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读书的5个成语故事简短精选20篇

在一个被月光包围的村子里,一个个院子里灯火通明,唯独一个又小又破旧的小房子里灯光很暗,里面住着铁蛋和他生病的爷爷。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关于读书的5个成语故事简短,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3385

作文

100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成语拼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

成语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成语造句:王朔《枉然不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不例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了赵盾。人们奋起反抗,赵穿将穷凶极恶的晋灵公杀死。

人字开头的成语

人面逐高 人老心不 人非圣贤 人而无信 人不可貌 人言可畏 人面桃花 人杰地灵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包含有人字的成语

暗箭伤人 床头捉刀 春风风人 解铃还须 解铃须用 黎丘丈人 司马昭之 卧榻之侧 卧榻之旁 卧榻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成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语故事是《拔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是个急性子,老是担心自己的禾苗长的不够快,于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不会得到成功。故事里的农夫就犯了这样一个思维错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种禾苗一样,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学习,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逞之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不逞之徒指的是因失意而胡作非为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驿。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的儿子嘉为国君(即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后来,有不少贵族的公子就联合反对子驷,准备发动政变。子驷知道了,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3子狐的两个儿子吓得逃往卫国,其余的反对派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子驷对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见,因此,在晋国率领诸侯之师攻伐郑国,郑国出兵抵御于牛首的战役中,子驷故意减少尉止部队的兵车数童。尉止俘获的俘虏,子驷又不算数、不计功。当初子翩在划定田边地界的时候,还侵占过司氏、堵氏、侯氏、于师氏的田地。因此五家贵族纠合了一批不逞之徒(不得志的人),以公子们被害为由,发动了政变s十月十四日这一天,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领众人,攻人宫中,杀了子驷,把郑简公劫走,局势极度紧张。后来子产和子娇发兵,杀了尉止和子师仆,侯晋、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国外去了,乱事才告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和读书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书,每个人都看过,但对书的记忆却大有不同。

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书。在我幼儿园时的照片里,我坐在老爸怀里,手里捧着一本英语书——《Thelionwithagun》。这便是我的第一本英文长篇小说,那本书直到现在还留着。那个照片里,我盯着书,嘴里好像在念叨着什么,完全没有被正在拍照的手机所打扰,一副极认真的模样;而老爸呢,正眯着眼睛朝着镜头,一脸开心地笑呢!

小学的时候更是书不离手。听我妈说,因为三年级前的作业少,所以我一回家就开始“啃”书。她还说,要不是还要做别的事,我这辈子估计都不会把书放下。她给了我大大的肯定。

虽然我妈妈对书没限制,但她对时间的管理可是十分严格。因为我是那种不把一本书看完,谁都别想从我这把它夺走的人,所以每次睡觉前,每次妈妈叫我把书放下去睡觉时,我总会说:“马上马上!”然后继续心无旁骛的看我的书;每次妈妈来夺走我的书时,我总会说:“让我看完这一章!就一章!”来说服她。真的说服不了她的时候,我就只好放下书假装睡觉,而等她走了,再偷偷打开台灯,在微弱的光下继续看。虽然因此被骂过,争吵过,但我对看书这件事情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但我妈也没因此感动而允许我大半夜看书……

现在我上了初中,对书籍有了自己见解,也学会了选择,可时间好像突然越了狱,每天能按时睡觉就不错了,何谈看自己喜欢的书!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追是抓,我都要把时间给捉拿回来,报效书籍!

书,是我十三年生命里最有益于我的朋友,像个大姐姐似的引领我;像个老师似的开导我。它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冲击着我的视野;像深不见底的海洋,挖掘着我的好奇心。

它,是我一生的挚爱——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过很多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农夫的故事、惊弓之鸟、扁鹊治病……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男子觉得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男子认为这样能帮助禾苗生长,就暗暗自喜。可第二天,他一去田地,发现禾苗全部枯萎了。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同学听说花儿都喜欢阳光和水,于是每天都放在阳光底下暴晒,浇两大瓶水,没过几天,花儿就死了。这就是急躁,没有思考有没有道理就做事的后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认真思考得人,做事才有好结果、好收获。读了《拔苗助长》,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而且要经过认真地思考,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做事才可以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读书小故事推荐_名人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用心灵去感受,就能领悟出其中的快乐。书像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又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天涯海角美丽诱人的风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名人读书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读书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读书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悬梁刺股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二、凿壁偷光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三、映雪囊萤

