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穹顶之下》柴静的演讲观后感(最新20篇)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穹顶之下》柴静的演讲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3611

作文

87

《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这真的触目惊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560 字

+ 加入清单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2014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2015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700字

洁净用煤,去霾正解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859 字

+ 加入清单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辆辆路虎霸道、一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一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层层煤渣,这一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当我看到中国的油品标准是由某大企业制定时,不禁心痛万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尽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垄断。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吴堡,县城现在发展的很好,听家里亲戚说要普及天然气,可是收费项目和标准尽然是由天然气公司制定,更让人差异的是安装天然气壁挂炉必须缴纳几百元的经费给天然气公司,否则便不给供气,这种毫无理由的收费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年开始反腐工作会在企业中开展,其实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官商勾结最好的概括,可是近两年来,习总书记苍蝇老虎一起打,虽说十分解气,可是再看看国家普通公务员的生活和企业员工生活的对比,你就会觉得太心寒了。所以我粗浅的认为反腐工作正应该在大型企业内开展,这些大型企业正是官商勾结的综合所在地啊,一个有着行政级别的企业领导,另一面却也可以演变为一个大富商。

柴静有一句话说得让我毛骨悚然:她终于知道空气里的味道是什么了,都是钱的味道啊!都说反腐倡廉,风清气正,可是看看西安的天空,问问你周围的空气,真的是风清气正吗?所以,习总书记的反腐工作,人民群众一定支持到底。中国法律是有很多地方不健全不完善,相关体制是需要改革,但是在健全的法律和体制下要是我们全民知识和素质得不到提高,人人只想着赚大钱、当大官,有了严重问题和违法行为也可以花钱了事的话,即使法律再健全、体制再改革又有什么用呢?

煤炭、石油确是是我们的宝贝,但是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影片中一个外国人说得:一个产业关停时,另一个产业会冉冉升起。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国复杂的国情来说,我们又不可能关停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转型。我从企业跳出来的时候,好多朋友问我,这么好的单位你舍得离开?我说: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我们在黄陵挖煤,全国有多少煤矿也在挖。煤矿能挖多少年,中国能挖多少年,世界能挖多少年?

美国环保部针对汽车改造上的看法是: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我们中国也可以也完全有能力创新,怕就怕在我们不创新,不重视,爱吃家底,家底吃光的时候人们才觉醒才创新,那样的话是不是太迟了呢?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习主席看看吧!领导们看看吧!政府看看吧!可是我要问:难道这些都是党中央总书记能迅速治理解决的吗?难道这些仅仅只靠领导们能够处理的吗?难道这些仅仅是因为个别人心中的地方政府“不作为”而产生的吗?刚才我在网站上浏览,好多人还在解析柴静的纪录片中的数据、提出解决办法中的弊病,写出的批判文章精妙绝伦,这样一位勇敢的女记者播出来这样让人震惊的纪录片,这些“专家们”不反思却一味的挑刺,一名女性记者这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么伟大的一件事,可是你们又做了什么,是趴在电脑跟前一点一点的研究她懂什么不懂什么、她说错了什么她没解决什么吗?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哪一个人又如此注意过自己的行为规范,哪一个人又如此“设身处地”的为国家和环境考虑过,哪一个人又像柴静这样一个普通的女记者一样勇敢无私过呢?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大抵就是当年的中国也出了这样的一批专家吧!

柴静做的这次纪录片很真实很客观,值得每个人都去反思,更值得现在正在上学的学生去学习。我想不仅仅只是我,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也产生了震动。我相信不久以后,法律和体制一定会健全起来,执法工作一定会体现出法律的尊严来。可是祖国的未来毕竟还是在我们手中掌握,每一个人必须去奉献。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提高自身素质,环保出行,每个人都动起来,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大的优势,监督检举,坚决与违规违法行为作斗争。工作之余,多去关心关心国内外大事,多去关注社会上的食品药品安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山区的问题,多做贡献,上下一心,真正的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真正的让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生《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妈妈在家里,看了关于柴静的《穹顶之下》,讲了关于雾霾的事情。

