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20篇】

浏览

7730

作文

151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字“热”。

气候是热的,吐鲁番的一年约降24毫米(不确定)。这种热是干燥的热,凉爽的热风拂过,热气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不是像我们杭州,风一吹,热气传染上了风,风也是热的。因为那儿气候好,那儿的葡萄像放了无数斤白糖或是放了百来颗的冰糖。甜进嘴里,甜进心中。

地是热的。《西游记》曾说“那猴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下,其炉化作火焰山”。那火焰山,山形似火,连山的颜色也是红的。那儿还有“煮”蛋项目。何为“煮”蛋项目?我记得有年练习,阅读的短文说得就是这个——将蛋埋于火焰山土中,经过地热将其“煮”熟。你想知道吐鲁番盆地的地心温度吗?马上揭晓,约为60度。

气候是热的。地是热的。人,不用说也是“热”的。人“热”是因为当地人热情好客。不过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好事。因为当地还是重男轻女。男的坐上方,女的坐下方,太不公平了。不过作为当地习俗,还是不错的。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我被收买了,被葡萄收买了。在这种地方走,人会变胖才怪。虽然葡萄甜,它的糖分高于我们这儿的葡萄。既然水果是甜的,那人为什么不胖?因为天气太热,胖人怕热,于是会出很多的汗。热将会使这块地繁华昌盛。

我爱新疆,爱它的气候、爱它的土地、爱它的热情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叶青、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史建伟、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莉等领导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动。

《血战湘江》塑造了以毛xx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部队。春节前,习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部队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习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习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习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队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部队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战争影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在片方最新曝光的人物海报中,三位主演的真实身份被推至台前,他们的身后敌人步步为营,剑拔弩张……命运将带他们走向何方?难免令人牵肠挂肚。

战争的洪流中,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长,作为片中身份变换最为显著的人物,她的际遇最让人担忧。在海报中,周迅用一种静态的从容展现她的美,而她侧后方的日本兵,让人不禁联想到她的出行是带着重要任务的。对于方兰的人生蜕变,她的饰演者周迅坦言这是现实面前的必然抉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相信很多平凡人都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充满力量地保家卫国。”

”时常以硬汉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彭于晏,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海报中的他手执双枪,将刘黑仔身上具备的神枪手特质展现无余。对于这样一个动作感十足的角色,彭于晏坦言刘黑仔可以完美呈现年轻人与敌人交手时的状态,“在战争中刘黑仔可以大展他的所长,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演起来很过瘾。”

海报中,霍建华的“潜伏”状态显而易见,身处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现出了文艺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则在提醒着观众他的处境非常危险。静态的祥和与动态的危机对比鲜明,让人可以直观感受到影片中的紧张氛围。对此,霍建华坦言自己饰演的“李锦荣”有着非一般的淡定,“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但他仍然保有乐观和幽默感,这点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9月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在遵义市汇川区艺术中心举行放映活动,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电影《遵义会议》再现了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苏区大撤退、湘江战役、飞渡大渡河、胜利会师等历史。电影既有领袖们在会议上的精彩博弈,又有一线战斗部队的枪林弹雨等场面。

“这是首部全面展现遵义会议的电影。”电影编剧、总导演、原八一制片厂副厂长刘星在放映结束后说,他希望借电影的形式,让观众铭记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8月8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在观众中引发观剧热潮。

一部备受推崇、广受喜爱的影视剧,定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营造出不同凡响的声势,引得众多观众掀起观看热潮。如此盛况,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一代伟人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感恩之情、怀念之情,观众希冀在重温史剧过程中,寄托相思,缅怀伟人。

坚定的信念,让人们深受激励。二十世纪初叶,小平同志在赴欧洲勤工俭学,成为中共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历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至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小平同志立下不朽功勋。尽管期间,经历种种困难挫折,历经“三起三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共产命运前途的努力,始终没有放下如何让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宏愿。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了正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

维护国家利益,让人们深受感动。小平同志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就是始终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兴盛奋斗不息的一生。“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他没放弃,而是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同“四人帮”作斗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他从实际出发,开创性地提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努力促成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胸怀国家、集体利益,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广大人民更应以切实行动,维护好国家利益。

