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好家风历史典故【精彩20篇】

我们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国的梦想!今天分享比较霸气的作文:中国的希望。今天开学吧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好家风历史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3688

作文

1000

中国史上最感人,最孝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4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来分享一下我国历史上最感人肺腑,最孝顺的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看完之后,相信各位会泪水连连,或者想起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孝传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三、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 有吴氏四兄弟 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四、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五、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 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七、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八、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九、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王猛扪虱谈天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

王猛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扪音mén)。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说:“您不怕千里跋涉,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啊。”

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信,制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

桓温无话可答。但是他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矛盾很大,拒绝了桓温的邀请,仍旧回到他的华阴山去了。

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摸虱子的读书人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就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有人向他推荐王猛。

苻坚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高兴得了不得,认为真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权力大得没人能跟他比。

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年纪轻轻,又是汉族人。前秦的氐族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王猛,哪会心服。有个氐族大臣樊世,是跟着苻健一起打下关中的。有一次见到王猛,很生气地骂他:“我们耕种好土地,你倒来吃白饭。”

王猛也顶了他一句说:“你们不但要耕种,还要给我做饭呢!”

樊世更冒火了,说:“我不把你的头割下来挂在长安城头上,我也不想活了。”

隔了几天,樊世和王猛在苻坚面前又争论起来,樊世当着苻坚的面,要想打王猛。苻坚觉得樊世闹得不像话,把他办了死罪。从此以后,氐族官员再不敢在苻坚面前说王猛的坏话了。

王猛受苻坚的信任,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弟、光禄大夫强德酗酒闹事,强抢人家财物和妇女。王猛一到任,就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王猛早已把强德处决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权门豪强,皇亲国戚,被处死、判刑、免官的二十多人。朝廷官员大为震惊,坏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懂得国家应该有法制呢。”

过了十几年,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三个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苻坚去探望他。王猛恳切地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苏秦合纵联六国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投降了,赵国可就保不住了。赵、韩、魏、燕、齐、楚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一个个都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单独地向秦国割地求和,决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不足。要是您约会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

赵肃侯听了,就拜苏秦为相国,叫他去约会各国诸侯。正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割让十座城给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想个法子。

怎样才能叫秦国不打赵国呢?苏秦想利用他的同学张仪到秦国去说服秦王连横。张仪是个穷困潦倒的政客。他是魏国人,可是魏惠王不用他,他只得到楚国去碰运气。楚威王见也不肯见他,他就投在令尹昭阳门下做门客。昭阳怀疑他偷了家里藏着的和氏璧,把他打得半死,他就又回魏国。他媳妇劝他不要再想升官发财,他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就不怕没有官做!”现在,苏秦暗中派贾舍人,将他先接到赵国。

苏秦先是不见张仪,见了又十分冷淡,还羞辱他,暗中却叫先前接他来赵国的那个门客贾舍人,把张仪送到了秦国,当上了秦惠文王的客卿。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要是咱们发兵去打赵国,那么韩、魏、楚、齐、燕一同出兵帮它,咱们该对付哪个好呢?越逼得紧,人家越怕,越害怕就越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还不如去联络六国中的几个诸侯,把多数拉过来再打少数。”秦惠文王依了张仪,暂时就不向赵国进攻了。

赵肃侯知道秦国不来打赵国了,就派苏秦去约会各国诸侯。苏秦说服了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又封苏秦为武安君。赵肃侯打发使者去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的诸侯到赵国的洹(huán)水(今河南北境安阳河)会面,公元前333年,楚、齐、魏三个封王的诸侯和赵、燕、韩三个封侯的诸侯,一概称王,结为兄弟,告拜天地,订了盟约。六国封苏秦为“纵约长”,交给他六国的相印,让他专门管六国联合抗秦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14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x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欲擒故纵历史典故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其中也是有着典故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欲擒故纵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参军前,李开友靠给有钱人放牛、割草、砍柴过活。1934年,18岁的他听说参加红军有饭吃,就跟着肖克的部队走了。

那时候李开友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给部队当通信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都要送。好在李开友聪明伶俐,每一次都能顺利把信送到。

过雪山时,李开友和其他通信员是整个部队的最后一部分,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倒在路边死去的同志。大风一刮,有的原本埋在雪里的尸体,就露了出来。有些战士就用雪又把尸体埋起来。一开始,看到尸体,李开友很恐惧,怕自己也走不出雪山,死在雪山里。后来,尸体见多了,就不怕了,也更坚定了他过雪山的意志。

又一次,经过了千辛万苦,大家终于爬上了山顶,山顶的寒风吹得人站也站不稳,仿佛要把他们吹到天上去。力气小一些的“红小鬼”,只好一路拉着马尾巴借力。站在山顶,连飞机也似乎飞不上去了。有时候,还能看见国民党的飞机就在脚下盘旋。

过了雪山,部队的生活更是艰苦。幸运的是,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给他们弄了点酥油,发到每个人手里。

“可是李开友不喜欢吃这种东西。后来为了减轻行李重量,行动方便,他就把酥油都给扔掉了。他只带着点儿青稞炒面和豌豆就开始了草地行军。每次饿的时候就弄一小把炒面,(www.gs5000.cn,长征故事)加点水和在一起弄成糊吃。

