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好学生主要先进事迹范文(汇编20篇)

春节是精彩的,也是很多人喜欢热闹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好学生主要先进事迹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浏览

5423

作文

362

姜仕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4月12日,黔西南州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同志积劳成疾,在广州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离世。6月5日,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追授姜仕坤同志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6月6日,贵州日报以《赤子之心公仆情怀——追记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 为题,对姜仕坤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今贵州、政前方以及省内各家主流媒体、多家新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姜仕坤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澎湃新闻、海峡都市报电子版等全国多家知名网站转载了本报的深度报道,姜仕坤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说:“姜仕坤同志在县委书记的重要岗位上,以干事创业的冲劲,勤政务实的作风,一心在公的奉献精神,为改变晴隆的落后面貌呕心沥血,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这样的干部值得毕节市各级干部学习。”

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说:“脱贫攻坚,主战场在贫困县,在边远贫困乡村。姜仕坤作为县委书记,他不仅从产业发展上善于‘扣扣子’、在行动上‘钉钉子’、在责任上‘担担子’,为晴隆县探索出一系列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农业系统干部要学习姜仕坤同志议大事谋大事的工作方法,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多为百姓找出路,念好农字真经。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学立说:“姜仕坤同志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党性和为民情怀,以立言立行、马上就办、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实现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耀眼光芒。姜仕坤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玉屏自治县委书记王俊铭说:“姜仕坤用拼劲赢来了晴隆县的快速发展,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的干部,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在‘两学一做’中将要深化学习的方向。”

盘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令波说:“姜仕坤在脱贫攻坚中‘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冲锋在前的精神,善于做农村工作,破解发展难题,为群众算增收账的经验,值得我们各级干部学习。”

安龙县委书记钱正浩说:“仕坤同志倒下的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他用生命撑起为民的晴空。对照仕坤的标准,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始终和群众在一起,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好作风!”

“书记走了,我们失去了好班长,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以书记的事迹作为标杆,在‘两学一做’中深化公仆本色和为民情怀。”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查世海,县委副书记王琴表示,“我们将在姜仕坤同志精神钢火的照耀下,沿着他的脚步,扎扎实实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完成姜仕坤同志未尽的遗愿,把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

“姜书记是一名草根书记,一名真正接地气的书记,待人随和、平易近人,经常下乡调研,与老百姓交流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位晴隆发展的领路人!”晴隆县大田乡党委书记聂裕江感触地说。

黔西南州人社局副局长、州社保局局长洪亚黔说:“从一名放牛娃成长为县委书记,在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矛盾多、发展难的困难工作环境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我记忆中的姜书记从来不摆架子,面对工作一丝不苟,工作中对大家的关心也没少,我听晴隆的干部提到,姜书记总在大会中提醒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学会‘弹钢琴’,做到工作生活张弛有度,他自己却忘了关心自己的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用半辈子的时间,领着村民彻底打破了山村干渴的“宿命”,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老支书黄大发36载“以命修渠”的故事,直扣人心、感人至深。

这几天,81岁的黄大发成了新“网红”。在舆情重要参考依据360指数上,“黄大发”的搜索指数在一天之内就同比上升88.02%,媒体指数也在一天之内上升到157;在微博上,一天之内就有上千条微博点赞这位当代愚公;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以《不寻常!党报要闻版整版报道一个老支书》为题,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章,并在一天之内收获了6万点击量和1300多名网友的点赞致敬。

脚下的力量,源自内心的信仰。黄大发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共鸣,首先是因为他把群众的幸福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80岁那一年,黄大发向组织上提出了唯一的一次私人请求,到省委去看看——在贵州省委大楼“为人民服务”的碑刻前,他久久伫立凝望。“为人民服务”,这道理念之光,照亮了黄大发所经历的贫穷、艰难、修渠一度失败的年月,指引他奋勇前行;这道光,也一直照亮着焦裕禄、杨善洲、李保国等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近日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在协助处理大风厂事件时,已退休的老检察官陈岩石被省委书记沙瑞金称为“举着一把骨头当火把”。与黄大发的“为了水,我愿拿命来换。沟没有修好,不好说自己是共产党人”一样,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心里装着老百姓,燃烧自己、呕心沥血、奉献所有。面对这一个个“火把”,在新的长征路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入思考,自己该怎样以“人民的名义”负重前行?

青山不负英雄志。为了改变草王坝村“土多田也多,过年难找米汤喝”的贫困面貌,黄大发一辈子做的就是一件事:修渠引水,让老百姓吃上白米饭、喝上山泉水。志如磐石,暂时的失败面前不灰心,各种困难面前不退缩。黄大发36年“啃穿山洞”修造“绝壁天河”的实践证明,没有奋斗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信念跨不过去的高山。众多网友的由衷点赞、无数读者的泪眼模糊,是向这位当代愚公的真诚致敬,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呼唤和寄望:像黄大发那样坚毅执着,扑下身子带领群众苦干实干。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新的长征路上任务艰巨繁重,有一个个硬骨头要啃,有一场场硬仗要打。黄大发的事迹像一个能量满满的“加油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并接过老支书手里的接力棒:心中装着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永葆奋斗的激情、奉献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一个又一个干事创业的奇迹,把人民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1.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干部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4.黄大发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5.关于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6.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

7.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时代楷模发布厅黄诗燕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仲秋时节,老区炎陵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又迎丰收年,人们更加怀念带来巨变的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深处,2011年5月纳入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当年6月,黄诗燕就任炎陵县委书记。他九年如一日,扎根扶贫一线,带领20余万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直至2019年11月29日因公殉职,年仅56岁。

近日,黄诗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最后一道脱贫攻坚“战斗令”

2019年11月29日上午,炎陵县召开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会议。黄诗燕脸色憔悴,但坚持作了20多分钟讲话。他说,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神提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这是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道“战斗令”。当天下午,因多日劳累,他骤然倒下。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黄诗燕在炎陵工作期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黄诗燕初到炎陵任职时,该县贫困发生率19.5%,农民人均年收入2970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老百姓渴望脱贫,黄诗燕深感重任在肩。为争取招商项目,他有一次清晨5时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上滑行100多米后撞上护栏,所幸有惊无险;为办好在长沙、深圳两地的招商活动,他一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安排工作人员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为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

9年脱贫攻坚,老区换了模样。在黄诗燕履职的2011年至2019年间,炎陵县经济总量增长199.3%,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57%下降到现在的0.45%;炎帝陵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炎陵相继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城”“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旅游经济效率和质量增长均跻身全省前十。

“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

黄诗燕“生在普通农家,长在田野山坳”,坚信“农业做好了,农民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011年,他提出建设全县农业“一带八基地”,即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炎陵白鹅、茶叶、油茶、笋竹林、药材、花卉苗木基地,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大户,以炎陵黄桃为突破口,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农业见效慢,从‘种子’到‘票子’,少则3年,多则6年,怎能快速致富?”“县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一连串的质疑接踵而至。

面对质疑,黄诗燕看准路子,一干到底。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果树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是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他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他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他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为树立“炎陵黄桃”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人好心建议他“低调”,他坦然道:“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如今,炎陵黄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炎陵60%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今年,炎陵黄桃采果面积5.2万亩,总产量达5.18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0.6亿元。

