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034

作文

270

《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湘江北去观后感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听到《湘江北去》,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毛泽东领袖在湘江待过的时间以及伟大的事迹。

片段主要叙述了毛润之(毛泽东)在1918年看到中华多数人民勾搭日本人,篡党地位。毛泽东、萧子升、杨开慧……一帮湖南爱国抱有中国思想的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智来到了北京当代。

在先生杨昌济的指导下,他顺利当上了北大图书馆新一任的临时管理员,在那里他结识了和他一样爱国的李大钊、陈独秀先生,而又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实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大钊先生让他去法国“留学”,但是他又声称:“我是中华的炎黄子孙,中华少年,我一定要救国救民,就算死也值得!他表示留下来研究“中国历史的问题”。

他奔赴长沙,那时正值五四运动,中国爆发的时代,毛泽东加入到了《新民学会》顺利成为了新民学会的一员一个核心,大家都一致选他为“骨干”,“领头”,他为了不让大家气馁、灰心,自己创造了《湘江评论》每天都刻苦地写一些报纸和书籍。

当他带领着学生大打屈张时,长沙司令督军张敬尧想法设法、绞尽脑汁地与他作对,三番五次带领着手下的兵去挑挟他,张敬尧使用暴力压制爱国民众对民众不敬!

毛泽东与何叔衡踏上了上海“中共一大”的路途,他们犹如滚滚长江,爱国的精神汇入历史汇流……

看了这部老电影,我不禁回想起那时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严刑酷打的场景……

我的观后感:

文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爱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勇进奋前。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心里怀揣着最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最正直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娇小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

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娇小、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16岁的少年,在战火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没有像个英雄一般冲锋陷阵,他表现得只是一个正常孩子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与恐惧。影片一开始我们就见到像个无头苍蝇一般的王瑞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被父亲背在背上保护着,他太平凡了,没了任何主角光辉,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等着谢幕一样。然而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在长征道路上被越磨越锋利越来越勇敢,当他在战火中涅槃重生时,那个瘦弱的少年消失了,眨眼间他变成了一个高大而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着。

长征途中不乏这样的少年战士,他们饱受战火摧残和亲人离别之痛,告别家乡,告别父老,告别昨日的过去,加入队伍只为迎来民族美好的未来和明天。他们铸成了长征路上移动的长城!这部影片中,有三个字让我很感动: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无数人的信念与力量;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瑞伢子的父亲说过,瑞伢子说过,毛主席说过,曾连长说过-----无数的人都说过。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跟着共产党走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尽管党内有不和谐的音符在,我们也不能一口否决了整部曲子。

我们要始终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跟着走,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得见今日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会有今日的明媚阳光看到湘江战役时,我突然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曾经的长征?长征是伟大的,因为他见证了一个内忧外患的民族的成长史;但同时他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由于某些人的错误指挥,湘江边上尸体成山,其中就有瑞伢子挚爱的父亲的尸体。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眨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长征路上有太多需要我们细细体会的精神太多留给我们思考的镜头。在那样一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那些真诚那份赤子之心都是出自心中的情感流露。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崇尚长征精神,不为炫耀,不为宣扬,而是激励一代代炎黄子孙,告诉我们曾经有那么一个民族他们奋起反抗不畏强敌用生命筑起一道道长城保卫着属于他们的国土家园。长征,永远都不是一件过时的陈旧往事,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征的脚印将延续下去,直至永远!古有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侵略,而今长征啊,你筑起城墙将成为另一道长城保卫着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热血土地和它的儿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看《长征》的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在红军长征xx周年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活动。我们观看了《长征》这部电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在长征时作的。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艰辛,他们不畏艰难,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要富强靠的不是神仙黄帝,而是自己。在看《长征》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那里的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象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些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红军战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把自己陪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征影片《太阳河》观后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5月20日下午,由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的电影《太阳河》在北京市文联隆重举行首映式。郑小强、张会等法律顾问团队成员应邀参加了本次首映式。

首映式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影协主办,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文联等单位领导出席并发表讲话,导演陈逸恒、主演黄薇、田小洁等亮相并与观众进行了互动,电影出品方负责人、众多导演、演员、媒体朋友以及观众等数百人出席。