草地一望无际,看上去是一层绿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可是走进去才知道,草的下面实际上都是水,人一踩下去就陷进了水里,大多数人的脚都沤烂了。如果脚上有伤口,极容易感染,许多战士都是因为感染伤口而丧命的。生病、受伤的同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又悲痛又惋惜,但又无能为力,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一旦有同志牺牲了,大家更是哭成一片。

更要命的是草地上的水,并不是都能喝。有的水黄黄的,人喝了就会中毒。中了毒的同志很快就变胖了。大家一看到某一个战士一夜之间变胖的话,就知道他活不了多久了。

在草地里不光是没东西吃,也没东西烧。如果不下雨,还能找点干牛粪烧烧水,弄点热水喝。碰上下雨,牛粪也湿了,连热水也不能喝,大家又不敢喝生水,就只能干吃炒面。

部队原来还有马,后来首长看战士没有吃的,就把马都杀了分给大家。以前用来遮风挡雨的牛皮帐篷,或是包脚的牛皮都被收集起来,没办法的时候就把牛皮也全都烧着吃了。

粮食在一天天减少。后来,战士们不得不自己去找吃的。在草地里,找吃的是最大也是最危险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班的战士出去找吃的,结果全都被当地牧民武装砍死了。李开友的一个同乡也曾碰上过牧民武装,脑袋上被砍了一刀,耳朵都聋了,枪也被抢走了。

李开友这时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行军的困难。之前自己把能吃的东西都扔了,后悔莫及。

当部队走出草地,进入哈达铺的时候,终于有了粮食。李开友一口气吃了两个锅盔,还吃了一斤肉,吃完连腰都弯不下去了,就那么一路挺着肚子,摇来晃去地跟着部队走。一天之后他开始吐,吐了好多,之后又连续吐了3次。而那些肚子鼓鼓的,没有吐出来的同志,就倒在路边了。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5.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沉鱼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的历史故事,一个关于感恩的历史小故事,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

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鸿鹄之志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于比喻志向远大。《史记·陈涉世家》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和(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鸿鹄:天鹅,叫声洪亮,飞得很高;志:志向。天鹅翱翔于天空的远大志向。比喻志向远大和有抱负的人。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仅要交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人名叫陈胜,字涉。他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替别人耕种为生。他深刻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也为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严重的贫富差异而愤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他和别人一起在地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现在过的苦日子。陈胜因失望而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假如以后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曾经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们都觉得他是异想天开,笑着回答他说:“我们都是被人雇来耕地的农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富贵啊?别做白日梦了!”陈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天鹅凌空飞翔的远大志向呢!”

胸怀大志的陈胜,后来揭竿而起,成为秦朝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成长心语】

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舒尔茨说:“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然不能到达天上,但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从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怀着复国之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他以此为目标,奋斗终生,实现了他的抱负。让我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孝庄皇后与雪蛤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起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可东北还有一样珍宝,却鲜为人知。它就是与东北三宝齐名,曾被清朝皇室誉为八珍之首的滋补圣品——长白山林蛙油。要说这长白山林蛙油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竟能在天下奇珍无所不有的清廷中被尊为八珍之首?这话还得从孝庄皇后说起。

公元1616 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立政权,国号后金。因明朝万历皇帝昏庸无能,导致草原蒙古各部落之间常年纷争,战事不断。努尔哈赤为了摆脱与明朝和蒙古部落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一面对蒙古部落实施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对蒙古部落实行笼络,一面开始极力推行满蒙联姻。太祖努尔哈赤自己就有三个妻子是蒙古人,儿子皇太极有七个妻子为蒙古人。特别是和科尔沁部的联姻更加频繁。清代,科尔沁贵族女子中出了5 位皇后,7 位妃子。公元1624 年,蒙古科尔沁部落归附了后金,后金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的妻子孝端文皇后便是科尔沁部落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博尔济吉特·哲哲。这是一位相当聪慧机敏,又心怀天下,非常了不起的女子。要说这身处政治权力中心的女子,那智慧、心计以及整体综合素质,比起如今那些国际高级特工来,只会强不会差。当她看到后金迅速强盛的势头,各族部落纷纷归附,就预感到明朝很快就会被后金取代。而太祖努尔哈赤年事已高,这大汗的位置迟早会落到自己的丈夫皇太极手里。俗话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满蒙联姻的初衷便是为了借助后金势力,使自己的科尔沁部落强大起来。那么,在目前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恐怕单单靠自己这一个砝码来巩固这种牢固关系好像有点单薄了,一不留神就会被别的部落捷足先登。于是,哲哲找了个时间回到科尔沁草原探亲,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父亲莽古斯及哥哥寨桑说了。

