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司马相如的轶事典故20篇

传经韦相:讲述韦贤父子两代丞相,韦家满室书香,都以通晓经书而做高官,门第显赫的故事。后来,“传经韦相”这一典故,用来称人以诗书传家,家风淳雅。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关于司马相如的轶事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6743

作文

1000

关于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大家是否有听过呢?下面小编简单为大家介绍下!

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执掌政权,垂帘听政。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却不关心民间疾苦。

在她七十大寿之际,竟不惜工本,命全国各地高级裁缝进京为她精制一件万寿锦衣。

很快,几百个有名的裁缝会师京都。根据祖传规矩,一齐奏请慈禧:要量体后再裁料制衣。不料慈禧听后大发雌威,拍桌吼道:“反了!反了!小小百姓,竟敢要量我龙体,这……这……这还了得!统统与我绑出去斩首示众!”话一出口,立时就把这批高级裁缝全部斩尽杀绝,又征调一批裁缝进宫制衣。

后来的裁缝匠再也不敢提量体之事,大家瞎猜瞎想瞎剪瞎裁。制出来的锦衣一件也不合慈禧的心意。这样,人杀了一批又一批,可谁也没法把万寿衣缝制出来。

转眼,寿期临近,慈禧斥责手下宫娥太监:“如再不赶快找到裁缝,制出我如意的锦衣来,定将你们一同问斩!”这消息传到镇海,大小裁缝匠吓得目瞪口呆,有的竟偷偷改了行。

有位姓余的裁缝听后十分气愤,一定要为同行解除这杀身之祸,就毛遂自荐,只身冒死进京制衣。宫娥太监们大喜过望,以为来了救星,照例捧出大匹大匹的锦缎绸料给他动手赶制。

谁知一连三日,余裁缝只是吃饭睡觉,不裁不剪。急得宫娥太监们连连催促:“裁缝师傅啊,你再不动手,耽误了太后寿期,可要杀头的呀!”

余裁缝听后呵呵大笑说:“我死不足惜,只恐太后锦衣制不出来,连你们也逃脱不了这杀身之祸啊!”

“是呀!这可如何是好呀?”宫娥太监们吓得脸色青白,连连叩头向他讨取计策。

余裁缝不慌不忙在他们的耳边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遍,官娥太监实在无可奈何,只得点头应允。

第二天,慈禧在万寿宫垂帘听政,在众多的随从中,余裁缝早已乔装改扮成一个太监,站在珠帘外远远地观察着她的身影。

一片参见声中,宫娥太监们有意扶着太后起立并徐徐转体三次,余裁缝看清慈禧身影微呈弧形,恍然大悟:“喔,原来如此!”当天就迅速开剪,制出一件后襟长,前襟短的锦衣来。慈禧拿来一试,非常合体。赏了余裁缝许多银两。

原来,慈禧一见洋人就点头哈腰,时间长了,变成一个驼背老太婆。怪不得其他裁缝做出来的衣服不合体呢。

[关于余裁缝巧制慈禧衣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八拜之交的典故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来源:

在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子弟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八拜之交,大家对这个词都很熟,就连香港B社会拜把子认兄弟也要行八拜之礼,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

头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第二拜:廉颇相如刎颈之交;

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

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之交;

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因为感动,所以值得去拜,因为去拜,所以我们要铭记,因为铭记,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对待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李时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李时珍的故事典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简介】

李时珍 -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万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故事典籍

1.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典故介绍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之间交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当数谦辞了,要不为什么要说文人“酸”呢!文人最最要紧就是那个自恃清高,那个让人尊重,当然首先的是先尊重别人。这点在旧时代的文人间交流的函件中可以领略到。

诸如:台鉴、钧鉴、教正、指正、海涵等等,但是很少使用“斧正”一词的。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段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郢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一个国家的国君(宋元君)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绝活”需要双方配合,不但“斧正”者要“运斤成风”,还需要被“斧正”者的“立不失容”。但在“斧正”过程指的是双方应该是“技术水平”很高的人物中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应该是“高手”间的切磋。如果今天我们使用在自己初学便要求较专业一点的人来“斧正”,一是根本不需要“斧正”的“斧正”,二是自己没有求教于人的虚心,人家如何指点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孟子的典故:孟子受教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10]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猎人海力布

