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该怎么写(20篇)

浏览

1740

作文

1000

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健康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最佳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

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终于在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在20__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过年,本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合家欢乐的日子,医院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医疗设备物资连夜飞赴各地,支援抗击疫情。在这之前,我爸爸刚值班回来,还未来及休息又赶回了医院。妈妈对此似乎习以为常,对我讲述爸爸曾经的经历—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后代徐江娜:这个(位)老英雄,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们的中国年观后感

全文共 567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篇

六集贺岁纪录片《我们的中国年》邀请六位外国朋友,让他们前往河南、陕北、甘肃、福建、新疆、广西等中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和六个中国家庭一起迎接新年。

外国人遇上中国年,这趟别开生面的年味之旅,又将带来哪些全新的观察视角?

直面差异,跨文化碰撞亮点

《我的中国年》记录了来自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的外国朋友,和普通的中国家庭一起迎接新年的故事,每一集都设定一个“追梦”主题,例如帮助藏地少女举办成人礼、传承濒危的功夫绝活、组织邻里团圆的盛大寿宴等。而外国朋友则需像游戏通关打怪一样,一边体验当地年俗文化,一边逐个攻破被分配的难题。

在“追梦”过程中,该纪录片十分强调紧密的参与感与互动性。外国友人并非处于单纯的宾客位置,他们既是中国年的观察者、体验者,也是中国年的参与者、策划人,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藏族女孩小草成人礼上用到的松柏、圣水,都是由乌克兰姑娘谭雅克服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亲自取得的;而俄罗斯功夫少女妮卡则在新年麒麟舞中挑大梁,还成为了师傅五世同堂的家庭中的第61个成员。

因强调参与、交流和融入,这档以外国人为主角的中国年俗纪录片,整体呈现出一种可信赖的、熟悉而又新奇的质感。通过外国人的视角,该片向观众呈现年文化中不被人们所了解的许多方面,也通过外国人的亲身体验,全新解读了中国年的文化内涵。

当然,作为一档纪实拍摄的节目,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中外跨文化的冲突。而这方面,《我的中国年》采用的对策是直面差异,真实记录不同文化间的摩擦、碰撞甚至冲突,并巧妙将不愉快的文化矛盾转化成节目亮点。

在陕北榆林,外国女孩克秀莎围观当地神秘的“淋羊”祭祀,村民却对这位不速之客满怀抱怨,认为这个女孩的出现破坏了祭祀仪式。而当克秀莎为了弥补过错主动提出做一道南方美食“羊瘪汤”时,又因当地人不吃内脏下水而碰了钉子。这些文化交流中的坎坷与碰壁,都是《我的中国年》主动呈现给观众的,这档节目并不执着于玩弄其乐融融的和平游戏,它秉持着纪录片的真实原则在拍摄、在思考。

无独有偶,在河南开封,俄罗斯妮卡屡次拜师惨遭拒绝,最终表演时又因为腰伤无法完成规定动作;在广西环江,留学生韩雪对当地流传的酸臭“美食”难以接受,在看到本地人宰杀外形可爱的竹鼠时,她甚至流下泪来恳求不吃竹鼠;俄罗斯大汉德米日在帮助新疆女孩练习现代滑雪板时也遭遇重重难题。

碰撞有可能触及年文化中相对落后、古旧的部分,但《我的中国年》并不回避、不矫饰,而是用真诚恳切的沟通态度、风趣诙谐的镜头语言、巧妙完整的前后呼应,把冲突控制在一个可被观众接受的范围内,并成功将跨文化碰撞转化为该纪录片最为瞩目的亮点。

以小见大,畅游各地年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年俗文化更是五花八门。承载丰厚历史的春节,早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民族图腾。

那么,如何在短短六集的节目中最大程度展现中华民族的年文化精髓?

