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国演义作文大全(合集20篇)

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些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打打杀杀。其实,细细品味一番,就涌出了名著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中学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浏览

2249

作文

770

三国演义读后感与人物赏析

全文共 159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而我,最欣赏“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办事之人”——诸葛亮。

现在我们常以“藏龙卧虎”比喻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晋时期早年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龙”。

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刘备一而再寻而不遇。这“卧龙”且不是条随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龙。一访路遇崔州平,再访又遇广元公威及诸葛均黄承彦,且皆误认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风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贤德!果不其然,三访之下刘备等人终见得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龙岗中之卧龙。诸葛亮,乃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轴画挂于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谈。“三分天下,后取中原”一席话更为一鸣惊人。而当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时,诸葛亮却没有轻易动容。谦虚道是:“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亲眼见到刘备心意甚诚时,才愿为效劳。可见诸葛亮之理智与心为苍生。再当刘备拜献金帛,他“固辞不受”,不为钱财动容。而最终接受的是刘备心意。又见其心身正直。临出山之时,他对家弟诸葛均所说最后一句话,既叮嘱“勿荒田亩”又道“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位胸怀大志之贤者,在展开他大业的起点,竟是已决定不忘初心,不忘本,决定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求回报;只救济苍生,再隐归为农。又是何其无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再以二乔激吴结盟。此后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锐发现了前来拜访的周瑜的杀心,在看到关云长的保护后才放了心。论战策之时,他更是与周瑜不约而同写出了火攻的妙计。当赤壁之战战中,周瑜气急吐血体虚之时,诸葛亮更是知晓周瑜担忧于无法得到火攻需要的东南风向,登上七星坛“作法”借来了东南风。这也促成了赤壁之战最后的顺利。只是“作法”怕是虚,而测算天象为实。这又体现了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诸葛亮对于天象测试之精确。而他敢于准确报出风起风落时间,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东南风后,诸葛亮又毫不耽搁地悄然乘船离开。当周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前去追拿之时,他已与赵云共船。这短暂的时间内,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气度之小,明白对方眼中不会容下自己,早叫赵子龙相接而离,远离了危险。再见其谨慎。赤壁之战战后,曹操一行人逃至华容,旦见大小两条道路。大路静寂而小路烟火。曹操且算到烟火不过障眼之术,企图让自己误认为小路埋伏军队而大路安全,于是率军走进小路。当他骄傲地大笑诸葛亮乃“无用之辈”时,却是已掉进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陷阱——他当面遇上了刘备大将——关云长。可见诸葛亮谋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华容路窄后,当云长空手而归之时,诸葛亮却在听得云长所道“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后料到实为“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见其何是“无用之辈”,实实在在是“神机妙算”之贤啊!但他却又道“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又见其公私分明。

最后一谈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再结盟吴国北伐曹魏。却不想以失败告终。司马懿料到诸葛亮是难逃疾病,却没料到诸葛亮死后仍成功计算于他——这便著名的“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前嘱咐军中将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并仍将他的尸体包裹完好置于马车之中。当司马懿浩浩荡荡领兵追来之时,蜀军将士却是迎面杀敌,吓得魏军大惊,误以为诸葛亮未死,逃窜撤离。百姓知后是津津乐道:“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这位魏军大将军在看到了诸葛亮布的蜀军阵营后也不得不赞叹道:“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尽管我们与诸葛亮相隔千载春秋,却仍能学习他的智慧、谦虚、谨慎、忠心……自此,从《隆中对》至《出师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虽然蜀国终于没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没及“即当归隐”之日,三国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之盛名,实在不负流芳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3686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忘记了上次翻开三国是什么时候了。一年前?还是两年前?多少有些记不清楚了,仿佛这个给我打开中国历史大门,点燃我对历史兴趣的书籍不曾看过一样。从最开始的图画版本,再到纯文字描述,再到文言文描述,一步步的深入,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是多么的喜悦。就好像站在旁边看着刘皇叔与曹阿瞒煮酒论英雄,看着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看着诸葛满面沧桑无奈的病死五丈原。如今想来,感慨万千。那个世界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而今回味却仿佛从未离开。所以呢,想写一篇真正的读后感,就像为那段璀璨的大争之世浮上一大白。

大汉,这个朝代有多伟大实在不容赘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国家。汉武帝用他一生的征战给这个土地上的人民留下了暴虐的基因,无数年的战争无数次的胜利给了这个民族回味至今的骄傲自豪。这个朝代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豪言壮语。“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汉宣帝刘病已自豪的将整个已知世界纳为版图。陈汤远赴千里,将单于的头颅拿下“敢明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霸道直至今天仍然为人传诵。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天下大势本就是分分合合,两汉四百年,也终究要落下帷幕了。

三国演义的叙事巧妙而有内涵。或者说历史的发展本来就具有戏剧性。第一章,国家大义与江湖侠义便清楚的展现出来。关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顾日后的颠沛流离。刘备汉室宗亲,虽以织草鞋为生,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以国家大事,汉室复兴为己任。而张飞,虽是一杀猪户,但是胸怀四海,为人光明磊落。三人的偶然相遇,却仿佛是历史安排的必然,在那漫天飘落的桃花下,许下了一个跨越历史的诺言。直到现在,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不禁感叹命运的奥妙,倘若这三人没有遇到,或者说没有结拜,那汉末的江山会少多少精彩,华夏的历史又会少多少的璀璨!

一柄青龙偃月刀划开了三国的序幕,一杆丈八蛇矛刺破了战争的硝烟。这一刀一矛打出了皇叔的威名,积攒了大争之世存活的资本。或许,假如,何国舅没有过激的除掉奸宦,历史将给大汉帝国:‘这个中华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更多的时间’。可是,这只是假设,当何进被杀,董卓入京的的刹那,帝国的皇冠已然掉落,历史已换了颜色,变了沧桑!

黄巾之乱已经平定,诸侯讨董大军却刚刚开拨。十八路诸侯叩关逼战,但在华雄的刀下却显得那么无力。这个时候,那一刀仿佛划出了玄奥的轨迹,‘温酒斩华雄’从此英雄天下知!

每每读三国,都会感叹敬佩罗贯中的文笔,仿佛每一章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奸诈如董卓,骁勇如吕布,却被王允老儿小小的连环计而征服。貂蝉的闭月之貌真的令人如此心往?还是这假父义子之间有着难以言喻的裂痕?总之,在那一句‘我儿奉先何在时?’刺出的那柄方天画戟,真真正正的拉开了天下纷争、诸侯混战的序幕。

提起三国,谁能忘记那个曹操,那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孟德。或许在三国中他是反面一号角色,但正如他所说却被天下所弃的一样,‘倘使天下若没有孤,那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孤。’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或者说“虎豹之子,虽未成年,却有食牛之气”,这位初衷为“汉征西将军”少年,当他拿起七星宝刀勇于去向董卓出刀时,他已然出现在了历史中,他的存在必定会在汉末留下重重的一笔。机智、勇敢、胸怀四海却又枭雄本性。这样的曹操怎能不崛起于天下?!

