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的作文【经典20篇】

对于春游,大家有什么样的记忆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的作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浏览

387

作文

184

追寻红军的足迹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每每听到庄严的国歌,我的心便激扬澎湃;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定会充满敬畏地行个队礼。啊!尊敬的革命烈士们,这国旗是被你们的鲜血染成了红色,你们自豪吗?可我如今只能从书籍和影视中看到长征等红色足迹,《飞夺泸定桥》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在长征中,必须要经过泸定河,那泸定河水流川急,若是掉进河里,连尸首都找不到。泸定河上有一座桥,被称为泸定桥。这桥是下面钉了铁条,上面盖上一块块木板,走起来都摇摇晃晃的。在红军到达这里之前,蒋介石派来的两个团驻守泸定河。狡猾的敌人把木板抽出来,扔到了河里,桥,只剩下了闪着寒光的铁链。天公不作美,在红军赶到泸定河时,正下着倾盆大雨,但红军并不畏惧。红四团立刻爬上铁链,敌人狞笑着用机关枪扫射勇士们,在铁链上放火,火舌包围着他们,这雨也没丝毫作用。但战士们冒着大火,英勇地爬向桥头,红四团在桥头歼灭了许多敌人。胜利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红军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打动了。当有的红军掉下河里去时,其它红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战友掉下去却无能为力。看到这时,我内心是多么憎恨那些反动派的人,真想飞进电脑里抡他们一个耳光。红军叔叔用生命创造了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我们要守护好新中国,不给红军抹黑。当年红军长征,是多么累,战友们一个个为国捐躯。如今我们只能从他们走过的路去感受他们的艰辛,感受他们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初中生征文:寻访那抹红色足迹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早闻王清海爷爷的大名,中午吃过饭,我便迫不及待地去采访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英雄。

来到王爷爷家,只见他和王奶奶正坐在沙发上等待我们的到来!二位老人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年纪大了,但精神和气色都很好,腰板硬朗,声音洪亮。

我拿出精心准备的红领巾,认认真真地给爷爷、奶奶戴,并恭恭敬敬地向他们行了一个标准的队礼。开始采访了。我满怀敬意地看着爷爷,问:“爷爷,请问您今年多大了?”“87了!”我很吃惊:看长相,我以为爷爷才六十多岁呢!“爷爷,您看起来一点都不老!”爷爷被我夸得眉开眼笑。“那请问您是哪一年参军的呢?”我转入了正题。爷爷自豪地说:“ 1943年!当时才14岁,当交通员,专门给八路军送秘密情报!”说到这里,王奶奶补充道:“就是地下党,扮做老百姓,提着个篮子,然后把情报小心藏好,突破鬼子的重重哨卡,把机密情报安全及时送到!那时候日本鬼子正猖狂呢,每个人都要搜查!”听到这儿,我打心眼里产生了对王爷爷的敬佩。

“那王爷爷,请您给我们讲一个最难忘的故事吧!”“好的,我就讲淮海战役吧!那一次,我们几个战友开着小船去运送医用品,被国民党发现了,一个大炮轰过来,船被砸得粉碎,人都被砸飞了,我也昏了过去。幸亏我的救生衣没破,在水上漂了两天两夜才被获救!一条船上八个人只活下来两个人。到现在,那炮弹的炮皮还留在我腿里!一到阴雨天,我这条腿就疼。”爷爷绘声绘色地说着。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一下想起来:“少年英雄王二小也是1929年出生的,和王爷爷同岁!如果他活到现在也是87岁的老人了!”看着墙上王爷爷年轻时的照片,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年王爷爷不畏鬼子的枪弹和刺刀,勇敢战斗的情景,一阵阵敬意油然而生!

后来,王爷爷加入了铁道游击队,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大部队收集传送情报。再后来,爷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五五医院任军医职务,1955年光荣退伍。曾先后荣获“抗日战争功臣”、“共和国创立者”以及“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奖章。

这次寻访红色足迹让我见到了身边的“王二小”式的英雄,聆听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会永远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烈士,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寻访红色足迹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将阳光洒向大地,洒在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为它镀上一层金边,这一刻,红旗显得格外耀眼。我庄严肃穆地面对国旗,唱着:“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我不禁疑问,闪耀在我心中的那片红,是什么呢?

那片红是中国。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换来了鲜红的五星红旗,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也染红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这红,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那片红,更是中国人民的象征!