“映雪”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官至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山落帽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孟嘉,字万年,晋代江夏(今湖北云梦)人,年青时代就才华出众,曾在太尉庾亮属下任从事,庾亮询问地方的风俗与得失,孟嘉回答说:“您问我手下的官吏吧。”庾亮笑,说:“孟嘉原来是个大才子啊!”把他转为劝学从事。

有一次,豫章太守猪裒进见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并大大夸奖了孟嘉一番。

自此以后,庾亮更加器重孟嘉。

后来,孟嘉在征西将军桓温属下当参军,桓温十分倚重他。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在龙山设下宴席,僚属们都被请了来。

当时属官们都穿着军服,一阵风吹来,把孟嘉头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却没有觉到。

桓温暗示左右的随从不要告诉孟嘉,想看看他的反应。

过了很长时间,孟嘉上厕所,桓温叫人取来帽子还给他,并叫另一个富有才华的参军孙盛(字安国)写一篇文章嘲讽孟嘉,写好后就放在孟嘉座位上。

孟嘉回来看见文章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答,文笔非常优美,满座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孟嘉喜欢开怀畅饮,喝酒越多越不醉。

桓温问孟嘉说:“酒有什么好处,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没有得到酒中的乐趣啊!”桓温又问他说:“听歌妓演奏,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嘉回答说:“逐渐接近人体,声音才更加动人。”听了他的回答,满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自掘坟墓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ì  jué  fén  mù

【解释】: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

【例子】:就永无声响地随着这些‘假英雄’主义的符咒,向牛角尖中~? 王统照《假英雄主义与牛角尖》【反义词】:自尊自爱【近义词】:自取灭亡、自投罗网、作茧自缚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自寻死路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准备讨伐东吴,行动前请人去找意其来占卜吉凶。意其来到后,刘备十分客气地接待他,并说明意图。意其不说话,只是在白纸上画很多兵马,一一撕碎。然后再画一个大人,在地上挖一个洞埋了。后来刘备东征失败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呆如木鸡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 ,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庄子中有一责小故事: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出处】庄周《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释读】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自惭形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志竟成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ǒu zhì jìng chéng

【典故】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后汉书·耿弇传》

【释义】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同韵词】老虎头上打苍蝇、畅叙幽情、四海飘零、蚌鹬争衡、法有定论,兵无常形、以狸致鼠、以冰致绳、世道人情、荼毒生灵、老朽无能、天纵多能。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大将耿渰奉光武帝刘秀的命令去平定张步的叛乱,在战斗中不小心中了对方一箭。他咬紧牙关,带伤继续战斗,士兵们深受鼓舞,最终打败了张步。刘秀称赞他说:“你取得最终胜利,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语举例】改日须醵公分,畅谈一日,以贺素兄有志竟成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树倒猢狲散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出处】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猢狲散赋》一篇。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

【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现象

【结构】复句式

【押韵词】千斤重担、听其自便、方领圆冠、香火不断、饰非拒谏、调良稳泛、群芳争艳、牵衣肘见、质疑问难、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做丞相,许多势利小人都依附于他作威作福,秦桧的亲戚曹咏因善于拍马屁而当官,十分得意,唯独曹咏的大舅子厉德斯不理他那套。秦桧死,曹咏被贬职,厉德斯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

【成语示例】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巴金《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新编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窝兔子,不过近来正在发愁,因为有一只凶猛的狼,一直在他们家附近晃悠,想找机会吃掉他们,就因为这件事,兔子家已经好久没出门了,家里的粮食已经吃光了。

“如果再不去找粮食,我们就会被饿死的。”兔爸爸说。“我要去找吃的了,你们等着。”说完,兔爸爸就走了。

兔爸爸很怕茂密的丛林,一直提心吊胆,看见草动了,以为是狼来了,就拼命地往前跑,结果一头撞在树桩上,死了。

一个农民从田地里回来,看见了这只死兔子,于是就拿回家吃了,老婆见了,问:“兔子哪里来的?”农民把一切都告诉了她,她说:“尽有这等好事,咱们在等等,一定会有更多兔子上钩的。”于是,他们每天等呀等呀,的确等来了一只兔子,那就是兔妈妈。话说兔妈妈等不到兔爸爸,于是就自己出来,结果也撞到树桩上了。夫妻俩看见又来一只兔子,高兴得不得不得了,于是就在这里盖了房子,连田地都不管了。