在视频中她说,雾霾在2003就产生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都以为雾对人类没有伤害只是自然现象,可我们认为错了。雾和雾霾是两种情况,雾霾是没有清洗过的煤烧出的烟,加油站汽油泄露等导致的雾霾现象。柴静还说:“如果我们的好煤用完了,我们就要用劣质煤,劣质煤燃烧的时候有一半可以燃烧掉,另一半则会变成黑烟。”英国伦敦以前也有雾霾,可是在他们的改正下,他们也见到了蓝天,白云和星星。视频上有一位专家说,如果我们在燃烧煤之前,先把煤洗一遍,然后在燃烧冒出的烟就会减少原来的一半,柴静还亲自出去调查,有些地方配合调查,有些地方不配合调查反而还把他们赶了出去。所以我们要努力。柴静的演讲就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以后要保护环境,不能燃烧不劣质煤,不能随便丢垃圾,看到有破坏环境的人要及时制止,配合工作人员的检查。我希望这样做了以后雾霾就不会再出现在我们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柴静所说:“我们不怕死,但也不想这样活着。”我希望做点什么,因为我生活和我的家人都生活在这个灰色的穹顶之下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虽然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这是一个母亲的发现。

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

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记得儿时我眼里的郑州是绿色的,绿的洋气也很具体,绿得文化路上只剩下满目的绿荫如盖,20年过去了,这个城市变化了很多,包括她的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025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其他请大家补充么么哒)

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耐着性子,终于把《穹顶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内容更抢镜。沉重沙哑的声音、疲惫苍白的神情、偶尔露出的惨笑,完全是圣斗士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的表现,让人好生怜爱。仍是一贯撒娇卖萌煽情的路线。

二,呈现的内容支离破碎,且都是平时媒体报道过的,只不过呈现得更耸动一些,更悲情一些,让敌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颟顸一些。

三,用闺女开题,用闺女结尾,首尾照应,用力过猛。

四,开出的药方有两副,一副叫技术改造,一副叫体制改革(也叫市场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惊讶有那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样子。同志们真是今天才知道雾霾和雾霾的成因么?如果是,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群众”。平时真真切切地吸了那么多雾霾却无动于衷,对雾霾报道也充耳不闻,直到昨天看了一个电子版雾霾才泪如雨下,悔不当初,这样的群众真的可教育么?

总之,普及是应该的,煽情有点过了。时间很晚了,先说这么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13亿人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柴静概念在网络迅速火爆起来,在网络和股市几乎无人不知,在这个视频发出后几天时间环保B 股票连续涨停,相比与降息这种重大利好,柴静概念完胜之,也因此让一个大家熟悉的名词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就是霾。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

雾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革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从工业化革命开始,人的智慧已经开始发挥到极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人开始骄傲的以为,自己将主宰大自然,开始否定神的主权,高举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无神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人用自己的智慧发明来满足自己那已经被激活的无止境欲望,人追求享乐,抗拒神的约束,人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残暴,历史上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狂傲不拘,目中无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挥霍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必将遭受自然的强力报复。

工业化革命的一个标志就是大烟囱,煤炭成为这个时期的能源主体,炼钢,发电,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过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还有一种叫褐煤的,燃烧过后有一半的废弃物将以颗粒物状态悬浮在空中,为此十九世纪的英国遭受了严重的酸雨,雾霾。至少有几万人因此死亡,随后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要经历这个污染,无法避免,而发动机的出现,促使另一个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飞机,汽车,轮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烧过后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并芘,对空气的污染更加严重,并且是强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形同与死刑,而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远地区的流放变成了潇洒的旅行,但是汽车的排放物却在默默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冰箱的出现,大大改变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足不出户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但是冰箱内的氟利昂,却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核子裂变的发现,带给人们清洁的电力,也让人好似睡在一个炸弹上,完全没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却在为自己埋下死亡的种子。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们无权主宰一切,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最感人的演讲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次感人肺腑的演讲,里面有一小段讲到一位女孩子、妈妈和酒店老板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苏州,小女孩子跟妈妈吵架,妈妈说了几句,告诉孩子你已经读高中了,妈妈下岗了,每天给人家做清洁工。小女孩子对妈妈说: “妈妈我不是过意的,是马虎了”.妈妈说: “孩子啊,妈妈要是工作马虎了,这钱谁给我呀,你连这次小小考试都马虎,你以后高考怎么办”.那恨心的孩子关上门,离家出走,多么少的事情,十几年的养育之恩,这一关门, 就可以放弃,晚上妈妈发动全家所有人都找不到。那孩子八九点钟了,一个人走在江边,她又冷又饿,流着眼泪恨死自己的妈妈;走到酒店门口,老板看见了,给她一碗面。她接过了过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忽然跪下对老板说:“你比我妈妈还要好”.老板听了小女孩子的话说:“凭你这句话就不给你面吃。我只给你一碗面,你就那么感谢我,你妈妈养你这么大,那么幸苦,你不感谢”;孩子一下恍然大悟地跑回家,妈妈晕倒床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看了这段故事后,感想到父母的爱是无私,是多么伟大.想想自己有时为了一点小事都接受不了父母指责,有时还跟父母发脾气;后悔自己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很惭愧, 父母给我吃好的穿好的,含辛茹苦养大我,我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请爸爸妈妈原谅我以前的无知。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完了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里面详细的分析了雾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控制雾霾的产生,想要留住蓝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记者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串串数据深入浅出的告诉了我们雾霾带给我们的身体多大的伤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这之前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沉默了许久,也让我对这位身材娇小,内心却充满着正能量的女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调查视频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庄,2014年污染天气天数竟高达264天,一年365天,这是什么比例?意味着我们一年中72%的时间生活在这样的“毒气”中,早上起床我拉开窗帘看到的不是远处的高楼大厦,不是远处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颜色灰暗,云里雾里的模糊世界,雾霾又来了,心想着这样的天气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紧接着我会翻看手机看看这几天的什么时候能够刮风,等待着雾霾的结束,因为如果盼着好天气就只能靠风来结束。