改革的创举,让人们备感恩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冲破层层思想禁锢,开辟改革开放新路子,系统地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国家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翻天覆地变化。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小平同志的改革创举,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更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能忘却了“本”,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努力推进社会前进,为国家强盛、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一分力量。

伟人已逝,精神长存;昔者已往,宏图待展。今日之国,内存纷扰,外有忧患。不论党员干部,抑或人民群众,当以《历》剧为激励,传承小平同志精神,认清形势,看准主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为实现小平同志“三步走”宏愿,实现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收看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是个好地方,美丽得让你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里有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有高大坚韧的胡杨树,还有绿油油、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这里是如此的美丽,美得就像人间仙境。

走进沙漠,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黄沙地。在太阳的照射下,沙漠变得金灿灿的,就像被施了魔法的金色毯子,金光闪闪。一座座沙包有的像一条条巨龙睡卧在沙漠中,有的像蜿蜒盘旋的小蛇,有的像一只只可爱的毛毛虫。

踩在沙子上,一粒粒小沙子调皮地挠着你的脚心。躺在沙子上,沙子软绵绵的,就像松软的大棉被,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在沙地上比赛跑步、比赛滑沙,在沙地上堆沙堡……欢乐的笑声响彻云霄。远处的驼队就像沙漠里的蚂蚁兵团,隐隐约约传来驼铃叮叮当当的响声。我想,他们正忙着去赶集吧!

茫茫的沙漠里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胡杨。这里的胡杨又高又壮,胡杨叶上层是圆的,中间是细细的,如同柳叶一般,下层是半圆的。春天胡杨叶是嫩绿的,夏天是碧绿的,秋天是胡杨一年中最绚烂的,它的叶子会变得金黄透亮,耀眼夺目,美丽无比。

一颗颗胡杨,千姿百态,美丽而独特。有的像弯腰驼背的老奶奶,有的像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有的像一个跳舞的小姑娘。它用自己的生命点缀着这片荒凉的沙地。

沙漠的旁边是广阔的大草原,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轻轻地吹过来,整个草原像一匹匹战马齐头并进,飞快地奔驰着,此起彼伏。许许多多的花朵绽开了笑脸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草原上,胖乎乎的小羊在快乐的追逐嬉戏,小马在草地上一边悠闲的散步,一边尽情的吃着草儿,看起来,舒服极了。我一下子就陶醉在这一美景里。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爱这里,美丽的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西安事变》以传统戏曲直接表现现代题材“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曾多次在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式中再现,登上京剧舞台尚属首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主创者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周恩来成为剧中重点,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建起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在艺术呈现上,《西安事变》突破流派和行当限制,充分发挥剧种优势,进而塑造出血肉丰满、情感细腻的人物群像。

周恩来、张学良虽同由须生演绎,但流派不同,前者为马派须生朱强,后者为杨派须生于魁智。剧中杨虎城、蒋介石则归由花脸行当,前者是偏重做工的架子花脸胡斌,后者是偏重唱功的铜锤花脸王越。梅派青衣李胜素的挎刀配演也为此剧增加了不少光彩。全剧既挖掘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又给予不同行当、流派的唱腔与表演以充分发挥的平台,从而让全剧可观可听。

历经“戏曲改革”和“样板戏”的探索,观众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标准要求颇高,戏曲自身在表现今人生活时也有颇多掣肘之处。在此背景下,《西安事变》不仅勇于继续戏曲现代戏的探索,而且直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其创作精神值得肯定。当然,作为一出新戏,还需要在演出实践中继续打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歌舞之乡,瓜果之乡,每个人都会想起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大漠中驼对行走着,绿洲草原天马行空,翠湖雪峰云杉绿浓,曼舞轻歌回旋古乐,清甜瓜果美食佳肴,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景色与民俗,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并存。这一切构成了一副自然的风景画。

