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扶贫帮困民情日记格式三篇 作文题目合集20篇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欢迎大家观赏!

浏览

7462

作文

467

帮扶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李鑫是“村官”中的保险人,驻村帮扶自然要与其他第一书记有所不同。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保险扶贫不仅话要说精彩,事情还得办漂亮。”

2016年夏季的一场暴雨洪灾,彰显了保险在扶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拉近了李鑫与村民的距离。

6月下旬,通江全县普降暴雨,多地暴发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致使道路沉陷、交通中断,长河坝村尽成泽国……那段时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鑫抗洪抢险救灾时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同时要做好受灾群众安抚和转移,提醒村民防灾避险,统计上报灾情数据;作为保险人,李鑫要协助农险承保公司查勘定损,当好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农民群众间的联络员,尽快把保险赔款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长河坝村作为中华财险定点帮扶村,快查快勘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查勘农田受损情况时,李鑫一路冒雨前行,车辆陷在泥里走不动,就徒步行进;路桥被山洪冲毁,就迂回绕远;只要有一家农民群众受损,再远的路,再难的情况,都要逐一查勘定损。暴雨过后,又安排无人机航拍复勘,进一步提高定损的速度与精度,加快结案进度。

大暴雨把刘芳家的几亩水稻全部冲毁,损失惨重。她给李鑫打电话报告了灾情,半个月后,李鑫通知她保险赔款已经划拨到她的个人账户。刘芳从“一卡通”取出保险理赔款时,连声向李鑫致谢,对农险撑起抗灾减灾“保护伞”连声点赞。这场水灾,保险公司给全村受灾农户赔款共计5.1万元,为受灾农民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助了一臂之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下来一场雪,今天早上天已放晴,大地白茫茫一片,正可谓瑞雪兆丰年。

今天是我们第二小组要去下基层、访民情的第四家企业。

上午8时30分,我们从办公室出发,乘车前往位于城南新区的一家民营企业——柴达木羊绒有限公司。

9时整,我们到达了企业。公司副总王明矾、办公室主任张唯义以及西宁市区、园区工会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早已等候在公司大院。公司领导引导我们先去了公司二楼会议室,听我们简要说明了来意,公司负责人对活动安排情况也作了说明。随后我们来到羊绒几个梳理车间和拣毛、洗毛车间实地察看,并特意去羊绒化验室参观了一些精密仪器设备和化验员的工作。

9时30分,我们穿上工作服,来到第三梳理车间,和职工一起干起了活。据介绍,梳理车间的主要任务是将分拣、洗好的羊绒经过开松、平疏程序,送入四个分梳环节,最终形成绒产品。相当于毛纺车间的毛条产品,将中间产品销往鄂尔多斯、上海等地,再进行新的工序上的生产加工。

这个车间的职工大多是来自本地总寨的农村青年妇女,她们在公司工作有的一年左右,有的已经三年多了,都已经成为了这个车间的骨干挡车工。

我主动到一位女工身边,与她一起干起了活。这儿从原料输入到最终疏出羊绒全是机器自动输送的,活也比较简单,将待梳理的羊绒摊匀、输入分梳机器,并将第一道程序中的下脚料加入分梳中,最终形成需要的羊绒产品。

这台机器属于长车,需要工人看着。一会儿填绒,一会儿摊绒,工人师傅十分繁忙。我也帮助填绒,一边协助摊绒,尽量找机会与她们交谈。她们是刚进公司不足两年的职工。公司实行的是产量工资,每人每天大约能完成100公斤左右,熟练一点的能达到140公斤。每月工资1800元上下,实行8小时三班倒,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公司食堂为员工提供午餐,质量不错,公司还为职工每餐补助3元伙食费。此外,公司为职工提供了公寓、食堂、澡堂等,节假日能发给一些礼品盒过节费。由于大都是附近农村来的,大家对目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劳动定额、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基本满意。我们再三问她们还有什么诉求和想法时,都说没有。

我们大约干了近2个小时。尽管工作强度不大,但累得满头大汗。由于羊绒生产加工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空气湿度,车间温度高,湿度大,身体很不舒服。加上空气中的扬尘颗粒物,鼻腔气管还是很不舒服。我想这种环境对职工的健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时针指向11时30分,我们结束短暂的劳动,按计划慰问了3户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

中午,我在职工食堂和职工一起排队打饭。饭菜不错,有辣子炒肉、豆芽炒粉条和炒洋葱,主食有米饭、馒头。我和几位女职工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了解了一些情况。