视频中记者采访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白云吗?她回答:没有,记者又问你看到过蓝天吗?她回答:只看过一点点蓝色,看完这个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里感到难过又惋惜,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她今年才3岁,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蓝天白云,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甚至几辆,即使很近的路也得开车,这已经成了习惯,觉得不开车就出不了门,我想这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蓝天,留住绿色家园,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了,减少开车次数,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铁,能拼车就拼车,保护我们生存环境。

节能减排。是我们一直以来号召的,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们都是雾霾之下的一份子,我们之力虽微薄,但众志成城,终会改变些。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和雾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们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是一斗争,是一场长期战斗,我们一定能战胜,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让生命充满爱》演讲观后感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老师又给我们看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让生命充满爱》,又名:《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位青年演讲家,这位演讲家叫:邹越。关于《让生命充满爱》讲了许许多多关于母亲、父亲、老师都是经过这悲惨或是绝望的命运,都是要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后才能成功的事情。

《让生命充满爱》里面讲了很多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奥林匹克中,有一个项目是长跑,但是非洲却只能有一个参赛选手而黑人用了足足的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准备,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黑人眼看就要到达终点了,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突然扔出个瓶子,打到了黑人的脚背上,黑人倒下了,当黑人抬头看时,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产生了,颁奖仪式就要进行了,就在这是,主持人说:“颁奖仪式暂停,因为我们还有一名运动员在赛场上。”一个裁判员走过去,可是黑人把裁判员甩开了,黑人说:“不要碰我!我是一名选手!如果你碰了我,我就违反了规则!”自己指甲抓着地面走,黑人的手出血了,血拖了二百米,黑人到达终点后,黑人说:“祖国妈妈,我做到了。”这位黑人虽然没有赢,但是我为黑人的这种精神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为扔瓶子的人而感到羞耻和痛恨。还有很多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的细说了。

这些父母、老师为了学生,为了新一代,为了中国,父母、老师让学生有好的知识,可以为社会国家做一个有用的人。《让生命充满爱》讲的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的学习而辛苦的奋斗着。让我们来爱我们的父母、老师吧!让我们为了父母、老师的希望,我们要自立自强,们要更加的努力加油的学习吧!~

随着"谢谢观看"四个字的出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此时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长大了!

不错,我长大了.在邹越教授的那一声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中,我长大了;在那一声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谢谢您!老师,我爱您!的声音中,我长大了;在那一声声"妈妈,我爱您!爸爸,我爱您!"的呐喊声中,我长大了!

妈妈,我长大了.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去做对不起您的事情了;

爸爸,我长大了.我再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任性地摔门而出,几天不回家了;

老师,我长大了.我不会再一次又一次的拿着那可怜的分数让您伤心了;

祖国,我长大了.我会为您的崛起而读书,会为那长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生活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295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来就非常敬重这位美丽的央视记者,佩服她敢于直面社会最危险最黑暗的行为和一些最尖锐的社会现象,继而和它们作斗争,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说真话,在这个噪杂的社会用她最大的声音呵斥了诸多无耻或者麻木的灵魂!她是新闻界鲜有的有担当,真正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素养的媒体人,这种精神这种责任感不能不让我们赞叹!

