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鲁迅的作文优秀通用20篇

鲁迅先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鲁迅的作文优秀,欢迎参考。

浏览

1856

作文

1000

我从书中读鲁迅作文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隶体“一”字的胡须,瘦瘦的身材,鲁迅先生的外貌是这样特点鲜明。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我渐渐开始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能忘却,并深深喜欢着。

少年闰土是鲁迅儿时的玩伴,每逢下雪,我总能想到《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场景,我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在雪地中“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那一定是件很快乐的事。

百草园和三味屋是鲁迅儿时的游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百草园中所体现出的大自然的美妙,让我心之向往;儿时天真烂漫的想法,让我忍俊不禁。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虽枯燥乏味,但仍不少妙趣横生。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下课后便跑去后面的园子折腊梅花、寻蝉蜕……先生读书时非常入神,鲁迅便在此时开小差。

鲁迅先生笔下书写的童年并没有运用许多华丽的词语,反而朴实、风趣、生动。除了这些追忆儿时往事的著作,鲁迅先生也同样写了许多批判、揭露现实社会的小说。

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孔乙己》,通过塑造孔乙己这样只懂大量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从而暴露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也做出了一个警醒——不要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教解刨学的老师,给了鲁迅许多鼓励,脑海中记着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时的认真,心中想着藤野先生的简朴、用心治学、关心学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我从书中读鲁迅,读到的是一个真实、朴素的鲁迅。他的作品,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从书中读鲁迅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鲁迅祝福读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无意间,我看起了鲁迅的小说《祝福》,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题中的祝福,主要指主人公的“四叔”家——鲁镇的一种民风民俗。但读完整篇文章后我才发现这个“祝福”更带有一点讽刺意味。

祥林嫂,一个生活中充满悲剧的大嫂。文章的一开头,他便是以一个乞丐的身份出现的,可是他却没找“我”讨钱,而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我”却是一种“说不清”的回答,以至于祥林嫂在夜里便死了……

祥林嫂不是鲁镇人,是“我”四叔在一年的冬初,从老卫婆子那里买回来的,原来祥林嫂的老公死了,她的婆婆便把她卖了过来,虽说他是个寡妇,但干的工多,“四叔”也就把他留下来了。

后来他就被她娘家人拉走当别人家的媳妇了,而且生了一个儿子。可好景不长,男人断送在伤寒上,儿子又因看管不严,给狼衔去了,只好又把她领来了。

可有因她败风俗,祭祀时便不让她插手,一切饭菜,都由“四嫂”做,否则,不干不净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最后她越来越不中用,只好叫她会老卫婆子那里。

最后不用我说——她死了……在“祝福”中,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心目中的鲁迅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这么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一件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像一个隶体写的“一”字。他,就是我十分敬佩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许多名着、文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写的文章写后记。逝世前一天,还要记日记。正是因为鲁迅先生这种与黑暗斗争的精神,使毛主席十分敬佩他,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是一个关心人民的人。

有一次,一位车夫的脚被玻璃碎片给扎伤了,被鲁迅的侄女的爸爸看见了,他告诉了鲁迅先生。不久后,他和鲁迅先生一起拿了绷带、硼酸水给了那个车夫治疗,侄女的爸爸先夹出碎片,鲁迅先生再用硼酸水洗干净,敷上药,包好绷带。之后,把剩下的药和绷带给了那个车夫,又给了他些钱,鲁迅先生叫他在家里多休息几天。

鲁迅先生死了以后,他的女佣阿三回忆鲁迅先生生前所做过的事,她说,鲁迅先生逝世之前,病的十分严重,还三更半夜写文章,可鲁迅先生依然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劝女佣阿三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他那关心大众人民,关心后代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故居随想_800字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一方水土的她——古城绍兴,以古朴典雅、恬淡清幽的面容吸引着大批游人,却以一个不苟言笑的老人般的庄严述说着二千五百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治水英雄”大禹、“书圣”王羲之、“鉴湖女侠”秋瑾、更有一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让我的内心莫名的激动……

一个星期天,我和伙伴们结伴而行,一同来到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一到那儿,我们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驳的木门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鲁迅先生的铜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铜色,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着,心潮起伏,不禁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而钦佩不已。

我们穿过窄窄的青石铺成的过道,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四方庭院,一股压抑郁闷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儿时所谓的“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天地。随后又来到了当年鲁迅的卧室前,只见折叠整齐的素色被褥,端庄厚重的木床,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以及桌上油黑的茶壶水瓢……一切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当年鲁迅舒适安逸的童年生活。一路七拐八弯后,我们穿过了一座拱形门,游历了鲁迅儿时戏耍的天堂——百草园,现在的百草园早已分不清哪棵是高大的皂荚树,哪棵是结过桑椹的桑树,只有一堵半人来高的泥墙,想必就是当年鲁迅拔何首乌弄坏的墙了……眼前的一片萧条荒凉,丝毫没有让人产生凄凉之感,反而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绍兴,竟然还保存着如此古老悠远的历史风貌,到底是绍兴的现代化留住了文化历史,还是绍兴的文化历史促进了现代化……

在联翩遐想中,我们走出了鲁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两旁的商店起劲地吆喝着琳琅满目的绍兴土特产:甘醇清香的古越黄酒、令人回味无穷的茴香豆、乌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时的我们,感觉像是走进了鲁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无比的气味随风袭来,“啊,臭豆腐!”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我们循味找到了一个油炸豆腐摊前,只见一个头戴乌毡帽的青年人正神情专注地炸着臭豆腐,“那……那不是闰土嘛!”一个伙伴脱口而出。大伙儿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着,说着,感受着古城绍兴的无限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致鲁迅先生_8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鲁迅先生

