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作文(精品20篇)

河南高考作文材料大意是: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要求考生给父亲写一封信。现在开学吧给你们推荐了一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作文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7102

作文

77

关于龙门石窟的龙门石窟790字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小邓,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们要去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另两个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现在我们处于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大家看,龙门石窟就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而巨大的龙门山上,我们一起上山去游玩吧!

到了,这是上山后的第一个洞穴,叫古阳洞,里面的佛像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看,内有一些精品书法艺术,共有十九品,字迹气势大方,端正有力。还有一品在慈香窖内。古阳洞从公元四百九十三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可谓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十万多尊佛像矗立在里面,那可不是名不虚传的。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准备离开古阳洞去奉先寺了。奉先寺里有龙门石窟的高之最和矮之最,分别是17.14米高和2厘米矮,形象逼真。大家请看奉先寺的左侧,是石阳洞,里面仙气扑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

我们继续走,看,我们面前的这个洞比古阳洞还出名,叫宾阳洞。它从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中间曾停过一个世纪的工。宾阳洞洞口两侧原有两幅画,十分出名,画得逼真的不能再逼真了。是《皇帝礼佛图》和《太后礼佛图》,后被盗窃。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宾阳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内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有的神态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佛洞。

大家快离开宾阳洞,我们还要去万佛洞。万佛洞内有一万五千多尊小佛像,小巧玲珑,做工精巧。洞中还有一把莲花椅,背后刻有五十四枝莲花。

看到我们前面这个洞了吗?这个洞内有一百四十多种药方,体现了古代医学成就,也为传授医术用雕刻法做出了贡献。

龙门石窟有三十余洞,还有一些洞我们下次再来观赏。唐代诗人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真是名不虚传,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

好了,龙门石窟游览完毕,欢迎下次再来,拜拜!对了我还要送大家去车站呢,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龙门石窟有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妈妈带我去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朝代修建,建有大小石窟、佛像不计其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一进旅游景区,远远地看见山上挖掘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形态万千、各式各样的佛像就雕刻在这些石窟中。这些佛像大的身高数丈,小的只有鸡蛋般大小。其中有身型圆满、神态庄严的卢舍那大佛,有安祥自在、微露笑意的释迦牟尼佛,有举止从容、文静端庄的观世音菩萨……

我们在惊叹先人鬼斧神工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不少洞窟在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之后,显得斑驳陆离,特别是有的碑刻和佛像人为破坏严重。有的没头,有的断手,有的跛足,更严重的是有的佛像不翼而飞,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石洞让后人唏嘘不已。

据导游介绍,这些破损严重的石窟,除了自然风化的因素以外,相当部分是在晚清时期,遭受外国侵略者抢劫,运到了国外;也有的是因为以前当地人非常贫穷,文物意识淡薄,把石窟里的佛像偷偷搬走拿去换钱。

我一边惊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一边为缺损的佛像感到可惜。我希望那些被盗取、被国外收藏家收藏的佛像能够归还回来,让它们完璧归赵。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出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游河南龙门石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洛阳,洛阳是九朝古都,它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洛阳八大景之首的“龙门石窟”游览。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南十公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它全长大约有一公里。

走进龙门石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前方不远处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从山上淙淙地流下来。

我们边走边看,最小的石佛只有两厘米大小,雕刻得非常精致,叫人惊叹。随后,我们来到了龙门最大的石窟——奉先寺。我们先看到的是卢舍那大佛,她大约有十七米高,头有四米高,耳朵有两米长。从正面看卢舍那大佛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地俯视着我们,从下面仰望,她威严地盘坐在莲花座台上,她的手一只在上,手心朝下,另一只手在下,手心朝上,据说:因为它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她的这个动作表示“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导游说:奉先寺完工于武则天统治的唐朝鼎盛唐时期,所以她的面容与武则天有些相似。在她的身旁还雕刻有七尊佛像,两尊是她的弟子,五尊是天王,这七尊佛像神形兼备,巧夺天工。

游览了龙门石窟,我心中不由得赞叹:龙门石窟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啊!我是个洛阳人,我为洛阳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洛阳,赏石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千锤万凿出深山”,用这句话来形容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它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其形态雄伟壮观,令人感叹。