影片《太阳河》是今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获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特别资助,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特别支持。同时,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104岁的老红军王定国还专门为该电影题了片名。

导演陈逸恒介绍,电影《太阳河》改编自原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同名话剧,讲述“5个人的长征”故事。四个红军将士接上级命令将一个国民党军官押解到驻地,当面临大自然的残酷挑战和生与死的选择时,红军战士展现了信仰坚定、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绽放出耀眼的人性光芒。影片去年7月在海拔2900米至3500米的甘南草原拍摄,克服了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45天完成拍摄任务。甘肃籍导演陈逸恒之前凭借主旋律电影《腊月的春》收获诸多奖项,他表示《太阳河》是他第二次执导主旋律电影,倾注了对甘肃那片土地的深情,也希望这部电影能为银幕带来更多的思索,“电影的功能不仅是娱乐,还应该有正面价值观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血战湘江观后感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血战湘江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勇士》这部影片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一昼夜奔袭24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传奇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的大智大勇,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和勇士之情。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

《勇士》改编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国军的层层阻挠,越过了坎坷崎岖的山路,准时完成作战任务,与左岸部队包围占领泸定桥,粉碎了国军的计划。该电影高度复原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过程,还原了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同学们更深一步了解了红军前辈的光荣征程。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我们正确的未来走向。正如能动四班自愿者陈盐所说:“当我们衣食无忧,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安心学习,可以一点一点感受这个世界美好时,我们不应该窃喜,而且应该选择铭记!八十年前,一群可以称作伟大的人民战士,用难以置信的勇气和毅力完成了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现党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谱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八十年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24日,由我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分团委协办,号召并组织全校500余名师生于锦绣会堂一起观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电影——《勇士》。

影片聚焦长征重大战役——“飞夺泸定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征中的伟大壮举和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

“ 影片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感动着现场的人们。我们不禁深思:何为勇士?是红四团团长?政委?还是老廖、老于、云贵川这样的红军战士?答案也许永远无法统一,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勇士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是为世间公理正义、敢于顶天立地者!

历史要铭记,信念要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永远不能丢弃,我们应向《勇士》这样真实还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致敬!向《勇士》这样的先辈勇士致敬!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三

“勇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没趣,和主演阵容一样让人没什么期待。没有开场前,我已经抱定了一旦出现徒手炸飞机之类的场面就分分钟走人的想法,但开场之后,整部片子剧情严密、节奏紧凑,背景音乐也非常有史诗感,红四团和红一团的战士们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以坚强的信念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步兵行军奇迹。

指战员的排兵布阵、战斗英雄的智勇双全、新战士的成长进步、英雄烈士的忘我牺牲、同生共死的战友情、战争场面的真实残酷、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还有反复回响的“前进,前进”,看到战士一个个在二百四十多里的奔袭途中倒下时,无数说不清的感触梗在喉咙里。

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是红军战士行李上面挂着的奇形怪状的小木板,大家一边行军一边识字,选的字也非常好,民族、信念、坚持、理想,伴随着战士们的讲解,饱含了家国情怀与革命信仰,充分表现了我党重视并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其次是那个押解着国军炮兵俘虏的战士小王,这位既好学又实在,呆萌呆萌的小战士之前一直想拜廖营长为师,黄团长要留住技术人才,他就一直缠着这个被绑回来的俘虏让他教自己操作迫击炮,可惜他没有走到最后。

第三个就是那个国军炮兵俘虏,操着一口四川话混饭吃的老兵油子、信佛、炮打得准、但不想杀生,行军路上各种负能量,一直求着团长和政委放人,后来被红四团的战士们打动,自愿参加红军,还在最后的飞夺泸定桥决战中立了大功。

据称,当年完成飞夺泸定桥这一壮举的红军勇士,没有一个人活着走进新中国,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带我们去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记得里面那个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他的全家都为长征作出了贡献,难道这勇于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湘江突围时,王瑞失去了他的父亲,但同时他也认识了毛泽东。这残酷的战争给王瑞的心灵创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痛,可是父亲和连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却让他又坚强了起来:跟着走!