哲哲的父亲莽古斯听了哲哲的想法,感觉很在理。大伙儿思前想后,总觉得除了进贡别无他法。可贡品送什么好呢?牛、羊、战马已经送过了。况且草原上除了这些,再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能拿得出手的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联姻,再给皇太极送几个蒙古美女。这样不仅投其所好,还能加固这种亲属关系。俗话说的好:是亲三分向嘛!说到联姻,寨桑沉思良久,一咬牙说道:“这个办法行倒是行。只是眼下博尔济吉特家族里适合联姻的女子,恐怕只有我的两个女儿海兰珠和木布木泰了。海兰珠虽然容貌出众,可这个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儿,三天两头儿总生病,每日都病恹恹的。我怕她进宫服侍不好大汗。木布木泰年纪小了点儿,才满十三。倒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只是常年在草原上风吹日晒,皮肤稍嫌粗糙了点儿,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哲哲听了哥哥这话,忙命人找来两个侄女,一看之下,果然如此。海兰珠虽然生得明眸皓齿,容貌秀丽脱俗,只是脸色苍白,一脸掩饰不了的病容。木布木泰倒是生得面如满月,端庄大气,眉宇之间透着灵性,只是肤色黑里透红,略显粗糙。哲哲心里有了打算,回宫之前告诉父兄放心,这事儿由她来想办法。

话说当时,后金宫中有一位医术精湛的太医,姓翁,满族人。皇室上下所有王公贝勒嫔妃格格,几乎没有不知道翁太医大名的。哲哲回宫后,立刻召来翁太医议事。翁太医不仅医术精湛且秉性正直忠厚,对这位哲哲大福晋的贤德更是敬重有加。听了哲哲的苦心之后,翁太医略一沉吟,拱手说道:“启禀福晋,据福晋所述这两位格格的情形来看,卑职好像没有太大把握。不过,我倒可以为福晋举荐一人,此人是我的同门师叔,他不仅医术高超,且精通周易数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世外高人。他手上有一个祖传奇方,对调养女子身体羸弱,美容养颜有奇效。只是我这师叔为人清高,一般人只怕请不动他。但只要他肯出手帮忙,海兰珠格格的身体状况只要假以时日,一定能彻底调理好。木布木泰格格的情况,最多半年时间,定能让她变得肌肤胜,光彩照人。”哲哲一听大喜,说道:“那就一切有劳翁太医安排,如有必要,我可以亲自去请!”“先不敢劳烦福晋,卑职先去请一下试试。”

翁太医回到太医府,马上让随从备上马车,快马加鞭赶往东北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去请自己的师叔——邹田靓。话说翁太医一行人等快马加鞭一路风尘,赶到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中的时候已是深夜。天一亮,翁太医就穿戴整齐带领随从来到邹田靓的家。邹田靓的家院落不大,却种满花草药材,园子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水池,池中假山林立,水声叮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时,一位书童模样的人迎出门来,翁太医连忙上前问道:“邹老先生在家吗?烦请通禀一声,就说他的师侄翁子善前来拜见。”书童很抱歉地抱拳还礼道:“先生来得真不巧,我家先生昨日才去山中采药,不知几日才能回来。让先生空跑一趟,实在抱歉。”翁太医一听此言,心中已然明了:看来师叔明显是不愿趟这政治的浑水,早算出我今日到访,便先躲了出去。咳,也罢!看来只好回宫复命,请福晋定夺吧。

翁太医回到宫中, 将事情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向哲哲做了汇报。哲哲深思一会儿,对翁太医说:“好,既然如此,就请翁太医带路,我亲自去请这位邹老先生。”

临行之前,翁太医再三向哲哲交代,自己这位师叔,虽身怀绝技但品格清高,逍遥世外而不事权贵。福晋见到他之后,若他说话言语之间有不妥之处,还请福晋一定要多多海涵,不要见怪为好。为了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兴衰大计,哲哲满口应允。看到哲哲福晋答应下来,翁太医才松了一口气,放心地准备出行的车马去了。

在去往长白山脚下——辑安国内城之前,哲哲先派人去科尔沁草原,将木布木泰格格接到辑安国内城与她汇合。

坐在通往长白山下的马车里,哲哲一边欣赏满眼的风光一边在想:平时很少见到翁太医这样恭谨凝重,看来这邹田靓还真不是个等闲之辈。此去一定要加倍小心随机应变才是。

一行人到达辑安国内城,翁太医让哲哲福晋先在客栈休息,自己先去邹府打个前站。这次,邹老先生在家。看到翁太医,老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叔侄二人手拉着手一起走进客厅。落座之后,翁太医如实向师叔禀报了此行的目的以及哲哲福晋的恳求。邹老先生听完之后,双眉紧锁,思索了片刻。然后,面色凝重地对翁太医说道:“翁贤侄,你是满人,我是汉人。虽然你我不是同族,但你我叔侄二人相知多年,从未因此彼此心生嫌隙。但如今满人入侵中原,大明江山眼看着就要沦陷。现在,你想让我这马上就要沦为亡国奴的人,忘却国仇家恨,去为我的仇人治病,你觉得我能答应吗?”翁太医一听师叔这话,赶紧解释说:“明朝江山气数已尽,满人执行仁政实乃顺应民意之举。师叔精通易经易理,更应知晓此乃天意不可违。师叔若在此时献出“雪蛤王”的奇方帮助了福晋,不仅不是助纣为虐,倒是造福苍生的无上功德呀!请师叔三思。”可是,任翁太医磨破嘴皮子,邹老先生就是坚决不肯答应。没办法,翁太医只好回到客栈,如实向哲哲进行了禀报,并请示接下来该怎么办。哲哲一听,笑了,她说:“我虽然没见到此人,但从你的描述中我已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儿。翁太医辛苦了,请先下去休息。等明天木布木泰格格到了,再作商议吧。”

