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颂读国学经典【汇编20篇】

国学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是永不泯灭今后,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颂读国学经典,欢迎参考!

浏览

1914

作文

1000

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国学经典,也许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国学?什么是经典?《论语》《易经》《诗经》,这些都是国学,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经典,就是从古时侯流传下来的,并且对人们有用的一些正能量的句子,人们称之为经典。

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人们毕生都要做的事情,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这句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就这么凭空得来的。学习,并不仅仅在于书面表达,考试,书信,更多的,是教你怎么为人处事。怎么用技巧做事。所以,除了这一句之外,从古到今,也有许多名人名家写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好好学习的名言,我映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许多老师对一些学习学得似懂非懂的学生说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就好比说: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知识难点的时候不认真听,自以为这些知识点,题型,全部都学会了,可是一到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发现这一题老师明明讲过同类型的,可是就是这一题,无论你怎么挠破头皮就是想不出来。就是不会做。等到老师教的时候,又只听了个一知半解,就以为自己听懂了,不去问老师,下课也不拿出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就放在那儿。让它过去了,老师也不会再返回来再讲一遍,就这样,问题越聚越多,越聚越多,最后一到考试的时候,一看试卷,这题也不会,那题也不会,心里就想着,要是当初拿去问老师就好了,到最后,试卷上就没多少分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有些题型听得一知半解,也不敢去问老师,并且在暑假的时候这些题我也都学过,觉得自己能慢慢琢磨出来来,就把题放在那儿,等到考试的时候,看着试卷上的题,就开始后悔了,唉——当时真应该去问问老师的,这都是一样的题型,只是换了一种方法问而已,还有一题竟然是原题,唉——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啊!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不然,我一定要卖一大瓶。所以说,有问题不懂得,就应该抓紧时间去问老师,或者也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千万不能一知半解。

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国学经典真实博大精深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征文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经典有何魅力、有何用处?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观看了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刚接到观看节目的通知时,我本以为,又多了一项枯燥无味的作业;但当我连续观看完几期比赛后,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在这个舞台上,有才华横溢、沉稳大气的参赛选手,他们处变不惊,从容应答,国学功底深厚,尽显学者风范;还有别出心裁、寓意深刻的国学节目,表演者年龄虽小但气度不凡,精彩纷呈的表演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这个节目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心浮气躁,忙于追名逐利,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品味经典。原因何在?我相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经典太难懂,枯燥无味。而这个节目,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将传统经典与现代表演艺术相结合,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经典。

通过这个节目,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本诘屈聱牙的传统经典也可以变得很有趣,诵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从中得到收获和感悟,获得对现实和传统新的理解,从而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正体现了这一点。总而言之,诵读经典,是为了提升自我。

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那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饱含了无数诗人的热血和希望;卷帙浩繁的《四书》《五经》,蕴藏着上古先哲的辛勤求索;登峰造极的《红楼梦》,融合了曹雪芹无尽的辛酸苦楚……阅读经典,是与历史对话,为现实作答。经典的魅力,在于他永不过时,常读常新。

看完比赛,我起身来到窗前,仰望着外面略有些阴暗的天空,默默地思考着。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大的骄傲;而现在,不文明的现象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从随地吐痰到乱扔垃圾,从“扶不扶”到文物刻字……每一处不文明现象都极大地贬低了中国人的形象,究其根源,是文化的缺失,经典的缺失。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经典,品味传统,无疑是很好的方法。

如果所有人都能品味经典,从而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爱国学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我就对中国古典的东西情有独钟,觉得它们神秘而古老,散发着现代所没有的独特气息,也证实了华夏儿女们的智慧和勇敢。

我喜欢美丽华贵的汉服,喜欢艳丽俊俏的唐装,喜欢浓妆淡抹的脂粉钗环,也喜欢声音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古筝和箜篌。总之,我爱一切中国古典的人或物。

