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的美国之旅作文(精彩20篇)

浏览

2058

作文

756

美国教育英语作文

全文共 2065 字

+ 加入清单

Let’s work together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Dear mom and dad:

A warm family , a fantastic surroundings are the best gift which you have given me since I was born.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 The topic like (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what’s a university?” or “what a university should do?” has been discussed many times in every age. Not only educationalists but also students take into it. Is it necessary to give priority to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as they are essential to employers? 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ccess to all of knowledge just as they have their own sake? Chose A or B, this is a problem.

The value of knowledge itself need to be considered firs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even though the course is not as practical as skills and technology. In Chinese culture, morality education is always took at first. It said that the way of real learning is to develop and expand virtue, to innovate peoples’ opinions, to get the best goodness. In addition, there are four stages in the success of a gentleman: first, to cultivate his moral characters; second, regulate his own family; third, rule the state successfully; forth, let the world get pea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need to develop his morality firstly, though these knowledge is not as useful as other skills after they get a job.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a university course is also worth considering, especially in the age when our government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skills and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when the employees prefer to capacity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employers. The time in university is limited and conditions and aims of students are different. When students chose which course to learn, it is inevitable for some of them prefer to those which are more needed in workplace.

Universities give equal access to all of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practical courses and others. What’s more, they need give more chance to students to choose what to learn. Congratulate on diversity!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美国总统林肯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看过《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的同学,一定都对林肯有一些了解吧?如果你想更深地了解林肯,那就和我一起来感受,听我慢慢道来吧!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是着名的演讲师、律师,但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就是宽恕。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个名叫罗斯维尔·麦金泰尔的年轻人被征入骑兵营。由于战争进展不顺,士兵奇缺,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他就被临时派往战场。在战斗中,美金太尔担惊受怕,终于开小差逃跑了,后来被判处死刑。当麦金泰尔的母亲得到这个消息后,向林肯发出请求,请求林肯放了她的儿子。林肯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宽恕这个士兵。后来麦金泰尔牺牲于弗吉尼亚的一场激战中。林肯的宽恕给予了一个人第二次机会,让他由怯懦的逃兵变成了无畏的勇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很大,告诉我们宽恕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可能不犯过失,但只有宽恕才能给人改错的机会,让他弥补先前犯下的过失。而我也联想到了自己。以前,别人如果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就会一直追究,不肯原谅别人的过错。读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很惭愧,懂得了宽恕的力量如此重要,我一定要做像林肯那样心胸开阔的人。

林肯不仅心胸开阔,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呢!

早在他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你愿意回答一道难题,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林肯很有把握地回答:“一道难题吧。”“那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老师又问:“那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这已经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微笑着回答。

林肯还有很多优点,他做事认真,很有亲和力。

1962年,一批着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美国,把到当时为止的31位总统分为伟大的、接近伟大的、一般水平的、低水平的、最差的5个档次。这次投票选出的5位伟大的总统中,林肯名列榜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游美国

全文共 20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八四七年一月四日,予等由黄埔首途。船名亨特利思,帆船也,属于阿立芬特兄弟公司,前章已言之。船主名格拉司彼(CaptainGillespie)。时值东北风大作,解缆扬帆。自黄埔抵圣希利那岛(St.Helena),波平船稳。过好望角时,小有风浪,自船后来,势乃至猛,恍若恶魔之逐人。入夜天则黑暗,浓云如幕,不漏星斗。于此茫茫黑夜中,仰望桅上电灯星星,摇荡空际,飘忽不定,有若墟墓间之磷火。此种愁惨景象,印入脑际,迄今犹历历在目。惟彼时予年尚幼,不自知其危险,故虽扁舟颠簸于惊涛骇浪中,不特无恐怖之念,且转以为乐,竟若此波涛汹涌,入予目中,皆成为不世之奇观者。

迨舟既过好望角,驶入大西洋,较前转平静。至圣希利那岛,稍停装载粮食淡水。凡帆船之自东来者,中途乏饮食料,辄假此岛为暂时停泊之所。自舟中遥望圣希利那岛,但见火成石焦黑如炭,草木不生,有若牛山濯濯。予等乘此停舟之际,由约姆司坦(Jamestown)登陆,游览风景。入其村,居民稀少,田间植物则甚多,浓绿芸芸,良堪娱目。居民中有我国同胞数人,乃前乘东印度公司船以来者,年事方盛,咸有眷属。此岛即拿破仑战败被幽之地。拿氏遂终老于此,其坟在岛之浪奥特(Longwood)地方。予等咸往登临,抚今吊古,枨触余怀。坟前有大柳树一,乃各折一枝携归舟中,培养而灌溉之,以为异日之纪念。后抵美国,勃朗先生遂移此柳枝,植诸纽约省之阿朋学校中。勃朗即在此校任教授数年,后乃往游日本。迨一八五四年予至阿朋学校游览时,则见此枝已长成茂树,垂条万缕矣。

舟既过圣希利那岛,折向西北行,遇海湾水溜(Gulf Stream),水急风顺,舟去如矢。未几遂抵纽约。时在一八四七年四月十二日,即予初履美土之第一日也。是行计居舟中凡九十八日。而此九十八日中,天气清朗,绝少陰霾,洵始愿所不及。一八四七年纽约之情形绝非今日(指1909年),当时居民仅二十五万乃至三十万耳,今则已成极大之都会,危楼摩天,华屋林立,教堂塔尖高耸云表。人烟之稠密,商业之繁盛,与伦敦相颉颃矣。犹忆一八四五年予在玛礼孙学校肄业时,曾为一文,题曰《意想之纽约游》。当乐时搦管为文,讵料果身履其境者。由是观之,吾人之意想,固亦有时成为事实,初不必尽属虚幻。予之意想得成为事实者,尚有二事:一为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一则愿得美妇以为室。今此二事,亦皆如愿以偿。则予今日胸中,尚怀有种种梦想,又安知将来不一一见诸实行耶?