跟着走的王瑞,亲眼目睹了毛主席与他的妻子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几率,不得不丢弃刚刚出生的女儿。悲痛激发了大家的战斗意志,终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大胜战 娄关山大捷,

王瑞经历了许多伤痛,可是,新的伤痛又向他 涌 来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连长为了保护遇到险情的王瑞,落崖牺牲了,王瑞失去了他最敬爱的兄长!

里面有许多场景值得人们感动,可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爬雪山的时候:二十二位名红军战士挺着牺牲的危险,一步一步的爬过雪山,就是这二十二位红军战士,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与此同时,王瑞失去了他的最后一位亲人 姐夫肖德昌,肖德昌在被敌人打中一枪后,手紧紧的拉着绳索,可是还是从绳索上跌入了汹涌咆哮的大渡河种,王瑞的眼泪不禁掉了下来

在打响胜利号子的同时,王瑞得彝族兄长 达尔火牺牲了,这位才刚刚参加红军不久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到桥头堡时,被子弹击中,他头上那绺 天菩萨 长发随风轻飘

在《我的长征》这部电影中,王瑞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父亲、姐姐、姐夫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苦难与艰险一直磨砺和刺痛着王瑞的心,然而一直关心他的毛泽东却用自己长辈般的慈爱和坚定博大的意志,抚慰和激励王瑞,是她在炮火硝烟中真正成长了起来!

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重新走上了长征路

看完这篇电影,我的感触很深。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血泪史相比,我们今天遇见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想想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连生命都可以牺牲,我们好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呢?百百万万红军的壮举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他们那坚定不变的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价值!我们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把这段长征精神牢记心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以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感恩与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长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一路走过来,我看到许许多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逃课迟到,攀比炫耀等等。是的,或许我们觉得这样子很幸福,但这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扪心自问我们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心虚了吧。

或许年轻的我们会迷途,会不知所措,就像红军当年那样不知往何走,但请不要轻言放弃,只有不动的目标最容易被找到,还有哈佛图书馆管训说到“学习时的痛苦是短暂的,学不到的痛苦才是终生的”,在我们这个最需要知识的时期浇灌的时候,或许为了将来的胜利我们要静静的沉寂、蓄势待发,但请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往哪走,跟着走,跟着党走,用党先进的思想不断武装自己,承担起我们大学生背负着铁的使命——振兴中华民族。

当然我们大学生不用流血也不用牺牲,但我们却要以铁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完成我们“铁的使命”.以史为鉴,想着我们的革命先烈在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路抛头颅山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看着他们的故事想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想着我们周围的是是非非,无疑会为我们浑浊的灵魂注入道道甘泉,而且这也会给我们如何去走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长征影片《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惊沙》描述了西路军一支部队为了突破敌人的攻击,死守临泽城,伺机突出重围。影片中战士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涌现了秦基伟,韩仕宏,彭定山等一系列英雄形象。最终在与敌人的几次交锋中,我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最终仍终于突出重围,在这次突围战中取得了胜利。

尽管没有敌人一样精良的装备,没有敌人那么庞大的部队,但是在与敌人的激烈对抗过程中,我军没有丝毫的退缩,全部勇往直前。这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军人,钢铁一样的意志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危难的境遇,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学会奋战到底,坚持不懈。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难以忘记“战场上只有战士和烈士,没有伤员……”这体现了革命前辈对胜利的渴望和一种忘我的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为我们的安定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作为一名即将进入部队的国防生来说,我们更要有这种“战场上只有战士和烈士,没有伤员”的概念,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废,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小伤病就选择止步不前甚至退缩。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就是秦基伟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场面,战士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事业成功的向往,没有枪,没有子弹,就拿着大刀向前冲,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在敌人的牢房中苟且偷生。我们作为一名预备军官,在进入部队后,也一定要学会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做一名满腔热血的优秀的部队军官。

《惊沙》中的部队之所以能突出重围,不仅仅靠的是自己的一股干劲,严谨的作战指挥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公秦基伟能抓住战机,果断出击,为部队突出重围也埋下了坚实的伏笔。如果我们在进入部队后,参与作战指挥,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冷静的头脑,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指挥,果断的下令,这也是一名优秀军官应有的素质。

