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玄奘西行纪录片观后感【通用20篇】

《迁徙的鸟片子的事件现场的完整性和叙事结构的真实性。当我们在观看油画作品的时候,近距离的观看效果就是一大堆不一样色彩的油料的堆砌和叠加,而非绘画对象,只有在适当的距离,观看者才感受这一绘画是对某一物质的再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玄奘西行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1857

作文

637

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集纪录片,名字叫《地球脉动》。片里有一群大象经过500英里的一片干旱荒漠后找到了一条溪水,它们在水里翻过来翻过去,不停地打滚,真的是太快活了!

你知道40万只雪雁在天空飞翔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有鸟类竟然可以飞跃喜马拉雅山么?你知道最大的地下洞穴中的奇妙景观么?看《Planet Earth》,译《地球脉动》或是《行星地球》——由英国BBC拍摄和制作的11集地球纪录片。维基上说它是对地球空前绝后的礼赞。片子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用来做桌面。我看了后觉得一点也不夸大,零下60度帝企鹅整齐的队伍、新几内亚岛上华丽的天堂鸟起舞、大白鲨跃起一口咬住逃亡的海狗……还有山峦间的颜色如何迅速地由新绿到翠绿到金黄到艳红,直至萧瑟的冬意凛然。

巨大的预算,前后5年的拍摄时间,高画质的摄影,革命性的高超速摄影机,细腻的卫星画面,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极度震撼人心的力量。奔涌河流,雄壮山脉,幽深洞穴,冰雪世界,蔚蓝海洋,苍茫沙漠,奇幻丛林,浩瀚草原……每一集都是一场绝对的视觉盛宴。

我看的是第一集《两极之间》,地球如此之大,有的地方生机盎然,还有的地方不适宜生存。撒哈拉沙漠里,象群成了极忙碌的一份子,他们在迁徙,不计一切只为寻找充足的水源。画面中一头未成年的小象仍在不停地迈动步伐向前走动,但它并非掉队小象中幸运的那一部分,它迷路了,向着沙漠更深处走去。尽管付出了像这样的代价,但最终,大部分象群到达了预想的目的地。看着体积如此庞大的非洲象在水中自由欢快游动的画面,我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看完了《地球脉动》,我了解了许多东西。到现在,我才发现地球是多么奇妙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反馈情况全部公布;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开播。

同一日,两件事,或言“横看成岭侧成峰”,但“远近高低”却有着共同的指针——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见真章、动真格,看得见、摸得着。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亮相时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到4年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列入主要议程……立党初心不忘,治党全面从严,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

“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4年来,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普通党员,都能深刻感受到管党治党的全方位、全覆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剑指问题、形成震慑,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向着“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的目标一步步迈进;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表明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空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汇成“打虎拍蝇猎狐”的火力全开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的全域轰响;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重要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面向全体党员、突出“关键少数”,第一部规范党的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旨在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传导下去……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惩治极少数腐败分子,而是要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无禁区、无死角、无盲点。

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基础就是民心,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4年来“积跬步”“成江海”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各级党组织和“关键少数”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军令状”兑现好,巩固发展全党动手、齐抓共管的局面,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让人民群众看得见、享受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既要在内容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又要在微观细节处感动观众。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即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作为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内容编辑,笔者有幸跟踪、学习了央视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的创作过程,并先于正式播出看完了全部八集,整体感觉该片有如下特点。

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文本严谨。因我有幸跟踪学习了纪录片电视文本的修改完善过程,因此非常清楚创作人员追求准确、科学的严谨态度,也深为他们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组织专业团队创作撰写出第一稿,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二稿,再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三稿,又一次召开审稿会……其间,文本几易其稿,个别地方一改再改,每集都经过了若干专家学者的把关,甚至共同会改。到最后形成的电视文本终于达到了剧组的追求目标,即严谨、准确、科学,这也是本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场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也让老人家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事实,按国防大学金一南将军的说法,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标志着饱受外来强敌欺侮的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在当时的志愿军队伍里,有很多官兵,都是国军起义的。最典型的,就是滇军第71军。这支部队,是成建制走上朝鲜战场的。那么,有多少起义的国军将领,成为志愿军高级将领,在朝鲜战场上又打的怎么样呢?