黄诗燕去世后,人们说,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为老区脱贫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求是》2020年第3期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坚定必胜信心胜利需要战斗》,深刻分析了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中国必胜”的客观必然性,“需要战斗”的严峻形势,明确指出必须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赢得这场抗争的伟大胜利。文章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我是党员,我先上!”“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强化攻关……“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队接一队,无惧艰险、迎难而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战斗牺牲,在所不辞,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挑战,众志成城战疫情,应对疫情严峻挑战的各项举措迅速落地实施、显现成效,生产生活迅速走向正轨、有序运转。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还远远不足,病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还需要时间,春节后人员大流动给防控带来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交织重叠等等,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正如《求是》评论员文章讲到的,胜利不会自然到来,赢得胜利需要战斗,需要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赢得这场抗争的伟大胜利,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是需要坚定斗争意志,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就要挺起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神脊梁。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振奋冲锋陷阵、敢打敢拼的斗争勇气,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定站在疫情防控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争分夺秒战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敢于出击,敢战能胜,还要讲究方法、策略和艺术。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密切跟踪、及时分析,把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考虑得更周全细致一些,把新情况新问题研判得更充分一些,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果敢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找差距、补短板,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统筹做好“六稳”工作,沉着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困难局面。

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就要坚定依靠人民、放手发动人民。疫情在哪里,群众的关切在哪里,党员干部就要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人民生活、回应群众关切、纾解焦虑情绪,广泛宣传、组织、发动,凝聚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战疫网密织到每一个街道社区、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每一个机场车站,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凝聚起亿万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赢得这场严峻斗争的伟大胜利。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斗争精神是我们党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强化斗争意识,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们一定能够决战决胜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不是不害怕,但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前,所有人都可以后退、躲避,但医者使命和责任感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向前;他们不是不想家,但为了万家安宁,他们必须守在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他们不是不喜欢自由,但在全民抗“疫”的路上,只有他们的坚守才能离胜利更近一步……疫情面前,他们不一样,不能做曾经寻常的小事,但又都一样,都身在抗“疫”战场!

他们不再是17年前的他们,他们依然是逆行奋战的他们。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钟南山站出来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他重新披甲上阵;17年前,7个昼夜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17年后,10个昼夜“火神山”正式交付,24小时,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变身“方舱医院”;17年前因为SARS,高考选择了临床医学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德全,17年后,他代替前辈们迎战新型冠状病毒;17年前,曾倾尽全力奋战在全国抗击“非典”一线的战士,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毅然请战……17年前和17年后,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薪火相传。17年前的那些坚毅的身影又再一次显现,他们在抗“疫”战场挺身而出,逆行奋战,在危难中坚守,用行动彰显抗击新冠肺炎的必胜决心。

他们不再是父母、儿女,他们依然是守护万家安宁的他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誓师会,没有请战书,只因一声呼吁,一纸通知就到岗到位。他们告诫所有人不要外出,也有亲人牵挂,但却义无反顾走到疫情防控一线,去排查、去宣传。他们就是广大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是群众和组织的联络人,也是默默无闻的“战疫人”。他们没有警服、救援服、隔离衣,只有一支最普通的口罩和一张村民都熟悉的面孔,每天走街串户排查信息,变身“代购”“送菜员”“大喇叭”,将“为人民服务”做到细致入微。他们顾不上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他们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执行各项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废寝忘食,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守好社区第一道“防波堤”。

他们不再是出入自由的他们,他们依然是热爱生活的他们。这一段时间,是全国人民经历过的一个最难熬的春节假期,对武汉人来说更是如此。在武汉“封城”后,武汉人民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们选择了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环境最复杂、挑战最严峻的地区唱响国歌,为武汉加油,为自己打气。“方舱医院”的患者们在空闲时间,拼魔方、做操、读书、打拳、和医护人员一起跳广场舞……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这些都传递出武汉人民的乐观和誓将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他们勇敢面对严峻的疫情,面带笑容,迈向春暖花开。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各路英雄相聚,力量相汇,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来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抗“疫”战场上,有人剪去长发,有人收拾行装,有人立下铮铮誓言……他们都不一样,又都一样,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凝聚起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许德来,男,汉族,1975年1月出生,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7年任许村镇许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正派、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满腔的工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党务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村的各项工作均有了明显起色。

当领头雁,带好两委班子。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他切实结合该村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我镇“创五争四一弘扬”活动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班子分工协作上,注重发挥党员干部个人特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整体提高工作实效。遇到工作难题时,在具体细节分工上,按照村职务从低到高进行自选任务,村委与支委先选,然后主任选,最后把大家认为最难完成的留给支部书记,积极调动干部的赛能力、赛作风、赛业绩的积极性,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在村整体工作中,他也特别有办法,充分调动了老党员、老干部、村中威信较高、能力较强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参与村中各项事业。实践证明,在泉田街改造,集镇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农田改造、自来水安装等具体工作上,整体实效十分显著,干群关系也十分和谐。

解百姓忧,建好民心工程。做为一个村支部书记,他最关心的是百姓所关心的切身问题,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了促进村民生产便利、促进增产增收,他带头引进了130万元许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工;该村历来存在村民生活用水难问题,经多方筹集资金80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用于解决本村村民的饮用水问题;在集镇建设和街道改造亮化上,在泉田商贸街改造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带头通过自筹资金3万余元新建许村泉田商贸街排水沟,解决了该街商户无处排水的困难,也解决了街后面50余亩水田经常被淹的实际问题,为农民群众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全面做好小农水项目,投资8万余元浇筑许村七组水渠,解决了该组200多亩水田灌溉难的问题;切实做好“一事一议”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到6万元资金,同时通过自筹5万余元浇筑了许村三组上畈组水渠,解决了该组村民100多亩水田灌溉难的问题,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农民增收起了很大作用;投资1万余元资金对许村卫生院门口水塘进行清淤,解决了水塘下片水田灌溉难题;向上级水利部门争取资金1万元对许村石槽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300亩建设预留地的收储工作也已完成;为了改善农村卫生问题,通过修建垃圾焚烧炉,聘请保洁员,建立清洁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扭转了我村原有的脏、乱、差状况,到群众们的一致好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但通过整体的“民心”工程推进,不仅解决了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又逐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深受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措并举,确保一方平安。做为一个支部书记,他深深的认识到,稳定问题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上,他注重把握了三点:一是做好政策宣讲。广泛宣讲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信访维稳、林政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一方面教育群众,另一方面让群众知晓政策,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二是善于收集信息。早发现,早处理,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把握一个“情”字。他充分发挥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在调解矛盾时对群众有耐心、有感情,服务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热情。在注重掌控好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他还积极发展来料加工等手工业,以安置社会闲散无业人员就业,以谋求将社会消极因素降至最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以来,该村确保了社会安定团结,无重大事件发生。

严明律己,践行公仆承诺。做为当家人,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班子干部,影响着村民对整个村班子的评价,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问题上,有人就碰过他的钉子。在某次班子会上,有个村班子成员提出来帮他父母上报低保户时,不仅遭到了他严厉拒绝,还被批评教育一顿。同时,他也对村班子成员严格要求,不能借用工作的便利给各自的家人及亲戚朋友开口子、搞特殊化。在村正常开支上,他历来主张能省就省,决不铺张浪费,不乱花、不超支。

