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029

作文

270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全文共 304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关卡,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一路,但长征路上的第一场硬仗——湘江之战,却是不得不说起的一战。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开始阶段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看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战士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这次惨败让许多有识之士警醒,他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会失败?以后的仗要怎样打?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这一命令立刻让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紧张起来。当时,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左右两边又有堵截,湘江横在眼前,及时抢渡是大部队转移唯一的选择。

11月21日,防守湘江沿线的国民党兵不敢与红军硬碰硬,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撤走了原本驻扎在湘江防线的部队,使蒋介石计划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无人防守的缺口。这是天赐良机,能不能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就在此一举,但中央红军却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自中央军委下达了渡江命令之后,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就于二十七日赶到了界首渡口。由于原来的驻军已经撤走,而被蒋介石派来接替防守的部队还没有赶来,这个渡口就无人把守。

红军战士没有经过战斗就顺利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六十华里的湘江两岸。而此时,中央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远的地区,只要赶到渡口就可以平安地过江了。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江两岸都在红军的控制之下,不用顶着枪林弹雨渡河。剩下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在敌人的守军还没来之前渡过湘江。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但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敌人随时都会来,所有人都焦急万分。

红军的行军速度一直都很快,怎么这一次就是快不了呢?原来,在突围前,中央领导想将整个中央苏区几年来的家当都搬走,雇佣了几千名挑夫,整个兵工厂都拆卸下来,绑成担子。凡是能带走的东西都装在驴子和马匹上,比如大炮、印钞机、文件档案,都带上了,就连工厂里的机器也不例外。

一门大炮拆卸以后就要八个人抬着走。大炮底盘就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工厂的石印机也舍不得扔下,要七、八个人抬着。这样庞大的运输队伍,在宽阔的大道上都不可能走快,更不用说在湘江沿岸的羊肠山道上了。

而当敌人摸清红军是要转移到湘西以后,就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建立了三道封锁线。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仍然采取硬碰硬、死拼的办法对付敌人,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游击战术。这样一边打一边走,还带着大量的负担,使红军每天行军的速度跟蜗牛一样。

11月 26日,走了八公里;

11月 27日,人困马乏,走得更少了,只有六公里;11月28日,军委纵队不得不改变计划,丢弃了一些笨重的器具,这一天走了二十八公里;11月29日,情况更加紧急,军委纵队命令,红军战士只留下必备的口粮和武器,全速向湘江进发。这一天走了三十二公里。

足足用了四天时间,中央军委纵队才赶到湘江岸边,准备开始渡江。遗憾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的湘军和桂军也赶到了。敌人的部队蜂拥而至,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碧清的江水被习习的江风吹得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风景如画的湘江沿岸,忙着渡江的红军战士坚守在两岸的渡口上,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渡江,他们丝毫也不敢放松警惕。

就在此时,白云之间忽然传来隆隆的巨响,黑压压的飞机铺天盖地地从云层中冒出来,在滚滚奔流的江上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高射炮,只能任敌人的飞机轰炸,完全没有反击的机会和能力。

有恃(shì)无恐的敌机大模大样地在天空中盘旋,有些甚至贴着树梢飞行。刚到江心的战士们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流。

与此同时,敌人的大炮也在攻击着我们的红军战士。

炮弹一发又一发,红军的阵地上炸开一团又一团的火光。在重武器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装备根本无法相比,但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成功过江,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炮弹与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昏死过去。但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中央军委纵队安全渡江!

武器装备简单的红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和炮弹,那种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是十分残酷的。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硬是用身体阻挡了敌人两天的进攻。

敌人的炮弹好像永无止境,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却比轰轰来袭的爆炸声更加坚定,一定要顶住!一定要顶住!

