些地方在灯火游行后,会将龙灯烧掉,称为“送灾”。

那么元宵节灯谜是怎么来的呢?

灯谜在我国由来已久。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南宋时,首都临安(今杭州)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灯谜”的正式命名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王鏊在《姑苏志》中记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

明清两代,灯谜活动的举行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在明末,扬州谜家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格”(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 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灯谜格式自“广陵十八格”之后,不断增加,如《清嘉录》记谜格二十四种,《拙庐谈虎集》记谜格六十种,《谜格释略》记谜格二百余种,《增广隐格释例》记谜格多达四百零七种。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元宵猜灯谜,颇具生活情趣,这一古老习俗,相沿至今经久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十分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姣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夜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

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逸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节。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告示,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猜谜和制谜是一种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和丰富文化生活的文艺活动。灯谜的特点也是熔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炉,所以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不单在中国境内盛行,远至美国的唐人街或近在东南亚各地每逢新年、元宵节或中秋节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灯谜的由来,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至今最少已逾1500年。所以猜灯谜是元宵节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历史发展●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具体结构●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猜谜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第三,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加火才好煮熟饭,谜底是尧。

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是臭。

●灯谜集锦●

◎墙上挂灯谜 (打一动物名) 壁虎

◎爷爷当先锋 (打南北朝人名) 祖冲之

◎又一个星期 (打古代文献名) 周易

◎盼天明 (打一欧洲国家首都) 巴黎

◎绝妙好言 (打一动物) 狼狗

◎一年四季是春天 (打一城市名) 长春

◎人言此山天外来 (打一书名) 岳飞传

◎相依相伴对残月 (打一字) 羽

◎上上下下,不上不下 (猜一字) 卡

◎书签 (猜一字) 颊

◎中山立志振华夏 (古书目) 文心雕龙

◎出水芙蓉 (猜花名) 荷花

◎哑姑 (打一成语) 妙不可言

◎一点不假 (打一旅游胜地名) 滇池

◎十分精巧 (打一广东地名) 湛江

◎七六 (打一国家名称) 希腊

◎狼牙山壮士跳崖 (打一成语) 五体投地

◎吕奉先雄心十足 (猜人名) 布什

◎板门店和谈 (猜一成语) 美不胜收

◎夜半新月挂枝头 (猜一字) 季

◎芳龄几何 (猜一古人名) 盘庚

◎寄书长不达 (打一成语) 难以置信

◎魏武挥鞭 (猜一名词) 操行

◎日落星出月当头 (猜一名词) 生肖

◎残阳如血 (猜一花卉名) 晚来红

◎相见时难别亦难(猜一成语) 祸不单行

◎清除 (猜一成语) 满不在乎

◎化妆讲座(猜一成语) 谈何容易

◎生财有道(打一出版名词) 发行

◎家家迎元宵 (打一学校用语) 第二节

◎齐唱 (打一成语) 异口同声

◎二十四小时 (打一成语) 一朝一夕

◎但愿花长开 (打一礼貌用语) 不要多谢

◎文明 (猜一人名) 朱时茂

◎清明前夜 (打一传统节日) 元宵

◎迁怒 (打一国名) 挪威

◎天涯何处无芳草(打一成语)不毛之地

◎水管结冰用火攻 (打一成语) 融会贯通

◎望断南飞雁 (打一日常用语) 久仰

◎无可奈何花落去 (打一日常用语 )感谢

●谜题种类●

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

1.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

2.反扣法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

3.侧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

4.别解法

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

5.增字法

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

6.损字法

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

7.增损法

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两个法门。

8.组合法

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画直接组合起来。

9.分离法

与上法相反,把谜面的字拆开,分成若干部分,即成谜底。

10.离合法

此法是综合上述组合及分离两个法门,即将谜面的文字进行拆离然后组合之。

11.参差法

是将谜面的字调整结构、重新搭配,组合成另外的字。

12.移位法

通过移动某个字的部位而达到底面相扣。

13.抵消法

是根据谜语的含义自行消掉某些字,使余下的字能促成底面相扣合。

14.包含法

就是把谜面的文字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

15.漏字法

是选用有规律的词组、成语或常用语,故意地漏去一两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合适当的否定词组成。