上任五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工作繁重,“忙”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在他的字典里,“群众”永远是他最关注的字眼,而“促发展、保民生”则是他所有工作的动力和来源,用一腔热血铸就一个共产党员最朴实最坚定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党员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干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区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值此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北京疫情防控一线,看望慰问一线职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坚强有力的指导,温暖人心的话语,让广大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同志们倍受鼓舞。基层干部纷纷表示要再接再厉、英勇斗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你说他是基层干部,其实他是小区门卫,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怕吗?我也怕。上吗?必须上!”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可总有一群普通人,用生命为我们挡住了一座座大山。基层干部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疫情面前不辱使命、挺身而出。疫情来袭,他们立即上岗、全员出战,第一时间奔赴各个社区报到,当起小区门卫,对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每天起早贪黑进行轮值,对出入人员“一查核两询问一登记”,让群众真正“静下来”。他们没有救援服、隔离衣,只有一只简单的口罩;他们没有执法证、资格证,只有一张百姓熟悉的面孔。他们用小区门卫的新身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

你说他是基层干部,其实他是快递小哥,为群众采购提供保障。这句“我是党员,我先上”不知温暖了多少人心,这句“越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越要冲锋在前”不知触及了多少人内心的柔软。在这场战“疫”里,不少基层干部主动变身为“快递小哥”。不惧疫情、不辞辛苦、不怕危险,为百姓采购和配送日常生活所需。有的干部每天统计所负责小区的群众生活所需用品,逐一对照采购,免费安全配送上门;还有的干部变身为居家隔离居民的“生活管家”,为隔离居民送去蔬菜、水等生命用品。他们用快递小哥的新身份,不仅为居民生活需求提供保障,还把温暖送进大家的心里。

你说他是基层干部,其实他是村屯保安,为群众平安用心守护。“疫情不退,我们不退!”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新风村党支部书记陈相国带领村党支部迅速上岗,设置村屯卡点,落实值班值守。全国各地无数像陈相国这样的乡镇干部、村干部在村里坚守岗位,当起村屯保安,在村口街边站岗,在重点卡点24小时轮值,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迎战疫情,他们甘做村屯保安,让铜墙铁壁硬起来,用心守护群众平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让我们继续坚守在战“疫”一线,勇挑重担、勇担重责,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战“疫”迎春到吧!

当好“讲解员”,传播疫情防控“正能量”。古语有云:“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在防“疫”攻坚的关键阶段,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士气比武器更重要,让“正能量”更多传递到每一名“战士”心中,才是赢得最终胜利的关键。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防控工作贡献力量,涌现出了一批感人事迹、动人故事,激励着大家毫不退缩、继续向前。组工干部的思想引导、政治建设本就是职责所在,大“疫”当前,更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党建引领、齐心攻坚的良好氛围。要更多在抗击疫情一线发现和选树典型,弘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要更多发掘基层党员的抗“疫”事迹,竖起党建引领抗“疫”工作的旗帜;要更多关注普通人的抗“疫”故事,发挥好榜样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最强大合力。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也是战斗力,组工干部要敢于发挥、善于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当好“讲解员”,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难关的强大“正能量”,传播好同心同德、合力攻坚的中国“好声音”。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共产党人向来不惧挑战,抗击疫情,组工干部更是责无旁贷。每一名组工干部都做到守土有责、以身作则,当好“守门员”“裁判员”“讲解员”,必能让党旗在一线飘扬,让党徽在一线闪耀,我们也必将夺取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党员,我先上!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江西大余县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示范行动,一名名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干警舍小家、为大家,坚守一线、筑牢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涌现了一个个感人故事、暖心画面,汇聚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战胜疫情的精神力量。

《致千千万万中的你》——一名警嫂的家书

“我知道,你是千千万万中的你,我是千千万万中的我,我们的孩子也是千千万万中的孩子,千千万万中的你,挺住!因为我们与你同在!因为无数个你的负重前行,因为有了你、我、他们,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胜利……”

这是一封家书,一位丈夫正在抗“疫”一线的警嫂的家书。这名警嫂叫胡桂香,一位正怀有身孕的三岁孩子的母亲,丈夫是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民警肖贱,由于长时间未能和丈夫见面,胡桂香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章留言的形式写下了这封家书。

“我是党员我带头”示范行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党员民警,肖贱主动放弃休假,积极投身抗“疫”一线。短短十余天,肖贱和同事共处理警情50余起,其中处理冲卡、不执行政府命令等,涉“疫”警情近10起。

在这场战“疫”中,肖贱深知自己是一名丈夫,也是一名父亲,但更是一名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人民警察。面对妻子的声声抱怨和关心,肖贱说“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我是警察,我不守谁守!”

“我坚信,举家团圆定有时,春暖花开总回春!”胡桂香在家书中写道。

“半夜风大天冷,多穿点衣服!”——双警夫妻的关怀

1月23日,过年前一天,同为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队员的夫妻李灵飞、赵倩接到疫情防控命令,毫不犹豫地将2个孩子托付给外婆,他们主动请缨,丈夫坚守在梅关高速出口执勤卡点,妻子坚守在大余车站执勤卡点。

大年三十除夕夜,妻子赵倩马上要赶往车站换岗通宵班,给同样奔赴一线的丈夫李灵飞发了一条微信:“半夜风大天冷,多穿点衣服!”“你也是,注意保暖。”

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疫情防控卡点,夫妻两人坚守岗位、各守一方,常常只能通过微信视频见面。“赶紧休息,少说话,养好精神站岗”“安排工作,八点到岗”“外面天冷,注意保暖”……简单的提醒,是夫妻俩每天的主要交流内容,也是齐心协力战“疫”最朴实的宣言。

“我是党员,我先上!关键时刻,我要站出来,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李灵飞主动申请值通宵班,到最艰苦的岗位去。2月5日,他又主动申请前往隔离区执勤,守护着最“危险”的地方。

从火车站、汽车站到高速路口,从防疫监测卡点到隔离观察区,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越危险,就守护在哪里,胸前的党徽熠熠闪光。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一位女儿的期盼

“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在家里好无聊……”“宝贝,爸爸也想你,你要听妈妈的话,待在家里好好做功课,疫情过后,我就回家陪你……”

这是新城派出所教导员钟志榕和他女儿的对话。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假期里,钟志榕又一次在单位过春节,这是他参加公安工作15年来的第10次。连日来,钟志榕在防疫一线连续值守多个夜班,忘我工作,已经二十余天没有回家,全身心投入在疫情防控战斗中。

和女儿通话是他每天最开心也是最难过的时候。“每次在视频中看到妻子和女儿,心里都很开心,但同时又觉得很歉疚。”钟志榕坦言,“在他们最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但是想到自己身为党员,就要不辞辛苦,挺身而上,他安慰妻子和女儿,告诉他们自己必须坚持在岗位上,有了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钟志榕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疫情不消除,我就不撤岗!”钟志榕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图妮莎罕