予之勾留纽约,为日无多。于此新世界中第一次所遇之良友,为巴脱拉脱夫妇二人(Mr.andMrs.DavidE.Bartlett)。巴君时在纽约聋哑学校教授,后乃迁于哈特福德(Hartford,)仍为同类之事业。今巴君已于一八七九年逝世,其夫人居孀约三十年,于一九○七年春间亦溘然长逝矣。巴夫人之为人,品格高尚,有足令人敬爱。其宗教之信仰尤诚笃,本其慈善之怀,常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影响所及,中国亦蒙其福。盖有中国学生数人,皆为巴夫人教育而成有用之材。故巴夫人者,予美国良友之一也。

自纽约乘舟赴纽海纹(NewHaven),以机会之佳,得晤耶路大学校长谭君(PresidentDayof.YaleUniversity)。数年之后,竟得毕业此校,当时固非敢有此奢望也。予等离纽海纹后,经威哈斯角(WarehousePoint)而至东温若(EastWindsor),径造勃朗夫人家。勃夫人之父母,尔时尚存,父名巴脱拉脱(Rev.ShubaolBartlett,与前节之巴君为另一人),为东温若教堂之牧师。予等入教堂瞻仰,即随众祈祷,人皆怪之。予座次牧师之左,由侧面可周瞩全堂,几无一人不注目予等者。盖此中有中国童子,事属创见,宜其然也。予知当日众人神志既专注予等,于牧师之宣讲,必听而不闻矣。

巴牧师乃一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为耶稣教徒之一派,最先来美洲者),其人足为新英国省清教徒之模范(按新英国省NewEnglandStates为美国东部之数省,纽约省亦在其内)。宣讲时语声清朗,意态诚恳。闻其生平兢兢所事,绝不稍稍草率。凡初晤巴牧师者,每疑其人严刻寡恩,实则其心地甚仁厚也。惟以束身极谨,故面目异常严肃,从未闻其纵笑失声,尤无一谐谑语。每日起居有定时,坐卧有常处。晨兴后则将《圣经》及祈祷文置于一定之处,端正无少偏,举止动作,终年如一日。总其一生之行事,殆如时计针之移动,周而复始,不爽晷刻。故凡与巴牧师久处者,未见巴牧师之面,咸能言巴牧师方事之事,历历无少差也。

巴牧师之夫人,则与其夫旨趣大异。长日欢乐,时有笑容,遇人接物尤蔼吉。每一启口,辄善气迎人,可知其宅心之仁慈。凡牧师堂中恒多教友,酬酢颇繁,巴牧师有此贤内助,故教友咸乐巴君夫妇。牧师年俸不过四百美金,以此供衣食,犹虞其不足,乃巴夫人且不时款享宾客,余不解其点金何术,而能措置裕如。后乃知巴牧师有田园数亩,岁入虽微,不无小补。又其幼子但以礼(Daniel)尤勤于所事,以所得资归奉父母。牧师得常以酒食交欢宾客,殆赖有此也。后予在孟松中学及耶路大学肄业时,每值假期,辄过巴牧师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动作片《速度与激情8》观后感

全文共 1775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速度与激情系列里颜值最高的两位男主角分别在戏里和戏外过世,而新加入的角色又是斯坦森和巨石强森这样的“绝顶”猛男,因此速激8可能是近年来主角秃顶率最高的影片。

一路跟着这系列走下来的观众可能都有和我一样的疑惑:这帮1里的小混混是怎么变成如今这种三天两头拯救一次世界的超人的?按现在这种战斗力膨胀速度,我非常怀疑下部速激会跟星战联动,一起去太空飙歼星舰,拯救银河帝国。

保罗沃克的去世对速激系列和范迪塞尔的打击有多大我们身为外人永远无法体会,但投资方已经不可能让这个盈利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系列因保罗的离去而成为绝唱了,为了弥补失去保罗给明星阵容带来的损失,速8里饰演肖兄弟的杰森斯坦森和卢克伊万斯回归系列,并一举上升到主角团地位。同时演技颜值一个不落的查理兹塞隆也加入本片当反派。

速激8的大场面与CGI达到了系列巅峰,想象力十足,但个人认为最出色的一场戏反而是开场那段相对“平淡无奇”的竞速戏,后面的僵尸车戏场面有了,但视觉效果并未比1V1的竞速强多少,反而让人感觉有些杂乱无章。速度与激情是以街头竞速成名的,发展到现在竞速反而成了添头,看点已经转移到爆炸和CGI画面上了,固然炸翻天的戏群众喜闻乐见,但在有变形金刚碟中谍妇联的现在,我们真的那么需要另一部插科打诨在CGI中拯救世界的流水线片子吗?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是速激早期那种单纯的竞速,在肌肉车的轰鸣中快意恩仇,整个故事围绕在一个相对小而闭塞的环境中发生,决定正与邪的只有引擎的转速。现在速激里的黑客对决,打飞机飚坦克真的能比以前那种纯粹的竞速更能刺激观众们的肾上腺素吗?我有些怀疑。在我旁边的黑人小哥整场电影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开场的竞速戏,而最后半小时的潜艇战他是摊在座位上的…

有很多人喜欢说速激这类片子剧情是无足轻重的,光看特效就值,不过我认为电影这种载体无论是什么体裁剧情都是基本,就像一碗盖浇饭无论菜肴多么美味,没有米饭也是不完整的,它可以不是主角,但不能不及格。而速激8的剧情和逻辑在我看来是不那么过关的。

剧情的梗概不剧透了,只说两点我最无法理解的情节,首先是这片多米尼克黑化的剧情突出一个牵强,为了拯救两个家人对反派言听计从去怼另一些家人?这还是以前那个义薄云天的唐老大吗?不说别的,跟这种百分百撕票的反派打交道时人质有意义么?在人质被撕票了一半后还能冷静的继续为反派做事也是够能忍的。固然影片中结局一定是皆大欢喜正义战胜邪恶,但“跟恐怖分子谈条件合作”这个剧情大纲有些太过神秘,而且反派被渲染成了系列最大boss结果却找了唐老大这个注定会反水的角色来为他们做事心也太大了。

另一个无法接受的情节就是肖兄弟的洗白,出于上面说过的原因,郭达斯坦森的上位是商业需求的必然结果,但在戏里他可是杀死吉赛尔和韩的直接凶手啊,就这么一笑泯恩仇甚至让他加入伐木累真的没问题吗?唐老大是个什么人8部片子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了,你敢动我家人一根手指我砍你全家的狠角色,然而杀害家人的血海深仇因为救个儿子就这么算了?难道是因为郭达的光头格外有光泽让他有了惺惺相惜的感情?照这么说下部片子塞隆妥妥加入主角团,毕竟她才杀了唐老大一个家人,郭达可是杀了俩哪。

而剧中的一些其他情节也让我很想吐槽,比如塞隆和多米尼克多次冗长的探讨人生,除了告诉我们塞隆女王的颜无懈可击外毫无意义,比如塞隆和黑客妹对着不存在的CGI屏幕互相斗法的情节,简直是神仙打架,观感很一般。

演员方面范迪塞尔一如既往的稳,表情从迷之微笑和苦大仇深两个选项里娴熟的切换。巨石强森继续扮演绿巨人,一拳打死牛。而为了洗白角色,杰森斯坦森成了彻底的搞笑角色来拉进观众的距离,不得不说跟前一部的boss形象有点脱节。塞隆女王是片子最大的亮点,气场极其强大,而那种蛇蝎美人的危险感也是十足,抢天眼那场戏的戎装扮相非常英姿飒爽,从发型到服装都让我想到了MGS3中的The Boss,然而她却叫cipher,真是讽刺(这梗没人懂吧…)。

