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玄奘西行纪录片观后感热门20篇

《迁徙的鸟片子的事件现场的完整性和叙事结构的真实性。当我们在观看油画作品的时候,近距离的观看效果就是一大堆不一样色彩的油料的堆砌和叠加,而非绘画对象,只有在适当的距离,观看者才感受这一绘画是对某一物质的再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玄奘西行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1699

作文

637

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黄继光,原名黄际广,农历1931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1949年冬,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了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打击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根据战地目击者的描述,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

1.人物简介

黄继光纪念馆所在部队党委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祖宗三代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1952年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并立了许多小功。

2.代表战争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

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859 字

+ 加入清单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辆辆路虎霸道、一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一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层层煤渣,这一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当我看到中国的油品标准是由某大企业制定时,不禁心痛万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尽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垄断。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吴堡,县城现在发展的很好,听家里亲戚说要普及天然气,可是收费项目和标准尽然是由天然气公司制定,更让人差异的是安装天然气壁挂炉必须缴纳几百元的经费给天然气公司,否则便不给供气,这种毫无理由的收费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年开始反腐工作会在企业中开展,其实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官商勾结最好的概括,可是近两年来,习总书记苍蝇老虎一起打,虽说十分解气,可是再看看国家普通公务员的生活和企业员工生活的对比,你就会觉得太心寒了。所以我粗浅的认为反腐工作正应该在大型企业内开展,这些大型企业正是官商勾结的综合所在地啊,一个有着行政级别的企业领导,另一面却也可以演变为一个大富商。

柴静有一句话说得让我毛骨悚然:她终于知道空气里的味道是什么了,都是钱的味道啊!都说反腐倡廉,风清气正,可是看看西安的天空,问问你周围的空气,真的是风清气正吗?所以,习总书记的反腐工作,人民群众一定支持到底。中国法律是有很多地方不健全不完善,相关体制是需要改革,但是在健全的法律和体制下要是我们全民知识和素质得不到提高,人人只想着赚大钱、当大官,有了严重问题和违法行为也可以花钱了事的话,即使法律再健全、体制再改革又有什么用呢?

煤炭、石油确是是我们的宝贝,但是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影片中一个外国人说得:一个产业关停时,另一个产业会冉冉升起。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国复杂的国情来说,我们又不可能关停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转型。我从企业跳出来的时候,好多朋友问我,这么好的单位你舍得离开?我说: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我们在黄陵挖煤,全国有多少煤矿也在挖。煤矿能挖多少年,中国能挖多少年,世界能挖多少年?

美国环保部针对汽车改造上的看法是: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我们中国也可以也完全有能力创新,怕就怕在我们不创新,不重视,爱吃家底,家底吃光的时候人们才觉醒才创新,那样的话是不是太迟了呢?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习主席看看吧!领导们看看吧!政府看看吧!可是我要问:难道这些都是党中央总书记能迅速治理解决的吗?难道这些仅仅只靠领导们能够处理的吗?难道这些仅仅是因为个别人心中的地方政府“不作为”而产生的吗?刚才我在网站上浏览,好多人还在解析柴静的纪录片中的数据、提出解决办法中的弊病,写出的批判文章精妙绝伦,这样一位勇敢的女记者播出来这样让人震惊的纪录片,这些“专家们”不反思却一味的挑刺,一名女性记者这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么伟大的一件事,可是你们又做了什么,是趴在电脑跟前一点一点的研究她懂什么不懂什么、她说错了什么她没解决什么吗?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哪一个人又如此注意过自己的行为规范,哪一个人又如此“设身处地”的为国家和环境考虑过,哪一个人又像柴静这样一个普通的女记者一样勇敢无私过呢?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大抵就是当年的中国也出了这样的一批专家吧!

柴静做的这次纪录片很真实很客观,值得每个人都去反思,更值得现在正在上学的学生去学习。我想不仅仅只是我,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也产生了震动。我相信不久以后,法律和体制一定会健全起来,执法工作一定会体现出法律的尊严来。可是祖国的未来毕竟还是在我们手中掌握,每一个人必须去奉献。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提高自身素质,环保出行,每个人都动起来,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大的优势,监督检举,坚决与违规违法行为作斗争。工作之余,多去关心关心国内外大事,多去关注社会上的食品药品安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山区的问题,多做贡献,上下一心,真正的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真正的让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你而歌》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95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为你而歌》第九集《一生大朋友》,介绍了房山中学宏志生管理委员会主任隗金枝的事迹,看后市我很受教育。