片子长达一百多分钟,以女儿生病她辞职在家照顾女儿展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雾霾严重时,担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因此一直把女儿关在家里不敢让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儿会问“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雾霾是什么”,因而启动了雾霾调查。为了这个调查,她自费百万,历尽千辛万苦,顶着巨大压力,辗转奔波多个国家..她的这种伟大的母爱之情以及由母爱产生的对全社会的博爱之情,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忘了自己从何时起,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习惯性的拉开窗帘远眺一下,看看视野有多远,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雾霾;临出门前我总是习惯性的看看手机里空气质量预报,显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从没出现过“优”,因此出门戴口罩也成了常态,虽然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当空气重度污染时,说实话真的不想出门,但是没办法,得上班。每到此时,多么想自己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猴王,一口气把雾霾吹走;或者特别期盼冷空气到来(虽然我很怕冷),因为每次冷空气过后,我们总会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蓝天白云(多次观察的结果)。在雾霾常态化的今天,仅仅一天半的蓝天白云也是奢侈。

雾霾的危害早就耳闻,但是看完纪录片后更震惊于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处。看得触目惊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静从对中外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细致分析、对专业数据的通俗解读以及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和专业术语解读的透彻易懂,一目了然。总体上,比较深刻地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希望此片能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我也会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条件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曾记得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收到身体健康之类的祝福语;我也总会把“身体健康”放在祝福语的首位发送给亲朋好友,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们恰恰以“雾霾”的方式在破坏着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多么悲哀和无知啊!为了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贪婪残暴!不得不令人发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个人都为环保做一份贡献,加起来就会形成大能量。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zuowem.yjbys.com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眼前利益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容身之处。

真心希望纪录片《穹顶之下》能唤起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良知与觉醒,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424 字

+ 加入清单

不夸张的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是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该伸手的地方没有伸手

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强大的经济调节方式。谁使用资源,谁支付应有的价格,以此避免对资源的滥用。但环境问题却不能通过市场解决。如果没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为污染环境买单,最终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尽管中国从90年代就一直声称不能走其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终还是没能幸免。为什么中国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那么多法律法规,但最终仍然重蹈覆辙?有人甚至以此为由,提出“先污染再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以此为中国政府解脱。这种观点其实完全是无稽之谈。

当初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向天空中排放黑烟的烟囱甚至一度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化的象征。因此这些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尚属情有可原。但在目睹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吃过各种苦头之后,在已经颁布了各种保护环境的法律来避免重蹈覆辙之后,中国再次踏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显然属于政府失职造成。中国并不缺环保法律,但柴静在《穹顶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环保法律形同虚设,政府纵容甚至直接参与作假的情况。比如卡车作为一个重要的空气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没有安装任何废气过滤装置的大卡车却被政府颁发合格证。这背后必然存在腐败和不可告人的金钱交易。当然,同样的腐败问题也存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下,与其说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如说它是政府腐败带来恶果的客观规律。

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要责无旁贷地要维护一个公平有效的系统,不能依赖什么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缺乏一个公平有效的系统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谁不污染谁先破产。因此,柴静在片中指出“坏的制度逼你去污染”,可谓一语中的。类似现象存在其他市场失灵,但政府却没有尽到责任的问题中,比如造假和交通违规等。政府该伸手管理的地方没有尽到职责,问题就难以解决,甚至事态更加恶化。因此,《穹顶之下》带来的思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职,还应该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失灵问题。

不该伸手的地方却伸了手

柴静在片中批评了中国的国企垄断行业。她除了认为能源企业的垄断造成了中国能源升级缓慢,仍然依赖污染严重的煤炭外,还批评了钢铁等大量消耗能源却不盈利,产能严重过剩的“僵尸企业”。正是这个原因,《穹顶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国企,试图私有化国企的标签。究竟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否合理,产能过剩的国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期待一个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得到结论和解决问题。但柴静有理由提出质疑,并提供客观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吃不同意见者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加以反驳,而不是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无论如何,中国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政府重点保护的国企行业也确实充当了重要角色。刘海影博士在《中国巨债》一书中对中国的过剩产能有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阅读。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的的确确包括了污染严重的钢铁,煤炭等政府垄断行业。政府对这些行业的补助和保护,毫无疑问是对环境污染的补助,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因此柴静提出的观点并非捕风捉影,为黑国企而黑。

