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司马相如的轶事典故(最新20篇)

传经韦相:讲述韦贤父子两代丞相,韦家满室书香,都以通晓经书而做高官,门第显赫的故事。后来,“传经韦相”这一典故,用来称人以诗书传家,家风淳雅。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关于司马相如的轶事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6556

作文

1000

成语典故:蓝田生玉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lán tián shēng yù

[释义]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出处]《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例句]自从他们家父子俩前后被延揽入阁后,蓝田生玉的美名便在乡里流传开来。

“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观音送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故事:迷途知返的周处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毒已》)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总是在那道途艰险而又僻远因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到达的。成功之本—— 立身之本,在于立志。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性情避暴,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祸害。当时义兴河中有条蛟,山中有只白额虎,跟周处一样都侵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为严重。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立即去杀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那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过了3天3夜,同乡的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起来。不周处竟然把蛟也杀死了。

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决心改悔。于是他到吴郡去寻访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祸害的情形告诉了陆云,并且陈述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但因年岁太大,担心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立志自新。“后仕晋,为御史中丞,”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氐人齐万年反叛,周处率军平叛,斩首万级,“弦尽矢绝,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殁。”终于“名标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赞美母爱的词语典故优美句子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一、赞美母爱词语

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父母恩勤,哀哀父母,春晖寸草 ,断杼择邻,寒泉之思,老牛舐犊,含辛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爱如天 无私奉献 蜡炬成灰泪始干 赞美母爱的古诗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二、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

三、有关母爱的优美句子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为我们撑起头顶上的绿荫,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四、赞美母爱的经典典故

1、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

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孟母择邻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思想家。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最初,孟母带着孟轲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就和村中的儿童经常模仿大人们丧葬的过程。不久,

孟母就把家迁到了一个集市附近,孟轲又跟这里的孩子们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讨价还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到一所学宫附近,虽然房子很破,但这里常有读书人来往。在这里,孟轲开始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学业日进,终成大业。

3、岳母刺字

岳飞是宋朝著名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徽宗时期,金兵来犯,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记报国之志。从此,岳飞带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岳飞精忠报国的形像,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英雄典范。

4、米芾学字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少时在私塾学字三载,用纸无数,写字平平。一天,一个赶考的秀才路过当地,米芾听说他的字很好,便前往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得用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目瞪口呆,回家告知母亲。母亲把自己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为米芾买纸,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从此,米芾练习每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字帖上的间架结构,不敢轻易下笔,渐渐入迷,终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杞人忧天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

【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忧:忧虑。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而整日寝食不安。比喻无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历史典故】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陽、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成长心语】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把精力浪费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还不如积极一点,去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即使那些毁灭性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历史典故:杞人忧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6、在中国要守中国的规矩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现在实行改革开放,许多外国人到中国访问、投资、做买卖,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如何跟外国人打交道呢?一方面要有礼貌,尊重人家的国格,尊重人家的各种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维护我们的国格国法。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都是错误的。这里讲一个冯玉祥将军对待外国人的故事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郭先生与狼经典故事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东郭先生这一寓言告诉人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一样的恶人。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故事出自十三世纪中国明代马中锡的《东田传》一书。

故事说,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书袋里听得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 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 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莫须有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ò xū yǒu

【成语故事】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典故】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凭空捏造

【反义词】确凿无疑

【同韵词】万世不朽、无胫而走、十字街口、竭泽焚薮、捏捏扭扭、翘足企首、二五耦、天长日久、羊入虎口、两肩担一口、......

【年代】古代

【灯谜】一抹斜红不肯无

【邂逅语】瞎子捋胡子

【英语】unwarranted

【德文】unberechtigt

【日语】でっちあげ,根(ね)も葉(は)もない,いわれのない,ありもしない

【成语造句】

◎ 等莫须有的罪名,备受摧残。

◎ 为了一点莫须有的罪名,我不得不离开那相处过八九个月的地方了。

◎ 好在,这没什么关系,到了他能够知道孙悟空是"莫须有"的当儿,也就会懂得猴子变人是什么一回事了。

◎ 是党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推倒了强加在我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

◎ 这就更为老虎加上了害兽的莫须有罪名。

[历史典故:莫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阴兵借道”造成老北京城大爆炸的典故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阴兵,那就肯定不是阳间的人了。这些阴间的人押解着数量众多冤魂在夜半时分经过某一个地段,而在太阳出来之前就务必要达到目的地。

话说明朝天启年间,在王恭厂火药库一带发生了相当惨烈的爆炸事故。也许您会说,在火药库附近发生爆炸事故,这不新鲜啊,肯定是当时疏于管理,才造成这样的灾难。其实不然。这次爆炸事件那是相当的离奇。怎么个离奇法儿呢?那是端午节的第二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怎么着都瞧不出来什么预兆。突然一声巨响,王恭厂方圆十几里可就热闹开了,那漫天的滚滚沙尘十分吓人,天色暗了下来,大地也剧烈地摇晃,有人看到一个大火球从空而降,紧接着便是一阵狂风,还夹杂着人头、人腿、人臂以及各种牲畜等直上云霄,之后便如同下雨一般,降落下来,而这些死难者都无一例外的是裸体。