隗金枝是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市级英语骨干教师。是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第四届宏志班班主任。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连续17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三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曾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两度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等奖,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并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在这一串串荣誉背后,是隗金枝老师的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付出。

隗金枝老师重视教育的细节,为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学生交流的“班日志”、“观察笔记”,对学生心灵发展中的细微变化予以关注和指导,指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生活,健康成长。

2005年夏天,房山中学第一届宏志班开班。隗金枝担任班主任,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宏志教育事业的资料,到广渠门中学向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请教。她常说,虽然自己是最小的主任,但只要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她得到的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快乐。隗老师说,在做人上她从这群宏志孩子身上收获的更多。有个叫丽娜的女孩,家境十分困难,每个月只有学校补助的100元生活补助。最后连50元的考务费都交不起,隗老师为她垫付了50元的考务费,因为忙,忘记告诉丽娜。新学期一开学,她突然收到一个餐巾纸包,里面包着50元钱,纸上写着“隗老师,过了这么久才还给您,不是我忘了,相信我”。这张餐巾纸,隗老师保留了三年。2008年,丽娜考上北大医学院,9500元的学费对丽娜来说是天文数字。隗老师帮她四处筹集,最后多筹了1000元。丽娜把1000元还给了隗老师,说“人要知足,别太贪心。您拿去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在隗老师的班级里,有一幅全班同学用一节课的时间、一千块拼图拼成的帆船,她告诉同学,无论人生的海洋多么波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有目标,有方向,未来就一定会扬帆起航。

还有一节别开生面的德育课,房山中学宏志班同学们在班主任隗金枝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分组讨论。原来,他们要做一个小游戏,每组的第一个同学从老师手里拿一张写有数字的小条,用肢体语言将数字一一传达给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传达的最为准确。随着结果的公布,同学们都傻眼了,一开始他们只是商量个十百位怎么表达,可字条上的数字有小数点、分数、平方、甚至还有负数,这让他们始料未及。

“宏志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让孩子们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们刻苦努力,但心存自卑;他们成绩优秀,但视域局限。隗老师在任宏志班班主任后,创造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各项主题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她用教育的热情与执着感动了鸟巢的负责人,为100多名宏志生争取到免费参观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奥运会的场馆,感受祖国的发展与国力的提升,让他们志存高远、奋发图强。

隗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清华大学,参加大兴西瓜节、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春嘉年华”等活动增进感情,开阔同学们的眼界。同时,她还组织同学卖苹果、卖废弃的瓶子,让大家知道劳动挣到的钱最光荣。在生活上,她对学生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隗老师最终目标是把孩子们培养成自强自立、具有生存能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教育是通过老师策划的活动去唤醒学生心中的真诚,引导他们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人心是善良的,学习是愉悦的,分享是快乐的。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不断自发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这就是隗金枝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诠释和领悟。

看了隗金枝老师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隗老师付出了全部的爱,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她的青春。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向隗金枝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极大的爱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像隗金枝老师一样,做学生一生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庚子鼠年的看节,不似往日热用,反而人心惶惶,仿佛不是迎接新年,而是迎接一场”战役”。

是的,正是这场战役,让你们奔赴抗疫前线。在病毒大肆蔓延的危急时刻,你们挺身而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你们”,也许是医务工作者,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阻止病毒的入侵,去尽心尽力地救治、照科患者,给他们生的希望。然而,还是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导致去世,他还是那样年轻,令人惋惜,痛心。而研发疫苗、特效药的科学家们可以一整夜不合眼。已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李兰娟博士每天只睡3个小时,真是令人敬佩,而心疼。

“你们”,也许是平凡的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普通的你们,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穿梭,挨家挨户查访,在大门风口处站岗,巡逻。

就在今天,一位社区工作者还来查访,登记,询问接触人员,出入情况。还为父母讲述社区无病患,让我们安下心。还提示勤洗手,不吃生食……真是细心。

现在,所有人出入小区都需要办通行证,保安就在狭窄的屋子里等着,让每个出入小区的人登记,出示通行证,拦住来走亲戚的人们,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你们”,一线的工作人员,或是志愿者和捐赠物资的好心人士。你们,是最美的,最美的逆行者!