总结:速激8维持了系列一贯出色的视觉体验,新旧角色的表现都很棒,但大场面过多竞速戏过少让我不太满意,剧情弱智出新高度,尺度放到世界级但格局小的可以,强行洗白反派让我这种吉赛尔夫妇粉无法接受。国内版强行3D有些无耻,这片子根本没什么3D场面。6.5/10,推荐喜欢好莱坞特效片的观众去看IMAX版,然后用一小时忘掉它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轰动美国朝野,各报号外如雪片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李鸿章访美是件轰动美国朝野的大事,当时纽约媒体竞相报道。特别是《纽约时报》几乎有着详尽的李鸿章活动日志。

同时,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由加拿大至纽约》、林乐知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特别是当代外交官郑曦原编著的《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皆通过当时美国记者们的笔传录了不少史实,可以使我们在今天透过百年的烟尘,仍然能够爬梳出来当年李鸿章访美时的紧张、生动而富有意义的外交斡旋场景。

当时,如曙光初上的世界强国美国面前,李鸿章这个暮年老人,为身处苍茫的中华帝国作出了何种努力,去传播东方的呼声和延续东方的文明。只可惜,弱国无外交。但是,从李鸿章的挣扎中,我仍然看到了那时老迈的中国那骄傲的、渐行渐远的身影。

史料记载,李鸿章访美是出于其他的因缘。那是在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当时他已经73岁,距上次在天津接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已经17年了。出席完沙皇加冕礼,他决定顺访欧美列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此行历时共190天,行程9万里。

游历欧洲后,李鸿章一行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李鸿章的到访,几乎是第一位东方高官来到美利坚。整个纽约沸腾了,万人空巷。

美国人称李鸿章是“总督”,美国东部,报纸记者云集,各报号外雪片般发散,李鸿章抢了当时美国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让我们简单逐日记载一下李鸿章当时在美的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国游学第一天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在美国上学的第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雨,妈妈收到通知:“由于下大雨,今天上学时间推迟两个小时。”我听后,既吃惊,又兴奋,没想到美国小学下雨就要推迟上学时间。在中国,连下雪都要按时到校。妈妈说:“美国小学经常因为气候原因,比如下雨、下雪、气温低,而推迟到校时间。”我想这在中国真是不可思议!由于推迟上学,我没有吃成学校的早饭,很是失望。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看见许多校车穿梭在道路上。校车在车的世界里是被尊重的,只要校车一开门,两边道路的车必须全部停下,要给孩子们让路。我觉得孩子简直就是美国司机的小天使。

上学之前,我本来非常害怕,怕没有朋友,可到了学校,我发现这里真好,校长好,老师好,同学们也好。我的班里有一个来美国两年的中国女孩,她叫Winnie,英语非常好,会一些中文。老师让她帮助我,我心里暗暗自喜,终于不用发愁听力的问题啦!

上学第一天正赶上美国的情人节。我发现学校走廊上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糖果和卡片,Winnie告诉我这些是情人节礼物,我想:“学校过什么情人节?不是只有情人才过情人节吗?”原来,在美国,不是只有情人才过情人节,情人节还包括友情、师生情、亲情等。走进班里,我惊奇地发现竟然有人穿睡衣来学校,天啊,太不可思议了。Winnie告诉我这是学校的一个活动,允许同学们穿睡衣来学校,也是一种奖励,我感觉太幸运了,上学第一天就碰上了个特殊的日子。

紧接着,我们去上数学课,课堂上,同学们各种姿势,千奇百怪,有脚蹬桌兜的,有蹲在椅子上的,也有一条腿站着,一条腿跪在椅子上的,可以随便去厕所,不需要跟老师请假。真不知道这样怎么能认真听讲。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数学课上每人都有一个ipad,好棒,可以玩数学游戏,据说每次数学课都要用ipad,美国小学生好幸福啊!

上学第一天就碰到了这么多怪事,美国小学简直是怪到极点,是个怪事学校,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国之行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的真快,暑假快要结束了,我们也快要离开美国了。

这次我在美国整整住了五十天。在这些日子里,我游玩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景点,比如:金门大桥,九曲花街,州立红木公园,太浩湖……我还看到了许多我从没有见过动植物和科学现象,比如:黑猩猩金刚,非洲企鹅,小树熊考拉,食虫植物猪笼草,红外线摄像头……另外我还学了以前从没有参加过的运动,比如:打高尔夫球。这些都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我还觉得加州硅谷真是个气候非常好的地方,不冷不热,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草坪,五彩宾纷的鲜花和枝茂叶盛的树木,整个城市清洁明亮,感觉舒服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国之父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素以诚实着称。1789年是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的一年,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元年。这年的,华盛顿从社会图书馆借走一本《万国法》和一本《英国下院辩论(记录)》第12卷。然而,直到华盛顿卸职以至去世,被借走的两本书仍未归还。

1934年,社会图书馆在地下室一本沾满灰尘的图书登记簿上发现了华盛顿借书不还的证据,但碍于华盛顿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图书馆一直没有将此事向社会公布。

社会图书馆有个管理员叫马克˙巴特利特,他以对工作负责着称,年年被树为先进。2010年4月初,图书馆在进行借书记录数位化工程实施中,作为书籍登记管理员的巴特利特发现了这件事。

对于这一“重大秘密”,巴特利特认为有必要向社会公布。在没有请示图书馆领导的情况下,他毅然向媒体进行了披露。

巴特利特对媒体说:“虽然我知道,一旦将此事披露出去,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坏影响,我也曾经犹豫过。但为了维护诚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我最终还是决定将真相公之于世。”巴特利特还表示,经过漫长的220年,两本书的罚金已达30万美元。

日前,华盛顿的后人、51岁的约翰˙华盛顿代表家族将找到的两本书归还给社会图书馆后欣慰地说:“作为后人,应该用我们的行动,弥补他(华盛顿)犯下的过错,让诚实的‘国父’形象重新矗立在民众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

全文共 447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最高法院的核心职责是通过审查涉及宪法解释的案件,来判定联邦或州议会的某项法律或者联邦或州政府的某种行为是否违宪。因具有这一强大的司法审查权,最高法院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成了民众与政府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争议的最终裁决者。休斯大法官在1907年一次演讲中的某句说辞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状态:“Weare under a Constitution,but the Constitution is what the judges say it is。”

然而美国的最高法院一开始也并不是像现在这么强大。最高法院成立之初,华盛顿任命了六位大法官,实到的只有四位。第一任首席大法官是约翰·杰伊,也就是与麦迪逊、汉密尔顿联手撰写《联邦党人文集》的那位,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六年后他选择辞职,五年后,约翰·亚当斯总统请他重新担任大法官,他拒绝了总统的好意,并说了这样一段话:

“为司法部门不断争取一个合适地位的种种努力,业已证实是徒劳无功的。我实实在在地相信,在一种有如此缺陷的制度下,最高法院既没有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力、分量和尊严,使其能够支持联邦政府,也不拥有它应该获得的、公众把它视为国家正义的最终保护者的那种信任和尊重。”

这种情况的成因在于美国宪法第三条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十分笼统,只有短短三款,远不及对议会和政府规定的那样详尽,而且,最关键的是,美国宪法当时并没有指明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此时的最高法院就像汉密尔顿评论的那样:“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