国学典故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吧,国学典故是中国古典文学,那些小故事虽简短,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寓意,教人学会许多道理,其中,有五则小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第一则:割席断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与不合得来,值不值得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擦亮你的眼睛,凡是不要盲目交朋友,更不要去和奸诈小人做朋友,有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交友应慎重,交益友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则:兄弟折箭。阿柴折箭教子的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团结就是力量,再打的困难只要团结,方可取胜。有句话刚好可以为这个故事总结: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因此,我们一定要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因为,兄弟相爱撼山河,兄弟团结力量无穷。

第三则:父子骑驴。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人,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摆布,这样,定会吃大亏。

第四则:阮大铖学尚不行。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了书本上的道理和知识都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现,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直起码的人,切不可表里不一。

第五则:宋太宗雪中送炭。这则故事的道理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应当及时的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这就好比雪中送炭,不求回报,不求感激,这种行为永远是我们践行的典范。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五个国学典故,它们用简短真挚,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而故事的人物,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人的优良美德。华夏的文学取之不尽,它们沿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血脉流传下来,且永不磨灭,这些国学典故将永远成为中华历史上最绚烂、最耀眼、最辉煌的一颗明星。这,便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光一般的存在,雨一般的润物细无声。

我爱中华,我爱国学典故,我更爱它蕴涵着的神奇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诵读国学经典感悟成长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风只是稍纵即逝,但湖水知道它来过,给行人带来了清凉;或许花只是绚烂一时,但泥土知道它来过,给世界带来了芬芳;或许人生只是短短数十载,但很多人知道他来过,因为他们笔下的书籍早已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每一缕星光都闪烁着如歌的往事,每一个清晨都预示着无限的启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回头望,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真真实实地刻在心头,时刻提醒着我:我们在成长

人生,就是一节在铁路上飞驰的列车,而我,则是那个怀里抱着书本的乘客,瞳孔里纷飞着黑玫瑰般的铅字,望着窗外那飞舞的人生,不停地转动的时光,我陷入了深思……经典,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本,一切的烦恼忧愁,都离我而去。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那壮阔浩瀚的故事,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房。

读到《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在文章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称为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八目”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燥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呼?”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天之明命”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是说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行。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地经历,平静地感知,勇敢地面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一直享受着读书所带来的快乐。翻开书本,我默默地成长,合上书本,我看见百变的人生。

一本本经典让我们成长,看懂人生中的花开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长的脚步。

经典,伴我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读经典品国学作文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古典名着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在品读经典中滋养着心灵,闻着书香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读国学经典《孟子》有感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学经典伴我行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圣贤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它伴着我成长,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让人感到了希望;也像严冬中的热火,让人感到温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凉水,沁人心脾……经典文化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从记事起,妈妈教我学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幼小的我只是跟着妈妈咿咿呀呀地读,几十首唐诗在不长的时间,我背得烂熟,虽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是人人都夸我聪明,那时的经典带给我的是快乐。

上小学后,老师就教我们读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读起这首诗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我读到这首诗时,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棵如碧玉装扮的柳树垂下条条丝绦,春风裁剪出细细的叶子,诗人正站在一旁欣赏着美景,不觉赞叹;“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和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也不觉让我想起我那辛苦的母亲,我也明白了要用一生感恩她。这些诗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而且学会了如何写景作文,丰富了我的知识。

而现在,我学习了《论语》,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进行交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明白了“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的道理;学习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知晓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理解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懂得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经典不仅仅教会了我知识,而且也让人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

经典源远流长,经典伴随着我成长,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知道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观《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有感800字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假中,我观看了山东省举办的第四届“国学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学有所获,受益匪浅。

周恩来爷爷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地大物博的华夏民族,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捍卫你而不屈不挠,造就了如今我们拥有至善、至美的中华文化。而古诗词就是我们中华的文化之瑰宝、民族之灵魂,我们要一定要学好、用好。看,一个个“国学小名士”可谓是急中生智,轮到自己却毫不紧张,满怀信心地诵读出来,如同一股清泉,潺潺而涌,令人赏心悦目。在比赛中,来自山东各地的小选手同台比拼,读文补诗、看图对诗、飞花令……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彰显了丰富的诗词知识和深厚的国学底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情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深邃豪情;“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领悟。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璀璨的至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诵读、去传承吗?

