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合集20篇

导语: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才女三毛传奇一生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3265

作文

1000

照片里的故事初中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咔--嚓--”老师举起相机,对着不远处的舞台拍了一张。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衬衫,腰披黑蓝短裙,侃侃而谈。也许,只有我知道当我手持话筒,哈哈大笑时的故事吧。

“要是音频前不出,就去文件夹里放……”武老师再三叮嘱我。我穿着换好的礼服,手不自然地撑在桌子上,呆呆地望着电脑,准备着将要开始的成长论谈坛。这时,同学们陆陆续续进场,那是八百多人啊!我的心脏仿佛要跳出喉咙,嘴里干巴巴的,又像刚吃了柠檬,酥麻感直从牙齿里冒出来。想到不太顺利的彩排,想到背得磕磕巴巴的稿子,又听到音频可能放不出,握住鼠标的手抖得更厉害了。

站着,热;坐下后,还是热。热珠从头皮冒出来,晶莹剔透,一粒粒绿豆大小,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两颗汗珠似不想挤在一起,忽然间融成了一颗,一颗,有一颗……它们从发际线顺流而下,像按下了倍速键,一瞬间,白衬片一片透明。

前两位同学的演讲都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期间,我没有认真听,也无心背稿,感觉耳边嗡嗡作响,都是同学们议论纷纷。轮到我,我小心翼翼地坐着的人群中穿过去,可还是不小心碰到了一两个同学的腿。侯场区,老师示意我放下稿子,我畏畏缩缩的放下,只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大家好”“再见”等词在飘浮。

第二位学下场,我该上台了。一上场,我便感觉到了八百多人排山倒海似的压力,同学们个个直愣愣地盯着我,他们的视线像个放大镜,而我就是那被聚焦对准阳光的蚂蚁,只觉灼热,却半分动弹不得。回头一望PPT已播出,我便张嘴……

也许是有肌肉记忆,纵使脑子空白,我伴着老妈让我做的互动,我顽强地在对焦下“活”了下来,我渐渐放松,不再感觉很紧张。

“接下来听一听老母亲对我的评价……”最令发慌的时刻到了,话音刚落,并没有声音出现。我一下子心中空虚,脑中如杂草丛生。要说台下热,那不过是九牛一毛!这儿就是夏日露天吃火锅!八百多人看一眼PPT又看一眼我,交头接耳着,我却感觉那是如浪一般的嘲讽。信息老师冲上台来,台下那么多人为我咬紧牙关,我却感觉那是我一个人的战斗!我晕头转向,往后退了两步,习贯性的喊道:“老母亲!”

有笑声!

这笑声,像早晨温暖被窝外的闹钟一样,我如梦初醒,又被吓得一激灵,开始了“梦话大赏”,像“老母亲你回火星本部了吗”之类的话语讲稿上根本没有。台下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笑声,老师也忍不住拿出手机为我拍照;我本不太善于聊天搞笑,却在八百多人的高压下赢赢得了阵阵掌声……

老师把照片发在了家长群,我更是赢得了声声称赞,下台时我想站直,却怎么也挺不直,站在黑暗中中才发现我的腿已软如棉花。那照片中的故事,不只是张平面图,更有动态的回忆在我胸中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

全文共 6059 字

+ 加入清单

张充和原籍安徽合肥,1914年生于上海。她出身官宦之家,只是到她这一辈已家道中落。她有三个姐姐和六个弟弟。大姐元和的丈夫是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健在,时年102岁),三姐兆和的先生是文学家沈从文,她自己则“离经叛道”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H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ns H.Fr民国才女张充和的故事nkei 1916-2004)。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她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张充和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佛教法名识修,其父是李鸿章的胞弟)当孙女。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受佛教徒养祖母的影响,充和幼时极富同情心,16岁时,家中的一个保姆病逝,她做诗遣怀,诗曰:

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薄暮的苍冥。一弓月,一粒星,似乎是她的离魂。她太乖巧,她太聪明,她照透我的心灵。

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衰草的孤坟。一炷香,一杯水,晚风前长跪招魂。唤到她活,唤到她醒,唤到她一声声回应。

那份诚挚、凄婉、眷恋之情溢于纸上。

“一心只读圣贤书”,充和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被深锁闺阁,玩伴只有仆人家的孩子。她记得一个叫大宝的小男孩比她小,平时与他打打闹闹,十分开心。稍大后的某年春节,他向她拜年时,竟然向她磕起头来,这很令她伤心。她真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对书房外的世界,她是一概不知。1927年某日,朱先生正在教她《论语》,合肥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飞机,充和还以为是断了线的风筝……孤寂透顶的充和往往会面对书房高墙上的裂缝发闷、发愁,她说:“我好像有许多不能告诉人家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充和的生母陆英,在她9岁那年因难产过世。1930年养祖母告别人世后,16岁的充和“归宗”回到苏州,承欢在父亲的膝下,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四姐妹自办起文学社团水社,弟弟们和邻居小朋友办了个九如社(家住九如巷)。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充和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合肥,不懂玩球规则,只能当个守门员。父亲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还常与大姐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但她不像大姐、二姐喜欢展示自己的才艺“抢风头”,她只愿在曲会唱、家中唱,与曲友同乐。一次,某著名的昆曲男生角,邀充和到上海与他搭档唱《惊梦》,充和不干。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也想不妨一试,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充和见到数学就头大,她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第二年临考的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数学当然得了零分。但她的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充和后来说,作文是她面壁虚构的)。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有人指为胡适,他时为中文系主任——笔者注)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向阅数学卷老师施压,希望网开一面(通融一下)给几分。那阅卷先生不吃硬,复判后,仍给零分。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此举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张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沈从文那时已是名作家,她不想沾光,避嫌。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师亲授,使充和受益良多。即令在北大学习期间,充和仍不舍对昆曲的追求。小她一岁的弟弟宗和在清华读书,她常去清华,与弟弟一道去聆听清华的昆曲讲座,不时参加曲友们的演出活动,甚而到青岛拍曲,自娱自乐,好不自在。但好景不长,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她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抗战爆发,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一年后该单位解散,她又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她将整理出来的24篇礼乐用毛笔书写,首次展示了她的书法艺术。梅贻琦的清华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

张充和端庄、大方又热情,很有人缘,在人才云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广结师友。在重庆她结识了知名人士章士钊和沈尹默等,相互诗词唱和,不乏风雅。充和见贤思齐,仰慕沈尹默的书法,正式拜大书家沈尹默为老师,常乘送煤油的卡车到歌乐山沈宅求教。第一次到沈家,沈让张充和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沈阅后,以 “明人学晋人书”评之。得力于这些名流的亲炙,张充和的诗词创作亦更上层楼。其代表作当数《桃花鱼》: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章士钊爱才,赠诗给张充和,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而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后来这轴“悲喜仕女”还引出一段传奇故事。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访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办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复制一份并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照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年左右,《仕女图》突然出现在苏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这真是社会发生了闹剧,人间便产生悲剧,而岁月又创造了喜剧。

