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倪萍观后感(推荐20篇)

浏览

3196

作文

122

关于《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期节目,文化含量满满,令人目不暇接,而参与朗读的人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现在看来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董卿解释。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成为文化类节目中的一个爆款。《朗读者》随后跟进,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呢?董卿回答道,“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但是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那么,文化类节目的突围之路在哪里?董卿认为:“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一个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的录制现场,许渊冲刚上台,便递给董卿一张名片,名片上赫然印着“我是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完全不按中国式含蓄的套路出牌,引得董卿也连问: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样说真的好吗?许老如此解释“我是狂,但我是狂而不妄,句句实话。是 120 本就是 120 本,我绝不说成 200 本。我觉得“狂”是自信,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狂”,没有自信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然而,大抵所有人都知道许渊冲是中外闻名的翻译家,却鲜有人直到他到底是如何结缘翻译事业的,又如何将翻译事业坚持一辈子的。在《朗读者》节目录制现场许渊冲感概说道: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然而这首诗其实是我当年用来追求一个女孩儿的,可是并没有追成功。直到50年后,我获得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时,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然而却已时过境迁。就这样,许渊冲的“爱情”丢在了学生时期,但从那时起开启“翻译人生”,他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先后成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即将迎来春天?董卿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但自己参与的两档节目走红起码是个“风向标”,她表示:“文化类节目其实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我们现在是尽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首播之后的反馈和好评如潮,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双大脚印入我眼帘的时候,我感到了他的力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道出了师者的责任。然而这个“美丽的大脚”却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慈母、一个女人。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点亮了学生们前进的路,作为老师,只能用“呕心沥血”来形容, 虽然她的能力有限,但是她还是竭尽自己所能,为山村的孩子谋求读书的机会、争取更好的条件,你难以想像一个弱女人在“财主”赵老板的淫威下恁是喝下了一瓶白酒,其目的只是为了酬得给学生买电脑的另外的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她对孩子们全身心的爱才使得她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几乎一切,而这一切里面就包括她做女人的幸福。

编剧还安排了另一个女人夏雨,她与张美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的人,她是来自繁华都市北京的老师,与美丽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水平,但他也来到了那个穷山辟水的地方,从此两个本不相交的平行线相交在了一起。两个女性心灵上从隔膜到理解、尊重并最终融合的一个转化过程。夏雨因为躲避并不幸福的婚姻从北京志愿来到了这个穷乡僻壤。她的到来给这个很久没有下过雨的山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滋润,也是外面世界的气息。夏雨以一种城里人的眼光来打量张美丽,起初觉得她是不可思议的,但渐渐的,通过张美丽洗坏她衣服后的愧疚,为她千方百计弄来桔子水等等生活细节,她意识到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她渐渐被感化了。尤其后来张为了筹集买电脑的钱,和杨面粉喝酒结果醉后不幸遭到杨的凌辱时,夏雨完全被这个普通女人身上所体现的伟大无私深深折服。同为女人,她终于理解了张美丽的艰辛和不易,并流下了由衷的感动泪水。

本片的主旨也更加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导演杨亚洲有意刻画两人,正是因为夏雨是都市文化的符号载体,张美丽则是山乡文化的象征,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夏雨作为亲历者,对这两种文化都进行了审视和质疑。她固然被张美丽的无私宽怀所打动,但也对张美丽所特有的山乡文化的落后因子表示了否定。她极力主张张美丽应该和王树挑明关系,提出一个女人应有的正当要求。片尾当弥留之际的张美丽的话语让夏雨为这个女人所能拥有的容忍和承受力深深震撼,她不由自主地痛哭流涕,其实多少也是对山乡文化对个体的不尊重和不公平表示了无声的抗议。最终美丽的真诚让夏雨选择了山乡。片末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从这点看,杨亚洲毕竟始终站在真情的一面。

影片具备较强的观赏性。纯朴的语言,质感的人物造型,再加上黄土自身所具有的那份力量,颇具视觉美感和冲击力。影片大量采用了俯视镜头,从而展示了一个开阔浑厚的故事场景,为渲染人物个性起了陪衬作用。构图上工整又不乏力度,常常是那么高远自在的蓝天白云,压得那么低矮的地平线和破旧的学校,很有安宁的意境。杨亚洲偏好逆光拍摄,阳光下干涸的土地,两个女人在为了自己的命运投掷篮球,远处的夕阳,给黄土高原平添了一种雄浑梦幻的味道。小孩子的童声唱和不时响起,从开头到结尾,仿佛来自天际,缥缈空灵,很有煽情效果。

