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迷途归返纪录片【精彩20篇】

我们要以这些贪腐案例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从而在工作中注入更多的活力。纪录片《人心向背》观后感怎么写,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推荐了一些关于迷途归返纪录片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5401

作文

706

2024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轻易被征服了。 There are no normal people like war, especially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have never been a fighting nation.Dignity is not a kind of fluttering feeling, not an emperors enjoyment.Dignity is to declare in fact that China is really no longer so easily conquered.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者,与青山同碧。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起这样一座纪念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度最佳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很美的一部记录片,由于有11集,没能一次性看完,断断续续看了1个多月。发现个小规律,每集在后半部分都有个压轴戏,一场动物猎食,一幅心广神怡的美景...显然,最后一集是的压轴演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但这一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用鹦鹉螺。

鹦鹉螺只会倒着游,也就是说它看不见前方的路,一切的一切都只有在它经过之后才会看到。更美妙的是,它一个月只需吃一顿饭。

它白天生活在海底400米处的水域,只有在夜晚向上浮寻找食物,照这么说,它或许看不到光,看不到美丽的珊瑚礁,美丽的浅海美景。但这又有什么呢,一月吃一顿饭,然后撅着屁股,在海底漫无目的游啊游,永远不用担心大海太小不够它游,不会时不时的饥饿难耐去到处寻觅食物,不为看那色彩艳丽的珊瑚礁而分神,不必恐慌屁股前方一片漆黑的深渊...

鹦鹉螺也许只有一条信念: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倒着游啊游,别无它求。

来生做只鹦鹉螺,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总是期盼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而今年,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疫情悄无声息的席卷而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所有中国人完美的诠释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疫情之下,你我同在。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为抗疫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身残志坚的张定宇院长,孤军奋战的李文亮医生,身先士卒的90后药剂师宋英杰,主动请愿的杜富佳护士......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医生护士,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们本可以在家休息,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贴心送餐的餐厅老板,是默默捐出一万多元的环卫工人,是冒险接送的热心司机,是紧急出动的建筑工人,是奔波街头的外卖小哥......所有人民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这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疫情防治前,举国一致表现出高度同心同德,坚持全国一盘棋,服从党的指挥,同时间赛跑,同病魔对抗,邻里互助。

人民日报评论“传统佳节,因坚守而动人;防控疫情,用奋战来回应。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承载少人的健康;用自己的舍弃,换来了多少家庭的团圆,这不仅体现着敬业与奉献的价值追求,更展现出一种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耳边仍环绕着村干部的真挚叮嘱,眼前仍有着鲜红的硬核横幅。病毒无情,但是人间有爱,疫情之下,你我同在。

我们是不平凡的一代人,生于非典,考于疫情。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3年间最不寻常的高三寒假!对于我们而言,注定难忘。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到抗击疫情一线,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不辜负所有人的期待。‘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你我携手共赏繁华盛世。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信心,我们有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将士克服补给困难、交通不便等困难,抵挡住美帝国主义飞机大炮、坦克的狂轰乱炸,通过五次战役成功将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在残酷而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的解放军将士们有许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一批像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这样的战斗英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他是整个朝鲜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的牺牲可以说是我军的重大损失。这个人就是71七军军长李湘。

1951年6月,第67军赴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1951年10月13日,美军伙同其他仆从军队以总兵力四个师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疯狂进攻。在险峻形势面前,为了向新生的新中国,他沉着冷静,下决心要短时间内打痛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番攻坚的十多个日日夜夜,他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作战指挥室里,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71七军全体指战员在军长的正确指挥下奋不顾身、不畏强敌;阵地工事碉堡被敌军飞机重炮炸塌了,迅速组织抢修;敌人退下去,立刻组织指战员反击杀伤敌人。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杀伤敌人17100多人的辉煌胜利。

大量杀伤美军,粉碎了美军的秋季攻势的阴谋后,美国人不甘心失败,组织起了规模更大的春季攻势。不幸的消息传来,李湘军长病倒了。当时71七军正在召开军党委会议,他渴望自己好起来给与美军更大的打击,抱病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和指挥战斗。但是,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当时正是治病的好时机,但是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很快打响了,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装备数倍于“秋季攻势”,而且没有良知的使用了生化武器。李湘军长不幸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到难以控制。