而且环保部门自己的官员在《穹顶之下》里也吐槽了监督这些国企在的难度。首先,国企领导自身就是政府官员,甚至比环保部门领导的级别还高,怎么去监督?其次,国企在环保方面的数据不公开,无法对这些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国企真的不愿意在环境问题上背黑锅,就应该公开这些数据,通过严谨的研究还自己清白。最后,对于大型国企,创造就业和社会稳定也成了最后的政治挡箭牌。不少领导声称,提高环保标准,企业关门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动荡怎么办,谁负责?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企业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不仅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在获得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也一样存在类似的不合理逆向补助的问题。因此,柴静在《穹顶之下》提到的国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程度如何需要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而缺乏类似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据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穹顶之下》能否成为一个开启此类研究的的契机?我们拭目以待。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境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一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雾霾。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从2013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14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有关柴静。我印象记忆中她一直还是那个新闻调查的女记者。我一直没有关注过她嫁给富豪、央视辞职、赴美产子等等这些新闻,也没有特意去认真的读过她写的《看见》这本书。因为新闻调查几乎是我小时候的童年记忆,每一期我都会和母亲一起看,还记得那时候新闻调查的播放时间是深夜10点到11点,作为一个每天晚上9点就睡了的小孩子却每一次都精神的看完全部节目。只是,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新闻调查好像就不再播出了,或许是柴静辞职的时候,或者是其他什么时候,总之我已经记不清楚,也很久没看了。

有关视频本身。我想说的是,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假。每一个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认同赞成、或质疑反对,又或者是被说服、被触动、被感化。而我想说的是,我内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柴静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传媒人学习的!柴静“雾霾”的专题,我认真地看完,说实话,我做了近八年上海市政协委员,而且深入调查过污染问题,但是,我承认自己对雾霾问题的认识程度,远比不上柴静——柴静的沉静、理性、对材料掌握的充分与展现过程的淋漓尽致……很有说服力。对这个国家的改变,知识分子是有责任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只能服膺于真理,而不是金钱、权力、还包括容易导致“文人相轻”的自我的虚荣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88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一部由前央视记者柴静自掏百万拍摄的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上引起了剧烈反响,有赞扬的,也有反对的。

一部环保记录片居然能引来如此大的争论,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就在网上认真地看了一遍,并且把网友们赞美与批评的意见都大致地浏览了一下。对此,我觉得对此部记录片有了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那就是:对于帮助国人认识雾霾的成因与危害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科普片。但对于如何治理,柴静开出的对能源产业市场化的药方却绝对是极其片面和肤浅的!

一、雾霾之下,谁都不能作壁上观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苍穹之下》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记录片开篇就点面结合,以自己得肿瘤孩子的遭遇实写,再以中国大地虚描。一片恐怖而又肆虐整个中国的雾霾就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据柴静介绍,2013年初她怀孕之后,未出生的孩子就被检查出患有肿瘤。这让她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为了一探究竟,柴静实地探访了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她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她还查阅文献,拜访各方面专家,并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验,并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行动方案。通过这不纪录片,柴静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之下,谁都不能作壁上观。环保和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大家都希望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显然,面对无视环境保护,面对违法排污,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作壁上观。对于环境污染,不存在整体解决方案,为了自己与孩子的健康,我们只有挺身去制止,我们只有及时去举报,才能维护我们的共同权益,才能永远拥有"APEC蓝"。

应该说,作为一名知名记者,柴静知道如何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切入和适度的煽情,激发了每一个观看者内心的共鸣和对雾霾污染治理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这部记录片是成功的。

二、市场化绝不是治理雾霾的良方"

雾霾--人民公敌,怎么声讨都不错。

怎么办?柴静给出的药方是市场化!呵呵,怎么会这样南辕北辙?

片子对雾霾成因的分析,煤燃烧和汽车!定位也应该是准确的。但在定位煤为什么这样肆虐燃烧和汽车暴发性排放时,柴静却从多角度将矛盾引向两桶油。发改委、环保部,人大、标准委员会等等都对中石油石化无可赖活,这样多的部门都是无辜的,只有两桶油可以为所欲为。这同几年来媒体舆论导向何其一致?