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张充和待人之诚,让卞之琳误读。可张充和无意于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情到深处天尤怨”,诗人太钟情了。1936年,张充和因病辍学回苏州休养,诗人回故乡海门奔丧后去苏州探视张充和,在张家还住了几天。1937年,他还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但最终这颗爱情的种子仍旧没发芽。2005年秋,充和四弟宇和亲口对笔者说:“当年在成都,四川大学的几位热心教授,给诗人帮腔,定期设宴,邀四姐出席。四姐讨厌这些,一气之下悄悄离家出走。一周后家人从报纸上才知道,原来她独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在为上青宫道院题写诗作时,正巧被一游山的大名人看到,那大名人要四姐为他写字,四姐没有睬他们。‘名人’的随从中有好事之徒,将此事作为‘要人行踪’登了报。”宇和又说:“得信后,家里要我去找,那时四姐出走已10天了。我坐在汽车上看到四姐戴个大草帽坐在人力车上,与我擦肩而过。我下来追,四姐见有人来追叫人力车蹬得更快。我请后面骑自行车的人带口信给四姐,说是弟弟在追她,她才停下来。”然而诗人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散文家黄裳,喜收藏名流墨宝。1947年,黄裳托靳以向沈从文求字,沈慷慨挥毫。两年后,沈又惠一长幅,右下角题记云:“霁清轩中三人同书。”三人者,沈从文、杨振声、张充和也。在这三人的字中,黄裳最欣赏张充和的,但与其不熟识。黄裳旋托友人靳以向充和讨字。时适充和新婚正准备赴美,忙乱中将此疏忽。世事沧桑,一晃三十载,加之山阻水隔,充和早将此事淡忘。卞诗人在叩访张充和时,不经意中聊及当年黄裳托靳以向其求字一事。素以诚信著称的张充和翻检出靳以当年的旧信,读罢践约,为黄裳补书《归去来辞》。黄裳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特撰《宿诺》一文,纪念这一温馨往事。

再说诗人虽未能得到充和的爱情,但他们的友谊长存。张家姐弟对诗人都很尊重。诗人曾多次到张家老宅做客,受到热情款待。2000年,诗人过世,张家自办的小杂志《水》上,还专发悼念文字,称他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追求充和的另一位是充和的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凤去台空”。

1947年,充和已经是位大龄女青年了,在北大教昆曲,寄寓在三姐兆和家。是年9月,缘沈从文介绍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傅氏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1948 年11月,充和与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

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充和说:最初,在美国宣扬曲事是艰难的,“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后来才有语言学家李方桂等人加盟。那时,没有笛师配合,张充和自己先将笛音录好,备唱时放送。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一开始,小爱玛对昆曲没兴趣,不想学。女儿爱吃陈皮梅,她就用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还真的“立竿见影”。充和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的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演出。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或你唱我吹,或我吹你唱,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无穷。

半个世纪过去了,张充和在北美大学校园播下的昆曲的种子已经萌发。她在耶鲁大学教的研究生宣立敦,悟性好,能与张充和同台演出昆曲《学堂》,赢得满堂彩。宣立敦在拜访沈从文时幽默地说:“在台下,充和是我的老师,在台上她是我的学生。”逗得沈从文哈哈大笑。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曲的优美感到震撼。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个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人评论说,张充和用诗词、书法、绘画、昆曲和旗袍抒写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洵非虚言。

1979年她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之后不间断地回国访亲问友。在苏州九如巷老宅的小院中,面对参天的老树和沉沉的古井寻觅她儿时的梦。 1986年,北京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她与大姐同被政府邀请。她与时龄80的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诗人卞之琳观赏。俞平伯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剧照,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

2004年金秋,张充和在北京举办旅美60年来的第一次书画展。她那信手点染的仿古山水和自做诗,令人反复玩味,那隽秀的隶书对联,质朴中透出娴雅和大气,那昆曲工尺谱朱黑相间,饶有意趣,尤其是84岁高龄时临唐代书家孙过庭的《书谱》第一百通长卷,形神兼备,令人叹止。

大家闺秀的张充和,本色是诗人,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对张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张充和特别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五年级我和同桌的故事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同桌杨怡琳是一个不记私仇,很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我们都叫她“热心肠”。平时,我们班有同学有困难,她总会热情地去帮助他们。所以,她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她脸上的灿烂笑容。

杨怡琳的个子较高,身体微微发胖。她的头发油亮油亮,一对眉毛乌黑乌黑,鼻子挺挺的,下面还嵌着一张小巧玲珑,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平时她总爱穿黑白相间的运动服和蓝白相间的球鞋。

有一天,中午午睡的时候,不知是天气热,还是什么原因,我怎么也睡不着。为了解闷,我就跟我旁边的杨怡琳讲话。当我正要跟她讲话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她正在看漫画书,都什么时候了,明天就要小学毕业考试了,可是她还是那么轻松,一点都不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心上。我正要回头,突然我看见老师正在向这边走过来。可是,杨怡琳却丝毫没有察觉。我想:这下,有好戏看了。可是我又想了一想,平时当我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她都热情地帮助我,现在我却要“见利忘义”,那她下次就不会教我了;我抬头看了一下老师,只见老师快走到这边了,于是,我下决心去叫她,不然她又要生气了。

于是我就用脚踢了她一下,没想到她不但没有醒悟过来,而且还反过来踢我一脚。由于她用力过猛,不小心踢到了我的椅子,痛得她“哇哇”大叫,我想:老师就在教室里,她还敢叫,真是胆大包天呀!老师和同学听见了便抬起头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她,她看见老师来了,连忙把漫画书放到课桌里去。幸好她放得快,老师没有看到她的那本漫画书,她就这样逃过一劫。害得我为她出了一身冷汗,这下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突然,老师问我为什么踢杨怡琳。我分明是在提醒她,可她却“恶人先告状”,我不由向她投去了鄙视的目光,可她却装出一副得意的样子。我没有回答。我想:下次再也不理她了。下课后,老师叫我们两个人到他的办公室里去,他有话跟我们谈。老师问我为什么去踢杨怡琳?就在我快要回答的时候,杨怡琳却说:“他是不小心,才踢到我的。”老师又问我:“你是不是不小心踢到杨怡琳的?”为了不让老师继续追究下去,我只好点了点头。于是,老师就让我们回教室。

回到教室之后,我问杨怡琳为什么要帮助我,杨怡琳说:“我知道你是在提醒我。”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开始又说我踢你?”“因为唯有这样,老师才不会对我起怀疑。”她说。“哦,原来是这样呀!”我顿时茅塞顿开。

通过这一次事情,让我重新认识了她——一个名副其实的不计私仇的“热心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1000字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照片里,一个男孩正独自骑着自行车驶向远方,只留下一道精致而去的背影。

这张照片是我无意间在qq相册里翻到的,它早已尘封多时。如今,终于重见天日。起初,刚看到这张照片时,我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这不是我第一次骑车上路吗?而且那次我不是一个人走的吗?怎么还有照片?”我一头雾水。随机,思绪片刻后我恍然大悟:这应该是妈妈偷偷跟着拍的。

刹那间,遗失的记忆突然浮现。将我带回了那个暑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上周就说一个人骑车去上课了,这都几天过去了?今天必须骑车去。”妈妈不满地向我命令道。

“这都二十几了,四十就上课了,迟到了怎么办?下次一定,这次就免了吧!”我苦苦哀求道。

“迟到了我在微信上跟老师说,你别管这么多,不骑车去你就走过去吧,烦我我不送你去。”见妈妈如此坚决,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也只得妥协。

刚上车,就有些踉跄,差点摔下来。“大半年没骑车,突然让我骑车上路,这不是让我‘送死’吗?”我在心中默默埋怨。

“算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然就真迟到了。”我默想。

片刻,就来到了照片拍摄处。依稀记得,在这条路上,我悠哉悠哉地骑得是摇头晃脑,很快地就适应了,不久前的生疏也褪去不少。

接着,两条相邻的坑坑洼洼的马路也被我通过,成功过度到了非机动车道。随后,却是步步惊心,一次是不小心在个坑里颠了下面差点碰到路边停的车,一个是过红绿灯时被一辆电动车追尾了。但是我似乎像是被上天眷顾了,两次都是有惊无险。到达目的地后也是赶上了,没有吃啊的哦。一路上,虽然有不少磕磕绊绊,不过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回忆的胶卷也随着故事的结束而停止,就在我退出照片是,我不经意间看到了相册吗——成长。我愣了愣,又联想到了照片的拍摄经历。