曾在万般无聊、思想矛盾之际偶尔细读先生的着作。早闻先生大名,如雷灌耳,说实话,第一次看先生的佳作纯属碰巧。那时的我因新闻中社会人心的青红皂白而烦躁,思想处干矛盾之中,于是顺手操起一本不久前买的新书醒脑。我从看的那时起,浮躁的心情缓缓沉静,思考的问题迎刃而接。本能告诉我,写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怀着惊佩的仰望的心情看了该书作者:鲁迅。也就是您一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再看该书书名:《朝花夕拾·呐喊》。无知的我竟让文豪的佳作在书架躺了数日而不阅!我庆幸认识您的着作没有太晚,那时的我年仅十三岁。

是什么让我对您如此敬佩?是您的才华?是您的名声?还是您的高尚品质?这三者都是。从上小学起,眼中就闪现过先生的大名,从上小学起,耳边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早就像一览先生杰作。

从儿时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长大的《藤野先生》,我了解到先生的经历往事,更了解到先生是为国民思想解放而奋笔工作。您用硬笔加巧手批评封建社会国民腐败思想,您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忘我工作,您把时间当海绵里的水不断挤压。您痛恨落后的封建思想,您切齿无用的封建礼仪,您在呐喊:救救孩子!最后,您升华了,挽救了数万万国人,唤醒了雄狮。

尊敬的鲁迅先生,我从您那不仅认知到什么叫作才华,更明白了什么叫作精神!请允许我向您致敬!

XXX

2015年4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迅故里一游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公交车的颠簸,我来到了鲁迅故里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浮雕,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鲁迅故里。我想这下可以见识见识鲁迅故里的风采了。

鲁迅故里的土特产和古玩不计其数,都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进去之后,就有一阵臭豆腐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就连忙跑到卖臭豆腐的地方,买了一份。

鲁迅故里的臭豆腐可是颇负盛名!那个臭豆腐炸出来的臭味越浓越好吃。我吃了一个,那种滋味比得上山珍海味,外脆里嫩,包裹着金黄色的脆皮。脆皮一下子脱落下来,剩下的洁白无瑕的豆腐柔嫩无比,望着湖畔上漂泊的乌篷船,吃着本地的土特产——臭豆腐,也是颇有一番风味。

我们在一弄堂口歇脚时,看见一位工作人员在给陶瓷釉彩。

鲁迅故里的陶瓷也是挺有名的。陶瓷的做工精致,巧夺天工。我也来为陶瓷釉彩。我先是在瓶中央画一个人,那个人手里拿着一朵花,瓶口染成红色的,代表喜庆,瓶底就画一个福字。瓶的边缘我就画了几棵小草,就完成了我的著作。

紧接着,我就走进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里最著名的就是鲁迅的故居了。鲁迅的故居分祖屋和故居,祖居是鲁迅爷爷的爷爷住的,跟鲁迅无关。最主要的就是鲁迅故居了。最让我感到稀奇的就是鲁迅的仓库。鲁迅的爷爷是清朝时代赫赫有名的大官,家财万贯,但由于最后家庭破落,只留下了套祖屋给鲁迅和周作人。鲁迅的仓库下面有一口类似井的一个大口,里面是个地窖,是专门窖藏酒的地方。也可以根据地窖改变地面温度。

最后,就是百草园了,百草园有一个石井,是周家汲水浇地之处。童年鲁迅经常在这玩耍,在石井上跳上跳下。

由于鲁迅故里的景物太多太多,我就不给大家一一道来了。鲁迅故里闻名中外,景物数不盛,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我们随同他们一起浏览了各个景点。

鲁迅故里,虽然没有像五彩池一样的色彩缤纷,也没有像泰山一样高大雄伟,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那种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走近鲁迅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的。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从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在每天店铺和药店的循环往复之间看清世态炎凉;从绍兴到南京学洋务,在奚落和排斥中与亲人分离;从中国到日本致力医术,在外人的歧视中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从彷徨到呐喊,在万难被毁的铁屋中大嚷挽救将从昏睡入死的民族……谁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在我认识的人中想来也只有鲁迅了吧。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政府的“围剿”和迫害,面对“御用文人”的诽谤和风刺,面对广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敌人顺手一击的讽刺,现在看来更像是驱除寂寞的苦药。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却无时无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后人。读过鲁迅的作品,个个丑陋的中国人: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劣、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它们的种子,行走在社会上仍处处可见。鲁迅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着当时甚至现今的社会,对丑恶,陋习,弊病进行着无情的揭露批判,多么深刻,却又多么寂寞。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却又必须走近的。鲁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渊中,发出刺眼的光亮,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走近鲁迅,便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包含着勇气、热忱、客观、严谨的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以鲁迅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全文共 833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yjbys作文网整理几篇关于鲁迅的作文。