《我的中国年》首先聚焦于每个地区最具特色的美食与绝技。福建东海上单木为筏冲浪、新疆阿勒泰山区毛皮滑雪、河南兰考县大刀面、广西环江高跷踢球、甘南藏区独特的“石头烤肉”……这些新奇有趣的地方特色,不说外国朋友没体验过,就连中国人也未必曾有耳闻。但这些地方特色在赚足眼球的同时,对整个纪录片而言却是个考验,因为过分聚焦与强调单个亮点,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格局狭隘、忽视整体的误区。

《我的中国年》给出的方案是“以小见大”,放弃包罗万象的叙事,让外国朋友入住一户普通的中国家庭,讲述他们在这一个“小家庭”的所见所闻,从而辐射到整个村、整个城,乃至更大体量的范围。

叙事节奏明快,情绪层层推进,“追梦”亮点之间互不孤立,而是由点到线连成片,最终构成一个整体。譬如在讲述克秀莎体验陕北新年这一集,先从小家庭制作“黄馍馍”讲起,再到村中男人集合献祭“平安牲”,最后全村人团聚给老寿星祝寿,与此同时克秀莎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也从僵硬走向融洽。更多的新奇事物随着地域范畴扩大而涌入,让从未接触过当地年文化的外国朋友和观众易于接受,在主人公与当地人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中国年的氛围熏陶。

这种从最小单位出发,逐步覆盖大体量的手法,几乎出现在每一集节目中。俄罗斯妮卡先到师傅家,再走上村口广场,最后与邻村汇演麒麟舞。西班牙“西客”先进村,再上滩涂,最后入海……这样的设定不仅便于观众接受与理解中国年文化,更是以小见大,将局部的年文化无限外延,形成一个坚实有力的省略号,将无尽的联想与感动留给观众。

而这样处理的最终目的,仍是导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团圆的期盼。无论各地年俗有多么千差万别,中国年所蕴含的核心理念是不会改变的,灿若星河的希望,滴水入海的回归,目光灼灼的守望,这些镜头说不出来的东西,需要每个观众参与并想象。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集体意识,虽不像美食珍馐般明朗,不像舞蹈技艺般花哨,但它流淌在每个国人血液中并时刻准备着沸腾、澎湃。某种意义上,以外国朋友为主体去体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底色干净又易于关注细节的绝佳视角。

纪录片x全媒体,贺岁之际倍显人文关怀

在年味越来越寡淡的当下,《我的中国年》为观众带来一盘热闹又地道的开年大菜。片中大量出现的本土绝技与美食,只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仍能从中看出中国人善于运用自然条件来满足生活所需的智慧,也能看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而这些传统特色,不应该只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于老一辈的手里,它们值得更多人去关注去了解,也需要更多人去学习去传承。

古老滑雪技艺传承人玛力琴,希望能用坚守突破族群生存的困境;七旬麒麟舞传承人侯学阳,终生只有复兴传统技艺这一个梦想;三十而立的毛南民族村民覃聪维,放弃大城市的打拼机会,只为了寻找即将逝去的儿时味道,也希望这属于家乡的味道能够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我的中国年》在主打“外国人看新年”“美食美景美人”等贺岁招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该片为传统文化与技艺提供了大量特写篇幅,并不只是借用这些文化符号去为纪录片增光添彩,而是不遗余力在倡导、宣传,引导舆论关注这些即将消逝的“年味”。

为了把传统年文化推到更多年轻人眼前,《我的中国年》还首次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传播生态,将电视、广播、新媒体融合创新,让观众体验了一把纪录片x全媒体的贺岁盛宴,拓展了传统纪录片的传播模式。

一方面,主动碎片化传播。《我的中国年》片中出现大量美食桥段,节目组在纪录片播出时设置二维码,观众可扫码进入“掌上年味”一分钟美食短视频专栏,弥补了纪录片节目电视播出的缺陷。

另一方面,与传统媒体融合。《我的中国年》首次创新纪录片节目形态,与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纪录片嘉宾的访谈节目,并制作成广播、高清电视、在线演播室等多种形态,同时在片中设置二维码观看途径,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除此以外,春节期间,《我的中国年》联动央视新闻移动网、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宣推策划话题挑战、动漫人偶、推广歌曲等一系列全媒体活动,形成网络融合传播矩阵。让年轻人也跟着这六位外国友人,品尝东西南北各地的新年美味,关注即将消逝的传统技艺与文化,也重新领略春节对我们的独特意义。

第二篇

《我的中国年》记录了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和6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一起迎接新年的故事,分别讲述了6个不同的“追梦人”主题,包括一位传承人的守望、一个古老族群的心愿、一个普通家庭的奋斗、一片朴实平凡的家乡、一次邻里团圆的寿宴、一首致敬生命的赞歌。该纪录片将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给观众呈现中国年文化中不被人们所了解的许多方面,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全新解读了中国年的文化内涵。