黄土是干涸的,但是观众的眼睛与心灵在此时却是湿润的,对于导演来说,他是成功的,对于美丽来说她是成功的,对于夏雨来说她是成功的,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成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纯文化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四期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登上舞台。在与她的老搭档董卿的交流中,倪萍首次在荧屏上谈及了自己多年来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当晚,她朗读了自己的书《姥姥语录》里的一段文字,情动荧屏,令不少观众落泪。在节目播出后的当晚,倪萍应记者们的强烈要求,接受了大家的微信群访。

这些年里,倪萍几乎没有对外公开谈论过自己的这段往事,而在《朗读者》中,她对董卿算是“和盘托出”。对此,倪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些经历我讲出来,对大家也许都有一些好处,就是说,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对于自己在朗读中滑落的泪水,倪萍说,“那天我情绪上真的是抑制不住。”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礼物”,选择《姥姥语录》关于孩子的这段朗读,倪萍是别有深意的,“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姥姥语录》所写的这些内容,而且,陪着我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一直没有抛弃我,期待我。我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回报,于是就有了这个朗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斯琴高娃观后感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青灯、一杯热茶,光亮中斯琴高娃把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怀娓娓道来……前晚出现在央视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中的这一幕打动的不只有节目主持人董卿,荧屏外的观众也在一边感叹老戏骨字正腔圆的台词范,一边也感动于斯琴高娃对自己母亲的深情。

当年为了给斯琴高娃凑路费,母亲吴云卖掉了家里的羊。 母亲吴云年轻时也能歌善舞

从《康熙王朝》到《母亲母亲》,斯琴高娃在银幕上扮演的母亲身份、性格千差万别,“无论演哪一位母亲,都能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

斯琴高娃的母亲吴云1932年出生在内蒙古赤峰一个偏远山村。虽然家贫,但开明的父亲仍然让吴云姐妹4人都读了小学。吴云表现出了能歌善舞的天赋。除了学唱歌总比别人快,老师教歌弹的风琴她总喜欢在下课后去摸摸,久而久之,吴云竟也学会了。1947年吴云进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她是徒步到位于赤峰市的学院去的。次年,吴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四野十四兵团文化干事,并于同年和斯琴高娃的父亲结婚。两人婚后随部队转到北京,参加过平津、淮海等重大战役后南下广州。1950年1月,吴云在广州生下了斯琴高娃。

母亲卖羊为斯琴高娃凑路费

1951年,斯琴高娃的父母转回延安工作。在延安,稍大一点的高娃就已经表现出了和母亲一样的爱唱爱跳的天赋。“腰鼓表演台上的腰鼓‘咚锵咚锵’地响,台下的斯琴高娃缠着她也要‘咚锵’。”后来,吴云给斯琴高娃做了一个小腰鼓,她就成天在院子里敲。

1964年,内蒙古歌舞团招收演员。在启蒙老师的极力推荐下,15岁的斯琴高娃用一段《顶碗舞》征服了考官,斯琴高娃还被推选为参加全国汇演的演员。同年12月,斯琴高娃参加了北京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汇演结束后,高娃等众多演员被毛主席接见了,内蒙古歌舞团又宣布参演人员中有11人可留团工作,她正是那11人之一。那时的她兴奋极了,但是也有些顾虑,因为她是家中老大,她怕这一走,就苦了姥姥和母亲。可母亲想得开,对她说:“孩子,你什么都不要想,去干你愿意干的事情。”

这次汇演结束后,内蒙古歌舞团让斯琴高娃回家办入团手续。这时斯琴高娃却连去呼和浩特的路费都没有。母亲吴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送女儿去歌舞团。为此,她以40元的价格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羊,这才凑齐了斯琴高娃的路费。这一年是1965年,斯琴高娃16岁。

最看不过女儿扮得比自己还老

尽管后来女儿获奖无数,但吴云一直都住在老家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斯琴高娃多次希望能把妈妈接去和自己同住,但都被吴云拒绝了。她一直觉得“在老家生活最舒服,几个儿子也都在这里。想女儿时看看电视、打打电话就行。”吴云的家里随处可见斯琴高娃的各种照片。

母亲吴云收藏了斯琴高娃参演过的所有作品,并且每一部都完整地看过。不过,据斯琴高娃此前的回忆,自己获奖后母亲从不夸奖自己。“像我演‘虎妞’得奖了,她(吴云)只问了一句你得奖了?完成得不错。”