下午13:30分,召开了职工代表座谈会。14名来自第三梳理车间的职工参加了座谈。有的职工提出,职工活动特别是文体娱乐活动太少,应该更加丰富,建议“五一”节搞一次活动;有职工提出,每年的“十一”国庆节应发过节费;希望公司在车间设立一间更衣室,方便职工上下班更换衣服;节假日公司一旦放假,职工就没有工资,建议照常发放。我想,这些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能够提出这些诉求实属不易。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农村到工厂,容易满足,加之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联村联户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1844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总体要求,今天,我们局班子成员集体统一乘车,驱车40公里,来到了位于沿山的金佛寺镇小庄村。

在村委会听取了村支书段长斌书记对全村情况的简要介绍。该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467户,人口1691人,劳动力918人,耕地5002亩,人均2.96亩。村党支部共有9个党小组,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14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党员23名,60岁以上的老党员23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6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0名。全村主导产业以玉米制种、养殖、劳务为主,2011年全村农户纯收入达到1257.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9元。

在了解清楚小庄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区统计局局班子和村班子进行了座谈。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党员带头示范、设施农业、种、养殖品种、致富门路、致富信息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摸清了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帮助村上明确了种植、养殖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了具体的项目建设,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区统计局局班子和村班子座谈座谈会完后,我深入到我的联系户2组的贾生有家中,听他亮家底、说困难、谈打算,较为详细的掌握了他的基本情况。结合他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分析贫困原因,制定年度帮扶计划,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送去价值200元的春播用化肥2袋。

贾生有,70岁,户主,长期患有气管炎病,家庭现有3口人;妻子63岁,身患肺气肿重病;儿子40岁,在铁通公司打工。家中只有1个劳动力,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

通过几次的走访,并与村干部深入交谈,我认为,造成贾生有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妻子身患重病,自己也有病,两人长期看病,花去了家中多年的积蓄。二是家中耕地面积少,加之劳动力缺乏,家庭收入比较单一。帮助贾生有制定致富规划

针对以上致贫原因,结合金佛寺镇小庄村发展总体规划,经与贾生有本人沟通,自己为该户制定了年度家庭增收计划,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四季豆种植面积,改良羊养殖品种,针对小庄村离****近的实际,扩大养殖数量,增加家庭收入。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困难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扩宽眼界视野,最终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也决心以这次行动为契机,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帮助贾生有谋划好长远出路,使这次行动真正做到联村联户联心、为民富民惠民。对民情日记的思考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晴一篇篇民情日记中的三言两语震颤心尖,让心灵得到洗礼。那种力量感和带给我们的厚重思考,是再华丽的文字也无法给予的。

当一场如火如荼的活动宣告一段落时,我们的目光却无法从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民情日记”中移开。“屋内昏暗,家徒四壁,大家眼圈立刻红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忍多待。”这是一名干部民情日记中的一段话。类似的话语,在民情日记中常常出现,三言两语却震颤心尖,令人眼眶湿润。在这场由政府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我们的领导和干部们能够俯下身子,问百姓冷暖,为民办实事。透过民情日记中的一些感性文字,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与百姓的心贴得很近很近。只有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只有亲自沉下去,才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肩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这应该就是“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程”的其中的要义之一吧。在带队参加的干部中,有很多省级领导和县级领导。当看到他们俯下身子与百姓交流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仆人性化的流露。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很多领导干部分管和主管的单位里,基层员工却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有人曾戏言:基层的想找领导沟通、交流,反映问题,比医院里排队挂专家号都难。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有开不完的会、吃不完的宴席、出不完的差……其实,在单位里,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沉到本单位的基层一线去。如果每位领导都能够俯下身来,沉到基层去,整个社会的基层问题不就都好解决吗?能否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一项深入到本单位基层去的活动?既解决下基层活动更广泛的参与性问题,又可以听到最真切的声音。当前,改革进入关键期,如何凝聚人心,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攻坚战,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风险,这是摆在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下到基层去,把基层的声音带上来,把民意带上来,在新时期里,更加地做好密切联系群众这篇文章,您的决策将会更加贴近民众,您的决策才不会偏离改革的方向。我们祈愿,有越来越多的“民情日记”能够湿润国人的心田,并成为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双联行动民情日记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自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我们单位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先后几次进村入户,与帮扶对象对接、沟通。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我们积极为联系户谋划发展思路,送去力所能及的物资帮助,使他们对省委作出的这项惠民之举、利民之策大加赞许,同时对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充满了信心。