看了这部影片,我对我今后的学习和训练生活有了更高的目标。我不仅仅要顺利完成学业,更要为我以后的部队生活打一个坚实的基础,多积累一些战争的知识,多学习一些战争策略,为做好一名合格的军官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毛主席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毛主席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

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长征影片《太阳河》观后感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让这部在重要历史节点之上的献礼之作,能够尽快完美呈现给观众,目前,电影正在甘南夏河热拍。甘南位于甘肃省的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黄河上游,海拔较高,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交通单一,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同当年考验长征中的红军一样考验着这个充满斗志的电影团队。对剧组中很多未曾经历过如此恶劣环境的演员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刚刚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作品《黄河在咆哮》,又马不停蹄来到电影《太阳河》剧组的演员黄薇表示:“早在出发之前自己就做足了功课,知道拍摄地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年平均气温只有4度,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来的第一天就对这里的日照印象深刻。有预想过会出现一些高原状况,但这些都不会打消对这次拍摄的期待。”

尽管拍摄环境恶劣,但大家对这部经过革命根据地风雨锤炼的影片依旧满怀期待。因为《太阳河》倾注着影片创作团队专业而又执着的心血,更因为《太阳河》凝聚着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红军精神”。故事饱满,情节丰富,人物生动,主题深刻是影片创作团队多次推敲修改剧本,深入甘南多次实地考察选景之后,打磨出的电影《太阳河》的完整“脉络”。这条正在经历甘南风雨锤炼和革命光辉洗礼,即将带着耀眼光芒流向电影界的《太阳河》能否在浮华聒噪的电影市场中滋润出一片傲然的绿色生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没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因而在长征之路上每天都会有流血牺牲。但面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要受到国民x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但是面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只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毛主席问到瑞伢子是怎么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多年,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英雄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但是长征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但也许由于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体会,《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代新青年已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遗忘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通过观看长征纪录片,让我回想起小学时候所学的《七根火柴》,无名老党员用生命守护着那珍贵的七根火柴,为了能给部队带来火种,给长征带来希望,他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这也许这就是一名党员坚定的信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更应学习培养这种信仰,因而我今后要学习长征英雄们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保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踏实工作,希望今后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扎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小段电影《扎喜长征》,我哭了

电影中描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吸收了一个藏族小伙,他叫扎喜旺徐。在过草地时,红军没有粮食,但还是坚持不打扰附近的藏民,只有挖草根度日,扎西想到了到附近的寺庙筹集粮食。虽然从寺庙找到了一袋青稞面,但为了能和寺庙的主人当面相借,大等了一个晚上,结果红军在当晚就转移了,幸亏老班长在临走时给他留了一碗野菜汤和一个箭头,才使得扎西能够朝着箭头的方向一直追,在路上扎西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但当他抓起第一把青稞面往自己的嘴里送的时候,他犹豫了,愣是小小的吃了一口,把其余的放回袋子,继续赶路,结果在路上晕倒了,幸好被一个藏族姑娘救了,后又继续赶路,在路上遇到两个国民党正抢了老农的一群羊,趁一个国民党小便的机会扎西用玛刀杀了另一个国民党,但在搏斗的过程中被另一个国民党在左肩打了一枪,但他还是缴获了两把枪,并意外的获得了一群羊。与此同时,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扎西没有赶上,而此时的红军队伍只有这么一名藏族红军,他的经验对于红军能否走出草地意义重大,于是派人往回寻找。由于没有粮食,红军只能把自己的马给杀了,当扎西赶着一大群羊回来的时候,红军的所有官兵都高兴坏了,但这时扎西的枪伤已经严重发炎需要马上取出子弹,经过抢救他活了过来。

看到这里,我笑了,我真想对扎西说:你真是好样的。

很少接触这样优秀片子,但每次看这样的影片对我的促动都很大。今天,在客厅看完后我有一种写进blog的冲动,有兴趣的你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我写的并不是很好,但我觉得电影本身真的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红军后代、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旅游爱好者纷纷踏上“重走长征路”的漫漫征程。在行走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展望未来,人们常常会发出深深的叩问:长征永远在路上,该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哲人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读懂长征,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于回望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也是复兴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穿越抗战的烽火,迎来天翻地覆的巨变,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迈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80年来,复兴征途穿越历史风云不断延展,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一次次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续奋斗,闯出了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长征永远在路上,那一条永不褪色的地球红飘带,串联起多少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路标。