独木冲浪

东海上的奇幻漂流

福建宁德,有这么一群人,可以气定神闲地站在一根独木上,手握横篙,在风浪中自由穿行,这群人掌握的绝技被称为独木冲浪。明清时期的古瀛洲,环山陆路不通,河中暗礁众多不利于行舟。为了运送砍伐下来的木材,村民练就了单木为筏的本领。在水运发达的年代,有许多技艺高深的渔民,甚至可以行几十里水路而不打湿口袋里的香烟。

然而这项技艺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落水遇险。想要学习好独木冲浪,需要有极强的平衡感、超高的身体素质和异于常人的胆量。同时在水路运输没落,公路运输盛行的今天,能够掌握这项技能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之路异常艰难。

毛皮滑雪

冰雪上的华尔兹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山区,这里生活着一群图瓦的人,他们是蒙古族的一支。图瓦的人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冬季,毛皮滑雪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滑雪板由松木制成,再用马皮包裹,只有一根手持木杖控制方向。上山时逆毛,增加摩擦和抓地作用,下山时顺毛,滑行如风,又快又灵巧,这一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古老交通工具,距今已经有一万多年历史了,因此,阿勒泰地区被称为“人类滑雪起源地”。

勇敢剽悍的图瓦的人不仅将毛皮滑雪当作交通工具,他们把滑雪杖做成了简易的弓箭,用来狩猎和保护自己。在野外遇到狼或者其他危险动物的时候,滑雪杖可以作为很有效的自救工具。

麒麟舞

功夫与舞蹈的结晶

河南省兰考县郭店村,被称为“麒麟村”,传承麒麟文化已有400年的历史。麒麟舞是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的宫廷舞蹈表演,有祝福国泰民康,风调雨顺之意。表演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麒麟舞以桌上表演为特色,把13张方桌垒成3层高的桌梯,两头麒麟争相爬至制高点抢夺绣球,3米高的桌梯,单是攀爬就极其危险,更何况表演者还要负重近20斤,这样的表演对舞麒麟的人不仅只是考验,甚至可以称为是生与死的较量。

令人欣慰的是,麒麟舞的未来非常明朗,村里不仅有现存的活跃麒麟队,老一辈的艺人也从当地的小学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麒麟舞表演传承人。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吉日佳节,麒麟舞依旧会陪伴着这里的人民创造出一份难忘的回忆。

大刀面

功夫融于生活

河南兰考县,当地流传着一种特别的美食——大刀面。用鸡蛋清和面,醒面72小时之后擀成面皮儿,再用一把长1米、重2公斤的大刀切出细如丝线的面,更绝的是,当地的师傅还可以蒙住眼睛切面。大刀面起源于宋朝,曾是祝寿贡品,有着吉祥尊贵的美好寓意,也是村里春节必备美食。

切好的大刀面有三绝。第一绝,可隔面看报纸,大刀面薄可透光,隔着它看书看报完全不成问题;第二绝,细可穿针引线,切好的大刀面每一根都细如发丝,可以轻易穿过针眼里;第三绝,用火一点就着,一般的面不会着火,因为大刀面里有鸡蛋,所以可以轻易点燃。

之后,把鸡煨出鲜香营养的高汤,炖制1个小时,鸡肉彻底炖烂后,开始用清水煮熟面,最后加入鸡汤、芝麻盐、醋汁和蒜泥提味,一碗纯正味浓的大刀面就做好了。

高跷踢球

实用主义与娱乐精神

广西环江,拥有青山巍巍,绿水长流的秀丽景色。这里的降雨量高,空气湿润度大,古时候,山区道路泥泞崎岖,不仅走路不方便还会把全身弄脏,于是高跷成了出行最好的代步工具。后来,人们将其演化成一种游戏运动,其中,高跷踢球被称为“马革”。

高跷踢球玩起来的方法和足球类似,只不过奔跑、踢球、射门都不是用脚,而是用高跷所制成的两根“义肢”。把传统的交通工具演变成如今的娱乐道具,环江毛南民族人民真的是把实用主义和娱乐精神融合在了一起。

