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城市社区入户走访的民情日记(实用20篇)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现在小编给同学们整理推荐了关于城市社区入户走访的民情日记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6946

作文

457

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趁着今天学生放假,我走访了恒寨村的留守儿童皇甫一凡。皇甫一凡的父母都在远处打工,常年不回家,留下自己和弟弟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且两个孩子均在上学,家庭负担很重。

今天天气很好,我带着文具、牛奶等礼物搭了个顺风车来到一凡家。我已经来了好多次,一凡还是有些害羞,低着头不爱说话。奶奶和我说着家里的情况,不禁落泪抽泣,我的心情也变得很沉重,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当问到孩子的学习情况时,老人家感慨又多了起来,她说:家里没有大人,孩子的教育是个问题,没人管没人问。我对奶奶说:不管是生活上的困难还是孩子学习上的困难,都可以找我,我一定会尽全力帮忙。

离开的时候我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以后和孩子联系,对比他们家的实际情况,我能帮的实在太少了。真正的走村访户才了解到,村民的生活其实很辛苦,虽然走了很远的路,但我觉得一点都不累。以后我一定会经常拜访留守儿童和困难户的家,和老人家聊聊天,关心孩子的学业,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村民做些实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关于扶贫攻坚民情日记

全文共 235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株县办[2016]4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的通知,确定我院帮扶南洲镇的南洲村、湘渌村和南山村的贫困户48户163人。我院抽调25名干警,成立三个帮扶工作小组,每组由一个院领导带队,分别负责与一个村的帮扶对象进行结对帮扶。9月27日、28日两天,我在前段时间已经掌握南洲村贫困户底子的基础上,与院里另外七名同志,对南洲镇南洲村的16户贫困户进行了集中走访调查。

南洲镇南洲村是今年上半年根据乡镇村级建制撤并,由原来的建佐湾村与袁家洲村合并而成,位于南洲镇中心位置,与镇政府紧邻,故取名南洲村。该村现有2个合作社,461家农户1717人,耕地面积1673亩,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属于传统的农业村,2015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但是,该村村民收入差异还是比较大,收益好的还是那些具有经济实体,或者是会做项目的老板,生活比较贫困的村民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村、支两委摸底和统计,2014年底止,尚有贫困户16户40人。经过一年多来的扶贫支持,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从政策意义上讲,按那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的标准来界定的话,有些已经算是已经脱贫,但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上来说,显然并没有真正走出困境,脱贫之路,路在何方?

走到邓某平的家门口,看那门楼和建的比较早的楼房,我怎么也不相信他家里竟然是贫困户。进门坐下来才知道,邓某平今年46岁,家里四口人,原来买了货车跑运输,家里搞的红红火火,并建起了楼房。只是前几年,一场大病(肾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并还负债三十多万。虽然通过医疗救助解决了一部分医疗费,但据其自己反映,现在尚还负债二十余万元,而要将这些债务进行化解,那就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况且现在还在服药控制阶段,每个月还要一定的药物费用。其妻子和二十岁的女儿都在外打工,两个人的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小的儿子16岁在县五中上高中。如果不是这场病,这一家子的日子那是无比的好过。要是完全按照贫困户每人年收入2855元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个家庭根本就不是贫困户。可事实呢?

邓某如今年77岁,老伴张某花今年71岁,贫困人口2人,根据镇、村提供的贫困人口信息是这么反映的。按说,农村里的这个年纪,正是儿孙满堂享福的时候,怎么也是贫困户?难道没有儿女赡养么?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邓某如的家。我们到他家的时候,邓某如还躺在床上起不来,在窗户上只能看到其模糊躺着的背影。在狗吠声中,邓某如的老伴拿着镰刀回来了,原来她还在外面做事,问其原因,得知那是邓某如又病倒了,我们也只能语言安慰。在闲谈中,得知两人育有四子一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只是家境都不怎么好,五个子女每年基本没有支付赡养费用。如今两老子是单独过日子,依靠邓某如名下的低保金和两口子的养老保险金及一些零星小额补助过日子,年收入大概在4000元左右,每年打针吃药的费用就要占了收入的将近一半。说起这些,邓某如的老伴总是不停的抹眼泪,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好,自己都七十几岁的人了,每天还在外为生活忙碌,好在自己的身体也还算好,种点小菜,喂点鸡鸭,尚有些许微薄收入用作贴补家用。