沙漠胡杨品貌多,胡杨树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它在荒芜的沙漠中顽强不屈地生长,让人们看到它坚强的那一面;走进西北第一连,我感受到了屯垦戌边的光荣传统,在西北第一连感受兵团人为我们创造的“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的美好场景。体验与哈萨克斯坦一河之隔的边境风情,看到了中国“西北之北”纪念碑,这让我深深感到了祖国的地域之广;来到天池,冰雪融成湖,清澈碧透,晶莹如玉,湖州云杉如海、层峦叠翠、绿草如茵。远处博格达雪峰白雪皑皑,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此行当中,让我最为欢喜的就是美丽而又神秘的喀纳斯湖和神奇的五彩滩。在喀纳斯湖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坐上了游船,想要去解开湖怪之谜,看看湖怪真正的样子。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着,我仔细地听着导游的讲解,才知道真正的湖怪原来就是一种称为大型哲罗鲑的冷水鱼。它长约12-15米,头重1.5米,重达2-3吨。下了游船登上了阿尔泰山,我没想到风景竟会如此的美丽,流水蜿蜒在翠绿的山涧,森林呵护着翠绿般湿润的湖泊,舒缓的山坡上挺拔着雄姿英发的落叶松,不时有几只野鸭子在湖中游动,悄然划开道道波纹,这些美丽的景色,汇成了一副和谐的风景画。

来到五彩滩,我走进了景区,暖柔的光线照射在小道上,眼前的甬道上,堆满了黄色、深红、青灰、墨绿等等颜色的岩石,多种色彩的岩石构成了一片天然而成的五彩滩,甬道两旁这些高低起伏的岩石形态各异,样子奇多,有的像一只顽皮的小猫,有的像一只飞翔的鸟儿,非常美丽。

在这短暂的几天中,让我体验到了新疆美丽的景色,不去新疆不知祖国的景色如此迷人,不去新疆不知祖国的面积如此宽广,我爱这美丽的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回忆去过的地方,那是非常多的。有海南、湖南、贵州、宁夏……可是,我还是觉得新疆最美,,最适合旅游。新疆有很多好地方,请让我慢慢讲。

先讲魔鬼城吧。真的很可怕吗?里面有魔鬼吗?哎呀,我也不知道呀!先别急着问我,也许讲到后面,你就明白了。这个魔鬼城啊,里面的石头多得数不清,奇形怪状,有的像雄伟的城堡,有的像威猛的狮子。石头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在夕阳的映照下,绚丽多彩,无比美丽。那天,我走在魔鬼城的小道上,正因为石头太多了,我才刚刚走了一会儿,鞋里就进了一大堆石头。哎,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进石子儿,我看我的鞋明明穿得好好的呀!进去的石子儿还差点儿把我的脚刮伤了呢!我就说嘛,知道这为什么叫魔鬼城了吧!不过,那石头倒是很漂亮,拣都拣不完呢!置身魔鬼城,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喀纳斯湖也不错。喀纳斯湖面如镜面,清澈可鉴,美得无法形容。湖里有很多鱼,鱼儿们形态各异,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鱼、白鱼、黑鱼和我最喜欢的金鲤鱼,因为金鲤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简直跟皇帝的金银财宝没什么两样!有的鱼很奇怪,是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猜,大概是两条不同颜色鱼生的孩子吧?

新疆还有满山遍野的牛羊、新鲜的水果和其他美丽的风景……新疆真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重大历史题材电影《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推出各类主旋律电影,而《黄克功案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其他“伟(伟大)、光(光荣)、正(正确)”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从血气方刚的失足将才黄克功,到一碗水端平以法为称的雷经天,从惜才爱将却坚守民心原则的毛泽东,到贺大姐、胡耀邦、李兴国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整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大大超越了以前单一而缺乏多元的主旋律电影形象。尤其是雷经天形象的塑造,更是代表着影片对于法律尊严的最高捍卫。

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这位两碗水端平的解放区最高法院审判长面对的是两边都难以平息的呼声,是特殊时期最敏感的“桃色案件”,是全社会乃至国际瞩目的焦点案件,是长征路上曾救过自己的英雄恩人。他想要衡量的因素太多太多,他想要顾及的群体太多太多。