记录片最后通过英美历史导出了降低煤开启油汽化时代才能减排,应该说方法也是不错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柴静通过专家数据证明中国有大量的油气没有探明,而探明的也由于两油的垄断而无法开采,她说美国有几千家油气公司,上百家燃气管道公司,而中国基本只有一家,那就是中石油。这个结论出现在严肃的纪录片里,未免太过肤浅。

整个记录片子逻辑出来了,就是整个中国出现严重致人肿瘤的雾霾,就是两油的垄断,不仅垄断标准,而且垄断开采,导致排放标准低,导致清洁能源油气不能大量使用。要解决雾霾,就必须全面开放市场,引入外国企业竞争。柴静所谓自费百万的记录片终于说明了她的用意!

"只有把能源交给市场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开放这个市场的话,我们天然气的产量(每年)可能翻一番,我们的探明储量(每年)可以翻一番。"

柴静绘声绘色图文并茂、声情泪下宣传了半天,最后落脚点原来是"市场化万能"。可惜柴静的煽情代替不了严酷的现实:

问题一:中国大规模空气污染是无序的市场化造成的还是两油垄断造成的?市场化解决了毒大米、毒奶粉、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大规模泛滥的问题吗?这些可都是市场化之才后出现的。为什么?

问题二:中国真的只探明了22%的气38%油吗?都不知道在哪儿,你们凭什么说还有78%的气62%的油就存在?一个国家的天然气储量怎么会跟"市场化"扯到一起?怎么一开放市场,天然气的"探明储量(每年)可以翻一番"?难道天然气储量是活的,会打游击?会势利眼?会哪里市场化就往哪里跑?中国历来是个贫油国,目前进口原油占实际需求量的64%,难道垄断企业会放弃低成本的国内油气不开采而非要高价从国际市场购买?(真要是这样,那才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呢)。

问题三:美国有几千家公司,中国去美国开几家可不可以?之前曾有多家中国企业到美国收购能源企业,结果无一例外被美国ZF封杀。所谓美国有几千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是蓄意误导。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就那么几个,其他都是大财团下面的小分店,完全被垄断财团控制。就象媒体一样:美国报刊杂志电台无数,但全部掌握在几个传媒大王手里。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全部是由少数大财团垄断的。避开这些大财团,把其底下的小店铺数量拿来跟中国的"两桶油"对比是把不同量级的东西搅到一起,存心误导。

对柴片提到的治理雾霾,保护环境,我想所有中国人都会支持,但柴静赴美生子,按美国的法律,这个孩子就有了美国国籍,那柴静这个"美国人的妈妈"专程回中国来自费一百万拍这样一部关于中国环境的记录片,并称是为了那个美国孩子的未来,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这是其一。

其二,柴静将女儿的肿瘤归罪于雾霾,就有点蛮不讲理了据称柴静是一个生活习惯不良的老烟民,柴的女儿生下来就不幸患有癌症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多因一果,雾霾是有可能导致癌症,但肯定得癌症就牵强了!癌症大部分都是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全怪雾霾的话,雾霾也会很委屈很受伤的!

其三,柴片提出两筒油是雾霾的罪魁祸首,不但证据不足,而且认为采油市场化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手段,这更是胡说八道了。谁都知道造成中国目前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正是过度市场化,过度市场化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纪录片将矛头引向中石油、中石化,固然迎合了一般民众的心理,但就事论事的说,如果真的按照纪录片的潜台词,彻底放开油气生产行业,那绝对是中国环境不可承受之重。证据根本不用再找,纪录片大力批判的煤炭和钢铁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山西的煤炭行业过去全面放开,民资引入可谓彻底,结果呢?矿难几乎成了中国ZF的耻辱 ,在安全掩盖下的环境问题更加触目惊心。最近几年,煤炭行业全面整顿,国企收购小煤矿,才有所好转。有哪个煤炭企业的环保做的比神华这样的央企好?钢铁放开了,结果怎样?遍地钢厂,产品基本都是劣质钢,同时产生大量烟尘。纪录片中的环保官员也承认,河北的钢铁产业已经大到了关闭不了的地步,那些关闭不了又污染严重的钢企都是民营企业,谁都可以去做个调查,对比一下宝钢这样的央企做的如何?

柴静小姐的声情并茂也为推销--推销"把能源交给市场才能解决问题"。但私有化不是万能的,万能的也不是私有化。出一篇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可以提醒ZF尽快解决环境问题,但是把雾霾归咎于没有私有化,就大错特错了。

雾霾,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索取的警示,绝不是柴静所称的引进外企加速索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