通过前几次的座谈了解,我们深感帮扶任务责任重大,两村贫困户数较多,如果没有周密的行动计划,被动的往前推进,就难以达到此项利国利民政策的目标,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前几次的座谈了解后发现两村两委会办公设施简陋,日常办公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各类会议和活动无场地、无设备的状况后,我和其他班子成员初步计划为两村两委会资助办公设施设备。虽然我局自身经费状况也不是很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钱的地方也很多,但相比帮扶村组的情况,我们自身的困难基本属于可以坚持和克服的。经过努力,我们筹备了办公桌椅、沙发、茶几等办公设备,今天准备送到帮扶村组。一大早,土门镇、永东、新丰两村的人员就来了,我们也组合了人员帮着,抬桌子、装车。天气虽然下着小雨,但看得出,大家情绪都很高、都很高兴。能够为帮扶村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帮扶者,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后续我们将继续努力,竭尽全力做好帮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党员干部三进三帮民情日记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该县庄圩乡王码村,地处淮沭河扶贫片区,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也是泗阳县委办的挂钩村。在该村一处养鸡场,县委办的工作人员张凯正在跟村民攀谈,了解大家的脱贫措施。

“百姓遇到难题,干部就要第一时间去解决。”张凯说:“坐办公室久了,就会耳目闭塞、脱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多到乡下走走,了解农民所思所盼,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帮助王码村脱贫奔小康,泗阳县委办在“三进三帮”实践中,首先发展“书记项目”,支持该村党支部书记庄恒千投资近15万元,建了一个存栏15000羽的生态养鸡场。目前,第一批绿皮蛋鸡开始产蛋,日产绿皮鸡蛋约3000个。“书记项目”的10亩地土地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

强村富民,光有“书记项目”不行,泗阳县委办还根据村民诉求,协调资金扩大村足球厂规模。在施工过程中,县委办工作人员刘楚宁每天到工地,为施工提供精准服务。如今,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完成基础垫层。足球厂规模扩大后,可提供350个就业岗位,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县委办真心帮扶,赢得了村民的夸赞:“这班人,比‘小棉袄’还贴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村干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回到住处,吃过晚饭,我就赶快整理上午的入户情况和下午的会议内容。整理好了以后,我给驻点的镇干部杨进、村书记张洪平分别打电话,就下午会议上群众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沟通,统一了观点。

夜已很深,我没有丁点睡意。我在思考,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要从道路和水利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争取早日扩修维修通组道路、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第三是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建好美丽乡村。第四是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核桃、中药材、露地蔬菜和养牛养猪养鸡,使农民群众早日致富起来。第五是要启动实施集中安置点建设,确保易地搬迁户按时住上安全保障房。

想到明天的工作,我更加睡不着。从明天开始,我要赶紧为6组的张少应尽快解决危房居住问题,抓紧为4组的任少行孙子读大学找教育部门兑现政策奖扶问题,督促2组刘自富儿子刘超尽早开工建房、想办法发展养殖业问题,还要上门做通1组的李学清、王功山等评议掉的易地搬迁户的思想工作,还要找镇上和自来水公司协调一、二、三组自来水建设问题......明天、明天,明天的驻村帮扶任重道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简单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带着慰问品,走访了困难户许同文家。当走到他的家门口时,许同文的老伴正将刚刚洗涤好的衣服拿到外面晾晒,看到村干部的到来,老人热情迎到家中。老屋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屋里黑漆漆的,里面堆的都是捡回来的垃圾,非常乱,家里生活水平很差,唯一可以看到现代生活气息的是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在与许同文的交谈中,王春喜了解到许同文身患脑血栓,常年卧床,无稳定的收入,孩子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许同文在没患脑血栓时,还能靠通过种地、放羊的收入维系家用尚有结余;身患脑血栓后,失去劳动能力后,家庭收入几乎断绝,大小事情都干不了啦!家里有一个小孙子在上小学,许同文自己也常年服药,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少,开销却不小,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村里看到他的情况,主动为他办理了低保。依靠政府每月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老人心态还感到十分满足,他说:“自己已经快到八十岁的人了,现在的生活比起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国家给我有低保,逢年过节社区、政府有慰问,没有把我们忘记。听村里邻居讲,两个人虽然很贫穷但是从来都脚踏实地的生活,不欠任何人钱。针对许同文的情况,王春喜嘱咐村里的干部要对村里这种特别困难的户要对关注,自己掏出200元钱塞到许同文手中。