我若有所思——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总会对我们进行磨练,不要有所抱怨,因为这是父母对我们未来的关心,而且父母也总会在我们身后支持、陪伴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命运对于五岁的张海迪来说,并不公平甚至是很残忍的,在五岁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无忧无虑的玩耍,不开心了埋进妈妈的怀里,苦恼这个时候的张海迪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她小小年纪不得不以轮椅作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术后坐轮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这样的小海迪依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情绪,她的床边有一个大的立柜柜子上镶嵌了正面的镜子。张海迪就利用镜子来躺在床上看书,通过顽强的执着她自学成功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本。张海迪并不满足当前的状况,当时英语渐渐显露头角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语言。张海迪就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一定要背十个单词如果完不成任务,她就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头作为惩罚。有一次她从医院做检查回来已经累得虚脱眼皮子都要抬不起来了,但是她依旧没忘记这个任务强撑着精神背完了十个单词。

张海迪终于拿下了英语,不但学会了英语还成功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海外的书籍。当她被家人用轮椅推着到出版社,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呈现给编辑的时候,出版社的所有人都被张海迪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弄所感动了。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她继续翻阅各种翻译的相关的书籍为国内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来自国外优秀的精神食粮。张海迪的一生是丰富跌宕的,也是身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童话故事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晴朗的日子,小猴对小熊说:“我们一起到公园吧!”“可以!可以!我们走!”小熊高兴地说。

他们来到了公园,小猴一下跳到池塘中间的石头上,一只脚站在石头上说:“看,我比你高!那儿有一个小亭子,我们到那儿休息一会儿吧!”小熊看见了小猴,马上阻止道:“快下来小猴,你一只脚站在石头上,万一跌下了池塘怎么办啊?水浅还好,水深谁来救你上来!”于是小猴很不情愿地从石头上下来了。他们又向小亭子走去。

小猴和小熊来到了小亭子,小猴“嗖”地一下爬到了一个柱子上,在旁边的另外一个柱子上写到“孙小圣到此一游。”小熊马上摇了摇手说:“你不能这样损坏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如果人人都跟你一样,这公园会是什么样呢?”小猴听了小熊的话,惭愧地把自己的“作品”擦掉了。

在回去的路上,小熊把小猴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安全的动作说了一遍。这话好像给小猴施了魔法,小猴的脸一下子就像西边的晚霞一样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xx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才女张末,老谋子最疼爱的率真天使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74 字

+ 加入清单

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令世界震惊,总导演张艺谋也红透了半边天,被西方人称为“魔鬼导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谋子的女儿张末如今也在美国出了名,她写的第一部书《我的父亲母亲》刚刚脱稿,全美几家著名出版商就闻风而动,抢着与其签约。这对颇具传奇色彩的父女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血浓于水慈父用爱抚平她受伤的心

今年26岁的张末是张艺谋和前妻肖华的女儿。1983年3月31日,孩子出生时,张艺谋正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拍摄电影,接到父母的电话,这个双眼熬得通红的男人高兴得一跳老高。他给女儿取名叫张末,希望从4月1日开始,他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或许是小天使给张艺谋带来了好运。不久,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一举摘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和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他主演的《老井》把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尽收囊中。但令张末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她7岁那年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父母突然离婚了。

其间,尽管肖华因失去丈夫而十分伤心,但她从未在女儿面前说过张艺谋的半点是非,她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该过早品尝生活的苦涩。

家庭的破碎还是给张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她比同龄孩子显得成熟。为了让母亲高兴,她学习非常刻苦,还在《中国少年报》《家庭教育》《南方周末》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收到38元的稿费时,张末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副厚厚的羊皮手套,对母亲说:“妈妈。冬天太冷,你戴着羊皮手套骑车上下班就暖和多了。”女儿的懂事让母亲鼻子发酸。与丈夫离异后,她觉得自己是个悲剧女主角,但上天又把一个这么好的女儿送到自己身边,让她在悲苦中有了寄托和安慰。

张末恨父亲,自从与母亲离婚后,他没有来看过她。但在怨恨中,女孩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这些年,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其实,张艺谋的生活并没有像他当初离婚时想象的那样好。虽然红得发紫,却是那么孤独。走过情感的沧桑,蓦然回首,他发现自己刻骨铭心地想念那个远在老家的女儿。1995年,张艺谋第一次回到西安。没想到5年不见,张末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见到女儿,张艺谋走上前去慈爱地要拉她的手。张末的手哆嗦了一下,飞快地躲开了,她冷冷地看着父亲,一言不发。张艺谋心痛如割,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与女儿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为了消除女儿心头的坚冰,回到北京后,张艺谋经常给她打电话、寄学习用品、买课外读物。他还主动就女儿的教育和成长问题给肖华打电话,进行沟通。拍摄电影《有话好好说》时正值暑假,张艺谋打电话要张末来剧组玩。女儿不愿意去。肖华觉得这是他们父女之间消除隔阂的好机会,就把张末送到了北京。

这期间,张艺谋一有空就陪伴在女儿身边。10多年了,父女俩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话。张艺谋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但女儿在身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为她洗衣服,买女孩子的生活用品。无论工作到多晚,他都要拎着夜宵送到女儿的房间里去。夏天天热,张末不想吃饭,也吃不惯剧组油腻的食物,张艺谋就亲自上街为她买解暑的瓜果、熬绿豆汤。

1999年,张末初中毕业了,为补偿这么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张艺谋把她送到美国纽约留学,每年学费2万美元、生活费1。5万美元。女儿还小,独自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生活,张艺谋放心不下,便委托朋友在当地找了一位监护人,女儿就住在监护人的家里。可他还是放心不下,几乎每晚他都要给张末打越洋电话。听到女儿那一声熟悉的“喂”和爽朗的笑声,才能睡得着。

2000年寒假,张末从美国回到了西安,当时张艺谋正在东北拍摄电影《幸福时光》,她去剧组看望父亲。气温零下10多度,张艺谋指挥一班人马正在紧张地拍摄外景。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父亲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过度疲劳使他眼圈周围都是黑晕。热泪从张末的眼眶里滚落下来。在很多人眼里,她的父亲一定非常富有,其实他把金钱看得很淡,对朋友仗义疏财,并没有多少积蓄,现在为了支撑她留学的巨额费用,张艺谋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拼命了。

巧用妙计 让掘老爸接受洋女婿

2003年9月,张艺谋去纽约出差,顺便去哥伦比亚大学看望读大三的女儿。父女俩在校园幽静的林荫小路上散步时,张末突然说:“爸,我交了一个美国男朋友。比我大一岁,是学金融管理的,很优秀。”虽然张艺谋向来很开明,但听了此事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因为他见过娱乐圈不少洋婚姻都以美好开始,悲剧收场,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女儿步别人的后尘。于是,就喋喋不休地劝女儿与对方分手。张末很激动地说:“爸,我是认真的。他人很好,我们在一起非常融洽,我不想离开他!”

见百般劝说无效,老张决定主动出击,说服这个美国人离开张末。很快,张艺谋见到了托维:高大的身材,一头栗色头发,蓝色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一个帅气十足的小伙,难怪女儿迷恋他!老张开门见山:“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你们不合适,她迟早要回国,你们之间不会有结果,还是趁早分手吧。”父亲竟然干涉女儿恋爱,托维看来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和张末恋爱是我俩之间的事,让我们分开根本不可能!”托维的态度让张艺谋非常生气,坚决让他离开张末,对方也不甘示弱,用英文说了一句:“你无权干涉我们恋爱!”说完就离去了。

张艺谋大怒,决定暂时在美国住下来,直到他们彻底分手再回国。这下急坏了张末。这是她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一边是老爸,一边是心爱的恋人,她只得对张艺谋说:“爸,您这么忙,还是回去吧,我听您的话,和他分手。”见女儿表明态度,加上国内还有好多事要做,张艺谋就放心回到了北京。没想到几天后,张艺谋忽然接到托维的一个律师朋友打来的电话:“按照美国法律,你干涉张末与托维的恋爱是犯法的。如果继续这样,我将代表托维起诉你!”