然而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通过判决成功地向国家立法机构宣布,不仅宪法高于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是否违宪与立法机构无关,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与宪法有关法律问题的最终裁判机构;向国家行政机构宣布,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司法部门,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和命令是否违宪。这样,最高法院拥有了司法审查权,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最终立法权”。

不过马歇尔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其背后的政治意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背景实际上是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二党之争,联邦党本来占有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的领导地位,但在1800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中一败涂地,让民主共和党控制了立法与行政部门,手上只剩下了司法部门。通过司法部门获取权力,就成了联邦党人的救命稻草一般,而这时马歇尔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即让最高法院获得了可以通过司法审查否决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行为的权力。此时民主共和党的领袖杰弗逊非常担心,“宪法欲使政府各协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如果授权法官决定法律是否违反宪法,使法官不仅在司法部门的地盘自行其是,而且还在立法和执法部门的行动范围独断专行,那将使司法部门成为一个专制暴虐的机构”。尽管杰弗逊忧心忡忡,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在马歇尔大法官的领导下,联邦最高法院自我约束,见好就收,并没有单纯从党派利益出发,凭借司法审查权与国会、总统拼个鱼死网破,频繁地否决新国会的立法,使最高法院成为“专制暴虐的机构”。在马伯里案之后的30余年,马歇尔法院再也没有动用过司法审查权,既维护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又树立了最高法院的权威。

身为大法官一定要具有锐利的政治眼光,必须懂得审时度势。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的处理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处理政治问题的实用主义精神,该妥协时就妥协,并不随意动用自己的权力肆意妄为。然而说肆意妄为可能有点过,毕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比起政客之流,往往并非什么居心叵测之辈,但是说到审时度势,可能就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像马歇尔大法官那样登峰造极了。

美国宪法第1条第9款第一项规定,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此条款起草时,联邦内共有13个州,其中7个州是自由州,6个州为蓄奴州,作为建国的一种妥协,自由州同意奴隶制在蓄奴州的存在。然而美国独立后,其领土不断地在扩张,1787年通过与英国的谈判获得了西北领地,1803年从法国购入了路易斯安那领地,接着又从墨西哥夺得了西南领地,并逐渐在这些领地上建立新州。至1819年,联邦内一共有22个州,自由州和蓄奴州同为11个,双方在参议院的力量势均力敌。就在1819年间,位于路易斯安那领地的密苏里地区要求以蓄奴州的身份加入联邦,如此一来,南方将控制参议院,北方遂极力反对,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原属马萨诸塞州的缅因地区要求独立加入联邦,国会顺势同意其以自由州身份加入,以维系南北之间的平衡,为此,国会还专门通过了一部《密苏里妥协案》,对南北双方的势力范围作了划分,双方不得越界扩张。

天意弄人,在这部法案通过后的第36年,最高法院受理了斯科特案,并以8比1的的绝对多数作了确认奴隶制存在的判决,然而最关键的是,最高法院第二次动用司法审查权,判决《密苏里妥协案》违宪,取消了南北双方的边界。如此一来,便等于最高法院承认奴隶制的正当性,并且奴隶制可以任意地向北方扩张。经此一判,最高法院失去了北方的忠诚,北方各州法院开始公开抵制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在北方严格执行逃奴追缉的法案。然而有问题就有解决方案,此时北方的共和党人积极行动起来,争取让林肯在1860年的总统大选中获得胜利,这样一来,林肯就能在任期内任命新的大法官以取代当时最高法院风烛残年的几位,占据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的多数席位,从而推翻斯科特案的判决。然而南方岂有不识此道之理?虽然林肯具有温和主义的名声,南方仍然放出风声,如果林肯获胜,南方就将脱离联邦。

历史已为人所知,林肯最终获胜,美国内战也最终爆发。然而要把内战爆发的全部责任推到最高法院有关斯科特案的判决上去,可能言过其实,当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南北双方的经济背景。因气候和地理原因,美国南方形成了一种主要靠向英国和北方大规模出口棉花、烟草等农产品“创汇致富”的出口导向型农业经济,其原棉占据了英国棉纺工业80%的市场,而北方受气候限制只能发展工业。为了保护刚起步的民族工业,现今大肆鼓吹开放市场、自由贸易的美利坚合众国,当时通过世上最高的关税率筑起了保护性贸易壁垒。可是该制度深深地伤害了南方的出口型经济,致使其遭受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南方政客普遍认为,北方企图以高关税和废奴运动摧毁南方种植园经济,使南方沦落为北方的廉价原料产地。不管北方是不是这个想法,至少政客们的思路还是对的,南北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经济矛盾。

然而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问题,仍然根据宪法规定财产权判决奴隶为个人财产,只能说他们是一群有原则的人,然而当时的世界并不需要这么有原则的人。北方的政客大肆宣扬南方的奴隶如何辛苦,但是他们的商人可以让童工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林肯总统发布了著名的解放奴隶宣言,当然,这是北方在快要输掉南北战争的情况下,之前他还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根据这种情形,本文只能说,当时非常聪明的人,大概都不在最高法院吧。在此也不得不提杰克逊大法官的一句名言:

“Weare not final because weare infallible,but weare infallible only because weare final。”

放在这个案件背后,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愿意重新思考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休斯大法官在任职最高法院之前,于1907年的一次演讲中感慨:“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部宪法是什么意思,确实法官们说了算。”可是,当休斯本人身在其位时,体会到“法官说了算”的巨大责任和沉重压力之后,他叫苦不迭:“我是多么讨厌写判决书啊!我宁愿出庭辩护,让别人去承担做出司法裁决的责任吧”。最高法院虽然看起来很平静,但正如霍姆斯大法官说的,这种平静只是暴风眼中的平静。

霍姆斯大法官退休时,美国正处于30年代大萧条的谷底,这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美国人选择了罗斯福作为新一任的总统,因为他许诺要通过新政将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此时,在民主党人控制的国会协助下,罗斯福毫不犹豫地通过了许多以救济、恢复和改革为核心的法案。这些法案损害到了一部分共和党人的利益,于是共和党人纷纷提起诉讼,一些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保守的最高法院再次动用司法审查权,宣布诸多的新政立法违宪无效。

不过罗斯福可不是好惹的,况且他的背后有美国的广大民众撑腰,虽然最高法院给予了罗斯福以重创,但民众却坚定地站在了罗斯福一边,在1936年的选举中再次投给了他绝对的多数票。有了民众的支持,罗斯福决定与最高法院斗一斗。鉴于当时9位大法官已有6位年逾古稀,罗斯福建议国会通过法律,规定只要大法官年逾七旬且任期超过10年,总统就可以加派一位新的大法官,最多加派6人。罗斯福希望通过这种掺沙子的方法,把自己信任的6人送进最高法院,以此来改组最高法院。