今年65岁的柳某生,外表看起来比75岁的老人还显得老,说话很吃力,反应很迟钝,智力比较低,说是常年药不离身,至今还住在村里原来用做幼儿园的老房子里,如今这房子已经成了危房。30年前,娶了比自己小15岁的聋哑智障女杨某援为妻,并生育了一个女儿。自从女儿长大成人出嫁到河西天元区三门镇某村以后,从此就是两个残障人孤独的生活在一起。几年之前,自己的土房子由于陈旧失修倒塌,于是村里就把他们暂时安置在村部旁边原来用做幼儿园的老房子里居住,并给他们家里接通了自来水。去年以来,随着中央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村里已经给这老柳家争取到了作为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上个月已经在他们老柳家的老屋地基上为他们建设新房。目前房子已经建成,村里准备再给他们家做一些简单的装修,接通水电,打好屋前水泥坪,下个月就可以让这两个苦命人搬进新居。这几年,两口子靠着政府提供的低保金、农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补助以及其他一些小额补助及社会救助过日子,一年也有个五、六千元,生活上也还算有了个基本保障。

十八个家庭,十八本经,家家都有自己难念的经。根据我对南洲村16户贫困户的统计,有15户都与家庭成员的疾病直接有关,另有一户是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有关,但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使我想起在株洲县这样尚还不算太贫穷的地方,竟然还有这么多生活在贫困边沿的群体,那么,在整个湖南,整个中国,那会有多少贫困人口?中国百姓脱贫之路显然是任重而道远,远非中央之想象。然而,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看到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又面对国情不回避,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必须全面脱贫,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脱贫攻坚战役,这确实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我们置身于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摸清底数,根据精准扶贫“十个到村到户”,“七个一批”、“六大工程”等要求,找准扶贫工作思路,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也引发了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中国这么大,贫困户这么多,而且又都是老弱病残的集合体,这就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如何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弱有所靠,残有保障,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彻底消灭贫困一定能够实现,党和政府有决心,我们就一定有信心。同时,在当今的农村,还得大力提倡和弘扬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不能让父母老了就成为了孤独,更不能把父母当作包袱甩给政府和社会。只有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彻底打赢扶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双联行动民情日记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3月1日 星期四 小雨

鸡年伊始,我们一行4人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荣的带领下,深入到舟曲县拱坝乡坎坎村。在和农民几天的接触中,亲眼目睹了农村贫困的艰辛,亲身感受了农民渴望脱贫的迫切,也更深刻的体会到省委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决策的高远。

3月的舟曲春寒料峭,我们所乘坐的汽车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才到达了目的地。放眼望去,白雪皑皑的坎坎山下,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个破旧的村落,这就是坎坎村。这个纯藏民的小山村,山高坡陡,人均只有1.3亩坡地,大多数村民住在半山腰里,房子很破旧。村支书任由主告诉我们,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的还是解放前修的。由于没钱买炭,村民做饭取暖要到很远的山上去砍林子。村民耕种方式也很原始,在地里撒上种子,用耙子耙一下就算种上了。薄田加上薄种,收成自然很薄,又没有来钱的路,靠国家的一点救济和补贴过活,吃饱穿暖成了特困户最大的奢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下乡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4日星期四 天晴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

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扶贫帮困民情日记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年二十七,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碌着准备过年,村里热闹起来。我站在村委会门囗,看着匆匆而过的村民和不时传来的打趣声、嬉笑声,为村民能过个祥和、快乐的春节而高兴,尤其是返乡务工人员的归来使这个僻远、沉寂的山村充满活力,真让人兴奋。我兴奋着同时也思考着:

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如何帮助**村找出一个符合**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道路,是我所焦虑的问题。

经过40余天对192户村民走访了解,**村基本情况为:**村属石芫乡较僻山村,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前后相距6公里的狭长山谷中,全村共有农户246户,人口1150人,其中劳力461人,常年在县域外务工人员276人,占总劳力59%,在村外县域内务工人员118人,占总劳力25%,外出务工人员合计394人,占劳力总数461人的85%,村里常住人口基本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村现有农田555亩,山地11800亩,全年人均收入1400元左右,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寄回收入。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少量甜叶菊,山地主要为工业林业及少量油茶、毛竹,农产品主要为自产自用,商品活动较少。**村主要矛盾在于留村劳力太少,劳力缺乏成为**产业发展和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市干部三进三帮民情日记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六,县委书记王向红来到高沟镇扁担村和镇东社区,开展“三进三帮”活动,了解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村居企业复工情况,看望慰问老党员和能人大户,并送去新春的祝福。

2016年以来,扁担村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土地鱼塘发包、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5万元,全村69户低收入农户已有20户实现脱贫,初步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的目标。在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后,王向红说,近年来,扁担村在县有关部门、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在全村干群的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下一步,扁担村要邀请专家高品位规划,对全村土地存量资产进行仔细统计,同时要上门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支持;县相关部门要支持做好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百姓流转土地得租金、打工就业得薪金,村级集体得到更多实惠。