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6月26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为您讲述那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故事。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

更多军工记忆观后感作文推荐:

1.军工记忆观后感

2.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3.观军工记忆有感

4.纪录军工记忆观后感

5.央视《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6.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

7.军工记忆1观后感

8.观后感

9.抗日电影鸡毛信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筑梦之基》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有幸观看《筑梦之基》专题片,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心潮澎湃,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这是一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筑梦之基》讲述的是新中国开国少将甘祖昌将军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甘祖昌将军因公受伤,主动辞官归故里,是新中国第一位由将军到农民的人。回到老家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洋桥后,他每天和群众劳动在一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1986年3月28日甘将军在莲花县病逝,终年81岁,他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妻子龚自珍,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送给贫困户。这是一位多么令人尊敬的开国将军。本来他每个月能领到22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一分钱买一个鸡蛋的年代,可算是高薪,但他一生 却没有留什么遗产,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了,可以明确查到的就有八万五千元,令人可钦可佩,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观看完《筑梦之基》沉思良久,甘祖昌将军身上体现了共产党员不计名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为群众办事实,出实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学习他不计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自己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因公受伤后,主动辞官归故里和家乡人民劳动在一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四风”的危害,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作为红十字会工作者,就是要树立征纳平等的理念,学会换位思考。

学习他为群众办事实,出实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甘将军干的都是实事,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回乡29年来,他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我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是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群众的缴税成本,帮助群众防范涉税风险,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 筑梦”。我们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向甘祖昌将军等革命先辈学习,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770 字

+ 加入清单

《礼记》讲到:“政者,正也”,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求,也是为为官从政戮力奋斗的目标。在这其中,清正、廉洁、勤政一直是中国的价值主流,从古至今,以戏曲、小说、绘画,甚至在建筑、对联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感受文化中的清廉、正义、操守。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影响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扬善惩恶、尚廉治贪、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明太祖年间,常熟县农民陈寿六得罪了县吏顾英,顾英便让手下抢走陈家一年口粮。顾英平常横行乡里,忍无可忍的陈寿六便带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冲进县衙将顾英绑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里持着明法律《大诰》,以防其他官吏阻挡。朱元璋立即将顾英打入大牢,还奖赏陈寿六等人钱物,并免除他们杂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准对陈寿六等人打击报复,否则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这不是精彩的古代电视剧,而是《鉴史问廉》第六集的场面。《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屡屡出重拳,中纪委势如利剑,杀入腐败重灾区,斩获颇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时,可有人却冒出“反腐过头”论。反腐真的过头了吗?

那我们看看《鉴史问廉》中介绍的明《大诰》。明《大诰》花费三年时间汇编而成,侧重于惩治贪官污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来约束和治理官员的。皇帝朱元璋当时接住的是元朝的乱摊子,他的“重典治贪”取到实效,让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局面持续一百多年。而另一个历史故事,也发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葰,在科举考试中,作为主考官的他因16两银子舞弊,从而被处死。

来自民间的监督,重惩腐败,这些都说明了反腐必须严惩,人民监督必不可少。纵观历史,腐败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症。而现在要治疗这个顽症,必须有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的尺度,时时保持高压态势,发现多少惩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这是看完《鉴史问廉》的最大感悟。

另外,《鉴史问廉》在画面、音乐、配音上,都做到至善至美,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至善至美的的享受。在剧情设计上,避免呆板地说教,而是巧妙将故事和评论、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让人看后,发人深思,记忆深刻。《鉴史问廉》摄制组蛮拼的,为他们的辛勤的付出点个赞!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观后感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同心战“疫”之令出如山观后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异常特别的春节,它没了以往的烟花爆竹和欢声笑语。公园里没了以前的人来人往;马路上没有之前川流不息的车辆;每家每户也没有了走亲访友的人们,整座城市瞬间就安静了下来。就因为有了它的来临——新型冠状病毒。

我所在的城市,各个小区和村子都被封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小区里的广播一遍又一遍地播着,提醒我们不要出门、要勤洗手……打开电视,主持人播报着每日的新增确诊人数、新增疑似人数、新增死亡人数……那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却像一只无形的手,揪着人们的心。

这样的氛围使我害怕极了,我抱着妈妈,一遍遍地追问我们是否安全,而妈妈没有急着安慰我,而是打开手机,给我读着一条条新闻——有84岁高龄的钟南爷爷,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义无反顾地再战防疫最前线;有护士、医生姐姐毅然剪去长发,驰援武汉,那是真正的“最美逆行”;有解放军战士争先请缨出征,筑起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有许多留学海外的哥哥姐姐,竭尽所能地搜寻物资,这些物资的目的地只有一个——祖国;还有……

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奋战在危险重重的一线,他们用自己那单薄而又充满力量的身板与病毒做着抗争。此时此刻,我只想说:“谢谢可爱的你们,是你们的付出和守护才有现在安逸的我们!”