那是个明媚的夏日,爸爸妈妈带着爷爷去洛阳玩,我和弟弟也有幸跟着他们一饱眼福。走过龙门桥,越过传说中的龙门,眼前豁然开朗,伴着伊河水声漫漫前进。我们来到了龙门山,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大大小小的佛像依次排列,神态与样貌各有不同,都在闭目打坐,口中又念念有次,不知是在念哪部佛经。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名叫“莲花洞”佛洞。听那个拿着折扇的导游讲,这是北魏孝昌年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里面的菩萨慈目凝然,洞虽不大,但却有回音,且十分凉快。我想,菩萨们住在这么一个美观又清凉的地方一定很舒服吧。

再走过去不远,就来到了龙门石窟的招牌宝寺——奉先寺。它是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你瞧,中间那尊最大的佛像便是卢舍那大佛,据说它是以武则天为原形来雕刻的。他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离他最近的是一个菩萨,相比他来,菩萨的衣装反倒更加华丽,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菩萨顶眼神黯淡无光,好像是盲人的眼睛。而卢舍那佛的眼睛富有神气与韵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好像都在注视着你,与蒙娜丽莎的神秘有一拼。

接着我们又游玩了东山石窟,白居易遗址和白园。东山石窟虽不及龙门山万佛洞的气概,但也令人赞叹。还有白居易遗址的诗情画意,白园的山光秀丽,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游览了龙门石窟,使我对我们祖先伟大的杰作感到震撼与惊奇。我多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一睹风采。但我又担心,我们祖先的这一伟大杰作,它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有的佛像头被弄掉了,有点干脆整个让人给搬走。这朵艺术的奇葩在日渐消退。我真希望,它可以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游龙门石窟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喜欢碧水滔滔的海南,有人喜欢气魄雄伟的长城,但我喜欢高大壮观的龙门石窟

进了龙门石窟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时花石,花石是圆形的,上面有红色的、紫色的…一些五彩缤纷颜色的小石头,使这块花石星星点点。人们都抢着让孩子们在花石前照相,使花石有了很多很多热热闹闹的气息。

再向前走了三分钟,就会看见一座高大雄伟的观音,很引人注目,因为她又大概是二十二层楼房那么高大。她穿着长衣手拿着瓶,面容很美,两颗黑珍珠似的眼睛,小巧玲珑的嘴巴,看见我们来,似乎在对我们笑呢!人们看见观音直入云天,真是无比赞叹,我特别高兴能看见这样的观音。

看!那里碧水荡漾的小湖,有了太阳光的照射,湖面上好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金子和银子。我感受到人们是多么喜爱这条小河,因为小河里干干净净,看来人们学会了爱护环境。有的游人坐着船向前面划去,有的游客在慢慢地看着美丽的湖,有的游客分两条船正在比赛划船。这里有了这条小湖游客们每次都能在小船里玩,真的是开心极了!

美丽壮观的龙门石窟我喜欢,人们因你而欢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7月8日,我和姥爷、妈妈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去洛阳玩的主要目标。

龙门石窟的大门前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游人很多,由于刚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泥巴。走到售票处,买了票才可以进去,我不要票,姥爷半票,妈妈全票,有了票就进入了龙门景区。一进门,就见到一个小池子,池子上还有一个人造瀑布,水里还有许多鱼儿和水草,水草长得很茂盛,看起来有一米长呢!我用手摸了摸水,好凉好舒服,我把水往身上泼,更舒服了。妈妈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催我快走。我就小跑着追上了妈妈,蹦蹦跳跳地和妈妈一起往前走。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些佛像,可是佛像不完整了,甚至有一些佛像都不见了,被偷到了别的国家。我看到一个雕刻精美的菩萨的手臂不见了,旁边的小牌子上说手臂被美国一个纪念馆所收藏。继续往前走,我又看到了一个雕刻着好多好多小佛像的地方,一边的小牌子上写着万佛洞三个字。我还看到了莲花洞、火焰洞……最后我看到了大卢舍那大佛,我想到在路上见到的小卢舍那佛,感觉真的很像,他们是怎么被雕刻出来的,技艺这么高超,不会是看着图片比着刻的吧!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和神兽面对着平静的伊河,好像是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搞不明白,想了几千年也没想通。