徐海波是扁担村人,2012年在常州市创办江苏协力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年产值超亿元,多次为村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及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捐赠资金,目前正准备回乡投资。王向红指出,要紧紧围绕高沟镇“现代小城市、食品产业城、淮安北大门、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围绕创建今世缘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标,结合扁担村的区位优势,邀请专家规划设计,大力发展观光、生态、采摘、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和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不断提升扁担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徐海波表示,家乡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发展空间让人心动,回去以后,将尽快邀请专家前来扁担村论证设计,围绕农业做足文章,重点在观光、餐饮、垂钓、采摘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谢路成、徐芹夫妇是扁担村人,2011年回乡创办了路成工艺品厂,目前企业年产值1500万元,用工80余人,多数是本村低收入农户。王向红勉励他们要利用好创建今世缘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难得契机,狠抓产品质量,围绕今世缘酒和旅游文化动脑筋、想办法,开发生产系列产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周边群众增收。创业大户颜士兵1999年创办了涟水县好人缘酒厂,多年来,他积极关心社区工作,每年都拿出资金关爱弱势群体。王向红希望企业能够围绕旅游发展狠下功夫,在科学管理、质量提升、环境改造、营销策略等方面做足文章,传统的老房屋、老设备要传承好、保护好,积极加以开发利用,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高沟镇镇东社区现有人口9851人,居民主要以到今世缘酒业及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在得知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创业实体、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后,王向红指出,要积极塑造高沟捆蹄的品牌和形象,打造百年传统老店,研究消费者需求,开发物美价廉、携带方便的小包装系列休闲食品;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建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高沟镇的整体形象;要利用老镇区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传统饮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风味小吃品牌。

老党员袁尚仁今年79岁,曾经担任过扁担村会计,平时带头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并主动支持村“两委”工作。王向红向老人送去慰问金和新年的祝福,希望老人进一步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全村群众从传统的农耕思想中解脱出来,大力发展经济农业和高效农业,让扁担村的发展越来越好。老党员汪冬梅今年68岁,平时对镇东社区事务积极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党总支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率作用明显。在送去慰问金和新春祝福后,王向红希望她继续关心社区工作,维护团结,及时向周围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发挥新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联四做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自2月20日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三联四做”宣讲工作以来,紧密围绕省、州、县委文件要求,成立了由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机关干部组成的宣讲小组,分片包组深入全乡7个村,结合当前重点工作,走村串户,全面深入开展了驻村入户宣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结合基层组织建设,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吹动民心。结合一号文件宣讲工作,积极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承诺”、“双争”、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三培双带”、创先争优等适合农民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活动,开展“民情日记”等工作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让“三联四做”的政策春风真正吹动民心。

结合农牧业生产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倾听民意。走进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倾听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疑惑,引导产业结构化调整,帮助开展春耕备播生产,协调解决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接羔育幼、防灾减灾抗灾以及草原森林防火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多渠道增收。立足资源禀赋,紧跟市场导向,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土地草场有序流转,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结合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让“三联四做”工作切实惠及民生。各宣讲组加强对群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关政策的宣讲,打消群众疑虑;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做到执行支农政策不走样、不截留,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把农牧业支持保护补贴、草原奖补以及生态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加深群众对改革发展政策的理解。同时,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就当前“两后生”培训、“光棍汉”就业工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引导,对各村情况进行摸查了解,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答,积极提供劳务信息,扩大劳务输出,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让“三联四做”工作着地扎根,切实惠及群众民生。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解决民需。立足各村实际,在综合施策、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紧盯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贫困村上下联系,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精准配置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帮钱帮物的基础上重点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了解民情。认真宣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依法治乡工作农牧区维稳工作进行重点宣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自觉性;深入排查化解草场地界、群众自治组织民主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村务公开、涉法涉诉等影响农牧区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与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保持高度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准扶贫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今天,我跟随驻井塘乡鲁草坪村“四深入”工作队,一同前往村里去调研。途中,瞧见不少村民在道路旁搭建一个简易厂棚,向过往的人群销售自家栽种的西瓜、葡萄等农产品,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间美丽画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约上午10时左右顺利到达了村里。“现在村道修好了,可省时不少,以前我们仅从乡政府到村里都得需个把小时,现在从县城到村里也只有一个小时多点点。”随行的井塘乡人大主席唐江永深有感触。

“是了,进村的道路修好了,村里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村民出行方便快捷多了;村民建房的成本也降了,仅红砖运输费一个就便宜了2分钱,着实让村民节约不少。”村支书盘向荣谈及这条新修的水泥路,一脸幸福的笑容。

“早些年,路没有修好,村里若有老人患上疾病,得需用担架抬着去看病;如今路修好了,只要一个电话,县、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可直接开到村里,省了不少事……”一旁劳作的村民魏荣光也主动迎了上来。