同心战“疫”,共盼春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揭开口罩,迎接暖阳,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1952年的11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从兰州开拔至东北。12月底,进入朝鲜。为了躲避侵略者飞机的轰炸,部队总是晚上行军,白天进入山林隐蔽。

正值冬季,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对每一名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漫山遍野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睡觉也在雪地里。”冯自信说,有一天走下来,自己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怎样都脱不下来,最后用刀子把鞋割破才把脚从鞋里取了出来,仔细一看,脚都冻得发黑了。

“每个战士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一心想把侵略者赶出朝鲜。”他说。

在一次高地攻坚战中,冯自信度过了这辈子最难忘的七天八夜。

“敌人的优势是有飞机支援,所以我们就不断挖坑道,千方百计缩短和敌人的距离。”他回忆说,当时敌人不断轰炸志愿军阵地,战士们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每次轰炸过后,大家脸上都是土,完全认不出彼此谁是谁。

“在这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谁都没有畏惧,大家都知道,打仗拼得就是意志。”最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坚持到了最后,攻下了这处高地。

这场战斗中,冯自信多次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将负伤的战士和烈士遗体背回阵地。有一次,他甚至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个人背回两名烈士的遗体,因此被授予了三等功。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冯自信几经调动,1959年6月,被分配到兰炼仪表厂。当时厂里常常有生产任务大会战,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冯自信和工人们经常连轴转,一干就是12个小时,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作风。在兰炼仪表厂工作直至退休,冯自信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冯自信说,有国才有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亲历过旧社会黑暗和战争洗礼的人,能够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没有虚度此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央视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系列共有6集,每集约25分钟,分别是迷城幻影,丹凤朝阳,日月当空,盛世荣光,繁华如梦,凤凰涅槃。绚丽的特效和诗化的解说词充斥了整个影片,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浑厚跌宕的曲子更平添一分遐想与浪漫。它给予每一个看它的人一种深情,一种只要看见"唐"这个词便从嘴角扬起微笑的冲动,在某个花香吹暗尘的午后,能够回想起它幽微柔软,细腻缱绻的低语就心生向往。我想导演一定和我一样也有着一个盛唐梦,被淹没在士子游女,锦衣珠翠,油壁香车,檀香墨块这些词语的堆砌与交叠里,不愿醒来。

很喜欢导演所述说的唐玄宗的故事,温婉而缠绵,像是不知出自那一家梨花深院里渺茫而哀愁的歌声。世人皆苛责玄宗宁为美人误天下,而后又为天下弃美人。而然我宁愿相信,他只是一个不知世事的顽童,表面上沉然自若挥洒中州,实则耽于幻想天马行空。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务实派,那么唐玄宗李隆基则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幻想家,他能够接纳仗剑执酒狂放不羁的李白,能够允诺李白以一介布衣之身出入皇庭内苑,便说明他和李白其实骨子里是同道中人,他或许也是从内心歆羡这个白衣茹素的谪仙人的吧。如若没有这浩荡无涯的江山羁绊,他或许明日便携三尺青锋,醉一江春水,凤歌笑仲尼,散发弄扁舟而去了。

可是命运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他便只能醉卧于温柔乡美人膝。上元佳节,大明宫鎏金朱雀灯璀璨而辉煌的光影里,香气杳杳飘散,透过芙蓉蕙帐,在那个穿着霓裳羽衣的身影周围氤氲出一片迷离的幻影。飘举的长发,婉转的腰肢,漫卷的琼丝裙裾,叮当的环佩朱玉,若断若续好似要乘风归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时的他和她,亦尚且不觉华宴终有散,世事总无常吧。

于是我便不愿再往下看,不愿看见动天柝地的渔阳鼙鼓只一夕间就打碎了他们的海誓鸳盟,不愿看见这座锦绣的宫殿被纷乱的马蹄肆意践踏与蹂躏。骊山语罢清箫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命如飘蓬,江山倾覆,生离死别,天下易主,飞光不过须臾。于是再到上元佳节,就只剩他一人灯下独酌,一瞬间,不堪许多怅恨,难掩怆然。第二年春草再绿,世间已没有杨玉环。三十三言梦一场,落花时候,再没了那人笑眉如天上初弦。从初见到身死就像是一个梦,逝者不可留,往者不可追,郁郁填埋于心头的到底是彻骨的相思,还是入髓的悔恨,又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呢。

他让工匠为死去的她画像,然而他又哪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道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何来第二月?