游完整个西山石窟,我觉得最好玩的地方是珍珠泉,珍珠泉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形成的,泉水清澈极了,那时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用水洗洗脸、冲冲脚、泡泡手,玩得好开心呀!我想珍珠泉可能会给我带来幸运吧,但接下来我觉得我想错了,珍珠泉给我带来了麻烦,因为我洗完就开始难受了,回到宾馆后就发烧了,还做噩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龙门石窟的龙门石窟历险记558字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我和同学马恒飞、李桥 、梁杰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张龙门石窟的藏宝图,于是我们回到家,背上了行李去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走到了门口,交了钱,买了门票,叔叔阿姨带着我们进到里面。我们按着藏宝图向山峰进发,一路上,有大大小小的佛像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这里可是无烟地带。

马恒飞惊奇地对我说:“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闻声望去,只见一块大石块上有个深红色的按钮,上面刻着几个数字,这时候下起了大雨,雷声震耳欲聋,真是势不可挡,忽然看到藏宝图中间的数字正是红色按钮上的几个数字,胆子大的李桥按了一下按钮,忽然左边的山下出现了一个很深的洞,马恒飞叫道:“大家千万别进去,小心有陷阱,”他说着,拿了个石头扔了进去,只听轰隆隆的一声巨响,有三支箭从洞里直射出来,把我们几个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哇塞:你真是料事如神啊;我们小心翼翼的从洞口向里边走,发现里面有许多恐怖的毒蝙蝠,,只见有个箱子,我拿个石头,把箱子给砸开了,啊,梁杰的一声冷叫,只见出来一个怪物直扑向梁杰,我赶快抓起地上的沙子,抛向怪物,怪物嗷的一声怪叫,把梁杰丢开,一头倒在地上,爪子在地上乱刨,原来是沙子迷住怪兽的眼睛了。我们赶快跑到外面,按了一下按钮,山洞的门自动关住了,我们几个结伴回到了家。

通过这次探险,我们知道了,不要相信那什么怪物,要好好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洛阳龙门石窟

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爸爸去了白马寺后,随后就乘53路公交车到了离洛阳市区南12公里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对峙,满山翠柏,长桥飞架,清泉绿水,伊水从其间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门阙。秦大将白起战韩魏联军的“伊阙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隋朝建都洛阳,宫南门正对伊阙,因皇帝都自喻“真龙天子”,从而开始把“伊阙”改称“龙门。”

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现存洞窟两千四百三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共八百余块。此外,龙门石窟还保存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建筑和书法等方面的实际资料,是人们公认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莲束腰台上。现在的迦叶像已经十分残破,但从残存的面部依稀可见他饱经沧桑的神韵。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侧,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阿难刻像高1030厘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阿难出家时只有十几岁,是个小王子,养尊处优。出家后,尽管经过磨炼,还是摆脱不掉少年的稚气。他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双手残破外,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两侧,还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侍从待立。他们的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俯视,雕刻精美细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天王头束髻,戴宝冠,身披甲,面目威严,形象显露出一个“武”字,力士凶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这里的菩萨端庄、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风凛凛,全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演义的淋漓尽致。

游览完了龙门石窟西区,过了漫水桥,又看了东区的擂鼓台南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千手千眼观音佛龛,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后,我站在高处,俯视着龙景区的翠柏遍山与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圈,我感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它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各个方面的历史,为我们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了解到龙门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国的文物盗窃者,在我国的民族败类的协助下成功的盗窃到世界各地,被他们私人收藏或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时,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河南洛阳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白马寺的景观是被我们早已列入“十一”黄金周必游之地。早晨,我们离开古都开封,向另一个古都洛阳开去,路上车量川流不息。在高速路上我们遇到了两次堵车,都是因为五六量小车追尾。外婆和大姨都在不停的提醒:“慢点,安全第一!”两位舅舅开车都特别专心,直到中午我们才安全的到达洛阳的白马寺。