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嘴里含着那颗宝石,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那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一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含着的那颗宝石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就会马上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野禽野兽(shòu)说的话。哪座山上有什么动物,他全知道。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海力布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商量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bēng)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呀。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搬到很远的地方。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下起了倾(qīng)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诵的轶事短文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200字

全文共 2094 字

+ 加入清单

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事情了,只记得是一个月满风清的夜晚,是在一番小酌之后,我们几个人一起到大凌河边去散步。一轮银盘似的月亮悬在幽远深邃的天空上,远处重叠的山峦隐约在梦幻一般的的境界里,河水流出轻柔的细语,两位夜里拉网捕鱼的人的模糊的影子在水里晃动着,岸上,微微的风吹拂着树叶发出情人般的柔言蜜语,树上夜宿的鸟时而呢喃几声。很大一会儿,我们都静立无语。忽然,田秘书长轻轻地吟诵起一首诗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声音轻柔圆润抑扬顿挫,在微风中在潺潺的流水声中在朦胧的月色中在烟一样的树影中,梦幻一般地弥漫开来,使一切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诗吟诵完毕,可是那声音那诗意那境界似乎还在月色里飘着,久久不能逝去。很大一会儿,几个听者才梦醒般地鼓起掌来。

“田老师,您再吟诵一首吧,真美呀!”小杨说。

田秘书长稍作停顿,随即吟诵道: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的眼前出现了浩瀚无垠的江潮。广阔无际的大海。花草遍地的原野。葱笼的江树……一轮明月赋予了它们以共有的色彩朦胧的灵性。我想到了宇宙洪荒,想到了人生。哲理。爱情。友情……

田秘书长吟诵完毕,一阵掌声过后,田秘书长说,小杨,你吟诵一首吧,大家都来吟诵一首。于是小杨,我……一个接着一个地吟诵下去,不知吟诵了多少有关月的诗歌。一次即兴的夜游变成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夜游的时候很多,可是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一次。

从那次以后,我喜欢上了朗读。我借住的单位的后面有一个无人管理的很大的荒园,里面似乎只有些杨柳桃树杏树之类,地上杂草丛生,有很多的枯枝败叶,夜里常有狐狸野猫出现,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每天早晨,园子里百鸟齐鸣的时候,我都挟着几本唐诗宋词之类的书漫步走到哪里去,胡乱打过一套拳,稍作休息,便开始朗读。每天都读十几首几十首,翻来覆去地读,久之,我记住了很多诗,许多原先读过不甚理解的诗句的意义也渐渐地明了了,写作时有时会信手拈来一句诗引进自己的文章里。有十几天,我发现有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清矍的老人总是早我一步到园子里,静静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我朗读的时候,他还是一动不动,似乎对我的声音听而不闻。年轻人总是好奇心很浓,最后我忍不住地走近他。他很平和地对我点了点头,然后说:“现在年轻人能早起诵书,毕竟是一件好事。”我立刻就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马上弓身请教:“我读得不好,老人家一定懂得朗读,您就指教一二吧!”老人笑了,轻轻地清了一下嗓子,用歌吟一般的腔调吟诵起《三字经》来。老人的嗓音有些沙哑沧桑,开始我并没有被他的声音所吸引,后来心思却渐渐地融入老人的歌吟里了,虽然曲调似乎很单调,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种旋律,但每一句似乎又有微妙的变化,重音轻音缓急顿挫都恰到好处……后来几天,老人又吟诵了许多的诗文,连《诗经》。《孟子》里面的篇章都是用歌吟一样的腔调读出来的。我问老人是不是读过私塾,他笑着默许了。我突然想起读高中时教导主任李尊严曾经为我们用歌吟似的腔调读古文,不过那时我们只顾得窃笑了,学富五车的老李只得微笑着无奈地摇摇头。十几天后,老人再也没有在荒园子里出现,就像一个惊叹号一样在我的读书生涯里偶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了。现在我感到遗憾,如果当时我能把老人的歌吟录下音来,说不定是一笔文化遗产呢。