鲁迅的眼作文1

我一直相信,无论长夜漫漫,无论前路迢迢,总有那么一双眼睛,能穿透历史的阴霾,看尽沧桑流转,看透世态炎凉,一如锋利的长剑,刺破浮云鄂未残。

迅者,从走卂声,疾也。先生的一生,如他的笔名,满是飞越与奔跑,奔向他进取、正直、从容的眼所憧憬的前方。尽管时光如梭,曾经的景象已不可察,我亦能从残存的光影中,得窥其眉目英朗,即使相隔百年,自让人心生敬意。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照片中先生的眼总是各向上看的。上眼眶曲成下压的弧线,仿佛满弦之弓,蓄势待发,顶着不断上挑的眼珠,别有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样的人,别人说他不懂人生,把眼光放在脚下,求个安逸,保全己身,便已足够。我想,先生即使“懂”,大约也是不屑的。“不满足”造就了他的不平凡。从路矿学堂到仙台学医,从受尽歧视的华人到以文为戈,一往无前的战士,他一步一步前行,走出世上本无的新路。原来,他的眼是窄小的,容不得太多,容不得自身的学术不精,容不得世道的黑暗阴沉。他不满足,于是试图改变,所以他总目视上方。或许也只有深邃浩瀚的苍穹,才堪与之对话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睫毛上扬,眼神中满怀着期待,先生似乎有许多要倾诉。统治者的屠刃和燃尽思想的烈火,产生了无数的病态麻木、自甘为奴、逆来顺受的眼。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什么都可以被洗尽,只有大脑不能,思想是凤凰,是焚烧不尽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消灭。怒目圆睁,满怀愤慨和怜悯地看着眼前悲哀的世界,那眼神足以让任何阴险和野心勃勃的人心怯胆寒。是的,无须沉默,伴随着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而来的,是《彷徨》、《呐喊》、《华盖集》……我终于明白先生眼中的期待,就让他在愤怒中嘶吼,去振醒人心吧!

“当我成尘时,你会见我的微笑”

岁月总是无情的。先生眼角拖起长长的皱纹,载着沧桑与疲惫,摧残着他。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黑夜,先生苦撑起他早已困乏不已的眼,坚持着他的坚持。先生的眼,浑浊又澄明,那疲乏背后所掩藏着的是从容与无悔。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价值,在他那里获得了平衡。正因为时日短暂,才需要夜以继日的奋斗。被辛劳击垮的先生,还是从容地离去,没有冠冕堂皇的言辞,只留下几件小的心愿。只是他的眼,依旧如光耀一般,闪在民族的血液深处。我这才发现,他的不平凡中,其实又包含着平凡,而这平凡,却透出别样的卓越。

而今,斯人不复,而先生的眼,依然承载着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激励我辈。所以即使那些“当代的阿Q、孔乙己”试图将他的文章从学生案前的书本中移去,却也只能是显示他们的心虚。那眼神,早穿越时光,满含骄傲与不屑:“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是的,他们害怕,害怕有一天这个国家出现千千万万个鲁迅的眼,那进取、正直、从容的眼。

然而此日不远。

我一直相信。

专家点评:

作者细致的观察,加之凝练的文字,将鲁迅的一双眼睛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先生的眼里有愤怒,有从容,有无悔,有哀伤……在作者的笔下,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描摹人物而能到达如此境界,工夫不浅。

鲁迅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2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我与您已阔别整整二十年了,我多年以来十分怀念远在日本海东岸的恩师,想必您的身体还安好吧?由于琐事烦扰,一直没有时间给您写信,还请先生见谅。

当年因为我觉得中国是个弱国,犹如一个身患各种痼疾的中年病人,内忧外患,被称为“东亚病夫”;仅凭医术是无法治愈她的顽疾的,我由衷地意识到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回国弃医从文了。由于当时的情形实在不便对您直说,所以在离开仙台前夕向您撒了谎,您应该不会责怪我吧!

您没有民族偏见,使您在学生会干事写匿名信向我寻衅时为我解围;您治学态度严谨,是您为我细心地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您以宽大的胸怀、公正的态度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您对我极大的关心和鼓励始终激励着我前进,您的谆谆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间。您是令我终生感激的恩师,您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早年我在东京的时候就下定了救国救民的坚定决心,我剪掉了辫子,并用一首诗抒写我的志向:“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今我一展抱负的时候到了,我决心和我的同道们一起奋力呐喊,推广新文化运动,以寸笔为匕首投枪直刺反动势力的心窝。为了救国救民的光荣使命在黑暗中战斗!尽管有很多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指责我、批评我、攻击我、迫害我,但我身后却有亿万爱国青年和人民大众支持我、拥护我、爱戴我、敬重我,所以我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希望您一定理解我这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民国十四年十月

专家点评:

这封鲁迅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情真意切,观点鲜明。在信中,作者告诉藤野先生:“中国是个弱国,犹如一个身患各种痼疾的中年病人”。书信的结尾再一次表示敬佩,首尾圆合。

给鲁迅的一封信作文3

亲爱的鲁迅:

又想起了你。

我是一朵野花,不起眼的野花。我不美,鲜艳的红色让人感到恶俗,羸弱的绿叶,纤弱的茎让我看起来随风飘扬,小小的花托彰显的只是我的渺小。我孤独,我无助,我害怕。我从小便是自己一花,本有几颗年迈的老草陪在我身边为我遮风挡雨,可是,他们也都不见了……我亲眼看着他们释放出最后一口氧气,亲耳听见对我说最后一句“别哭”。他们走了,安详的走了,留给我的便是那好似涟漪的点点愁绪。

幸好,他们走后半个月便有朗朗读书来陪着我了。自从知道这个消息,我心底便洋溢着淡淡喜悦。

我清晨一张开眼,我便能闻到那香醇墨香。我最喜欢那些人上语文课了,语文课不比数学要画图,我太矮,看不到,但是语文课上我就可以听着老师学生们的读书声,讨论声。不时的笑了,因为那些都是我所向往的。喜欢语文课不止因为我听得懂,更因为那老师,他的声音像那几颗年迈的老草的声音。

那天,是我第一次听见你的名字。他们说,你的笔名叫鲁迅。

我清清楚楚得记得,他们念的那篇课文是《故乡》。我读懂了那是你对回不去的时光而感到的悲哀。闰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闰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你的闰土变了,我的老草也走了,再也不能为我遮风挡雨了,甚至不能让我再说一句:“我很好,别担心”。那一次,我歇斯底里得哭了。

时光如白驹过际。转眼几个月又过去了,我依旧沉浸在悲伤中不可自拔,想着你当年面对闰土的同情与悲伤,想着老草带给我的感动与离殇。可是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也该走了。

可是我还有三个心愿,完成了就好。

第一个愿望:我还想再听一次那个语文老师的课,听他的教导。

终于,我完成了第一个愿望。

第二个愿望:我还想再听一次《故乡》。

支撑了三天,我已经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我终于听到了那梦中的故乡那已变的闰土和你那无尽的悲伤,可是,又有些不同了。你的悲伤中仿佛又多了些什么。

是什么呢?等不及我的思考。

是否是回光返照,为何我的心忽然清明了,懂了,原来是你那悲哀背后的奉献!