鲁草坪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到达村里需要走长约4公里的崎岖山路。因山路崎岖,鲁草坪村村民外运木材和农产品依赖的仍然是肩挑马驮等原始交通方法,一天下来只够来回两、三趟,严重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去年2月份,县里的“四深入”工作队进村后,通过搞调研、摸实情,决定把修建进村的4公里水泥路作为扶贫工作的第一位工作来抓,通过修通村道,来拓宽村民致富门路。经过向上争、部门扶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120余万元,开工建设100天后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建成通车后,让很多村民都流下欣喜的眼泪,当地瑶族同胞更是亲切地称它为“连心桥”。

在村头,我们还遇到了正准备上山进行杉树抚育的四组村民曾凡达。他领着我们来到了村里新建的杉树基地。

来到杉树基地,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快齐膝高的杉树苗,微风轻轻一吹,小树苗迎风招展,惹人欢喜。鲁草坪村尽管山林较多,但许多山地都在海拔600米以上,气候、土壤对林木的种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县里的‘四深入’干部到村里后,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邀请县林业、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多次实地调查论证,认为村里的气候、土壤都很适宜厚朴和杉树的生长。于是,“四深入”干部想方设法筹资培育了足够种植近1000亩面积的厚朴、杉树苗,免费赠送给村民种植。为了保证村民今春种植苗木的需求,还特地从外地调购了部分杉树苗。据村支书记盘尚荣介绍,全村今春共培育和调配杉树苗18万多株,种植杉树1300多亩。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今年种植了杉树8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照此生长速度,过不了十年,我家光杉树收入一项就可达数十万元,明年我还要扩种100亩。”曾凡达一边锄草一边打着自己的家业“小算盘”。

鲁草坪村5组距离村部还有数十里,居住人口50多人,由于路途较远、村民居住分散,高压电架设成本较高,村民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该组一直没有接通高压电。因为没有电,村民们仍然过着靠点松枝、煤油灯、蜡烛照明的黑暗日子,一斤煤油涨到了7块多钱,要卖10斤玉米才能买到一斤煤油。为了节约油钱,村民们常常赶在天黑前就吃晚饭,忙完农活天黑后,只好摸着黑吃饭。针对这一难题,工作队多次到县电力局汇报、争取,终于在去年12月底,为组里争取到8台光伏发电机,并及时安装调试好,供村民使用。

“自从有了光伏发电机,我们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穷苦日子,跟村里其他组的村民一样用电灯照明、看上了电视,我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瑶族同胞看到了‘光明’。”谈及此事,村民田平激动不已。

在村小学,碰巧县教育局的领导也在这里,专程为该小学配送农村远程教育设备。据负责安装的技术员覃某介绍,安装调试后,山区的孩子可以跟城里的教师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可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师资。

夏日的阳光是最灿烂的,夏季的风景是最美丽的。我们坚信,在“四深入”结对帮扶单位的全力扶助和鲁草坪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过不了几年,鲁草坪村瑶族同胞们最美丽、最美好的“夏日梦”将会如期而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飞虎渐去,玉兔将至,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为使包扶村组的困难群众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交通局安排包扶工作组成员近日去包扶村开展春节前的慰问济困活动,前天周六钟书记曾带领我们到村里,走了三姜头塘小组、兰田小组的几户困难家庭,但由于那天恰逢圩日村民大多都去赶圩办臵年货,最终只慰问了一名困难对象。 今日由朱小文副局长带队进村慰问,一早我们便带着瑞金交通人的一片深情厚意和四千元慰问金,赶赴合龙村。合龙村的圩日是逢农历三、六、九,而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正好错开了合龙村的圩日,又是个阴雨天气,大多数村民未下田做事,因此村民基本还呆在家里,我们都暗暗庆幸‚抓住了‛这一时机(瑞金农村的风俗是走亲访友上午为尊,我们尽力尊崇这一风俗习惯)。为确保慰问行动能在上午顺利完成,我们分成两组开展慰问行动,一队由朱局自己带队,一队由曾国平副乡长带队,我被分配到与朱局一组,由朱志涛带路,朱志涛仔细看过我队分配的慰问名单后,带着慰问队员按照由近至远从松山脑至下屋子再往大屋家,最后到姜头塘的行程顺利进行慰问,我们分别将每户两百元的慰问款送到朱志如、谢祖浪、何久娣、谢冬昌、谢宝全、谢志鹏、温会炎、温庆华、曾九娣等困难群体手中,每到一户我