女儿的男朋友竟然公开向自己叫板,张艺谋觉得十分意外,“我就是不同意张末与托维谈恋爱,我等着你来起诉我。”然后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哭笑不得地说:“真是反了,他竟然要起诉我,你怎么能跟这样的人谈恋爱?”张末意识到这个冒失鬼闯下了大祸。他是地道的美国人,怎么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呢?张末知道,要让父亲接受托维,自己必须帮助他顺利过这关,她告诉男友,同中国女孩谈恋爱就要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办事,不能和父亲来硬的。

2004年1月,张末准备回北京过年,托维主动提出要一起去,接受张艺谋的考验,闯过这一关。这时的张艺谋正在乌克兰拍摄《十面埋伏》,连春节也要在那里过了。得知这一情况,张末和托维直接从美国飞到乌克兰,来到了张艺谋的身边。再次见到张艺谋,托维吸取上次的教训,变得温顺起来,也跟着张末管张艺谋叫“爸爸”。

2004年1月底,乌克兰的寒潮来了,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见张艺谋带着棉帽子和手套站在寒风中指挥,还是冻得瑟瑟法抖,托维便悄悄地到街上买了一件当地人御寒的厚棉大衣。让张艺谋穿上,这一细节让老谋子非常感动,连张末都没有想到的细节,这个洋小伙子竟然想到了,他乐呵呵地穿上了棉大衣,对托维的印象也好多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病倒了,高烧达到了40度。听到消息,托维冒着严寒赶了过去,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把张艺谋送到了医院。此后几天,托维和张末从早到晚都守候在张艺谋身边,他殷勤地端水递药,每天在他的床头放一束鲜花,见张艺谋胃口不好,还从中国餐厅买来可口饭菜,终于以真诚打动了准岳父。

这年春节,张艺谋和女儿、托维一起在剧组过年,虽然东西不是很丰盛,虽然乌克兰天寒地冻,但一家人团聚温馨无比,这是张艺谋记忆里最难忘的一个春节。

这年7月,托维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跨国公司从事金融工作。10月,托维给张艺谋打电话:“我爸爸妈妈要见您一面。”不久,他飞抵美国,与托维的父母见面。托维的父亲是搞艺术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他们在美国属于高收入阶层,拥有自己的别墅和花园,夫妻俩很有修养,与张艺谋这样享誉世界级的导演成为亲家,他们感到十分荣幸,张艺谋发现这是个有修养的家庭,对他们非常满意。

2006年初,托维与张末的爱情经过几年磨砺,已经瓜熟蒂落,托维在电话里告诉张艺谋:“爸,我想与末末结婚,这样我就可以天天照顾她了!”张艺谋想了想,同意了。按照中国传统,闺女出嫁,有条件的父亲得送一份大礼,张艺谋决定出资给女儿在洛杉矶买一套房子,当他与托维商量这件事时,托维却一口拒绝了,“爸,买房子是我和末末的事情,在美国,子女结婚父母送房子,会被别人瞧不起的,你就按照我们的习俗办好了。”5月,托维和张末的婚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正忙于影片《黄金甲》后期制作的张艺谋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赴美国参加女儿的婚礼,为女儿担任主婚人!

才女写书惊动美国出版界

尽管张艺谋不愿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凭他的实力女儿完全可以过一种悠闲、安逸的生活,但张末更喜欢自己赚钱。婚后不久,毕业于美国名校法律系的她,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了份工作。薪水算不上高,但张末在打拼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乐趣,每天都像“斗角士”般充满了激情和挑战。

业余时间,才华横溢的张末不仅在美国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发表文章,她还写书,书名同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同名。张末说早在几年前看过父亲执导的这部电影后,她就产生了灵感,也想写一本关于自己家事的书。尤其是身为国际名导的父亲关爱她的一些生活细节,是那样刻骨铭心和令人感动。

比如书中提到,前几年媒体爆出了张艺谋与章子怡的绯闻。对于章子怡,张末不了解,但她相信父亲。正当张末准备打电话安慰他时,张艺谋的电话来了,声音有些沙哑:“孩子,我和章子怡之间没有什么,只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那些媒体在胡说,你相信爸爸吗?”张末深深体会到重压之下父亲的心有多苦,坚定地说:”爸,女儿怎么会不相信你呢?你不要把那些谣言放在心上。如果那些小报不经常弄出点花边新闻,他们靠什么吸引读者眼球来赚钱呢?”虽然中外名导都知道绯闻的杀伤力,但女儿入木三分的一句点拨,却使陷入极度郁闷和困惑中的张艺谋如梦初醒,很快就振作起来。重新披挂上阵。

婚后不久,张末回国探望父亲时,发现他在北京的住处满屋凌乱、冷清萧然,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单身男人的孤独气息。她知道,在父亲的生命里,事业依然摆在第一位。除了拍片,他都在拼命读书充电。他订了100多种文学刊物,出差时看,连上厕所也抱着一大摞书,一进去就是两个小时。父亲靠打拼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他忽视了自己的生活。如今已50多岁,两鬓出现了白发,却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人疼爱他。

临别时,张末哽咽着对他说:“爸爸,你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该放慢事业的脚步了,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自己的情感生活,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女儿一番贴心贴肺的话,不禁让老谋子热泪盈眶……

外界流传,张末心里一直非常痛恨巩俐,因为她出现在张艺谋的生活中,剥夺了末末的父爱,才使她的童年缺少乐趣,甚至多了一层悲剧色彩。当记者问及此事,极有涵养的张末马上否定了这种说法。她说由于爱冲动,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容易犯点小错误,虽然自己和巩俐并没什么交情,但对巩俐的演技她本人还是挺欣赏的。她最喜欢的父亲的影片中,就有巩俐主演的《红高梁》和《秋菊打官司》。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体育场举行。张末和丈夫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那宏大的场面、精巧的构思、高科技的完美运用……让全球观众为之惊艳。公公、婆婆为张艺谋的才华深深折服,他们在第一时间给亲家打电话祝贺。

张末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在美国她从不向人提及父亲。没想到这个秘密后来还是被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了。一位叫琼斯的女孩吃惊地张大嘴巴说:“天啊,我真不敢相信你竟是张艺谋的女儿,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他!”法国女士索雅说,她看过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千里走单骑》等,发现这些作品画面唯美,故事流畅,场面恢弘,与好莱坞大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它们更有人物个性和民族特色,所以对这位“魔鬼导演”十分崇拜。

更有趣的是,时间不长,一些美国出版商也知道了张末是张艺谋的女儿这件事。尤其看了她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初稿后,更是惊喜异常。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北京奥运会后,张艺谋成了世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不仅他的电影作品,还有他经历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都是人们急于了解并非常感兴趣的。何况此书的作者是张艺谋先生的女儿,里面讲述了很多这位国际著名导演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它的商业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于是,几家全美著名的出版社纷纷找张末签约,提出买断这本书的出版权。当地文化界人士甚至预言:《我的父亲母亲》问世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刮起“张艺谋飓风”!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春天此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届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有关老谋子和爱女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武则天一生的故事

全文共 5759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女皇帝,山西文水县人。“则天”,是她的尊号。古时候,女孩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即便有也不外传。她入宫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给她取名叫武媚。当了女皇,她自己取名武zh*o。“zh*o”这个字是武则天新造的。读音和意义都是和“照”字相同。她自诩非常英明,双眼像太阳一样照耀太空。

武则天一生,始终处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在她势掌朝政期间,能注意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曾经做过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事;但是她宠信酷吏,结党营私,也干过许多不利于人民的事。

武家女入宫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hu*,原来是山西有名的木材商人,因为帮助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有功,曾做过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大官。他四十七岁那年,妻子杨氏生了第二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过了十二年,武士hu*得病去世了。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长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于是,“武家出了美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

有一天,唐太宗派传旨宦官飞马来到武家,当众宣读诏书:封武则天为才人(宫中嫔妃的一种,是最低的一级),命她即刻进宫。

杨氏听完诏书,又惊又慌,心想:皇帝妻妾众多,除正妻皇后以外,还有妃、嫔、婕妤、美人等级别,而才人的地位最低,如果得不到皇帝宠爱,就要在深宫内院熬一辈子。想到这里,她禁不住抱住女儿失声痛哭道:

“儿啊,想不到你父亲去世不久,家里就飞来横祸。你要是进了宫去,只怕我们母女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啦!”