时势造英雄。所谓大争之世,必然伴随着英雄的层出不穷。传说中三国时期七杀、破军、贪狼,杀破狼齐聚,引起近百年血杀。现在每次读完三国,我都会思考莫非三国的英雄穷尽了华夏大地数百年的灵气,否则为什么在三国后期会被司马氏夺了天下,为什么在五胡乱华时期华夏大地仅有冉闵一个英才?回想三国,就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不绝,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袁绍、袁术、孙坚、孙策、张绣、陶谦、刘表、公孙瓒,当然还有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孟德和仁义满天下的皇叔,以及继承父兄基业雄霸江东的孙权。这些人杰,他们或强或弱,或好或坏,但无可否认,他们是三国争霸的主角,才是历史的书写者。更不能忘那多智近妖的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磐磐大才但壮志未酬的凤雏;那个多才多艺,赤壁之战败曹军鼎立三国的‘曲有误,周郎顾’的俊公瑾;还有让曹操赤壁后大哭‘倘若奉孝安在,我何至于此’的鬼才郭嘉;还有饱受争议,延汉室20年国祚的毒士贾诩;还有法正、张昭、荀彧、田丰……等等,这一位位智安天下,谋定苍生的智者,为乱世添下多少波澜!更不能忘以一己之力战诸多大将而从无败绩的奉先;还有那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忠义赵云;大战三天三夜的马超与张飞;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的老将黄忠;还有虎痴,典韦,张辽……这一个个勇猛无双的将军。还有那骑射无双的白马义从;锐不可当的先登死士;攻无不克的陷阵营;名震天下的虎豹骑;。名将如雨,强兵如林!在天崩地陷的乱世中,他们纵横驰骋在中华大地之上,掀起了无边烽烟!乱世操兵戈,男儿当称雄!

少时看西游,老来看三国。以前对这句话懵懵懂懂,而今想来别有一番滋味。当中国人再为林肯一生的挫折和成功所喟叹并俯首而拜时,又可曾想到刘皇叔。皇叔或许血统尊贵,但他的成功史简直就是屌丝的逆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最濒危的时刻妻儿离散,兄弟不见。但,就是汉室复兴,天下安定的毕生志愿却鼓舞他一步一步向前冲,永不言败的努力。他投靠过很多人,但是就是因为他这种信念,他投靠过的人强如雄霸天下的袁绍都身死家灭,唯有他最后取得了成功。为了这份大义,他胸怀四海,在关张都愤怒的情况下锲而不舍,三顾茅庐。终于定计三分;在弱小之时生命况且难保之际血诏杀曹操;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坚守希望。蜀汉蜀汉,正是这位织草鞋为生的男子用一生的信念与生死之间无所畏惧的勇气创立的。那么想想现在的我们,家庭圆满,社会安定,却还在为一些失败而闷闷不平,还在为生活些许不公而怀恨在心,又怎能不愧愧而不敢言?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位江东的碧眼男儿,怀揣着胸怀天下的梦想,于弱冠之际接过父兄大权,从此坐断东南,看天下纷争。在江东的土地上,有着他父亲的血水,兄长的汗水。年虽幼,但他硬生生扛起了江东的大旗,在张昭与周瑜的辅佐下迈向了中原。赤壁之战,他打出了父兄的威名。蜀吴之争,他平灭了刘备的梦想,加冕称帝,“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他让三足鼎立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三国。不畏强敌,在最困苦的时候不苟且偷生,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不怪千百年后,满怀韬略却因南宋朝廷的畏畏缩缩而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大唱那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负我”,忠奸难辨,善恶难分。这一句话打开了曹操争霸的生涯,也留下了千古以来的褒贬不辨。‘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曹操呢?他的存在让汉室继续绵延,但却是他的儿子彻底的毁灭了大汉。不过纵然种种也改变不了曹阿瞒对历史的贡献。他唯才是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汉代对世家的依赖。他南征北战,基本结束了汉末的乱战。扫定北方蛮夷,镇压乌桓鲜卑。最难忘的是官渡大战,面对数倍于己的袁绍大军,曹操没有懦弱与退缩,没有害怕与苦恼,抗住压力,鼓励臣子。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他北方霸主的真正地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其宽广的胸怀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懈追求,开辟了一条直属于他的成功之路。不能否认他的多疑与敏感,但是,千古功名自有后人评说。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又有几个人想起,他年少时的梦想是死后墓碑上刻下“汉征西将军之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饱经沧桑的杨慎不会想到他的词句会是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开卷语。但是历史总是巧合而又充满趣味。这首的开卷词道尽了三国的兴衰或者说是历史的沧桑变化。曹操的用兵如神,刘备的仁义无双,孙权的气吞天下,谁能想到会被司马氏一统中华。名将如雨,强兵如林的蜀汉大地又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气吞中华的曹氏家族又怎会亡于司马一脉!每次看到最后一章‘三国归晋’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慨,更有一种‘世事难料’的沧桑。这个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三国征战的铁与血,诸侯混战的冷与热,迫不及待的想要再看一遍,再重温一下属于男儿的热血与激情!三国,三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国的世界固然精彩,但却是用百姓的鲜血堆积而成,那一个个成就下都是百姓的苦难。我爱三国,但我也恨三国。爱他的精彩,也恨他的精彩。但是,无论如何,三国的历史已早已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融进了骨髓,铭记在灵魂深处。而知今天,三国真正需要我们学习的是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男儿气概,那种谋定而后动的处世风采。不拘泥于古,不困扰于今,不为今日一时之失而惶惶不可终日。最重要的是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再让那“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事再次发生。

最后,突然想起一句喜欢的诗来做结语,“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国演义》好词摘抄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如鱼得水、髀肉复生、如饮醇醪、步步为营、偃旗息鼓、七步成诗、乐不思蜀、火烧连营

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六出祁山、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得陇望蜀、负重致远

坚壁清野、巢毁卵破、顾曲周郎、一身是胆、超群绝伦、大器晚成、才占八斗、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吴下阿蒙、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如嚼鸡肋、后患无穷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虎踞龙盘、集思广益、鞠躬尽瘁、望梅止渴、一臂之力、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