千江水有千江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国重器》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天在CCTV-2热播着一套纪录片大国重器》。片名已经说明了这是一部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片子,其内容也确实够“重量级”:无论是其中的超大型企业,还是这些企业制造出的超大型产品,都代表了中国大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

下面围绕片中展现的主题,结合咨询顾问的职业身份,说一些笔者的个人思考。

震撼之一:中国制造已不再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

多数人都知道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是产品普遍以中低端为主,虽然目前这种情况没有彻底扭转,但从纪录片中所展示的中国制造的实力,已经逐渐在向高端制造迈进。而且以这种前进的趋势,在未来,中国必然成为世界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在沈阳机床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智能数控机床让西方同行感叹:中国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竞争对手。

震撼之二:中国制造不乏创造力。

以往中国的装备制造产品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笨重、难看,质量差。但如今的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及质量控制上的投入,已经让中国制造逐渐摆脱负面形象。除了稳定的质量,还有更时尚轻巧的设计。

震撼之三: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在日益增强。

此学习能力不是山寨和模仿,而是通过自身的研发探索,摆脱对西方企业的依赖,制造出中国独有的高端产品。这种学习精神,在片中所展示的许多企业家身上都可以看到。在前人没有走过,或者没有走成功的道路上,这些企业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决心和信心,值得中国人为他们鼓掌喝彩!

由片中带来的以上三个震撼,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源于对自身职业所贡献的价值的惭愧和中国企业成长速度的意外。

当前多数中国本土管理咨询从业者,仍然在拿着10年前从外企带来的东西去卖给客户。在此并不是否定外企某些管理方法及工具的实用性,而是针对这些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者,很少去抬起眼睛观察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已经不能用10年作为一个变化周期去衡量,而可能是1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咨询顾问的知识,经验是否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更新,以便适应客户不断发展出来的需求?这是从业者应该认真思考和反思的。否则被企业淘汰是可以预见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了。这座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的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 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工程人员在造就大桥的雄伟壮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在施工期间的时候,曾经遭遇了大概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一共由33节,每节重达8万吨。整个沉管建造工程经历了1400个日夜。“深海8万吨级的接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一件事了,重达8万吨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对接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到底就睡,这一点令我们很是感动。

另外,很多大桥的建设者们在施工期间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搜罗了很多以唐朝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特别是关于西域的。每每欣赏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愉悦的忧伤。

我羡慕唐朝的豁达,上到帝王群臣,下至黎明百姓,处处都体现着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气。这种包容自信是我们丢失了许久的东西。我们渴望再次拥有它。日本人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了精神气,所以不值得尊敬。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语中的,中国,中国人所传承的精神气已经丢失百年,民国再复苏,马列主义又将其洗了个底朝天。少了精神气的中国几百年来没有再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艺术家。

我羡慕唐人,羡慕他们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们当下生活水平远高于唐代,但如果给大家一个穿越的机会,我想大多数人是愿意回到唐朝,生活在一个自由包容平等交融的国度。在那里有充足的机会能够学习,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平等地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 悲壮出发

本集从一本珍藏的红军号谱切入,叙述“左”的错误军事指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反“围剿”的战争是残酷的,红军付出重大牺牲,仍难挽回局面。毛泽东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核心之外,但他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写下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诗篇。红军退出根据地,在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后,代价惨重。历史正酝酿着重大转折。

第二集 伟大转折

从过老山界开始,中央内部开始对红军转移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必须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解决自己政治、军事重大的问题的进程。遵义会议的召开,终止了错误军事指挥,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第三集 雄关漫道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在滇贵川黔的崇山峻岭中,像插上了翅膀,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打击敌人,最终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前后的红军作战,点化了当代中国战争史上的壮伟奇观。

第四集 坚韧不拔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我们清晰看到,各路红军部队,在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广袤地域上,由分散到汇聚,由弱小到刚强,肩负人民希望,向着北方,向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坚韧地走下去。而留在根据地的部分红军战士,则舍身忘命,始终坚持而红旗不倒。整个长征,就像中国革命领导的大汇聚。它休戚与共、众志成城,百川归海。

