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爱国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推荐20篇)

导语:妈妈是大海,我是大海里渺小的鱼儿;妈妈是阳光,我是阳光下娇嫩的花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一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

浏览

5599

作文

392

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很难感觉到温情。老奶奶摔倒了没有人扶,盲人过马路没有人牵,小朋友一个人在路边哭也没有人过问……时代呼唤雷锋,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雷锋出生于1940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了,是他的六叔奶奶把他养大的。雷锋参加工作和当兵后,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因公出差中不幸牺牲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无法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他告诉自己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休息天,我一定要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我偷偷地去打扫地下车库,很害怕被人发现,因为我也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第二次,我去撕乱贴在墙壁上的广告纸,刚撕了一张,就看见后面有人过来了,我什么也不敢想拼命往后跑,终于把他甩掉了。回家后,我告诉爸爸我做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丑事情,你不用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听了爸爸的话,我点了点头。

雷锋虽然在50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向雷锋学习,真心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雷锋的爱国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鄷云鹤是我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她本是山东利津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后来家乡遭水灾,一家人流落到济南。她去给人家当佣人,每天扫地、做饭。在旧中国,主人家一般瞧不起佣人。鄷云鹤想认字,请求那家小姐每天教自己认一个字,竟被那小姐斥骂了一顿。她生气极了,辞了工,发誓要上学读书,后来进了一所免费的学校。谁也没想到,这位贫农出身的女孩子学习那么好,不但上了中学、大学,还取得了留学美国的资格,成了博士。

鄷云鹤回国后,立志要在麻纺织业上做出成绩,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她努力钻研,在世界上第一个从草类纤维上抽出了人造丝。日本人听说后,要用高价买她的专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就说:“我不卖,我要把这项技术留给我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鄷云鹤成了苎麻纤维的大专家。为了解决麻纤维不容易合成和染色的难题,她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苎麻纤维的化学变性。我们现在经常穿的麻织品又结实了美观,我国的麻纺工业也十分发达,这和鄷云鹤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她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也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志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革命先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成革命先烈的光荣路……”,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起鲜艳的红领巾,想起小英雄王二小、雨来、小兵张嘎……他们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做斗争,最后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红领巾,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得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带着红领巾,我羡慕极了,觉得戴上红领巾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心想:我也要带上红领巾。直到我带了红领巾,才知道了红领巾的荣誉和使命,它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而是告诉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少年先锋”队员。

今年,我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红领巾也已经陪伴我度过了三个春秋。三年里,我学会了,在外面,尊老爱幼;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在家里,孝敬父母。在2010青海玉树地震时,我积极参加社区的捐款活动,并协助叔叔阿姨们整理救灾物资;在三年级时,我还被评为学校的“特长生”,以“我是妈妈的小棉袄”为主题在学校做了图片展示;在公交车,我主动让座。所有这些都是红领巾的精神在激励着我前进。每年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都能让我更加懂得红领巾的含义,让我更加明白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去做。

听妈妈说红领巾已经出现90年了,如今它也伴随我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九十年来,祖国从战火纷飞走向了辉煌,我也从一个只懂几个字的一年级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懵懂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生活在当今幸福安定的生活中,沐浴着党的春风,我们应当心怀感恩,怀着远大理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好少年。一心向党,随着党的脚步,共创祖国灿烂辉煌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2、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jiang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guo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jiang介石,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9、赖宁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岁的优秀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赖宁。那天下午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缅怀革命先烈

全文共 1139 字

+ 加入清单

缕缕春风、绵绵细雨,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北街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的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各中队辅导员要求队员们查找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鼓励队员们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了解更多烈士的感人事迹,队员们在查找、交流的过程中,被一个意外的数字震惊了:为了新郑的解放,为了中原的解放,为了祖国的解放,成千上万的先烈献出了生命。是什么使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队员们通过热烈的讨论,从无数烈士身上,懂得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这响亮的声音的伟大含义。