翁太医回到自己的房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面埋怨师叔的不通情理,一面又为自己没有掌握“雪蛤王”的加工技艺而感到懊恼。

第二天早晨,十三岁的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格格在随从的陪伴下赶到了辑安国内城哲哲下榻的客栈。哲哲亲热地迎出来,姑侄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回到房间。哲哲将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以及翁太医描述的邹老先生的性格秉性,都如此这般地向侄女说了一遍。聪明伶俐的木布木泰立刻心领神会,只见她低头思索片刻,仰脸展眉对姑姑笑道:“姑姑放心!我有办法了。”

时近中午,邹府门前来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孩儿。只见她焦急地对前来开门的书童施礼道:“这位小哥,我是高台村的,烦请通禀邹老先生一声,就说我家姐姐患了急病危在旦夕,麻烦邹老先生帮忙前去救命,晚了恐怕来不及了!”书童一看这小姑娘不仅人长得好看,说话声音还这么好听,即使焦急却依然让人觉得亲切。他连忙让小姑娘稍等,自己回身就向内室跑去。不一会儿,就见邹老先生背着药箱随书童一起急匆匆地赶了出来。

山路弯弯,曲折难行。走了不到一个时辰,邹老先生和书童都累得气喘吁吁,女孩儿一边掏出手帕给老先生擦汗,一边焦急地向村子的方向望去。正在这个时候,由村庄方向跑来一匹马,马背上骑着一个青年。少女一见青年,上前就拉住马的缰绳,叫了声:“大哥,你来得正好!你赶紧用马驮着先生先赶回去给姐姐医治吧!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谁知青年双眼一瞪,一把将少女推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口中怒声骂道:“那个不知廉耻的贱人,既然她认贼作父数典忘祖,早死早利索!这也是她咎由自取。我权当没有她这个妹妹!”

青年说完,一拉缰绳,就想调转马头离开。邹老先生一看急了,上前一步站在路中央,伸开双臂拦住马头,高声喝道:“快给我停下!你这个莽汉!你不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更何况那人是你的亲妹妹?!你何以忍心见死不救?!”青年一看邹老先生拦住去路,急得脸涨得通红,只听他恨恨地说:“老先生您有所不知,我家姓岳,是岳飞的嫡传后人。先祖岳飞被秦桧老贼迫害死于风波亭。我们岳家从此立下家规,秦岳两家世代为仇,永不通婚。这家规一直奉行至今无人敢违背。可如今这丑事竟然发生在我们家,我家这个贱人竟然看上了那个姓秦的小子。这小子不仅姓秦,他爹还在满人军中为满人效力。我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这个贱人竟然以死相逼服了毒,别说这会儿恐怕救不活了,就是能救,也请先生不要去救她,我们岳家世代忠良,实在丢不起这个人!”青年一边说一边捶胸顿足流下了眼泪。

邹老先生一听事情原委,气得上前怒喝一声:“真是个糊涂人哪!秦岳两家的恩怨都已经过了几百年了,还计较这些干什么呢?至于满人汉人,只要两人能在一起互敬互爱过好日子,什么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就算有天大的恩怨,人命关天,生命最大!我是大夫,今天都得听我的!先救人,别的事以后再说!”

邹老先生急得红了眼,一边说一边伸手抓住缰绳,准备翻身上马赶去救人。就在这时,却见那青年忽然翻身下马,竟和那少女一起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冲着邹老先生磕起头来:“谢邹老先生深明大义!我们兄妹代表蒙古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感谢邹老先生的救命之恩!”这一下可把邹老先生弄懵了:这是唱的哪出戏呀?!只见那少女起身,盈盈垂泪道:“请邹老先生恕罪!我实在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还请先生不要见怪!实不相瞒,我乃蒙古科尔沁草原部落博尔济吉特·莽古斯的孙女——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这是我的哥哥——博尔济吉特·吴克善。如今明朝皇帝昏庸无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满人建立仁政取而代之,实乃是顺应天道,万民归心。就像老先生刚才所讲,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做皇帝,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呀!先生如此深明大义,实在让小女子敬佩得五体投地!所以才和哥哥一起向老先生叩谢致敬。”