按国军的军衔来说,少将有一个,中将有两个。少将是张世珍将军。他1949年9月19日在绥远归绥跟随董其武将军起义,时任第7师少将师长。起义后,12月9日出任人民解放军第37军(辖第109师、第110师、第111师)军长。1950年12月12日,以第36军、第37军和骑兵第4师,以及绥远军区机关人员组成华北军区第23兵团,张世珍将军仍任37军军长,1951年9月,第37军开赴朝鲜,担任道路修建和后勤保障工作,基本上没有上前线战斗,12月返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地区。

中将之一,是董其武将军。对于董将军在国军的军衔,有人说是上将,有人说是中将。其实,国军中,上将分职务和军衔两类,董将军确实戴过上将军衔,但那是职务,真正的军衔,据他本人说,是陆军中将。董其武起义前,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将军入朝作战时,职务是前面说的新组建的23兵团司令员,入朝后,任务也是完成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没有上前线打仗。

中将之二,是曾泽生将军。将军起义前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71军军长,起义后,滇军第71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50军,曾泽生继续任军长。1950年10月26日入朝作战,从第一次战役,一直打到第四次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共进行大小战斗95次,歼敌14492人。综上所述,三位参加抗美援朝的国军起义将领,打的最好的,是曾泽生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或学习感想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在影片中我们结识了那些最可爱的人:用年轻的身躯为冲锋部开辟道路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战斗小组长吕松山……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生命中最辉煌的篇章,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对他们无比的畏惧和佩服: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的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437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艺术硕士。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主持节目《看见》。作为著名的新闻人,柴静总是出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而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记者。2014年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刷屏朋友圈。从央视离职后的柴静,现在的身份已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据悉,《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由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LionTV)联合制作,已登陆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征体验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对遵义会议进程客观准确表现了系列会议关联的发展经过。既突出了遵义会议的旗帜标志作用,也交代了前期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及猴场会议对遵义会议起的累进合力作用,也表现了随后而来的“鸡鸣三省”等后续会议累积进程的推进。政治路线决定着军事与其它,是灵魂。为此,遵义会议成为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所以隆重纪念,其指导意义在当下同样是意义非凡的。“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进程中始终有着不可或缺的鲜活生命力。

理想铸就了坚定的信念,信仰突显出始终如一的乐观,大局意识决定了坚如磐石的团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方向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这是万里长征事业薪火传承的永恒守则。有了这些理想信念,就有了彪炳史册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催奋出人民共和国当今屹立世界的大国风采,这是本片得以生发而出的现实意义。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壮丽伟业正进行着新的长征,这是凝聚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毛泽东等老一代先辈对长征万里征程必须不断步步奋进的前瞻判断,是艰巨而伟大的壮丽事业。为此,也是“长征”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倾力合作,精心制作的8集电视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将于今晚在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与观众见面,换一个角度看长征。

据了解,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鉴史问廉·道德之择》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道德之择》让自己感触很多,一个个清官廉吏的待人处事之道深深震撼了自己。片子中提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一个人能够做到这八点,会被人们所称颂,区区八个字却涵盖了大道理,大道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唯有用道德力量才能够真正凝聚民心。

古代为官之德讲: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是在大的道德观下衍生出来的对官员的要求,廉洁官员以自己的行为感召着世人,像一瓢清水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的流淌:杨震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四知先生”,而其学生王密建造的四知台,被人们津津乐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向人们展现一个清官的内心的澄澈。而杨震却金的故事则长久的流传下来。悬鱼太守羊续则以自己的行为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大必做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作为一个官员,不注重细节,就会毁身殒命。杨震和羊续的道德品质成为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激励着人们!来到清朝,通过于成龙的事迹向人们展现了“天下第一廉吏”的重要性,康熙懂得重视国家首先要重廉吏,这是治国的道理,放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呼应,党和国家整治贪污的最终目的是让官员们都能够尽自己的本分,清正廉洁,而官员应该洁身自好,试想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如果最终埋没在金钱里是多么多悲哀,于成龙去世的时候,江南士民数万人徒步送了20里路,康熙皇帝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这是多么大的荣耀,而贪官污吏不会有好下场,只能落得个锒铛入狱的结局,那一种划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我们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里不出门,你们却“逆行”而上,奋斗在抗击病毒的一线,用你们的身躯将病毒和我们隔离,看着你们在医院,在社区,在高速口,在大街小巷里忙碌的背影,我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致敬,白衣天使。今年的春节注定是特殊的,肺炎疫情匆匆杀到,你们不顾危险,转身回到战斗一线,投入到与病毒的抗争中。有人说,健康是1,财富和知识等才是后面的0,没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都是徒劳。是啊,你们为我们守护者健康,为我们击败了一次又一次的病魔,是你们为我们的1添砖加瓦甚至筑起钢筋水泥。在转身的那一刻,你们可能知道,这一次的病毒异常危险,人们常常把其与SARS相提并论,提起SARS,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近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多少医护工作者倒在一线,你们或许也会害怕,或许也会担心,但是你们为了小家,为了大家,将一切抛在脑后,以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畏精神摁下红手印,写下军令状,至今,还在一线与病魔“厮杀”。我们虽宅在家中,心中却牵挂着你们,希望你们平安归来,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重播,给父母看看你新交的女朋友,和床上的孩子讲讲你战斗的故事,他们会以你为豪。