12月月1日,战争打响的第三天,战况进行到了最艰巨的时刻。敌人不再用重炮和飞机等重武器,而是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控制渡口,拦截正在强渡的红军队伍。这是面对面的厮(sī)杀,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意志力与精神力的较量。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再重要,双方拼的是勇气,是信念!不管敌人带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冲上来,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用自制的手榴弹挡回去。

敌人的一个连被打退了,又冲上来一个营。

一个反动派冲过了防线,就有一个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迎上去,给敌人迎头痛击。

敌人用机枪扫射着向前进攻,就有红军战士以身体作掩护,让战友们得以打退敌人。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界首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战士们的手中。湘江两岸洒下了千千万万红军的鲜血,战士们却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2月1日下午五点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中,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后清点人数,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有三分之二的战士都在这一役中丧生;第三十四师在战斗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拼尽全力,直到弹尽粮绝,除个别战士受重伤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但渡江之后,仅剩下三万多人,其中还有许多轻、重伤员。

望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和江上漂浮着的烈士尸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中央红军领导的心情都异常沉痛。许多成功渡过江来的战士都痛哭流涕(tì),为自己昔日的战友悲痛万分。

被狂轰滥(làn)炸之后的湘江,天空中浓烟滚滚,雾气笼罩,朵朵乌云浮在低空,使硝烟弥漫的江上更加压抑。原本碧清的湘江水已成了血色,秋风吹过,荡开红色的涟漪(lián yī),满目都是尸体、行李、破碎的枪支和衣物,场面沉闷而悲壮。

往日并肩作战的同志,经此一役后就长眠江底,再也见不到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许多领导人都因此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中央领导们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仅长征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也将遇到极大的危机。

这场战役以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以及要求更换领导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使红军革命的方向有了向正确路线扭转的条件。

湘江之战中没有个人英雄,因为全体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都是英雄。他们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武器和还没有修筑完成的工事,互相掩护,用生命的代价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用忘我的厮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用血的付出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是血色湘江之上最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的集体英雄!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5.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6.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7.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8.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9.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10.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一段神秘的历史,一段属于人类传奇的历程,它的背后有着不少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我的长征》就是演示长征的故事,一位战士回忆他长征时与毛主席、连长的感人故事,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收益匪浅。红军战士们为了中国竟愿去完成那么大的一个目标。再想想自己,家长让我做些数学题我就不高兴,让我写一篇周记就嘟嚷着不愿意。这么小的事我都不愿意去做,长大还能成什么材,当什么博士。我曾在一篇日记上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世界的横幅上,现在一想,那可能是天方夜谭,成功不会轻易地服从懒惰的人,更不会把自己拱手相送到一个懒惰的人面前。在红军战士长征的过程中,相信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成功地穿过雪山草地,他们并没有空想,而是努力地实现目标。我呢?一天漫无目的,总是这逛逛,那转转,心里所谓大的目标都是空想,比如拉小提琴吧,想着要拉30分钟,可拉一会就不想拉了。记得国庆节我们去黄龙玩,传说中美丽的五彩池就在山顶,我去就是为了看五彩池,可是爬到山的三分之一,因为把脚扭伤了,就闹着下了山,后来看到临座的小妹妹拿着在五彩池拍的照片时,我又后悔又羡慕。我是多么没毅力,一点困难就退缩,跟红军根本不能比,也不敢比。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得到的太多失去的也太多。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1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红军后代、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旅游爱好者纷纷踏上“重走长征路”的漫漫征程。在行走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展望未来,人们常常会发出深深的叩问:长征永远在路上,该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哲人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读懂长征,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于回望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也是复兴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穿越抗战的烽火,迎来天翻地覆的巨变,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迈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80年来,复兴征途穿越历史风云不断延展,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一次次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续奋斗,闯出了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长征永远在路上,那一条永不褪色的地球红飘带,串联起多少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路标。