通过这次走访贫困户工作,我深深地感觉到,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帮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关怀机制,持续地对其进行帮助。贫困户陷入贫困不是他们自己刻意造成的,处于困境的人,心灵极为脆弱,能得到社会的及时帮助和关怀,是让陷入贫困中的人们看到曙光、重塑生活信心的有效手段,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要根据贫困居民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贫困户切实地得到帮助,使整个村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困难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11月19日,星期二,晴。我今天的走访对象是裕祥村的困难户梁桂坤。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顺利找到了他的家。一个破旧的柜子、一张旧桌子、几张凳子—这几乎是他家的全部家具了……”在横栏镇人社分局一名党员干部的笔下,走村串户看到的情景令人感到辛酸。

这是横栏镇党员干部《民情日记》中的一个片段。在这篇日记中,困难户梁桂坤今年48岁,10多年前已离婚,无儿无女,生活贫困。

“看到他家中比较困难,我耐心开导他,向他讲解了我市社会保险(放心保)的相关政策,鼓励他积极进取,树立生活信心。在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后,他脸上露出了难见的笑容,对我说"感谢政府,这样我对以后的生活就更充满期待了"。”日记作者写道。

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绝不是空喊口号。横栏镇“两进三同五促进”活动明确提出,要实行领导干部服务群众“包干制”,每位干部至少要与两户群众家庭结对子,每月至少要到群众家一次,与群众谈心,了解热点、难点问题。每位干部要记好一本《民情日记》,每次走访,都要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跟踪落实。

横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员干部联系的群众,既包括生活困难的基层群体,也包括社会贤达、基层热心群众。一则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则掌握基层动态,及时化解矛盾。

“两进三同五促进”活动开展至今,该镇党员干部已与1287户家庭结对子。全镇党员干部走访、看望困难群众600多户;镇妇联通过争取市级拨款、爱心卡募捐、发动爱心人士支持等,募资近10万元,帮扶镇内28户低保、单亲家庭;镇流管办结对帮扶10户外来人口困难家庭,为其解决子女读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4日,阴。

今天,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向罡对我们的民情日记进行了第二次点评,我清楚的记得在第一次点评意见中,向部长明确要求我要全面加强群众存在问题的解决力度。这句话一直在提醒我,工作要敬业,更要务实。当我再次打开日记时,向部长勉励我:“要把记民情日记作为自己成长的必修课,认真、长期坚持下去。”对于这一新的服务群众方式,村民、百姓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老党员姚安国说道:“通过民情日记的‘倒逼’,现在已变成了温暖人心的‘亲民行动’,干部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的确,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群众工作,仅靠热情是不够的,好的方式、方法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工作才会有收获,群众才会认可和满意。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民情日记”定将陪伴我日日夜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双联行动民情日记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县局计划,今天,我同县局24名同志一起来到我局双联工作联系点——天祝县毛藏乡毛藏村,开始进村入户开展细致的调查对接工作。

经过4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毛藏乡党委书记罗诚同志早已等在村口。罗书记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毛藏村的基本情况。随后,我们来到毛藏村村委会,向村支书吴高保同志了解了该村的耕地(牧场)、人口、群众收入、产业结构等情况。为加深与联系户的沟通,我们分组对12户联系户进行了挨家挨户的调查,向他们发放了贫困户调查表和民意调查表,了解每户的详细情况,并将帮扶“连心卡”送到他们手中。

我的联系户是家住阳哇坡的谢索南,他是五保户,一人独居,住在不到40平米的土坯房里,家境贫寒,生活无人照料。当我们走进他家时,他对我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欢迎之情,眼神里反倒流露出一丝丝的不友好。在我讲明此行的目的后,他那暗淡的眼睛里突然射出光芒,他主动上前跟我搭话,询问我是干什么的,什么是“双联富民”行动。通过与他深入交谈后,我了解到他家最大的问题是房屋破旧、看病难、缺乏劳动力。我意识到,他的这些困难就是我今后帮扶的重点。在经过初步调查准备返回时,他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手,问我下次什么时候来,我看到,他的眼神里不再有不信任,而是充满了希望。

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回来时已是晚上9点多,一天的奔波让我略感疲惫,但一想起谢索南那孤独单薄的身影,和那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眼神,我顿时对做好联村联户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做好此项工作的决心。作为单位一把手,我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以联系户的实际困难和需要为出发点,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上下一心,与联系村、联系户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家庭帮扶计划和联村工作规划,将“双联富民”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引导联系户尽快步入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市干部三进三帮民情日记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泗洪县督查室、农工办和各乡镇发现不少老人、儿童饱受眼疾之苦,于是积极与泗洪县朝聚眼科医院对接,统筹开展了“送光明”义诊活动。