唯一一次吴云有点“着急”的是,2001年斯琴高娃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扮演孝庄太后。高娃把母亲接去探班,在看到女儿化了一个晚年孝庄的妆后,吴云竟当场痛哭了起来。在高娃追问下,母亲才止住哭泣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高娃连忙解释:“妈,这是演戏呢,我没这么老,是化妆的效果!你女儿年轻着呢!”母亲才放松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看《朗读者》的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声音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声音变得多样而特别,有睡前的温柔细语,有让你告别起床气的甜美叫醒,有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有唐诗宋词的古雅之风,有失恋时不顾一切的相守相伴,有带你进入音乐之巅的K歌之王。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最为丰富的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尽管超过半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然而,在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的精神向工作倾斜,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朗读者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它让普通人传递感情的手段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有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显得更加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维和战士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申亮亮家人上的这期节目,主题为“告别”。在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介绍,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申亮亮的几位战友也来到现场参加节目。司崇昶一瘸一拐地上台,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

“我记得,那是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突然加速冲来,亮亮喊话制止的同时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说:‘你快撤。’我说:‘咱俩一块撤。’亮亮说:‘我是主哨。’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由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创作的《等着我吧》是一首写给战士及其家人的颂歌。在节目中,演员张国强和申亮亮的4位战友一起朗诵这首诗。他们说,这首诗既是献给亮亮母亲的,也是献给所有维和部队战士母亲的,向她们表达敬意和慰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对于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节目中,冯小刚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如今,大众对于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而冯小刚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也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王源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节目中,17岁的内地人气青春励志组合TFBOYS成员王源将以自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偶像青春。作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也是第一位登上联合国世界舞台的中国少年偶像,王源在大众的眼中无疑是光芒万丈享受着无尽粉丝追捧的。然而12岁就已少年成名,在其他人想着看什么动画玩什么游戏的时候就必须承担繁重的艺能训练、工作,同时还要平衡自己的课业。王源看似令人羡慕的偶像青春其实完全不像大众想象中那么轻松。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是小孩,才12岁,就当作儿歌来唱。”

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面对难以理解的委屈,为了发泄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央视《朗读者》濮存昕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于上周六、日在CCTV-1、CCTV-3黄金档联合播出。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以“遇见”为主题,大声朗读打动自己的文字。没有小鲜肉,没有绚丽的场景,一个演播室,一个采访室,六段采访,六个故事,六段文字的朗读,却让观众体会到中国的文字之美,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深情感。

节目播出前,已经引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党媒齐发声点赞并表示期待,节目播出后受到全媒体点赞和热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

除了传统媒体的好评外,《朗读者》也颇受新媒体的关注。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分,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维和战士观后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由苏联诗人西蒙诺夫创作的诗歌《等着我吧》是一首写给战士及其家人的颂歌。在节目中,演员张国强和申亮亮的4位战友一起朗诵这首诗。他们说,这首诗既是献给亮亮的母亲,也是献给所有维和部队战士的母亲,向她们表达敬意和慰问。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只是要你 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捱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

一古脑儿抛开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 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 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成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

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央视节目《朗读者》麦家观后感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并主持的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第三期。作为首位登上《朗读者》的作家,“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件。节目播出后,这封《致信儿子》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作“2017最美家书”。

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风声》《解密》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一个属于谍战小说的辉煌时代。《纽约时报》称赞麦家脱离了数十年来“西方看中国作家”的传统模式,《泰晤士文学增刊》曾评论麦家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崛起的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麦家。

因为在文坛收获了众多的读者,“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成为了当代文坛炙手可热的大IP——他的每一部作品均都被改编成影视剧,《风声》《解密》更是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再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更融入了朗读者的精神世界。

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拄着拐杖来到现场。他回忆道,“1931年翻译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许老打趣说,“当时翻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许渊冲现场念起这两句,动情时眼中噙满泪水。“林徽因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还把它送给喜欢的女同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已经名花有主。”没想到,五十年后许老竟然收到了回信,“当时我拿了大奖,她在台湾看到这个消息,就回了我这五十年前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曾几何时,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但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读者》将迎来本季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导演冯小刚在节目中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大众对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据冯导透露,他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与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来到了本期《朗读者》的舞台上。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郎平在舞台上回忆了24岁时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亚于朱婷。谈及这段经历,郎平透露靠流泪释放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噢,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

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已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