在这场京师大爆炸中死难者达两万之多,数万间房屋被夷为平地,即便在乾清宫里伺候天启帝用膳的太监也多有死伤。这场灾变在史书多有记载,而在民间传说中则更是恐怖异常。(民间故事)

据说在这场灾变的前一天晚上,有位烂了一只眼睛的算命先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觉得身后寒气逼人。这老先生转过身来,这一转身可不要紧,当真是把人要吓死了。只听见“得得”的马蹄声渐渐逼近,每辆车上都插着一面小旗子,还挂着昏暗的灯,散发着淡绿的颜色。赶车的人身穿官服,面无表情,脸色苍白,而那马车上装的不是官府的库银,也不是什么宝藏,而是满车的人头!

那些人头还有嘴角淌血的,还有睁圆了眼睛的,仿佛刚死去不久。这老先生掐指一算,心里说道“可不好了,北京城里要有大灾啊”,他也顾不得夜黑路难行,慌忙跑回家,背起老母亲就要走。他一边走,一边还不忘叫着街坊邻居,可大家没人信他的。有人说这算命先生就会骗钱,有人说真的有了灾变再跑也不急,只有那么五六个人收拾了一下,跟着算命先生连夜出逃。

可是要往哪里去呢?算命先生说道:“离开王恭厂,躲得越远越好。”于是这些人只得继续走,走了这大半夜,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算命先生也觉得累了,便找了一块洼地,说这里可以暂且休息一下。这几个人便再次将就着歇脚。直到第二天上午的一声巨响惊醒了他们,这几个人才知道算命先生并没有蒙人。

一个老汉问算命先生,他是如何得知京城会有灾变的。这算命先生便把自己的亲眼所见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原来这便是“阴兵借道”,而那些人头就是在这次灾变中将要死去的人。

有人问算命先生,刚才那火球和地震是怎么回事。算命先生只是说这些灾变不过是老天爷的警示罢了,幸而大家躲得及时,不然此刻怕都已没了性命。

“到底死伤人数是多少呢?”这些人猜测起来。算命先生回想了一下,那晚看到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估计这次灾变死亡人数总有万人以上,后来经过证实,大约有两万余人死难。

原来在老北京,这阴兵借道的传闻也还是有的。不过这些传说,其实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为了哄小孩睡觉而编造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说“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那么司马昭之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仍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高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就地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马的典故四——马革裹尸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

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食无主之梨:为原则而生的人

【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轶事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南朝人,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萧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众赢得张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向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孟子的典故:断织喻学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宋太祖“偷菜”的传奇典故

全文共 1595 字

+ 加入清单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

老和尚一手持灯,一手护着灯火,缓缓朝菜地挪去。眼看前面黑影蠕动,看到灯火竟然还不逃跑,老和尚很是恼恨。这个野猪也太嚣张了。可野猪凶猛,老和尚不敢靠近。老和尚抄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力砸过去。猛然间就听得“哎呦”一声传来。仿佛是个人声!

老和尚战战兢兢走上前去,灯火照亮处,发现一个面黄肌瘦的大汉正怒气冲冲瞪着自己,手中还拿着老和尚辛苦几个月种的嫩嫩的莴苣。

老和尚笑了,连忙招呼大汉入屋,询问怎么回事。堂堂一个大男人,为何沦落到半夜偷菜的地步呢?

这个大汉叫做赵匡胤,对,十三年后,就是这个偷菜的大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大宋王朝。人们常常称其为宋太祖

当宋太祖还是赵匡胤的时候,很是过了几天凄惨的日子。赵匡胤父亲乃是中央警卫团团长级别的官员,赵匡胤从小也算是衣食无忧。可是,赵匡胤少有大志,不满于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二世祖生活。去年,21岁的赵匡胤辞别父母,闯荡江湖,发誓要凭他个人的力量创出一番功业!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五代各路诸侯割据一方彼此攻伐,流民遍野,田地荒芜。白手起家谈何容易。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投靠父亲的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赵匡胤为人豪爽,精通武艺,很快就赢得了随州官员的喜爱。这下惹怒了董宗本的公子董遵诲。在董遵诲的排挤之下,赵匡胤不得不离开了随州。随州工作数月,董宗本只是管饭,没有发给赵匡胤工资。

赵匡胤卖刀卖马,勉强来到了凤翔府,找到父亲另一位朋友节度使王彦超。王彦超让赵匡胤饱餐一顿,随即端出十千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王彦超是个喜欢较真的人,手下绝不养闲人,在王彦超看来,赵匡胤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官二代。赵匡胤自视极高,很是愤怒,多年之后还耿耿于怀。可当时赵匡胤无计可施。放眼天下,何处才有他赵匡胤的容身之所呢?