们都嘘寒问暖,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确保困难群众度过一个祥和、温暖的春节。 整个慰问行动进行的很紧凑,用时大致两个半小时,在临近十二点时,分配我队的九名特困户我们都一一慰问、致以节日问候,同时为每个人送上二百元的慰问金,并询问了一些日常生活需求,以及春耕准备情况,还特别提醒注意冬季用火用电安全,行动时,我默默祈祷:给力合龙村!给力每位村民!衷心希望他们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交通局驻**村 宋智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学生村官走访日记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困难农户的困难

xxxx年xxxxx月10日 星期五 晴

做好特殊困难农户的思想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这几天我走访了他们,其中包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60户、确实贫困户23户、部分没有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和个别土地被全部占用农户等。从走访情况来看,xxxxx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农户对国家免除农业税,并享受各种补贴以及执行情况表示满意,大多数农户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也持肯定态度,我们的农民朋友把各项惠农政策称之“恩惠”。xxxxx村的农户在上学、就医、吃水、出行,通讯、电力等方面相对便利。由于苏村煤业、鑫源冶炼、鸿生生物科技、行源建材等诸多临近企业的发展,以及镇域商贸业的繁荣,为xxxxx村农民的就业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贫困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能否做到应保尽保,真正落实?实施好低保政策的效果,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困难户家庭子女上大学难,自主创业缺乏资金,贷款难。能否通过其他有效途径帮助解决?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落后,业余文化生活单一,阻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群众对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民自主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尤其在融资方面和贷款担保难方面制定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强化优惠政策落实,促进多元就业。全方面、多渠道提高产业信息和平台,组织农民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就业;加强对合作医疗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医药价格、住院费用的合理收费,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走访贫困户扶贫日记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周六,自开展万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以来,我们就再也没有双休日了。

这是最后一户贫困户,院子里干净整洁一边堆放着柴禾一边是猪圈和羊栏,两眼土窑洞。户主叫刘柱子,因上山采石摔坏了腿靠双拐走路,妻子双眼患白内障,有个女儿叫刘丹。

刘柱子告诉我们说,丹丹是个好女儿,在县城上初中,孩子每周回来两天,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父母回来给做好多好吃的,临走再带上,丹丹一回来就给我们洗衣服、做饭、煎药,临走再把一周的猪食和羊饲料备好,每周带的零用钱,回来时都给我们买了药,孩子省吃俭用,一年四季都穿校服,是我们对不住孩子啊......

屋子里静静的,只能听到丹丹父母的低声啜泣。我们告诉丹丹的父母,这次来对接的任务就是“精准扶贫、不落一户”,实实在在地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一边说一边把详细情况一字不落地写在对接表里面,签好对接表拍了照,筹足500元放在刘丹的手里,一家人含泪的眼里流露出的满是希望,也成了我们给他们立下的脱贫攻坚“军令状”。

回去的路上,我们一行人在不停的商量着如何尽快地改善丹丹家里的状况,针对因病致贫这个难题,客户经理立刻给乡里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通过采用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的方式,改变丹丹家里这种“小病靠拖、大病靠扛”的困难局面,再加上以后“政府+保险+银行+实施主体+贫困户”的“五位一体”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助丹丹一家尽早走出困境就指日可待了,拖着贫困泥土的“山丹花”将会彻底甩掉包袱,更加活泼绚丽地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脱贫下乡民情日记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6日星期三 天晴

入乡驻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们按照乡上的安排,去xx村下边的陶家村观摩学习秋季双垄全膜覆盖技术。因为那里有个种植老板承包了千亩撂荒土地,准备在明年开春时种植马铃薯。正好这些天他在组织劳力开展秋季覆膜。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乡政府梅乡长和县新闻中心的小钟记者。

走出乡政府大门往县城方向走了一公里多,车辆拐弯跨过米拉沟走上了一段崎岖的山路。路面不宽,斜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坑坑洼洼十分难行,从车窗望右望去,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随行的钟记者吓得的眼睛都不敢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了洋芋老板的“大本营”。其实那是个窑洞,因为那是在土崖上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在上面搭些木棒,上面盖些草和土,就成了简易的房屋洞。我们下车时,窑洞门前支着一口大锅,听洋芋老板说锅里是在煮洋芋。车辆无法继续前行,我们稍稍休息后,跟随洋芋刘老板徒步向山上行走。山路曲曲弯弯,比较难走。不过政府梅乡长似乎走惯了山路,走得很轻松。对于这点山路,我也很轻松,一直快步走在大家的前面。约莫走了40来分钟,我们终于走到了山顶。向下望去,刘老板所承包的大部分耕地已翻耕并进行了秋季覆膜,白茫茫的一片连一片,好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池塘。从山梁继续前行一公里左右时,一大帮农民群众正在田里用机械覆膜。我们来到田边,和农民们一阵寒暄后,一个个都拿起铁锨,和田里的老农们一齐跟随覆膜机开展覆膜。以前没见过覆膜机,开展覆膜一直是用起垄机起垄,用手工覆膜。现在的覆膜机十分灵活,除在地头需要对地膜压土外,起垄、撒肥都是自动化。梅乡长和我们驻村帮扶组工作人员一齐从老农门手中接过铁锨,一前一后地跟在覆膜机后边往铺好的地膜上压土。压土的技术不难,每隔一米左右压上一道土,害怕刮风后地膜被卷走。在和老乡们说说笑笑的干了20来分钟后,没有劳作习惯的我们似乎有点累了,一个个气喘吁吁。随行的记者不断地抓拍我们劳作的照片,但是大家都似乎有点难为情,也许是认为有点做作吧。对于我个人而言,这点劳动真的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从小在家帮助家人下田劳动,这么一点劳动真是小菜一碟。