刀什哈

高原上的自然馈赠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的牧民会做一道特别的美食——刀什哈。当藏民在野外放牧时,常常需要风餐露宿,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把现成的食材做成美食。刀什哈的藏语意思是“用石头烤肉”,牧民把羊杀好处理干净洗净之后,再把羊肉塞进羊的胃里,藏族人随身带的盐和花椒粉就是所有的调味料。之后,再去河边找一些光滑的鹅卵石,点燃牛粪,把鹅卵石放在牛粪上加热至七八百度,再迅速把鹅卵石放进装满羊肉的羊胃里,高温的羊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高压锅,仅靠鹅卵石就可以把羊肉煮熟。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需要技巧,为了保证羊肉鲜美,需要第一时间将鹅卵石放入羊胃内即使巧妙揉搓,让滚烫的石头在胃内均匀游走,否则石头碰到胃袋会迅速使它破裂,十几斤羊肉全部浪费。最后剖开羊胃,香气扑鼻而来,羊肉中的水分被完全逼了出来,又不带一点点油腥。在物产并不丰富的高原地区,牧民们用最少的食材就可以享受美味,是中国人民充满智慧和擅于创造的最好表现。

这六项绝技只是中国绝技中的冰山一角,但仍能看出中国人善于运用自然条件来满足生活所需的智慧,也能看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些绝技,不应该只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于老一辈的手里,它们值得更多人去关注去了解,也需要更多人去学习去传承。

第三篇

整部片子都在传递奋斗、传承、追梦的核心思想。我们通过特别的视角感受和聆听发生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感受中国技艺的独特魅力,一起见证万千中国家庭的新年梦想。

过年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品味各地美食,挑战新奇的新年风俗,这样的精彩奇遇很有意思。

让“老外”真正融入中国年,通过体验千年春节习俗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展现出中国年俗的独特性和宝贵性,更有说服力和传播价值。

随着纪录片《我的中国年》的热播,很多网友表示通过这一纪录片,深刻了解了中国辽阔大地的各种风土人情,领略到连许多中国人都并不熟知的传统技艺,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反衬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古老滑雪技艺传承人玛力琴,希望能用坚守突破族群生存的困境;七旬麒麟舞传承人侯学阳,终生只有复兴传统技艺这一个梦想;三十而立的毛南民族村民覃聪维,放弃大城市的打拼机会,只为了寻找即将逝去的儿时味道,也希望这属于家乡的味道能够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通过纪录片《我的中国年》,中外嘉宾找到了理解和包容,也相互明白了“中国年”的意义所在。克秀莎在看似不近人情的村里找到了浓浓的乡情,妮卡成为了中国师父大家族的一员,韩雪也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背后的烟火人生。

《我的中国年》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了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是跨文化传播的一次挑战与试炼,也是对自我传统文化的一次回望与审视。在辞旧迎新之际,精准打造了独特的“年文化IP”,诉说着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坚守与流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的的许多人物都使我感动。

第一位出场的是卢永根爷爷,卢永根爷爷是一位老院长是香港人,他十九岁时香港沦陷,他毅然去报名参军,他把他一生的积蓄八百多万元都捐给了国家。自己的家里却很简陋,他和他的夫人都要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无条件的捐献给医学事业。

第二位出场的是一对姐妹,她们是卓嘎和央宗。他们的爸爸却因为去放牧而牺牲,她们的妈妈在看病的路上意外去世,连他们的小妹妹也卡到冰封里死了。政府给了他们在城里的房子了,可是他们还是离不开他们脚下土地。

第三位出场的是刘锐,他是一名空军团长。他驾驶着战斗机“战神”冲破一个个的鬼门关。他上次被敌人包围了他还向敌人展示了中国人不怕死,用我的话就是——“玩命”。

第四位出场的是黄大年,他在美国学了许多然后毅然回国,把他正在学习的女儿带回来了。他回国后每天晚上不睡,天天工作,最后光荣殉职,去世的那一天正好是他的小孙女出生的那一天。

第五位出场的是卢丽安,她是个台湾人,她爱台湾也爱中国大陆。选择了回中国大陆他的心愿是,希望两岸发展的更好。

第六位出场的是兰小草真名王珏他一直拖着病体给别人治病,他给医院捐款捐了三十三年,每年捐两万,儿子上大学找他要钱他只给了两百元。把所有的钱都捐献给了镇上的医院,村里的老人都喜欢他。

第七位出场的是黄大发,黄大发是他们村的村长,他立志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引发了水渠,这一条水渠长十公里。

第八位出场的是三代人,他们坚信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树木,人类将会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中的两位人物,林俊德,陈斌强,我觉得我最敬佩的人是林俊德。