在历史悠久,负有盛名的白马寺景区门口我们排队等候,也见到不少外国游客,都想一睹为快!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游人如织的感觉了。

随着人流进了入票口,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右边的放生池。放生池上有一座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子周围有雕刻的石栏环绕,池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自由自在,往来翕忽;池子左右两侧,绿草茵茵,中心设花坛,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淨土。

往左拐就是白马寺山门了,只见“白马寺”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上以灰色筒瓦覆盖,有三个门洞;三门洞皆以灰砖、青石券石砌成。我们轮流在这里驻足留影。

寺门前有两尊石马,相传这是宋代时候的石马。它们身材粗壮、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看得出这是两匹威武英俊的良马,当年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就在寺门前精雕细刻了这两尊石马。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却仍然露着那股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仿佛在思念着当时那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日月。看到它们,我心中赞叹道:洛阳白马寺真是名不虚传。

进入白马寺山门,在寺院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这就是白马寺的“晨钟暮鼓”之处,这“晨钟”这“暮鼓”之声,敲醒了人世间一些人的迷梦,也给人门带来了吉祥如意。据说:每年元旦,中外朋友都要聚集于白马寺来聆听“马寺钟声”,用108下钟声消除心中一切烦恼。

院子正中间还有一个九层鼎,游人到此都会用一元的硬币往鼎里投,只要投中,代表一言九鼎,你说的话是很有分量的。我听导游这么一说,赶紧从兜里摸出一元硬币往里投,第一次没投中,落到对面的地上了,我赶紧跑过去捡起来重新又投,这一次投的那个真叫准呀,正好投到最上边的一层,此时,我满怀喜悦,似乎感到自身价值在徐徐上升。

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了天王殿。入门就看到殿正中的弥勒佛像,他笑容可掬、赤脚打坐、右手手持念珠,左手手握布袋。我不由得想到:平时人们一看到满脸笑容,慈眉善目的人就会说,看某某多像一个弥勒佛,整天笑呵呵的!原来弥勒佛这么平易近人,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我敬畏的举了三个躬。然后,环顾四周,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他们各自所持法器,分别表示:风、调、雨、顺。其造像栩栩如生。

接着,我们又一一的参观了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白马寺的主要建筑。

出了寺门,我们向各个展厅走去,我们参观了印度馆、泰国馆……风格各异的雄伟建筑,金碧辉煌的宫殿,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这次白马寺之旅,不但使我了解了中国宗教灿烂的历史文化,还知道了西方宗教文化融入和传播的渊源。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带你走进河南洛阳作文

全文共 8315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

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

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

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门石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从陕西省来到了河南省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中有造像10万余尊,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又经过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只剩下2000尊左右不完整的佛像,大多数没有了头部,只剩下身体。那一座座佛像有的神情严肃,十分威严;有的双眼微眯,嘴角微提,似笑非笑,神秘莫测;有的表面上看起来凶神恶煞,张牙舞爪,但细看那双琉璃眼,却能见其中隐隐含着善良。

龙门石窟中最美、最大的一尊佛像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它高17。14米,光耳朵就有1。9米。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身上已有斑斑点点的裂纹,但看起来还是那样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卢舍那大佛的双眼中镶嵌着两颗琉璃珠,这使得你不论从哪个角度仰望它,都感觉它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也在端详着你。传说,这尊卢舍那大佛的面貌和武则天有些相似,打造这尊佛像的工匠为了讨好武则天,刻意将卢舍那大佛的面相按照武则天的面貌塑造了。

隔着一条伊河向龙门石窟远眺,可以看见那半边裸露的山上一个个蜂窝式的小洞,它们大小不一、形状不同,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看到这种景象,我脑子“轰隆”一声,一片空白,这场景真是太让人震撼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古都之行带给我的知识远远大于书本上学来的,看来要知道一件事物的真正面目,需要亲自去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龙门石窟的龙门石窟游记507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十三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对峙,伊水中流,是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导游阿姨介绍,龙门石窟南北长一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多处。它经北魏、北周、北齐,隋唐等六个朝代,前后用四百多年的时间完成的。在这些石窟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奉先寺、宾阳洞、药方洞、莲花洞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奉先寺和莲花洞。

奉先寺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用自己的私房钱捐修的。当中最大的卢舍那佛像高17.14米,光她的头部就有4米高。她和她周围的弟子、菩萨、天王都雕刻的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让人惊叹不已!而莲花洞中上千个的小佛像最小的只有两厘米高,但个个千姿百态,更让我们对那些雕刻他们的工匠敬佩万分!