朋友对我说,他的儿子才三岁半,已经把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古诗文背得流水般顺畅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一脸的骄傲和得意。我不相信。他便硬拉我去了他家里。他的家很凌乱,床上地下扔满了书,墙上贴满了写满诗词的纸片。一个只穿着小短裤的顽童拱在大衣柜里的衣服堆里玩耍着。

“儿子,出来给你李大爷背诗!”朋友高声叫道。小孩从柜子里爬出来站在我们的面前。是一个很清秀的小孩。我看看孩子又看看朋友的秃头胖脸,忍不住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你的种啊?”朋友哈哈大笑起来说:“孩子他妈说是,反正管我叫爸。”我说了一首短诗的名字,孩子不假思索地用还不太清晰的童声很流利地背了出来。我暗中渐渐地加大了难度,直到孩子居然能把《出师表》全文一字不爽地背诵出来我早已经惊讶不已了。“神童啊,神童!”我由衷地感叹。孩子的妈妈说:“他就是会背,不会写字,也不知道啥意思。”我说:“这已是奇迹了,长大了会明白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和朋友喝着酒,一边听孩子背诵诗文。孩子一边背诵一边在大衣柜里在酒柜里钻来钻去,手里抱着一个硕大的洋娃娃,童音在小小的房间里回响着。我突发奇想,要把这个记忆力超强的孩子培养成一代国学大师。我说:“明天开始,我教他《诗经》,然后《楚辞》,唐诗……”我说完这句话就后悔了,因为我对《诗经》里的篇目也仅仅是会背诵教科书里的那几首而已。但是朋友夫妻很高兴,当场敬了我酒。于是回到家里我翻出《诗经》一书,现趸现卖地给人家的孩子当起了启蒙教师,居然坚持了半年多,孩子背熟了六十多手“国风”,我也对诗经有了一点儿认识。可惜好景不长,我病了,跑到远处去治病,就把一个“伟大”的事业半途而废了。有几年没见那位朋友了,不知他的神童儿子怎样了。有时间打个电话问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神女峰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是一片富足美丽的乐土。

突然有一天,从黑云里钻出了一条长着五个脑袋的恶龙,尖利的牙齿,血红的眼睛,可怕极了。

岸边森林里的动物们惊慌地四处逃跑。恶龙扑了个空,生气地甩动着尾巴,掀起了滔天巨浪,把这一片森林洗劫一空。

可是,五头龙并不罢休,动物们逃到哪里,它就把大水带到哪里。不几天,美丽的乐园变成了浊浪滚滚的大海。

动物们都想除掉这条恶龙,但是谁又能敌得过它呢?

正在这时,从海面上飘来五朵瑰丽的云彩,云朵落下,变成了五个美丽的神女----祥寿、翠颜、贞慧、冠咏和施仁。她们披着雪白的仙衣,就像五朵洁白的雪莲。

飞禽走兽们惊喜地叫起来,含着眼泪向她们顶礼膜拜。

“神母呀,你们看看,五头恶龙把我们害得好苦呀!”

祥寿神女说:“大家不要哭了,我们就是为这件事来的。”

原来,这五头恶龙因为触犯了天条,才逃到了人间。但是,它不思悔改,仍然继续作恶。现在,它正趴在山坡上睡大觉,发出了雷鸣般的鼾声。

五位神女拔下头上的灵簪,化作五把亮闪闪的宝剑,愤怒地刺向恶龙。刀光落处,五颗头纷纷落地。

恶龙再也不会作孽了。五位仙女手挥拂帚,退尽了大水,恢复了大地美丽富足的原貌。

神女们惩治了恶龙以后,化作五座高峰,永远留在了喜玛拉雅山。这就是翠颜仙女峰(也就是珠穆朗玛峰)、祥寿仙女峰、贞慧仙女峰、冠咏仙女峰和施仁仙女峰。今天,当地的藏民们还把这五座山峰称为“神女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天女散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告玉帝。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陽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陽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陽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赞美母爱的词语典故优美句子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一、赞美母爱词语