我该完成第三个愿望了,我愿和老草一样释放出最后一口氧气……

永别了鲁迅先生,你的悲伤陪我走过风风雨雨。我终于在最后一刻懂得了你的奉献。也懂了为何老草走了后的离殇久久不散去。也懂得了为何我会喜欢那位语文老师。

现在,我只是春泥。

精神永存!

一朵不起眼的野花

专家点评:

这封“给鲁迅的信”,取材新颖,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词语时尚,且能联系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全文语言表达也很灵动,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归中国,从寿老先生到滕野先生,从长妈妈到闰土,从孔乙己到阿q,鲁迅先生留下可他无限的欢笑与回忆。深深的抒情和呐喊,也许他曾彷徨,也许他曾犯下过许多的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内心世界,他是一个严格意义的真正的人。

总忘不了鲁迅先生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文章。自然,每年的十月十九也会沉哀自己的偶像——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几度误解,几度怀疑,几度逃避和疏远,终究还是回归了。现在我们读先生的文字,或许会觉得它过于冷峭,过于沉重,讽刺性强,“骂人”水平高,甚至有人就是冲着后者而来的,全凭好玩。的确,先生是缺乏梁秋实的闲适,林语堂的“性灵”,周作人的散谈,朱自清的深情,徐志摩的诗情画意。然而,如果那个时代只给我们留下吟风弄月的感性文字,只留下一片悠然淡漠的文人趣味,那我们又怎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那个时代,在我们眼里恐怕只有一具时间的骸骨罢了。

是什么让时代在进步?有人说“是经济”。“错!”“是精神!”是精神让一个国家进步,是精神让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而鲁迅先生赋予我们后世的千万子孙,正是这种义无返顾,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旷世忧愤,用一支如太史公一样的奇崛文笔去书写黑暗,他义无返顾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吊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亮今天。记得有许多人曾问我的偶像是谁,当我毫不犹豫的说——鲁迅先生是,他们竟笑我落后,腐朽,那么多的“星”不追,偏偏追崇这早已作古的风霜人。我对这样的回答总是感到深深的悲哀。

难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了?已经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了?难道先生已经是文学意义上的一笔而可以轻轻带过?已经作为一份文化遗产而被束之高阁了?当我们在喧嚣中无法自拔时,一颗浮躁的心怎能容得下那充满痛苦的灵魂拷问和锋利的匕首投枪?看看老一辈学人:今生今世,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们无法看到心灵深处的鄙陋;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那片高洁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的了解中华!

是的,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有人读,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亘不绝的传下去。先生一直在以一种父亲般的博大胸怀宽容着我们。他在等待,等待我们走出浮躁的心海,等待我们带者一颗不沾染世俗习气的心,去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言辞犀利,视角独到,富有丰富的意蕴,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突出,活灵活现,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层层深入,层次分明,构思大胆新颖、有独创性。

爱时间等于爱自己——读《鲁迅爱惜时间》有感作文5

爱时间等于爱自己——读《鲁迅爱惜时间》有感 老师发下一张题单,上面有一篇文章——《鲁迅爱惜时间》。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抓紧时间,为人们多做一点贡献。鲁迅这种爱惜时间的精神难到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完这篇文章第一遍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

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读完这篇文章第二遍时,我又想起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时间是一去不反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正所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嘛!

专家点评:

本文是对《鲁迅爱惜时间》这篇文章的读后感,作者先大致叙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用富兰克林的话引出文章的主题——爱时间才能使生命更充实。紧接着作者对时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将时间比作射出的弓箭,展现时间的飞速流逝,然后联系到学者李大钊珍惜时间最终成为著名革命家、思想家的事例,得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为国效力的结论。

鲁迅的乐园——百草园作文6

因读了一篇鲁迅爷爷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于鲁迅小时候百草园的欢乐与三味书屋的乏味,我真想亲身感受一下,于是硬缠着爸爸带我去。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在鲁迅东路上,其实这条路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但这个暑假却被封了,到处是建筑工地,马路也变得坑坑洼洼的,好不容易来到三味书屋却因改造上了锁。好在三味书屋我已去过,是前年暑假拍小鲁迅的MTV的时候去的,印象还是深刻的。记得书屋很狭小,屋内黑暗闷湿,木格窗透入的光线让人感到压抑。先生桌上有把戒尺,那是专门用来责罚像我这样顽皮的学生的,先生后上方有一块扁,上写“三味书屋”,其意可能是酸苦辣吧,至于甜那是定不会有多少的。扁下是松鹿图。上课时老先生领念,我们跟着读,先生摇头晃脑沉醉在文章里时,我们就趁机逃到后花园去玩耍,当先生听见周围没动静时,就会回过神来说:“人都到那里去了?”“哈!哈!哈!”这个“老糊涂” !