16.运典法

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才能找到谜底。

17.问答法

是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但必须是曲解,才算是灯谜。

18.叠字法

谜面由叠字组成,结合计算法扣切谜底。

19.排除法

就是排除易猜到的谜底,而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

20.象形法

利用中文是象形文字,取其笔画、结构的形状,部分或全部想象成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地处中原的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时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凤凰山的传说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江夏区龙泉有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

相传很久以前,这座山下住着相依为命的母子二人,母亲叫桐花,儿子叫玉龙。

有一年闹饥荒,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只好吃野菜和树皮,可还是饿死了很多人。这天,玉龙的母亲已经饿得起不了床。为了给母亲找到点吃的,玉龙又一次往山上走去,走到山上的那块大山石旁的时候,玉龙竟听到山石上大山鸡的叫声,玉龙赶紧屏住呼吸,轻轻摸到山石下,猛地蹬上山石,双手捉住一看,却是一只美丽的凤凰,想了一下,便将凤凰轻轻托起,将它放了,凤凰在空中盘旋了几圈,便飞走了。

第二天,玉龙又到山上找吃的,不知不觉又来到那块大山石下,这时,玉龙竟意外地发现大山石从中间裂开了一道半尺宽的缝,石缝里全是金灿灿的谷子。玉龙非常高兴,连忙脱下衣裳,把石缝中的谷子往衣裳里扒,可石缝里的谷子怎么也扒不完,玉龙扒了满满一衣裳谷子后就回家了。

玉龙回家后,将谷子碾成米,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饭,喂给母亲吃了。母亲吃了饭,精神好多了,便问玉龙从哪里弄到的谷子,玉龙便把捉凤凰与放生凤凰以及发现石缝中的谷子的事一一告诉了母亲,母亲听罢喜出望外,便对玉龙说:儿啊,这是金凤凰降下来的福,我们家人得救了,你快去多扒些回来,分给饥饿的乡亲吧。于是,玉龙又到那石缝里扒了好多谷子,分送给了乡亲们。

谁知这事让住在山背后的一位财主晓得了,这个黑心肠的财主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偷偷地摸到山石旁,从石缝里扒出了一堆谷子。贪心的财主还嫌扒得少扒得慢,便用石头将石缝砸成个大口子,想钻到里面去扒,谁知财主刚钻进去,石缝突然合拢,将贪心的财主夹死在里面了。

等到玉龙再来的时候,石缝已经不见了,山石下只有财主扒出来的谷子。玉龙只好把这仅有的谷子分给了乡亲们。乡亲们舍不得吃,就在第二年将谷子种在了山脚下。

从那以后,谷子年年丰收,人们的日子渐渐好过了。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人们便将这座山取名为凤凰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写中秋节传说作文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喜欢座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据说吃月饼象征着合家团圆,几百年来我的家乡一直有这一传统风俗。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肉松月饼……还放着各种水果。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一朵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圆圆的月亮,给夜空披上了一屋银灰色的月光,仿佛是月亮优雅的微笑,草丛里的小昆虫伴着月的指挥,轻轻地拨动琴弦。在音乐之下,月亮仿佛又蒙上了淡黄的面纱,圆得像个月饼似的月亮,寓意着“人月两两团圆”的意思,给静谧的乡村带来吉祥如意,让小村庄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

这时劳动了一天的爷爷开始为我讲起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许多神话故事。听听爷爷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进入了角色,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月的怀抱;我想用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观看美丽的月球,敞开我的心扉,感受地球没有的一切;我看到了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他们冒着生死的危险勇敢的上了月球,我多么渴望也登上月球哇,但可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努力学习,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