前程万里,不改初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当沿途的风景从荒芜变成繁华,我们依然行进在新的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时不我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任在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新的历史赶考的考场中,硬仗会应接不暇,难题会接踵而至。拿出当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铿锵有力,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不断抵达梦想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不能忘却的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一同走在25000里的征途中。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一起面对强敌冲锋陷阵。因为英雄的情结,曾几何时,幻想和他们笑谈雪山饥餐千里水草地。英雄,在心中日渐丰满,英雄是那个年代的人的一种奢求,英雄是人们心中渴望攀登的顶峰,英雄是人们心中不可玷污的圣堂。那年,两个法国人的重走长征在央视播出了,这点燃了人们心中无比的愤慨,引动人们沉静后的扪心自问。英雄的史诗巨著怎容异国人的重复,英雄的光辉征程于今何义?喧哗过后,冷静的人们思考着。新世纪的今天,躁动、纷乱的人们荷包日渐丰满,却发现自我的丧失,精神的贫乏,信仰的缺失。

长征70周年,人们原以为长征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成为尘封已久的往事。物质丰盈的人们,精神匮乏、信仰缺失的人们,再回首,却发现原来尘封已久的历史里,有一段沧桑的岁月,有一个横亘万里的思想宝库,有一个信仰高度集中的历史。那是我们曾经忽视的历史,那是我们曾经遗忘的往事,那是我们曾丢失太久的信仰。那天,一个高龄的老红军,面对长征、面对镜头,只有一句话:长征是靠信仰走下来的。周围是来回归历史,找寻精神家园,缅怀英雄的熙攘人群。不知道他们是否听到了老人的心声,但是经济的人们毕竟已经开始走入这个思想的宝库,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信仰的脊梁。

长征,25000里,走过的是25000里的征程,留下的却是25000里的火种,点燃的是25000里思想的火花,溶化的是25000里的文化,聚集的是25000里的信仰。25000里的长征不仅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那里不但有长长的25000里征程需要一步步的走,也有25000里艰难险阻需要一点点的攻克,还有25000里的团结、和谐、相互扶持,更有25000里的信仰高度集中。今天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大、社会的和谐一路走来,不也是一个25000里的长征,虽然追求物质丰盈的时候,我们丢失了精神、遗忘了信仰,但这也正是我们回顾尘封的历史,寻找曾经的记忆的缘由,正是我们今天长征途中需要判定方向,寻找出路的必然,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一点点解决的艰难险阻,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逐步建立新的精神家园,正是今天的长征需要重竖的固有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11年前的元月,我来到北京国防大学,拜访心仪已久的刘忠将军。望着眼前这位88岁的共和国有功之臣,我不禁想起杨成武将军对他的评价:“他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侧影。”

如果说,在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幸存者中,武平的刘亚楼(红二师政委)、长汀的杨成武(红二师四团政委)以其作为全军的前锋一路斩关夺隘,在军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那么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来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上杭才溪的刘忠。刘忠原任红二师五团政委,长征前夕受命担任红一军团侦察科长,率部一直走在前头,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师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后,以100公里急行军奔袭道县。红旗很快就飘上了道县城头。随即,军团首长下令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率五团向湘江前进,占领界首的各个渡口,相机占领全州。刘忠自然责无旁贷地率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五团前头,侦察全州、桂林的敌情。

前有湘江阻挡,后面和左右两侧有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红军能否突破湘江,冲出敌人的重围,绝处逢生,关键在此一仗!林彪、聂荣臻给红二师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湘江,为部队行进打开通道。

27日,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封锁线,未遇困难便渡过了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脚山铺)间的渡河点。在红二师的开路下,一军团和三军团的精锐部队也都伤亡不大地跨过了湘江。恰在这时,国民党桂系白崇禧从兴安把他的部队向南移动,佯作保卫桂林,实际上是为保存实力,避免与红军作战,因此开放走廊,让红军从兴安前往全州。此时,红军先头部队与中央纵队前后相距100公里,白崇禧的及时撤退给红军提供了涉水过江的条件,湘江渡口一度向红军敞开。按理中央纵队在两天内就可以过江,而且可能不会有多大损失,可这良机被洋顾问李德错失了,笨重的、不适当的、多余的辎重部队也改变了有利形势。28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何键派了4个师猛攻红军的北翼。最令人吃惊的是,白崇禧重又卷进了这场厮杀,他们要夺回渡河点,把红军拦腰斩断,击红军于半渡,消灭于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奉令保卫渡口,阻击国民党部队,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红军大部队全部过江。红二师在全州附近的觉山打响了阻击战。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恶战在湘东两岸展开!