清明节那天,队员们含着热泪,亲手制作了精致的小白花,手捧圣洁的花圈,来到了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显然已被民政部门清扫过了,整整齐齐的纪念碑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陵墓周围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更加的威武,使每一个墓碑都显得格外醒目。此时此刻,队员们的心情格外沉重,他们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没有了今日的嬉笑,都静静地肃立着,他们穿着衣着整齐,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他们高擎着星星火炬旗帜,手捧着洁白的小花,挺立在烈士墓前,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捍卫着烈士墓的荣誉。

孩子们简短而庄严的仪式让在场的青年朋友都为之敬佩,在嘹亮的《中国少先队先锋队队歌》声结束后,三位少先队员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革命先烈黄继光,王二小等英雄的事迹,听着、听着,队员们的嘴唇咬紧了,眼睛瞪圆了,小拳头握紧了,恨不得立刻为烈士报仇。当低沉哀怨、如诉如泣的哀乐声在耳畔响起时,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情肃穆地低下头,静静地肃立着、肃立着……队员们的眼圈渐渐红了,有的女同学情不自禁地低声啜泣。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诉说无尽的哀思,花儿纷纷点头,好像在向烈士们表达深深的敬意。最后,队员们轻轻走到烈士墓前,将手里洁白的小花献给了心目中最可敬的人――光荣的革命先烈。

让我们来听听队员们的心声吧:“我站在高高的烈士墓前眺望,遥望美丽的城市,新楼幢幢,绿野片片,道路四通八达,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知道,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要接过先烈的红旗,誓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清明节下午,在学校的教室里,是各中队召开的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做合格接班人”,“踏着先烈的足迹”,“以少先队员的名义”等主题中队会,孩子们讲述着先烈的事迹,追忆着先烈的丰功伟绩,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下定决心刻苦学习,练就本领,将来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扫墓活动和丰富多采的主题中队会,队员们已经深深地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江姐革命故事400字作文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在11.27屠杀中有一位姐姐,江姐。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江姐革命故事4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孙中山的故事六、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香港西医书院系广东南海人何启按照英国大学医学院制度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何启早年留学英国,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证书,回国后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兼执律师业务,又在香港西医书院教授医学、法律等科目,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论文,后来汇编为《新政真诠》出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他的影响不少。后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对外宣传和起草英文的宣言书,也得到其大力帮助。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学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诊察。第二年有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第三年以后,学科渐减,仅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但外科、产科的课时及内容均有所增加,特别偏重实习(见罗香林:《国父之大学时代》)。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所学的几乎尽为自然科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习才能掌握的医学知识。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着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孙中山先生能够较完全地接受与封建思想对立的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孙中山先生注重实践的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实践,哪怕是阐发革命理论,也决不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把孙中山先生历年的着述、演讲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发表的言论,总是针对革命的实际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种实际任务而发。如孙中山先生于1918至1919年所写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说》,据他自己说是"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之大敌横梗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因而提出"知难行易",鼓励人们努力去"行",从实践中求知识。孙中山先生这种着重实践的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着重实践的科学训练,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选读的课外读物,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所影响。据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同学关景良忆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看《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后者尤感兴趣。1897年,孙中山先生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翟尔斯教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独好三代两汉之学,于西学雅癖达尔文之道"。《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这部哲学名着,就是孙中山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过去所学习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科目)写成的。这部哲学名着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哲学名着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证。孙中山先生在这部分的论证中,引用各种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证了"行"的作用,阐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后,从实践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识,运用知识考验实践,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哲学原理。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勇于抛弃过时的、旧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教育,对他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井冈山革命故事心得体会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组建起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学习井冈山精神,就应当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去。

一、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波,是最致命的滑波。一个共产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理想动摇了,信念崩溃了,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要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做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

二、坚持艰苦奋斗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中,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牢牢抓住保障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自身的修养,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只有树立起为农民增产增收工作而艰苦奋斗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葆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坚持以稻、麦、油病虫草监测为重点,严格按照《江苏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病虫测报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病虫草的发展要求,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积极主动地做好试验,善于观察,敢于创新,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意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继承和弘扬“敢创新路”的精神,为粮食生产工作开拓出更多、更新的思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病虫草测报防治新体制。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446 字

