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介绍端午节习俗作文(精彩20篇)

浏览

4383

作文

354

介绍端午节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等20多个。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后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渐渐发展成赛龙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原因。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因为相传端午节是恶日。所以,端午节那天,家门口都要挂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这些东西绑成一束,然后挂在门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插在门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国的文化真奇妙、丰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国人关注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元节“普度众生”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3678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过“七月半”的习俗流行于整个汉文化地区,时间不限于一天,犹如清明前后上坟都算过清明一样,七月十五前后,祭祖宴客都是过“七月半”。江浙一带过“七月半”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备办的食品不仅要够吃,还要分送左邻右舍,并让亲朋好友带走一些。晚上,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到河边溪旁放荷花灯、烛火莹莹的小纸船,目送亡灵“往生”而去。北方相对比较冷清一些,过“七月半”仅限于祭祖,一家人会宴,并不呼朋招友。

在闽南文化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据《真西山文集》卷49记载,举行祭祀时必须“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此时,“中元三五夜之临,环诸里数百人之众,并斋心而洁虑,冀赦过以除愆,或以士农工商祈安生业,或为祖先亲属追拔冥途”。绍定五年(1232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德化、永春两县,知州谴责县官僚佐“相先自作全躯之计,委群氓于锋镝之下,举二邑为煨烬之余”,使将士、百姓“游魂荡于太空,枯骨曝于旷野”。知州亲自主持普度,为死去的百姓和将士祝愿“无复久淹之系,西方净土举为极乐之游”。普度是由知州主持,十分严肃地为祖先亲属、牺牲将士、百姓“追拔冥途”和为士农工商祈安的祭祀仪式。可见宋代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已合为一体,重点由祭祀祖先演变为普度众生。所以,宋代普度是顺应民意,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行政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嘉靖《惠安县志·典祀》记载,至明代,普度祭祀权力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改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严肃规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

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有些地方百姓过“普度日”三十天还轮不过来,于是将“开巷口”提前一天,到六月三十日,“关巷口”推迟一天,到八月一日,共三十二天。日本东京都立大学walzz《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比较谈——从普度。中元节习俗看闽南文化》,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的普度有很好的描述,引述如下:

“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

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作者按:原文误,应为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

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长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

调查个案表明普度亦开始产生变化,许多年轻人不直接参与做普度仪式,往往只参加“吃普度”;一些结婚后独立居住的儿女们普度时则依附于父母家,离开旧街道搬入新楼房的住户的一部分不做普度了。这些现象提示了这个传统活动也许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期,抑或可以说是正在开始一个新的变容时期。

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说:“中元节普度在安溪县是分里进行,属于地方性的轮祭,七月二十四日轮到溪村举行普度时,村民们便在每个房头的公用祖厅前摆上献祭品,供孤魂野鬼食用,献祭之后,在家中举行宴会,宴请从村外来的亲戚。祭鬼是一种驱除外来危害的行为,表现溪村各房头各自的边界和内部认同,同时表现全家族共同合作处理外来危害的态势,但在祭鬼之后举行的宴会,则反映不同宗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两地普度的习俗,与泉州大同小异。需要补充的是,旧时过普度,闽南风俗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一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普度祭品中有一纸马。普度的一些习俗,源自佛教“盂兰盆”节“施食”祀饿鬼的法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祭祀的主人也由僧侣演变成了百姓。

佛教认为七月为“欢喜之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三十日是地藏菩萨生日。现在很多寺院从初一至三十,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超度亡灵和孤魂野鬼。佛经有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说语,佛教徒以为七月念经超度亡灵是崇祖、尽孝的行为。现在很多人、特别是有钱人花钱到寺院作法事,超度亲人的亡灵,已成为一种新的普度习俗。很多人既到寺院请僧侣作法事,又过“普度日”大宴宾客,二者并行不悖。

安溪普渡祭祀活动 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牲礼、饭菜、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安溪俗语 “天公鸡,普渡鸭。七月半鸭毋知死?”农历七月十五就是普渡鬼节正日,闽南称“七月半”。每年的农历七月,就是闽南传统习俗中的‘鬼月’了。‘鬼月’在闽南又称为‘普渡月’老话说“傍神祝福”,首先是口福。即使再穷,每家也尽量这个月都宰鸡宰鸭来祭拜,这就叫“再穷不能穷七月,再苦不能苦普渡”。较为隆重者,在初一会举行竖普渡旗仪式,普渡时会请来僧、道法师诵经作普施法会,除了祭品,还有准备硬币、纸钱、糖果、衣物鞋等等来普施众生,作法结束后由法师将这些物品以扔、抛形式分给参加祭祀活动的信众,场面亦是隆重壮观,还有些趣味。