而我与他们相比,却总是今天学了,明天便忘,让人情何以堪。有人说:“一个时代消逝之后,倘若没有了传承的东西,就不算这个时代存在”。幸好,古人创造流传下来的东西,这些少年都留住了。我想:他们在台下肯定也没少吃苦头,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清醒的头脑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但在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很多想我一样的国人的无知而感到悲哀: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诗词,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我们这个泱泱文明古国,又如何在传承中拓步前行?如果不从现在做起,让大家都来关注经典诗词,把祖先的“文明之宝”守住,那将来势必会消逝殆尽……

做为一名真正的“国学小名士”,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靠我们这一代人来传承、发扬出去,让我们中国民族文化永远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国学的优秀作文

全文共 2779 字

+ 加入清单

1国学中的经典

国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永远的经典。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国学经典之——雅

雅,乃指文雅。文雅待人,文雅做事,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这才是雅。这样一点,从《弟子规》中就有很好的表现。“父母呼,应勿缓”则是说要孝顺父母;“兄道弟,弟道恭”这是说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有爱;“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说穿戴要规整文明……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透出一个字——雅。文雅使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求做到的基本原则。

国学经典之——尚

尚,是指高尚的品质。做人高尚就必须做到:以礼待人、认真学习、认真做事。这些在《论语》中都有体现。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上面所记录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则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心地坦荡的君子,不去做一个戚戚小人。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则说明了,想出人头地就必须付出努力干出一番成就来。尚,是做人之根本,只有品德高尚,才会有所作为。

国学经典之——诫

诫,可以是长辈告于晚辈,又可以说是同辈之间相互告诫。诫,会使人明白许许多多自己平常不知道的东西,诫,也会使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诫子书》就是一篇以“诫子”为目的的文章,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短短的几十字,却包含了诸葛亮对其一生之总结。诫,是告诫世人做人做事之理,有多少人,正应此而受益终身?

国学,是中国永不败的经典,只有好好的去理解它们,你的一生会受益无穷!

2我爱国学

“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话语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回响,时时刻刻的督促着我,引导着我,让我终生受益。我爱国学!

初遇国学,枯燥无味

学校刚刚设立国学经典课的时候,大家都很不情愿,谁愿意平白无故的多上一节课呢?老师一喊上课,我们就磨磨蹭蹭的从书包里拿出老师精编的“国学经典”——《论语》、《弟子规》、《诫子书》这些让人听上去就毫无兴趣的书名。我们个个装模作样的读起来。“唉,真无聊!”说完我也开始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感受国学,细品文韵

“读好国学可没那么简单!”老师站在讲台上神秘地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读嘛!”我们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简简单单诵读的国学,那只是国学的躯壳,只有边读边品,细品内涵精思义理,才能感受到国学的灵魂,感受到国学别有的韵味。”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老师的这番话震撼了我,原来我读的并非是“真正”的国学,国学并非我所想的那么简单、无趣!于是我尝试着去感受国学,有力的朗读那一字一句,上网查阅它们的背景、寓意,字字斟酌,句句品味,去感受那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国学,真正的国学!

领悟文学,我爱国学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在渐渐的改变,对事对人对学习的态度都有了转变,对生活对人生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觉得自己似乎明白,领悟了什么似的。没错,它就是国学——使我拥有了思想的国学!国学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我,在慢慢的改变我,在逐渐的创造出一个新的我,让我在黑暗中找到一束光,一束温暖的光,指引着我步步前进,指引着我一步步迈向成功。我已经无法阻止的爱上了这国学,不仅是因为它的所给,更是因为我的所得;我已经无法停止享受国学给予我的一切,它给予我的甚至超过老师、父母。现在我想说:“感谢国学,珍惜国学!”

那份爱依旧炽热,深深蕴藏我心,我爱国学!