+ 加入清单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晓连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传奇飞行女将军。她先后飞过七种机型,是目前中国x队所飞机型最多的女飞行员。

说起刘晓连,人们都会想到她曾创造的航空史上的奇迹。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日九时三十二分,刘晓连和她的机组完成转场任务后,驾驶军用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返回部队。当飞机爬升到七百米高度时,忽然受到一架歼击机的撞击,“嘭”地一声巨响,机组人员全部被震昏过去……

被震倒在中央操纵台上的刘晓连清醒过来后,第一个发现飞机已下坠四百多米。“快抢救飞机!”她大吼一声并奋力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抓住驾驶盘,但由于机头底部被撞破,机体变形,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严重损坏,部分操纵系统失灵,飞机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她强忍伤疼在机组人员的协同下,以超常的力气将飞机拉平。

此时又出现意外。正当刘晓连机组艰难地驾驶重伤的飞机降落时,她发现跑道上有歼击机在起降,假如强行在跑道上迫降,很可能与其它战机相撞,造成机毁人亡。于是,她毅然决定在备降的草坪上着陆。在前起落架被撞掉的情况下,刘晓连靠平时练就的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惧的军人品质,飞机迫降成功!

一场灾难避免了!事后专家们在检查飞机时认定,机上铆钉等连接部件已大部分断裂,再有三分多钟,飞机将在空中解体。这样的飞机能安全飞回,在航空史上是奇迹。从飞机被撞到成功迫降只有五分钟。就在这短短的生死之间的五分钟里,刘晓连创造了奇迹,保住了战友与战鹰的安全,为此她荣立了一等功,被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刘晓连在她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不停奋进,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和“之最”。

一九六九年,二十岁的她担任机长,成为空军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女机长;一九六九年,她担任团飞行参谋,是中国x队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女作战参谋;一九八二年,她荣立一等功,成为中国第一位荣立一等功的女飞行员。她领受任务,驾机进藏,成为第一个驾驶大型运输机进藏执行任务的女机长;一九八六年,她从空军学院(空军指挥学院)毕业,成为空军第一位由院校毕业的女指挥员;一九九一年,被空军首批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如今,刘晓连不再驾机升空了,但她仍然保留着做飞行员的标准: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身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她以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作风,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空军指挥员。同时,还在为中国女飞行员的培养尽心尽力。

刘晓连简介:

刘晓连,全国妇联副主席,特级飞行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1949年11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祖籍河北蠡县。

1965年7月从北京育才学校招飞入伍,1967年毕业于第一航空学校(现第一飞行学院),是新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

历任飞行员、作训参谋、团副参谋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委、武汉基地副政委、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间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

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3次,获得空军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所带领的机组被空军授予“忠于职守,勇于献身,保证安全的模范机组”称号。先后飞过7种军用运输机,安全飞行4000余小时,是第一位驾驶国产运—8飞机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位执行进藏任务的女机长。曾多次参加空运、演习、抢险救灾、科研试飞等任务。

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全军先进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委,第九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井冈山革命故事心得体会

全文共 2281 字

+ 加入清单

一周的井冈山红色学习之行,收获颇丰,感触颇多。首先要衷心感谢市交通委领导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人生上的宝贵启示,在学习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认识。

一、井冈山之行感悟

(一)革命道路之艰辛,开创根据地之不易

听取黄仲芳教授讲解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我们了解了此行的目的性和纪律性,更进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准备开始用心的体验、去感悟。短暂的7天时间,学习生活却异常丰富充实。我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我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我们参观黄洋界哨口、主席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接受现场教育。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使我们大家的心灵接受洗礼,情感受到震憾,党性得到锻炼。

我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陵园门庭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随后又参观了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我知道在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怀着崇拜和敬仰的目光观看了革命前辈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不管是纪念堂里悬挂着一系列先辈的照片中,还是在碑林里先辈们留下对前人的歌颂和对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发展历史地位的肯定,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过程的轰轰烈烈。仰望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雕塑园,深深体会到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他们的人格品德也彷如眼前的井冈山一样魁梧和让人敬佩。