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大佛身上的颜色已经脱落了,而百分之七十的佛像遭到了认为的破坏和盗卖,至今还有许多佛像还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收藏着,真让人惋惜!

游完了龙门石窟,我们又游玩了白园和香山寺。这次旅游,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和翰泽微笑着坐在座位上。一听大家说下一站要去有名的龙门石窟,心里的兴奋就要溢出来了。

“到了!”翰泽大叫了起来。果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龙门石窟的大门。我们两个跑得比导游还快,跑出了车子。“快点儿回来!”大人们叫着我们。我们只好等着他们慢悠悠地走来。

买完了票,我们才正式走向龙门石窟的大门。进了大门,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绿水禹王池和龙门桥。导游姐姐带着我们,走向一个个阶梯。“我们先要去的地方是潜溪寺。”她介绍道。

攀上一个个阶梯,眼前终于出现了三尊美丽的佛像。在正中央的佛,是阿弥陀佛,他的脸上挂着优雅的微笑,神态自若。旁边站着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两位弟子的旁边还站着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衣服的十分精致,和阿弥陀佛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因为岁月的侵蚀,佛像外观变得十分破旧,浑身布满了裂纹,令人叹息。

最让我吃惊的是,在阿弥陀佛的脚下出现了一股涓涓细流,如同一条小溪,清澈透亮,缓缓向前流淌。我想,潜溪寺因此而得名吧,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儿出现一条小溪,莫非是佛祖显灵,给尘世带来溪水般清凉的慰藉?

宾阳北洞、南洞:唐魏结晶

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要去的是宾阳三洞。”小李姐姐介绍着。宾阳三洞分为:北洞、南洞、中洞。其中,北洞与南洞是在唐代初期完成的。在北魏宣昌四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

宾阳北洞的主像是阿弥陀佛,他的手指,一面指向天一面指向地,意思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旁边站着神气的两个天王。我忍不住抬起头来,望着那雕刻精致的佛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雕刻家,正在峭壁上一笔一笔地雕刻着……那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那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呵!

宾阳南洞的主佛依旧是阿弥陀佛,在北魏时半途而废。我最喜欢阿弥陀佛左侧的一尊佛像了——阿弥陀佛的弟子迦叶,他脸上布满了皱纹,好似在沉思,好似在望着别人,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龙门石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娘娘带哥哥来洛阳玩儿,我们一块儿去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到那以后,人山人海,我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多人。妈妈告诉我,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是山西云岗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景区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两座青山之间有一条伊河穿流而过,两座山分别叫做龙门山和香山,也称东山和西山。石窟大多分布在龙门山上,香山上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墓。

石窟有大有小,大的二十多米,小的只有两三厘米。它们都是一千五百多年的能工巧匠雕刻的。它们个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姿态优美,表情安详,我们都不由自主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叫好。但可惜的是不少佛像被损坏了。

美丽的龙门石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为我是一名洛阳人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天一直下着小雨,但丝毫未影响我们旅游的兴致。我们趁着阴凉天,来到了河南洛阳。河南洛阳有一个神秘的奇景,那便是名闻天下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游览景点。