激战到第二天拂晓,即30日凌晨,红一师渡过了湘江。一小时后,红一军团两个师都进入了阵地。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离开军团指挥所,同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一起在黄帝岭阵地上指挥战斗。

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被聂荣臻认为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敌机的轮番轰炸,重磅炸弹把红军震得耳鼻出血,敌人在指挥官的督战下,疯了似的潮水般冲来。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从军团首长到每一个战士,都投入了最紧急最紧张的作战准备,生死存亡在此一役。

开始,敌人猛攻红一师三团阵地,见没得利,转攻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终于突进四五里地。红一师三团两个营被迂回其后的敌军包围,红二师也面临被敌包围的险境。刘亚楼和师长陈光命令二师指战员:即使用刺刀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

大约正午时分,中央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并越过桂黄公路。接报后,红二师和红一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

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受损失最大的一仗。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减员到不足4万人。

湘江之战,除了上面所说有一个缺口可使红军避免重大损失外,还有一个时机。刘忠将军说:“我红二师攻下湖南道县后,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奉命率五团立即向湘江前进。我率军团便衣队仍走在五团前头,弄清全州、桂林的敌情。11月20日,我们到达湘江边的界首村,横渡过湘江,到全州附近侦察。21日上午,我派参谋化装进全州探实,城内只有民团,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到达。这时,李参谋长率五团已进到界首村停下,但未渡湘江。我面告他速渡湘江,占领全州。他犹豫不决,说须电报军团指挥部,听候命令再行动作。我再次建议机不可失,进全州城后电报军团首长不迟,但他坚持己见,还是先电告军团。在关键时刻,军团首长也要被动地听候红军总部也就是李德的命令。第二天,等‘渡过湘江,进占全州’的命令下达时,良机已失。国民党中央军前卫已进全州城,并在城外占领了阵地,布置了警戒。我红五团只好抢占脚山铺。事后,我向刘亚楼政委说了此事,他也感痛失良机,说如果占领全州城,通过敌封锁线可能会顺利些,红军肯定不会在湘江之畔流那么多的血,死那么多的人!”

接到军团“渡过湘江、占领全州”的命令后,刘忠暂时放下一肚子“怨气”,率部从全州城郊绕道插到全州以西的才湾、庙头、资源一带,以控制有利地形,钳制敌人,掩护全军渡江。在资源,刘忠的小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一天,他沉着指挥,派出化装便衣夺占梧桐要隘口子,连夜通过隘口向西急进,摆脱敌人的围堵,追上了后卫部队。

刘忠将军告诉我,在湘江之战中,闽西子弟兵牺牲壮烈。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灭,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而该师多由闽西子弟兵组成。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湘江之战,解放后我们福建的将军,不知要多出多少!”当年三十四师的指挥员之一韩伟(解放后授衔中将)逝世后,特地叮嘱要将骨灰运送闽西安葬,以陪伴那些早就长眠在地下的闽西部属。

刘忠在长征中带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乌江、攻取遵义城、四渡赤水河、通过彝民区、夺占晒经关、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等着名战役战斗中,冲破重重难关、种种险情,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刘伯承称赞他“功不可没”。

如今,刘忠将军已逝,但他的业绩和英名,将与红军长征精神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大戏《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大戏绝命后卫师》中,实力派演员马仑扮演了一个普通的红军士兵赖老石头。从最初为了儿子去参军,到最终为了完成使命而牺牲,作为英雄部队红34师的普通一员,他的故事分外打动人心。曾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走向共和》《我的特一营》等众多热播大戏中有过精彩演出的实力演技派马仑在采访中,动容地表示,之所以接演该剧,是因为赖老石头是一个特别真实,非常可爱的人物,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出的是长征精神,是《绝命后卫师》的魂。