2月18日全市第五次统一活动日当天,朝聚眼科医院的专业医疗队伍早早来到了界集镇、瑶沟乡等眼疾患者相对集中的乡镇,在乡镇干部职工的配合支持下,热心开展“三进三帮”送光明义诊活动,为二百余名眼科患者免费体检,并积极开展白内障老人和1-6岁弱视、近视、斜视儿童等眼疾患者建档立卡工作,为下一步低收入农户眼疾患者免费手术治疗夯实了基础,实实在在温暖了众多眼疾患者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脱贫下乡民情日记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群众心里有杆秤

按照走访计划,18日下午,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分别走访慰问了困难户和五保户。

走访慰问的第一户是特困户王新章,今年73岁,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独自生活,患脑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个人有3.9亩地,由女儿帮着种,包括土地收入和残疾人、低保户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全面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后,我拉着老人的手,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老人连声说:“没有没有,政府很关心我们,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当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长满老茧的双手紧握我的手不放松。离别时,跛着脚执意将我送到门口。

来到五保老人温传祥家时,老人正在准备吃晚饭。通过交谈,得知老人今年74岁,1970年4月从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现有5亩地,包给别人种,自己平时主要以捡破烂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当我问到老人过得好不好时,他十分激动地说:“比过去幸福多了,逢年过节,上级政府都来看俺,给俺送被送粮送钱,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觉得出,老人的话发自内心,让我很受感动。临别时,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老人连声说谢谢,并目送我们很远。

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还有部分群众因孤、病、残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群众理解。然而通过与群众的座谈交流,特别是通过与王新章、温传祥两位老人的交谈,我感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护,感谢现在党的好政策,大多数人是通情达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暂时的生活困难,不愿党和政府。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杆秤,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会装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上级党委决策,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带到基层,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特别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情日记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5点多,我们驻村工作人员一行3人,跟着亚鱼村副主任姚本祥,监督委员会主任、综治工作站站长舒水保来到潘塘村民组。近日,潘塘村民组在进行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我们也积极地投入了他们的劳动。据悉,这条道路是连着该组外面的李丫公路,属于一事一议项目,由财政出资金,村民出劳动力共同完成的。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工并投入使用。入户道路修好了,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村民们表示,道路的硬化结束了以往雨天泥,晴天灰的历史,坐在车上颠簸得不行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村干部双联双创民情日记

全文共 22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4月16日,星期六。这是省委开展“三万”活动以来,我第五次进村入户。与前四次相同的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走进农村、进入农户访民情;不同的是前四次都是坐小车进乡村,这次则是坐公共汽车先到红安县城,再转乘中巴车去七里坪镇郑必高村。兹将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如下。

公共汽车里的对话

我在长途汽车站买了今天下午2:30由黄州开往红安的车票,票价40元。我提前10分钟上车,找到座位后将行李放在旅行架上。司机韩师傅和售票员吴女士都是红安人,韩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也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在开车前的间隙,韩师傅一边吆喝去红安的旅客赶快上车,一边不时地打量着我,并对我说,好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我。我们的对话由此开始,有时我问他答,有时他问我答。售票员吴女士也不时插插话。

我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跑长途的?”

他说:“我是从1995年开始跑长途客运的。”

我又问:“跑长途客运年收入多少?”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说:“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买一辆车要花25万元,要跑4年多才能回本,再跑三四年后,又要换新车,一辆车只能跑8年时间,到手的钱没捂热又要全投进去,手头紧、压力大。” 接着他又说:“现在跑长途客运有两难,客源很少难赚钱,油价上涨难赚钱。”

到了2:30,韩师傅准时发车。车出黄州城没有走高速公路,而是走老路。

我不解地问:“为啥不走高速?”

他答道:“走高速要收费,成本太高,要赔本。在平时淡季里,有时一趟车只拉一两个人,就是走老路也根本顾不到成本;有时为了多拉一个客人,常常转到新洲城里去找旅客。”

我前边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在我与韩师傅的对话中,她认出了我是市委书记。韩师傅一听说我是市委书记,便说:“难怪哟,我怎么觉得这么面熟,原来是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从油价谈到票价,从撤除公路收费站谈到为民谋利。虽然他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也不显拘谨。在我和韩师傅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我与年轻姑娘的对话。

我问她:“你们学校怎么样?”