林俊德是一个中国工程院院长,他在住院期间,只顾着工作,连拖了三次手术,所以,林俊德和死神展看了殊死搏斗。他每天很早起床,坐在椅子上拼命地工作,医生说他这样不能坐着,坐着只能让病情加重,可是他执着的跟医生说:我能行,我要把工作内容都传到电脑上。这时,医生也被林俊德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林俊德从早到晚都不休息一次,他的老伴和医生都劝他快点休息,免得病情加重,可林俊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劝告。

终于有一天,林俊德再也扛不住了,他同意休息一会儿。可是,当他闭上眼睛就再也睁不开了。

看完我热泪盈眶,心想:林俊德也太拼命了,自己快要死了,还这么拼命的工作,从早到晚连休息都不要,甚至连拖了三次手术,还要每天早起工作,我真感动,很惊奇,所以,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奉献的支老师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朴实无华,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们用不负使命的那份信念、那份初心完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把毕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这力量会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病、友爱代替仇恨,而明媚的花园,也终将代替暗淡的荒地。

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一双平凡的握粉笔的手,撑起了整整两代山里人求知的天空。这双手握住了奉献,又攥住了信念;这双手握住着焊枪,更握住着共产党员的坚守。这是握住了党旗的双手,更是一个充满家一样温暖的爱的屋檐。正是千千万万个“支月英”用这样的一双双手,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撑起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挺立的青松、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五星红旗上璀璨的星。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一)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复一年的守望,必须冒着风险,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家人为灯塔付出了很多,叶家有三口人因为灯塔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下来。

(二)

景海鹏,50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1998年1月,景海鹏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6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担任指令长。

陈冬,38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 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3171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机长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它主要记叙了一名机长在飞机出现事故以后将飞机成功迫降的故事。

今天爸爸和妈妈带我去看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电影开始,整个放映厅就安静了。飞机起飞飞到了青藏高原,飞机的高度是9000多千米。机长刚打开自动驾驶模式,就听见喳喳的声音,机长和副机长的目光立刻投向右边的挡风玻璃,挡风玻璃竟然裂开了,副机长立刻向塔台报告了情况,机长立刻将自动模式切换为手动驾驶。由于飞机速度很快,每小时800多公里,挡风玻璃裂的越来越厉害,突然只听“嘭”的一声挡风玻璃完全碎了,副机长由于没有系上安全带,上半身立刻被风卷了出去,机长反应非常迅速,立刻将副机长抓住,然后用左手艰难的驾驶。

镜头转向了客舱,乘客们还毫不知情,还非常悠闲,另一个副机长还在和一位小姐姐聊天。直到机长将飞机向左飞,行李箱都掉了出来时,副机长和乘务员们才发现飞机出了问题。副机长和乘务长立刻去敲驾驶舱的门。

驾驶舱内机长将机头向上,右手一用力将副机长拉回了舱内,副机长系上安全带,此时的他,左眼肿了,右手出血。

机舱和驾驶舱的之间的门被风吹开了,门前的副机长直接从头等舱吹到了普通舱,他顽强的站起来,艰难的爬进了驾驶舱,把门关上,帮助机长把氧气罩打开,给客舱释压。

在返回成都双流机场的途中,遇见了暴风雨和冰雹,机长机智地等到云分裂,成功的飞了过去。机长让副机长发送7700紧急遇险代号,并成功将飞机迫降于成都双流机场。

这部电影看的我出了一身冷汗,我觉得这位机长太伟大了,救了100多条生命,太让人感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儿童被拐卖或走失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走失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走失儿童事件的发生,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事情呢?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引起了我久久的思索。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是吉林省通化市人。自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走失孩子的父母内心焦虑的情感。此后他们便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在张宝艳与丈夫的悉心维护下,网站逐渐发展起来。20**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人多,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让我们用最纯净的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观后感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主持人在介绍支月英的评委会颁奖词中说道,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支月英在长达36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最后的获奖感言里,支月英对孩子说出了最朴素的寄托:“希望你们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为你们自豪,我爱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真地以为现在喜获古诗词的人凤毛麟角,古诗词大会颠覆了我的这一想法。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古诗词,从全国选出的百人团预备选手里,有退休老人、有几岁的孩童、有初中生、高中生、各行各业的人,有海归,有外国人……而且他们喜欢古诗词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在我理解,喜欢古诗词分好几种层次,先是知其音,然后会其意,再后懂其心,最后是能为我所用。在这方面我很惭愧,只是肤浅地停留在第二层上。