全文共 2963 字

+ 加入清单

图妮莎罕,出生于1974年2月23日,维吾尔族,共产党员。1994年7月毕业于塔里木农垦大学园林系,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回到牧场参加工作,在一牧场工作19年。1995年至1998年在一牧场农业连担任园林技术员,1999年至2002年担任农业连技术副连长兼场生产科林业技术员,2003年至2006年担任农业队副指导员兼出纳、团支部书记等,2007年在十三师红星一场挂职一年,2008年3月至2012年2月,担任农业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2012年3月至今担任一牧场林业站站长。

她自幼就学习汉语,思想活跃,是兵团第二代,受父母的影响,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十四师一牧场,继承父辈继续屯垦戍边。做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遵纪守法,讲原则,讲团结,讲稳定,识大体,顾大局,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者。

他的丈夫是一名汉族青年,是1995年从重庆人才交流分配到十四师一牧场的,来到一牧场也有18年了,他们是2002年喜结良缘的,婚后她们生活的很幸福,生活中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工作中她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幸福美满的家庭让一牧场众多家庭为之羡慕。现在,她们在事业上比翼双飞、生活中相敬如宾的事迹时常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兢兢业业的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较好的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她认为共产党员应像钢钉一样,不管组织上把你安排到哪个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她在连队开展各项工作时,总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任劳任怨的在农业连奋斗了十几个年头,做出了经得起考验的工作业绩,切实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二、 学习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在工作中她认真参加支部组织的各类学习,自学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牧场奠定了基础。协助连队领导做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实际行动引导身边的职工群众。她总说:“在新疆,如果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稳定的局面,也没有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民族分裂分子的阴谋就会得逞,我们想安居乐业就没有保障”.自己是怎么说的,她就怎么去做,由于工作中乐于助人,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在民族团结方面成绩也很突出,在工作的十几年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普法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等。在2012年9月温总理在新疆考察时,到达十四师她们夫妻俩还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兵团领导车俊政委也曾多次到一牧场实地调研并进行工作指示,她们也受到到了首长的关怀和鼓励,使她们倍受鼓舞,更加努力工作。

三、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团结同志,坦诚务实。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她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她顾全大局,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经常与同事探讨牧场的发展变化,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能够大胆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她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她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坦荡人生。她知道,真正的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干什么工作都得干好,争当最优秀和最先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带领广大职工群众保团结,促稳定,谋发展,共同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她的家庭很特别,民汉联姻。她的工作岗位很特殊,在少数民族连队工作,是政工干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工作环境,对她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压力,但她没有被面前的困难所吓倒,反而是很坚强和执着的面对一切。有时受到委屈,她也会伤心难过,想放弃一切。每当这时她的丈夫就会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她,他经常说:“我们能从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这不只是我们俩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新疆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我们这样的弄潮儿,各民族需要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在反对民族分裂非法宗教活动这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你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你是好样的,一定要勇敢的走下去。”

四、舍小家 顾大家

2008年她担任农业连的党支部书记和指导员。作为党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她牢记党交给她的使命,为了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老公也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但她为了工作,却不得不常常舍弃小家利益,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她的记忆里,自担任农业队的支部书记以来,她基本上是牺牲了自己的节假日,她觉得亏欠家庭得太多了,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舍小家,顾连队这个大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连队的平安建设来报答家人。她说:“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群众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直接指挥部,党支部书记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指挥部的总指挥”,所以担任农业连支部书记以来,她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当好这个“总指挥”,做好支部各项工作,真正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她每天早出晚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言一行带动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共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脱贫致富,一年下来,连队支部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心系困难职工,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9年3月,她得知连队的一位孤寡汉族老人,亲人都不在身边,生病多日无人照顾,她瞒着家人和连队干部每天抽空去照顾这位老人,为她洗衣、做饭,并拿出自己每月工资500元为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直到老人康复。在她担任农业连党支部书记时,连队的一位河南移民走进她家,声称他的妻子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可是医院要他先交2000元押金,他暂时凑不够钱,所以他来找她借2000元钱。她热情接待了他,电话联系落实了情况后,又瞒着家人拿钱给了他,让他好好给妻子治病。这两件事只是她多年来所做的一小部分,她总挂在嘴边一句话,那就是:“加强牧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2008年,7·5事件发生,她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和连队的支部书记,对这次事件的发生感到很震愤,对三股势力和那些丧失人性的民族分裂破坏分子更是恨之入骨。她第一时间在连队成立了宣讲组,自己亲自带队走访入户,首先做好汉族职工的思想工作,稳住人心,挨家挨户说明7·5事件的真相;其次,就是走访民族群众 ,入户宣讲,以7·5事件为例,大力宣讲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宣传改革开发以来幸福生活和党的好政策。她三天内走访179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广大职工群众旗帜鲜明的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当时,她已有七个月身孕,很多人劝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太累,可她还是放不下连队的维稳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带班值班,与哨卡上的民兵坚守在岗位上,充分发扬了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了连队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在2009年5月农业连被评为兵团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

这些年来,她获的过上级授予的许多荣誉,但她从来都觉得成绩是属于大家的,虽然现在她的职务和工作岗位变了,但她认为党员的身份没有变,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没有变,她还是在一如既往的做民族团结的“使者”,关爱家庭,奉献社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事迹

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5月19日下午,县公安x治安大队长王凌正在赖村镇组织开展赖村镇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接县局领导指令:紧急护运冲锋舟赴固村镇抗洪救灾。王凌从赖村镇火速赶回,与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黄红勇、民警余水明3人一起,护运团结水库和消防大队的2艘冲锋舟赶赴固村镇抗洪救灾。

到达固村后,经过对灾情的简单分析,由王凌与余水明带领镇村干部和团结水库的工作队员携带20件救生衣等装备,乘一艘冲锋舟对固村镇老街的被洪水围困群众展开救援,并安排副大队长黄红勇则带领消防大队官兵和应急大队警力,乘另一艘冲锋舟对固村镇下河村的被困群众展开救援。经过一下午地不懈抢险,2艘冲锋舟共进行了6轮救援,成功救出转移固村镇老街、下河村被困群众60多名。

王凌所指挥的冲锋舟在转移老街最后8名受困群众时,已是晚上6点多了,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上游洪峰渐至,水位不断升高,洪流也变得越来越湍急。当冲锋舟通过一个旋涡时,因水流湍急,造成船体失控,撞上固村大桥桥墩,冲锋舟瞬间被打翻,冲锋舟上的5名救援人员8名群众全部被卷入洪流之中。

王凌被湍急的洪流冲向下游。凭着救生衣的浮力,王凌挣扎着浮出水面。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迅速镇定下来,心里记挂着8名群众和另外4名救援人员的安危。在黑夜洪流中,王凌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有没有人啊?有没有人?”一边搜寻落水的群众和战友。突然,王凌发现一中年男子在离其几米远处上下浮沉。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赶紧游过去帮一把。他奋力向那个中年男子游去,到了那个中年男子身旁,他使劲将其托出水面,并大声的告诉他不要慌张,要镇静。就在王凌抓住中年男子的瞬间,一波湍急地洪水向他们二人扑打过来,将2人同时卷入了水下。被洪水冲出数里后,王凌浮出水面,隐约看到前方水中有棵树,便奋力地游过去并抓住一树枝,爬到了一棵大树上。