她回答道:“还行。就是缺少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她接着说:“我们学校初中还没有开音乐课,全校有1400多名学生,还没有学生活动的操场。希望刘书记多关心二程中学。”

交谈中得知,她也姓刘,和我是本家,是红安二程中学的英语老师,毕业于华科大武昌分院,充满着朝气。尽管学校当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她总是一脸的笑容,似乎擅长用笑声说话。我从她的笑声中,看到了80后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黄冈老区的希望与未来。

车子一路前行,我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沉思。这是我当上市级领导干部以后第一次坐公汽下乡,我似乎找到了年轻时代骑自行车、坐“狗跳”下乡的感觉。坐公汽的感觉真好!在欢笑中了解民情,在平等对话中掌握民意,直截了当,没有“向您汇报”、“向领导汇报”之类的粉饰与拘谨。如果不是有今天乘公汽下乡的经历,我怎么知道跑长途客运有“两难”?我又怎么知道像二程中学这样的学校还缺乏音乐老师和运动场所?这次公共汽车里的对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真话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句“在电视里经常见到你”,让我反思。这说明我平日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少了,如果能把这句话变成“在田间地头、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经常见到你”,该多给力啊!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农户袁桂满家中唠家常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程后,下午6时许,我来到了重点贫困村郑必高村。

郑必高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部,全村1517人,331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被列为全省贫困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

进入郑必高村,落日的晚霞浸染着袅袅炊烟,村前的池塘倒映着农家院舍,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动感美。

我沿着“回”字型池塘走进了村民袁桂满家中,她正在收拾桌子,等老伴回来吃饭,大儿媳在厨房忙着做饭。

“老乡,咱俩唠唠家常!”我拉着袁桂满的手,与她一起坐在一条长板凳上。

袁桂满老人今年62岁,满头的白发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我问袁桂满老人:“您的孩子多大?”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大儿子和儿媳在东莞开了一家美容美发院,小儿子在县城打工,小儿媳在县城照顾孙子上学,女儿和女婿都在县城打工。”

我又问袁桂满老人:“您的身体怎样?”

袁桂满老人答道:“我的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病,得了糖尿病、冠心病和肾积水,经常头晕,做不了事。”接着她又说:“我的身体不好,我怕拖累孩子,就扛扛算了,不去住院。”“我不能给孩子们有什么帮助,但我不能拖累孩子呀,孩子们找一分钱都难啊!大儿子虽然好点,但那也是他们的辛苦钱。小儿子生活有点困难,女儿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是靠租屋结婚过日子。我又怎么忍心花他们的钱诊病呢。”

我说:“不是有新型合作医疗吗?”

她说:“合作医疗报一部分,自己住院还要出一部分。我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就不忍心用他们的辛苦钱。用他们的辛苦钱,哪怕是用一分钱,都是割我的心头肉呀!这不,大儿媳听说我生病了,专门从东莞回来照顾我。我帮不了他们,反而拖累了他们,心不甘啦!”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伟大的母爱!

我听后一阵酸楚,连忙从荷包里掏出500元钱送到袁桂满老人的手中,并告诉她为响应这次全省开展“三万”活动,市中心医院派来了最好的医生为村民义诊,免费检查,免费送药。袁桂满老人高兴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我在广播里听到了,明天就去看医生。”

接着我又问:“您当前在生活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袁桂满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我们村最缺水,吃水要到2里以外的河里去挑。现在孩子们都外出了,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到外挑水吃很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驻村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2440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冷的冬季,我身居闹市,却被周鸿的纪实散文集《驻村民情日记》带回了久违的乡村,心里充满了暖意。该书于2013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再版,收录的51篇日记记录了作者一年多的驻村心路历程,既是国务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新农村的美丽剪影,也是新时代和谐干群关系的最好见证,更是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与写照。

赣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2010年起,该市以“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为主题,选派近10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帮扶,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益探索。

周鸿是省作协会员,赣州市委组织部的一名机关干部。2012年4月。他被派驻到省定贫困村——南康区大坪乡上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笔端流露出对农村、农业、农民深情的关切。当他15年后再度回到农村时,看到依旧贫困落后的面貌,不禁慨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基层农村还有那么困苦的百姓。”当看到村民还在用简单的独轮车运粮时,一种“难以言状的酸楚涌上心头”。当看到洪水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交往时,他觉得那汹涌的端午水直捣其心胸;甚至在秋雨连绵,妨碍土坯房改造进程时,他也忧心忡忡:“密集的雨点,像是落在我的心空,让我隐隐生痛。”