那片红,是一份深厚的亲情。无论是在中国各地的公民,刚刚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还是远漂海外的华人华侨,心中都有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中国,心中都有一个伟大无私的母亲——中国。这位母亲养育了亿万儿女,无论在何时,何地,看到红色,就像看到了母亲,这份亲情,是不会被岁月淡化的。那片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情怀和依赖,那片红,是中国这位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对中华民族血脉红色基因的传承……

那片红,是中国的骄傲与尊严。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牵动着我的心弦,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胜利的壮歌。每当红旗升起,承载着我们多少骄傲与自豪?在中国的钓鱼岛上,五星红旗的高高悬挂,向全世界宣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钓鱼岛都属于中国且只属于中国,中国人民将捍卫我们的领土,捍卫那一片片红色。五星红旗的飘扬,将会让窥探中国领土的人,望而生畏。

那片红,是中国面对险恶的反抗斗争,是对未来的创新探索,是走向复兴的坚定勇毅。从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到振奋人心的抗日战争,从“东亚病夫”到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再到“复兴号”“神州”“天眼”……的飞跃。中国的红色足迹一步步创新时代,走向富强。中国这条沉睡的东方巨龙,欲欲腾飞……

我享受着祖国为我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憧憬中国的未来。我会谨记那片耀眼的红色,传承中国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奋斗。今天我以祖国为豪,明天祖国定将以我为傲。寻访红色足迹,争做时代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寻访红色足迹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题记

2017年9月3日10点整72发礼炮响彻了整个首都的天空,振奋了所有中华人民的心,震撼了整个世界!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的纪念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庄严而高昂的国歌声,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一段可怕的回忆,悲惨的回忆啊!无数祖国同胞为了现在美好的生活而战死沙场,无数无辜的人民死在敌人的枪击下,无数英雄好汉与敌人拼死争斗换来了如今美好的家园,请与我一起走进身边的红色历史。

今年8月上旬我来到了江阴的鹅鼻嘴公园,一只硕大的船只停留在一个三叉路口,看似它仅仅是一艘普普通通的农家渔船,它身后却藏有红色的记忆渡江战役第一船。那是一个历经血腥风雨的年代,这艘船在敌人的炮台下,来回运送战士了六次,减少了不少的伤亡。

深入公园,可以见到黄山炮台的遗址,它是,光绪年间,为防外舰入侵,特在此增筑炮台,使它成为中外闻名的江阴要塞。前进的征途上,血色记忆中的不畏艰难;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再向前。

8月底我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数字,大家并没有在意,但当你走上长城,你知道,你错了!远远望去,长城绿树环绕,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矗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当你踏上长城,就相当于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陡峭而崎岖的台阶,近一百三十度都陡坡,当我登上第一座烽火台时却已是气喘吁吁,举目远望长城气魄宏伟,雄伟壮观,分外妖娆,一种民族感油然而生:长城的修建工程有多浩大;长城上的战争有多残酷;长城上曾经躺下了多少祖国英雄好汉!

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悲壮的红色场面,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黄昏时刻来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坦克、步枪、飞机、炮弹、卫星……每一样武器都是当时革命人士智慧的结晶,每一样武器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抬头望向天空,火红的落日就像当年人们斗志昂扬的心。那是勇敢、顽强、坚定,排除一切障碍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回到潍坊,我来到了潍坊的烈士陵园,方形烈士碑亭高10米,飞檐翘角,熠熠生辉。一点儿也不逊于天安门广场前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高26米的纪念碑矗立广场中央,碑体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贴金大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手体。烈士陵园的各处建筑都深深的反应出战士们的伟大,与人民的团结!

红色文化是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的生动体现。寻访红色文化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更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记忆作文:寻找当年的红色足迹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眼间,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早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建党90周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身为党的阳光下哺育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精神!

尽管抗战已经过去多年,可还是有许多老党员与老红军。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老党员,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双脚已经不能活动,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之后的日子。他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最近的事情都已经记不清,甚至能把曾孙当成别人的小孩,把孙子当成小偷,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战的时候。当我去寻访这位老党员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睛似乎又亮了起来,龙飞凤舞的讲了起来:“我出生的时候,外国已经在如猛虎般的侵占我们的祖国,在我15岁的时候,我们那些孩子,每天都盼望着当军打鬼子。刚好晋江成立第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虽然不是打鬼子,但大家都很高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武装队伍。21岁,我成了党员。当上党员没几个月,我就被蒋军(国民党)抓去了。我原来的老伴当时也是党员,她去救我,结果被枪毙了,留下了大毛(指老爷爷的儿子)。后来,中共晋江县共委派人把我救了出来,我才知道我原来的老伴已经死了。我很生气,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发誓要打死蒋军,有好几次到鬼门关前走了又回来了。成立泉团晋江大队年5月)后,我也加入了。大队主动出击,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后来配合解放军解放晋江(8月31日),晋江才算解放了。后来,我的身子不争气,垮掉了,才停止参加党的活动。”

我想不到,原来,抗战有着这么多历史,共产党的红色足迹,早已经深入千家,造福万家。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党员,继续党的红色足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追寻红军的足迹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县组织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六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