王凌一个人在疯狂洪流中的大树上坚守了2个多小时。当晚8时许,3名消防官兵和2名熟习水性的群众驾着一艘冲锋舟过来,先后找到民警余水明和王凌并接上船。看到一起落水的余水明,王凌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7人乘冲锋舟欲继续搜寻,因洪峰冲击,冲锋舟再次被打翻,船上的7人再次落水。落水的一瞬间,王凌意识到必须将7个人聚在一起,集7人之力,生还的可能才会更大。王凌奋力挣出水面,并用手抓住了一名群众的手臂。这时他发现,另外6个人都在,且相隔不远。看到大家都在,王凌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王凌拉着那名群众的手,奋力向另外几个人游去。7人顺流漂游中,王凌抓住了身旁的一棵大树的树枝,大家一个拉着一个往大树靠近。最后,7人都安全地爬到了大树上。

随后,王凌用一名群众尚能通话的手机向王华聪局长汇报了当前的情况、被困位置及2次冲锋舟侧翻的情况。在爬到树上之前,为了减少水流阻力,王凌脱去长裤,只穿着一条裤衩,与群众和战友奋战在冰冷的河水中。天越来越黑,水越来越冷,只穿裤衩的王凌不断地打着寒颤。王凌一边安慰大家,一边告诉大家局领导正在安排人员即刻前来营救,鼓励大家抓紧树枝,坚持住。

5月20日凌晨1时许,王凌、余水明及3名消防官兵、2名群众等7人被外地调来增援的冲锋舟找到救回。

王凌获救后身心出现不适应状况。仅在县中医院住院观察了1天,21日,王凌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亲友的劝说,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在抢险救灾的同时,通过电话部署赖村镇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一同救援的同事劝王凌保重身体,回家休息,王凌满含泪水哽咽地说:“大家在抗灾,叫我回家休息,我怎么能坐得住?”说完,王凌又冲在了抗洪救援的最前面。

5月22日,王凌努力争取各方支援,筹措救灾物资2万余元,将救灾物资和慰问金送到固村镇固村村委会和王坊村委会房屋坍塌的村民家中。(县公安局)

[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安全岛”是一种安装在斑马线上的安全装置,它的两端各竖有一根“反光警示桩”,夜间在车灯的照耀下会发出亮光,以提醒司机注意避让行人。设立“安全岛”为的是让人们养成“二次过街”的习惯,即在第一次绿灯时间,行人先到达道路中央的“安全岛”,待第二次绿灯亮起后再走剩下的路程,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

近日,人们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进展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的状态。身处信息传输极快、顷刻即达的“微时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从中央网信部到街道网格办,从中央宣传部到乡镇宣传办、信息中心等,都应把牢宣传引导方向,方能构筑起“微时代”疫情防控的“安全岛”。

“微时代”监管更给力,以“微”为剑斩除网络糟粕,筑牢“安全岛”的“外立面”。“微时代”的信息极为繁多,参与主体也是良莠不齐,监管和舆情把控上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当前的疫情形势刻不容缓,然而网络、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平台”上关于疫情的虚假信息、不实谣言也时有更新、层出不穷,无不拨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这就对相关部门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强网络媒体把控,及时“亮剑”、斩除网络糟粕,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增强疫情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让虚假信息不攻自破、无处遁形,确保网络舆情呈现出正向、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微时代”宣传更亲民,以“微”为镜做好信息扫盲,筑牢安全岛的“防护网”。随着感染确诊人数的增多和疫情的日益泛滥、持续升级,群众难免会有恐慌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乘着“微时代”的宣传“顺风车”,深入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当前疫情状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以“微”为镜全面做好信息扫盲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教育、引导和帮助群众增强防控疫情的信心,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心剂”。

“微时代”发声更持久,以“微”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筑牢安全岛的“稳定阀”。“微时代”的“发声”渠道和艺术展现形式也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让人们拥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更能触动心弦、温暖人心。疫情无情人有情,在防控疫情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守护一方平安的人民解放军、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顽强信念与无穷力量。因此,要让“微时代”的发声更持久,更能鼓舞人心,各地区、各部门应及时征集当地联防联控的关键举措和主要成效,通过散文、诗歌、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防控疫情一线、基层村居的感人事迹,以情挚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网络正能量,更好地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营造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氛围。

“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关于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上所强调的,要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还需构筑起“微时代”的防控“安全岛”,用心筑牢“外立面”“防护网”“稳定阀”,凝心聚力、共渡时坚,相信我们一定会赢得这场战“疫”的最后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美援朝时代楷模徐振明先进事迹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苍松翠柏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

在这里,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在转业地方后的60多年,他恪尽职守、默默做着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人”,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他是95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

两次荣立一等功

谈及往事,老战士徐振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2年初冬的一天,徐振明在参加山东莒县伏击日军的一场战斗中,在山坡上向敌人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后爆炸,他的后背瞬间被炸伤,鲜血浸透军装,他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在徐振明被抬去后方医院的路上,日寇开始了疯狂突围。“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苏醒后,徐振明忍住钻心的疼痛,“腾”地一下翻身爬下担架,捡起枪支和弹药,返回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战友们被徐振明的顽强斗志深深鼓舞,大家并肩血战直至胜利。徐振明因此荣立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过去父亲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时停下来就打仗,打完仗就行军。但那场拉锯战,尤为惨烈。”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那时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父亲所在连全体官兵奋勇杀敌,最后仅幸存10来个人。经过这一战,徐振明第二次荣立一等功。

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

“杨靖宇将军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万八路军将士的斗志,能为英雄守陵我感到光荣。”虽已离休,可每当被问及“守陵”的初心,徐振明总是这样回答。

1942年,不满18周岁的徐振明光荣入伍。新兵培训时,他曾听教导员多次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勇事迹。从那时起,杨靖宇就成了徐振明的精神偶像。

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面临3个职业选项: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

为了让长眠于此的英烈安息,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栽植松柏、种花种草。“那时候他恨不得天天‘长’在陵园。”徐振明的妻子龚凤兰说,遇到刮风下雨,即使是半夜,徐振明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有无漏雨,看看树木是否折损,从之前的荒山秃岗到现在的满岭翠绿,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的执着与坚守。

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1980年,徐振明离休时,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革命烈士陵园工作,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他。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凝聚了徐振明大半生心血,是他的精神寄托,他舍不得离开这里。经过再三申请,已离休的徐振明又回到陵园当起了门卫。如今,身体行动不便的他,仍不时回到陵园看看。

“‘不能忘本’,这是父亲过去常跟我说的话。”徐永军说,父亲还经常应邀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些感人的事迹和难忘的经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就在心底里埋下了红色种子,更加尊重英雄、爱护烈士陵园。父亲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人多了解历史,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2024中国梦劳动美五一劳模先进事迹精选

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__市沙坪金球湘绣公司的展厅,一幅名为《碧玉新妆》的湘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透明的镜芯内,镶嵌着蚕丝般绣线绣成的荷花,荷梗上的小刺若隐若现,它看似湘绣,又比传统湘绣更为空灵、飘逸。

“这是我新创作的‘蝉翼绣’,选用轻薄如丝、通透柔软的锦纶蚕丝为底料,虚实相接,浑然一体。”__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__说。

不断创新湘绣的取材和题材,是__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她的作品曾随“神六”“神十”遨游太空,三次获得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银奖。