致敬,执法人员。空荡荡的大街上,不时会闪过一些声影,有时候你能看到浅蓝色的衣服,有时候你能看到深蓝色的衣服,有时候你能看到黑色的衣服。是的,那是我们的执法人员,他们有警察,有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有综合执法人员等。他们作为法律的践行和维护者,在平日里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为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为了打击违法犯罪人员,履行职责,秉公执法。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你们放弃了一切事情,放弃了休假,在高速口检查来往车辆及人员,在市场检查食品安全,在企业检查是否有提前开工,你们穿着特殊的执法服装,成为了大街上“靓丽”的风景线,有你们在,我们感到安全、安心。

致敬,志愿者。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穿着红色马甲的人,他们积极献血,帮助维权,调解纠纷,他们叫做“志愿者”。他们中小有十几岁的学生,有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有身体健康的健全人,也有身体抱恙的残障人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有我们俗称的“老外”。志愿者,提到这个名字我们的心中总会闪过一个字,那就是“爱”,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爱”,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关怀。在来之汹汹的疫情面前,他们积极在高速口、社区口24小时量体温,检查通行证;他们来到每家每户,在门上贴上温馨提示;他们看到没有戴口罩上门的居民时,会递上一个口罩,告诉他们“少出门,出门必带口罩”。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这是他们的职责,但是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的良知,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亲爱的志愿者们,是你们在中国筑起了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执法人员,致敬志愿者,致敬在这次战役中听党和政府号召,宅在家中的你们和我们。这场战役,我们一定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前夕,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马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让这个本繁荣昌盛的国家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新型冠状病毒由武汉一家海鲜市场发现,虽然致死率并不高,但传染率却十分恐怖。疫情发生后,武汉封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对策,禁止人们外出,取消聚会,自我隔离。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我。

当看了《同心战疫》这个节目后,我便产生了对“医生”这个词产生了新的定义,何为医生?他们也是一群有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谁会不思念家人,但在小家面前,他们坚定的选择了大家,他们不会畏惧病毒,竭尽全力甚至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这是身为一名医者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责任,救人就是他们的责任,许多医生因口罩而被勒出了血痕,即使那原本光鲜的脸上布满汗珠、血痕,可却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是这样的一群白衣天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默默无闻的庇护着我们……

这场战斗就这么无声的进行着,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战士,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正是考验全国人民能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时候,我们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己所能的去遵守纪律,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出门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从外面带回来的物品进行消毒。我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人民医生,一定会战胜疫情,愿他们早日凯旋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咬定”的狠劲儿。咬盯疫情,有的放矢。要充分发扬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的带头风范。要坚持依靠群众,锻造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要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及时为人民群众注入稳心剂、凝心剂。咬盯疫情,更要有“决不让疫情魔鬼藏匿”、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狠劲儿,对自己狠一点,举措更严一点,防“疫”的胜利就多一层,就能早一刻为群众的生命财产搭好“安全线”、筑牢“堡垒墙”。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藐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任尔”的豪劲儿。要游泳总会呛水,要前进总会遇阻,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这就是我们的豪劲儿。“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令行禁止”,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和制度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之源、活力之源、动力之源。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出院,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频传佳音,这就是胜利的成果、希望的曙光。