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父母恩勤,哀哀父母,春晖寸草 ,断杼择邻,寒泉之思,老牛舐犊,含辛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爱如天 无私奉献 蜡炬成灰泪始干 赞美母爱的古诗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二、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

三、有关母爱的优美句子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为我们撑起头顶上的绿荫,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四、赞美母爱的经典典故

1、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

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孟母择邻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思想家。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最初,孟母带着孟轲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就和村中的儿童经常模仿大人们丧葬的过程。不久,

孟母就把家迁到了一个集市附近,孟轲又跟这里的孩子们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讨价还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到一所学宫附近,虽然房子很破,但这里常有读书人来往。在这里,孟轲开始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学业日进,终成大业。

3、岳母刺字

岳飞是宋朝著名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徽宗时期,金兵来犯,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记报国之志。从此,岳飞带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岳飞精忠报国的形像,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英雄典范。

4、米芾学字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少时在私塾学字三载,用纸无数,写字平平。一天,一个赶考的秀才路过当地,米芾听说他的字很好,便前往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得用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目瞪口呆,回家告知母亲。母亲把自己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为米芾买纸,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从此,米芾练习每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字帖上的间架结构,不敢轻易下笔,渐渐入迷,终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24岁那年,祖逖担任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他们志同道合,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一番事业。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很是焦虑。他们白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回家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谈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盖一床被子睡下。

有 一,他们谈得很晚,刚入睡,刘琨就鼾声如雷。刚睡了一会儿,祖逖猛然听到鸡的叫声,于是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下要大乱 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刘琨揉揉眼,想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于是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家喻户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将救人间神话典故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呆烦了,便命手下打开天门,想欣赏一下人间景象。他向下一看,只见大地上山青青,水绿绿,百花争艳,处处传来欢歌笑语。

玉皇大帝看着看着,竟吹直了胡子,瞪圆了眼睛,气愤愤地说:“原先,总觉得天宫是最美好的,哪里想到,下界竟超过了我们天上。”于是,他连天宫也没有回,便发出一道圣旨,命手下的一员天将,速速去放一把火把人间烧光。那位天将怎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只得离开天宫,直奔人间。

他来到人间一看,人间的生活和天宫截然不同。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血汗获得的,而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非常羡慕过这样的日子。但这位天将知道,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反复地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心牺牲自己保住美好的人间。

他拿定主意后,便回到天宫禀明玉皇大帝说:“已经遵照旨意把人间放火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谁最幸福?只有我玉皇大帝;哪里最美好?只有这超越人间的天堂。”

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坐得气闷了。他忽然想起了被毁灭的人间,就想看看大地上的一片瓦砾,来解除内心的烦闷。随从们扶他来到天门前,打开天门一看,只见大地比原来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了。玉皇大帝气得快要疯了。大吼着:“胆大的东西,难道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竟胆敢违抗我的旨意!”立刻吩咐左右侍从们,把那位天将押上天庭,不问青红皂白,推出去砍了头。

那位善良的天将虽然被玉皇大帝杀了,可是,他那拯救人间的心并没有死。他的一滴鲜血掉在大地上,被一个老和尚看见了,于是用大红色的绸子把这滴血包了起来。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傍晚,那滴血变成了一个小娃娃,他痛哭着告诉人们:“明天晚上,专横不讲道理的玉皇大帝要派一员天将来到人间,把人间烧毁。快去告诉所有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起火把,要接连不断地点三个晚上,这样就能迷住玉皇大帝的眼睛,逃过这一次大劫难。”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普天下,大家都知道了玉皇大帝要派人来烧毁人间。于是,人们都按着那个小娃娃的指点,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用松树枝扎成的火把;火把一点着,便发出了熊熊的火焰。一天、两天、三天,人间大地上,烈火熊熊,一直烧了整整三个夜晚。