第五集 生命颂歌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艰辛、艰苦和悲壮,构成了人间奇迹。穿越水草地,跋涉大雪山;饥饿、病痛、负伤、牺牲,随时都可能降临在红军勇士身上。但没人惧怕,更没人屈服。不仅不屈服,乐观情绪竟在最艰难的时刻发出光华。这情绪,甚至演化为一种长征文化。而眼泪,总是禁不住地为红军战士的悲壮而流出,因为那是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生命,唱出的一曲无人能及的颂歌。

第六集 情深意长

人民是革命之母。长征,是党、红军与人民血乳相连的舞台。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困苦,红军都严守纪律,严守信义,严守承诺,严守初心。红军不仅解救人民于水火,而且用生命保护、救治人民群众,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甚至,群众把为自己牺牲的红军战士,当作“菩萨”。长征,也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歌谣。

第七集 北上北上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曾是长征中一件极为令人欢欣的大事。但是,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野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阴暗爆发。为北上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了坚决斗争。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队南下,另立中央,犯下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分裂罪行。在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和朱德、刘伯承,以及北上会师的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王震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争下,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实现大会师。

第八集 奠基西北

毛泽东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迅速解决陕北的错误肃反,红军终于在行程二万五千里后,找到了家。经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东征、西征,经过西安事变,中国革命终于奠基西北。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迅即出师抗击敌寇战场。历史从不凝固。它总是不断向前。而长征和它形成的精神,却凝固在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可以断言,长征,将是中国人心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付雁作为一名机要干部,向东北军区报到,随后作为第一批赴朝鲜人员去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一名话务员。

这时候,他才16岁。

抗美援朝,志愿军官兵牺牲很大。但是,付雁因在志愿军总部,没有上前线,加上又是话务员,个人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他也经历了好几次的惊险时刻。

首先是在赴朝路上,他与22名机要干部乘坐汽车进入朝鲜。一次,汽车行驶在公路一个拐弯处时,突然前面一颗炸弹爆炸,冲击波很大,汽车颠簸了几下,除司机受了一点轻伤外,其他的人虚惊一场,毫发无伤。

为什么?

公路拐弯处前的一个山头,挡住了飞舞的弹片。

三天三夜后,他们抵达志愿军机关所在地——大榆洞,随后,再被安排乘坐汽车去前勤指挥部报到。一路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晚上,大家昏昏欲睡时,突然又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驾驶员头部和胸部受重伤。

而其余的八人个个完好,其中也包括付雁。

以后,付雁又两次历险。

那是在第五次战役前夕,因为前方一直在激战,话务员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经常是敌机在头上盘旋,他们照常工作。一天,大家正在吃晚饭,敌机突然出现,狂轰滥炸,付雁和大家立即往山沟转移。

结果,在途中,通讯员小韩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

其他人安全无恙。

因为工作太忙,睡眠不足。付雁等话务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上三四个小时。一次,他在烛光下带着棉帽工作,不知不觉睡着了。结果,烛火把棉帽右边的护耳烧着了,把他右边的头发和眉毛烤焦了一大块。

这是付雁在朝鲜唯一的一次受伤。

付雁是丹东人,自幼丧父,家中有四兄妹,他是老五,母亲最喜欢他。1953年朝鲜停战了。因为他离家较近,领导照顾他,给他批了10天假期回国探亲。

付雁是三年前被东北军区到学校挑选机要员,被选中参军的。当时母亲知道后,舍不得他走,心里难受,但没反对。

1950年元旦前四天,付雁离家正式去学校了。在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彻夜未眠,一面流泪,一面为他准备了几件衣服。第二日,她冒着寒风,踏着白雪,满含热泪,把儿子送上了火车。

这一次请假回家,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付雁很高兴,带上了立功喜报,还从战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准备孝敬母亲。

可是,他回到家后,哥哥和姐姐们虽然很高兴,却表情异常,似乎都在躲避什么。付雁突然预感一种不祥之兆,便追问:“母亲呢?”