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东洛乡的小水山,那里可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根据地。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子开到了大山脚下,我们开始步行。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森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树林,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

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在这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的故事。当时的红军被敌人围困在周围的大山里,饿了吃野菜,冷了躲进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药治病。就这样在这里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度过了三年艰苦的岁月。红军走后,敌人为了找到红军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里的老百姓都吓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后才回来重建了家园。

看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小山村,听着老大爷讲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烈士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一个个英勇牺牲的烈士,从一名名足智多谋的中国人,从一位位优秀的领导人,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中得来的!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时刻,寻访红色足迹”吧!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在井冈山成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1940年6月1日开始,胶东日军对招、莱、掖等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6月5日,扫荡的敌人八路军的五支队十四团。为了排斥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安全转移,十四团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的带领下,占领灵山高地阻击敌人。面对众多敌人,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备战,但由于我方寡不敌众,战斗十分惨烈,副团长宋子良、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相继牺牲,200余名净土以血染青山。

现在,新中国早已成立,改革早已开放,我们过着安静、舒适、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并且,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报效我们的祖国,把革命先烈的心愿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访红色足迹征文小学生

全文共 2092 字

+ 加入清单

进步的思想之花,在这里绽放;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从陆家嘴到石库门,从外滩到龙华,……它们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光辉时刻,铭记了建党初期的深刻印记。

建党九十周年前夕,记者华东红色之行的第一站,就从享有“红色之源”、“东方明珠”之誉的上海开始。

红色书籍再现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

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兴业路76号的这座青砖黛瓦镶嵌西洋雕花的石库门古朴庄重,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跟随讲解人员步入纪念馆,过去的故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随着人流,记者拾级而上,走进了二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厅。45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70多件,文物原件近120件,占展品总量的80%左右。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历史面貌,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历史背景、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情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全过程,展示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史。

展厅内,陈独秀、邹容创办的《新青年》、《革命军》;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李大钊的肖像照原件和他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图;中共一大召开的上海石库门民居和嘉兴南湖的红船……一一展现在游人面前。

为了生动地再现中共一大胜利召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陈列室内还按中共一大会议室原状开辟了一个蜡像室,用1:1比例还原了一大开会时的情景。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场景,定格了伟大的时刻:年轻的毛泽东目光炯炯,站立着慷慨陈词,董必武、李达等其他代表,或会心微笑,或侧耳细听,或伏案思考,或认真记录……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真实再现了中共创建时的伟大历史,生动反映了党所走过的波澜里程。展厅内人头攒动,气氛庄重肃穆,每一位瞻仰者都怀揣追思心存敬仰,他们在历史文物前驻足,在代表照片前沉思,在会议蜡像前默念。

来自苏州大学的一位女研究生在每一件展品前都久久伫立,她深情地说:中共一大就是一盏引航灯,凝精神聚人心,筑起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在这里追忆先贤、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就是要激励自己,用双手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小小客厅复原

中共一大会场庄严情形

从二楼走下去,穿过通道,记者走进了中共一大原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间18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辟为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

据解说员介绍,中共一大会议原址完全按照当年原样陈列。厅堂内,是雪白的墙壁,朱红木的地板,中央是一张铺着白色台布的长方桌,一盏有灯罩的白炽灯,吊在桌子的正上方,桌子四周摆放着12只圆木凳、2张茶几、4把椅子,整个会场显得异常庄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上海、北京、长沙、济南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张国焘主持。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制定并通过了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和“联合第三国际”;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确定: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并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使工会避免成为其他党派之傀儡”。大会还选举出了中央领导机构。

斗争年代最终确定

“七一”为党的生日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解说员尽管无数次向来访者介绍这段历史,但每次说起来还是充满感情。

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张玉涵告诉记者,当年确定“一大”召开日期颇费了一番工夫。因为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

至于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如今,“七一”已成为人们每年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部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亮说,由于今年是建党90周年,因此各地来访者热情高涨,前5个月访客就超过了19万人次,最多一天达到了5100人次。预计,随着7月1日临近,人数更会有所攀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追寻雷锋的足迹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三月,在暖暖的微风里悄悄来临,三月学雷锋,雷锋那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歌颂。无论是在哪儿,处处都有着雷锋的影子。

那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妈妈一同乘坐公交前往姨奶奶家。

因为恰逢节假日,车上的人特别多,只要稍稍不注意,就会踩到别人的脚。我和妈妈小心翼翼地上了车,极其困难地挤入了人群。因为道路的问题,公交一直处于颠簸状态。

终于,一个急刹车中断了这令人胃部不适的颠簸。只见一位年近古稀的白发老人撑着拐杖,慢吞吞地上了车。司机见了,便说:“有哪位可以给老人机让个座?”车厢中鸦雀无声,有的低着头玩着手机,有的连忙躲开司机的目光望向窗外。我皱了皱眉,心想,要是我有位子就好了,我一定会让给老奶奶的!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打破了尴尬:“奶奶,你坐我这儿吧!”转过头去,那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的小女孩。