望着三味书屋那二扇紧锁的黑漆竹门,我不免有些失望,手扶着莲花形的桥墩,叹它似老先生一样显得苍老而斑驳。眼前的河水中有几条小鱼围着只乌蓬船上下翻腾着,我不由得坐在门前的木栏上静静地注视着它们,任时光从我身旁静静地流过,任思绪飞扬,飞向那快乐的百草园……

鲁迅书中的百草园非常大,内有高大挺拔的皂夹,碧绿的闪着晶莹珠儿的青菜,还有紫红的桑椹,更好吃的覆盆子,就是扎上半身刺,能吃上一两颗那也是很高兴的。我不知道什么是覆盆子,可能就是我常摘的红珊瑚似的野草莓吧。知了声从园内远远传来,参差的长吟,鸣声悠长而不噪,很是好听。至于那肥胖的黄蜂、喜欢唱歌的油蛉子,一啸冲天的“叫天子”我却并不陌生,因我家就住在山边。每天就是它们吸引我的眼球并伴我入睡的。

百草园里故事很多,其中的美女蛇不光使小鲁迅听后胆战心惊,我读后也是一样,每天晚上睡觉总忍不住会去看那舞动着的白窗帘,它会变化出什么?大肚和尚、摇曳的小树、飘摇的极光……但当它要变成美女蛇时,我会急忙翻身,用毛毯子盖住头,虔诚地呼唤飞蜈蚣,实在挺不过去就只能叫爸爸妈妈,还谎称要上厕所,看来小鲁迅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突然我觉得鲁迅离我是那么近,近得我可以拉着他的手一起去钓龙虾,一起去摘野草莓……

“潇逸,还愣着干什么?回家去吧。” 爸爸的轻声呼唤让我回过神来,就这样回去?我心有不甘,执意要去百草园。在我的执着下,爸爸或抱或搀地将我“护”到了鲁迅故居。天哪,二扇大门紧锁着,完了,来的不是时候!但这却激起了我更大的好奇心,用力推着门,从门缝中向里张望,极力想看出点什么,但里面黑呼呼的,什么也没有,唉,只能打道回府了。

其实在我的心中早已有百草园了,那就是我的快乐天地——窗外的鹿池山!那有:春天雪云似的开满层层白花的梧桐林,繁荣的狗尾巴草,幽静的石板路,红蜡般的石榴花,三角形的“酸叶子”,还有缓流桥下的大螯龙虾,马尼拉草地上的滑滑梯和秋千,最令我高兴的是山脚下的泳池,炎炎夏日可以尽情玩我的“狗爬式、水中空翻了”。真是

“山碧碧,水涟涟,

云淡天高尽欢颜。

人间胜景此处有,

常使儿童乐忘返。”

啊,百草园——我心中的乐园!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游记类文章,作者通过游玩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百草园的美景和游玩的乐趣。文章语言自然优美,感受真切,文章既赞美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给鲁迅爷爷的一封信作文7

敬爱的鲁迅爷爷:

您好!

您可以说是我们绍兴的“大恩人”呢!是您那充满智慧的头脑加上一双魔术般的手,写出了赞不绝口的文章,这使您的故乡——绍兴,增添了许多光彩。可是,鲁迅爷爷您知道吗,如今的绍兴,已经是一个奔向了小康生活,美化了环境的绍兴,是一个改头换面的绍兴了!

鲁迅爷爷,我记得您曾经写过这样三篇令我深记的小说:《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其中《阿Q正传》中的“阿Q”,那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在我们现在的绍兴,每一个人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他们出口成章,而且还会了英语呢!鲁迅爷爷,以前您读的都是私塾,而我们现在,读的都是一所所美丽的学校。我们现在的学校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宽阔的大操场,还有那设备齐全的电脑房、书画室……正是在正样的环境中,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从学校走向了社会。

鲁迅爷爷,您以前走亲访友都是坐着乌蓬船进出的吧!现在,在我们绍兴,纵横交错着一条条宽阔的大马路,有解放路、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其中有一部分的路,都是市政府近几年建设起来的。在中兴路与昌安街之间还耸立着一座宏伟的的立交桥——昌安立交桥。在城与城之间都是由一条条高速公路连接而成的。鲁迅爷爷,您知道吗,如果我们现在想到杭州,那只需花上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鲁迅爷爷,您知道吗,现在我们绍兴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城市了。因为绍兴是一个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等等,而且还有那风景优美的东湖、吼山,有书法胜地兰亭,还有经过人工雕琢的柯岩。另外,鲁迅爷爷,在以您命名的鲁迅路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店,真是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很多人都是因为知道了您,才认识了绍兴,在绍兴,您笔下的一个个人物,都成了商家的“招财宝”是您给绍兴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鲁迅爷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的故乡——绍兴,将会变得更加地美丽,更加地富裕,更加地熠熠生辉!

一个21世纪的小学生

****年9月7日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以书信的方式,讲述了鲁迅文章对作者的影响。文章运用第二人称,面对面地进行感情交流,显得亲切,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语言简洁直白,有感染力。

文坛的灵魂——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8

朋友,请容许我先收敛一下沸腾的心绪,让我再梳理一下杂乱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间搜寻那最铿锵、最芬芳的词句,向你再叙他奇伟的平生。

记不得是第几次提及鲁迅先生的名字,心中却仍是初识一般的激动,那跳动的文字呀,又在我心头流淌了:“希望是附属于未来的,有未来,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他是黑暗中的明流。在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世界里,铮铮傲骨的他,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审视这个世界;以一种鹰般犀利的目光傲视那群无耻的政客。他恨、他怒、他诘问、他嘲讽,他那烈酒般的文字呀,浇灌整个中华大地――他期望民众的觉醒。

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告诉青年们光明的所在,他指点后来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诲导,他谆谆规劝。他问苍天也问自己,这世上还有没有吃孩子的人?或许还有。于是,他义无反顾,奔走呐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呀,奇伟、高大,带一股凛然的芬芳,在隆冬中茕然独立。哦,是的!独立!他蔑视着官僚走狗,他不屑于“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谓的“学者教授”……他——便独立着,永远走那条通向远方的“新路”。走呀,像那执着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与芳馨,等后来人去收获!即便在国民政府的通缉下又何尝伫足?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笔,筑就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便是一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呐喊呀,是何等振聋发聩!当这一切的一切成为人们的共识,他在人们的心中便越发伟岸,尽管他的身影在历史的那头悄然隐去……

“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文坛从此感彷徨!”而今的人们品读他的文字,如此哀惋叹息,可又有几人识得他奇伟的人格呢?这是在浊世里永不屈从的人格呀!这是在迷惘中永不退缩的人格呀!这是带一身凛然正气,独立于天地之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贵人格呀!