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刮目相待、名不虚传、手不释卷、旦夕之危、恣意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走进三国演义作文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得是史上群雄争霸的故事。里面有一心想安天下正人君子的刘备和他的两位义兄;刮骨疗毒的关云长;脾气暴躁、豪气冲天的燕人张义德;阴险狡诈的曹孟德;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武功盖世的吕布等等,这里讲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很聪明,也对他的才华很钦佩,还觉得诸葛亮出的计略让人意想不到,比如说,草船借箭,孔明聪明地将曹操的十万支箭毫不费力,没动一兵一卒地弄到手了,还有空城计,当时诸葛亮只有几百名兵马,而且都是老弱病残的,司马懿已带着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了,司马懿看着诸葛亮像没有看见他们似的弹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觉得这是个陷阱,所以就走了,被关心张包包围了,最后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的诡计。

我觉得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很忠心,很英勇,比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讲得就是关羽和刘备;张飞分离了,勉强向曹操投降,杀了延良,文丑两将,曹操赐关羽一匹赤兔马和许多金银财宝,可关羽只收了赤兔马,却没有收金银财宝,因为关于一心想着和大哥刘备三弟张飞会和,只对刘备忠心,绝无二心。过五关,斩六将讲得是关羽为了和大哥三弟相见,离开了曹营,把五关都通过了,还杀了六名大将,事后陆续与张飞,刘备一通在袁绍那里团聚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英战吕布,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与奉先较量,形成了一个“丁”字形。“啪、咚咚、咔、咝、咔、咚、咝咝、啪咔嚓、咔嚓”的兵器摩擦的各种声音,最后吕布支持不住,但坚持了一小会,可又要坚持不住了,就往回逃跑了,把吕布打败了,袁绍大军都把三位豪杰刘备、关羽、张飞高抬在手,一上,一下,一片轰隆隆的胜利欢呼声。

我特别尊敬刘备尊敬人才,有耐心的品德。因为三顾茅庐中讲了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可没见到诸葛亮,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还是没有见着,第三次去的时候,童子说先生在午睡,可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时,再讨论天下大事,把诸葛亮当做自己的老师。

我觉得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正直的,他忠、善、礼、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暑假《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在假期,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讲了春秋末年时汉朝分裂为三个国家,而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最后同归于尽,司马家族统一天下的故事。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书中人失败了,我跟着伤心;书中人得到成就,我也沾沾自喜。我痴迷在其中。何况书中又出了许多吕布、赵云、关羽这样的英雄,我更是眼睛“长”到了书上。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赵子龙单骑救主》。

赵云随刘备到当阳时遭到曹军追击,刘备逃出重围,赵云护着刘备的家小杀退了无数曹兵。赵云发现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阿斗不见了,冲进曹营寻找。将一位夫人送到安全处,赵云又掉头冲进曹营在一堵断墙后,赵云找到了已浑身是伤的夫人和阿斗。夫人为了不连累赵云,将阿斗交给他,投井自尽。赵云解开护心镜把阿斗揣入怀中,向外冲杀。只见赵云左手枪,右手剑,使出浑身解数,杀得曹兵血肉横飞。在张飞的掩护下,赵云终于杀出曹营

赵云真是个不得不令人敬佩的英雄——闯曹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陷阱无处不在,而在无数曹兵曹将之中杀出一条重围,在人海之中找到小主公和夫人又谈何容易!而怀揣着一个孩子杀出重围更是难上加难,而赵云做到了,他有何等的武功和勇气!可见,赵云为了小主公是把自己的命给拼上了!

赵云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英雄,其他的英雄也不比赵云逊色,甚至还有人在赵云之上!可见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国演义》令人一看就放不下,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感想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了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火烧粮仓、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的关羽、七擒孟获的计谋、挥泪斩马谡的不舍、造木牛流马的聪慧,还有那爱惜贤士的曹操……三国啊,你真令我叹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以曹操、刘备、关云长、张飞、赵云、诸葛亮最为主要。这几个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因为关云长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于主,重个人情义,并可以为了情义去献身;诸葛亮呢?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并忠诚于刘备。

我认为这几个人中,最遗憾的就是张飞了,一世英名啊,毁于两个无名小卒,真是明箭易躲,暗箭难防!我最讨厌的人物就是孟获了,孔明三擒他,服了就放了他,结果七擒他,还是被司马懿杀了,真是不知好歹。我觉得三国中最狡诈的乃曹操也,他阴险狡诈,善于用人,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观沧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最勇猛的人,我认为就是赵云了!手持枪,身穿甲,杀敌无数,但是有勇无谋是他最大的缺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形态,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共有一百二十节,每一节都十分精彩。纵读全文,每个情节都引人入胜,紧扣心弦,仿佛给读者呈现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情节是第二十七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关云长领兵去打樊城,曹仁见关公没穿盔甲,便令弩弓手放箭。

有一箭射中了关公的右臂。但箭头有毒,毒已入骨。闻之,神医华佗前来医治。他采用割开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在医治时,关云长谈笑自如,真乃英雄!后人有诗词赞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可见,关云长意志是多么坚定,毅力是多么顽强!我觉得最惊现的章节是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这一节主要简述了: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想刺杀董卓;在拔刀时却被董卓看见,董贼便问曹操,要干什么?曹操十分惶恐,便灵机一动,说,有一宝刀,献上恩相。董贼给了曹操一匹良马,曹操骑马逃出城外,经过中牟县,却被军士俘虏。县令审问曹操,却曹操一片忠义打动,放了曹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说得好啊!小小的燕雀怎么知道鸿雁的远大志呢?这句话能充分说明曹操一心报国,共诛董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 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 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 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 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 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九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套半白话版的四大名着。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像身临其境一样用心去触摸那段历史。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有时候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或是美丽动听、或是激动人心的故事,深深地沉浸于故事情节,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的善良仁厚,急性子暴脾气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还有那个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深谋远虑,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啦!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让我有点热血沸腾,好像自己随着战鼓加入了他们的战争中,我自己问自己,如果我要在三国时代我会是谁?孙尚香?小乔?貂蝉……哈哈,这是一种猜测而已,生活在这个现代文明的年代里人们不可能回古代的啦!