红军长征是一项伟大的征程,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举;而《绝命后卫师》的拍摄同样也是影视剧创作中,一次动人的“铁血长征”。作为参与者,马仑在三个多月的拍摄中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是和剧组上下合作的切身感受,更是了解长征,走近红军后的自发感情。拍完《绝命后卫师》让马仑更加明白长征精神,更了解幸福的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当下。

现在中央台正在播《长征》这个纪录片,不看娱乐节目不看电视剧的我,却守在电视机前看《长征》这个节目。那些100岁、80来岁的老人在叙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经历时,依然热泪盈眶,而我们这些看着的人能不感动吗?过草地,饿死多少人,一根皮带都要分几次煮着吃,太感人了。长征都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人类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行动。这种不容易用语言来形容都没有力量,只有每一个人从心里头真正的去感受,才会在内心中真正的感动,从自己做起,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淬火成钢》在制作层面延续了八一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才得以呈现,这也体现出创作团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中国故事。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真实且具感染力,满足了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当下的主旋律影视剧,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其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在探索主流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淬火成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有效的情感对话。主旋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从创作、发行到播映,多管齐下,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更好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反腐新长征《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专题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白恩培和周本顺的奢华住处和所储存的财物等细节,还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忏悔。比如专题片将白恩培受贿内幕一一曝光,讲述他如何在云南主政的10年间,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地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妻子张慧清更在其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

周本顺在镜头前忏悔时说:“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姜明安对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印象尤深:“吕锡文(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讲到她身边形成的网球圈子、养生圈子、品酒圈子,从收受礼品,到贵重礼品,再到低于市场价2000万价格购买房子的巨额贿赂,专题片对她违纪违法行为的剖析很深刻。”

中纪委官网的消息称,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

片末演职人员表显示,《永远在路上》出品人是现任中宣部副部长兼央视台长聂辰席,总监制孙玉胜、李挺、黄传芳,以及监制杨华、总制片人耿志民、总编导王晓清均来自央视,总撰稿人史文杰、撰稿人王少伟、陈治治则来自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

总策划“钟纪轩”并非首次出现,2014年12月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亦是由“钟纪轩”做总策划。“钟纪轩”乃“中纪宣”的谐音。2014年3月,中纪委宣布组建宣传部,原先由办公厅负责的新闻发布工作改由宣传部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中纪委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与民众进行互动,诸多高级官员被查处消息不再依靠传统的新华社首发,而是由中纪委官网第一时间先行发布。

除此之外,中纪委高层在电视、网络视频中频频出镜,解读反腐政策。中纪委网站则自办栏目,邀请各界名人说反腐,并在央视播放教育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鉴史问廉》等。

此次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名字亦颇有讲究。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惩治腐败和从严治党等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永远在路上”这一关键词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永远的长征之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中,红军多次整编,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体制也不断调整,使部队的编制体制适应长时间战略转移的需要,确保了部队行动迅速、指挥便捷,充分发挥战斗力,为夺取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次整编,有因失败而被迫实施的,如湘江惨痛损失后的黎平整编;有根据战略转移需要和充实战斗部队需要及时整合的,如扎西整编、哈达铺整编;有为促进部队会师融合的,如甘泉会师后整编暨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等。中央红军整编次数最多,体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体现了整编的主动性、前瞻性,更体现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视连续剧《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纪念红军胜利70周年,也是学校搞活动,昨天,我们来到电影院,观看《长征》这部电影。

《长征》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共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景象。还看到了战士们过草地因没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红军过完草地,毛主席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