前程万里,不改初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当沿途的风景从荒芜变成繁华,我们依然行进在新的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时不我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任在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新的历史赶考的考场中,硬仗会应接不暇,难题会接踵而至。拿出当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铿锵有力,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不断抵达梦想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后,我们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

电影开始了,我们都认真地看《我的长征》。整部影片让我高兴,让我悲戚,让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身边不时回绕,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的心中回荡着。

影片中,红军战士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他们不畏艰辛,日以继夜地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现在起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长大后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同学们,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他造中华民族世纪的辉煌吧!《我的长征》观后感我的长征观后感《我的长征》观后感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勇士》讲述红军长征过大渡河与泸定桥的事情。此片在某些网友打分网站,评分极低。暂时抛开电影内容不谈,本片的拍摄水平,至少在《港囧》、《美人鱼》这样的闹剧之上,而于枪战一面,大约也可以致敬一下近期的《我的战争》和《湄公河行动》。

那么,还得回到内容本身去谈这部长征题材的电影。在战略战术层面上,这部电影略有长进,红军和国军形成对峙局面,一个奔袭,一个围堵,算是各自打牌,有来有去。战争戏的好看之处,就是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排兵布阵打调度。

这是技法方面。情怀上呢?《勇士》继承的,是十七年文学时期(更早可追溯到延安文学时期)养成的一种对战争小说和战争电影的创作态度——革命的乐观主义。什么叫革命的乐观主义呢?就是,也展现死亡,展现正面战场,但不把死亡搞的那么悲观,相反,在战斗中,实现一种昂扬与积极向上,在牺牲中寻找快乐。我们以往的很多此类题材,都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比如,《小兵张嘎》,当战争喜剧看,都行。

《勇士》,显然也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对牺牲的痛苦尤其是个体的肉体与精神痛苦,不多着墨,相反,把这些痛苦变为一种对牺牲的乐观向往,成为一种革命精神。这种战争片的指导思想,一直充斥在中国此类电影的创作指导第一线。

同袍兄弟杀红眼,红军还是国军,几十年后再看,都没什么可骄傲的。内战,素来是各大民族都不愿意正面歌颂的。即使美帝这样的没文化的民族,在涉及南北战争题材的影片的时候,也不愿意过分歌颂胜利者,更不愿意贬低南方政权。韩国这边,在讲述内战的电影上,更是有很多例子。

《欢迎来到东莫村》,算是韩国内战电影中比较典型的。该片对朝鲜战争的讲述,不是韩国这边多威武,或者多无辜,更不是朝鲜那边多无耻,或者多蠢猪。相反,电影将韩国军人和朝鲜军人置于一个孤岛山村,这里世外桃源,如此美景与淳朴民风之下,竟然要被美帝飞机轰炸。朝鲜和韩国军人联合起来,对抗轰炸,保护平民。

这是韩国战争片对于内战的一种态度。大量的韩国战争电影,都致力于弥合南北关系,并且致力于构建一个民族之间的地缘血脉。基于此,这类电影很少有革命的乐观主义,更不会以战争为乐趣,甚至于不会把会打仗当做炫耀与歌颂的桥段。这类电影,已经从歌颂某类精神,发展成为对整个民族的人文关怀。

我有一点思考,我们的长征戏,能不能也致力于弥合两岸关系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能否更多地进驻到这类电影中去?比之于对战争和战争英雄的歌颂,是否弥合自己民族的内部矛盾更有价值?