读完《三国演义》,有趣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随时都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也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激发着我的斗志。《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清楚地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开始,到黄巾起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直至西晋统一全国。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各路军队纷纷起义,当时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汉灵帝刘宏昏庸无比,加上奸臣贪赃枉法,国家时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不久,黄巾起义爆发,刘关张投军,九个月后,黄巾起义被消灭,董卓进京,朝廷起内乱,不少官员被杀。曹操逃出洛阳,招兵买马,不久董卓被杀,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但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那,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会面等,一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写的,打这以后,有很多人仿照他的写法,如,《封神演义》,《杨家将演义》等。但是,《三国演义》更能透露我国古代的种种历史与文化。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文化,而且让我知道三国中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我喜欢看《三国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全文共 394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小编收集了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欢迎阅读。

1、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韩当、周泰大惊,急奏吴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国书,望猇亭而来。

2、但卿往伐蜀,当用何策?”会曰:“某料主公欲伐蜀,已画图本在此。”昭展开视之,图中细载一路安营下寨屯粮积草之处,从何而进,从何而退,——皆有法度。昭看了大喜曰:“真良将也!卿与邓艾合兵取蜀,何如?”会曰:“蜀川道广,非一路可进;当使邓艾分兵各进,可也。”

3、孔明令蛮人哨探孟获消息,回报曰:“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孔明听说,提兵大进,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见蛮兵,不类人形,甚是丑恶;又问土人,言说即日桃叶正落,水不可饮。孔明退五里下寨,留魏延守寨。

4、孔明犒军已毕,班师回蜀,令魏延引本部兵为前锋。延引兵方至泸水,忽然阴云四合,水面上一阵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军不能进。延退兵回报孔明。孔明遂请孟获问之。正是: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

5、恪令安排车仗。方欲出府,有黄犬衔住衣服,嘤嘤作声,如哭之状。恪怒曰:“犬戏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车出府。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恪甚惊怪,心腹将张约进车前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恪听罢,便令回车。行不到十余步,孙峻、滕胤乘马至车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见天子。”胤曰:“朝廷为太傅军回,不曾面叙,故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感贵恙,还当勉强一行。”恪从其言,遂同孙峻、滕胤入宫,张约亦随入。

6、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7、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曰:“将军既要为先锋,须得一人同去。”言未尽,一人应曰:“某虽不才,愿助老将军先引一军前去破敌。”孔明视之,乃邓芝也。孔明大喜,即拨精兵五千。副将十员,随赵云、邓芝去讫。

8、忽一日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者揭了,来奏曹睿。睿观之,其文曰:“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9、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礼而已。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张温领诺。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10、孔明在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预备战筏,以为后图。细作探知,报入洛阳,魏主曹睿闻知,即召司马懿商议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军深入其地,彼守其险要,急切难下。”睿曰:“蜀兵再来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臣举一人往陈仓道口,筑城守御,万无一失:此人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睿大喜,问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现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睿从之,加郝昭为镇西将军,命守把陈仓道口,遣使持诏去讫。

11、孔明在高阜处探之,窥见蛮兵已多懈怠,乃聚诸将曰:“汝等敢出战否?”众将欣然要出。孔明先唤赵云、魏延入帐,向耳畔低言,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受了计策先进。却唤王平、马忠入帐,受计去了。又唤马岱分付曰:“吾今弃此三寨,退过河北;吾军一退,汝可便拆浮桥,移于下流,却渡赵云、魏延军马过河来接应。”岱受计而去。又唤张翼曰:“吾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孟获知之,必来追赶,汝却断其后。”张翼受计而退。孔明只教关索护车。众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蛮兵望见,不敢冲突。

12、各人受了计策,皆依令而去,方召孟优入帐,优再拜于帐下曰:“家兄孟获,感丞相活命之恩,无可奉献,辄具金珠宝贝若干,权为赏军之资。续后别有进贡天子礼物。”孔明曰:“汝兄今在何处?”优曰:“为感丞相天恩,径往银坑山中收拾宝物去了,少时便回来也。”孔明曰:“汝带多少人来?”优曰:“不敢多带。只是随行百余人,皆运货物者。”孔明尽教入帐看时,皆是青眼黑面,黄发紫须,耳带金环,鬅头跣足,身长力大之士。孔明就令随席而坐,教诸将劝酒,殷勤相待。

13、高定即引部将鄂焕并本部兵,杀奔朱褒营来。比及离寨约有十里,山后一彪军到,乃朱褒也。褒见高定军来,慌忙与高定答话。定大骂曰:“汝如何写书与诸葛丞相处,使反间之计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鄂焕于马后转过,一戟刺朱褒于马下。定厉声而言曰:“如不顺者皆戮之!”于是众军一齐拜降。定引两部军来见孔明,献朱褒首级于帐下。孔明大笑曰:“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三路军马已平。

14、东吴先锋朱异,引兵迎敌。两军对圆,魏军中王基出马,朱异来迎。战不三合,朱异败走:唐咨出马,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王基驱兵掩杀,吴兵大败,退五十里下寨,报入寿春城中。诸葛诞自引本部锐兵,会合文钦并二子文鸯、文虎,雄兵数万,来敌司马昭。正是:方见吴兵锐气堕。又看魏将劲兵来。

15、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部将田续曰:“我军涉险而来,甚是劳顿,且当休养数日,然后进兵。”艾大怒曰:“兵贵神速,汝敢乱我军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斩之。众将苦告方免。艾自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

16、孔明正在营中忧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曰:“谁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又问:“谁敢迎之?”裨将谢雄应声而出。孔明与三千军去了。孔明又问曰:“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孔明亦与三千兵去了。孔明恐城内郝昭引兵冲出,乃把人马退二十里下寨。

17、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18、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昭曰:“汝等降否?”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并无一人言降。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19、司马师见毋丘俭军退,聚多官商议。尚书傅嘏曰:“今俭兵退者,忧吴人袭寿春也。必回项城分兵拒守。将军可令一军取乐嘉城,一军取项城,一军取寿春,则淮南之卒必退矣。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若领兵径取乐嘉,更以重兵应之,破贼不难也。”师从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邓艾起兖州之兵破乐嘉城。师随后引兵到彼会合。

20、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成倅退走,诞驱兴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21、是年冬十二月,司马昭兵至东吴边界,屯住人马,唤王昶、胡遵、毋丘俭到帐中计议曰:“东吴最紧要处,惟东兴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遂令王昶、毋丘俭各引一万兵,列在左右:“且勿进发;待取了东兴郡,那时一齐进兵。”昶、俭二人受令而去。昭又令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取东兴大堤;若夺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遵领兵来搭浮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我看的三国是连环画版的,那个时候的我只对里面的图画最感兴趣,文字大多我只能靠妈妈的解释才勉勉强强理解意思。

不过当时的我还是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我还认识了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那个时候的我对诸葛亮崇拜极了,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感受的著作。

到了年纪大了一些的时候,我开始看我可以接受的《三国演义》了,此时此刻,它已经变成了一本历史小说,里面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且还让我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视野得到了扩充。

里面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经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__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我相信,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著作,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慷慨激昂的三国英雄故事,更从刘备的经历中,我明白了“欲惊人者、必先厚积”的道理。