栉风沐雨,不畏浮云,自信击“疫”,我们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稳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金砖之国》观后感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2台记录片《金砖之国》的印度篇这两天看了,整体上感觉它像一个艺术品。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新颖的电视片了,它多方位地展示印度的历史和现况,让许多故事浓缩在一小时中。解说员低沉柔和的声音似钟声掠过古老的大地,主题曲的旋律从容飘然,镜头有时拉到500米的高度,观众乘歌声的翅膀纵横天地间。

对尼赫鲁、甘地等人的配图解说,让我对人物接近了解--- 此前我对印度的了解基本来自道听途说。“不可思议”是该篇1的题目,自然让观众发现了该国的不可思议之处——节约和信仰自由好像是人的灵魂的基本要求。

河流污染现在在整个亚洲比较明显,印度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他们的圣水恒河上泛起的黄色污染带---无论是好是坏,节目就像父亲给孩子讲的故事那样真实、娓娓道来。

就国土面积而言,印度的人口实在是太密集了(12亿),而且好像集中在沿河地带;想象中,如果到印度旅游,会否产生水泄不通和拥挤的感觉。印度人以素食为主——这样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翔实的介绍让人对该国产生了亲切感。虽然记忆中60年代印度在中国边境搞冲突袭扰——但千百年的沧桑时光里中印关系总体是平和的,这也许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或因历史上印度自身一直没有完全地统一过(这点影片有提示)。

种姓制度是愚昧落后的,在外国留学过的部分印度人意识到了这点,而现代化又使种姓制度有所淡化——听到这种介绍让人感觉到社会还是会进步的。电视介绍了印度人心目中低种姓的英雄——那个名字比较难记,不过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家族世袭,亚洲各国大多保留着一些封建的东西。

昨晚的又一集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印度,就是新的国策和经济建设,印度全球化的魄力和发展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它国际化强的企业主要是IT业。而中国的制造业更强,比如机械、纺织、矿山、汽车家电等,也许中国人觉得制造业更有分量吧。

《金砖之国》的摄影艺术好,摄影是有文化底蕴的;该片插曲《天地鉴》是著名剧作家喻江作曲填词——灵动好听!《金砖之国》的风格很有特色,它在轻松的介绍中,实际的掂量了一些我们应该取舍的东西,让我们像幽灵似的进入这些金砖之国,触摸它们宝贵的东西,看历史风云画下的色彩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交通事故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们小记者来到交巡警大队采访。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入县交巡警大队的大门,随着同伴们急切的脚步声,我们来到五楼的放映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事故过程。

事故发生在山东。某天,一户人家的孩子过满月,想请亲戚朋友到家中庆贺,就请他家的亲戚和邻居蔡文杰用自家的农用载货车把客人接过来。这一接不要紧,偏偏就出事故了,其中一名妇女当场死亡,这名妇女正是蔡文杰妻子的表姐。经过调查,我知道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蔡文杰违反了许多交通规则:酒后驾驶、超速行驶、农用货车违规载客、车况不好、刹车失灵等。

事故发生后,本是亲戚的两家,从此变成了陌路人。两个本是幸福的家庭,从此陷入了悲剧的深渊之中。看罢此片,让人唏嘘不已,感叹良多。要是他能遵守交通规则,怎会上演这人间悲剧?!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悲剧中吸取惨痛的教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人,行文明事,为创建文明城市尽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军方新近推出的影片《较量无声》,觉得片中的观点毫无道理,与常理不符。以下是一些个人的观后感,一起拿来讨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片中认为:中国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经济奇迹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家都知道,正宗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建政后,也实行过这样的制度,但结果却是经济停滞、饥荒遍地、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不下去了,中国才改革开放,适度放开了私营经济和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并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在这之后才实现了高速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奇迹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造成的,而是中国放弃社主主义制度、向西方国家学习并融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结果。但是由于体制原因,现在中国的私有经济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中国经济渐渐失去了先前的活力。

日本、德国、南韩等许多国家都有过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现在的印度经济也在以高速增长,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证明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满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期间,经济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最后却烟飞烟灭。前苏联等许多国家经济也有过高速增长,但最后却崩溃了。