(二)触摸历史,实地体验

当我们重走当年朱毛挑粮小道时,虽然只走了一小段路,还是让我们大汗淋漓,不由唏嘘当年创业艰难,感叹现在时光美好。6.2里,不仅仅是对我们体力和耐力的检验,更引发我们对如何走好今天的道路深思,穿行林间,当年毛委员、朱老总还有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跃动,那一个个奔走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坚定不移的盼望和实践,是红军的信仰、精神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重走挑粮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坚定之重要,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种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一)亲历井冈,坚定信念

当我们第一次实实在在踩在了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感受来自这片圣地的魅力;当我们第一次站在了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这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们的情也一次一次被感染、共鸣、振奋。因为在我们的心里,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震撼、一种吸引、更是一种信仰。没有哪一座山能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成为革命的摇篮,所以说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名不虚传。

85年过去了,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但更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感。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理解“革命”、“信仰”、“无畏”等词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故事,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更多的思想震撼。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这就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所凝炼、所铸造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已镌刻在我们心中。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肩负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任为创造中国新的崛起新的辉煌的一代人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意思。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普遍信仰缺失,而我们也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从圣地井冈汲取更多的精神动力,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价值取向,全面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不计私利,敢为人先。

(二)艰苦奋斗,从井冈山到北京

从井冈山到北京我们坐火车不到15个小时,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却走了整整走了22年。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尽千艰万苦,当时我党的革命路线不是右倾就是“左”倾,毛泽东同志从战略的眼光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他的思想指导下,革命者是用无数的鲜血和战火在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把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不断发展壮大,从井冈山走到瑞金,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了延安,之后到了西柏坡,最后走向北京,解放全中国。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革命先烈们打下的胜利果实,即使有什么困难和挫折,和革命先烈比起来,真的算不了什么。当前建设新区的任务十分繁重,更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励精图治,勇于奉献。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美好生活也要靠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去实现。对于我们新区干部来说,提倡艰苦奋斗,就是提倡心无旁骛、甘于寂寞,就是提倡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提倡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提倡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就是要立足于建设国家发展大局,付出长期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为创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井冈山的学习和亲身体会,使我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将把此次井冈山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宝贵财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更加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在祖国青山绿水间的烈士英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最感动的革命故事作文350字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想到革命故事,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在长征时期一次重要的战斗,红军部队来到泸定桥,见泸定桥不仅被拆得只剩下了几根铁索,对面的敌人还在桥对面阻拦。红军指挥官决定强行夺下泸定桥,他迅速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前面几名士兵在进攻,后面几名士兵就在铺木板,为之后的大部队进攻做准备。敌人看见红军进攻如此迅速,顿时慌了神,便在桥头放起了火,又对红军进行枪击,以阻止他们继续前进。可英勇的红军战士一个个毫不惧怕、勇往直前。最终消灭了敌人,夺下泸定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红军叔叔为解放新中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这种不惧怕危险,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正因为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换来了今天的世界和平和安逸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学习,未来为我们美丽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道,这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始末,王彬彬先生有一文作过精细的考证,这里不赘。但有意思的是,因为此事,又因为一篇名文对此事格外论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毛泽东那篇名文《别了,司徒雷登》关于朱自清的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个人自由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篇名文在革命史上、思想上的意义不必多论。但有一个直接后果实在出人意料,这就是人们对朱自清之死的臆测。自朱自清1948年辞世至今,关于其死因,权威的说法是他"贫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仅仅读过像上面这篇名文这样文字的读者印象中,朱自清居然是"饿死"的。不必奇怪,笔者当年束发读书,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朱自清"饿死"的印象从何而来?那篇名文的巨大影响力是一个因素,因为那段话从形式逻辑上讲,的确可以理解为"朱自清要么领救济粮,要么饿死",二者必居其一,既然朱自清最后没领救济粮,当然就只有"饿死"一途了。但文章的艺术不能硬套逻辑,事实上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是真,拒领也肯定会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没饭吃了。从根本上说,容易让人生出朱自清饿死印象的缘于另外一些大判断。什么样的大判断呢?朱自清所处的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时代。这个判断当然是对的,在那个黑暗时代里,岂止是知识分子,可以说除了达官贵人以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颇为艰辛。但是在这样的大道理的下面,在主流和大局之外,应该还有支流和个案,比如像朱自清这样全国有名的文化人,他的生活似乎还不会沦落到要被饿死的地步。