龙门石窟建于伊河两岸,分东西石窟,我们只参观了东山石窟。沿着伊河岸旁的小路,我们在雨中漫步,边走边看这绿意盎然的一番景象。一路经过一些大小不一的石穴,里边摆放的菩萨(或佛祖)被古代人民雕刻地十分传神,那头上的发丝都好像真的一样。有些雕像因为大水冲洗或多年风华失修,都已经逐渐褪去了色彩,而有些还保留1000多年前的色彩。这一幅幅打动人心的佛教画,就是我们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继续往前走,我又一次被震撼了!眼前这个洞穴中共有大小仅4厘米高的小佛一万五千多件,个个都雕工细腻,形象逼真、生动,最奇特的是所有的雕像形象各异。在洞内还有两头看门的狮子。正中央有一尊佛像,盘腿坐在一朵莲花上,和尚口中好像在念“阿弥托福”。他身后有一片红光,寓意佛光普照大地。

最后,我们来到景区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这个奉先寺始建于元代,历经沧桑,历时25年才建好。据说,这是为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建的。最中间的那尊佛叫卢舍那佛,它身高17.14米,头部4米,最称奇的是光耳朵就有1.9米,比我爸还高。旁边是唐高宗的“奸臣”,与其相邻的是头戴皇冠的文书菩萨。从整体来看,整个洞穴十分雄伟壮观。

上午的旅程,我们是在雨中渡过的,不过也值了,我们欣赏了世界三大石窟之一。

这次旅游让我认识到,我们中国人名古时候也是十分勤劳,十分聪明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龙门石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

在多朝古都洛阳,有这样一处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方,它历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令人心驰神往,它就是坐落在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

趁着金秋国庆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到了龙门石窟游玩。

走进龙门,两排林木郁郁葱葱,石板小道更增添一种韵味。墙上的每个小窟中都有佛像。别看这窟小,佛的神情和手势都是非常清晰的。有的双手放在腿上,目视远方,让人感到温暖;有的双手合十,虔诚闭目,仿佛在祈祷什么;有的眉头紧皱,面目狰狞,盯着什么地方,让人毛骨悚然……

行至奉先寺,那尊最高最大的佛占据了我整个眼睛。那尊佛名叫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光头部就足足高4米。他发髻呈波浪形,面部圆润,眉毛如那弯弯的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闭,像在打瞌睡,又像是在俯视山下的伊水。嘴角藏着隐约的笑容,显现出他的慈祥与平静。他的表情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捉摸不透,严肃中带着一份慈祥,慈祥中又有一丝神圣与威严。我不仅赞叹这惊人的高度,也佩服这精湛的技艺。

漫步伊水边,夕阳的余晖洒满水面,犹如一位少女披上素装,优雅而平静。微风轻拂湖面,层层涟漪荡在水面上,就像少女脸上漾起的微笑,让人舒适。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打闹,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一丝生机。

这次洛阳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游龙门石窟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8月5日,我们来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还有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踏着青石板路,追随古人的脚步,没走多远,就能看到巨大的岩石上大大小小的石窟和神龛。这块区域叫做万佛石窟。里面石窟和神龛里的佛像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一万多个,所以被称之为“万佛窟”石窟大而深,神龛小而浅,但都独具特色。石窟展现的佛像较为壮观,都是大型的,石窟顶上还有很多壁画,此中以莲花居多。而神龛相对来说就小的很,但是在这些一个个小小的神龛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佛像。有的小佛像神情泰然,仿佛在静静冥想;有的微微颔首,露出慈祥的微笑;有的嘴巴张着,似乎在默念神圣的经文。这些佛像虽然个个都很小,但是个个雕刻的都很精致,无论是佛像的双眉,还是佛像身上的衣褶,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

离开了万佛窟,再往前走百余米。此时正是盛夏,河南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旱灾,两千多万亩的田地遭到了破坏。但是今天的天气异常得好,只有二十多度。伊水旁,风凉凉的,吹起了柳条,带起了涟漪,拂过了这些沉睡着的千年石窟。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我很早以前就了解过这尊大佛的故事,卢舍那大佛是一位主持以武则天为原型修建的,所以通过卢舍那大佛的面容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的容貌。卢舍那大佛于唐高宗咸亨四年竣工,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爬上高高的石阶,我强忍着心中的好奇,告诉自己一定要等到在上面了再欣赏大佛。快爬到的时候,我听见旁边的其他几名游客都在感叹“太美了”,我跟加快了爬行的速度,终于来到了这个大型露天窟龛。