一路上,女孩一直都是站着的,还是不是地和坐在一旁的老奶奶聊聊天。女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可以温暖人心的笑容。

雷锋精神永不磨灭,代代相传。也许,它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只要你弯一下腰,挪动一下身子,也许就能帮助到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访红色足迹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事迹,金秋十月,我们踏着凉爽的秋风来到梅县雁洋镇的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高两层,为现代园林式建筑,庄重典雅。纪念馆外观呈几何构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馆名,设四个展厅,“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系列,共展出叶帅各个时期的图文600多张,艺术品22件及一大批手稿、文稿、文献与实物史料,充分展现出叶剑英元帅崇高的革命风范,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伟大光辉的一生。

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像。铜像高2米,叶帅身着中山装,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在石头上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形态,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叶帅艰苦朴素、深入基层、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

领略了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一生,特别是在革命危难时刻的伟大贡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要向叶帅学习,学习他那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那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年幼时,父亲常教导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那时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要义。此次,我有幸参加了“红色追寻”采访活动,在车流如织的蔡锷北路边一个小小弄堂里,找到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里曾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先生的办公地。在旧址陈列馆里,一副字迹隽永的对联使我倍感亲切:“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心身事莫为。”

随行采访的文史专家介绍,徐特立先生1938年9月赴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途经湘潭,在一家油盐店住宿了一晚。当时店里几位青年店员围坐在徐老面前,要他讲革命道理。徐老从国家大事谈到社会生活,深受鼓舞的青年要求徐老题词留念。次年12月,徐老便履诺为他们题写了这副对联。

此联,语重心长。上联中的“家国”,应该是指齐家治国。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尔后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身心事莫为”,告诫我们,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的事情不要做。

今天重温徐老的金玉良言,感慨万千。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应该常读一些利于家国的好书,这对个人修身,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服务于国家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趁着好天气,我们来到了徂徕山游玩,山青水秀,景色美极了!忽然,一座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近一看,原来是徂徕山起义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它是1987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建的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

看着这座碑,让我心潮澎湃,想起当年的徂徕山起义!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队伍以徂徕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经过短期训练后,1月中旬,部队下山,沿泰安的茅茨、良庄向新泰进发。途中,得知敌人要从大汶口去新泰便决定伏击敌人以打击敌人、锻炼部队。部队从二、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寺岭村。下午15时,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向敌人猛烈开火,排子枪、手榴弹,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打响了四支队抗日的第一枪。但是战斗中,三中队班长杨桂芳在抽出大刀要冲上去砍鬼子机枪时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口儿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

徂徕山起义是山东省委直接发动领导的一次起义,发挥了山东抗战的源头作用、山东抗日队伍的种子作用,在山东首次打出了八路军的旗号,打响了山东省委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到一九三八年六月间,全省共爆发了十余起较有影响力的抗日武装起义,而泰安地区这两场起义为今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看着长埋在大山里的这些英雄,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些真的是来之不易,是先烈们为国捐躯,不怕牺牲,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走近英雄老人寻访红色足迹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太姥爷朱光武今年已95岁高龄。令我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是,他还是一位抗日老英雄,然而就在去年,老人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记得去年暑假我和班上的少先队员们一起参加关于太姥爷的“寻访革命英雄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回想起来成为了我最难忘的记忆。

那是2017年的8月16日,怀着对革命先辈崇高的敬意和激动之情,我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了太姥爷家。太姥爷动情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抗战经历。他们家当时7口人,6人参加抗日。他16岁参军,经历过1937年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他不但是一名抗日老兵,更是一名历史的见证者。1932年,他参加八路军,1945年攻打河北景县时,担任队长的他带领40多人和日军百余人持续战斗一天,并成功缴获日军34只枪和四箱手榴弹。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在书本或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故事和画面,就在这一天,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和感动。

太姥爷在作战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负伤,并荣获了三个一等功。在回忆参加过的平型关战役时太姥爷还记忆犹新,听太姥爷娓娓道来他和千百名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事迹,历史的昨天在我们眼前渐渐清晰,同学们纷纷留下泪水,为老人讲述的可歌可泣的这段历史,为老人坚持革命信仰的精神,同学们被深深打动着。这一次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从书本里和电视中真正走进每一个前来寻访的少先队员心中,成为了同学们最珍贵最深刻的寻访记忆。这一天,我们对这段厚重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从英雄老人身上,解读出了一种精神,那是革命英雄的精神;有一种力量,那是信仰的力量。