罗斯福本人确实是行动派,一提出改组最高法院的方案后,罗斯福就开展了宣传攻势,大肆动员舆论对他的支持,大打民意牌,罗斯福指责说,“最高法院的所为所为已不是司法机构,而是制定政策的机构”,民选的国会正在努力使美国人民“免于灾难”,而最高法院“却要人们怀疑国会的这种能力”,他的责任就是“把宪法从法院中拯救出来,同时也把法院从他自身中拯救出来”。

罗斯福的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是荒谬至极,最高法院如此充满魅力的一个机构,大家又怎么会认同这样一个提议呢?如此认为的人都被狠狠地煽了一个巴掌,因为罗斯福的建议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辩论,保守派攻讦说这是宪政的末日,就连民主党人自己也忧心忡忡:“假定有一个位反对总统,像罗斯福一样富有魅力、能言善辩而不可抗拒,而他又决定用他很容易称之为紧急理发的法律来删削《权利法案》,那么,我们就得由这位阎王摆布了”,当然,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只是需要美国人民生活在更惨的环境中罢了。

后来罗斯福的改组建议还是失败了,因为最高法院改变了态度。在西岸旅馆诉帕里什案中,最高法院以5比4的票数确认规定最低工资的法律有效。当时首席大法官休斯和布兰代斯大法官在内的四名大法官都倾向于支持最低工资法,也有四位大法官倾向于反对最低工资法,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到了欧文·罗伯茨大法官身上。虽然罗伯茨大法官在半年前与保守派站在一起,投票反对了纽约州的最低工资法,但是全国对此案发表评论的344家报纸中,只有10家赞成了这一判决。罗伯茨大法官在纠结犹豫了一夜之后,最终选择了自由派,投票赞成支持最低工资的法律有效,避免了与罗斯福更大的冲突,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宪政危机。现在看来,虽然经济理论的对错是非难解,但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与人们的期望不失为最高法院的明智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假如我在美国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为了让我考上美国哈佛大学,为了让我成为人上人,成为“刘亦婷第二”,居然四处打听教美国俚语的地方。唉,我哪敢与母亲大人违抗呀,只有认命了。好不容易有空闲的时间,赶紧睡呀,我一头倒进了被窝…

我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见我,睁开眼,只见有好几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盯着我看,我吓得一下子弹了起来。再看周围,完全是美式风格的建筑,而我穿着西方宫廷的衣服在沙发上。哇,真豪华呀,那几个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恭恭敬敬地说:“叽里咕噜…。。”这是什么呀,我根本听不懂,两人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见我很疑惑,就拉来了个华人。华人解释道:“因为美国前总统布什野心太大,不热爱和平,世界决定免除他的职务,并扣押了他一半的财产,世界又决定让魔法师从各个国家挑选一个富有爱心,组织能力强的人来担任美国总统,并继承布什一半的财产…。。”华人还没说完,我就开始狂妄地笑。

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出去玩,都有保安专车接送。有一天,我在游乐场回来后,看见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保安差点都把小狗枪毙了。我想吃什么,不管在什么时候,我只要一传达命令,佣人就会在5分钟之内买回来。每次上游乐园玩,游乐园经理就会把整个游乐园清空,只有我开放。我为此已经把他斥责了好几次。为了巴结我,有的人拼命学中文,有的人给我送礼。我只说宠物吧。我家现在什么都有:仓鼠,龙猫,小狗,小兔……我也不怕浪费钱,没办法,就是钱多。嘿嘿!

“快起床!”一声惊雷把我吵醒,“来人!保安快捉住她1”“起来!”我一睁眼,是妈妈那张气势汹汹的脸。哇!死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生美国游记作文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抵达旧金山的当天下午,参观了著名的金门大桥。金门大桥横跨旧金山和马林半岛之间的金门海峡。大桥被漆成红色,样子很是壮观,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然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雄伟的外观,而是它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殉情桥”。原来每年都有不少来自美国国内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情侣在这里跳海殉情。我们到大桥以后,先在桥头照照像,然后在桥上转了转。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既然经常有人在这里“殉情”,可是这座桥除了不高的栏杆以外,没有任何防范设施。也许旧金山人觉得没有人跳海,这座大桥就不那么出名了吧?

说来也巧,当我们正要离开大桥时,忽然看见有几个人一边喊着一边向桥下跑去。原来又有人跳海了。我和其他几个人也跑了下去,看见一些可能是志愿人员正在寻找跳海的“殉情”者,但“殉情”的人已经没有踪影了,后来他们是否得救就不得而知了。每当我们谈到这件事时就觉得很是纳闷:这些人在哪里不能殉情啊,为什么非得大老远的跑到这里来跳海呢?据说这个问题连美国人也说不太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之行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已是2月18了。离我的美国游学之行已经有些日子了,但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仿佛发生在昨天,我对那儿发生的一切还是记忆犹新。

我就摘录一段到美国第一天的日记吧。经过九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八点(北京时间凌晨零点)到了美国,那里阳光明媚。我们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和英特尔博物馆。下午,我们来到了当地的警察局和图书馆。虽然有点儿累,很想睡,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结束了当天的旅程。我们来到了友好学校。友好家庭的爸爸妈妈把我接回了家里。晚饭过后,友好家庭的爸爸妈妈还带我们去打篮球。

一切都是那么愉快!洗漱完后,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可能是时差没到过来,但我知道,我期盼明天和美国独立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虽然美国之行已经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收获会一直留在我心中,它令我受益匪浅。如果说要我把这次的旅程分为两部分的话,我会把第1,5,6,7天分为一部分,把第2,3,4分为另一部分。既然这次我们是去游学,前者就是所谓的“游”,后者就是所谓的“学”。这不,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以我的美国留学梦为题的作文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三十而立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美满的家庭开始享受人生;有人三十而学,继续努力奋斗,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已到而立之年的王阳正是后者,虽然已经拥有了令人羡艳的工作,也娶妻生子,但他仍然怀揣一个美国梦,一个改变自己的梦想。

“选择美国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在事业上遇到了瓶颈。”已在大型企业任职多年的王阳深知,事业的发展需要学识、学历以及见识等多方面的提升。而美国拥有众多顶尖院校,同时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无疑是王阳的首选。区别于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王阳,在选择院校时并不特别关注综合排名,他关注最多的是专业的排名。“我已经不会再改变职业了,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根据我目前的职业方向而决定的,所以学科专业排名对我来说更重要。”王阳说。

由于工作需要,王阳曾经有过多次到国外外派工作的机会,而这样的工作机会给他带来了对国外生活的更多了解以及思维上的转变。外国教育开放的学习体验,以团队协作形式相互沟通的交流方式是最吸引王阳的地方,留学之于他,交流多于学习。“人脉是我更为看重的地方。”王阳将留学后“人脉关系”的获得看作是留学生涯最宝贵的财富,这项被许多人忽视的“隐形财富”,在留学生毕业后就业阶段会为他们提供巨大的帮助。王阳说,自己目前的计划是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迅速回国继续自己的工作,在国内完成自己的事业上升期之后,考虑之后移民问题。

“我的妻子现在完全支持我个人的决定,父母也希望我能够出国深造,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过的更好。”王阳说。也许在许多人看来,30岁出国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决定,但每一个选择出国留学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义,事业长远的发展;个人眼界的全面开拓;人生未来的规划都是王阳做出留学决定的重要原因,也是支持他不断努力的动力。相比其他的“小留学生”,30岁的王阳需要付出的更多,他需要在出国之前就安排好家里的一切,留学对于王阳乃至王阳的整个家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目光长远的决定。

“我是一个自我主义的人,但我追求的是一种适度的自我,留学对我来说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平衡,无论如何,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30岁的王阳,面对人生、家庭、未来的选择时如是说。

[以我的美国留学梦为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美国拉拢澳大利亚—“岛链”阴谋时事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军事纪实》的有感而发!