黄克功公审前夜,雷经天为黄克功用姜汤搓操那场戏,情感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审判长,雷经天对于原则的坚持表现了社会前进中先锋个人巨大的引领作用。审判长是法律的象征,雷经天就是那个时代下最需要的精神符号。人物形象的丰满,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作为主旋律电影,这样的事实却常常被忽略。《黄克功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带来了那段尘封历史中一个个最为有血有肉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记录唐山历史作文450字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最美是大唐,我的家乡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英雄城市,欢迎来到唐山!唐山的每一处风景都值得去回味,唐山的每一口特产都值得去品尝,唐山的每一段进步都值得去体会。

唐山最初是一座煤炭城市,煤资源丰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就是唐山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如果你来唐山也是最不应该错过的风景!

望着高大的一个个铁塑像,那是当时挖煤工人的身影,他们的身躯显得“矿山公园”这几个字更富有分量。

进了大门,一个个展厅,一个个现存的时代遗物展示在你的面前。读了馆内介绍的地形,看了馆内展览的挖煤工具,你会更为这段历史而震撼!在地下馆区,一个个在地下采煤的工作人员们虽已不在,但那一个个坚守的塑像背影,不就是在倾诉着他们那不可被人遗忘的贡献吗?所以你来到唐山时,一定要去看一看,发现唐山的曾经往事,那个很少为人所知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这里没有山水,没有花草,没有游乐场。但靠着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的那一个个为唐山做出的贡献,就足够吸引人了!这里就是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这里记录着曾经的唐山!这里记录着我们的大唐山最值得回忆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刘星担任总导演,于兰,胡明钢联合导演,赵滨、僮瑞欣、马晓伟,张京生等实力演员加盟的红色史诗电影遵义会议》在全国公映。《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该片是赵滨与于兰导演合作的第二部电影,与《大烟炮!一千八!》中邋遢落魄的富二代不同,赵滨此次塑造了一个铁血柔情的红军战士,化身万千无名英烈的代表,通过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映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英明。

“小人物”站在历史风口 赵滨感恩电影演出机会

电影《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 赵滨饰演的方云霄在影片中是一名营长,战场上犹如野兽,浑身是胆的耿直军人在革命立场上从未动摇。据悉,剧中毛泽东曾给予这个小战士思想上的指引,“只有活着才能继续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赵滨用小人物的视觉刻画历史全景,也一直是电影所要弘扬毛泽东思想的“润物细无声”。 《遵义会议》作为一部刻画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的影片,军人出身的导演于兰为了再现当年的残酷与艰辛,严格按照历史资料来打造故事、还原场景,力求将历史片段的恢弘气势充分呈现于大银幕上。赵滨表示对这段经典历史饱有探索之心,他深深敬仰这段历史的伟大,他感恩能够出演电影并把这份热情注入到角色中,在挑战自我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虽然压力与动力并存,但仍希望影片可以唤起人们对伟人的追思,珍惜现实生活的不易。

拍摄过程苦亦无惧 赵滨水中站到抽筋

赵滨在角色塑造上严苛要求自己,阅历丰富的赵滨对于情感戏的把握精准细腻,对于人物的真实性尽力做到完美还原,敬业精神受到业内肯定。在《遵义会议》拍摄过程中,作为一名战斗英雄冲锋陷阵是必不可少的,战火中赵滨拍摄战争场面时没有退缩叫苦。 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历史桥段可以给后来的观众做记忆修复,包括“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陕北会师”。“水下救人”是赵滨记忆最深刻的一条戏。那天太阳正毒,曝晒天气突然下雨,赵滨在水中泡了一个多小时,饰演“救人”这一过程中,他的腿早已经抽筋了。但是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不仅要在戏里揣摩,而且要做到精神合一,因此他顶着身体临界状态,一直撑到了拍摄完成。当天拍完这部戏,他转场电视剧《百家姓》饰演齐桓公,拍摄时总觉得哪里别扭,一看是妆没卸干净。他说:“拍摄战士的妆容是满脸油黑,相当难卸。”赵滨就是用这种坚持和认真用心对待每一个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 悲壮出发