道别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后,我们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较为轻松。可是对我们随行的小钟记者来讲,这一上一下的徒步行走已够受了。到山下刘老板的大本营时,门前大锅里的洋芋已香气扑鼻。揭开锅盖,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洋芋绽的开了花。大家乐呵呵地大吃起来。味道真的很香,以前不怎么爱吃煮洋芋的我,今天却一连吃了三个。吃过洋芋,我们开始坐车返回。可能是累了,大家都不怎么说话。望着窗外的大山,我在想近年来干群关系疏远甚至恶化,与我们的广大干部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很大的关系。这次选派干部开展的入乡驻村活动如果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将对改善干群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4月2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早8时我开车前往十里坪镇宽坪村,10时整赶到村部。刚一下车,周围村民知道我们是包扶单位的,赶紧跑过来和我们交谈起来,我问:“现在自来水和电网改造开始了吗?”老党员李庚生说“自来水和水窖设计好了,还没开始动工;电网改造工程中电杆已栽好,正在架线,电表和入户线已买回来了,估计再有20天就差不多了”。就在这时村主任李端峰赶回家了,经过简单的寒暄后,我和单位一块儿下来的简永宏与村主任就一起加入到架设电网的队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多的村官工作,我学到了很多,认识逐步提高,思想日渐成熟。从刚开始对农村工作的无知到现在的渐渐熟悉,再到变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成为我成长不竭的动力。

记得刚到村里报到的时候,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村支书告诉我,我们村是镇里的重点村,责任重大啊!隐约中我只记住了“责任重大”这四个字。自己虽然也是来自农村,但对农村政策和工作了解的确实很少。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干好。到村第二天,我就从镇上找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相关材料进行学习,在村支书问的指导下,我们把美丽乡村的主阵地定在了村里的主巷道清理上,我还建议把清理好的地方用相机拍摄下来,把照片贴在村里的公开宣传栏上,通过清理前后效果的对比来激发群众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检查验收阶段,我们村建设工作受到了镇领导的认可,那时我心里满是成就感。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我的同学,同学说,你进村就是打扫卫生啊。我说,不是,我在学习,在进步。

我觉得用心经历过的事情会变成一笔财富,这些财富会让你充分领略到生活的意义。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时常告诉自己,工作无论难与易、大与小,用心做就会有收获。

一年其实不长,作为村官,我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的心告诉我,我愿意做下去;我的收获告诉我,我做的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甘肃省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7月4日———7月10日 兰州

由于要参加第二十一届兰洽会,不能驻村了。根据驻村工作队请销假制度,队长必须向镇党委书记请假。履行请假手续之后,和招商局刘局长商谈,暂由继军局长替我驻村工作。

虽然这几天在兰工作,但心一直牵挂着核桃峪村,一直想着我的驻村帮扶工作,想着我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工作的事情。

自消息发出去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甚至有点后悔了。因为有人在认为为学校或者学生改变办学条件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应该我们去做。还有人在不断的怀疑我,认为我是微信骗子。我一时感到很纠结,不知道删还是不删朋友圈的消息。7月4日0:53,师范同学毛亚敏表示要给我捐24个全新的腰鼓,下午3点多,江苏扬州栾五福捐款200元!对于这两笔捐赠,我计划给孩子们买20根跳绳,给孩子们大课间活动排花样跳绳,用腰鼓给孩子们排舞蹈,教孩子打腰鼓。我把我的计划公布在微信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这是爱心延续,或许就是这个小计划感动到大家了,迅速掀起了捐赠高潮。当善款累计到4000多元的时候,我在网上查了学生桌椅的价格,我坚定了给孩子们换桌椅的信心!我公布了桌椅价格,马上有人响应并行动起来……我把我的微信圈面向所有人公开,开始加任何请求加我的好友,我对所有人亮明我的身份,职业,名字,电话,微信号……每个人都在询问我,我不停的回答各种问题……

很快我募集了12170元,我感觉还会有人捐赠,我有点担心,害怕我控制不了局面。马上把事情的原委向镇党委魏书记汇报,魏书记肯定的说这是好事,教育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魏书记说和募集多少钱没有关系,主要是思路好,方法好,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创新!这下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探讨、摸索更多、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扶贫工作方法!相信我,一定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党员干部三进三帮民情日记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干部联系农户“三进三帮”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市委市级机关工委按照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紧扣部门实际,精心谋划安排,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民情民意、谋划发展思路、解决民生难题,用真心真情奏响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旋律。