安溪各乡里普渡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安溪县城七个街头经过历史变革,现在统一定为七月廿九日,举行全城普渡。例如湖头镇区则是按角落地区分别从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三十日举行普渡:

十五普万仓,十六普上关帝庙,十七普伽楠和新桥,十八普船巷,十九普溪后渡,廿十普横山,廿一普坝头桥,廿二铲前普,廿三溪尾酥,廿四宗城普,廿五路元跟外铺,廿六翰林都,廿七店尾路,廿八普新路,廿九普大埔,三十普五路。

而有的则是会以宗族地区集合共同普渡,人们俗称为“大普”,例如龙门桂湖沈氏大普、官桥赤岭林氏大普等较为出名的普渡,亦或蓬莱龙居龙显堂普渡更是集庵堂派下各角落一起做普渡,范围广泛,场面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三介绍端午节语文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收到朋友的节日祝福,若不是接到放假一天的通知,我真的没有意识到端午节到了。

儿时的每个节日都是很热闹的,当然包括端午节,那时候也不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但知道要吃棕子、插艾蒿、叠端午符、戴香包和五色线。往往是在半个月前就张罗这些东西了,母亲忙着打听哪家的棕叶色好味浓,哪家的糯米润滑绵密,我们也忙着到野地里找艾蒿,到商店里买五色线,天天缠着母亲快点包棕子。端午节的前两三天,母亲便开始把棕叶、糯米、小米、红枣泡在水里,作好准备工作,节前一天,便早早起来包棕子了,一个棕子二三根棕叶,先放一点糯米,中间加一到两个红枣,然后再用糯米盖好,既要包得严实紧密,又要透气美观,看着大人们利索地包扎好棕子,忍不住也想试试,于是也张罗起包棕子来,长长的棕叶到了自己手中竟变得调皮起来,这两根拢合了,另一根却横竖合不在一起,糯米从空隙间洒落出来,急得一身汗,让姐姐帮我调整好,绑线的时候又闹了笑话,要么绑得太紧绕成死疙瘩,要么绑得太松散了架,直到她们嚷我填乱子,自己也累得满头大汗才悻悻走开。下午时分母亲便开始生火搭锅煮棕子,没一会整个院里便飘满了浓浓的棕合味,馋嘴的我们急不可耐一会跑去看一遍,恨不得马上吃上棕子。棕子往往要煮上四五个小时才能熟,我们小孩子是没有耐心一直等下去的,便相约了出去玩耍,直到天黑回家时突然想起了棕子,撒欢跑回家,来不及洗手,便将那刚刚煮好的棕子打开来。

端午节的早上,早早起来,我们的衣服里已经缝好了端午符,脖子上挂上了公鸡状的香囊,手腕间戴上了五色线,辫子里也插上了艾蒿,一切都是那么神圣而喜悦。亲朋好友间互相送棕子,小儿伙伴间偷偷比起了谁的香囊好看,谁的五色线鲜艳,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这种快乐一直延续近一个月,到家里的棕子吃完了,门上的艾蒿枯了,背上的符拆去,手腕上的五色线解下。

又是一年端午节,这种快乐的氛围似乎只能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了,城里人过节很简单,去超市提一袋冷冻好的棕子回家一吃就意味着过了端午。我也从没有象母亲那样去为孩子准备五色线、端午符,感觉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简化了传统节日那些繁锁却有趣的过程,还是平日里的压力让我们更喜欢上了那些能够尽情狂欢的洋节日?

只想回远方的家乡去看看,乡下的端午是否还象往昔那样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来临骚扰着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来,看赛龙舟。年年龙舟都是我爸爸那条船胜利。不知道今年会怎样!

我刚到江边一看,哇!他们都做足准备,老一辈的人们都手持香火,对着长江行了几拜,然后都把香火插到江边……一会儿精彩开始了。他们头上系着绳子,拿着船桨,只见船头的那个人拿着鼓吹气势耽耽,很是威武。开始了,船员们坐正姿势,握紧船桨,蓄势待发,“咚、咚、咚……”随着鼓点的加速,船只像离弦的箭一样,“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随着整齐统一的声,20多条船只不分上下,像鱼儿般穿梭水间。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条龙舟领先一步,但后面的人也穷追不舍,我大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终点了,眼见着后面的船只奋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只了。我们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着,“咚咚咚咚……”密集的鼓点似乎在鼓舞着满船的将士们,“加油、加油、加油”口号声越来越响,啊!爸爸所在的船只获胜了!我大声欢呼。