近日,美国在经济危机尚未平息之时,奥巴马政府再次暗中挑衅中国海域。

在过去不久的2008——2009年之内,美国的战舰看似无意的出现在中国的黄海和南海一带,实则背后的野心正再次酝酿着一个挑衅中国海域的阴谋

过去,美国千方百计的拉拢冰岛、日本、韩国、台湾,以致不惜使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并且在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等无稽之谈,使中国的邻国感到中国的强大是对他们的重大威胁。从而希望可以成为当代迅速发展中的中国的绊脚石。

如今,美国又再度拉拢澳大利亚,使从亚洲与北美交界的冰岛--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韩国--一直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形成中国海域上的多条岛链,以此来企图控制中国海洋军事的发展,妨碍中国对属于自己的领海地区丧失领导能力。

的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进入21世纪的中国更是在经济建设上有着强劲势头——特别是海洋军事建设和实力的强力推进。而在当前袭击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外债国家,他们的虎视眈眈可想而知。

虽然,美国远在太平洋对岸,但他们的利益却在眼前——太平洋的中部有美国的战前基地。一旦中国有了能力向远海领域发展,他们的利益就岌岌可危。所以当前在美国旗下的“岛链”国家们的潜艇潜伏在中国领海区域的海下,这些“岛链”一旦中国与美国开战,他们可以轻松的封锁中国海域,使中国的军事实力成为空中阁楼。

面对美国的“深谋远虑”,我们中国应该对此必可小觑,更不可坐以待毙。中国应取得邻国的信任,消除他们对“中国威胁论”的顾虑,中国会承诺“和平发展,永不扩张”。并且排除万难,大力发展远洋事业,冲破“岛链”!

相信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信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借此引用胡锦涛主席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是一枚美国硬币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嗨!你们好,我是一枚有头像的外国硬币,名字叫“美元”,我现在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说说我“周游世界”的冒险经历了!

起初,我的主人带着我去了一家酒店,酒店了大部分客人不像是美国人,看起来更像意大利人。主人和朋友吃完饭后开始聊天,可能是因为酒店里叽叽喳喳的太吵了,也可能是因为主人忙着说话,根本没有注意到一只大手伸进了衣服的口袋把我给带走了。

待在偷走我那个家伙的手心里,我的心一直在扑通扑通的跳着,心想:他是谁?要把我带去哪里?之后我发现是我太敏感了,那个家伙原来是想用我来换瓶酒喝,这时我又被贩酒商握在了手里,本以为待在这贩酒商的钱盒中可以消停一会儿,结果是——我想多了,这贩酒商许是个乡巴佬,他盯着我看了一会儿,说:“这钱肯定假的,那小子竟敢用假钱糊弄我!”

啊!天哪!竟然说我是假钱,这也太荒唐了!这个贩酒商就随手把我扔给了一位老婆婆,这一扔不要紧,下一秒却让我惊呆了,老婆婆对着我说:“唉,这扔了怪可惜的,把你身上钻个眼儿吧,当个吊坠戴着吧。”我还是第一次见说话这么算话的人,她竟然真在我身上打了个眼儿,还用细线把我穿了起来,瞬间我就成了吊坠。

之后又几经波折,我最终被一个小女孩看中,并把我买了下来,哇奥,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巧合呢?原来小女孩竟然是主人的女儿。我最终还是回来了,我的“冒险”是不是有“惊”无“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国中学生作文

全文共 9058 字

+ 加入清单

The biggest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ext decade is not the billions needed for railroads, highways and energy. It is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the Ph.D. program and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dults. And it requires something far scarcer than money -- thinking and risk-taking.

在下一个十年中,美国所遇到的最大的“基础结构”的挑战并不是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铁路、公路和能源,而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培养计划以及成人的教育。这需要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思考和冒险。

The challenge is not one of expansion. On the contrary, the rapid growth in enrollment over the last 40 years has come to an end. By 1978, more than 93 percent of young people entering the labor force had at least an eighth-grade education. So even if the birthrate should rise somewhat, little expansion is possible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rollments.

这种挑战不是推广教育的挑战;相反的情况是过去40年里入学人数的快速增长已经结束。到1978年,进入劳动大军的93%以上的青年人都至少受过8年教育。所以,即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小学和中学的入学人数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

The last 30 years of social upheaval are also over. Busing will continue to be a highly emotional issue in a good many large cities. And there will still be efforts to use schools to bring women into fields such as engineering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considered "male." But this shift has already been accomplished in many fields: half or more of the accounting students in graduate schools of business, for example, are now women. As for most other social issues, the country will no longer try to use schools to bring about social reform. I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to policy makers that schools cannot solve all the problems of the larger community.

过去30年的社会动荡已经结束。用校车接送学生在许多大城市里仍将是一个带有高度感情色彩的问题。人们还将继续努力通过学校教育让妇女进军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的领域,如工程领域。但这种转换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例如,现在在商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中,半数或半数以上的是女生。至于大部分别的社会问题,国家不会再利用学校来带动社会变革。决策者们愈加清晰:学校不能解决事关较大社会范围的全部问题。

Instead, the battle cry for the 90s will be the demand for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For 30 years, employers have been hiring graduates for their degrees rather than their abilities; employment, pay and often even promotion have depended on ones diploma. Now many major 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demand more than the completion of school. Some of the major banks, for example, are studying the possibility of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at would test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of graduates applying for jobs.

相反,90年代的强烈呼声将是要求工作表现和能承担责任。30年来,雇主们雇佣毕业生时只考虑学位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就业、薪水、甚至是提升常取决于文凭。现在,许多大雇主已经开始不仅仅看重完成学业。例如,一些大银行正在研究进行求职考试的可行性以便测试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

Students and parents, too, will demand greater accountability from schools, on all levels. It will be increasingly common to go to law against school districts and colleges for awarding degrees without imparting the skills that are supposed to go along with them. And many young people are already switching to practical "hard" subjects. Caring little about the so-called "youth culture" and the media, they have been shifting from psychology into medicine, from sociology into accounting and from black studies into computer programming.