3我爱国学——《论语》

我爱《论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初识,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孔子应答弟子和时人的话。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翻开《论语》,我按例看看简介,按老师说的背背,便准备合上了,然而,一个句子跳入我的眼帘: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于是,我又翻开了书。

再遇,理解

或许是因为我考试没考好吧,这句话对我颇有益处。我总是太在意考试的成绩了——上次我没有考好,这次还会是这样吗?

“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一语点醒梦中人。

渐渐地,我不再限于会背《论语》,而是去理解《论语》,知其意,知其义。

“全书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核心是’仁’;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又约,参悟

虽说我达不到孔子的思想境界,但我仍能从《论语》中参悟些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我们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进步和发展。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求人不如求已,不是吗?

《论语》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颇多,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我爱《论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以往,爱入骨髓的。

4我爱国学

雄鹰能够翱翔,是因为胸怀苍穹之志;太阳照耀万物,来源于乾坤之心;星星可以闪烁,是凭借善良之意。而一个民族屹立至今,国学的源远流长不言而喻的。

我爱国学!它是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它好似一个圣人,提示你人生的意义;它又像一颗明星,指示你前方的道路;它也是一匹骏马,带着你驰骋万里。国学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流传万古的一根擎天巨柱!

国学数不胜数。有《菜根谭》“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补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扼我以遇...”的坚强,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也有《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豁达开朗,与世无争及淡泊名利。更有那《论语》中简单的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无一不是至理哲言。国学就是这样耐人寻味,无一不蕴含着深明大义。所以,我,爱国学!爱那内涵,爱那哲理。

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有时我也爱他那承载思想的故事。其实,国学有的也许只是一个个故事,简简单单的故事,但那一个个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爱浅浅地阅读那《三国演义》,看那刘、关、张三兄弟,看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看那赵云金忠护主,看那虎视眈眈的曹操和稳坐江山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正是这样浅浅的读,教会了我何为仗义、何为忠心;也就是我浅浅的阅读那《水浒传》,见那一百零八好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在那浅浅的阅读里,我懂得了世态炎凉,世事无常。人们都说国学有很深的内涵,但我更爱浅浅的读那有趣的国学中的小故事。慢慢的去看、听、想、品那浅浅的国学,不也是很好吗?

我也爱精细的读那深明大义的国学,正所谓“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因此,我最爱咀嚼那《菜根谭》,去苦嚼那“菜根”,品那说不上收益匪浅却耐人咀嚼的菜根之苦,去学、去实践修身处世、心态交往、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我爱这默默无言却流传万古、平平凡凡却育人万千的国学!!!

人生就像黑暗的夜空,而国学正是那夜空中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燃烧在那彩虹之巅。

[关于国学的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尹佳琪

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今天下午,是我们的中队会时间,今天我们中队会的主题是—学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我们先进行了几个环节,唱队歌,报告人数。一切都准备完毕后,我们又开始了小组讨论环节。老师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现,可以是诗词朗诵,小故事……”轮到我们了,贾金博是提问题,我是背诵论语。当我们都展示完时,老师说;“这次都很好,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完后,老师又给我们准备了国学经典的一些难题,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话里的床是指什么?有人说是窗户,有人说是现在睡的床,可是答案却是窗前的篱笆。这一问,把我们都问傻了,为什么是床前的篱笆呢?还有红楼梦的原名是什么,我听后,也想不出来,最后,有人一透露答案,我们才知道它的原名是石头记。

这一节课我很开心,因为我收获到了许多,并知道了许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学习陈全国学转促心得体会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确定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治疆方略,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为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把思想和精力放在总目标上,抓紧抓实抓好“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让总目标落地生根。

一要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钥匙”,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二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新疆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护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警惕、警钟长鸣,抓早抓小抓快抓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继续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继续加强和创新对清真寺的教育管理服务。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打好反恐维稳的“组合拳”。

三要紧贴民生推动新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序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要发挥好交通枢纽优势、边贸优势、物流优势、旅游优势、资源优势和对口援疆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