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更超前,还是弥合民族内部矛盾更超前?我受教育的程度低,想不通这个问题了。《勇士》里边,国军将领在是否炸毁泸定桥的问题上说,这是给老百姓修的,炸毁了,咱们就是千古罪人。这个桥段,在片中,只是给国军为何没有毁掉泸定桥以理由,但是,这个无心一语,却能带来不少感动——为百姓着想,才是最大的社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的长征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长征,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飘过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长征的故事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绕在我眼前……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还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红军的顽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看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一道的困难。而我们面对困难时,却知难而退,像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有时没经过任何思考就放过了。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苍白无力……

从红军长征中,我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顽强……今天,我们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红军精神发扬下去,认真学习,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开学第一课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9月1日晚上8点,我和爸爸妈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为我们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节目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节目主持人撒贝宁、董卿、何炅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在展现长征精神的同时寻找长征与当下的结合点,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在第一个篇章《信念不移》中,撒贝宁以《三棵柳树》的感人故事作为开场白,也为整节课的“致敬长征”主题定下基调。第二个篇章《勇往直前》的主持人何炅,则邀请“独臂将军”贺炳炎之子,讲述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董卿接棒第三个篇章《百折不挠》,对话将军的后人们,讲述了许多红军百折不挠的故事。第四篇章《坚持不懈》,撒贝宁将提出“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的思考。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邀请了多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平均年龄都超过百岁。在革命岁月,是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长征路,用自己的意志谱写了长征精神。

每一位讲述故事的老红军,步履蹒跚、在亲属搀扶下上台给童鞋们讲述长征旅途中的那些伟大事迹,和那些包裹在苍老背影里百折不挠的强大信念。

节目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全场人员起立一同唱响国歌,注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至顶端,开启长征精神的传承仪式。

看完节目后,我打心眼里敬佩那些红军爷爷: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就叫苦不迭,他们走了八年也没有一个人喊累;我们穿着防晒衣喝着冰水,他们穿着磨破的军装嚼着草根。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血战湘江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陈力导演、柳建伟等编剧的《血战湘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战争电影,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关系到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的全过程。这一战,放在《资治通鉴》和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这支军队,从此不再有如此被动危急的时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须要从军事上立住脚,才有可能将其理想和抱负实现。

1840年以来,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寻找和选择救中国的主义、方式、办法,事实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国民党(数次机会)等,都没有实现将中国焕然一新的能力,既无从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基层,也解决不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更是触摸不到工业化的边缘,至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完全无从谈起。从国家(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无力者就应该退位,但是任何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失败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经过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实验,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后发现,革命不彻底和反复的国民党无法作为稳定和有远见的革命共同体,中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才能实现组织化、纪律化的中国,才有可能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寻找机会建立起工业体系,追赶以及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也就是列强)。而这一切的关键,首先在于活着,然后发展。

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决定着红军的前进方向,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代表的实干派在长征途中与左倾路线、冒险主义的李德、博古进行了政治、军事和路线上的坚决斗争。王霙饰演的毛主席,以大无畏的胆识,不但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及军队作战,也要和桂系军阀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何健进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杀死朱德夫人的元凶。桂系军阀与中央军有合作有矛盾,期间的缝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随时应对变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无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条追来的疯狗。

而在党内、军内,组织和军事强行扭曲,特别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刻舟求剑,不能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反围剿和长征路上以教条主义不断在客观上牺牲着红军将士,而年轻的博古也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认知,无法担当起特殊位置的考验。而周恩来则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不断边缘化,然而他与中华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的

红军的战略性大转移,史称“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正在进行时”的长征,却没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荡荡、的生死之途。血战湘江关系尤为重要,出发时的八九万人,渡河之后只有两三万生还。1949年后的解放军元老们,回顾往事,都会想起这一战,关系到中共中央及红军绝大多数领导骨干的生命之战,是那么的接近于团灭。

国民党军队高层的各怀鬼胎、以邻为壑、畏缩不前,即使让红军损失惨重,但是以红军34师陈树湘为代表的牺牲者的强力阻击,还是为红军主力赢得了渡过湘江的时间。《血战湘江》将批判的武器对准将士的血肉之躯,镜头非常贴近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连绵,李德在冒进的同时还要求毛主席的部队携带着成了累赘的辎重,导致红军行进速度过慢,让国军的轰炸和追击造成更惨痛的伤亡。《血战湘江》并没有将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给了李德自我辩护的理由。毛主席以其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的熟稔,诉求明确的提出建议。而李德则“主观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确实不足以在最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军事家的时刻继续待在那个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作为核心。《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则是党派、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在历史的大风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这风口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