最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和太姥爷合影留念,英雄老人看着我们,也留下了欣慰的笑容。

通过此次寻访革命英雄老人红色足迹实践活动,使我们更加铭记了历史,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伟大的党。太姥爷和革命先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和革命信念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让我们一起弘扬传承革命英雄为祖国甘于奉献、挺身而出的信仰,继续追求探寻英雄足迹,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五四运动吗?还记得秋收起义吗?还记得万里长征吗?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在革命岁月中不可抹灭的光辉事迹。我们的先辈们为了革命,为了保护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到红色精神,组织五年级师生去烈士陵园为烈士们扫墓。我们捧着自制小白花,有说有笑地来到南阳市烈士陵园。刚一进门,我就被陵园正中间的墓碑吸引住了。只见那高耸入云的墓碑上刻着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去世的先辈:杜风瑞、彭雪枫、张星江……扫墓仪式刚一开始,陵园内的气氛就变得格外凝重,同学们都低下头,缅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

扫墓仪式结束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纪念馆。在馆内,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杜风瑞战士的故事:

1943年,杜风瑞刚满10岁,就给地主打长工,15岁,杜风瑞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杜风瑞从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空14师40团1大队当飞行员。1958年9月,杜风瑞所在的飞行中队,奉命奔赴福建前线,参加国土防空作战,此时,他刚刚结婚一个月。

1958年10月10日,在福建前线一次激烈空战中,他奋不顾身单独与四架敌机交战,在不到3分钟的空战中,一架敌机被他击落坠入大海。一架敌机的驾驶员被他击出了座舱。当杜凤瑞同志在连续打落、打跑三架敌机的同时,自己也被敌机偷袭负伤,不得已跳伞后,遭到敌人的射击,为祖国捐躯在空战疆场,年仅25岁。杜凤瑞同志英勇战斗的事迹,在空军中树起了一面战斗的红旗……

返校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同学们都恋恋不舍、不肯离开。最后,在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才不情愿的离开那南阳烈士陵园。

经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百折不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我们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寻访红色足迹,血肉筑长城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红色革命,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每个同学都在革命的熏陶下长大,却未真正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于我,亦是如此。起初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几曾为难。然而在看过《开学第一课》里面的一个革命故事后,虽未生在战争年代,却勾起了我满腔的热血,以及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珍惜。

国歌人人都会唱,其中“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句更是朗朗上口。正是这样一句朴实的歌词,实则蕴含着饱经风霜的历史。

在开学第一课中,秦怡奶奶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在1931年,日本军队就霸占了我们东北三省,而且他们一个劲的打到长城的脚下。我们的战士在这里,和敌人进行了很长的残酷的殊死的斗争。1933年3月11日,敌人进攻了古北口长城的防线。他们以重炮在长城上轰开了一个缺口,我们的守军兄弟们从三个方面涌来,在这个缺口上他们跟敌人搏斗。几百个人牺牲在这,他们的身躯将缺口死死堵住,让敌人不能进到长城的里面。所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当这样一段历史的故事从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口中讲述给我们,我想每个人在唱起国歌的时候,心中都会油然生出一种不一样的敬畏之情。那是因为,这句歌词并不是在编歌的时候编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用战士们的血肉换回来的,是革命的英雄拿自己的血肉填补的长城,建立的中国。

在那个硝烟满天的年代,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英雄通过殊死的搏斗,争取来的。多少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将他们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当号声吹响,或许下一秒他们就会永远的沉睡于战场之上,而他们丝毫不曾畏惧马革裹尸还。因为他们坚信,他们身上流下的每一滴血都是建立新中国的资本。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历史真真切切的流传了下来,其他的古国或多或少都因为外国的侵略而中断了历史。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可以完整的保存,都源于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英雄气概。每一个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的侵略时,都奋起抗争,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出一股劲,都会拼尽全力为了革命的胜利。

在那个血流成河的时代,像我们这么大的少年,都会参加抗日儿童团。尽管小小年纪,却从不畏惧牺牲,人人都渴望着有一把红缨枪。

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不需要我们去为了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遗忘革命的精神。每一位青少年都要时刻谨记着和平幸福的来之不易,在年少时认真读书,将来才能在祖国需要你之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祖国生养了你,你从小饮的是祖国的江,食的是祖国的地,你的血液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脉。既然如此,你又有何理由不去认真读书,回报祖国。

或许你认为和平会一直长久,或许你认为战争早已离人们远去。而实际上,世界并不是时刻太平。但就在此时此刻,叙利亚的战火还在燃烧。逃难的人民乘船偷渡,却时刻面临风打船翻的威胁。一个叙利亚的三岁男孩随家人一起乘船出逃,然而在途中遭遇风暴两只船全数淹没,没有一人幸免于难。男孩死去后被海浪送上土耳其的沙滩,引起了世界愤怒以及对于和平的呼唤。