十四岁的武则天却很平静,反而笑着劝慰母亲说:

“母亲不必过分悲伤。依女儿看来,这不一定是件坏事呢。”

“什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杨氏听说,惊愕地瞪着泪眼问道。

“女儿此番进宫,只要事事察颜观色,处处小心待候,就能博得皇上欢心。到那时候,不但女儿享不尽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庭,给母亲脸上争光呢!”武则天一字一句地回答,显得很自信。

杨氏这才明白,自己的女儿是把进宫看成进身的阶梯。想到女儿自小聪明过人,八面玲珑,说不定真会得到皇上的宠爱。杨氏这才不再哭了。隔了两天,武则天拜别了母亲,高高兴兴地进了宫。

唐太宗召见她以后,发现这位武家女不仅长得美貌,而且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问她几句话,还言辞委婉,对答如流。唐太宗非常高兴,当即就赐给她一个名字叫“武媚”。

唐太宗比武媚大二十六岁,但是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了。

武媚与太子

公元643年,唐太宗年老多病,立了长子李治为太子,定下了皇位继承人。这时候,武媚已经是快二十岁的少女了。进宫以后,她学了不少文学和历史知识,唐太宗对她分外宠幸,就是在卧病期间,也要她日夜陪伴服待。

太子李治早就听说武媚的名声,常常以探望父亲为理由,进宫和武媚接近。武媚明明知道太子的心意,可表面上她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有一次,李治在唐太宗父亲病床边问候病情的时候,又偷偷向武媚挤眉弄眼。武媚依旧装正经,不予理睬。等李治走后,她故意对贴身的宫女说道:

“太子真是一片孝心,国事再忙,总忘不了每天要来探望父皇病情。皇上把帝位传给他,真是好眼力。”

谁知贴身宫女听了以后,竟“扑哧”一笑说:

“亏得娘娘还是个聪明人儿,难道您还没有识透太子的心意?他每次进宫,探望皇上的病情是假,和娘娘亲近是真。”

武媚听说,急忙喝住那宫女,心里却乐滋滋的。她暗自揣摩,老皇帝看来是活不长了,这天下不久就是太子的。要是能和太子相好,将来就有机会爬上去;若是得罪了他,往后休想有出头的日子。主意拿定,武媚就不再在李治面前假装正经,反而和他暗中眉来眼去,两个人很快好起来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了,太了李治当了皇帝,就是唐高宗。按当时的规矩,皇帝死了,他的一般嫔妃就不能留在宫中了。武媚因没有生过孩子,按宫规被送到感业寺当了尼姑。

王皇后的如意算盘

唐高宗即位以后,对他的王皇后并不喜欢,却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对此十分苦恼。有一次,王皇后已经两天没见到唐高宗了,就把待候他的宦官召来,探听高宗的行踪。那个宦官支支吾吾,不肯讲出实情。王皇后故意双眼圆睁,厉声问道:

“怎么,当了一名内待宦官,就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啦!今天不讲实话,你休想活着出去!”

“小人实在不知道啊!”

“胡说!来人呐!”

“娘娘息怒,容小人讲来。”

“快讲,若有半句慌言,小心脑袋!”

“是!”内侍宦官应了一声,就一五一十地说道:“这几天皇上心绪烦闷,和大臣们议定朝政后,总要到感业寺和武媚娘娘在一起,夜深以后才回宫安寝。”

王皇后听后又惊又喜。惊的是唐高宗竟不顾伦理道德,勾搭上了先皇的妃子;喜的是她忽然想出了一个对付萧淑妃的法子。于是,她就主动向唐高宗建议,把武媚堂而皇之地接回宫来。唐高宗听了,自然乐得心花怒放。他不仅亲自去把比自己大四岁的武媚接进了宫,还把她封为“昭仪”。

王皇后把武昭仪接回宫来,是为了夺取皇上对萧淑妃的宠幸,出出自己胸中的闷气。谁知道,她自己也因此倒霉了。

武昭仪弄权

武昭仪刚回到皇宫的时候,对皇上和皇后真是百依百顺,很快取得了这两位主子的欢心。唐高宗有了武昭仪,果然把萧淑妃冷落在一边。王皇后见报复成功,起初心里很高兴,可是又一想,自己并没有获得皇上的宠幸,就又对武昭仪嫉妒起来。她想法离间高宗和武昭仪的关系。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心计多端的武昭仪给察觉了。于是,武昭仪决定耍弄权术,除掉王皇后。

她先是对周围宫女、宦官非常关心,得到什么赏赐都要分给众人一些。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有什么活动,有人就会及时向她报告,她再到皇帝那儿去告状。渐渐地,唐高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越来越不喜欢。

后来,武昭仪生了个女孩儿,高宗非常疼爱。一天,武昭仪不在,王皇后来看了看女孩儿就走了。武昭仪回来后,知道王皇后来过,就心生一计。她狠狠心,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了,然后又在闻讯赶来的唐高宗面前哭诉道:

“女儿刚才还好端端的,我一转身她就断了气,准是有人暗中下了毒手,请皇上作主查明凶手!”

高宗生气地对宫女喝问道:

“武娘娘离开的那会儿,谁到这里来了?”

“启奏万岁,皇后娘娘独自来过这里。”宫女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来过?”

“没有了。”

“难道皇后会……”

“啊!准是皇后下的毒手!”武昭仪趁机大哭起来,“她见我生了孩子,早就嫉妒在心,今天终于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请皇上明断是非。”

高宗虽然火冒三丈,因为拿不到确凿证据,一时很难处置王皇后,却产生了废掉王皇后的念头。这样的事一多,唐高宗终于下决心废掉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皇后听政

唐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好,后来又得了风眩病,头晕眼花,看不清东西。他就经常把朝中大事,交给武皇后替他处理。

武皇后趁机重用支持过自己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然后,唆使他们捏造罪名,先后害死反对自己的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老臣。于是,朝中大臣站在她一边的越来越多,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她的手中。

慢慢地,唐高宗也看出来,武皇后的势力太大,对自己不利。他又背地里把宰相上官仪召到宫中,商议废掉武皇后。可武皇后不是当年的王皇后了,她的亲信非常多,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她的耳朵里。武皇后先发制人,跑来质问唐高宗。唐高宗惊慌万状,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宰相上官仪身上。可怜上官仪被杀掉了,还株连了不少人。打这以后,连皇帝也管不了武皇后的事了。唐高宗每次上朝,皇后都坐在帘子后面,什么大主意都是皇后拿。

说起武皇后执掌大权,虽然心狠手毒,可她也真有些办法,办了一些好事。

有一年,武皇后向唐高宗提出了十几条治理天下的建议。她说:

“现在各地大兴土木的事太多了,耗费很多的民力,应该少办这种事,让百姓们有时间去种好地,养好蚕,多打粮食多织布,国家才富强。”

“行啊!”唐高宗一口答应。

“还有,现在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作坊,尽做那些奢侈的东西,有什么大用处呢?应该下令,不得再做这些。”

唐高宗边听边点头,说:

“我看你经常穿着旧裙子,就是为了让大家都崇尚节俭吧?”