“什么?!你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叫什么?”木布木泰见邹老先生一脸惊愕地望着自己,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不由得暗自惊奇。但见老先生询问,便也不敢怠慢,遂单手当胸施礼,郑重地答道:“回先生话,小女子姓博尔济吉特,名木布木泰。”木布木泰话音刚落,只见邹老先生双目微闭,仰首向天,沉默良久不说一句话。这时,国内城方向尘土飞扬,几匹快马拉着一辆豪华马车飞驰到眼前。车帘一挑,一位相貌端庄雍容华贵的少妇走下车来,少女和青年一起向少妇行礼,口中连呼:“姑姑吉祥!”哲哲福晋和木布木泰格格刚要一起向邹老先生施礼,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邹老先生抢先一步来到二人面前,单膝跪地,施礼叩拜,口中说道:“不知太后驾到,请赦草民死罪!”大伙一下子被这180 度大转弯给弄懵了!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木布木泰聪明机敏,连忙伸手将邹老先生扶起。一行人有说有笑地一同返回国内城中邹家大院。哲哲将海兰珠和木布木泰的身体情况及自己的想法都一一告诉了邹老先生,希望能得到邹老先生的帮助。邹老先生也是个爽快人,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一诺千金,帮忙到底。于是,邹老先生命人到药房取了一个锦缎小匣带在身上,便随木布木泰一起去了蒙古科尔沁草原。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公元1625 年,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派人将自己的小女儿——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送到京城,嫁给八皇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据说,当时皇太极迎出宫门,掀开轿帘的一刹那,便被眼前美人儿绝世的容颜惊呆了!只见她肌肤胜雪,艳光四射!把个皇太极惊喜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只是梦呓般地说:“怎么可能这么美呢?!难不成这女子是玉琢出来的么?”相传,孝庄皇后的小名“大玉儿”就是由此叫了开来。皇太极江山在握美人在侧,更加意气风发,屡建奇功,越发坚定了称帝的决心。公元1634 年,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也由科尔沁草原来到了宫中,同姑姑哲哲、妹妹木布木泰一起成为皇太极的女人。公元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即汗位。博尔济吉特氏家族这三个美艳绝伦的女子分别受到册封。博尔济吉特·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位居东宫之首;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被册封为关雎宫宸妃。当时的大清后宫几乎完全被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子垄断。姑侄三人可谓是尊荣极致,宠极一时。

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使满蒙两族之间彻底形成了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英雄同盟。边疆局势开始日益稳定,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相传,邹田靓邹老先生当年用自己的独家秘方,将长白山珍宝——林蛙油,精心调制成的“雪蛤王”给木布木泰和海兰珠两位格格服用,果然不出半年,两位格格便肤若凝脂,莹白如玉。海兰珠格格因为身子羸弱,邹老先生便又留在草原帮她多调养了几年。等海兰珠的身体彻底康复入宫后,老先生便不顾皇后、庄妃、宸妃等人的苦苦挽留,毅然决然回到老家——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归隐田园颐养天年。在每年长白山林蛙长成下山的时候,邹老先生便带领徒弟一起收集优质的林蛙油,用独门技艺精制加工成“雪蛤王”滋补极品,派人送往宫中,交给翁太医。让翁太医按时按量给皇后皇妃们调养身体。于是,这种美容养颜圣方“雪蛤王”在满清宫中风靡一时,被尊为“八珍之首”。后宫的妃嫔们都以能够得到皇后赏赐的“雪蛤王”而倍感荣耀和自豪。

1643 年,皇太极驾崩,在多尔衮的帮助下,庄妃的幼子福临被辅佐登上皇位。尊庄妃为孝庄文皇后,与姑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因为孝庄皇后一生都在服用雪蛤王滋补调养,直到70 多岁的时候,皮肤依然嫩白紧致如少女,常常让人惊为天人。

孝庄皇后常常感念邹老先生当年的大义相助之情,屡次派人去请却终未如愿。遂下一道懿旨,就以养颜圣品“雪蛤王”这个独特的名称,为邹田靓老先生封爵,并加封其为长白山林蛙油加工技艺始祖。雪蛤王爵位世袭,林蛙油加工技艺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后来翁太医有一次机会与邹田靓老先生闲聊,对当初邹老先生的态度为何转变的那么快很是费解。邹老先生抚须笑道:但凡宝物,皆遇盛世而兴,遇乱世则隐。你知道那孝庄皇太后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木布木泰在蒙语中意为“天降贵人”。既然天意如此,也就是雪蛤王应运而生、造福苍生的时候到了。翁太医听了这番话,对邹老先生的博学睿智更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二人约定:子孙后代永结同心,传承雪蛤造福于世。

要说人是万物之灵,真是一点没错。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沧海变成桑田,唯一改变不了的是人和人之间那神奇的渊源。

光阴如电,转眼到了21 世纪2013 年的秋天,翁太医的后人——温文儒雅的福建医学界名流翁先生,驾车来到长白山脚下,来到这个曾经名为辑安国内城,如今的“吉林塞外小江南”古城集安。车子行驶在这个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塞外小城,街道上风姿袅娜的江南美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当翁先生用颤抖的手敲开吉林省倍增乐凯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加工技艺传承人——邹本礼先生的家门时,这两个叱咤风云的精英一见面,便如老友重逢般,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摇了又摇,握了又握。二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兄弟,又逢盛世,又是雪蛤王造福苍生的时候到了!”说完,二人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祖祖辈辈割舍不断的情谊,泽被苍生的医者仁心,在这世纪的新纪元,又将续写出华美动人的新篇章。

这真是:

翁太医妙手仁心,功德福祉荫及万代。

雪蛤王技艺传承,田靓圣方后继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猎户失弓》_500字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有一个猎户,一天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这件事传到了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一个‘楚’字,成为‘人丢了,人捡’,就更有意义了。”

后来,老子也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成为‘丢了,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

素材解读:

猎户、孔子和老子三人,表现了三个层次的胸襟,三个层次的胸襟体现了三种思想境界。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全国的思想境界;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境界更高,他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利益,都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境界最高,他认为自己的损失无论能使任何东西获利都不算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围了。无论哪一种境界,这都启示我们:一事当前,应当抬高视野,尽量把目光投得更远些;拉宽心境,尽量把心胸放得更宽些。这样,我们的内心也就更加宽松自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之四:巧渡金沙江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典故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征爬雪上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还是在孩童时代,就听大人讲谢振华的故事。说他少年得志,18岁就当红军的团政委,说他32岁便担任纵队司令和军长,说在上海战役时,他以一个军吃掉国民党美式装备的一个军,并活捉敌中将军长……

后来阅读红军战斗故事,知道了四渡赤水,巧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沼泽大草地,抵达吴起镇,告捷直罗镇,这些举世罕见、惊天动地的人间壮举,谢振华将军都亲身经历过……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一座静谧的院子,见到了敬仰已久的老前辈。听这位传奇将军讲述了70年前长征路上爬山的故事。

“长征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我们能够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将军90岁高龄,身材魁梧,思维清晰,眼睛里充满着睿智,讲起话来声若洪钟。

1935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它横亘于四川西部的宝兴与懋功交界处,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

年仅19岁的谢振华由团政委改任红三军团保卫分局执行科长,负责军团的收容工作,主要是把掉队人员和遗散的武器装备收拢起来,妥善处理,并随时报告敌情,还要保证自身和部队的安全。

在出发前,谢振华向大家特别强调了军团叶剑英参谋长提出的翻山四点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说话,三不能坐下来休息,四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搞好团结互助。过夹金山时的两个细节令谢振华终生难忘:在山脚下,他看见彭德怀军团长亲自抽查一些连队的准备情况;行至半山腰,他又看见彭军团长的骡子上驮着文件,而他自己则与战士们一起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军团长还大声命令一名体弱的战士抓住骡子的尾巴边滑边走。老将军说:“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照着彭军团长的样子做的。任何时候都要率先垂范,爱护士兵。”

老将军回忆道:那时的艰苦已经到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他说:“我带收容队的同志走到一个避风的斜坡处,看见有十来个掉队的干部战士围着一堆燃尽的木炭坐着不动。我就过去喊他们赶快走,但他们一个个却像雕塑似的毫无反应。原来,他们已经牺牲。这是因为雪山上本来就缺氧,他们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又消耗了许多氧气,结果因缺氧而牺牲。他们连名字都没有能够留下啊!”

越是艰难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重要。老将军说:“本来行军就累得要命,而收容队员的任务更为艰巨。说实在的,那时,我的身体也挺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雪山的天气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天气还好好的,万里无云,顷刻间就狂风大作,有几个战士被吹出十几米远。接着雪和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鼓动大家,一边搀扶着战士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就这样,我们终于战胜了雪山。”

听长征的亲历者讲述爬雪山的故事,和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不同。长征的艰难困苦是人世间罕见的,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准确描述的。记者问老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挺了过来?老将军答道:“是对革命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我们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坚持过来,就是我们认为吃这种苦,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一定会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兴致极高,欣然挥毫泼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老将军叮嘱说,“一个人、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一种精神。希望我们的年轻官兵牢牢记住这一点。”

最后,老将军还对记者谈起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他说:“航天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继承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又有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割发代首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释义】割掉头发代替头颅。比喻以身作则,讲诚信。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分别是毛蚧和苟彧。一天,他们为曹操提了两条建议。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其二,要重视耕种,开荒种田,广积粮。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两条建议。于是,经过仔细筹划,开始实施。

他首先打听到汉献帝的下落,然后亲自去朝见皇帝,把皇帝接到许昌,他自封为大将军,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条措施实施了,曹操心中很是高兴,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曹操开始实施第二条措施,解决粮食的问题。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地,实行军屯。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曹操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操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当曹操用力将马即刻勒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操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曹操割发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敢违犯。当时,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许昌,军民共同发展农业,保护庄稼,这样,使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这为曹操打败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成长心语】

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以身作则,实属难能可贵。我们现代的青少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的小事上,都应该有从自己做起的意识,以身作则,这样,你就会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全文共 19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高鑫、吴磊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很多朋友跟我说,《琅琊榜》太古朴了,个中太多专业名词、历史知识,读书少了还真是看不懂。没错,《琅琊榜》虽为虚构,背景是架空的,但个中礼节、文化,却扎扎实实地复古讲究。

这部电视剧,没有泛泛的爱情,没有大量爆发的情绪,看惯了大悲大喜的观众们一时无法适应,但是80后励志网听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反馈,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剧,它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哪怕个中礼节演示,都值得你反复一观。

电视剧《琅琊榜》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故事主线与画面感,为国内古装剧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不同于以往的古装剧,《琅琊榜》从精神气质上保持了鲁剧制作严谨、精良的风格, 在制作上,包括场景,服装,都十分精细,这方面也是鲁剧的优点。

以下分享豆瓣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绿流三千里”的一篇《琅琊榜》的剧评文章: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在作者的剧评中,了解一些历史小常识,让大家迅速融入《琅琊榜》!