朱自清实死于严重的胃溃疡。这种病的起因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关,日寇侵华中朱自清所服务的清华大学曾几经搬迁;战时教授们的生活水准大大降低,这也是容易引发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们的生活水准究竟低到了何种程度?是否瓶无储粟屡告断炊?恐怕也不尽然,查阅朱自清的日记,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而且隔三差五就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很难想象,一个空着肚子的人会有心思和闲暇去斗这样的巧智。可以认为,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境不佳,但和大多数底层百姓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说像朱自清这样名牌大学的教授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看不清世界大势,集中资源于内战,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许多学生愤然冲出校门,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一时如火如荼。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所谓币制改革使经济接近崩溃,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不能不大受影响,知识分子也一样,但揆诸现实,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分子所受的这种影响肯定要小于一般底层群众。

《人民日报》的著名女记者金凤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她回忆了1947年底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情景,"中午时分,学校食堂送来白面馒头和菜汤,一旁监视我们的国民党特务嘲笑我们:你们吃得那么好,还成天喊反饥饿,你们挨饿了吗?我们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是为老百姓反饥饿。全国老百姓不是被内战拖入绝境了吗!" 学生们对特务的反击自然是有力的,但从中也可反证我上面的判断:在校学生的生活是像金凤描述的这样,教授生活如何岂非不言自明?

具体到朱自清,其实他应该是最不容易被联想到"饿死"这一凄惨图景的。不仅因为他的声望、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由于他的病。稍有常识的人就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进食有很多顾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的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辞世。

朱自清的辞世引发了国内的纪念热潮。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杨晦、冯雪峰和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主编)"同人"名义刊发的三篇纪念文章。这三篇文章的最大亮点是强调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作家"向"民主战士"转变的意义——于是晚年朱自清成了一个标本,他的选择被提升为"知识分子的道路。“

晚年朱自清究竟有无"转变",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各有各的说法和理由,相形之下,讨论朱自清有没有"不变的"也许更有意义。什么为朱自清坚守如一始终不变?通过阅读他那些私人化的文本,窃以为,还是他自己那句"爱平静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的评价可以当之。他预感到了旧时代即将终结,自己也的确在努力去适应未来新的时代,但他是否就丢弃了一直被他所认同并坚守的某些终极价值?值得探究。

1948年的朱自清有几分真实几分幻影,虽然人们喋喋不休,其实于逝者已经是无谓的事了,岂不闻"身后是非谁管得"么?

1.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四则

2.著名文学家的爱国故事三则

3.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

4.空军战斗英雄王天保的爱国故事

5.革命先烈李硕勋的爱国故事

6.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7.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

8.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9.“娃娃司令”萧华的爱国故事

10.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爱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全文共 4631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字的教科书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徐特立断指血xx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明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高中作文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洁白的花朵寄托着浓浓的哀思,也同样寄托着我们少先队员对烈士们的哀思,就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月份,特殊的日子——4月24日。我们三墩小学的同学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馆,那屹立着的纪念碑,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纪念碑的正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也正是这八个字,同样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间。

祭奠仪式上,我们向同学们展示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朗诵了革命烈士诗词,许下了我们少先队员的承诺,并为他们默哀。

祭奠仪式过后,我们就来到了纪念馆,我们先走进了旁厅,里面有吴斌烈士的英勇事迹的介绍等记录,还有他生前的衣物及奖章,就是这些,仿佛象征着这个烈士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陈列的柜台里也有他的事迹简介。接着来到正厅,后面写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墙上有这遗像和照片,但会大部分是遗像,少部分是照片,还有些是人们根据映像画出来的。然后又来到了另一厅,我们看见了烈士们的遗物,粗糙的工具与已经变成暗红色的血衣,看到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可以看到革命烈士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战斗、吃饭。参观完革命烈士纪念馆,才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革命烈士们为我们将来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先烈们,是你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用自己的精神之魂筑起了中华人民的信念!当与日本帝国主义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的时候,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竟的事业。