但是,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上树桩了,于是,夫妻俩就被饿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带寓言故事的成语杯弓蛇影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不常见的励志的成语故事:歧路亡羊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拜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了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世人赞道: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的读书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邂逅一本好书,在微风中,在阳光下,在记忆中……

小时候喜好诗词,但并不喜欢平仄平仄的读。相反,我认为每一句诗,每一首词中,都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当然,要论诗词,必然要从《诗经》说起。

细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贤良淑德的美女,正是君子的理想追求,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再读《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带着憧憬与梦幻,为得伊人可跨江海,追逐而求之,使人开始对爱情虔诚并信仰。但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青衣长发出现在我的眼前,又转身离去,那青色的身影却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记忆中,可同《关雎》相提并论的还有《击鼓》中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起我们总说的“一生一世”更为生动与真实。它非常直朴地表达了与爱人的相守不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生死都不再重要,一生路尽,只有回首时的无限眷恋。“人间别久不成悲。”不知别多久才算上久,是否用余生,都用来悲?

自古至今,中外名著可谓数不胜数,但偏偏我遇见了它。

我小时候喜欢海,机缘巧合吧,一眼就看中了那本书。它和“海”有关,便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与海》这个书名是我永远都无法忘却的。当然,这个书名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老人”和“海”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当我看第一页书就深深沉迷在其中了。书中非常详细地描写了老人和大鱼的斗争场景,全书并不长,但令人回味无穷。尤其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不可以被毁灭”令我沉思了很久。“杀死”不等于“毁灭”,而“毁灭”却必要“杀死”!这么矛盾的事情,真是困扰到年幼的我了。

喜欢坐在樱花树下看书,樱花总是默然落下,风起,花飞,飘落。似乎在不经意间的恍然大悟,杀死一个人的肉体,却无法毁灭灵魂。正如花一样,花会枯萎,但不会失去它的意义,“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呢?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城市里,有太多的人面临着死亡,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死亡。而读书,又是另一种升华。

因为喜欢海,所以喜欢漂流,这便又让我沉浸在另一个故事中。

我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本书,通过鲁滨逊的荒岛求生讲述了一系列的生存故事。为了生存,鲁滨逊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始探索。他做的一点一滴都被细致的刻画了,我是不敢相信的,需要怎样的意志才能做到荒岛生存。至少,我是做不到的。但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呢?我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沉浸在鲁滨逊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思考中。这是一种享受,是来自心灵的共鸣。

兜兜转转,不兜不转,陌上花开,物是人非……

书的作者不知离去多久了,那是无数个花开花落,甚至沧海桑田。然而,在流逝的时间中,这一个个故事,都成了神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读书故事作文350字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还不会翻身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每晚给我读书故事,开始了我的“听书”生涯。妈妈常说虽然那时的我不会说话,但是听故事的时候就很乖,眼神很关注,感觉是听得懂的。

到了三岁时,家里已经有好几本带图画的儿歌书了。虽然当时我不认字,但家长指到哪页我就能读出那页的儿歌内容。当时妈妈很奇怪,想知道我怎么做到的?其实我是记得页面上的图案,一看到图案我就知道是哪首儿歌了,儿歌我都背得很熟悉呢,当然容易了。

等我上幼儿园认字了,妈妈就开始买一些带有插图的儿童读物给我,插图漂亮,故事新奇好玩,我很快就被书迷住了。

我真正接触文学读物,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和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多阅读,我开始读一些儿童小说,越看越爱,越爱越看,我从此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书就是美丽的风景。我会一直看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义无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为正当的事业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反顾:回头看。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无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善于写辞赋的文人,名叫司马相如。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这时,汉武帝派唐蒙去巴蜀修理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许多的民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巴蜀人民备感惊恐,于是在巴蜀发生了一场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深恐巴蜀民心不稳,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替巴蜀人民出口恶气。为了让巴蜀人民相信朝廷,汉武帝还要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指出唐蒙的所作所为绝非皇帝的授意。

司马相如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写了一篇文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理所应当,可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却绝非陛下的意思。士兵跟随长官打仗之时,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镞勇往直前,就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向后退却。你们应该好好想想,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急国家之所急,尽人臣的责任。”

由于司马相如对事情处理得当,文告又写得恰到好处,很快骚乱就平息下去,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开展了。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是自己的得力臣子,对他非常满意,便决定升他的官职,拜他为中郎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