在选手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武亦姝。一看到她,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美女,眉宇间透着份霸气,眼神是那么淡定从容。她说在古代诗人词人中,最喜欢陆游。这份喜欢太不简单,里面有熟悉,有解读,有比较。

还有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叫侯尤雯,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但她自己透露平常同学们都叫她小猴这个精灵古怪的小姑娘,完全靠自学背诵了数千首诗词,在赛场上不但答题自如,而且能说出其中的典故,对诗词理解的非常准确透彻。

还有一位中年男子,他的职业是翻译,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曾经三年没有见到女儿。说到女儿,他哽咽了。他把浓浓的父爱谱入了曲子,那些曲子的歌词就是他教女儿背诵的诗词。他这样别出心裁,就是希望女儿再背诵的时候不至于张冠李戴,他这样做,也是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还有一位选手叫王轶隆,他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本可以留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可因为母亲生病,他因为爱选择了回到老家抚顺。也是因为爱,他来到了诗词大会。他本来没被选为参赛选手,因为四位选手里有一位得了急性喉炎不能比赛,他才替补上来的。按照惯例,大赛节目组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位选手的家人联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用的线索。正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才得知王轶隆的母亲病重住院,家里一直在瞒着他的。赛场上王轶隆不慎折戟沉沙,在他离开之前,主持人告诉了他这一不幸的消息。王轶隆当场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赶回去陪在母亲身边。现场很多人都被感动得热泪滚滚,而我在电视机前也是潸然泪下。

连续观看了数场比赛,让我不由得心生无数感慨。自己将这些感慨汇成了两首诗,其一就是赞叹王轶隆: 赞王轶隆(新韵)

学成返梓陪亲侧,仁孝敦良举世夸。 赛场伤别奔病榻,诗词吾爱更及家。

另一首是:

中国诗词大会有感(新韵) 诗词大会群星灿,中外同侪大聚欢。 腹内华章逾万首,胸中典故近千篇。 答题迅猛思如箭,吐字晶莹气盛兰。 华夏文明发迹久,悠悠古韵永承传。

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学习古诗词知识,也希望我们的国学瑰宝——古诗词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辉煌中国小学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于近日在央视晚黄金时间播出,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纪录片《辉煌中国》通过壮观震撼的大规模航拍现场、生动热络的百姓生活现场、让人感动的一线生产现场等,展示了中国五年来取得的的辉煌建设成就,展示了普通百姓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一切充分表明,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更加接地气,以纪实手法拍摄,用讲故事的方式、用一系列数据来展示成就。从上千个成就案例中精选了65个故事、250个成就点位、采访了108个人物,还呈现了200组国家成就数据,这一组组数据,一福福图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证明。我们要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奉献给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做自信的中国人观后感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反思一下张教授的演讲,张教授说的并不是要中国自信,而是要中国人相信中国政府,也就是要中国人对所谓的自己的政府相信,把“相信政府”偷梁换柱的说成“自信”,是不是太可笑了?譬如我自说自话,你提出疑问,我就说你不能提出疑问,你提出疑问说明你不自信,你要自信,你自信就是相信我。这逻辑是不是太可笑了呢?堂堂教授如此愚昧无知,令人发指。

其实,普世价值也是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承诺的。普世价值,是肯定了人的一些基本的权利,是一些底线性的,譬如受教育的权利、医疗救治的权利、信仰自由的权利等,这被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认可、支持并写入《联合国公约》即《人权两公约》,中国是联合国《人权两公约》的签署国。在国际上,普世价值所引起的争论主要在实行上。在国内,普世价值所引起的争论主要在了解上。国内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政府签署的《人权两公约》的具体内容,等于也不知道普世价值的内容为何物的,但在这种不知缘由的现象层面就大打口水仗。这是不理性的表现。所以,中国人不要不问原因的打内战,而是要搞清原因,弄清什么是普世价值,弄清什么是民主,弄清自己的确实所需,再争论也不迟啊。