“是的。”

“这很好。”

“还有,我主张对百姓要讲好的道德,不要动不动就动刀动枪,武力压服,那是不能服人心的。”

“好,就照皇后说的办。”

后来,武皇后提出的几条都实行了。各地都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军队也种粮屯田。还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几十年里,农业生产一直很稳定。

女皇登基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了。谁来当皇帝呢?这只有武皇后说了才算。原来的太子是皇后的亲生儿子李弘,因为和皇后不和,被她用毒酒害死了。二儿子李贤接着做了太子,也不听她的,武皇后就把他废了,后来又把他害死。所以,唐高宗一死,三儿子李显即了位,是唐中宗。武则天成了太后。可唐中宗刚当了两个月,因为惹恼了母亲,也被拉下马。四儿子李旦接着当皇帝,是唐睿宗。实际上,谁当皇帝,都得听太后的,皇帝根本不放在她的眼里。

武太后虽然大权在握,可她不满足。她想当女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她对自己的祖宗一一进行追封,建了庙宇,为她当皇帝创造条件。哪些大臣们敢反对,她就把他们降职。

有个被降职的大臣叫徐敬业,对武太后的行为非常不满,就发动了一场武装叛乱,召集了十几万人马,向朝廷进攻,要求武太后把权力交还给皇帝。一个叫骆宾王的著名诗人也参加了这场叛乱,还写了一篇文章,把武则天狠狠骂了一通,号召朝廷文官武将起来反对她。

武太后看了这篇骂她的文章,一点也不生气,还笑了笑说:

“这文章写得不错呀,就是有许多内容不是真的。可惜写文章这个人,当宰相的为什么白白放过,没有重用他呢?”

她没有惊慌,沉着地调兵遣将,只用了四十天就把叛乱镇压下去了。别处几次叛乱也都让她收拾了。武太后能有效地控制军队,说明当时她的政权是巩固的,也说明人民反对动乱。

武太后把反对她的人镇压下去以后,就放心大胆地要当皇帝了。公元690年,她把国号改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封建女皇帝。当时,她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后来,她就被尊称为则天皇帝。

告密之风

武则天当了皇帝,知道那些贵族不会打心底里拥护自己,就想了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人。有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告密。谁有什么对她不满的,被她知道了,就要治罪。她下令,凡是来告密的,由官家供给马匹和管吃管住,如果告密属实,可以当官;不实也不追究。就是普通种田的、打柴的人,都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告发别人。这一来,到京城告密的人,越来越多。

武则天靠这一手虽然得到了不少情报,可也给一些坏人钻了空子。有些靠告密升了官的人,动用酷刑对付被告发的人。说起那些刑法,让人难以忍受。有时候把犯人的手脚捆在一根横木上来回转,叫“凤凰晒翅”;有时候让犯人双手捧着枷跪在地上,再往枷上垒放砖,叫“仙人献果”……这些酷刑,不知害死了多少无罪的人。

有个“请君入瓮”的成语,就是说的武则天时候的事。一个叫周兴的酷吏,害了许多人,后来有人告发他谋反,武则天就让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他。酷吏审问酷吏,结果怎样呢?

来俊臣找到周兴,问他:

“犯人不招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周兴说:

“这容易。我的办法是,准备一口大瓮,用木炭在外面加热,把犯人放进瓮里,谁还敢不招认呢?”

“好,好极了!”来俊臣夸奖着,立刻让人抬来一口大瓮,又对周兴说,“现在有人告发你谋反,我奉旨审问你,请你钻到瓮里去吧!”

周兴听后,吓得抖索起来,连忙说:

“我招,我招!”

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人,使得大臣们整天战战兢兢,彼此见了面,都不敢多说话,生怕说错了被人听去向女皇告密。

心胸宽广的女皇

武则天对反对自己的人坚决镇压,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也能重用。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武则天那时候,有了很大发展。

武则天通过各种考试选拔人才,她自己还亲自考察学生,挑选能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重用。这样,在她手下,就有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武则天对他们很信任。他们的话,只要对的她都能听,并不计较态度好坏。

有个挺有名的大臣叫狄仁杰,武则天让他当了宰相。有一次,武则天想建造一座大佛像。钱不够,怎么办呢?她就准备让各地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作为捐款。狄仁杰知道以后,劝女皇说:

“现在有的佛寺,盖得比宫殿还要华丽。和尚尼姑们都经常勒索百姓,比官府还厉害。很多百姓干了一年还吃不饱,索性不干活了,都去当和尚尼姑,到有的吃。这样,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白吃饭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哇?您一向主张爱护百姓,建佛的事,就不应该做了。”

武则天听了,很受感动,说:

“你说得对,我怎么能不听呢?建佛的事,就停下来吧!”

有一年三月,天气转暖了。可过了几天,又下了一场大雪。有个官员认为这是瑞雪兆丰年,带领百官向武则天庆贺,说了好些吉祥话,武则天也很高兴。可其中有个叫王求礼的官不但不参加庆贺,还在一边冷笑。武则天很奇怪,就问:

“你这是怎么啦?”

“启奏陛下,”王求礼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正在发芽生长,忽然下雪使天气变冷,这是灾害,哪里是什么祥兆呢?陛下万不可听那些奉承话。”

武则天听了,想了想,点了点头,说:

“还是你说得对,这场雪下得不是时候,不应该庆贺,倒应该感到不安呢!”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武则天能听取规劝,是她受到大臣们支持的重要原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女皇能够连续执政几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武则天时期,政局稳定,人口增加,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被迫让位

公元704年,武则天,得了重病。这时候,大权掌握在她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手里。他俩日夜守候在女皇身边,不许别人进见,连太子也不行。

朝中大臣都恨透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就想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除掉“二张”,恢复唐朝。

那天,大臣张柬之带着武士护拥着太子,来到武则天住的长生殿门外。“二张”听外面人声嘈杂,连忙出来看,见来了这么多人,知道大事不好,刚要逃跑,张柬之一挥手,武士们上前把他们杀了,又闯进了长生殿。

武则天见来了这么多杀气腾腾的文官武将,大吃一惊,问:

“你们要干什么?”

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

“张易之和张昌宗干的坏事太多,我们已经把他俩杀死了!”

“陛下年迈有病,应该赶快让位给太子!”

“是啊,如今人心向着大唐,陛下不要固执了!”

武则天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她只得答应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位,恢复了唐的国号,他就是唐中宗。虽然唐中宗对武则天还算尊重,可武则天连病带伤心,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不久,这位曾经威风了几十年的女皇,孤零零地死去了。她一生活了八十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长的故事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一天天长大了。成长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沮丧,有遭受挫折的烦恼,我在成长中也有喜有忧,把它分享给大家吧!

记得有一次,我因太贪玩,把衣服弄脏了。我想把衣服脱下递给妈妈洗,可妈妈没接,反而说:“从今往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袜子之类的小件衣服自己洗。毛衣之类的大件衣服可以交给洗衣机。总会有一天,父母会离开你,我们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后面的路要自己走。”妈妈说完走了,我望着妈妈的背影说:“知道了,妈妈。”然后我自己洗衣服去了。

我认认真真地洗完自己换下的衣服。当穿上自己亲自洗的衣服,心里有说出的激动和喜悦。我同时正真体会到了,妈妈每天洗我们全家那么多衣服,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在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不会帮助你一辈子。如果我们全家人都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妈妈不就能轻松多了吗?

是的,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再不能像小时候了,只知道玩。我从那以后,再也不会把所有的事情扔给妈妈,我要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幽默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寺庙里新来了一个小沙弥。那天,师父派小沙弥去菜地种菜。山上的土壤贫瘠,这一小块菜地,是师父领着众僧经过好几年才开垦出来的。可是,小沙弥准备播种的时候,发现菜地与盐碱地之间有一尺多宽的空地,看得出来,这空地土壤肥沃,这么空着太浪费了,于是小沙弥自作主张,在这一尺多宽的空地上也种上了青菜。

半个月后,小沙弥发现四周的青菜叶子开始发黄,甚至整棵都蔫了。他慌了神,忙找来了师父,师父说:“把菜地四周边上的青菜拔掉,重新留出一尺的空地。”小沙弥照着做了,经过一段时间,菜地里的青菜重新恢复了生机。

对此,小沙弥疑惑不解,师父意味深长地说:“不被坏事物侵染的最好办法就是划清界限,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应以一尺为戒。”

听完师父的话,小沙弥顿时如醍醐灌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于英雄的故事满分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当我读到这精辟蕴涵哲理的诗句时,脑海中便浮现出那句话“不以出身论英雄”。 "From a small thorn head, but now I feel artemisiamid. When people do not know Ling Yunmu, wait for Lingyun to start high."In the philosophical verses, the sentence appeared in his mind, "Do not talk about heroes from origin."