学生和家长也对各类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区和学院告到法庭,因为它们只授予学位而没有传授学位所要求的技能,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转向实用的“硬件”课程,他们很少关心所谓的“青年文化”和媒体报道,已经从心理学转向医学,从社会学转到会计学,从黑人研究转向计算机程序设计。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actually going up, not down. What is going down, and fairly fast, is demand for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schools.

对于教育的需要事实上是在上升而不是在下降。正在下降而且下降得相当快的是对传统学校的传统教育的需求。

Indeed,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in America today may be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ly schooled adults. Much of it takes place outside the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 through companies, hospital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at run courses for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employees; or through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and trade associations. In the meantime, any numb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organizing courses, producing training films and tapes and otherwise taking advantage of growth opportunities that universities shy away from.

实际上,当今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可能是已上了不少学的成年人的继续职业教育。这种教育大多是在教育机构进行的,通过公司、医院和政府部门进行的,这些单位为其聘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开设课程,或者通过管理协会或行业协会进行。与此同时,许多私人企业安排课程,制作用于培训的电影和磁带,并以其他方式利用着各种增长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大学避而不用的。

The demand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does not take the form that most observers, including this writer, originally expected -- namely, "Great Books" classes for adults wanting to learn about the humanities, the arts, the "life of the mind." We face instead a growing demand for advanc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in accounting and journalism, in law and i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是采取大多数观察者、包括本文作者原来预期的形式――即给想了解人文学科、艺术和心理的活动的成年人用“大部头书”上课。相反,我们面对的是对高级职业教育提出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如在工程和医疗、会计和新闻、法律和行政管理及经营方面。

Yet the adults who come back for such studies also demand what teachers of professional subjects are so rarely able to suppl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hat can integrate advanc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to a broader universe of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Since these new students also need unconventional hours -- evenings, weekends or high-intensity courses that stuff a terms work into two weeks ?their demands for learning bring a vague but real threat to the school establishment.

然而,重返学校进行这类学习的成年人所要求的东西,却是专业课的老师几乎不能提供的:一种能把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汇集到经验和学识的更广阔的普遍体系中的人文主义的观点。由于这些学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晚上、周未或者说把一学期的内容浓缩成两周的高强度的课程――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给学校体制带来不易察觉但却真实的威胁。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education is likely to come from our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versity. We now have the chance to apply the basic finding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namely, that no one educational method fits all children.

教育的最大挑战很可能源于我们对多样性选择的新机遇之中。我们现在可以应用过去100年中心理、发展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成果,但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

Almost all children are capable of attaining the same standards within a reasonable period of time. All but a few babies, for instance, learn to walk by the age of two and to talk by the age of three, but no two get there quite the same way.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水平。例如,除了极个别婴儿外,所有的孩子两岁学会走路,三岁会说话,但决没有两个孩子会按照完全一样的步骤获得这两种技能。

So too at higher levels. Some children learn best by rote, in structured environments with high certainty and strict discipline. Others gain success in the less structured "permissive" atmosphere of a "progressive” school. Some adults learn out of books, some learn by doing, some learn best by listening. Some students need prescribed daily doses of information; others need challenge and a high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sign of their own work. But for too long, teachers have insisted that there is one best way to teach and learn, even though they have disagreed about what that way is.

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最适宜在非常稳定、纪律严明和规程严谨的环境中,靠死记硬背学习;而另一些孩子则能够在“进步的”学校里那种规程不甚严格的“随意”气氛中取得成功。有些成年人学习依靠书本,另一些人则靠动手,还有一些人靠听。因此学生规定出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而另外一些学生需要挑战性的压力,需要给自己的学习规划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但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坚持认为有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尽管他们对于这种方法仍然各持己见。

A century ago, the greatest majority of Americans lived in communities so small that only one one-room schoolhouse wa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small children. Then there had to be "one right method" for everybody to learn.

100年前,绝大多数美国人居住在狭小的社区中,这社区小到只有一间校舍,连很小的孩子都可以步行上学。那时,也只能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

Today the great majority of pupi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l developed countries) live in big cities with such density that there can easily be three or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 as well as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each childs walking or bicycling distance. This enable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o choose between alternative routes to learning offered by competing schools.

现在,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大部分的小学生都生活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中。在这些城市中,每个孩子步行或骑自行车的距离内,非常容易地也可以找到三四所小学或中学。几所学校相互竞争使得学生和家长们可以择校就学。

Indeed, competition and choice are already beginning to infiltrate the school system. Private schools and colleges have shown an unusual ability to survive and develop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costs and dropping enrollments elsewhere. All this presents, of course, a true threat to the public school establishment. But economics, student needs and our new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learn are bound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nopoly just as trucks and airplanes broke the monopoly of the railroads, and computers and "chips" are breaking the telephone monopoly.

的确,竞争和选择已经开始参透到学校体制中,在别的学校费用上涨、入学人数下降之时,私立学校和学院却呈现出非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对公立教育体制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正如卡车和飞机打破了铁路的垄断,计算机和“芯片”打破了电话的垄断一样,经济条件、学生需要和我们对于学习过程的新的认识,肯定会打破传统教育的垄断。

In the next 10 or 15 years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see strong pressures to make schools responsible for thinking through what kind of learning methods are appropriate for each child.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see great pressure, from parents and students alike, for result-focused education and for accountability in meeting objectives set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ly educated adults will become a third tier in addition to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or graduate work. Above all, attention will shift back to schools and education as the centr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of a “knowledge society.”

在今后的10~15年中,我们肯定会看到:强大的压力能迫使学校去思考并找出适用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我们肯定也会看到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压力:他们要求重结果型的教育,要求学校要为达到给每个学生制定的目标负起责任来。在本科教育、专职和研究生教育之后还要有高学历成人的继续专职教育,这是第三种教育。毕竟,注意力将转回学校和教育上,把它们看作“知识社会”的重要的基本投资和基础结构。

[美国中学生作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国、加拿大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美国之旅作文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了13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乘飞机来到了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LosAngeles)。车子从机场开往城里,一路上洛杉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城市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所有的房子都是矮平房或两三层的,不愧是传说中的“趴下来的城市”。

为了倒时差,午饭后,我们直接开始游玩。第一站来到好莱坞最著名的制片厂之一的“环球影城”。“环球影城”是以大量出产恐怖片和科幻片著称的。4D电影《史莱克3》第一个吸引我们。“啊——嚏!”突然史莱克打个一个打喷嚏,虽然戴了立体眼镜,还是搞得我脸上全是他的“口水”“鼻涕”,所有人笑了;突然,一群蜘蛛从树上掉下来,爬到我的脚边身后,让我乱起鸡皮疙瘩——原来都是利用喷气和喷水制造的效果!之后我们徒步穿越一个真人+声光效果制造恐怖的鬼屋,真的把我吓得半死!最后排队参加观光车环城的电影奇幻旅行。看到许多逼真的恐怖和科幻场景,以小见大和真枪实弹的电影特效,比如:喷着火燃烧的翻车,从水中突然跃起攻击我们的“大白鲨”,被洪水冲垮淹没的地铁站等等。我还了解到了突然闪电下雨导致山洪暴发,以及飞机失事等灾难的电影特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真的是大开眼界啊!这是我在其他地方都从来没有看到体验到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国袭击事件经典演绎作文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班长的安南同学首先发言:“大家都知道布什同学家的玻璃窗给人砸了,鲍卫儿同学的书包里也给人塞了大粪。在这我首先代表大家表示对这两位同学的慰问,其次我想说这是我们少先队员不应该做的,这种行为给我们少先队员抹了黑。” 安南同学看了一眼坐在角落的本拉登同学继续说,“在没有找到肇事者之前,我希望同学们能就此事发表意见,谈一谈各自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你不想说我也不会逼你说,你想说我也不会不让你说,你想说就和我说,你们想不想说…”

“我靠,没完了。” 萨达姆同学推开安南同学迫不及待的上了讲台:“我先说两句。TMD活该!”