二、中国腐败的真正原因

片中认为中国的腐败是由于美国思想渗透影响的结果。按这样的逻辑,美国的腐败应该比中国多,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腐败遍地,而美国却廖廖无几。有两个世界公认的政治学原理:1、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2、权力只对来源方负责。根据这两个原理,就会明白中国为啥腐败那么多,因为中国官员的权力过份集中而且没有监督和制约,而且权力来源于上级而非民众,所以中国官员腐败现象很普遍,官员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却只对上级亲近却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美国对政府权力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绝对的权力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美国宪法的设计就是避免权力的集中并且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所以才通过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新闻舆论自由、多党竞争、地方自治,官员直选等多种手段对政府权力进行分散和制约。美国官员都是民选的,所以官员不用受亲民教育就和民众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世界清廉指数评比中,排在前面的全部是民主国家,没有一个集权国家。

三、美国是否要残害中国

片中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别国怀有恶意的国家,但是现实不是这样的,看看美国占领过的国家:日本、南韩、德国现在无不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美好。其它跟着美国的国家也都过的很不错。再看看那些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东欧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朝鲜和古巴也奄奄一息。美国之所以要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是因为:历史上的非民主国家像苏联、希特勒、二战前的日本、现在的北朝鲜等,无不是对外侵略成性,对内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光着屁股的原始人,而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已经是穿着裤子的文明人了。美国想让中国穿上裤子,但是中国某些人怎么也不肯,硬说美国人让中国人穿裤子是残害中国人。

四、关于选举的认识

片中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去美国考察总统选举的中国官员回国后发表微博:选举是一个政府获得权力的基础。但片中却是以警告的口气说这句话的,对选举有着明显的敌视。官员经普选产生已是世界和中国人的共识,我国宪法也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知道片中为啥连中国的现行宪法也敌视?

五、对苏联倒台的认识

片中认为苏联倒台是一个历史悲剧,是美国搞的鬼。但事实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后苏联人民自己抛弃了这种制度,与美国无关。现在的俄罗斯人民实行免费医疗、生活水平较苏联时期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选举领导人,官员财产公开。比苏联时期不知强了多少倍,世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人类的进步。

六、对中国前途的担忧

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近三十年,到现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像人口红利,出口贸易,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等已经逐渐消失,中国经济近几年一直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消费,却长期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现在增长乏力。想一想,前苏联、印尼、北朝鲜、智利等拉美国家以前都有过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几十年后,由于政治改革滞后,最后无不引发社会动荡,先前取得的经济成就也都没有了。

中国现在的表现与这些国家很相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佳节,本应与家人团圆,一起贺新年。可就在这时,新型冠状病毒向我们伸出了魔爪,向我们进攻,在我们的国土上肆虐。虽然这个病毒强大而又危险,但是仍有不顾生死,不计报酬的勇士们负重前行,奔赴一线,为我们抵御“毒魔”。

你看,84岁的钟南山爷爷,73岁高龄的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奶奶,年龄那么高了,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仍然奋战在“战场”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贡献。最危险的就是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请缨,立即换上了白衣,站在了前沿,为患者治疗,是人们的希望。他们与病毒进行一场场的战斗,不分昼夜,只为能从死神手中救出一个生命。厚厚的防护服,重重的护目镜下面隐藏的是他们疲劳的身体,实在累了,就躺在办公室或走廊边眯一会儿,却从不叫苦或埋怨。我不禁在心底里感叹着:在这场站战斗中,站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多么伟大的!“急难有情,情有馀兮。”还有那么多人紧急召集物资驰援武汉,还有那么多人在居民小区大门口值守测温,还有那么多人深入千家万户摸排检查,还有那么多人纷纷捐款捐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有他们的拼搏,有他们的大爱,疫情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在不断减少,一万,一千,一百,有多地区持续好几天都是0例,出院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疫情固然可怕,但我们要相信中国一定能赢!有了他们,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打胜“疫情防控战”的决心。他们,就是中国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视,以及优秀廉政文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可借鉴性。

在党和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时候,纪录片鉴史问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界、另一种思路。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青天情节”也始终萦绕在百姓的心头。

我们固然希望每个官员都能像包青天、于成龙一样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反腐倡廉的最大利器应该是完善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拥有“青天”成长的土壤,从根本上响应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奋力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不断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