不以出身论英雄。“阿根廷玫瑰”贝隆夫人正是当中的佼佼者。卑微的出身并没有让她从此屈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为了万人敬仰的总统夫人。她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慈善奔波卖力,终让她成为人民英雄。

卑微的出身没有成为贝隆夫人的绊脚石,反而正是由于这个而让她练就了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品质。出身成为她不断向上奋发,成就个人辉煌的催化剂。

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终他揭竿起义,成为平民英雄;李明博不为出身而自卑,奋发图强,凭实力成为成功的商人,最后又蜕变为总统;希尔顿遭人羞辱后,立志图强,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酒店大亨”。

这些英雄,他们拥有卑微的出身,他们曾遭人蔑视,但凭借坚不可摧的斗志与毅力,他们成就了各自的事业与人生。正是卑微的出身,让他们领略过酸与苦,他们才能顶着世人施加的压力,平静的对待坎坷的际遇,朝着目标前进,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反观,现在社会上的“富二代”却让人心寒。虽然他们有令人羡慕的高贵出身,可是他们却并没有让人肯定的作为。“富二代”烧钱炫富,当街上演激吻好戏等等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除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资本,他们毫无建树。

他们的不思进取,依仗父荫,好逸恶劳让人生厌,但也显得卑微出身的英雄们更加耀眼夺目,让人羡慕钦佩。

卑微的出身是庸人的伤痛,但却是英雄奋斗的资本与动力。卑微的出身是庸人难以启齿的“秘密”,但却是英雄如猎鹰般搏击长空的气魄。

不以出身论英雄,因此我们不应因平凡甚至卑微的出身庸人自扰、自怨自艾,不应羡慕那些拥有高贵出身的人。

不以出身论英雄,真正的英雄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总能一笑置之,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中,用事实反击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不以出身论英雄,真正的英雄能化劣为优,傲视群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哲理的小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对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的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眼清泉。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尊重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学会彼此尊重,共同生活在这个文明的大家庭里吧!

尊重的哲理故事篇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六年级成长故事的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它们就像天边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摘下几颗属于我自己的“星星”来讲一讲吧!

“金鱼事件”——酸

我的家里原本有三条机灵、活泼的金鱼,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们。但毕竟我只是个“养鱼新手”,所以那三条金鱼被我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顺人意——有一条被饿死,两条被撑死了。别人看了可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心里却酸酸的。

“成绩风波”——甜

数学一直是我这个“粗心大王”的“拦路虎”,所以这次数学竞赛,我严阵以待,还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检查检查再检查!虽然是临阵磨枪,但对第二天的考试还是挺有信心的。

开始考试了。我仔细研究“思考题”,做完了还认真地检查了好几遍,这才放心地交卷。

很快,成绩出来了,我考了九十七分,一等奖!我高兴极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骑车经历”——苦

我刚学骑自行车时,爸爸告诉我:骑车时一定要掌握平衡,双手扶好车把手,背要挺得直直的。

我忐忑不安地跨上自行车,心里十分紧张。我小心翼翼地踩着脚踏板,生怕摔下来。我试着转弯,却一个重心不稳,“嘭”的一声摔了下来,膝盖上蹭破了皮,痛得我龇牙咧嘴。我心里暗暗叫苦。原来,骑车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坚持才是胜利!

我的成长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成长中有喜有甜,有苦有泪。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收获了许多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在祖国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谁?她就八十年代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命运很不幸,可在党和人民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以顽强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病痛,用自学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一个奇迹吗?确实一个奇迹。那么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道德信念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青春献给壮丽共产主义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照片里的故事主题6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手机,电脑的壁纸,是一张难以忘怀的照片。因为这张照片,我的记忆像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久久无法忘怀。

那是一个酷暑的六月天,班主任为我们举行了毕业典礼,为我们请来了专业的摄影师,只为帮助我们留下最后的美好时光。

那天,本是微风习习,而我却感觉异常炎热。太阳的阳光洒在脸上,泪水快要蒸发。

老师帮助我们排好了队形。我们走到镜头前,班主任坐在正中间,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可微笑遮不住难过,那是不舍得我们的难过。旁边的英语老师,“不舍”二字仿佛写在脸上。“3,2,1。”“我们毕业了!”同时我的脸上也洋溢着微笑,可能不争气的泪水,却在我的眼角打转。

终于,我的眼泪掉了下来。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泪水是热的,它烫了我的脸,却凉了我的心。顿时班里的哭声更大了。我出教室,我不愿在同学面前掉眼泪。回想起这些,眼泪又一次在眼角打转。我们常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可如今,时光没有老,我们却散了。

毕业典礼结束了,大家带着不舍的眼泪,更带着六年的回忆走出校园,那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而那张充满欢乐的毕业照,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小学六年,我们“熬”过了9600节课,240个星期,12个学期,一张试卷,却散了一群人,只留下一张毕业照,和一句――再见。

时间在推移,我们在成长。永恒不变的,却是那美好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学良一生关于数字谜团的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现代史上,张学良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曾数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诸如东北易帜,宣告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使民国元年以来的军阀大混战局面基本结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历史性贡献,其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的离奇经历世所少有,这位曾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等要职的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自从1931年离开东北,一生再未回过东北;1946年告别大陆,也再未回大陆。他于1995年离开台湾侨居美国,也再未回过台湾,一直到终老美国夏威夷。可谓人在江湖,飘泊一生。他非凡的人生有不少数字之谜,这些扑朔迷离的数字谜团更增添了张学良的传奇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故事:水饺皇后的创业传奇

全文共 247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从一个流落到香港衣食无着落却必须养育两个孩子的弱女子到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姑娘用她30年香港外来打工者的经历,讲述着香港的传奇故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被香港人称呼为"臧姑娘"的臧健和,可以说是无数到香港打工者心目中的偶像,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堪称香港传奇。

臧健和简历:山东潍坊人,1945年生于青岛市,1977年携两幼女到香港。因婚姻受挫折独挑生活重担,当过洗碗工、电车清洁工、私家看护。1978年公伤后失业,在湾仔码头靠当小贩卖北京水饺为生。因对水饺制作精益求精,深为港人喜爱,有"水饺皇后"之誉。1997年她与美国第三大食品公司pillsbury合资,产品积极推向祖国内地。她1999年12月被选为香港首届女企业家,2000年4月获第四届世界女企业家奖。

故事的女主人公臧健和,1945年出生于青岛市。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泰国华侨,以前两人同在青岛一家医院工作,丈夫是医生,她是护士。1974年,丈夫回泰国定居,1977年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从青岛到泰国万里寻夫,却发现丈夫听从重男轻女的婆婆的安排,在泰国又娶了一个妻子,臧健和绝不能容忍两女侍一夫的生活,只好选择离开泰国到香港谋生。

她租下一间4平方米的房子,接受命运的严峻挑战,靠自己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

"一"个品牌的艰难诞生

由于不懂粤语,臧姑娘便开始在香港寻找不需要太多交流的工作,洗碗、擦车、私人护理,这位弱女子几乎尝遍了所有香港底层职业。

如果不是一次几乎让她瘫痪的事故,也许臧姑娘就会在底层做上一辈子。那时她在一家酒楼做杂工,不幸被撞伤而导致腰骨断裂。狠心的老板不但不承认她是工伤,还无情地把她给辞退了。臧姑娘毅然向法院提出了起诉并获得了胜诉。可是,这个好强的山东姑娘硬是拒绝酒楼老板理应赔偿的3万元钱,只要了她应得的工资4500元。后来,臧姑娘又拒绝了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帮助。因为,她不想做这个社会的包袱。

为了女儿,为了生活,臧姑娘推着小车,走上了当时为香港交通枢纽的湾仔码头,卖起了她的"北京水饺"。但"北京水饺"只是一个泛称,随着生意的兴隆,有人提醒该给她的水饺取个名称,于是她在小推车"北京水饺"的上面加上了4个字:湾仔码头。