内生于情,外化于行。作者把对农民群众的关心同情体现为他们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之中。他和其他驻村干部一道,发挥部门和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上期村架设了有线电视,实现了远程教育“户户通”;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全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改造危旧土坯房,帮助农民“喜迁新居”;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助学,改善上期小村的办学条件;建设了文化广场,打造秀美乡村,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当村民求医无门时,他主动充当义务导诊员;当村民卖梨难时,他动员朋友上门采购;当“稻香粘2号”出现抽穗迟的异常现象时,他亲自到现场察看,并积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正如作者所言,“农民是最纯朴,最会感恩,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当他们看到驻村干部真心为民时,村民们都把驻村干部当成最亲的亲人,一旦有什么喜事,比如升学宴、过屋酒、满月酒,一定要请驻村干部坐上席,哪怕是抓到一条蛇,也要让作者分享一杯羹。村民朱祥琚更是满怀激情创作了《蝶恋花》、《满江红》等十首诗词,表达了对驻村扶贫工作的赞颂和感激。这一件件小事、实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平实的叙述中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干群关系的融洽,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在那里得到较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然,作品并没有停留于真实而生动地展示驻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业绩,那样很容易成为一本“流水账”,甚至沦为“表功”,缺乏质感和深度。为此,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识,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当前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其中不乏新颖独到的见解。他深有体会地指出,“做农村工作,其实就是做农民群众的工作;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针对农村超生和农民占用耕地建房屡禁不止的现象,他直呼“农村违法岂能一罚了之”。对于粮食直补、农村医保、新型农村社保等惠民政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和利益被大打折扣,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对于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他提出要为这支党执政的重要依靠力量鸣冤正名,“我们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操心有伤心”。对于农民这一群体,作者一方面给予由衷的赞美,认为他们“就像那满山遍野的艾草,朴实、谦逊、奉献,每一缕清香都沁人心脾,也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也对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进行剖析,提出应把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作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认为“对于农村的公益事业,如果大包大揽,群众在旁边当看客,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农村脱贫致富的期盼。

在这些“田间地头的思考”中,周鸿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着力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一重大课题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思索,写下了《群众工作中的三种意识》、《民意有真假》等言论文章,指出要在思想上重视群众,干群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多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工作“不仅要坚持原则,更要讲究方法,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强调“只有你向群众吐真情,群众才会向你掏心窝。只有群众从内心接受了你,你才能把政策、温暖和服务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里”。他还认为,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民意有高下之分,真伪之别,因此“对于那些错误的、虚假的民意,我们要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才能真正体现民意,代表民意。”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夹叙夹议,融会贯通在整个作品中,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践基础之上,因而觉得实在、可信、可行。正是在组建村民理事会的过程中,他感觉到“农村的事要由农民做主”,并从中感受到“农民是伟大的,实在小瞧不得”;正是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宣讲中,他深深体会到“真正伟大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让老百姓懂得为什么要改,明白为什么能改,知道怎么去改,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也是在文化广场建设征地、拔掉最后一户“钉子户”后,他发现不能先入为主地把老百姓当成“刁民”,而应多站在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拔不掉的钉子,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拔的钉子”;更是通过产业路的免费征地这件事,作者强调“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会做工作的干部”,只有身入,才能心入。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驻村工作经历,没有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与农民交朋友,是难以有这种真情实感,也难以产生出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模板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2月28日,早春,阳光和煦,春意盎然,老城镇芦苇村六组精准扶贫户陈泽龙家中。

上午十点,市纪委驻村工作组给他家送来了一头母猪和最新的养殖技术。这是工作组为他们父子俩新一年脱贫致富助力的新举措。我特约电视台的记者到村为陈泽龙的儿子陈伟全电视征婚,让勤劳朴实的他通过媒体寻觅好姻缘。

时间回溯到2015年底的一天。当我走进帮扶户陈泽龙家时,78岁的他年老体弱,独自一人在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在外打工的儿子陈伟全打工维持生活。我把陈泽龙的家庭情况记入了扶贫手册的首页。

后来陆续几次到村,都只见陈泽龙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家,村里已将他列为低保户,加上每年纪委干部逢年过节捐赠帮扶,生活倒也不成问题。只是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到底在这场全国上下掀起的精准扶贫战役中如何尽快实现脱贫,我心里还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变化发生在2016年8月,在外打工的儿子陈伟全回乡了。外出多年,收入微薄,他回家后一无田亩耕种,二无种养技术,该如何在家里发展生产呢?在村第一书记罗大庆的鼓励下,他租赁闲置的猪圈搞起了牲猪养殖。好家伙,四十多头猪仔进圈了。罗书记几乎每隔两个星期就要到他家了解猪的生长情况,问问他有什么实际困难。我到村里参加活动,也总要来他家坐坐、拉拉家常,为他加油鼓劲。陈伟全渐渐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今年2月底,陈伟全饲养的肥猪出栏了,综合算帐,养殖半年净赚一万四千元。考虑到长远发展,驻村工作组这次又将他纳入了母猪养殖户的名册。一年后,母猪就可产仔,按一年两窝、二十只猪仔计算,他每年光猪仔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一万多万。母猪进圈,陈伟全心里乐开了花;畜牧专家现场向他讲授了春季疫病防治知识,让他心里更有底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全面掌握牲猪养殖技术,抓好母猪繁养,争取今年出栏50头。”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却代表了他的心声。