赵匡胤想到了回家,就算丢脸,也不至于饿死。可是,离家之时,母亲给了赵匡胤不少银钱。如今积蓄已经花光,怎么才能回家。王彦超送了十千钱不假,可是当时战乱频繁,物价飞涨,一斗米就要数十千钱。赵匡胤吃了几天饱饭,又开始饿肚子了。赵匡胤吃野菜喝冷水打野物,半饥半饱的走了许多天。到了开封城百里外,发现城外连野菜鸟兽都找不到。本年后汉取代后晋,开封城外几番大战,数万百姓饿死。

赵匡胤肚子实在饿极了。看到菜地中清脆的莴苣,赵匡胤实在忍不住,也管不得什么礼数了,一头扎进菜地,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听完赵匡胤的叙述,老和尚笑了。老和尚询问:“莴苣好吃嘛?”赵匡胤说:“很脆,就是有点苦!”老和尚哈哈大笑。老和尚烧火做饭,把仅有的几升米全部拿出来,让赵匡胤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饭,赵匡胤去洗澡,换上老和尚的僧袍,舒舒服服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向老和尚辞行。老和尚又送给赵匡胤几个菜饼。赵匡胤非常感动,战乱之年一个菜饼就能救下一条性命呢。赵匡胤拍拍胸脯,说:“他日我若得志,必然为大师修建一座大寺庙。”(宋太祖后来为老僧修建一座大寺,即宋朝皇家寺庙普安寺)老和尚告诉赵匡胤,开封城中枢密使郭威正在招兵。身处乱世,从军才有出头之日。赵匡胤听后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直接到军营投军去了。

赵匡胤走在路上,肚子饱饱的,身上暖暖的。当时,朝阳初升,赵匡胤心情舒畅,诗兴大发,写下平生唯一一首诗歌:“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就在这一年,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养子柴荣(日后的周世宗)。从此结束平凡的生活,开始了传奇的人生。(《百家讲坛》红版第五期:叶之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囊萤映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囊萤映雪:读书莫畏难,苦中乐逍遥

【出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

【释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包着的萤火虫。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历史典故】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

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成长心语】

“读书莫畏难”,读书必然是一件苦累颇多的事情,即使条件艰苦,也不能动摇学习的意志。读书莫畏苦,苦尽才有甘来,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轶事典故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漒鳚鞯氖澜纾?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唿;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唿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童年的轶事作文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五年前,我家还在乡下,别看我年龄小,可是左邻右舍小伙伴的小头目,只要我一吹哨子,他们便向我这边跑来,凡事我作主,我说一他们决不敢说二,我朝东他们决不敢朝西。

寒假的一天早晨,我醒来一惊,下雪了,房屋、树木、小草都盖上了一层雪被子。突然,一个绝妙的主意在我脑海中油然而生。我顾不得再睡懒觉,一骨碌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带上小口哨,来到院子里,空旷的四周陡然响起尖锐有力的哨音,随着哨声,小伙伴好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很快地回拢在我的身边。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说:“小头目,今天玩什么呀?”“今天呢——”我故意拖长语调,“我们来进行喝风比赛。”“好!”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满意地点头表示赞许。我一吹口哨,小伙伴立刻排成一队,面向风口,睁大嘴巴,往自己肚子里使劲地灌风。瞧,小红正用双手捂住嘴巴,一会儿向南喝风,一会儿向西喝风,好像要把四面八方的风全喝尽。看着小伙伴大口大口地喝风,我这个小头目当然不甘落后,大概过了十多分钟,我的肚子感受到凉丝丝的,也越来越疼了,平时在爸爸妈妈前早就叫冤枉了,可今天只有强作欢笑。又过了半分钟,我实在坚持不住了,便赶快吹响哨子收兵。小伙伴纷纷拥来,向我争功要名。他们一个个举起被风吹红的小手,争夺第一,被风冻得麻木的嘴巴,发出了颤抖的奇怪的声音。我哭笑不得,知道这下闯祸了。果然小伙伴们一个一个地捂着肚子一个劲地喊“哎哟”“哎哟”,爸爸妈妈们都赶来了,拉起自己的孩子就走。

晚上,我被爸爸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屁股上自然是一块青一块紫。可我却不后悔,因为我和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冷风吹到嘴巴里肚子要疼的常识。

·

[童年轶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反客为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下面梳理了诸葛亮反客为主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释义】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历史典故】

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江东做说客。

诸葛亮见到孙权,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孙权,劝他投降。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与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成长心语】

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欺负,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你,甚至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这样你就可以反客为主,占据主动地位。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