四要坚定不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推进宗教和睦和顺,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护正常合法宗教活动,发挥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400字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如同一碗香甜可口的浓汤,向四周洋溢着淡淡的清香,制得你去细细品味精雕细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幼在我心中牢牢的扎下深根,就是粒种子让我一步步踏入国学的大门,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如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夜思乡的情景历历在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该是怎样开朗,达观的情怀?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如果说国学是一片汪洋,那么我们就只是一滴牛毛细雨罢了;如果说国学是片森林,那么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片叶子而已;如果说国学是浩瀚无比宇宙,那我们只不过是一只渺小的蚂蚁。我们对国学的接触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罢了。

国学不仅是中华文史知识的源泉,更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学,它教我们明白事理,辩是非。让中国文化站在世界的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第27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1989年5月20日,全国启动了“中国学营养日”活动,同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

今年5月20日是第27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营养运动均衡发展”。

2016中国学生营养日是几月几日

2016年中国学生营养日时间为: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中国学生营养日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国学生营养日

节日时间:每年5月20日

流行地区:中国、美国

节日意义:宣传学生时期营养重要性,普及营养知识

设立机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

设定时间:2001年

中国学生营养日历届主题

1991、1992年是:"营养、健康、好学、向上";

1993年是:"营养主要来自日常膳食";

1994年是:"营养贵在全面、均衡、适量";

1995年是:"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996年是:"大家来学营养知识,人人学会自我保健";

1997、1998年是:"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999年是:"建设护苗系统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

2000年是:"营养午餐配合素质教育,为国育英才";

2001年是:"喝牛奶,促健康";

2002年是:"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学生营养餐发展"。

2003年是:“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4年是:“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5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2006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副标题:预防慢性病,从青少年抓起。

2007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营养、健康,和谐同行”

2008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9年是:“食品安全营养、孩子健康成长”——“远离肥胖与慢性病”

2010年是:“全面、均衡、适量”——“远离肥胖与慢性病”

2011年是:“全面、均衡、适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2012年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托起祖国未来”

2013年是:“均衡营养,成长更健康”

2014年是:“健康餐盘3:2:1”

目的

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膳食热量供给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优质蛋白比例小,钙、锌、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明显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堂有意义的国学课作文

全文共 1925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认为能不能赡养父母,与孝无关,关键在于“敬”。敬更多地包含一种发自心底的佩服与信赖。

7月8日,我走进了学雍国学学堂听到了一堂生动又有意义的感恩国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向父母行三拜九叩礼,这让我感受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南宁晚报在广西体工学校的学雍国学学堂组织的一次小记者团的采风活动,我邀了爸爸和我一同前往。

走在学堂门前的小径上,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小径上绿树成荫。走进学堂,迎面看到的是孔子的画像,和一个祭台,从这里就看出这里是个崇尚礼仪、庄重、严肃的地方。我进了门就去签到处签到,签完了,我们就进了一个教室等待,课快开始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好准备。随后,老师就在我们中挑选了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我们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也很好奇,最后就明白了。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去了吗?

等到正式开始,主持人老师先带我们向孔子鞠了三躬,我们的讲解老师——成老师身着一件深衣(汉服)走上了讲台,对我们鞠了三个躬,然后开始讲授汉服的来历和古代礼仪,讲到古代礼仪时,老师就叫出了那个刚刚从我们中选出去的姐姐展示古代礼仪和女式汉服,只见那大姐姐穿着古代服装,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去换服装了。汉服很美哦!姐姐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女子一样,她行了一个古时候的礼仪,动作十分优美、庄重。老师讲到:“以前人们不懂得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汉服出现以后人们坐着的样子。女孩用右手和左手交叉,右手在前,放在肚脐的位置。”我们赶紧学起来,才几分钟,每个人都学得有模有样了,我们仿佛已经是古代女子了。

突然一下,整个教室黑了下来,大家都骚动起来。好像是停电了,主持人老师赶紧带我们去了另一个教室,讲课又开始了,然而,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第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堂的老师们为了锻炼我们,便叫我们去搬椅子合影,我们就开始努力了,老师用心的指挥着,“转一个弯”,“好,就放那里”“来,我们排好,合一个影”“3,2,1”。“茄子”我们大声的呼唤到,我们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也获得了奖励,老师们贴心的帮我们准备了两大盘水果供我们享用,并告诉我们十分钟后再上第二堂课。