我往上一看,这是一种十分奇异的感觉,当我仰起头,眼神刚好与卢舍那大佛对视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我和这尊大佛,其他的一切都空荡荡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我注视着佛像,佛像慈祥地看着我,我们仿佛穿越千年与这尊大佛进行无声的交流。仔细看那大佛,它以武则天为原型,表现出了女性的柔美,并且也表现出了武则天的女权主义。古书中记载,菩萨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也表现出了武则天对于权利的欲望。这尊大佛通高17。14米,耳长1。9米,头高4米,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卢舍那大佛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嘴唇饱满,我猜想武则天一定是个美人。卢舍那大佛的身旁还有其他几座小佛,虽然雕工都不逊色与卢舍那大佛,但是卢舍那大佛是最让人震撼的,它带着我们穿越千年,感受风雨沧桑,用一颗平和包容的心态感受世界。

卢舍那大佛,深深地震撼了我。龙门石窟游,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洛阳龙门石窟讲解词

全文共 826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正月十五,天气很好,爸爸妈妈带我和妹妹一起去龙门石窟游玩。

龙门石窟离我们家不远,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它座落于洛阳市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把车停在停车场后步行到大门需要一段时间,还好有妹妹作伴,我们边走边玩,很快就进入景区。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串串火红火红的灯笼,夹在东西两座青山之间,旁边就是宽宽的伊河,使我既能感到山水一体的秀丽,又能感到石窟群雕的宏伟壮观,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我们先从西山石窟走起,穿过河桥,又来到东山石窟,一路上我们被崖壁上的大小佛龛所震撼,也被冬日里路边的迎春花、翠竹和不知名的绿色藤蔓植物所吸引。爸爸帮我在手机上安装了“洛阳旅游指南”的APP,我们边走边听,边拍照,学习了很多知识。这里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它的耳朵比我都高,最小的仅有2厘米,比我的小拇指还要低,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龛是卢舍那像龛群雕,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来雕刻的,唐朝人以胖为美,佛龛中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体现大唐的盛世气度。

佛龛大多凿在悬崖峭壁上,我发现很多佛像没有头部、没有手臂,有的佛龛里没有佛像,破坏非常严重。妈妈告诉我:____时期造反派破坏了很多,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偷运文物到国外,也有当地村民上山干农活时无意识地破坏文物,风吹雨淋的风化也比较严重。爸爸妈妈说到这里,语气比较沉重,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没有遭到破坏的石像,那将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通过游览,使我了解了不同朝代的社会生活,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让我知道文物不可再生,我们应该有责任保护历史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是中国的石刻艺术古迹之一,就位于我的家乡——河南洛阳——南郊约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虽在多个朝代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也依然把超绝的艺术水平以及曼妙的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龙门石窟以它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闻名世界。

刚走进龙门,就能看见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河两边各有一座陡峭的山。河的对面是寸草不生的悬崖峭壁,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石窟就坐落其上。

每个石窟的正面都有一尊石雕佛像,周边是各种石雕小像。大佛也好,小佛也罢,每一尊佛像,五官无不雕刻得栩栩如生,精致至极。

我最喜欢的便是万佛洞。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来龙门景区游览,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Come to luoyang and see Longmen

Grottoes!来欣赏千年古都的多彩多姿的深厚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门石窟300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去洛阳龙门玩。

在领略了洛阳的一草一木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终于到了。

天气可真热呀!热得我汗流夹背的,姐姐都撑起雨伞了。爸爸妈妈也躲在伞底下,生怕给太阳晒到。这里的石梯也非常滑。我差点就掉下去了。我看到了很多石窟,有“佛祖”、“观音菩萨”,和佛祖的两大弟子“阿难”和“伽叶”都有两米多长,非常壮观。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好多石窟,有连在一起的石窟,还有有很多“佛像”和很多“房子”的石窟。呀!爸爸的相机从来没有停过,每到一个石窟他都会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拍照留念,姐姐告诉我,龙门石窟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我想,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来这里旅游了。

不知不觉地观赏完整个景区,回头看那千姿百态的石窟,那一级级的石梯,不禁为祖先的智慧而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