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年少时的刘备便心怀大志,他曾指着一棵古老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年仅23岁的刘备便走向了他传奇的一生……

《三国演义》回回都堪称经典,而令我最受益匪浅的就数《三顾茅庐》这一回了。然而故事发生的背景恰恰是刘备不太景气的一段日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闻名遐迩,在这儿我也不必多说。可刘备的这三次来访却在不经意间为后来他创立蜀汉,并在历史上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做下了必不可少的铺垫。回想当年艰苦的少年时光,又看到眼前官渡之战的种种失败。此刻的刘备却并没有懊恼自弃,而是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徐庶的良言,不顾前两次来访诸葛亮之居吃的闭门羹,依然恭恭敬敬、求贤若渴。最后打动了原本“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坚持不懈的毅力值得后辈深思与学习。

苦心人,天不负!尽管之前的种种不如意,但刘备没有轻言放弃,努力尝试,请到贤才,也因为自己的礼贤下士,获得各种领域奇才的鞠躬尽瘁,最后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在生活中这个道理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平时的学习过程就是我辈拼搏努力,惜时如金,厚积之大好时光,然而每一次的考试也就是我们一鸣惊人之际。让我们奋发学习,克服重重困难,挂云帆、济沧海!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不尽人意,拖了其他几门课程的后腿。我想到平时背单词草草敷衍,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便后悔不已。于是,改过自新,那时正值寒假,早晨我早早起来,迎着冬日里直窜的冷气,开始背诵英语单词,冷了、累了,便以刘备的故事来鞭策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学考试中我的英语成绩一鸣惊人。

学习固然如此,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到这种精神,披荆斩棘,一路成长,一路欢唱! 翻阅古今,纵览青史,薄发者必厚积,方能一鸣惊人,有所成就!而在《三国演义》中,在千古风流人物刘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一本讲述三国时代各路英豪舍生忘死,为国家与敌方殊死拼搏的书。

不论是宽厚仁义的刘备,还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又或是狡猾奸诈的曹操,无一不被此书描绘得栩栩如生,好似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说到曹操,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奸诈,阴险,在书中这几个词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一心横扫天下。但人不能只看一面,曹操精兵法,善诗歌,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更是看人很准。他手下的武将个个都是如猛虎般的猛将,对曹操也是死心塌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的胜仗也是数不胜数。他的文臣也是很优秀的,都是顶尖的军师,文臣。

再说关羽,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去了。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真乃一本大气磅礴的好书!我以后要不断翻看,发现它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300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介绍

全文共 1852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庞统

庞统,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他是东汉末年、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庞统平日和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庞统和诸葛亮在这些朋友中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三国演义》的庞统有更多的智谋表现。而史实的庞统则与法正先后为刘备在野战、军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陈寿先生比法正为程昱郭嘉,比庞统为荀彧。

三国演义之蜀国主要人物介绍

赵云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马超

马超,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

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黄忠

黄忠,蜀国五虎大将最后一位。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最初在刘表属下任中郎将镇守长沙攸县。当曹操南下时,仍忠守长沙。后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其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220年,黄忠病逝于营寨中,享年七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

老将说黃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

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

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魏延

魏延,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后死于战场,姜维任参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代。从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转。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证,姜维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

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归附蜀汉后曾先后四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了许多战功。诸葛亮逝世后,他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退。费祎死后,他总揽军权,曾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决心完成前人未竟事业统一天下。直到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另外,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有人说,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熟悉民族地区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势。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刘禅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后人作诗叹息道:

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

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关平

关平,冀州关家庄关定的儿子。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时收为义子。跟关羽学习武艺,深得关羽刀法,一生伴随关羽。关羽被东吴吕蒙、陆逊用计袭取荆州后败走麦城,关平同往,后与关羽一同被俘,遭孙权杀害。

关兴

关兴,关羽的亲生儿子。关羽遇害后,随刘备东征伐吴,英勇杀敌。诸葛亮伐魏时,关兴是主要战将,屡建战功。后杀东吴潘璋,夺回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张苞

张苞,张飞之子。为替父报仇,随刘备东征伐吴。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艺高强,与关兴是当时蜀军中的优秀将领。随诸葛亮伐魏时,在战事中不慎趺落山中,头部受伤,不久死去。

蒋琬

蒋琬,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六年,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刘备自任汉中王时,他为尚书郎。后在诸葛亮丞相府任长史,诸葛亮死后代其执政,为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封字亭侯,大司马。

孟获

孟获,三国时彝族首领之一,建宁(今云南曲靖)人。刘备死后,他与地方军队起兵反蜀。公元二二五年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纵,最后心服口服,誓不反蜀。后到蜀国作官,为御史中丞。

马岱

马岱,马超堂弟,蜀汉名将。随马超作战多年,归附刘备后作战英勇,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七擒孟获时多次立功。诸葛亮见马岱忠勇,临死前授以密计,在魏延造反时一刀诛杀了魏延。

刘封

刘封,刘备义子。赤壁大战时率领水军作战。刘备入川称帝后与孟达一起守上庸。关羽兵败,廖化向孟达、刘封求救,孟达挑拨刘封拒不发兵。关羽被害后,刘封被刘备杀死。

马谡

马谡,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得诸葛亮器重,升为参军,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建兴六年(公元二二九年)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未在街亭当道驻扎,被魏将张?打败,失了街亭,蜀军被迫退军汉中。被诸葛亮以违犯军法之名斩首。马谡死那年,只有三十九岁。后人曾作诗道:

失守街亭罪非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刘巴

刘巴,字子彻,零陵烝阳(今湖南邵东)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公元l90年,刘巴祸避零陵,为郡主记主薄。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巴北上投奔曹操。赤壁战后,奉曹操之命回江南招降。刘备深恨刘巴。诸葛亮劝刘巴留下,刘巴不从。因无法复命曹操,刘巴便南下交州,改姓张,辗转进入益州,投刘璋麾下。公元211年,刘备取益州,刘巴归附备,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称帝的第二年,刘巴病逝。

刘巴也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才智之士,每当重大事件,他都能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准确的判断。早在跟随刘璋时,他就曾谏阻刘璋不要引刘备入蜀。这在当时对刘璋来说不失为良言。但刘璋昏聩,终致亡。随刘备后,刘巴也多有奇策良谋。刘备攻成都时,为鼓励士气,曾许诺城破之日不过问府库财物。所以成都城破,刘璋数年的积蓄被士卒一扫而光。后来,军用乏绝,刘备问计于刘巴。刘巴建议赶铸面值百文的大钱,把货物定出价格,开放市场。结果,那些被士卒抢走的财物很快就回收了。诸葛亮曾称赞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彻远矣。”(《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