上课开始了,我们又坐回了原来的教室,刚开始,老师给我们讲述一段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们倾听一段饱含深情的对话,让我们进入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故事中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把我们每个人都感动了。

接下来,进入了一个体验环节,主持人老师叫到了三位当天过生日的同学,为他们举办一个庄重又严肃的庆生礼——让他们向家长行三拜九叩礼。随着轻缓的音乐徐徐响起,三位同学弯下了腰,跪拜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刚开始,行礼的几位同学都不熟练,到最后,大家越做越熟练,家长们也是感动不已,我偷偷看到其中的两位母亲也流下了眼泪。行礼过后,最好的一个环节是庆生的几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工作人员端来了温水,三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认真地脱下来父母的袜子,把父母的脚轻轻地放入温水中,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们都感动了,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也迎来了其他同学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还有许多同学拿起了摄像机,拍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可就在这个时刻,竟然听到了一句悄悄的说话声:“真恶心!我绝对不做。”听到这句话,我觉得很难受,很多的同学也气愤起来,在这个庄重的行礼的时刻,怎么会有人说出了这样子的话,真让人气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位行庆生礼的同学中的一位大姐姐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她帮爸爸洗了脚以后,她说:“我们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帮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她大声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这个时候,仿佛她就是这节课上的主人公,所有人的眼光都投向了她,所有人的掌声都送给她,她是这堂感恩课上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时间过得很快,短短的一堂感恩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们走出教室,被放在祭台上的一个小盒子吸引住了,原来,那是学堂的老师整理出来的经典语录,叫“静思语”,被折成一个个小纸卷,大家可以自愿去抽取,我去抽了三张,抽到的语录真的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有一张写的是“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另一张写的是“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听了这次课,我才知道汉服的历史,才知道历史悠久的中国,曾经有过许多的辉煌,比如我们的名族服装——汉服。如今的中国人,几乎都不认识汉服了,多悲哀!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这也看出了现代人对国学文化就没有根本的了解,上了第二节课,我被三位同学的庆生礼感动了,我才觉得孝敬父母有多么的重要,其实,我们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其实并不难。

这是我第一次上国学课,也因此,我爱上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也爱上了国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学给我的启示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三字经》。因为这次我要参加国学经典,有许多书如;《弟子规》,《论语》,《千字文》。。。。。。我选择了《三字经》,《三字经》对仗工整,意思易懂。三字经

我看见了一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若你不懂才华就会把看似普普通通的石头却是一块宝贵的玉踢开,只有有才华的人才会把它捡起来回家仔细研究把它作成人们喜欢的东西。

我们要刻苦学习,天天向上。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相同的事,我认识她,她和我家很近。她现在读初中了,以前她下午的家庭作业在8点钟之前完成,包括作文。如不完成就明天交空本去星期天要做一张卷子在40分钟内完成,不写作文。每次我去她家玩时她都在写卷子,每次她都先做好了卷子才走。她考上了大弯中学。她是我的姐姐。

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正如毛组席所说。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要向好的人学习,多多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铭记国学作文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当今社会,“现代文明”日渐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大街上林立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招牌;人们中涌起了看韩剧的热潮;背诵唐诗宋词已经被哼唱流行歌曲所取代……面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我不禁深思,如果这样的行为再持续下去,那么“国学”是不是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只会为后人所提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名词?

我喜欢国学,喜欢经典,喜欢在先辈们用心血凝结而成的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在这里,有《红楼梦》中温柔缠绵的爱情;有《水浒传》中义愤填膺的农民起义;有《三国演义》中的枭雄争斗;还有《西游记》中坚持不懈地向着西天取经的师徒三人……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瑰宝,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学习的地方.