我手捧一本书页泛黄的《呐喊》,望着扉页上那个清瘦的身影,精神恍恍惚惚: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有一座突兀的峰峦。峰巅之上,一柱刚直奇伟的松树傲然耸立,一股浓浓馥郁、催人警醒的生命芳香喷涌而出……

专家点评:

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年,对历史进程的了解如此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此到位,无疑得益于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文化积累。这使本文首先具备了一种震慑人心的穿透力量。文中,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引领读者感知鲁迅先生奇伟高大的人格形象和浓浓馥郁的生命芳香。“他是黑暗中的明流”、“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随着文脉的推进,人物形象渐次丰满,人格魅力的感召力量渐趋强烈,作者的感情发展亦逐步地进入高峰状态。情感氛围的有效营造,长短句式的有机结合,引用、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尤其是最后一段中虚幻情境的建构与细腻描摹,无不凸显出文章的中心和鲁迅先生的铁骨形象,这座奇伟高大的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芳香四溢,悠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选自《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3张)

17、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2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2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31、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2、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6、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7、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38、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39、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40、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3、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44、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8、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49、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5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鲁迅先生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目光犀利穿过黑暗,嘴角带着浸润着血迹的蔑视和嘲讽;你在彷徨,你在呐喊;把笔杆,变成了锋利无比的匕首,面对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你用沉默中的爆发,惊醒沉睡中的魂魄。

前方的路迷茫,我们需要光的引领。

你就是我的前行之光-----鲁迅

你呐喊:拯救国民在于拯救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时代,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蘸满先烈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救命时;当“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愚昧已然蔓延,“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是你,为我在黑暗中把前行之路照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建立起高高的精神殿堂,才能堂堂而生,磊磊而立!

在社会日益复杂的今天,那些“麻木”的看客并未“断子绝孙”,甚至“人丁兴旺”。湖南数百名群众兴高采烈,面带微笑,在如潮的欢呼声中见证一个鲜活的生命从高楼跃下永远消失;当“小悦悦”遇难,道旁十八个人经过都装没有看见……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道德沦丧,城市与冷漠戒备相联,良心和良知的血液已被商业稀释,

前行路上,光,似乎残缺了,我拾起了他们丢失的灵魂碎片。你说要不断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中国人不再麻木落后,不再愚昧无知。你说哪怕光有所残缺,但仍需坚持,要从内心将光不断迸射,一点一点刺入黑暗。一个寒冷的冬天虽已经降临,但泥土下的种子已经苏醒,春天还会远吗?

前行路上,穿梭在光亮中,做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残酷的试炼;前行路上自己也来放光,照亮一路的高低起伏,照亮生命的山峦,照亮理想的高台。这光定能突破黑暗也突破冷漠,这光定能百折不回,战无不胜。

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是文明的社会,在建设中,我们应担当起正义,担当起良知,摒弃冷漠, 传递温暖。如此走进21世纪才不会耻辱。

前行有你,前行有光。

我定会以我的光,唤醒沉睡的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走近鲁迅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册,举目所见尽是连绵不绝的苦难与挣扎。被奴役被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被淹没在一片死亡般的黑暗中,然而在这深沉的黑暗中,却总有簇簇闪动的火光,在试图点燃这片沉默的土地,让一个民族湮没已久的热情与斗志复苏,重拾昔日的荣光。鲁迅,便是这火光中最为明亮的一簇。

“鲁迅”这个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民主战士、思想家、文学家……这些漂亮的名词都太过空泛,使我看不清鲁迅真实的面目。于是,我在历史中寻找,在记忆中寻找,在《呐喊》中寻找,在《彷徨》中寻找,寻找那个举着投枪,要刺破黑暗的战士。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历经太过久长的忍耐,太过深重的苦难,国民似乎习惯了顺从与卑微,在狰狞的统治者与侵略者脚下颤抖而如蝼蚁般地生存着,失掉了所有的尊严与理想,也失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具行尸走肉,日复一日地在世上奔波。鲁迅看透了这一切,并因此而痛苦愤怒。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去拯救这些愚弱的国民,用自己声嘶力竭的呐喊唤醒沉睡的人们,这些即将成为亡国奴却浑然不觉的人们。“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和凝聚的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鲁迅先生

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给你写这封,因为昨夜我破天荒地梦见了你。第二天醒来,回忆梦境,纵观现在社会现实,有几句话想与地下的你说说。

你是我读着你的文章长大的(或者说是读你的文章了解你一生的),我是读着你的文章长大的。从童年的《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到少年的《社戏》,你的童年是那样的充满乐趣。但从13岁起,你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你便开始和社会有了接触,亲自尝受人世的辛酸了。之后,你便走上了时代的浪尖,创作了骇世惊人的一部部小说、散文、杂文。整整影响了一代文人。

那个特殊的年代,铸造了特殊的你,虽然你没有手拿刀枪在前沿阵地上冲锋,但敌人却因的一篇篇犀利文章而闻风丧胆,因此,你手中的笔,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有人说: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什么时候时弊消亡了,鲁迅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仅存留其历史文献价值。

果真如此,事隔70多年后,你及你的文章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当然了,在歌舞旌平的年代,谁又会惦记起一个穷酸的文人呢?