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大背景,但仔细点也能看出借鉴了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以下,就来说说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使追剧的小伙伴们更了解故事背景,也更了解历史。

1、何为江左

麒麟才子梅长苏,江湖人称“江左梅郎”。于是问题来了,江左在哪里呢?江左就是现在的淘宝包邮区,大致范围包括皖南、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古称江东。

额,江左就是江东,可是老师不是讲左西右东吗?

我国古代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五行对应着五种方位。太阳从东边升起,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东方属木,你看繁体字“?”字的中间部分是“日”字,贯穿“日”字的是“木”字。金克木,所以与东方相对的西方属金。中国位于北半球,北方冷,南方热,所以北方属水,南方属火。由于北半球的房屋,坐北朝南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所以坐北朝南,以南方为正,成为中国古人的习惯,周朝就以坐北朝南为周王之座。当以南方为正时,便左东右西了。

历史上江左风流人物的代表是谢安。西晋末年,乱世,北方士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到江左,史称“衣冠渡江”,“王谢堂前”中的谢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谢安自小是神童,王羲之的好基友,为人胸襟博大,气度恢弘。他隐居东山二十载,四十二岁出山,粉碎了桓温称帝的美梦,以少胜多打赢了肥水之战,如此文治武功,丝毫不亚于梅长苏嘛,不愧是当时的国民贵公子,成语“东山再起”就是说的谢安。

2、何处是琅琊

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氏、颜氏、诸葛氏都是这里的豪族。并不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提到的安徽滁州的琅琊山。

3、大梁是谁家天下

在晋朝灭亡之后,,南北对峙形成几个朝代,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的南朝梁,就是《琅琊榜》中大梁的原型,他们的君王都姓萧。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为萧衍的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

南梁又称萧梁,统治时间只有五十五年,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以及江淹、丘迟、吴均、瘐信、陶弘景等大名士兼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都是这个时期的人。

《琅琊榜》中梁帝的贴身太监叫高湛,这是当时北齐皇帝的名字。作者是有多恨北齐呐。不过北齐高家这一家子确实都是男神经病,家族遗传狂躁症,代代乱伦,一部北齐史完全可以当三级片看。于妈神剧《陆贞传奇》就改编自北齐亡国妖女的故事。北齐也不是好人都死绝了,我国著名美男子兰陵王便是北齐皇子。

4、都城“金陵”

《琅琊榜》中的京城叫金陵,当然就是南京啦。不过南朝梁时正式的称呼是建康。“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把吴越之地都抢夺而来,并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石头山属于钟山山脉,当时钟山叫金陵山,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狗吃太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傈僳(Lìsù)族一个十分古老的神话。

从前有个小伙子,他找了一个媳妇,结婚不久,他们生了一个女儿。有一年,这个小伙子得了麻风病,因为麻风病是传染很厉害的病,所以他就被隔离在离村子很远很远的一个石洞里,根本就没有人到那里去。小伙子养了一只,日日夜夜陪伴着他。他在石洞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生活得很清苦寂寞。

有一天,他到洞外的森林里去散步,在茂密的草丛里看见了一条大蟒蛇,这条蛇头大如斗,口大如盆,十分可怕。他偶然看见在大蟒蛇的嘴里有一颗宝石。这条大蟒因为闻到了人的气味,经常爬到洞里,但是小伙子不敢去惹它,总是离它远远的。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和小伙子日夜相伴的狗死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舍不得埋葬它,就把它停放在洞里面。

小伙子想:一定是蟒蛇咬死了他的伙伴。因此,小伙子下定决心要制服或杀死那条该死的蟒蛇,但是要想出一条妙计,而且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于是他想啊想,终于他决定把尖刀埋在地上,要埋得深一点,刚刚露出一寸左右,当蟒蛇爬过时就可以把它的肚皮从头到尾划开,它就注定要死的。主意已定,于是,他就把尖刀埋在蟒蛇经常出入的地方了。结果没有多久,那蟒蛇就死了。

小伙子从蟒蛇的嘴里取出了那颗宝石,在自己的身上擦抹,然后又在狗的身上擦抹,嘿,狗还真的活了。小伙子特别地高兴,因为他经常用那颗宝石擦身,他的麻风病也好了,人长得也胖了。于是,他带着狗回到了村子里。

到家以后,媳妇都不认识他了。她说:“哎呀,很久没有相见,都不认识你了,因为你长得比以前胖多了。”小伙子说:“我住在石洞里,杀过一条大蟒蛇,从它的嘴里取出了一颗宝石,拿这颗宝石擦身,我的病就好了,人也长胖了,还救活了这条狗的命。”媳妇又向他细问宝石的事,他就说了。

过了几天,丈夫出去了,媳妇知道了宝石的秘密,她一定要看一看宝石,但是,又怕丈夫突然回来,所以只好拿着宝石到外边去观赏。也正好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她到外面刚打开包着宝石的手绢包包,宝石一眨眼就不翼而飞了。

等丈夫回来,媳妇又不敢隐瞒,只好把丢宝石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丈夫。丈夫说:“这是一个无价之宝,一定是太阳神把它给收回去了。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呀!”