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由“冷战思维”提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随着大量高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尤其是核武器的广泛发展与扩散为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想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部分人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规模遍及全世界的核战,这场战争将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最大浩劫。

而值得我们深思和庆幸的则是这场战争并未到来,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做到的则是牢记革命为我们留下的不朽的精神,并在生活中时刻谨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寻访红色足迹

全文共 1298 字

+ 加入清单

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近年已光顾好多次了,今天,选择在七月七日再次参观,别有一番心意,七十五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制造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以击败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占地600多亩的鲁南人民抗日红色教育基地坐落于滕州市大坞镇仁山,北依凫山山脉,西与微山湖红荷湿地相望。它由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滕州烈士陵园及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城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构建独特,气势恢宏。我们一行是由仁山的北面登山的,到达山巅后,首先瞻仰了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纪念碑碑体高38米,寓意滕、沛、峄三县抗日武装起义始于1938年,纪念碑上印刻着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各大战役的简介以及烈士的名字。碑名由滕籍参加起义的老战士、中共中央对台办原主任杨斯德将军题写,滕州市委、市政府为碑撰文,文曰: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抗战精神,铭历史而励节操,壮鲁南而兴大业……。整个塔身庄严,肃穆,令人心中涌起仰慕之情,顺着山间小道而下,在山道的两侧,错落有致矗立着绿瓦、红柱、飞檐挑角的12座烈士纪念碑亭。来到为保卫滕县城而牺牲的鲁南八师师长王麓水,抗击日寇、独守孤城、壮烈殉国的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的纪念碑亭前,他们当年浴血奋战的场景在我眼前飞过,回想烈士的事迹,令人感慨万千,被烈士们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抗击外敌入侵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先烈们的壮举,更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强烈地昭示着后人。

在鲁南人民武装起义纪念馆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滕县早期党组织的**史料和图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是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伟大壮举的最好见证,是滕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的再现。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了国民**军一二二师将士在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进攻面前,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誓与滕县共存亡的战斗情景,惨烈、悲壮场面使人震撼。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电影《铁道游击队》刘洪、王强为原型的洪振海、王志胜的照片,洪振海、王志胜等抗日英雄事迹经电影《铁道游击队》而传遍大江南北,在鲁南地区更是广为流传,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刘洪、王强,参加扒铁道、打票车、撞火车以及血洗洋行等有名的战斗,组织护送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安全通过铁路线,先烈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为后人敬仰。

最后,我们参观了国防科技城,观看了退役的飞机、坦克、大炮、运载火箭等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其中有红旗2型地空导弹、T62型坦克、122毫米火炮、歼六战斗机等,遗憾的是兵器展馆因施工而没有开放。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抗战精神,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家卫国牺牲的英灵,告诫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不要忘记**先辈,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珍惜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逝者已远,遗志犹温,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爱国精神,感恩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寻访红色足迹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红色经典,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伟人们的英雄事迹,领略他们的风采。

《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程,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在罗霄山脉中中段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的起。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井冈山这个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地发,曾在这里领导了秋收起义,处于两省四县交界处的井冈山,除了敌人在这里的统治力量薄弱,交通落后袱工递继郛荒店维锭哩,易于立足,自然经济便于生存等有利于武装割据的基本条件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易守难攻。

走进红军战士的生活,你会发现他们的艰苦生活,每个红军战士的头上,几乎都长了虱子,于是,在部队中就流行开了一句话:没有“牛头”不革命。

红军战士能有这种不畏艰苦,乐观向上的精神,得益于、朱德等军中领导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懂得了这是为自己而吃苦,是为了无产阶级而苦。

井冈山这片曾孕育了红军的土地,没有井冈山过去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革命之路的艰辛,并且学习了他们艰苦奋斗、坚毅不拔的精神。

暑假里,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去采访一个优秀的员,我左思右想,决定和钱思宁组成“红领巾记者团”去采访福利院的院长陈阿姨。福利院是一个令我觉得非常神秘的地方,里面住着一些被人们抛弃的孤儿,不过,他们在那里生活得于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是谁把这些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

7月20日,我和钱思宁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来到了孩子们的天堂福利院。随着钱思宁妈妈的带领下袱工递继郛荒店维锭哩,我们来到了陈院长阿姨的办公室,只见她大约50岁左右,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中镶嵌着几根银白色的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原先我喝钱思宁紧张的心情全部消除了,精彩的采访开始了:

“陈阿姨,您在这里工作了几年?”小记者钱思宁问。

“13年了。”

“您有几个孩子呀?”