为湘绣放弃“铁饭碗”

1986年,__的父亲艾玉奇创办了沙坪的第一家民营湘绣厂——__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__成为26位参与者之一。“画稿、刻版、配色、刺绣这些活我都做。”__说,在厂里,17岁的她身兼数职。

正因为参与了湘绣的每一个环节,__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线条勾勒、颜色搭配等全凭师傅们的经验,很少有创新。”

为了学习更全面的知识,1987年,__考入__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__羽绒制品厂从事设计工作,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直到2000年,当父亲告诉__“湘绣开始走下坡路”时,她毅然辞职回到了自己亲手参与创建的湘绣厂。

为湘绣引入高科技

看到湘绣总是一些山水花鸟的老题材,前期手工画稿和上缎描图费时费力,__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2003年,她主持的《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在湘绣领域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创造性地将电脑喷绘技术引入湘绣,改变了湘绣千百年来单纯依靠手工绘稿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提升湘绣品质,__还和厂家合作,研制出一种便于刺绣和喷绘的白画布,有效地解决了缎面晕染效果较差、容易泛黄的问题,现在这种画布成了湘绣的主要材料。

创新并未就此打住,__又把目光转向湘绣的表现内容和底料上。传统的湘绣,大多以绸缎为底布,绣品也多是一板一眼的工笔画。为此,__经常去各地寻找可以作为底料的材料。“《碧玉新妆》的原料锦纶蚕丝就是我在一次丝绸博览会上发现的。为了找到绣线与底料完美结合的针法,绣了拆、拆了绣,一共花了两年时间。”

以往湘绣的装裱总是沉重的镜框,不便于携带,__对支架进行了改良,设计了可拆可调式手工刺绣绷架,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致力于保护湘绣品牌

__有意识地在弘扬民族手工艺时保护湘绣品牌。

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国展开,相关部门找到__,希望由她准备材料,时间只有半个月。

__连夜把自己以前搜集、查阅、整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申请的要求重新整理和补充。“成功申遗使湘绣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湘绣,知道沙坪是湘绣的发源地。”__在感慨之余满是感激。随着一批绣工的老去与离开,许多湘绣独有的针法正面临失传。为了挽救这一局面,从20__年开始,__和__师范大学联手建立湘绣针法数据库。“湘绣有72种针法,常用的有近20种。我们希望以影视动画的形式把湘绣针法保存下来,这样湘绣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视频DIY。”__说。

同时,金球湘绣还成立了__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面向社会招收爱好湘绣的学员,免费教学。“湘绣需要人才,我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她们,可以让她们少走弯路。”__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

全文共 2983 字

+ 加入清单

事迹概述

1997年以前,位于竹贤乡的下庄村与世隔绝,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七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公路。反映他们修路的壮举的“下庄精神”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轰动。路修通后,通过10多年的努力,烤烟、柑橘、养鱼、芝麻、西瓜等产业已在下庄村发展起来,仅烤烟、柑橘两项作物每亩都能增收3500—4000元,当年的全国贫困村将在今年实现脱贫目标。为了缩短农产品送进城的时间,他又带领村民拓宽了通村公路,开凿出下庄人的“致富路”。

详细内容

上世纪的世纪之交,曾有一群“井”底人,渴望一条通向未来的生命之路,有了用生命挑战悬崖的壮举。这就是当时震撼了一代人的“下庄精神”。而今,仍在下庄村,依然是这群人,为了脱去贫穷的帽子,再次拿起锄头,向悬崖宣战,将12公里的山路拓宽成一条致富大道。

时间跨度整整18年。18年间,一直有一个人,在下庄村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他就是被称为“当代愚公”,现任下庄村村主任的毛相林。毛相林,今年56岁,1992

年入党。2012年开始任村主任。由于他身材矮小,当地人称“毛矮子”。

英雄之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一个巨大的天坑里,现与原两河村合并。该村共有176户716人口。其中,居住在天坑内的有96户、397人。曾经的下庄,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两眼直发昏。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它既是对下庄自然环境及地貌特征的形象写照,更是下庄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反秧。村里的人要想出村,唯有徒步穿越悬崖峭壁上一条总共有108道弯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上整整三天。在凿通这条“天路”之前,300多人的村庄有153人从未到过县城,甚至还有50人从未出过村,不知公路汽车为何物,全村数十年只出过3个高中生,下庄人做梦都想走出大山。

1997年农历7月,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毛相林从巫山县委举办的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归来,坐在海拔1300米的岩口子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毛相林不停地问自己:下庄人的日子越来越紧巴。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都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找老婆。难道下庄就在这“井底”永远穷下去困下去吗?难道我毛矮子就硬是比别人矮一大截?望着远处直视苍穹的巨岩“笑天龙”,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毛矮子莫是发了疯祖祖辈辈都只是感想的事,他居然敢做?”毛相林刚提出修路,村民就议论纷纷。怀疑的,担心的,嘲笑的都有。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一九九七年冬月十二,一个阴冷的日子。随着毛相林的一声令下,下庄人炸响了第一眼开山炮,向大山、向闭塞、向贫穷发出了挑战。动工修这条路的时候,村里只有80多个劳动力,用的是钢钎、锄头、撮箕这些最原始的工具,用肩扛手掰这些最原始的方法,一寸一寸向前掘进,村民沈庆富、黄会元等6条生命的代价和无数个日日夜夜,下庄村民硬是凿通了天坑,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路”。他们修路的壮举,被原万州日报连续报道,并提炼出了“下庄精神”:勤劳友善、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用图片展览的方式在万州、重庆、湖北等地展出,引起了全国性轰动。

奉献之路

毛相林人虽矮小,但意志坚强如岩石。他家5口人,其妻长期有病,母亲70多岁。要修路,他是村干部,必须一心扑在工地上。晚上,他找妻子做思想工作。妻子抱怨:“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张着嘴巴望着你,你还想修路?”没有办法,他只得找到母亲。母亲是个老党员,全力支持儿子:“你放心去干,干就干出点脸面。路没修好,我找你;家里有差错,你找我。”

为了修路,毛相林没日没夜地吃住在工地上,与村民们同甘共苦。为了修路,他“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还以个人的名义在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有一次,工地上炸药、雷管快用完了,眼看就要停工了。毛相林回到家里,叫妻子把妹妹寄存在他家的3000元钱拿出来去买材料。一向温顺的妻子态度十分坚决:“不行。”毛相林轻言细语不见效果,火了。不禁上前推了妻子一掌,将妻子推了一个趔趄,险些跌倒。妻子扑了上来,和丈夫抓扭起来。后来,在母亲的调解下,妻子才答应把妹妹的钱拿去救急。

发展之路

下庄人有不服输的性子。毛相林更具备这种性格。

以前,下庄村还可自给自足,村民们一年到头不缺粮少肉。但是,相邻的贫困村阮村通过劳务输出和发展烤烟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原来别人羡慕的下庄村逐渐被甩在身后,成了一个贫困村。他带领乡亲四处考察取经,学习发展经验,找寻合适的产业。种植烤烟?不行,下庄村海拔三、四百米,不行。发展天麻种植?不行,一是成本大,二是地理气候条件不适宜。有一次,他到曲尺乡参加现场会,发现了当地的柑橘树长得喜人,村民凭借种植柑橘、小水果等,一年收入上万元。一打听,柑橘适宜中低海拔种植,下庄正适合。2013年,下庄村500亩柑橘园基本成型。