观看完影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长征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年是红军胜利的第70周年,人们都给予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也举办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学校也要求雏鹰假日小队去采访老红军等等。人们重视长征,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的感人故事,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长征精神。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成长。我们不可能也永远体验不到红军战士过草地、雪山,与敌人奋战的艰辛。更加体验不到,红军战士们爱国的一腔热血。那么多的战士牺牲了,但我相信,他们不遗憾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为了祖国!”这4个庄严的字,它凝聚 了无数爱国人的力量,他们奋斗,他们艰辛,却不求回报。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更加努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是毛主席在长征过后写出的,它蕴含着毛主席对长征的种种感受,56个字就概括了有着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的长征,也能充分体验出,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喜悦。正如毛主席所说:“万里长征之迈开了第一步。”是啊,万里长征是前人打下的奠基石,后面的路还要我们自己走……

我们祖国新一代的人才,需要沿着像万里长征一样的路走很久很久,长征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真正开拓祖国的义务,在我们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湘江北去观后感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听到《湘江北去》,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毛泽东领袖在湘江待过的时间以及伟大的事迹。

片段主要叙述了毛润之(毛泽东)在1918年看到中华多数人民勾搭日本人,篡党地位。毛泽东、萧子升、杨开慧……一帮湖南爱国抱有中国思想的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智来到了北京当代。

在先生杨昌济的指导下,他顺利当上了北大图书馆新一任的临时管理员,在那里他结识了和他一样爱国的李大钊、陈独秀先生,而又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实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大钊先生让他去法国“留学”,但是他又声称:“我是中华的炎黄子孙,中华少年,我一定要救国救民,就算死也值得!他表示留下来研究“中国历史的问题”。

他奔赴长沙,那时正值五四运动,中国爆发的时代,毛泽东加入到了《新民学会》顺利成为了新民学会的一员一个核心,大家都一致选他为“骨干”,“领头”,他为了不让大家气馁、灰心,自己创造了《湘江评论》每天都刻苦地写一些报纸和书籍。

当他带领着学生大打屈张时,长沙司令督军张敬尧想法设法、绞尽脑汁地与他作对,三番五次带领着手下的兵去挑挟他,张敬尧使用暴力压制爱国民众对民众不敬!

毛泽东与何叔衡踏上了上海“中共一大”的路途,他们犹如滚滚长江,爱国的精神汇入历史汇流……

看了这部老电影,我不禁回想起那时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严刑酷打的场景……

我的观后感:

文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爱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勇进奋前。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心里怀揣着最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最正直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娇小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

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娇小、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一队穿着草鞋、衣衫褴褛的战士,忍饥挨饿,在风雨交加、前堵后追中昼夜奔袭240里到达指定地点,与守桥敌军经历激烈的战斗后,他们取得了胜利,拯救了一支岌岌可危的星火部队,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电影勇士》正是讲述了这个奇迹——红四团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经典战役,关于这场战役,我们早已从书本上熟知,也在银幕上感知过。而新片《勇士》,以一种新的姿态,拍出了新意,拍出了节奏,拍出了热血。影片既有旗帜鲜明的红色元素,也有树林跑酷、竹间穿梭等商业元素。影片动作性强、音效好、化妆逼真、表演硬朗、景色优美,是一部政治性艺术性都不错的影片。

影片开篇就是红四团的急行军,红军战士脸上带着高原红,略显疲惫,一边识字一边赶路,这个真实的细节让观众很顺利的就进入了电影营造的环境中。而突如其来的一场遭遇战,开启了全片紧张、激烈、血性模式。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很多描写革命历史的作品,只有纯粹的故事而无前因后果和理想信念,更有恶意篡改历史的作品在误导、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各路神剧充斥了我们的文化宣传阵地、网络荧屏。《勇士》基本遵循了历史的本来,所以我们才能听到“我们中间谁不是与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有着深仇大恨”、“为了理想、信仰”、“同志”(虽然有些地方仍然以兄弟相称)等等这样的台词。影片将战士们的坚定顽强与英勇献身,一步一步铺开、深化、强化,而观众的情感与情绪也在红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中一点一点被感染。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开学第一课》弘扬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学期又来到了,我们又有了新的起跑线,9月1日20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贺炳炎爷爷的故事。贺炳炎爷爷14岁就参加了红军,跟着贺龙的部队。那会儿他长得又瘦又矮,大家觉得他不是当兵的材料。但是贺炳炎爷爷很要强,怎么都撵不走,还在17岁那年立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大功。