“福利院里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看来,陈阿姨是多么关爱“她的孩子”呀!

“他们都管你叫‘妈妈吗’?”

“是的。”

“他们都患有哪些病呢?”

“有心脏病、唇裂、脑瘫等。”

“这些孩子生活得怎样?社会上是不是有很多人关心他们?”我紧接着问。

“他们生活得十分快乐,在院内有我们关爱孩子的叔叔阿姨们照顾他们;在社会上有老百姓、党员、政府和你们学生的关心,他们非常兴福,也谢谢你们多年来对他们的关爱。”

“您在这儿工作了这么多年,一定有不少难忘的事情,可以与我们说说吗?”

“在我工作的十三年中,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动得哭了,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有几个工作了的孩子给我送来了鲜花和蛋糕给我,他们还谢谢我这么多年对他们的照顾和关心。这令我十分感动。这些孩子是多么的懂事啊!”她的眼眶又有一点湿润了。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她和徐虎雷锋一样有员所具有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追寻你的足迹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题记

酒香绵绵,哪怕万里深巷,轻嗅这酒香,仿佛看到千年前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霓衣风马,衣袂飘飘,胜似下凡之仙,微醺的脚步下,踏出的是仙风道骨,步踏青云。

你,酒仙、诗仙,你浪漫无拘,笔下的文字弥漫酒香,带着你的潇洒,你的豪情,永垂不朽。

品着你的诗句,我会随你梦回盛唐,你踏着平仄,走遍大唐山河,在牡丹簇拥的亭台楼榭里,你令力士脱靴,贵妃磨墨,仕途上的你,虽不能春风得意,但文学上的你,才高八斗,雄心万里。若非不是你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后辈焉知贵妃仙容?

世间一切,瞬息万变,你洒脱弃了权势名利,仿佛这一双眸,可看透世间浮华,你选择了离开,离开皇权富贵,香车宝马,愿散尽千金,得一醉生梦死,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种豪情,何种洒脱,你精神中的高山,可穿梭千年。

你是酒仙,亦为剑仙,你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皎洁的月光下,你舞剑邀月而醺,你说你于此寻觅永恒!

翩翩白衣,气质值千金,茫茫历史中,你以笔作舟,以酒醉人,以剑舞志,我追随你的足迹,梦回大唐,看酒香缠绵,似落花满地,如逍遥羁鸟,一丝一缕入我的心间。

千年之后,纵青史成灰,酒香长在,豪情浪漫,犹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长征》,写出了红军行二万五千余里长征的辛苦,写出了他们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杨成武上将写的《忆长征》这本书,拿在手中倍感亲切,便一口气读了个一干二净。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三章《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他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毛泽东同志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现在,我们找到了两条船,每船只能坐20人,按这样的速度,我们一个月也不可能全部渡过河……”紧接着,毛泽东又说:“不过,我们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大河上的泸定桥!现在,我命令一连为敢死队,首先消灭泸定桥上的卫兵,再让大部队过去。”一连连长马上领命,连夜赶往泸定桥。当我读到这里,“泸定桥”这三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不觉得有种好奇心:这座桥只有13根铁索,怎么过去,一不小心就掉到下面汹涌的河流里,何况前面还有敌人的机枪扫射?只见一连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泸定桥,战士们都趴在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向前一点一点地移动。还有一些战友在后面掩护,保护前面的战士,那机枪“哒哒……”扫个不停。

当我军爬到桥的一半时,被敌人发现了,敌军发了一枚榴弹炮,没打着红军战士,打到了水里,水花溅起几十米,那景象真是相当的壮观。但战斗中红军战士牺牲的也不少。只见一个战士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一边扫射子弹,一边向前走,最后还是英勇牺牲了。班长死亡的时候,我记得最牢,班长因没站稳,一不小心摔下了桥,急中生智,一手抓住钢索,整个人悬在空中,下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河流,跌下去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我当时又为这班长捏了一把汗。但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摔进了河里。尽管红军最后夺回了泸定桥,但却丧失了多少英魂。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感慨万分。以前常听老辈们提起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他们口中是何等的艰苦,可是,今日看了《忆长征》,才发现真正的长征比它可怕,困难一万倍。吃树皮,啃草根,咬腰带,在没有了粮食的情况下,有多少红军会饿死;陷入流沙,遭遇暴雪,,子弹穿膛,有多少红军有苦说不。

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数爱国人士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来的,困难重重。我们这一辈的幸福生活,是十八路军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学习红军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书读完了,折页,归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主题征文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自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实施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中,红军长驱6.5万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中共“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欢迎董老》一诗中对长征经历的回忆可谓刻骨铭心:“十年前共征鞭北,横断山云桥陵月。荒裔深入地不毛,雪岭高跻天距尺”。当红军在铁路、汽车路、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用脚难走的路之间穿行,经过了包括苗、壮、彝、白、藏、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两亿多人口的广大地区,亲身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直至原始蒙昧时代的时空转换,大多数革命者真正懂得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样一番道理。