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先烈们,是你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同学们,看见我们伟大的先烈们了吧,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未来,缅怀革命烈士,一起郑重宣言:

先烈们,我们这些成长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的少先队员,将郑重承诺:我们一定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爱国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蒋介石为阻挠吉鸿昌抗日,逼他去英国“考察”。一日,吉鸿昌和国民 党驻美使馆的一个参赞去一家邮局寄包裹回国,邮局职员却以轻蔑的口气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随同的参赞对他说:“你干吗要说你是中国人?你可以说你是日本人,这样可以受到礼遇的。”

吉鸿昌怒不可遏地一把抓住参赞的衣领说:“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当一个中国人光荣的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他回到住处,当即在一块小牌上写下“我是中国人”。一句话清楚地道出了吉鸿昌的爱国之心!

是 是的,现在说“我是中国人”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因为外国人已经不敢再小瞧中国人。然而,在祖国遭受灾难的时候,有谁敢站出来说:“我是中国人。”那才是真

正的爱国之人!我们小学生也一样,不忘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吉鸿昌叔叔就算是被嘲笑也不当卖国贼、洋国奴,就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这种精神,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国十分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踏着革命先烈的道路前进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春节,我随妈妈去书城,无意间看到了一幅孙滋溪爷爷的油画作品——《母亲》:画面画的是一位带着手铐脚链、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在临死前给孩子最后一次喂奶的情景:她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怜惜地凝视着她,想到马上要和嗷嗷待哺的小生命永别了,真是撕心裂肺啊!眼泪和奶水交织在一起,流进了孩子的口中……

画的两旁是母亲写给女儿的遗书:“小宝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生的……你的父亲死于……母亲在你才有一个月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可恶的敌人为什么这么残忍?为什么不能放过一个妈妈?为什么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永远地失去了家、失去了最爱她的双亲?

这位母亲,就是河北阜平县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赵云霄同志!牺牲那年她才23岁!

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多少革命先烈不惜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他们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正体现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伟大人格!

突然间,我对胸前随风飘扬的红领巾更多了一份认识、一份热爱和一份崇敬: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我们少先队员要继承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热爱祖国、好好学习,踏着革命先烈开创的道路大步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爱国名人故事:刘胡兰的故事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文爱国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五十多位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

自古以来,爱国人物的故事举不胜举。民族英雄文天祥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

岳飞的精忠报国,他曾经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为此,岳飞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他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

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流芳千古……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与我们同龄的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他爸爸是八路军侦查员,再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了;他妈妈被鬼子用刀砍死了;就剩下王二小一人孤苦伶仃。

为了生活,他在一个地主家当了放牛郎,狠心的地主对他残暴不堪,二小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后来二小参加了儿童团。作文金谷园

有一天,在放牛的山上,碰到了鬼子。当时日本鬼子威胁二小给他们带路。

于是痛恨鬼子的王二小想出了一个把办法,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后来敌人知道上了二小得当,就把王二小杀害了。

他们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爱国之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首先我们要珍惜现在舒适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学习小英雄的爱国精神,要认真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低头,不屈服,要坚强勇敢的克服困难,勇于面对。

[作文爱国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缅怀革命先烈的名言警句集锦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勇士,您们的英魂永驻我们心间!下面,yuwenmi小编为大家带来缅怀革命先烈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7】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 英名永在 浩气长存

【9】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筹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10】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1】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12】 要死得其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3】 向雷锋同志学习

【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1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 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

【18】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19】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20】 恨不抗日死 留做今日休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21】 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蔡和森

【22】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李大钊

【23】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

【24】 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 ———李大钊

【25】 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 ———王若飞

【26】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27】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肖楚女

【28】 热的心会把冰雪溶消。——《烈士诗抄》

【29】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30】 莫待萧萧两鬓丝——朱学勉《有感》

【31】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流沙河

【32】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流沙河

【33】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奂心和勇敢。而且需要钉识。——吴玉章

【34】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张志新

【35】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36】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夏明翰

【37】 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陶待

【38】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9】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4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4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