本集从一本珍藏的红军号谱切入,叙述“左”的错误军事指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反“围剿”的战争是残酷的,红军付出重大牺牲,仍难挽回局面。毛泽东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核心之外,但他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写下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诗篇。红军退出根据地,在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后,代价惨重。历史正酝酿着重大转折。

第二集 伟大转折

从过老山界开始,中央内部开始对红军转移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必须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解决自己政治、军事重大的问题的进程。遵义会议的召开,终止了错误军事指挥,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第三集 雄关漫道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在滇贵川黔的崇山峻岭中,像插上了翅膀,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打击敌人,最终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前后的红军作战,点化了当代中国战争史上的壮伟奇观。

第四集 坚韧不拔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我们清晰看到,各路红军部队,在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广袤地域上,由分散到汇聚,由弱小到刚强,肩负人民希望,向着北方,向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坚韧地走下去。而留在根据地的部分红军战士,则舍身忘命,始终坚持而红旗不倒。整个长征,就像中国革命领导的大汇聚。它休戚与共、众志成城,百川归海。

第五集 生命颂歌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艰辛、艰苦和悲壮,构成了人间奇迹。穿越水草地,跋涉大雪山;饥饿、病痛、负伤、牺牲,随时都可能降临在红军勇士身上。但没人惧怕,更没人屈服。不仅不屈服,乐观情绪竟在最艰难的时刻发出光华。这情绪,甚至演化为一种长征文化。而眼泪,总是禁不住地为红军战士的悲壮而流出,因为那是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生命,唱出的一曲无人能及的颂歌。

第六集 情深意长

人民是革命之母。长征,是党、红军与人民血乳相连的舞台。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困苦,红军都严守纪律,严守信义,严守承诺,严守初心。红军不仅解救人民于水火,而且用生命保护、救治人民群众,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甚至,群众把为自己牺牲的红军战士,当作“菩萨”。长征,也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歌谣。

第七集 北上北上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曾是长征中一件极为令人欢欣的大事。但是,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野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阴暗爆发。为北上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了坚决斗争。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队南下,另立中央,犯下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分裂罪行。在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和朱德、刘伯承,以及北上会师的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王震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争下,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实现大会师。

第八集 奠基西北

毛泽东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迅速解决陕北的错误肃反,红军终于在行程二万五千里后,找到了家。经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东征、西征,经过西安事变,中国革命终于奠基西北。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迅即出师抗击敌寇战场。历史从不凝固。它总是不断向前。而长征和它形成的精神,却凝固在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可以断言,长征,将是中国人心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写历史影/视观后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历史的沧桑,中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像甲午海战对是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战斗,而是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

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他们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会让帝国主义看不起吗?会让他们欺凌吗?我想他们不敢,只有国人团结一心,就会傲立于世界强国民族之林!

但是因为这些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们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央视《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过这次观看电视剧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借助本片,今天的观众可以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写历史影/视观后感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直到今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美好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可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可是要想蒋介石放弃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终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努力下,蒋介石终于口头答应:放弃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当然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重大历史题材的战争影片《血战小朱庄》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周大勇的侦查报告,了解到小朱庄守敌是国民党宿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王传绶部,在小朱庄构筑坚寨驻守一年多,装备精良,号称铁军,阻挡新四军西进,大肆屠杀抗日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是新四军西征的三只拦路虎。《血战小朱庄》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战争影片,它再现了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为策应中原战役,破坏日伪调兵计划,恢复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率部越过津浦铁路,挺进路西的英勇故事。

当时,盘踞在萧县以南的国民党顽固派王传绶部1500余人,以小朱庄为据点,与刘子仁、刘瑞岐、吴信元等部结成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阻止新四军西进,彭雪枫将军随之展开了一场与顽敌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大捷的真实关键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收看《筑梦中国》历史文献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既深深反映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夙愿,也深深体现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今天观看《筑梦中国》。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当代梦想的宏伟巨作。在片中,我们看到以习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者人集体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整部片子中,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梦的阐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还采访大量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大家从自己的视角和观念表达着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期待。这部片子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少年儿童懂得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要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梦想和追求与国家的昌盛息息相关,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又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将这个伟大梦想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