另一方面,长征之路又涵盖了若干中华文化的标志地。舜帝南巡零陵、大禹导引岷江、姜太公垂钓渭滨、诸葛亮渡金沙、唐三藏西天取经、石达开遗恨大渡河……这些史实和传说,人们并不陌生,但精神漫游和身临其境,其收获不可同日而语。“晒经山巅晒经关,玄奘东还曝经篇。羊肠直上通霄汉,银星缀臂似游仙。说大圣,笑语欢。昼夜两越晒经山”——张爱萍《翻晒经山》,生动表现了在新的军事方针指引下,红军将士跳出敌军包围圈后,心中洋溢的积极乐观情绪。聂荣臻《吾非石达开》,更从大渡河畔石达开部全军覆灭与72年后红军胜利过河的古今对比中,揭示了红军超迈前贤的惊天神勇。诗中云:“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作为三军统帅的毛泽东,更从祖国壮丽山河的跋涉征程中、从现代战争奇观的英明塑造中,获得了救亡民族、重整河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其《沁园春·雪》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字字千钧,句句铿锵。令人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对民族前景的无比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一次探求马列真谛的铸魂之旅。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懈求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民族之经典理论。

伍修权《历史转折》中云“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它描述了红军将士在面对军事失利的惨痛教训时认识到,照搬照抄洋教条,中国革命就会被彻底葬送。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所坚持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战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朱德《遵义会议》中言:“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此后,红军卸下思想包袱,摈弃军事教条,演绎了四渡赤水、彝海会盟、飞夺泸定桥等一幕幕威武绮丽的战争诗篇。长征历经惊涛骇浪、一波三折,直至乘风破浪、波澜壮阔。于是,张宗逊《忆遵义战役负伤》中言:“泽东路线三军戴,胜利会师到渭阳。”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一次承启革命经典的传薪之旅。任荣《浣溪沙·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言:“万里铁流辉史册,薪传踵武战歌洪。”在长征之前,中外历史上也曾有过亚历山大东征、汉武帝反击匈奴、蒙古军队西征、玻利瓦尔解放拉美等军事远征。但唯有红军的长征孕育出了如此之多的诗词佳作,铸成了永彪史册的军旅文化经典,为革命理想教育提供了绝佳教材。

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言:“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它记叙了在敌人重兵进攻之时、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前,红军将士始终对党的领导和革命理性矢志不渝。萧华《长征组歌》中有经典诗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更是对红军长征的“炼狱之旅”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国自古至今的英雄主义经典,有勾践“卧薪尝胆”、岳飞“直捣黄龙”、秋瑾“要将乾坤力挽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奋斗和牺牲。长征则在民族命运危急的历史关头,树立了旷古未有的精神丰碑——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突破嘉陵江、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役所呈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斗意志和顽强作风,为之后的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充足精神养料,更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如刘瑞龙《破阵子·红军长征五十周年》中言:“围追堵截成幻梦,铁流转战自英雄,豪气傲苍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饱经沧桑,却又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志士,也激励无数的炎黄子孙奋发向上,虽然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今时今日,我们依旧要问那些’‘经久不衰’‘的先贤们学习,既要不断进取又要勇乘着时光机,来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身边,走进她足下的世外桃源,看到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交错的小路和世外的居民们不禁一阵感慨,陶渊明描写这样一个和平安然的世界难道只是为了贪图享乐?或许不是吧,当时的社会黑暗,战乱的频繁才会使得陶渊明去描绘一个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体现了他对这种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处在安定社会的我们,不曾经受战乱之苦,不更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勤奋的向目标奋斗吗?

伴着飞逝的时光,来到北宋文学家曾巩的眼前,了解他所著的《墨池记》中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王羲之的字体我们都不陌生,但却很少有人知晓的他字到晚达到精湛水平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是要花多少时间,练多少字才能够做到把整个池的水都染黑。即使他如此努力,也只是到晚年才得以成大器,说明他的能力,是凭自己不懈的努里最终达到的。我们现在学习,不一定马上有所获,就像昙花一样,要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最后,让我随着历史的长河,飘荡到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领导人更是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能。单就一首《少年中国说》中所表现出的磅礴气势与无限希望令人啧啧称妙。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未来属于少年人,少年时未来中国的一切。虽现在还力量单薄,但是“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我们青少年所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从现在开始,积极进取,发愤图强,把未来属于我们少年的中国,变得更加辉煌。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火的俘虏。向我们的先贤学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矣”。不要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