多次到村,了解到他想立业成家的想法后,当天我联系了松滋电视台的昔日同事,为陈伟全量身定做了一期电视征婚节目,让媒体为他搭鹊桥觅佳偶。

从政策兜底到产业扶贫,精准二字在陈泽龙一家身上得到最好体现。作为全村12个脱贫户之一,2017年他们一家一定能够走出贫困。

国家惠民政策惠万家,精准扶贫真情暖人间,扶贫路上大家一起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联村联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3月8日 星期四 天气:雪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80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10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老人由儿子王奋仁夫妇照顾,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镇上的小学上课,一家五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的土坯房里,每年来自10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母亲看病、供孩子上学外所剩无几,靠享受政府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郭林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带着纷繁的思绪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双联富民”领导小组的组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出路、想出对策,早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情日记走访困难户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对村里部分贫困人群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看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艰难,用触目惊心不为过。反思其贫困原因,有的是受灾致贫,有的是因病致贫,还有意外致贫等诸多因素。虽然贫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的现状,但他们是农村的一个部分,是最需要党和政府关怀的群体,同时也是应该我们花更多力气去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群体。

xxx一家

xxx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爱人均年过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爱人与长女智障,次女现八岁上小学,儿子四岁。故谭家生计全落在xxx一人肩上,而xxx数年前劳动时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无钱上医院,在床上躺了数月自愈,但骨头生长错位,已部分丧失劳动力。20xx年4月份,xxx的爱人因病逝世,加剧了其劳动负担,虽家有二亩土地,但维持生计亦比较艰辛。

xxx目前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农忙时村干部也时常帮助,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贫困户。

这些贫困人群,只是广大落后山区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意外致贫、因病致贫、意外灾害致贫、学生供养致贫,还是其它原因的贫因,我看到的是各有不同的心声。对于无劳动力、有心无力改变现状的贫困者,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希望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保障机制能够把触角触及到这些角落;对于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者,他们更多是希望有政策的支持,或者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有效率、政府言而有信。

更多热门日记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情日记下乡走访记录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7月21日,在吉木萨尔县政府办住二工镇八户村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州、县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向二工镇八户村送去10万元扶贫款,工作组也为村民送去15吨扶贫化肥。

在简短的扶贫物资交接仪式后,州、县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代表还与镇村两级干部座谈交流,了解八户村基本情况,共同商讨推进八户村精准扶贫具体工作。

二工镇八户村属于城郊村,农田土层较薄,是典型的戈壁地带,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增收渠道单一。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县政府办住八户村工作组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助力,州、县中华财产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贡献人力、物力,并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从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八户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郭海凤灵台县蒲窝乡政府的果业技术员姚卫星联系的贫困户是韩家洼村东头社的韩效敏。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姚卫星先后几次来到老韩的家中走“亲戚”。

年过半百的韩效敏和养子韩永福相依为命,借居在邻居家的房屋里,靠几亩庄稼维持生计。

2月28日,姚卫星第一次来到韩效敏家里了解情况后,写下了下面一段民情日记:“今天是我首次深入帮扶户,尽管一直在村社跑,但对贫困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还真了解不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么帮扶。”

韩效敏去年一次性定植了6亩果园,这也是他们家致富的希望。这些天,姚卫星一有机会就来到老韩家里,和老韩探讨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姚卫星在民情日记里陆续写道:“3月2日。今天下村,顺道在集市上帮老韩买了袋化肥,开春了,他种菜、种玉米应该需要的……”“3月4日。我去老韩家给他补了一堂果园管理技术课,老韩的悟性很好,一点就通……四五年后,果树挂果了,老韩家的日子就能真正好起来。”“3月7日。老韩说今年想在果园里套种黄豆,还问起黄豆的市场价是否稳定,经过上网查询和几番打听,觉得还不错,决定就种黄豆……”

韩效敏的长远计划是盖一院像样的房子,能给养子办一间小卖部。3月10日,姚卫星在日记中写道:“我帮老韩制定了一份发展计划,在帮他务果园的同时,还想根据他养子的情况让其适当地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帮群众致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