有次贺炳炎爷爷被派去传令,回来的时候,身后跟着47个俘虏。原来贺爷爷在完成任务归队的路上,正好碰上一群溃退的敌人。他大喊:“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胆小的敌人被他的阵仗吓坏了,乖乖排成队被他押了回来,贺爷爷就这样出了名。

但1935年12月,贺炳炎爷爷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的达姆弹击中了,血瞬间染红了整条袖子,如果要保命,只能把这只胳膊锯掉。由于当时医用器材大部分已经转移走了,不但没有手术刀,连麻药都不够。军医只能勉强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用绳子把他捆在门板上,给他嘴里塞上毛巾让他忍着痛。在剧痛下,贺炳炎爷爷坚持了两个小时15分钟。失去右臂后,贺爷爷仅仅躺了6天,就重新投入到战斗第一线。

低下头看看我们的红领巾,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还要努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从前辈手中接过那金光闪闪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存在,让它在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在谱写出新的奇迹,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开学第一课弘扬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共分为四节课。分别为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第一节课爱国,讲述了左权将军,他保护战友、不怕牺牲、保家卫国。左权将军带领着他的军队在敌人的炮火中撤离,他在队伍的最后,眼看着就要撤离到安全区了,可是敌人的追击炮可不留情,就在这时炮弹落到了队伍的最后,左权将军不幸中弹牺牲。

第二节课勇敢,“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去哪了……”这不是《放牛的王二小》吗?原来第二节课是讲述王二小的,王二小正在放牛,敌人拿着枪来到山口,让王二小走在最面前,带路进村,他带着敌人不向村子走,而是向我们的埋伏地走,突然枪声响起来,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这表现了王二小勇敢、不怕敌人的精神

第三节课团结,飞虎队当时是我们的盟友,还帮助我们战胜了敌人。一声警报把我们带进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一名幸存者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第四节课自强,一群小学生去体验八路军的生活,去学习当年八路军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有爱国、勇敢、团结、自强的精神,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长征题材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62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长征》这部电影是一位老爷爷回忆他当年长征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当年老爷爷只有十一岁,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中华民族不任人欺凌,小小年纪就参加了红军。跟着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身穿单薄的军衣,脚穿草鞋,他们不但要忍受饥饿和严寒的折磨,还要堤防敌人的飞机的轰炸和后面敌人的追赶。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先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用青春和生命造就了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

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的枪声,没有战争的硝烟,我们穿着皮鞋,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听老师,可是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嬉皮笑脸的做小动作,这和红军爷爷当时的处境相比,难道不应反思?我们对得起他们浴血奋斗打下的江山吗?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路上又一次激烈和惊险的战斗,中我印象最深的片断。泸定桥是大渡河唯一的一座铁索悬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上,敌人为了防止红军北上,事先拆除了桥上的木板,所以,桥上只剩下了13根粗大冰冷的铁链子,为了使所有的战士尽快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下午,红军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手攀脚踏着晃晃悠悠的铁索,边爬边铺木板,向对岸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匍匐前进。英勇的突击队员忍受着烟熏火烫,冒着枪林弹雨,终于拿下了桥头,使后面的部队及时地冲进了泸定城,赢得了红军北上决定性战斗的胜利。

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使我感动不已,我深刻的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是对红军爷爷最好的回报。

2016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

这学期的一次班队活动里,学校统一放映了一部红军长征影片,影片主要描绘的是红军度过天险大渡河前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体现了我们革命先烈的一种精神,每个故事都有发人肺腑的感动。其中,那个老渔夫对红军战士们说了一语话:“虽然在大渡河上行驶的船十有九船翻,但还有不翻的一条船呀!”正是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是呀!那不翻的一条船便是革命,便是共产党,便是新中国呀!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为了让三位小红军活着走出草地,宁愿自己只吃鱼刺骨。《丰碑》――为了让其他战士不被冻着,军需处长自己不穿棉衣,直至冻死。《飞夺泸定桥》――不怕大渡河的天险,不惧敌人的威胁,在只有13根铁链的泸定桥是与敌人展开拼死搏斗。终于一举歼灭敌人,获得又一次胜利……这些不都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一种舍己为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么?