“路通、车通,才有人通、财通。”当年曾全程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校老师张泽焱告诉记者,自从公路修通以后,村里至今已走出去20多位大学生,有的还上了名牌大学,村里有了漂亮的小学,学生们不仅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还配备了电脑,随时可以上网。张泽焱说,随着出山公路的打通,到山外闯世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村民栽果树,种西瓜,拉到山外去卖,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电视、洗衣机、智能手机已不是什么希罕之物,有些人家还买了私家车。

下庄村是2015年脱贫村。在县交委和帮扶牵头部门工商联的帮助下,下庄村的产业已然规划清晰,产业发展正迈出新的步伐。“全村在巩固300亩烤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500亩柑橘;还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毛相林说,除了产业外,现在全村的水、电、路、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十足。“我们村要确保今年脱贫,再过二、三年基本实现小康。”毛相林告诉记者,该村还准备打造“下庄精神”教育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致富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要宽敞了,车轮才会滚滚来。上世纪末下庄人第一次修通的路,只能通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每逢下雨,山上滚滚落石和泥石流,经常阻断交通。这条8公里长的公路,拉近了下庄村与外界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承载让下庄村富裕起来的重任。眼看别村的公路车水马龙,而自个村的公路年久失修,毛相林决定再次带领村民整修公路。

2015年5月8日,毛相林和24位曾经参与修建8公里“生死路”的下庄勇士,主动站出来,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对下庄出山公路进行拓宽整修。路窄了,扩。弯急了,取直……在整修公路的现场,随时可以看见毛相林忙碌的身影。有时,他与村民们一起轮锹挥锄;有时,他与技术人员盘坐在公路边,盯着图纸指划着什么。数月过去,一条2米来宽的机耕道变成了3米多的碎石路。

“我们以前修路,是为了走出天坑看看外面的世界,”毛相林的语言很直白,从来没有提及“下庄精神”几个字。“18年前修了路,村民们能出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让子孙后代不再愚昧。”毛相林说,现在修路,是为了发展产业,大伙儿致富的渠道也拓宽了,以前交通不够通畅,更不够通达,运输成本高,很多蔬菜、经济作物卖不出去。现在,可以大力发展了。总之,让村民们不再贫穷,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我们深信,下庄人的战天斗地、顽强拼搏、自力更生的下庄精神早已浸入到他们的骨肉和血脉之中。毛相林是其中的一员,更是其中的代表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民英雄张定宇先进事迹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1月13日上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周会。院长张定宇做战前动员:“我们已经处于风暴之眼,这个时候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救治病人,保护我们的人民,保护我们的城市!”

全院迅速被张定宇带入了“战时状态”。

一天前,他从每天由外院转来的病人和各种信息的分析中,意识到武汉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平静。

那天,他宣布,全院职工取消任何休假,全部到岗。他吃力地弯下患有渐冻症的身体,深深鞠了一躬:“拜托大家了!”

他拖着病躯坚守战“疫”一线的故事已为人熟知。

但他并不是靠一时之勇做到这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新时代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里面十位好少年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颜玉宏,一名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症的男孩,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缺而自暴自弃,而是用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因为行动不便他的父母曾提出开车送他去上学,但他拒绝了,每天都坚持自己用拐杖或倒立上学。并且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考上了中学。出于对他身体特殊情况的考虑,校长给他安排了一间在一楼的宿舍,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坚持和同学们一起住在五楼的宿舍。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没事,就当是锻炼身体了。”中学期间,他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的情况搞过一次特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我的腿不方便,可是我还有手啊!我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的明天,更想用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

颜玉宏这种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我所欠缺的,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向这位好少年学习。

宁希澄,一名助人为乐的好少年,一次上学的路上,他路过一个小巷口,看到许多共享单车都倒了,一辆压在一辆上面,乱糟糟的。他就把这些共享单车,一辆一辆的抬出来,又一辆一辆的摆整齐。这件事看似容易,可是做起来是很难的,但他没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平时他没事的时候还会到河边捡垃圾,保护周边的环境。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的学生也加入到了他助人为乐的行动中来。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还有弘扬传统文化、苦练京剧技艺的曹语凝,妙笔丹青心系贫困山区孩子的林峻德,关心社会、努力实现梦想的黄郁薇……他们纯真质朴、亲切感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以后我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热潮,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不言而喻,作为年轻同志,就应当以李保国先进事迹为镜,争当李保国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李保国同志将“两学一做”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没有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太行山区,下定决心通过自身的本领,让老乡们脱贫致富走上幸福之路。他三十年如一日,在太行山上留下了他的成果,他为了能让贫瘠的大山成为金山银山,他在下基层的工作中,面对各种困难从来不服输,不顾满身寒霜,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昔日的乱石岗,目前已变成大行山上画出一幅最美丽的画,春天鲜花满山,秋天硕果累累。这奇迹的创造,正是他艰苦付出的结果。

学习李保国同志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李保国同志在岗位上先后获得了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振华扶贫奖等省和国家荣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没有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战在基层一线,一次一次将工作推向更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

学习李保国同志甘于付出,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工作30余载,李保国同志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有求必应,多数都是无偿服务。从1989年到2003年,他在沙河市蝉房乡推广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讲课、现场示范、入户辅导共70余次,分文未取。为农户传授苹果栽培技术,都是自己出路费。担任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却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想着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讲求付出,不图回报,李保国同志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触动灵魂的党课。

作为年轻同志,就应当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对照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查找不足,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激励自己,从长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实际行动向先辈看齐,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好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师学习李宝国先进事迹心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 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老师心目中,她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在学习上她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酷爱阅读,热衷写作,曾在《____日报》和《____晚报》上发表若干篇小习作。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每学期的假期作业评选中她连续11次获得校级优秀作业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老师的好帮手。

她是同学公认的好榜样。作为班长、中队长和大队委的她在六年级四班同学心目中,既是知心伙伴又是学习榜样。她勤奋好学、乐观上进、乐于助人,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她经常耐心辅导,六年来凡是和她同桌的同学及家长都对她赞不绝口。对于班集体这个团队的荣誉她倍加爱护,只要是班集体的事情她都会主动承担。每次班上有同学忘拿彩笔或橡皮等学习用具时,她会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教室里的花卉没水了,她会一声不吭的按时浇上。平时值日她总是抢着干,第一个开始,最后一个离开。她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她是校足球队、篮球队的队长;管乐队的长笛演奏者;乒乓球俱乐部的小老师……。六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形成了和谐向上、团结友爱、自强自立、勇于担当的良好班风。