奏响“亲民曲”

奏响“亲民曲”,走村入户强联系。按照“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确保实效”的工作思路,将包户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干部职工,确保联系的86户农户全覆盖。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每个活动日都精心组织,要求每名联户干部做到活动发动到户、政策宣讲到户、信息采集到户、意见征求到户,确保进村入户面对面、社情民意实地查、困难问题即时帮。

奏响“富民曲”

奏响“富民曲”,推动发展不停步。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不断加大资金、项目帮扶力度,增强村居自我发展能力,实实在在帮助挂钩帮扶村杨集村解决发展难题。实施智力帮扶,邀请农技专家赴村,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针对目前村里从事板材加工水泥制品生产较多的实际,有效整合项目,协调省级机关工委投入3万元资金帮助杨集村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携手宿迁同仁医院,投入资金2万元,加大村庄道路、绿化苗木、沟渠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奏响“助民曲”

奏响“助民曲”,破解难题保实效。在认真走访调研、摸透民情民意的基础上,从群众最紧迫、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尽其所能解决群众困难,力所能及兴办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民生改善。春节期间,为21户五保户和低收入农户送去1万余元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帮助3户有医疗需求的农户就医就诊。结合“春风行动”,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1人,实现就业4人。针对群众提出的村居缺乏体育健身配套设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活动开展以来,帮助群众解决就医、就学、就业及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问题11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双挂双联民情日记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80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10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老人由儿子王奋仁夫妇照顾,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镇上的小学上课,一家五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的土坯房里,每年来自10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母亲看病、供孩子上学外所剩无几,靠享受政府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郭林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带着纷繁的思绪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双联富民”领导小组的组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出路、想出对策,早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的小康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双联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晴

初春的季节,窄暖还寒,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但冷空气却迟迟不肯罢休河西大地。为进一步深化“双联”行动,确保“双联”行动取得新的成效,我们由主任统一带队,组织单位干部职工一行9人前往水源镇西沟村开展“双联”工作。这次开展“双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进村入户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与联系村共同研究制定双联工作计划、确定致富项目、成立驻村联合党支部、设立救助基金、开展进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为深入推进“双联”行动起好步、开好局。

从单位到联系村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沿途为确保金武高速公路尽快开通,施工场地上大小车辆来回穿梭一片忙碌景象。一年来,通过参加单位组织的“双联”行动,走访村民、帮扶解困,对帮扶村农民生活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亲眼目睹了农村的贫困和艰辛,也亲身感受了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也更深刻的体会到省、市各级开展“双联”行动决策的高远。来到村口,看到村民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借着这几天天气好,抓紧平整土地,做好春耕准备。来到村委会,村支书和村主任热情的迎接我们的到来。主任简单的介绍了我们此行的目的,村支书马上召集村委会干部职工共同召开“双联”工作会议,会上我们与村上商讨2013年发展思路和帮扶计划,对照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修改完善联系村的小康建设规划,力争使村容村貌及群众生活能有所改善。初步确定了“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扩建规模养殖区”两个致富项目,争取专项项目资金,并按照在村一级设立“双联”行动驻村联合党支部的工作要求,共同研究成立驻村联合党支部,明确组成人员,制定工作制度。为确保“双联”救助基金及时到位,主任亲自把单位筹集和动员干部职工捐助的6000元帮扶基金送到村支书手中,用于救助生活困难群众,帮助联系村、帮扶户发展致富产业,改善村容村貌,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村支书代表村委会感谢我们一年来对西沟村的帮助,他动情的说:“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清了,信心更足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村民们都争着要和帮扶干部结对子,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临近中午,主任要到水源镇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召开了工作例会,还要将单位捐的3000元帮扶基金送到镇政府。我们按照计划分头走访联系户,了解春耕春备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我来到李孝基家中,他和我拉起了家常,他说:“近几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我家的生活条件现在很差,但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些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去年由于玉米制种产业销售不是太好,今年的耕种面积会减少,村上正在积极想办法与种子公司协商尽量扩大种植面积。为增加收入,家里打算继续搞好公路运输……”。

在返回途中,我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想着有党的政策,有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我更加坚定地相信: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只要付出,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扶贫攻坚民情日记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月22日。走访地盘子村贫困户黄生录家。

基本情况:家庭人口4人,黄生录以及儿媳与两个孙子。黄生录60岁,以拉运沙石为第一收入来源,以全家10亩耕地租赁费用(每亩500元,年共计5000元)为第二收入来源。儿媳在县城租房照顾孩子上学,期间在各类饭馆打工(每月1500元)为该家庭第三收入来源。目前户主黄山录因腿痛、腰痛等疾病而无力拉运沙土,因此全家月收入不足2500元。