小伙子准备了很多的竹竿,把竹竿一根一根地接起来,直到够着太阳的旁边。他准备和他的伙伴———狗,一起爬到天上去找太阳要回宝石。

在离别的时候,他再三地叮嘱媳妇:“我带狗到天上去寻找宝石,你必须每十天给竹竿浇一次水,不然它会干,也会被虫蛀掉,就会断。”吩咐完了以后,就领着他的狗,顺着竹竿一节一节地往上爬。

不知爬了多少天,狗先爬到天上。一天,小伙子爬上半空时,他的媳妇忘了给竹竿浇水了,竹竿被晒干了,又被虫蛀了,“啪啪啪”就断了。于是,小伙子从高空中掉了下来,摔了个粉身碎骨,尸体也找不回来了。

小伙子的狗住在太阳旁边,每隔一段时间,想起主人和他的宝石,就狠狠地咬太阳一口。这时候,人们在地上看到狗吃太阳,太阳只剩了一部分了,天就变黑了。地上的人怕狗把太阳吃掉了,就“唔唔唔”地叫狗不要咬(其实,这是日食)。狗听到喊声,以为是主人要给它送饭来了,就不再咬了。这样,太阳才慢慢地恢复正常。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饱不忘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秦穆公立公子夷吾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自己没得到一点好处,反倒受了他的气。后来听了夫人穆姬的劝解,这才允许夷吾讲和,夷吾把公子圉送到秦国做抵押。秦穆公总算优待公子圉,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他。公元前638年,公子圉听说他父亲病了,怕君位传给别人,就偷偷地跑回去了。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也不跟秦国来往。秦穆公后悔当初错了主意,立了夷吾。现在夷吾死了,公子圉又是一个夷吾。因此,他决定要立公子重耳做国君,把他从楚国接了来。

秦穆公和穆姬都很尊敬公子重耳。他们要跟他结成亲戚,想把他们的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怀嬴说:“我嫁了公子圉,还能再嫁给他的伯父吗?”穆姬说:“为什么不能呐!公子重耳是个好人,要是咱们跟他做了亲戚,双方都有好处。”怀嬴一想:虽说嫁给一个老头子,这可是两国都有好处的事。她就点头认可了。秦穆公叫公孙枝去做媒。赵衰、狐偃他们巴不得能够跟秦国交好,都劝公子重耳答应这门亲事。在那时候,做父亲的娶儿媳妇,做儿子的娶后母,有的是,别说伯父娶侄媳妇了。这么着,老头子重耳又做了新郎。

大家正在那儿吃喜酒的时候,狐毛、狐偃哭着来见重耳,要他去给他们报仇。原来公子圉即位以后,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回来,改过自新;过了期限,全有死罪,父兄不叫他们回来的也有死罪。”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突就因为不肯叫他们回去,给他杀了。重耳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决定发兵替女婿打进晋国去。可巧晋国的大夫栾枝打发他儿子栾盾到了秦国。栾盾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圉杀害忠良,虐待人民。朝廷上除了吕省、嘤芮以外,其余的大臣像韩简、嘤溱……和我们一家人,都打算起事,只等公子一到,就作内应。”秦穆公发了大军,叫丕豹作先锋,亲自带领着百里奚、公子葵、公孙枝等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去。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16年,秦穆公24年,楚成王36年),他们到了黄河,打算坐船过河。秦穆公分了一半兵马护送公子重耳过河,自已留下一半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他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回到晋国,可别忘了我们夫妇俩啊!”说着流下眼泪来。重耳对他更是依依不舍。

上船的时候,那个管行李的壶叔,挺小心地把一切的东西全弄到船上。他还忘不了以前饿肚子、煮野菜的情形,把吃剩的凉饭、咸菜、穿过的旧衣裳、破鞋什么的,全舍不得扔下。重耳一瞧,哈哈大笑,对他说:“你们也太小门小户儿的啦!现在我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这些破破烂烂的还要它干么?”说着就叫手下的人把这些东西全撇到岸上。那些手下的人也觉得现在富贵了,怎么还露出这份儿穷相来呐?狐偃一瞧他们全变成富贵人的派头了,就拿着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挺放心。我想留在这儿,做您的外臣。奉上这块白玉,表表我一点心意。”公子重耳愣了一愣,说:“我全靠你帮助,才有今日。咱们吃了一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么说不去了呐?”狐偃说:“从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许有点用处。现在您回去作国君,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旧衣、破鞋,还带去作什么呐?”重耳究竟是重耳,听了这话,脸红了,马上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决不会忘了你的功劳。我可以对天起誓!”说完了,吩咐壶叔再把破烂东西弄上船来。那些手下的人也直怪自己不该好了疤拉忘了疼,做人应当节俭,暖不忘寒,饱不忘饥,才是道理。他们重新把扔了的东西挺小心地拣起来,弄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接连打下了几座城。公子葵劝告吕省、嘤芮投降。吕省他们也觉着自己力量不够,就跟公子葵订立盟约,投降了。倒是勃腰保护着公子圉逃到别的国去了。晋国的大臣们迎接了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四十三岁逃往狄国,五十五岁到了齐国,六十一岁到了秦国,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著名的历史典故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语出]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出处】

《庄子·秋水》。

【释义】

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不可同日而语的历史典故_1100字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成语解释】

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