古今大小人物,被影视剧作家们拍了又翻拍,演绎了又演绎,唯有你笔下的闰土、阿Q、祥林嫂及你,却很少在银屏上露脸(或者说没有),是这些题材太单调而无人出资,可是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认得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是你的才华太高无人敢动,还是文人相文人相轻,我用你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这当真是文人的悲哀么。

因此,我就想,当初你为何弃医从文?

当医生多好:没病看有病,小病看成大病,小病小红包,大病大红包。吃香着呢。从文也罢,却要写些剔骨的词,让当局政府到处追究你,像林语堂、琼瑶他们多好: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44集的电视剧,火得不得了;一部《情深深雨蒙蒙》让半个中国的少男少女们哭红了眼睛。

我不敢妄加评论你,因为我读你的文章太少。你在印象中永远是“活着的战士”。而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手中常夹一支吕宋烟的,就是真实的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最崇拜的人——鲁迅作文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你是否记得“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出自谁之口?你又可否记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在写谁?没错!正是鲁迅先生。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谈起鲁迅先生,他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蓬松的头发虽看起来很乱,却很精神;每一根都笔直地挺立着。一张又瘦又黄的脸令人难忘。他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视他,却又给人无穷的力量。

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社戏》则感受到了童真的幸福。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文学的巨人!从他身上,可以读出人性的真善美、读出黑白、是非。

我崇拜鲁迅先生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出凡入圣的“神”,他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他爱憎分明,脚踏实地,品德高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汉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有。鲁迅先生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废寝忘食。

他一直以父亲般的胸怀宽容我们,等待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浮躁的海面,以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然世俗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鲁迅一件小事感想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学完了《风筝》以后,从老师口中,我对鲁迅又了更深的了解,便再次捧起书柜里沉睡已久的《鲁迅作品集》,再次读起了《一件小事》。

一年前,我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这是鲁迅摘录了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赞美了车夫的善良。而现在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鲁迅所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怀疑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他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说明在当时封建思想阴影的笼罩下,鲁迅不受影响,大胆的提倡“人人平等”。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让我感受颇深。鲁迅用他犀利的笔批判着当时社会,愚昧的人和不公的事。可是这些普天一色的批判现实的文章却令我忘而生畏。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令鲁迅痛心。社会有黑暗面,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也许这样,人们会被他深深刺痛而无法自拔。他不如闭上那无情斥责人们的嘴,开始赞美更多具有优秀品质的人,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将他们的笔化为向人们张开双臂的春天,在不远处挥舞着手,面含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心中的鲁迅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一张瘦削的脸庞,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直竖着,浓浓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生活在旧社会,却不屈的与反动派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做剑,以笔为枪,划破了漫漫长夜,挑出了些许亮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当我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鲁迅在黑暗的旧社会同那些压迫者,统治者做斗争。

在热情勇敢的闰土面前,他看到了无知无能的“自己”,在衣衫褴褛的黄包车夫面前,他看到了助人为乐的“自己”。

鲁迅,从不浪费时间,老师曾教过我们: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当我们在玩耍时,嬉戏时,这个警告会刺穿你的心,使你痛出一身冷汗;当我们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醒来。

这,就是鲁迅,他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要珍惜时间……他既严厉,又慈祥;他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我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鲁迅的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書,不同的女人會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得到不同的效果,因而演繹出一道女人與書的風景線。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华,她们比较重视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是1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还有的女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庸俗,好在她们读点书,能知晓一些事理。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常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公道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胡说八道。经常读书的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样才能想出办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缭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捉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谢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萧洒自若、风姿绰约、秀色可餐。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他人的缺点,你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女人伴着岁月读书,读很多了,也想写自己的书。女人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把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写在纸上然后变成铅字,他人就在读她写的书了。女人写的书,笔触细腻而温婉,思绪灵动而敏捷,字里行间,溶入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鱼肉百姓和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鲁迅的一生

全文共 2643 字

+ 加入清单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着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着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着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青年时期的鲁迅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2358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

您好。翻开课本上您那剑眉紧锁的画像,我似乎不敢长时间和您面对。作为一个后生小子,对早已故去的您,我又能说些什么呢?仅仅因为您是一位泰斗级的人物?

认识先生是从小学语文中的《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始。进入初中后,您的《社戏》,您的《故乡》,以及您的《孔乙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国人失掉自力了吗》等等,都成了我辈的必修课。作为您的后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有了先生,我们才得以看到阿Q,也看到孔乙己, 看到祥林嫂,也看到华老栓等一个个至今依然鲜活的形象。仅此而言,这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拥有鸿篇巨著的文学大师都无法比拟的。

说起先生,不少人都对您“横眉冷对千夫指”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傲骨所感,可我更为您“俯首甘为乳子牛”﹑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所动。同时,也早就把“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及“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视为自己的座右铬。

面对先生的画像,我一遍又遍在心里发问:先生究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一枝笔”。可令我不解的是:您的后人,为什么非要加给您贴上“投枪”﹑“ 匕手”,“ 勇士”﹑“ 先驱”、“ 旗手”, 甚至“ 革命家” 等诸多的标签。以至您的后人在拜读您的大作时,首先把您绐这些“筐” 里装。只是我不知道,这种被神化,甚至被曲解和妖化的鲁迅,先生是否会欣然接受。我想,您至少也会为此而感到脸红。正是因为您被您的后人无端地神话,以至使您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被视为经典,谁也不敢有丝毫指摘。这里,抛开您文章里“怪异” 的语序不说,抛开您文章里令人难懂的方言不说,但您选入我们课本中文章里的错别字就不能不说!诸如《社戏》中“又漂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藤野先生》中“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吗)?”﹑“你悔改罢(吧)”﹑“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地喝彩)”;《故乡》中“我们日里到海边检(捡)贝壳去人都叫伊(她) ‘豆腐西施’,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辗转)而生活;《孔乙己》中“便替人家钞钞(抄)书” 等等。