专横的玉皇大帝,亲眼看到人间燃起了大火,才“满意”地笑了。回到天宫睡觉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4152 字

+ 加入清单

海伦凯勒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经典故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孩童时期

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错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安妮·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的声音。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安妮·莎莉文老师十分有爱心,她首先了解了海伦的脾气,她终于知道凯勒的脾气会如此躁动,是因为父母不忍看她做错事(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被惩罚的模样,于是在她做错事时都给她糖吃,所以安妮·莎莉文老师必须要纠正这些父母的错误行为,并且与她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的教导海伦手语。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陶瓷洋娃娃摔坏了。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写了几次,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可以发声,但也没办法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富勒老师(郝博士),郝博士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尽管非常艰巨,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海伦还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1、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

2、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3、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

4、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输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表示对她的敬佩与尊敬。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夸奖。

青年时期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

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A(优)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

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

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海伦于1924年组成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加入美国盲人基金会,作为其全国和国际的关系顾问。其后她在国际狮子的年会上发表演说,她要求狮子会成为“协助失明人士战胜黑暗的武士”。并说:“我为你们开启机会的窗,我正敲着你的大门。”1946年任美国全球盲人基金会国际关系顾问,并开始周游世界,共访问35个国家。她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并常去医院探望病人,与他们分享她的经历,以给予他们生存意志。她同时亦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尊敬,成为全世界人类的楷模。

海伦凯勒国际(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HKI )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莉文去世。

晚年时期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莉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梅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并且还荣获总统自由勋章,于1964年被授于“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1968年6月5日,海伦·凯勒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享年88岁。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她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典故故事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阿堵物”的创始人,是六朝时的夷甫。他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清高得无以复加的代表。一向对钱十分不齿,视之为俗不可耐的东西。无论在怎样的场合,如何避无可避,都绝口不提一个钱字。

有一天,家人趁他熟睡之际,将钱把他的睡榻团团围住。心想他要起床,必然会唤人把钱搬走,不然他就下不了床。那样,他一开口就一定得说到这个钱字,再也无法回避。不料,翌日他醒来以后,却唤仆人道:快把“阿堵物”搬走。

实际上,这个阿堵物,是他在急切中随意找的代名词而已,跟“这个东西”没什么区别。也许这人颇有点来历,他随口一说,钱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别号了。

钱这个东西,常有人议论它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有人说是金钱万能,视之为至亲至爱之物,对它爱之入骨;有人则说是金钱万恶,是万恶之源,恨得咬牙切齿。

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世人没为它少磨口舌。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是没有钱这个东西的,大家和睦相处,有了可以果腹可以遮体的东西大家享用,没有就大家挨饿受冻。后来因分工不同产生了物物交换,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为了便于交换,钱就应运而生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东西。

没钱寸步难行,一钱逼死英雄汉。有了钱,可以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然而,人的欲望是个填不满的窟窿,有了想多,多了想更多,对金钱的追求就欲壑难填,无休无止。便生出许多是非来,为了钱,闹得兄弟反目有之,夫妻成仇有之,六亲不认,对簿公堂者有之,铤而走险杀人越货者也有之。

于是,钱就成了万恶之源,众矢之的,清高之人视之为粪土,不屑于提它。凡事本来是清的,雅的,正的,一提钱就成了俗的,邪的了。

因一度时期的钱是用铜做成的,于是就称有钱人为满身铜臭。反正肆意践踏,一言以敝之。

以往那个火红的年代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为人民币服务。一字之差,充分显示灵魂高尚。反正,钱这个东西,一向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人在世上活着,没钱还真是不行。试想,上面说的这个“阿堵物”的创始人夷甫,倘家里没几个钱,老婆孩子等着他养家糊口,他能如此这般地清高么?