同时,刘巴也是个性格化的人物。他恃才傲物,轻视张飞。公元221年,刘备议称帝,刘巴竭力劝阻。这也是他在蜀汉没能有更多建树的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之魏国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之魏国主要人物介绍

徐庶

徐庶,字元直,豫州颍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剑击,早年因在家乡闯祸,化名单福,从此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徐庶的其中一位好朋友就是司马徽。

因慕刘备仁德之名投靠他,助刘备破初次南下的曹军。但由于年老母亲仍在许都﹝曹操势力主管﹞,并被曹操威协,徐庶不得不回许都,临行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更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

钟 会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魏国儒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与姜维结为兄弟。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被卫瓘领兵所杀。

邓艾

邓艾,生于公元一九七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魏国名将。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曹操占荆州时,家迁汝南(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早年丧父,年十二随寡母移居颍川(今河南许昌市)。邓艾家世寒微,无祖荫可庇,且少孤贫苦,但他少年壮志,聪明好学,精通兵法,打仗善于利用地理,有谋略。任兖州刺史时,引兵在祁山多次与姜维交战,有功封为安西将军。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率兵从阴平小路翻越峻岭,奇袭成都,灭了蜀国,创造了三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战争奇迹。后被钟会诬陷谋反,与儿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杀害。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后得赦罪,冤案昭雪。

代表性战役:

1. 249 年,洮城攻防。

2. 255 年,毌丘俭兵变。110 回。

3. 255 年,洮西会战。110 回。

4. 256 年,段谷会战。111 回。

5. 257 年,长城之战。112 回。

6. 262 年,侯和会战。115 回。

7. 263 年,灭蜀汉战役。117、118 回。

典韦

典韦,陈留人。曹操名将。使一双铁戟,勇猛过人。曹操与张绣交战时,典韦驻守曹操大寨,奋力迎敌,终因铁戟被盗,受围断而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和侄子也都战死了。事后,曹操亲自祭奠,痛哭失声。他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郡(今山西省)人。曹操手下名将,武艺高强。原为杨奉部将,时值汉献帝被李jue、郭汜劫持,保驾立功。后归附曹操,作战勇敢,兼有谋略,深得曹操喜爱。曹仁守樊城时,徐晃前往救援,不因与关羽有私人友谊而废公事,仍举斧与关羽大战八十余回合。孟达于新城谋反时,司马懿调徐晃急行军赶往新城,诛杀孟达,反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回营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许褚

许褚,三国时魏国名将。字仲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在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因屡建战功,赐关内侯。后与马超大战于潼关,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军中外号“虎痴”。曹丕称帝时,封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兵。曹睿即位后,又进封许褚为牟分侯。许褚病死后,被追赠为壮侯。

张郃

张郃,魏国名将,字隽义,河间县人。早先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诸葛亮伐魏时,他率兵追赶,被诸葛亮用伏兵射杀于木门道中。

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先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担任从事,后来又归附董卓,董卓死后,张辽又带兵投靠了吕布,在吕布手下任骑都尉。后来,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打败,最终归附曹操。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三路伐吴。张辽与诸将大破东吴大将吕范军,遂因病死于军中,谥刚侯。

曹洪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魏国名将。曹操起兵時与曹仁一起加入。弓马娴熟,武艺精通,成为曹军的中流砥柱。转战各地,表现活跃,曾救过曹操性命。曹丕即位后,历任魏国卫将军、骠骑将军。

贾诩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李傕、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代表性章回:

1. 198 年,反击曹軍。18 回。

2. 199 年,劝降张绣。23 回。

3. 211 年,离开韩马联军。59 回。

4. 217 年,劝立曹丕。68 回。

5. 222 年,谏伐东吴;不纳。85 回。

曹操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殺宦官時,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帶領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領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呂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并、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趁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写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 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篡位废汉曹魏尊。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字子桓,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爱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现存有流传的诗歌四十多首,后人编辑出版有《魏文帝集》。

曹 睿

曹睿,字元仲,竞奢华曹睿早丧。他从小就很聪明,深得他父亲曹丕的喜爱。曹睿在位13年,死时年仅36岁。

曹奂

曹奂(246-302),是三国时魏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二六○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马昭杀皇帝曹髦后即皇帝位,在位时,无可奈何成了司马昭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被封为陈留王。

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曹魏名将,沛国譙郡(今安徽亳县)人,他从小就学枪棒,到了十一、二岁时,武艺就已经很强。十四岁时,又拜师习武。有一次,有个人污辱了他的老师,性情刚烈的夏侯惇听说后,随即就把那人杀了,然后逃往外地。性情刚烈,武功高强。一生随曹操征战无数次,杀敌建功,最得曹操欢心,出入和曹操共驾一辆马车,而且可以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夏侯惇被封为大将军,数月后病死。

夏侯渊

夏侯渊,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一九年,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惇族弟,与曹操本是同族,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一直追随曹操左右。曾随曹操平定庐江雷绪,于潼关攻马超、韩遂,战功较多,封为博昌侯,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攻打汉中,被老将黄忠用计袭杀。

荀 彧

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谋士。曹操开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亚于汉高祖刘邦信任留侯张良。后来荀彧听说曹操有称王之志,才发现曹操不是忠贞的汉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这个样子。这是荀彧个人的人生悲剧。后人对荀彧之死作诗表示感叹: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

如同荀彧一样,郭嘉在重要关头也总是为曹操谋划。如:官渡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连战数克”。这时,有人主张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认为谭、尚都深得袁绍宠爱,袁绍生前又无立嗣,兄弟二人之谋臣“必定斗其间”。如果我们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将合谋图外;相反,“缓之而后争必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如其言,曹军一摆出攻刘表的姿势,袁氏便出现内讧。曹军回兵各个击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阳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叹郭嘉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三国演义之吴国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之吴国主要人物介绍

顾雍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拜蔡雍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雍喜爱。蔡雍赠之以名。故顾雍与老师蔡雍同名。又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

顾氏为吴郡望族,顾雍以门第、才德见重于世。十几岁受郡吏表荐和推举,任合肥(安徽合肥)县令,后转为娄(今江苏昆山)、曲阿(今江苏丹徒)、上虞(今浙江上虞)等县令。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孙权因军事屯吴,未即任,便令顾雍代行太守。孙权封为吴王,顾雍历任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初四年(225年),继孙邵为丞相。赤乌六年(234年),顾雍染病,是年十一月病故,孙权着素装亲自吊丧,谥曰肃侯。