随着比赛的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活动——包粽子。

包粽子比赛开始了,看着桌子上准备好的粽叶、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纪轻轻的叔叔阿姨们、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们,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放米、配料,最后包好用线缠上,动作流利没有一丝犹豫,看得我眼花缭乱。

随着时间的流逝,比赛接近尾声了,看着奶奶们盆里慢慢的粽子,我们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当益壮啊,别看年纪大了,包的粽子那叫一个均匀、漂亮。

赛龙舟、吃粽子,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伙都在家里忙着过端午节。我们姊妹几个也聚在母亲家过节吃饭。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小妹嘴快,先说起来了,还是小时候过端午节热闹,一个礼拜前就有过节的气氛了。那时候农村交通不太发达,好多小商小贩就来村里卖红枣和糯米,天天上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里买了红枣和糯米没有。买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学去给别的同学炫耀,粽叶皮是不用买的,我们那有个芦韦塘,勤快的人还可以打上卖给贩子,过端午节的钱就有了。

那时我们那很少包粽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粽叶皮,泡糯米,洗红枣。到了天快黑,大人就开始包年糕了。我们就在旁边凑热闹,吃红枣。蒸年糕也是个技术活,包好了年糕在水里煮一晚上,也不会散开,端午节早上打开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会散开,端午节就没的吃的了。不过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母亲包的年糕是村里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实。

年糕包好了,要开始煮年糕了,说包年糕是技术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从晚上差不多十点开始,要煮到半个夜四五点,那时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户户为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树根,晒干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烧一个小时。到了端午节的早晨,等我们起来,母亲已经炸好了油饼,从田埂上?回了艾叶。院子也扫的干干净净。

看到我们起来了,母亲就用油饼包上一大块年糕给我们吃,黄灿烂的油艾叶插在大门口,这阵各家各户人差不多都出来了,小孩子都拿着父母前面买好五彩丝线开始编五彩绳,老人说是“长命缕”,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脚?,谁的漂亮就说谁可以长命百岁。

家里有出嫁一两年的女儿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娘家来,没小孩的娘家还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会做好香囊给弟妹,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丝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香囊。女儿有小孩的,娘家妈妈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听,做的却很非常精致,鞋面是黑金丝绒的,红布包边,鞋前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丝线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驱瘟之意。

现在过端午节了已经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节日了,条件好的就出去旅游去了,没时间的就大家伙聚在一起吃饭,就算过端午节了。小时候的热闹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气把花说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小时候过节的那种期盼,那份发自内心的悦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1265 字

+ 加入清单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一进门便闻到一阵浓郁的清香。我问奶奶什么东西这么香?奶奶说是在包粽子,因为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说完便和我讲起了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奶奶对我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不是都叫‘端午’的,有的地方称为女儿节,有的地方称为重五节……”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端午有习俗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当然有。”奶奶说:“端午也叫重五,所以都与‘五’有着紧紧的联系。比如要系五种颜色的长命绳,要插‘五端’,还要吃‘五黄’。”

“长命绳有哪五种颜色?”我好奇地问。

奶奶说:“有红、黄、蓝、白、黑。”

“那五端呢?”我追问道。

“有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那五黄呢?”

“有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每个地方的五黄都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奶奶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感叹道:端午节的学问真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题记

一串串五颜六色的葫芦,一阵阵香气诱人的粽香,一张张快乐活泼的笑脸,构成了今年快乐的端午节

2020是特殊的一年,转眼之间到端午节了。最近的天气也这也真是怪,这大雨说下就下,还越下越大,像是老天爷拿桶往下倒水一样,也可能因为端午节高兴的热泪盈眶!

当然,端午节可不能少了粽子呀!今年我和姥姥自己动手包粽子。我们把剪刀,线,绳材料摆在桌子上,坐在椅子上。姥姥把准备好的粽叶和蜜枣放在桌子上。我学着姥姥拿起两片粽叶,把它卷成圆锥形,然后拿起勺子,舀了一点糯米放放进去,在放个一个蜜枣,又在舀一点糯米,接着,我把粽叶盖在馅上包好,姥姥拿来一根线绳紧紧地缠在粽子上,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欣赏着我包得有模有样,又小巧又好看粽子,真的是要流口水了。

煮好粽子后,我掀开锅盖,香气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扒开粽叶,在白白的冒着热气的粽子咬了一口。嗯软糯的米香,甜蜜的蜜枣,真是太好吃了!