从此,臧姑娘将那个以小贩身份卖水饺的码头的名称,命名为水饺品牌--湾仔码头正式诞生了。

"两"次成功的转折

在她的创业历程中,两次重要的转折,促成了"湾仔码头"成为一个著名的水饺品牌。

在湾仔码头上卖了几年的水饺,其独特的口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日资百货公司老板娇生惯养、对饮食极其挑剔的小女儿一口气吃下了15个"湾仔码头"水饺。精明的日本商人马上意识到,这"湾仔码头"不是一般的水饺,一定有其别具一格之处。他约见了臧姑娘,要求在日资百货的工厂里生产水饺。日资百货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当作日资百货的产品来经营。然而,这第二轮谈判臧姑娘拒绝了:"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没有了,我把配方拱手相让,哪一天被踢出来,我连小贩也做不成了。"

第三轮谈判中,日方同意沿用"湾仔码头"的牌子,但包装上不能打地址和电话。臧姑娘仍旧拒绝了:"水饺的口味都随时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改进了,没有了地址和电话,我怎么和顾客交流,怎么保证产品质量?"

一让再让的日本老板最后被迫答应臧姑娘的所有要求,保留了品牌、电话和地址。有意思的是,当日本老板问她将以多少价格批发给日资百货时,臧姑娘竟提出了一个"12.5元一盒"的"天价"。要知道,臧姑娘当时一盒水饺的零售价是"11元一盒"。在香港经营了28年生意的日资百货老板承认:"你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以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卖货给我的供应商。"

随着日资百货数百家超市的全面铺货,"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很快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到现在,湾仔码头已经占领了香港100%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强的冷冻饺子市场。

"三"大生产基地建成

1985年,经过几年小贩生涯的积累,臧姑娘终于开了第一间水饺工厂,随着水饺打入香港日资百货超市,他又相继开办了3家饺子厂或前铺后厂。在香港回归前夕,正当许多人移民海外的时候,臧姑娘却在悄悄地筹建她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工厂。终于在1996年,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臧姑娘斥巨资建造的1200平方米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厂房耸立香港。这也使"湾仔码头"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和日资百货的合作使湾仔码头由小贩变成小工厂的话,那么,他们和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的合作,则使湾仔码头水饺的生产完成了向现代化工厂的突破性转折。

1996年,已经在香港小有名气的臧姑娘接到了无数公司的合作邀请,但都被谢绝了。但是,有一家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却是非常地执着,三顾茅庐把臧请到美国去考察。"看着美国食品公司那些先进的设备,那种有条不紊的管理,我还没有离开人家的工厂就答应和他们合作了。"臧姑娘回忆起这段故事。

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正式合资。从此,借助美国通用磨坊的强大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湾仔码头走出了香港,开始全面走进中国内地这个广阔的市场。

1998年,臧姑娘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又合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浦东建立的工厂正式投入生产,"湾仔码头"水饺正式全面打入内地市场。接着经过改扩建的广州工厂也正式投产。臧姑娘透露,尽管占据了北京20%至25%冷冻产品的市场份额,但湾仔码头在北京还没有生产基地。她表示:"北京建厂的基地早已在选择当中,不出明年,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将在北京建成。"

随着几大生产基地的建成,如今湾仔码头水饺占据了华南市场冷冻食品半壁江山,湾仔码头的产量将进一步提高,明年将率先对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个需求强劲的国家出口,届时,湾仔码头终于开始走向世界。

香港回归10周年的夜晚,臧姑娘与家人一起包着水饺,观看着维多利亚港湾绚丽的烟火。从一个流落到香港衣食无着落却必须养育两个孩子的弱女子到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姑娘用她30年香港外来打工者的经历,讲述着香港的传奇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笔尖流出的故事六年级满分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美丽的校园里开满了芬芳的丁香 花,这个学校因此得名“丁香 花学校”。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宣布,五(5)班将有一位新老师来任教。

刚听完,五(5)班的“淘气包”张明就坐不住了,他嚣张地叫着:“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算他来了,我还是五(5)班的一哥!”“你要再这样对新老师不礼貌,你就等着挨批吧!”人称“小辣椒”的班长王寒冰严肃批评道。

张明一屑不顾,他想给老师一个“下马威”,于是来到操场上,将操场上的丁香

花摘了许多下来,想看看新老师会拿他怎么办。班上的同学看到了,将这件事告诉了班长,班长一路小跑跑到了“案发现场”,大发雷霆:“张明!你怎么不听呢!你就等着挨揍吧!”说完就气呼呼地往老师办公室走去。

“你就是张明吧?”李 老师徐徐地走来。“没错,我就是五(5)班大名鼎鼎的一哥张明!”张明傲慢地说,李

老师微笑着说:“是一个小帅哥呢!怎么做出这样的事呢?”

张明听了不由得愣了一下,呆呆地望着李 老师,只见李 老师笑眯眯的不像生气的样子,他想:长这么大,还没老师夸过他呢!他心里顿时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受。

李 老师接着说:“以后不能再那样啦,毕竟这是校园,校园是大家的!”听了李 老师的话,张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李 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老师截然不同,五(5)班的成绩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时间久了全校也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照片里的故事叙事主题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放下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我的思绪开始滚动起来。我抚摸着每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件往事,关于我,还有我的童年。我的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张边缘有些发黄的照片上,我开心的笑了起来。

在这张照片里。有一个穿着连衣裙,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在仰天痛哭,这就是我;还有一个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坏笑的大男孩,那就是我的哥哥。

我记得那是一个秋天,妈妈从商店里面给我买了一块很大很漂亮的棒棒糖。我哥哥也想吃,但是我就是不给他,他就给我动了坏脑经。

他骗我说妈妈的车筐里能找到一块更大更漂亮的棒棒糖,谁拿到是谁的。我好想要,就要过去拿。那时候我的个子很矮,够不着车筐,就让我的哥哥帮我拿着棒棒糖,我搬凳子去翻妈妈的车筐。

我没有在车筐里找到棒棒糖,正要问哥哥,回头一看,他正抱着我的棒棒糖啃呢!我想他要,他始终不给,我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正巧被刚买了照相机的姑姑给拍了下来。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八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真是挺可爱的呢。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我照片里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书小故事小学生满分的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那些有着很大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就从小苦读诗书,有着很大的才华,才能得到赏识,而我,也很喜欢读书。 Since ancient times, most of those who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read poetry books from a young age.I also like reading.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是陪伴我长大的伙伴,它教给了我知识,从一个又一个或悲伤或快乐的故事中,教给了我一个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我喜欢读书,更喜爱里面那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它使我陶醉于其中,忘记了时间和饥饿,有时候看到了精彩处还会一连看几个小时,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学校,吃好了中饭,正在午休,我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读书,我看得非常入迷,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整个人都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了。等我回过神来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在埋头写着什么,问了一下同桌,才知道原来是老师布置了课堂作业,要求我们现在完成。我听了之后,赶紧问清楚了作业内容,便写了起来。看来读书太入迷了,也不见得全是好的,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但我还是忍不住痴迷于读书。

图书伴随我成长,我每天都忍不住要看一会儿书,现在我家里已经有了一个不算大的书架,它虽然不大,但在它身上放着的书,应该有一百本了,上面的书全都是妈妈买给我的,里面还有好几本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买的,现在看来虽然有点幼稚,但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我还很感谢冯老师,她为我们班付出了很多,花了很多钱帮我们买了许多图书,并且还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适合我们这个阶段看的书。冯老师就把书放在书柜上,总共有四十几本,供我们观看,没看完的话还可以带回家去看。我非常喜欢这些书,经常一有空就看一会儿,到现在已经看了八到九本了,每一本都有不同的道理,但都让我记忆深刻。

虽然我读了不少书,但我仍觉得太少了,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和我读过的书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我还是需要多读书,争取我读过书,能够装满一个大书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