需求:通过申请扶贫资金,搞家庭牛羊养殖。因为黄生录本人有牛羊养殖经验,同时也可以向村民租贷部分草场,牛羊养殖条件已经成熟。

措施:积极联系县兽医站技术人员对其引进牛羊养殖技术进行培训;对自家庭院部分房屋改造为牛羊养殖棚;协调牛羊饲草料,联系当地养殖大户引进带动等。

家庭希望:通过黄藏寺水库建设补偿款,首先在县城购买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让儿媳与孙子居有定所,孙子上学也方便;家庭内部积极动员儿媳择婿再嫁。

据了解,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共确定了9个省定重点村和13个州定贫困村。共抽调扶贫干部71人,其中省级27名,州级44名。扶贫干部均能及时报道上岗,积极与乡镇党政、村“两委”打成一片,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为扶贫工作队和选派单位树立了良好形象。

一本民情日记虽然只是概要的民情记述,但如果没有一种亲力亲为,没有一种一心为民的民生情怀,自然就看不到贫困村未来的希望,当然就更写不出独到的发展眼光和发展思维。从这个意义而言,民情日记是一面镜子,是一个窗口,或者说是一个扶贫攻坚的发令枪,从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激越与奋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情日记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__年4月10号,天公作美,一改这几天的寒冷、沙尘漫漫,今天风轻云淡,让人们感觉到了久违的春天的气息。我们陇东地区今春普遍干旱,而且旱情持续加重,加上老天也不眷顾,从开春到现在从来都没有下过一场透雨。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今天刚一上班就召集大家前往我队帮扶的乡村——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

虽然没有贵如油的春雨的润泽,但沿途的树木已吐露细细的嫩芽、迎春花、海棠花、玉兰花,还有油菜花都竞相开放,路边上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毫不示弱的竞相斗艳,原野上到处是嫩嫩的绿色,让人一下子融入到这个绿色的世界、鲜花的海洋。一时间竟忘记了那干旱的麦田、等待滋润的禾苗,还有焦急的农民。

一到帮扶对象毛仲学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们去年刚新盖的房子,深蓝色的房顶、砖红色的房体,屋内窗明几净宽敞舒适。毛仲学虽然已年逾古稀但身体却很硬朗,走路说话不像那么大年纪的人。他和老伴带着一岁多的孙子,儿子儿媳都在西峰城里打工,离家较近,春种秋收都能回来,加上现在国家对农机用具的大力补贴,播种收割基本不需要人力了。他很健谈,对党的惠农政策了如指掌。他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要带着孩子们跟着党步入小康生活,他有信心。谈到今年的致富计划,他说有党的政策做保障,去年他已经盖起了6间新房,今年还准备加盖三间,除了往年种的小麦、玉米、黄豆、油菜、甜瓜等作物外,为了弥补今年干旱造成的减产,他还栽植了新品种核桃树,核桃树地里还可套种黄豆、红小豆,小麦收割后回差种些糜子,荞麦。养殖方面,去年养殖的绒山羊今年就要产崽了,奶羊也要产崽了,另外要引进些新品种的绒山羊,养殖规模也将扩大。对于今年的干旱少雨,他说这地方几百年来都是靠天吃饭的,虽然离蒲河很近,以前只有眼睁睁看着它流走,现在不一样了。前几年政府已经给每个村子配备了灌溉设施,所以必要的时候就用蒲河的水浇地了。听到这里我终于放心了。是呀,只因有了这想民、为民的政策才有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满腔热情的敢想、敢干。

看着乡亲们会心的笑容、听着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真想放声高歌一曲,唱响我们中国农民新时代的梦想、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情日记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8月31日 星期六 雨

今天,并不是什么重大节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然而对于我所在的临江村来说,却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在这样一个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的周末,留在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可是对于望江镇的几十名干部来说,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早上八点钟,他们冒着雨来到了临江村的育秧大棚。由于最近正值汛期,村民们都在堤坝上防汛抗洪,无暇顾及育秧大棚后续的蘑菇菌栽培。赵书记和吴镇长就亲自带队,将50000株蘑菇菌人工运送到育秧大棚内,并按照技术人员的指点,合理摆放,我也加入到了运输的队伍当中。闻讯赶来的村民,看到党员干部们整齐摆放好的蘑菇菌后,激动的说:“感谢啊,真是感谢你们啊!”忙碌了一天下来,大家都很疲倦,但却没有听到抱怨的话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露出了笑脸。

任大学生村官以来,我亲眼见证着临江村的点滴变化,从千亩良田改造到智能水稻催芽基地,从改建村办公室到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望江镇党委班子和村“两委”为临江村的发展付出了太多的汗水。看着他们从春耕到秋收没日没夜的忙碌,看着他们为了村内建设人瘦了一圈又一圈,身为临江村的大学生村官,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扬长避短,经常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情民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积极为村民办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