“不许讲脏话。” 安南同学打断道:“作为少先队员不应该讲脏话和粗话…”还没说完就给萨达姆同学推出了窗外。

“大家都知道平日里这两个同学仗着人多和身高老欺负人。” 萨达姆同学继续说道,“我就没少挨打。虽然我每次我都先抵抗后求饶,但他们从没放过我还让我每天交两瓶酱油。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是买酱油的,原本…原本就…就…本小利…薄…”萨达姆同学已经泣不成声了。“我妈…我妈…”说话间有人递上一块手帕,然后一只粗壮的手在小萨肩上拍了拍。“别哭了。” 小萨抬头一看正是卡斯特罗同学。

卡斯特罗同学总是一身绿校服显得特别的精神。他先扶下哭得几乎虚脱的小萨然后回到讲台,“同学们,首先我想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愿意为布什同学家临时提供点破布或废纸什么的,先挡挡风。”台下一片掌声。“但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是布什同学家的玻璃窗给砸了,而不是别人家玻璃窗给砸了。更不应该在没有任何线索的前提下就说是本拉登同学干的。希望我们大家能看清本质而不是表面。谢谢。”

“我来说两句。” 卡斯特罗同学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同学冲了上来。“就是本拉登干的,就是他干的。”说话得是沙龙同学,沙龙同学一直因为便秘火气很大,今天更是怒不可遏,“前些日子我和阿拉法特干架的时候他就没少往里搅和,扔板砖什么的。不是布什同学和鲍卫儿同学的见义勇为我早就给他们给废了。之后我就老听人说他要报仇,前个日子布什同学家的小船也是他凿漏的,这错不了。并且阿拉法特也有嫌疑。”

“我呸!你血口喷人。你这王八蛋还扯哪!” 阿拉法特同学忍无可忍打断了沙龙同学的发言,挽了把袖子就冲了上去,“打丫挺的!”

“骂他是王八蛋,那是侮辱王八蛋!打丫挺的!”卡扎菲同学也为阿拉法特同学抱不平,拿了把30mm直尺也冲了上去。

沙龙感觉不妙,正当沙龙同学准备开溜的时候,一群巨大的影子出现在沙龙的背后,“别怕,龙!我们班委会保护大家的安全。”说话的是劳动委员布莱尔同学,体育委员施罗德同学,文体委员瓦杰帕伊同学等等,在他们里面竟然还有卫生常识课代表小泉纯一郎同学?!

布莱尔同学晃了一下手中的圆规说:“布什同学家的玻璃窗给人砸了就等于与所有同学家的玻璃窗给人砸了,大家应该查出谁干的,而不是内讧。”他突然看着阿拉法特同学和卡扎菲同学严肃地说:“谁起内讧就是谁干的。”之后又拿出一把圆规。

阿拉法特同学和卡扎菲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得说,“不是我干的!” 阿拉法特看着布莱尔那群人怀疑的眼神接着说:“其实我和小卡早就准备帮布什同学家装玻璃了,你看给沙龙同学搞得差点成坏事…对吧!”“对,我和阿拉法特这就去卖血,买玻璃。”二人话锋一转,退了下去。

“我代表班委会感谢你们,我们是相信你们的。” 布莱尔同学说,“公正是我们的原则,班委会是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的,并且我希望知情的同学应该向我们揭发…特别是和本拉登同学座得很近的同学。”大家的眼光一下集中在奥马尔同学身上。

奥马尔同学微微地抬起头,“我都说了,本拉登同学坐在我这,本身就意味着不是他干得,设问离这么远他如何把大粪塞到鲍卫儿同学的书包里?”

一瞬间,大家静了下来,是啊?离这么远他如何把大粪塞到鲍卫儿同学的书包里的?好复杂,这需要多丰富的想象力啊!

“是他组织的。”一个声音突然高叫着,“他策划了这一切。这是一种打架行为.” 同学们回头望去正是一脸横肉的鲍卫儿同学,他气愤得样子十分动人,“我们将不惜一切进行报复。以及保护他的同学。我要把他们的铅笔都拗断,把他们的课本都撕碎。”鲍卫儿抽出他那把原装美工刀恶狠狠得切着橡皮。

有是一片寂静,都可怕呀。连铅笔和橡皮都不放过,大伙同时都把目光再次集中在本拉登同学和奥马尔同学的小破布书包上…

角落里小江同学看了看小朱同学,说,“打吧!打吧!下次班长就是我们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国之旅作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到美国参加了夏令营。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终于到达了美国洛杉矶。我寄宿家庭的叔叔、阿姨早就在机场等候着来接我去他们家。一路上我们都好开心。阿姨给我介绍着路上的风景,虽然我不是完全能听懂,但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和那里美丽的风景。

到家后,我才知道那天居然是叔叔的生日!家里举办着盛大的生日宴会——来了好多客人,真热闹!大家都对我很热情友好。我感觉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温馨。

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我觉得最开心的就是参观全球最大的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在环球影城里,我看到了巨大的变形金刚。它好高大,好结实,每一处都做得好细致,仿佛就像是从电影屏幕里跑出来一样逼真。电影城里,还有好用多高科技制作出来的画面。那些画面,真让我大饱眼福!在迪士尼乐园里坐过山车,特别刺激。我坐在上面,觉得头昏目眩,就像到了太空一样……

到美国小学上课也是件让我愉快而难忘的事情。在那所学校里,我认识了好多美国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踢足球、做手工,玩各种游戏。美国同学都喜欢阅读,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是书。他们每天都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大家一起看书,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我还参观了加州大学和伯克利大学。走进那些名牌大学,我很快就被那浓浓的学习气氛和文化气息包围住了。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真让我目瞪口呆。哇!好大的图书馆呀!好多的书啊!走进里面,我仿佛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图书管理,有许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在安静地看书。看到这情景,我好感动啊!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阅读更多的书。

这次开心的美国之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丰富了我的内心,让我感觉到了世界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