“母亲已经病故两年了。”大哥说。

接着,大哥告诉他:“你走后,她就一反常态,情绪始终不好。后来,听说你上前线去了朝鲜,整天坐卧不安,神魂恍惚,天天念叨你,见到当兵的就问:‘我家春子(付雁的小名)呢?’她还说要去沈阳看你。三个月后,1951年初,她发展到不吃不喝,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月10日逝世。你在朝鲜打仗,我们也无法告诉你。”

这真是晴天一声大霹雳!付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他在母亲的墓前整整坐了三个小时。

随后,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带着终生的愧疚返回了朝鲜。后来,付雁在部队中干了一辈子,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干部。

70年后,付雁还忘记不了自己的母亲。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时,他含泪向人们讲述了母亲当年不吃不喝而死的往事。但是,他坚定地说: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中央大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纪委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已经播出3集。这几天很多媒体都在深挖这部大片的细节,描绘贪腐的套路,甚至有些媒体还帮着计算起了反腐的成本。这样的解读除了吸引眼球外,似乎和这部片子的警示本意有着南辕北辙之嫌。其实,这部片子至少可让人领悟到以下七点深意:

展示全党全国人民的反腐意志

中纪委拍这样的反腐大片,不是想证明自己的业绩,也不是在故意刻画细节,而是想通过展示审查的严格细致,凸显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全党全国人民支持反腐的“民心”,再度表明:不管是谁,不管哪个级别,不管以哪种形式,只要腐败了就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因为腐败分子不仅有纪委在盯着,而且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盯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永远在路上”指的是哪条路

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这绝不是一句套话。我们走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开展什么工作,评价任何功过,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公平正义。而腐败和歪风邪气不仅侵害人民的直接利益,还在毁坏社会的公平正义,摧残人民对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和腐败及歪风邪气战斗!这就是“永远在路上”的含义!

反腐成本应该这么算

成本,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用在反腐上意义就深了,一些人质疑反腐成本,其实就是想质问:这样反腐值不值、对不对?这样发问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反腐是在“治病”,是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没有健康的“肌体”,什么都等于零,所以这个“本钱”要舍得下。一些人甚至把“经济不景气”也归咎为反腐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无知,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没有清朗的政治生态,再繁荣的经济人民也不能分享,那样终究会失去“民心”这一最大的成本。这笔“账”一定要算明白!

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

在这部大片里,看着那么多官员忏悔,让人涌动出一份感悟: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官员们所有的荣誉、自尊和自信其实都是建立在自己对权力公正性的尊重和维护上的,一旦开了以权谋私的口子,不管有没有被查处,人格早就碎了一地。在行贿者的眼里,这样的官员不再有任何的级别,对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尊重。腐败官员的确谋取了巨额利益,但行贿者从官员们那里获取的利益更多更大,而且胃口越来越难满足。最后的结局,常常是贪腐官员对行贿者俯首称“臣”,实在是太傻太悲凉!

再深的套路也有起底的时候

做局越深,自己陷得也会越深,甚至不能自拔。在这些腐败套路中,归根结底有根利益的主线在。拉出这根主线,不管上面“挂”了多少人,盘了多少结,拐了多少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这根利益链条必然侵害周边众多相关方的利益、乃至普通群众的利益,进而引发人们的反对。所以不管腐败的局做得多深,多隐蔽,最终都会展现出这样的困局。起底只在早晚,没有例外!

正风反腐动力在这里

最近朋友圈流行着一个励志故事:通往山顶的山路难行,一位健壮的男人背个小包已是气喘吁吁。当他看到一个女孩背着一个小男孩从身旁走过时,便同情地对她说:“小姑娘,你背那么重的小孩一定很累。”女孩回答说:“你背的是包袱,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这个故事寓意深刻,用在这里也很贴切。正风反腐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每一位民众的福祉,绝不是包袱,所以在正风反腐的路上,应该有决心、有力量、有梦想、有责任、有使命,不会累!

播放节点很耐人寻味

到目前为止,各地的换届选举工作还在进行中,用这样一部大片教育即将走向重要岗位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警示我党的生存危机、展示我党刮骨疗毒的勇气、重塑人民对党的信任都是极好的,极有用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片和感悟,还要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在心中“生根发芽”,用实际行动让人民感受到“开花结果”!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永远在路上》寓意着我们党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次新长征。在人民的支持下,在全党的努力下,新长征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大型纪录片第三集《踏石留印》观后感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解说】贵州赤水河边的茅台镇自古以酿酒闻名,清代的时候这里的酒就远销外省。从小作坊到大工厂,茅台酒从来没愁过销售。然而在2012年八项规定刚出台时,茅台酒厂第一次经历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调整转型。

八项规定出台之前,一些经销商优先保证单位团购,剩下的才市场零售,普通大众买酒时,时常出现断货。在茅台酒厂的自营零售店,当时买酒要拿身份证,一人限购两瓶,还得排长队。