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等等,中国政府都是支持的,而且从来没有反对过。只是中国党政认为普世的东西到具体的事物层面上,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国特色,譬如西方认为中国政府专制,中国政府不承认是专制的,而是认为是民主的,只是民主的程序方式有所不同。但到了中国内部口水战时,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等就变成是毒蛇猛兽般的坏东西了,很少在自由、民主等的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讨论,而是选边站的敌对和极端的谩骂,这似乎也是个中国特有的怪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精选2024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观后感个人学习心得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和引导全国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审会议评审,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日前决定,授予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电焊工特级技师王中美等30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月宫一号”团队等13个青年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919年5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了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中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列强面前显得极其软弱,任由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却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当时使国人异常不满,于是青年学生走上北京街头,示威游行、请愿、、暴力对抗政府的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随后也广泛参与了这次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对抗列强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这是一场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爱国主义运动。学生和青年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身上的不屈不挠、敢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走向了自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五四精神传承至今天,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它依然号召着无数热血青年不屈不挠、敢于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就有这么一位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他就是志愿支教教师袁辉,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袁辉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受到“拐杖教师”谭定才的事迹影响,他来到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乡村小学支教,从姜家湾教学点到白沙坪小学,他把7年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刚开始在姜家湾教学点教书,这个教学点不仅偏远还是高山,物质条件艰苦,也缺乏基本的娱乐生活,但是他选择了坚持和奉献。工作日勤恳教学,周末家访辅导,他对每个孩子及其家庭都了如指掌。工作中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生活上也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困难学生,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袁哥”。袁辉也一直积极联系各界朋友和公益组织,帮扶山村教育事业,在他的带动下,其母校南京大学以及武汉多所高校都向巴东基层派出了志愿服务队伍,助力乡村教育扶贫。个人之力虽然渺茫,但他坚持自我完善不断进步,更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网友也称赞他:满地六便士,他抬头看见月亮。

杨绛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同样,青春虽然短促,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能学能做能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必不忘五四精神,勇做奋斗者和追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电视台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非常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隐姓埋名,却一直捐款的老人张纪清。

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代。

炎黄,是人类的始祖,带动了整个华夏族的发展与千古文明。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最终有一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黄,他叫张纪清。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来自江阴,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4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阴市某银行正起身离开,却晕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进医院。人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张汇款单,汇款人的名字,叫炎黄。那天,那个被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终于解开。老人的名字叫张纪清。

“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张纪清老人在感动中国里与主持人这样说。张纪清老人也没有预料到会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解开隐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谜。原本老人打算把这个秘密保守一辈子,连最亲近的子女都不会透露。在张纪清老人眼中,他做的这些都是小事,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乎每年,祝塘镇都会收到“炎黄”的汇款,而汇款地址却是五花八门,寻找后发现地址都是假的。想寻找这位好心人的人们也只能失望而归。“我要的不是名,是心!”这便是张纪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尽各种办法“潜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着电视屏幕中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从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现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与老伴靠养老金生活,从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笔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我们有济贫帮困的文明。

感动中国,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无悔奉献只为给子女、社会、身边的人带去一份未来,一份温暖,一份快乐。感动中国,虽然隔着屏幕,但感动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为荧幕中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所流泪。感动中国,我们的身边又有谁跟他们一样在默默付出。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

也许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样有传承千古的文明。

感动中国,也许我们能感动未来。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因为有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世界才会继续。因为有那些无私付出的人们,身边才有感动,已致感动了整个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2024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爱是什么?爱是连接妈妈的布带;爱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的无私精神。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才真正明白了——爱是无止境的。

提到妈妈我们一定会想到支柱、关爱和温暖。有一句歌词唱得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孝子教师陈斌强也是这么想的。陈斌强今年37岁,是一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的教师。他的妈妈六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用他小时候妈妈背他的那根布带,把妈妈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用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去上班。精心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用自己的孝心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他是多么孝敬父母啊!想想我自己:差不多每天都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让我帮忙干点活我还磨磨蹭蹭不愿意。比起陈斌强叔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选择逃避。可是年仅12岁的何玥却不害怕。12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恶的小脑胶质瘤“病魔”却逼近了她。病痛的折磨让她更坚定了捐献器官的决心——她要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去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她是个富有爱心的坚强的孩子,弥留之际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回报伟大的祖国。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天,她一直在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壮举让她的生命在三个人的身体上得到了延续。何玥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正是孝子陈斌强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何玥精神的诠释。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我们要把他们这种孝敬父母、坚强勇敢、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爱无止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