顾雍是三国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家,东吴重臣。他仕东吴为相19年,以德辅政,多进良言,使东吴邦内清肃,国富兵强。

顾雍在朝秉公执正,不为权势所屈,虽每每和颜悦色进谏,但不苟合取容。公孙渊背魏臣吴时,顾雍同张昭一样竭力谏阻孙权遣使封赏公孙渊,孙权不听,他追至宫中伏地叩首不起,继续进谏,“以死争之”。孙权令左右扶他出宫,他陈说不止。他以国事为重,忠心辅政,深得孙权及朝臣的信任和敬重。

顾雍淡于爵禄,廉洁自奉。孙权为吴王后,顾雍连连升迁,但他从不告诉家人属下。事后得知,都惊叹不已。孙权曾以堂女嫁顾家外甥,孙权请顾雍父子及顾雍长孙、选曹尚书顾谭欢宴以贺。顾谭大醉失态,不能自持。次日,顾雍厉声斥责之:你谦恭不足,日后必将毁我顾氏家族。

顾雍贵为国相而谦恭克己,给吴国以很大影响。他死后十多年(258年),景帝孙休下诏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并封其次子承袭爵位为醴陵侯。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比之汉萧何、曹参,可见顾雍之德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

周泰

周泰,吴国名将。勇猛有名,一生打仗伤痕累累,曾多次冒死救护孙权,很受孙权敬重。

徐盛

徐盛,吴国名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不凡。

诸葛恪

诸葛恪,生于公元二○三年,死于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逊,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因聪明而知名。孙权很器重,曾任丹阳太守,封都乡侯。孙权死后由他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太子太傅。后因领兵攻魏失败,被孙峻所杀。

韩当

韩当,吴国名将。武艺高强,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

韩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韩当被孙坚赏识,追隨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勤奋辛苦有功劳﹝注引《吴书》『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故爵位不加』段待译),成为别部司马。等到孙策东渡长江,韩当追随讨伐扬州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升迁为先登校尉,孙策授兵二千,马五十匹。再追随孙策征伐扬州庐江郡的太守刘勋,在荊州江夏郡的沙羨县击破黄祖,回师讨平了扬州豫章郡的鄱阳县,兼領乐安县长,山越畏惧心服。

后来以中郎将身分,与周瑜等抵抗攻破曹操。又与虎威将军吕蒙奇袭拔取了荊州的南郡(州治、郡治江陵),升迁为偏将军,遥领益州永昌郡太守。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荊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程普

程普,吴国大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早年曾随孙坚剿灭黄巾军,讨伐董卓军。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周瑜为右都督,他为左都督。周瑜死后,代领南郡太守,拜荡寇将军。

丁奉

丁奉,字承渊,庐江郡安丰人,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楙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楙。

太史慈

太史慈,东吴名将。东莱黄县人,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死时才四十一岁。后人有诗称赞太史慈说: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甘宁

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时树上有数百只乌鸦,围绕着他的尸体,也不飞走。孙权得到甘宁已死的消息后,悲痛不已,并立庙祭祀他。后人有诗叹道:

吴郡甘兴霸,长江锦幔舟,

酬君重知己,报友化仇雠。

劫寨将轻骑,驱兵饮巨瓯,

神鸦能显圣,香火永千秋。

黄盖

黄盖,吴国著名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隨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隨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隨孙权。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赤壁大战后不久,黄盖被拜为武锋中郎将。后来,长沙郡益阳遭山贼攻打,孙权加封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就在这次出征中,黄盖病死。

诸葛瑾

诸葛瑾,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张昭

张昭,字子布,东汉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二十被举孝廉,辞不就。徐州刺史陶谦举以为茂(秀)才,仍不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就收押了他。后经友人营救得释。张昭遂去徐州而避乱江东,得为孙策谋士。孙策拜为长史、抚军中即将。公元200年,孙策临终托弟孙权于张昭。孙权以为长史,待以师礼。公元221年,孙权封吴王,封张昭为拳侯。公元229年,孙权即东吴皇帝位,拜以为辅吴将军,改封娄候,邑万户。公元236年,张昭因病逝世,谥文侯。

张昭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作为东吴谋士,张昭最值得提及的是他忠直敢谏,刚正不屈。

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曰:作为君主应“驾御英雄,驱使群贤”,而不应驰逐于原野,校武于猛兽。又孙权嗜饮酒,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愤而离席,孙权使人召,张昭正言谏曰:从前殷纣王,“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你和他没有二致。

孙权创业之时尚能从谏如流,即东吴皇帝位后,就对张昭冷眼相看。但张昭依然故我。赤壁战前张昭主和,孙权当时只批评他“几误孤大事”,却一直耿耿于怀。孙权称帝后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力主抗曹之功。张昭不失时机地举笏致贺,未及出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孙权早就对张昭不满。但张昭忠诚未减,刚正如初。他对孙权说:“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志在忠益,俾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臣吴,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谏阻孙权。孙权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说:“吴国之士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泪流满面,重念太后、孙策遗诏顾命之言,据理力争。孙权当时虽“掷刀致地,与昭对泣”,但仍拒谏不纳。张昭称疾不朝。孙权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门”。张昭更为气愤,便从里面也以土封门,表示决不再出。不久,公孙渊杀吴使。事实证明张昭判断准确,孙权后悔不纳张昭之言,故“数慰谢昭”。张昭不出,孙权“过其门呼昭”。张昭辞以疾笃。孙权放大火烧其门逼他出来,张昭仍不出,孙权急忙救火,久候门外。张昭终被儿子扶出,“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晚年的孙权志衰昏愦,猜忌群臣,宠信佞人,刚愎自用,残杀忠良,张昭不会不知。但他屡屡犯颜谏诤,置性命于度外,这固然因其地位特殊。但这只是客观原因。更主要的还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刚正不阿的性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年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因巧夺荆州有功,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获胜。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钎。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吴书》)。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吕蒙

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那是艺术家的创造,并非历史。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周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孙皓

孙皓,公元二六四年至二八○年任吴国皇帝。字元宗,又名彭祖,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无道,不得民心。公元二八○年司马炎出兵六路攻打吴国,王浚水师到建业时,仿照刘禅的前例,投降称臣,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令他在洛阳居住。当了16年皇帝的孙皓于283年在洛阳病死。

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丁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

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

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

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并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公元一九二年袁术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公元229年春,孙坚的二儿子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后,追谥他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策

孙策,字伯符,孙坚的大儿子,孙权的哥哥。小时候与周瑜关系友好。孙坚死后依附袁术。公元一九四年率领一支人马去江南,铲平当地地方军队,成为江南最大的豪强。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打仗,孙策想秘密出兵袭击许都,尚未出兵,反被吴郡太守许贡手下的门人刺伤而死,年纪只有26岁。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后人有诗称赞他说:

独占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振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演义》读后感启示600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听到这首词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历史回体小说。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在书中,三国,是一个英雄荟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诞生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英雄人物。他们虽性格各异,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这些英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表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七擒七纵,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大仁大义;六出祁山,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三气周瑜,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识人透辟;舌战群儒,表现出了诸葛亮的不卑不亢。诸葛亮在西城的时候,司马懿率领五十万大军前去进攻,当时诸葛亮手里只剩下一班文官,士兵也少得连敌方的一半都没有,可是诸葛亮不慌不忙,冷静应对,最终用空城计击退了司马懿。诸葛亮遇到困难从不放弃,而是思考解决的办法。可是,我只要一遇到困难或难题,就不肯认真思考,直接选择放弃,从不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所以,在生活、学习中,我要像诸葛亮一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挫折,毫不退缩;面对失败,毫不气馁。

我真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受益无穷。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国演义——争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的故事所承载的,太多。有家国的分崩离析,有人命的贱如草芥,有乱世悲鸣,有英雄意气。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身不由己,一切归结到一处,即是一个争字。多少万骨枯,才压住了大地上的躁动嘶鸣,终归于尘埃和遗忘。

1、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评价与赏析]:一腔豪情,推人向刀山火海。

2、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

[评价与赏析]:每个人都有心中坚守,撑着这把病骨头。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评价与赏析]:有时,人怕得不是死,是死得窝囊。

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评价与赏析]:忠君已过时。不老的,是信义。

5、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着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评价与赏析]:进取进取,进才能取。

6、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评价与赏析]:世间能够不老的,只有腔子里那颗心。要守住。

7、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

[评价与赏析]:看得破,却难逃得开。人的悟,总是来自辛酸尝尽、头破血流。不撞南墙不回头。

8、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评价与赏析]:刘皇叔,与诸葛孔明;信任,或者试探。复杂的,从来是人心。

9、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样空。但存忠孝节,何必寿乔松。

[评价与赏析]:人亘古的追求,是永恒;给出的答案,却不同。只因,人不同,要的就不同。

1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一切的痛苦与不甘,也不过因为这个“强”字。

11、司马昭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评价与赏析]:乐不思蜀,还是强作欢颜。人活世上,从来冷暖自知。

12、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评价与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也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机智聪明博学的诸葛亮、忠诚仁义的关羽、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刘备、武功高强勇猛的赵云和张飞、憨厚的鲁肃、小心眼的周瑜;这本书把角色描写得淋漓尽透。

读了这本书,我最喜爱和欣赏的人物是诸葛亮。人人都敬佩他的聪明才智,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更显示了他的才华。由于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使得周瑜非常妒忌。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想找借口害死他,周瑜于是想出一计策,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要是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看到这里,我心里着实一惊,十万枝箭这么庞大工程放在我们现在三天完成也是有一定难度;但是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借他的聪明智慧和机智夜观星象;在三天之内向曹操“借”了十万多支箭,胜利的完成了任务,把周瑜气的是哑口无言。诸葛亮明知周瑜想害他确没有生气,以自己机智和宽大的胸怀赢得了一次次战斗。

周瑜本身也是有才智之士但心眼小,时时刻刻提防比他有才华的诸葛亮,最后步步不如诸葛亮,活活气的吐血而死。“既生瑜,何生亮”也由此而出。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使我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在我们平日的生活里,也总有些人心胸狭隘,为了小事也要计较;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

我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三国演义》读后感启示600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书柜里的书数不胜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一点便觉得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读到曹操时我便有感于怀。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弄得民不聊生,最后使得农民爆发了起义,朝廷知道后立即下了征兵书,刘备看到自己的国家已成这样不仅唉声叹气,然后遇到了张飞和关羽,他们还结义成兄第,刘备还为了国家大事三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这才使天下分成三国。最终都被晋同一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曹操是两种人,第一种是大丈夫和枭雄。而第二种是奸臣和独把利益的人。在生活当中我也算是个独把利益的人。

一次,我用我的零花钱买了一包牛肉干,回到家弄了一瓶汽水,然后打开电视看了起来,过了一会我表弟回到家看见我手里有牛肉干,就立马跑过来对我说:“好表哥,给我一点牛肉干吧!”说完便捏一捏我的肩膀和捶一捶腿可我却无动于衷,最后我说一句:“去去去,回你房间去,牛肉干是我用零花钱买的怎么可能给你吃。”话未落音表弟便哭着跑回房间,又过了一会表姐也回来了,也看着我再吃牛肉干也想吃便找我,我就把我刚才跟表弟说给表姐听,表姐听后变气呼呼的跑回房间,恰好妈妈也回来了,但没看到表姐和表弟便问我:“姐和你弟呢?”我说都在房里,突然表弟冲了出来说:“姑姑,哥哥他不给我吃牛肉干。”“什么有这样的事?”没办法我只好招供全部罪行,妈妈为了惩罚我让我把牛肉干给表姐和表弟。唉!这就是我独霸利益的下场。

通过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能独霸利益,而是要与人一起分享我还要向大家推荐看三国演义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时期的罗贯中所著,是一本历史性综合小说,结合了真实的历史所著此书。

在《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为人们描绘一幅精彩动人的画面,我最喜欢的国家是蜀国正是凭借每一次胜仗才走向兴盛!吴国在江南一带一直称雄,然而吴国最不同于其他两国了,因为吴国的地形要素,迫使吴国以防守见长,但吴国水上的攻击力是的,因此它的船业也十分发达,魏国是由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时期一直是最厉害的,拥有百万大军,粮食万担,最后统一三国的也正是魏国。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大将赵云、典韦、关羽和军师诸葛亮,遥想当年赵云紧靠一匹马,一把枪,一身盔甲这四样东西东西在长板坡勇闯八十万大军,在赵云眼中这八十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他视大军如草芥,勇猛杀敌,背着小主公阿斗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他在其他的战役当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赵云比吕布的战斗力少,但比吕布更有计划,爱护部下。

我听别人说关羽最讲义气,但我认为典韦是最讲义气的,比关羽更能报答别人,我喜欢他的是他战死沙场的时候。那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曹操在被张绣的军队围困之际,典韦本可以跳马,却又念他的义气,与曹操当年对他的恩情,他回来救曹操却不幸牺牲了,然而在他马上终结的那一刻他向主公曹操大吼了四个字“主公,快逃!”在典韦死的时候,他帮助了曹操,大败了袁绍,统一了大部分北方。

《三国演义》的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生动,不仅是我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成就,影响的一部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