【同期声】

服务员:从这儿排队排到那个路边上都排过,排到门口那个,车站那儿都排到过。排到中午,我们的酒就基本上售完了,就不卖了。

【解说】现在,市民想买茅台不用再排长队了。八项规定出台后,白酒的公款消费受到严格限制,这就倒逼茅台酒厂和经销商们必须转型改革,让消费真正大众化。过去一度被炒起来的虚高价格降下来了,对民众的供应量变得充足了。

【同期声】袁仁国(贵州茅台酒厂董事长)

我跟你说,实际上八项规定我觉得对茅台为什么是好事呢,因为这个白酒行业长期形成的,这种供大于求这种状况,总有一天白酒行业销售出现问题的。那么八项规定促进了这种情况早日出现,所以使我们早有思想准备,所以早一点采取措施。

【解说】经过调整转型,半年的困境之后茅台销量开始回暖,连续三年每年都不降反升。只不过,原来公务消费占到销量的30%以上,如今已经不到1%,健康的市场,并不需要靠公务消费来支撑。

与茅台的变迁相对应的,是公款大吃大喝的减少。三年多来,严肃的执纪监督,让这种群众强烈反感的不良风气得到了明显遏制。不过,也有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仍然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胃,顶风违纪,甚至为了吃喝挖空心思逃避监督。

【解说】矿泉水瓶装茅台,这并非网络段子,而是发生在天津的一个真实案例。想出这种荒唐招数的,是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

【同期声】张建津(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

你明显地在桌上摆个瓶子,你放的是茅台还是五粮液,如果人家用手机给你拍个片子,那网上不就有证据了吗,所以就把那个茅台酒就倒在矿泉水瓶里边,然后拿矿泉水瓶子在大家分酒的时候,再分着倒着喝。

【解说】天津市医药集团是一家大型国企,张建津在工作上是位能人,他担任主要领导的十年里,医药集团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300亿元的行业巨头。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张建津周围也聚集了几个交往密切的私企老板。作为国企负责人,张建津掌握着不少合作项目的决策权,一些私企老板就投其所好,和他拉近关系。

【同期声】孙月(天津市纪委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

张建津爱好喝酒,讲究越醇越好,年份越高越好。他本人也有这个爱好,其他的私企老板也是迎合这个爱好,他们的这个后备箱里,车的后备箱里长期放有各种茅台,各种酒,15年的茅台、30年的茅台。

【解说】张建津喝酒爱喝茅台,还要是年份茅台,在吃上面也追求上档次的。

【同期声】张建津(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

跟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应该说就是都是高档的吧。海鲜为主的这个餐厅里边,都是一些活的,像这个龙虾、鲍鱼、海参、东星斑这些鱼。这些鱼有的原来吃就是清蒸,后来就是有的吃那个火锅。

【解说】为了和张建津处好关系,私企老板也不惜花大价钱。2014年张建津因公务出访意大利,期间正逢他过生日,陪同的老板在米兰一家高档餐厅为他庆生,聘请外籍名厨,吃高档西餐喝名牌洋酒,花费上万欧元。还有一次张建津到香港开会,私企老板为他安排的晚宴可谓奢华。

【同期声】张建津(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

给安排了一条鳄鱼的一个尾巴,那条尾巴应该很大,差不多得有一米,那个摆的,当时就摆的是整个带形的,也很好看,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很贵的,肯定也是预定的,反正就是显示他的热情。

【解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私企老板通过和张建津的交往得到了药品的独家代理权,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而张建津也在觥筹交错中越陷越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鉴史问廉·清官之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思想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只是自己不察觉,看了《清官之念》发觉就如片中说的那样,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深深驻扎着“青天文化”和“青天情结”。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莫过于《包青天》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以及里面的狭义人士鼎力相助、铲恶扬善的义举,成为日常言谈中最多被提及到的,其实这都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那就是惩恶扬善!而从古到今,包拯、海瑞、狄仁杰等等这些清官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看着他们惩治贪污、打击奸臣时,自己的心中会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而看到他们身上闪现的不媚上,不惧权贵的光芒,也符合人们心中对官员的期待:如果都能使这个样子该有多好!

本集的中心是要向人们揭示这些清官为官清廉的观念源头,其实说的浅显一些,就是包拯在自己唯一留下的诗作中表达的:居心清正是官员为官之本。

而当前,我们的党惩治贪污,打老虎拍苍蝇。正是要在社会上扬正气,为官员敲警钟,让这个社会出现更多清官廉吏。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thisischina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