吃粽子时,姥姥告诉我:吃粽子是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人们把粽子扔进河里给鱼虾吃,这样它们就不会吃屈原了。听了姥姥说的,我更喜欢吃粽子了。

伴随着凉丝丝的雨,香甜的粽子,就这样过去了。嘴里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想着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现在我不是太喜欢吃粽子,吃的最好吃的一次是在庐山,那是刚爬过山,从当地的一个山农那儿买的.,不知道是饿的缘故,还是粽子太小,还是和同学争吃的缘故,那粽子真好吃。从那以后经常吃粽子,但是再也尝不到那样好味道的粽子了。

吃的最开心的一次,是一个朋友送的,很多,吃了很长时间,但是不好吃,仍然回味那山农的粽子。想忘掉那粽子的味道,但是总是在回味。

有一个小的愿望还能吃到的是庐山的粽子,那个味道真的很好。虽然我知道可能永远不能吃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吗?下面就让我来一一告诉你们吧!

正所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时我就会知道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又称重五,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一个重要节日呢。在这天,大人门都要给我们小孩带上“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的长命缕呢。每家每户还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粽子和雄黄酒。怎么样,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这天很多地方都会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顾名思义,竞渡龙舟嘛!而为什么要竞渡龙舟?纯粹为了好玩吗?不是!相传赛龙舟,还有个小故事呢!从前,有个爱国诗人屈原,有一天,他听说了自己的祖国被占领了,爱国的他气得受不了,便来到了汨罗江边,投江自杀了。相传,竞渡龙舟是为了捞救爱国诗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实是把粽子投进江内,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关于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这么个令人落泪的故事呢!

这就是快乐又令人辛酸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习俗高中作文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是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但大家知道我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大家慢慢听我说。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就是这样,我们才有端午节这个节日,才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一种习惯。

我们大家都要向屈原一样好好学习,学习他那爱国,善于分辨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的原因。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男孩们领着小狗,吹着口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看谁能第一个爬到呢。往上爬时不穿鞋的,网上裤腿就上,有时还倒滚回去。每爬上一个小山丘拿出鸡蛋相互磕一下谁的现碎现吃她的鸡蛋,所以分鸡蛋时都挑红皮儿的小一些的。

登上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的节日,我最喜欢端午节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传说于古时,楚国杯秦国占领,屈原跳河死去,人们就划船去找屈原,但一直没找到屈原的.尸体。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我们有了赛龙舟的活动。赛龙舟的人们都非常快乐,船头有一个人在敲鼓,其他人跟着鼓声的节奏划船,大家齐心协力划得很快。

端午节不仅有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有包香袋的习俗。香袋外观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我就有个小香囊,它也叫香包,香袋子。香包上有很多花纹,我香包上缝着每种花色,真可谓百花齐放。你看,这些花有的是鲜艳的红色,有的是翡翠般的绿色,还有的是金灿灿的黄色,美丽极了。香包的布料以五色丝为主,袋中一般采用艾草等中草药,其作用是用来防虫咬,也可以保佑人们幸福、健康。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真多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3潮汕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潮汕地区,端午节习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吧:

首先在端午节,我们必须要吃粽子,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呢?是因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还有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潮汕的端午还有一种吃的习俗,那就是吃栀粽,栀粽的主要原料有栀子、浦姜、糯米浆(@浆)等等。因为栀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后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会粘着,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聪明的人想到执纱线,牵拉切@,成为一小片,粘着盛于瓷盘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来就是赛龙舟了。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但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了解和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生描写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爸爸把我送到奶奶家过端午节。我和大家讲讲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吧!

包粽子

我和奶奶包起了粽子,包之前,奶奶告诉我说:“今天,我要教你包粽子

听完,我立马包了起来。包第一个粽子时,不小心把米和肉都撒出去了。包第二个时,眼看就快成功了,突然,爷爷叫我一声,我回答时没留神,不小心把用来捆粽子的绳子往粽子那儿打了一下,啪,粽子掉到地上了。包第三个粽子时,我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专心致志地包粽子

吃粽子

粽子全部包好了,奶奶把粽子放到了用来煮粽子的锅里,点火,开始煮,过了半个小时,粽子煮好了。奶奶拿出一个粽子,让我试了试粽子的味道。好烫啊,我还没开始吃呢,门外传来汽车的喇叭声,我想:“这会是谁。”出来一看,原来是爸爸接我来了,我对爸爸说:“爸爸,能不能等会再走?我还没吃粽子