仅此而已也就罢了。之后,我又找来高中语文课本,,发现先生文章此等错字也并不少见,比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目的是在绍介(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力气固然白化(花)”,“又在第二叶(页)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 ”。《灯下漫笔》:“但措辞太绕湾子(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祝福》:“我就站住,豫备(预备)她来讨钱”,“一见她的眼钉(盯)着我的”,“我很吃惊,只得支梧(支吾)着”,“什么踌蹰,什么计画(踌躇、计划)”,“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厉害)”,“全不见有怜悧(伶俐)起来的希望,搭赸(搭讪)着走开了,两个人都竦(悚)然的回过头”。《阿Q正传》:“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褡裢)”。特别是《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标题中第一个字记念(纪念),就令人不知所云。

好在我们初中语文中只有您的9篇文章(这是任何作家都没有的礼遇)。那半文半白的文字,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尽管是那样地难懂,但既然作为教科书,我们又不能不学。如果有谁把您的《鲁迅全集》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也许我们学到的错别字还会更多更多。倘是为了学术研究,这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字” 也许有些是通用的,算不得什么问题。问题是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定的课文,硬把先生文章中的错别字也统统拿来,对这种“拿来主义” 不要说我想不通,我相信先生也未必就想得通啊。

鲁迅先生:我很快就要参加中招考试了。但令我顶为耽心的是:我如果在作文中把缥缈写成漂缈),喝彩写成喝采,把辗转写成展转 预备写成豫备,把踌躇写成踌蹰,把计划写成计画,把厉害写成利害,伶俐写成怜悧把搭讪写成搭赸,特别把纪念写成记念等等,阅卷老师是判对还是判错。要知道,每个错别字就要扣一分啊。如果阅卷老师硬是把我文章中和您一样的用字判为错别字,我应该是找您还是找人民教育出版社去理论?!

其实,我谁也找不上。先生早已作古。人教社的大门我等初中生也未必能进。我只是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您的后辈非要给您贴上那么多您也许并不喜欢的标签,加上那么多您也许并不喜欢的光环。可以说,即便把这些标签揭去,把这些光环摘下,其实也并不影响您在文坛上泰斗级的地位啊。也许,那才是最真实的先生,更真实的您。

写至此,我突然想起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那篇支章来。用先生的话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作为一个后生小子,我不敢狂下断言。更不敢说您死后也象孔子那样被人当成了敲门砖。因为我唯恐冒犯了先生,也怕先生九泉之下不锝安宁啊。

其实,先生还是哪个先生。说白了先生是个有思想的文人。尽管有人说您的戏剧毕不上沙士比亚,您的短篇小说比不上契可夫,您的小品比不上胡适,您的散文比不上朱自清,但先生就是先生,先生仍不失为作为“一枝笔”,还者说一个文学大家。“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都不过是您的一种文风而已,和任何政治都没有关系。正因为如此,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永远不可动摇的。尽管离先生故去已经72年,但先生的辛辣,先生的深刻,光生敢说真话的勇气,都永远使我辈值得学习的。先生没有错。错的是您的某些后人。特别是看到那些想把先生当“敲门砖” 的人,您是否真的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呢?至少,我不相信!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迅彷徨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一生的呐喊——研究鲁迅的一生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这个富裕勤劳的周家院落之中,周树人哇哇降生,这注定了中国文化史的改变。

幼年时期的鲁迅,丰衣足食,自由快乐,家境厚爱,并且还是名门望族。他在私塾里饱读诗书,十分受人尊敬。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去看戏、偷别人罗汉豆的欢喜、有趣,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阵阵欢笑。

但好景不长,在鲁迅13岁后,他的爷爷周福清因为被误认为是科举舞弊,抓入牢中。鲁迅一家为了救出祖父,变卖家产,经过努力,终于救出了原来要被“秋后问斩”的祖父。祖父回到了家中,但这个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华荣富贵,欢声笑语了。家庭变故,家道中落使鲁迅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族。家道中落,给鲁迅留下了失落。但是,鲁迅因为想要重新挣回以前的种种精神上的损失,十分刻苦地读书,并且处处体量着母亲。这时父亲已经去世,亲戚与他人的歧视、侮辱和游耍,给鲁迅带来了沉痛的打击。鲁迅没有被打倒,他以肩扛起整个失落的家庭。

父亲的死亡,对中医的不信任,让鲁迅来到日本的仙台医学专家学院。藤野先生的帮助,让鲁迅成绩突出。但一切改变于那一张影片。这使他最终弃医从文。他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决定呢?都是因为那一张影片,与那一阵欢呼。中国学生看着中国人被日本人给用枪杀死也不知羞耻,而在鼓掌欢呼。鲁迅再也看地不下去了。鲁迅知道自己医术再高明,也治不了国人的病,这种病,也许只有他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立刻弃医从文。

但鲁迅的弃医从文,从一开始就不顺利,鲁迅渴望用手中的笔唤醒我们这个遭受百年屈辱仍昏睡死沉的民族。但鲁迅刚开始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成功,不仅读者很少,即使是仅有的读者也很难产生共鸣与精神的振奋。再加上混乱的时局让鲁迅感到救国的无助、无望,于是开始在研究佛经和历史中逃避现实。从1913年到1917年,鲁迅一直沉在自己的家中,低着头,只想逃避下去。

但是,钱玄同的“铁屋子”对话,终于让鲁迅重新站了起来。从1918年到1936年的十月,鲁迅自开始创作,便源源不绝。

一生呐喊,这位伟大的巨人在1936年10月19日轰然倒地。

一生的呐喊,鲁迅,是一名真正的善为他人,创作不休的民族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