这些精神在影片中也反映了许多。战前,我们大家团结一心,乐观向上,认真思索着渡过大渡河的最佳方案。而国民党呢?凭借着大渡河的天险,妄想将我们共军消灭在桥头。他们不仅骄傲,而且军官之间还勾心斗角,这样的军队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

就说两军共同向老渔夫借船一是吧!国民党那人简直是土匪,有时打人,有时威胁,还比枪!这像是在借船吗?倒是更想再抢船。而我们共产党的那位女同志,和颜悦色的讲道理,告诉渔夫共产党的好处,真切希望让他与共产党合作。最终,渔父被感动了,答应了借船。而躲在角落了的国民党士兵,却向我们的女同志射出了罪恶的子弹……

故事中阿姨为一条船而牺牲,有时一件催人泪下的事。当国贼向我们的阿姨放枪时,阿姨奋不顾身的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渔夫面前,并打死了那国贼,自己却中了枪弹,最后牺牲了。想想看,我们的女同志为什么要用身子挡住渔夫,保住那条船呢?那是因为她心中想着集体,想着她的战友还等待着那条船……因此,他要护住渔夫,让渔夫驾驶着船帮助红军战士们过河,最终获得胜利,解放全中国!这是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呀!而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上,这种忘我的献身事例太多太多。可见,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是多么英雄呀!他们都舍小家,为大家,使革命成为不凡的那条船!

而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接班人,要努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一切,要学习并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为发展中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祖国永远成为不翻的那条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血战湘江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近日在京首映。

该片讲述了82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中央的悲壮故事,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过去以血战湘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较少,这部影片使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女导演陈力,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而《血战湘江》是她首次执导战争片。陈力表示,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较少,电影《血战湘江》则是对我国战争题材影片的一次题材突破。在战争场面拍摄上,《血战湘江》无一3D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为全景式再现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剧组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该片由八一厂副厂长柳建伟执笔编剧,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王大治等主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9月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主播的大型节目《开学第一课》如约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晚,我观看了2016年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最想大声疾呼:“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2】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的《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国民政府逼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3】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晚上八点整,我和妈妈一起坐到电视机跟前,准时收看了继《焦点访谈》之后的节目为《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我们今天得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伟大的红军战士,他们强渡大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艰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诗句,不就是红军长征生活的写照吗?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战士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撒下的汗水就有多远!巍巍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埋葬不了他们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掩藏不住他们坚定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那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此时,我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历史再次向我们证明:长征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争做红军后人。感恩长征

我感谢那些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就是永恒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跑完二百四,拿下泸定桥!”这种信念就是勇士精神。

攀爬铁索桥的艰险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看点的桥段之一,生死关头勇士们的刚烈与机智一步一步的击退了敌人的攻击力,那个不幸被炮弹击中的勇士在掉进大渡河的瞬间,时间都凝固了,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掉下了眼泪,活生生的死的代价换来的今日美好的生活,足以令人感动泪流。这个勇士用牺牲告诉人们,胜利是需要牺牲的。

是的,最后战争胜利了。战争的胜利是全体幸存的和已牺牲的战士们共同奋战的结果。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还原了当年长征的诸多场景和事件。草鞋、铁索、森林穿梭,所有的元素都是课本中文字的真实还原。主演李东学更是把一个团长应有的顽强、果敢、足智多谋和纠结等各种情绪传神演绎,一个队伍的重点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他需要顾全大局,需要指挥整个队伍的进退,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李东学这个团长是合格的。

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有很多,这部《勇士》算是打响了第一炮,厉害了,我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