在这里,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表达出的浓浓思乡情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坚忍不拔与伟大抱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慷慨与豪迈;有“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中对故友的难舍难分的友情;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与感恩.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在这里,我学到了《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些都是国学,都是经典,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炎黄子孙,它不但教我们做事,还教会我们做人,它们是中华民族历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国学是我们的特色文化,是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历史教科书.有了它们,才构筑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磅礴框架;是它,使得整个民族有了精神支柱;是它,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总体体现,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铭记经典,感悟中华文化;弘扬国学,传承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智慧,提升民族涵养修为,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中国人,是我们做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使命.

国学,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之根,我们理当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读国学经典,做地道中国人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妈妈给我读国学感到非常不理解,整天背着枯燥无味的古文,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学》里面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是以修身为本”;《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要学古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美国学生问中国留学生:“听说你们中国的《弟子规》讲了很多良好的习惯,你知道吗?”

“那半部《论语》治天下又是怎么回事呢?”

可是那位中国留学生只能惭愧地用“Sorry”来回答。美国学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仍被

完整继承下来,这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它,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爱国的表现。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再反感背诵国学经典。我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每天坚持背1-2章。也就是花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不但能背诵《弟子规》,《大学》,和《论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弟子规》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应做到最基本的规矩。“入则孝,出则悌。”;“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些告诉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以前骄横的我现在对家人彬彬有礼。“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弟子规》里面的“孝”我还差得很远,我很惭愧。但我的变化家人已经非常满意了。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我们修身的方法。我之所以能和每一个同学友好的相处,是因为我从不和同学斤斤计较,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我不但未失去什么,还收获了友谊,并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质。这的确很快乐。

《老子》让人充满智慧,《中庸》教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的结晶,是全世界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内核.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说:“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 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总理爷爷说:“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总理爷爷的演讲强调了青年一代要诵读国学经典。同学们,你们说说诵读国学经典难道不比看日本的卡通漫画,追求美国好莱坞明星更有意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国学热的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体现在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它们无一不是国学经典;伟大则体现在这些国学经典的精髓,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又与此息息相关。

《论语》是本深奥的书,里面有很多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诚信,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诚信。这里的诚信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平等相待,不刻意讨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更不要明明对一个人心存怨恨,却因为他的权势去故意巴结,甚至利用他人对你的信任去欺骗他人。那样太虚伪了。所谓真诚,难道不就是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吗?;“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方面的诚信,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全部取决于他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取于他是否能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很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只看见自己学到了什么,而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学会什么。所以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虚心,还要得寸进尺,要学到老,活到老绝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

诚信思想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国学经典则是它的源头。国学经典是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3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成长少不了国学。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常常在我耳边念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太明白妈妈这是在表达思念,只感受到她眉头淡淡的忧伤。

稍稍懂事妈妈就教我读“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三字,直白的文义,让我喜爱上了《三字经》。自此,我便逐渐迷上了国学。年幼时,我经常要被催促着完成作业。爸爸发现了我拖拉不认真粗心大意的毛病,一有空就讲论语里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天长日久,渐渐能懂这句话,感到非常羞愧。写作业开始被我认真对待,在学中思,在思中悟。

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叛逆,原来的乖乖女变成了脾气暴躁的小魔头,顶嘴互怼成了家常便饭。妈妈发现了我的变化,悄悄买了一本《弟子规》。我读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从。”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向爸爸妈妈道了歉。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听话,我们就高兴。

记得去年母亲节。我早早地回到家把饭做好,等妈妈回来。妈妈回来后看到屋里的景象又惊又喜,走到我跟前,紧紧的抱住我,生怕我跑掉似的。妈妈松开我时,我把他推到餐桌边上,叫他坐下来,取出捶背玩偶帮妈妈捶背。边捶背边背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妈妈听后笑得灿烂了。

国学经典的朗读,不但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你是我生命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学大师陈寅恪

全文共 3438 字

+ 加入清单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游学海外13年带回的却是东方学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门庭,走向了与传统仕宦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开辟国学研究新领域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这个时候,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与抗战有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这时,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清东西了。医生告诉他需要手术,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陈寅恪最终选择了不做手术,就是说,为了离开沦陷区,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北平沦陷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可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牛津大学1939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