就这样,我拿着奶奶的粽子,开开心心地回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端午节的英语素材:端午习俗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We will eat dumplings, dragon boat race, hanging mugwort leaf, the annual Dragon Boat Festival, I most like to watch dragon boat racing game, the game is not to argue over who first water secon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ir skills and good attitude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Let me first talk about dumplings. Dumplings are made of dark green reed leaf wrapped glutinous rice and dates. Cooked, peeled reed leaves, I saw the M group with a few red and shiny like agate, very nice. Dumplings are delicious, reed leaf fragrance, a bite of rice dumplings, sweet but not greasy.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着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Rice also had a long story. Legend eat dumplings is to commemorate the ancient poet Qu Yuan. Throughout his life Qu Yuan wrote many famous poems, put forward many patriotic political views, but the king does not accept. Then the king had fallen, he was full of anger jumped into the river. People miss him, worship him. Over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people threw rice dumplings into the river, as for poets. -- this is the origin of rice dumplings. Y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w can people forget the great poet Qu Yuan?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Proverb said: "Ching Ming inserted Liu, Dragon Boat inserted AI".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people put the mugwort and calamus a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 Everybody sasao addition, calamus, AI inserted in the door eyebrow, hanging in the hall. And calamus, Wormwood Leaves, pomegranate, garlic, Ixora, make humanoid or tiger shaped, called AI, Ai Hu; made garlands, accessories, beauty and fragrance, woman eager to wear, to drive malaria.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Ai Ai, and famous expert, mugwort. It stems, leaves contain volatile aromatic oil. It produces strange aroma, mosquitoes flies, ants, air purif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I medicine, rational Qi and blood, warm uterus, dispelling dampness function. The leaves will be processed into moxa ",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习俗作文900字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元代杂剧就提到这种香荷包,让驰聘疆场的武士佩戴在身边,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

我国古俗佩戴香荷包历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

在我省许多城乡,尤其是西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丝绸,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娃娃们都要带上布制的肚兜,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们喜爱和欢迎,

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有些巧手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驱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一年级端午节作文100字: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人周处[风土记]之中,在这一天中,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浓重传统气息的中国节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为了牺牲品。自从上世纪末开始,日本、韩国等,就开始对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进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们的动画与连续剧,通过电视来腐化新一代的国人的心身与精神,在这种情况小小的韩国已不满足这种侵略的效果与速度了,于是在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韩国与中国就谁是所有端午节的资格发生了争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端午节的原产地中国竟没有拿到是本国的非物质遗产的资格。

在这次事情的背后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反而感觉外国的东西好,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时一说话就是国外的什么动画上地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这让人心里十分不是滋味,难道中国的就不好么?我不反对国外的东西,国外的东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选择的去看。我认为像什么日本的[蜡笔小新]与[死亡笔记]这些就不是我们该看的,再像国的什么爱情肥皂剧,这种我们青少年就应该少看,而像[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魔戒]等这些看看就无所谓了,因为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认为的不能看的,我就认为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和五月节。当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用来赛龙舟的船也已准备就绪时,那端午节也随着他们问来了。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的木舟,上刻鳞甲,船头装饰成龙头,船尾装饰成龙尾。只要裁判一声“开始”,双方的人都努力划龙舟,这边一下,那边一下,场面非常壮观。

端午节不仅要划龙舟,还要包粽子,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包“中山芦兜粽”: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别有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咸的有蛋黄、绿豆……包好的粽子放到一个锅里去煮,等粽子煮好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解开外在的包装,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棕肉,轻轻咬一口,那味道一定让你回味无穷,唇齿留香。有的人把“简棕”投入河中,让鱼不伤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佩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端午节那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以及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为线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琳琅满夺目。老年人一般喜欢佩菊花、梅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万事如意。古时候,人们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端午节的习俗非常之多,赛龙舟、包粽子都是其中之一。我觉得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我非常喜欢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日记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快到了,外婆在菜场里买了许多粽叶,打算自己包粽子给我们吃。到了晚上,我跟在外婆后面看外婆忙里忙外。

外婆先把米洗干净,倒上碱水,然后把刚刚洗好的红豆和红枣拿出来,与米一起搅拌。接着外婆把早上洗干净并泡在水里的粽叶拿出来,在中间围了一个圆锥形,把拌匀的米和豆放进去。再把粽叶包成一个菱形,拿出刚刚从棕叶上撒下的细绳绑在粽子上。这样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成了。我有模有样地照着外婆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每次都不能成功。没有多少时间,外婆已经做了二十多个了。她把那几个粽子放进高压锅里,放了一些水开始煮。过了半个多小时,从高压锅里冒出股香气扑鼻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外婆从锅里拿出了粽子给大家吃。我吃着又香又甜的粽子,心里真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