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基层干部,一家人生活朴素而且节俭。自小就懂事的她每日目睹爸爸妈妈起早贪黑,辛勤工作。她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放学回家,她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拖地,擦桌子、洗衣服她都能做。妈妈做饭时,她总爱在一旁帮忙,淘米、择菜、打鸡蛋,都是她的拿手好活。有时父母不能按时回家,她就自己一人在家,做饭学习,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奶奶年纪大了,细心的她常常陪老人散步聊天。做完作业,常常为奶奶捶背,讲笑话哄老人开心。遇到奶奶的生日或重大节日她都会为老人准备礼物。亲戚朋友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她是邻居称赞的好少年。在社会,她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小公民。她是____市儿童美德“1﹢6”宣讲团的成员,节假日期间经常跟随爸爸一起到机关、社区、工厂、车站等地宣传中华美德,尤其是她所讲的《孔融让梨》《王祥卧冰》等经典美德故事深受人们喜爱。放学后她常带着几位小伙伴主动为社区做好事,捡拾绿化带白色垃圾,擦洗楼道栏杆,清理墙壁上的小广告等。外出游玩、小区散步,她总不忘随手捡起地上的奶盒、纸屑,一言一行讲道德,举手投足见文明。公交车上,每逢看到老人妇孺,她总是争先让座。遇到家境贫困的弟弟妹妹为得到一件玩具而拽着父母的衣角哭泣时,她毫不犹豫的将自己仅有的玩具送给她们。从幼儿园起她坚持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助零花钱和书本,多次为灾区人们捐款捐物求。从2017年起,她前后十几次跟随爸爸到深度贫困村甘谷县古坡镇大坪村走访献爱心,为贫困村的孩子送去书本、文具、衣服、文具等,深受村民的喜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优秀美德少年的价值追求。周围邻居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心系中国梦,起航新时代,____同学迅速成长。__年被市教育局评为“____市优秀美德儿童”;__年、__年、__年、__年连续四年获得实验小学“三好学生”称号;__年获得实验小学“优秀美德少年”称号;__年她被授予“最美实小人”光荣的称号;__年被评为“____美德少年”;__年、__年分别获得____市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和二等奖。

____同学胸怀祖国、诚实守信、乐观上进,她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在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下增长知识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陶冶情操,磨练意志,逐渐成为一名更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2197 字

+ 加入清单

“一场疫情,医护成了战士,老师成了主播,党员干部成了‘守门员’”,这是抖音流行的一句话。

有这样一个人,他既守门员,更是战士,他是脱贫路上的“干将”,又是抗疫战场的“指挥官”,他是____市__县的一名扶贫干部,同时他又是__县预防疾病控制中心的副主任,他是有着16年党龄的副主任技师,也是有着5年扶贫工作经验的扶贫干部,他的名字就叫__。

2015年9月,他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命为大成镇六村村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8年4月,驻村工作结束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到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从事脱贫攻坚业务指导工作;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并逐步向全国蔓延,还在从事扶贫工作的他,作为__疾控中心的副主任,他又毫不犹豫的冲在抗疫一线。

下沉基层,他总把为民办实事放在第一位

脱贫攻坚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他是一把扶贫“尖刀”,又练成了一名“厨师”。五年前,也就是2015年9月,他向县委组织部毛遂自荐,于当年10月9日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命为大成镇六村村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期间,他敢于担当,奋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善于扭动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的力量,引进并组建了__县大成镇绿成甘蔗种植合作社,筹建了六村村委六兰埠存栏1500头猪的大型养殖场和引导贫困户建成存栏15000羽鸡的养殖场,壮大了__县大成镇平丰奶水牛养殖合作社的规模并带动贫困户发展。

他以身作则,团结工作,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开展好各项党务工作和村务工作,组织召开党员大会13次,支委会17次,上党课14次;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组织为贫困户捐资捐物10多万元,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12次;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05起;组织村“两委”会议28次,强化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摘掉了涣散软弱党支部的帽子,整个干部队伍焕然一新。

他工作务实,成绩显著,自驻村工作以来,走遍六村村委下辖的16个村民小组的35个自然村,入户精准识别农户605户,总人口为2750人,未脱贫贫困户67户,贫困人口247人;2016年和2017年共有35户133人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共享小康生活。他牢记使命,履行职责,组织肯定,群众满意,2016年被驻村所在的大成镇党委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和2017年年度考核两次评定为优秀等次、荣获__市委组织部授予的“2016—2017年度__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光荣称号。

服从安排,他总是听从党组织的指挥

为了更好地攻坚拨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他于2018年4月驻村工作结束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到__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美丽__.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办公室,从事脱贫攻坚业务指导工作。

1年多来,对全县17个镇(街道)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足迹遍布全县的274个行政村和各个自然村屯,及时总结发现、汇总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工作情况进行适时通报或批评,有力地推进__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守土尽责,他誓要保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1月21日,在接到__县疾控中心办公室电话后,他二话没说、不讲条件,迅速投入到防疫战场中。

“两不愁三保障是我们需攻克的堡垒,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更需我们的保驾护航”,__庄严的说。

疫情在前,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__作为疾控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率先阻击。他作为县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指挥、部署、协调、督查全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和指导各镇卫生院工作。及时制订单位《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组建了疫情信息、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现场消杀、后勤保障5个应急外置工作组。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等技术方案,进行了疫报、监测、流调、采样、检验、消杀、防护等应急演练,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应对突发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我加压,他总是想方设法阻击疫情

“冠虚,我买了汤圆,回来一起吃吗?”“你多吃点,今晚我又不回去了,我要值班关注疫情动态”,正值元宵节,__已经10多天没有回过自己家了,在家里的妻子还是非常支持理解他的工作,只是担心他身体过度劳累。

__主动请缨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吃住在单位,带队对集中观察点的首批入住观察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和参与各应急组开展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返浦人员排查和健康监测、疫情研判、疫情信息审核报送、消毒处置、采样送检、健康宣教、综合保障等工作。指导全县15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2个公路体温监测点进行防控工作,以及各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信息报送、疫情追踪、健康监测和预防性消毒等工作,并向县指挥部报告指导情况。另外通过海报、宣传单、横幅、LED屏、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覆盖全县各镇、村委和自然村屯,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和宾馆小区,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消除了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

不管是“脱贫攻坚战”,还是“疫情阻击战”,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疾控人的使命,让__在每个特殊的时刻绝不后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观后感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我们这批大学生村干部已经入村工作两个多月了,我被分到的是甲板创村。回顾这段时间我在村里的工作生活,我个人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间在乡、村两级领导的培养帮助,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这种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和适应。现将这段时间来我在村中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融入环境

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最重要的就是熟悉实际情况,融入新环境。甲板创村的同事们都比较热情,我也很快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二、普查工作

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经济普查数据库系统。在经过半天的培训之后,我们很快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针对这项工作,我村成立了经济普查工作小组,由于我不太熟悉村里情况,就主要负责处理一些辅助工作。村干部带着我走访村里的工厂企业以及若干个体工作者,虽然任务不是很重,但是我们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合作医疗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际,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对解决“三农”问题,以至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必将起到推动的作用,行政村是做好此项工作的第一线。这次办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使得农民们可以享受到更大的优惠。在这次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接待登记以及一些日常工作,在村委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下,使得这次工作顺利完成。

四、村委换届

我乡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自治乡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我村的选举工作已按期全面结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我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是顺利的,成功的,由于我们坚持依法选举,全乡村委换届选举中,没有群众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没有留下不稳定因素。

以上就是我在任职两月来的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全的地方,想法也不太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我感觉在我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一定要努力在农村这大学堂、大舞台上展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风采,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耕耘出成功的果实,切实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给党和人民以及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