[历史典故:阿堵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鹜蚌相争渔人得利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鹜蚌相争 渔人得利的历史典故,供您参考,希望帮助到您。

鹜蚌相争 渔人得利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在苏代的劝说下,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鹜蚌相争,渔人得利”。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蒋经国-从政轶事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主政台湾时期

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一”。在推行十大建设之前还在行政方面进行十项革新,使行政执行更为简廉有效,此外也颁布“政治与社会革新”的八项要点,有人将这两次革新统称为“十八项革新在其主政台湾期间较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积极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执政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以及实行“民意机构改革”等,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推动政治民主化

蒋介石逝世后,台湾社会由追求经济的富裕,转向追求政治的民主。这段期间发生的中坜事件(1977年)及美丽岛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趋势的隐隐胎动。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面对来自海峡对岸、国际局势和岛内本土化潮流的压力,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才得以继续维持。20世纪80年代,蒋经国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到国会改革。

蒋经国开始思考解严以及国会改革问题萌芽较早,据称曾交待马英九研究“戒严”(martial law)的意义,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戒严的观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蒋经国在总统府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对方“中华民国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台湾的“民主改革”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此後,《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与《动员勘乱时期人民团体法》的草拟工作,曾遭遇党内质疑大幅度开放自由权利是否合宜的声浪。蒋经国之回应是,“解严后当然应该更宽,不能更严,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国民党必须持续改革的基调因此确定。

1987年7月15日,《国家安全法》开始施行,同日台湾与澎湖地区正式解除实施了三十八年的戒严(金门与马祖则在数年後解除战地政务。蒋经国“法统在法不在人”的决定,确定了台湾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随後又解除实施了三十多年的报禁。

蒋经国著有《我的生活》、《我的父亲》、《负重致远》、《蒋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分别是毛蚧和苟彧。一天,他们为曹操提了两条建议。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其二,要重视耕种,开荒种田,广积粮。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两条建议。于是,经过仔细筹划,开始实施。

他首先打听到汉献帝的下落,然后亲自去朝见皇帝,把皇帝接到许昌,他自封为大将军,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条措施实施了,曹操心中很是高兴,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曹操开始实施第二条措施,解决粮食的问题。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地,实行军屯。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曹操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操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当曹操用力将马 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操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曹操割发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敢违犯。当时,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许昌,军民共同发展农业,保护庄稼,这样,使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这为曹操打败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武则天当女皇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名副其实的女皇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武则天当女皇帝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下车泣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下车泣罪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出处】

(汉代)刘向《说苑·君道》。

【释义】

罪:指罪犯。下车向遇见的罪犯流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历史典故】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早在尧的时代,洪水便已泛滥成灾,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禹在舜的时期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任务,帮助百姓解决了水患带来的困扰。舜见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便把部落领袖的位置以禅让的方式传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刚巧有个罪犯被押着从他的车前经过。禹见到了,便吩咐把车停下,问押送的人:“这个人犯了什么罪?”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别人家的稻谷时,被抓住了,我们把他送去治罪。”

禹听到这里,便走下车,来到那个罪人身边,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犯罪的人知道问话的是个大人物,吓得低着头不敢吭声。禹见他不说话,便尽力地规劝他,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禹身边的人见了,都十分不解。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别人的东西,就应该送去受罚,大王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禹擦了擦眼泪,说:“我不是为这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以德化人,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从来没有人作奸犯科。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做出这损人利己的事来,因此,犯罪的人虽是百姓,其实是由于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让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尧、舜啊!”禹当即命人在一块龟板上刻了“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犯放了。

【成长心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是面对错误,每个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人面对错误,寻找它产生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有的人面对错误,或将它归罪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或将它归罪于别人,总是不肯自我反省;有的人面对错误,从自身寻找症结,并将别人的问题也一并归到自己身上,连别人的那一份也一起承担……这其中的差别,我们一目了然;这其中的对与错,我们也了然于胸。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其浪费时间推卸责任,不如抓紧时间,好好地反省一下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