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同志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条件好的医院进行治疗,他却说自己轻伤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很快就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粗大得像水桶一样,虽然医生奋力抢救,但因为病情严重,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遗憾地离开了曾经一起战斗过的队友,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李湘从一位为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成长为了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在22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功勋卓著。在他的追悼会上,老领导聂荣臻元帅题词:“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题词:“李湘同志是以其国际主义的精神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死得其所,死有余荣!”李湘将军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没有之一,着实是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迷途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心灵深处,曾有一株花儿,在某一天,绽放得最灿烂。因为那一次迷途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要学会会保护自己,战胜心里的恐惧。

那是一个烈日高照的下午,我和朋友们在公园里玩耍。我喜欢玩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可他们却喜欢玩安全休闲的游乐项目。我们因为这个争论了起来,最后,我一气之下背着书包冲进了小树林中,跑着跑着,我渐渐迷失了方向……

这可怎么办才好?我刚才不应该与朋友们赌气的,他们又不知道我去了哪里,这里又只有稀少的几个人,我开始慌了起来。

我头上冒出细细的汗珠,双脚直发抖,手心的纹路也被汗珠侵略霸占了场地。

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常对我说的话: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慌,要沉着冷静地面对。我做了一个大大的深呼吸,迫使自己冷静下来。

我看着身边三三两两的人群,准备去询问他们,可那些人聊得正嗨,他们会理会我吗?他们看我这么大了还迷路,不会嘲笑我吗?管他的,安全最重要!我找了一个看似面善的人,鼓起勇气,问:“叔叔,您好!请问怎么走才能到那个公园?”

他放下手机,看了看我:“不好意思,小朋友,我也不知道。”“哦,谢谢。”我沮丧地点点头,看来,我只能自己寻找路了。

我左望望,右瞧瞧,凭着直觉找到了一条路,走着走着,身边的景物好像越来越熟悉了,我嘴角微微上扬,脚边的野花也绽放开了笑脸,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找到了,我找到通往公园的路了!走出树林,我看见朋友们正焦急地寻找着我,一股暖流流入心间,我把经历告诉了他们,他们不禁对我竖起大拇指,我心中自豪极了。

这次的迷途使我明白了遇到困难时要冷静,也要勇敢地向身边的人求助,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大抗战》观后感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抗战》的前两集《东北抗日联军》,看完之后,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面对日军的数次残酷讨伐与扫荡,东北抗联顽强不屈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在外有日军精锐部队关东军的军事进攻下,内部不断出现叛徒和变节者,以及没有任何外援的过程中,坚持在东北地区的抗战,谱写出了一曲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1936年以后,因中央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更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孤悬敌后。南满几次西征都没有打到关内;1937年12月,北满派赵尚志等三位抗联高级将领进入苏联后,又被苏联关进了监狱达一年半之久,抗联的精锐骑兵部队被苏联解除了武装送往中国的新疆从此再无音讯,使东北抗联受到巨大的损失。东北的党组织始终按着罗登贤领导的满洲省委制定的路线开展抗日斗争。当时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王明,曾写信给东北抗联,指出一条错误的右倾路线,造成了东北抗联党内的意见分岐。当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尽管赵尚志、冯仲云、周保中等通过苏方查找、转交信件;通过报纸登报联系,也无法再找到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直到日苏在“诺门罕战役”时,苏联才开始支持抗联,利用其牵制日军,收集情报。但仍没有与党中央取得上联系,仅得到了毛泽东的两篇文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这两篇文章成为抗联在抗日斗争中的指导方针。此后,东北抗联退入苏联整训时,当苏联有意将抗联并入苏军中,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抗联党的领导,始终不放弃中国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牢牢地掌握着这支部队。当跟随苏军打回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之后,迅速与关内的党中央联系,使抗联部队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

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还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面对强大又凶残的敌人,始终保持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与坚强意志,在面对弹尽粮绝,战友背叛,党组织误解等一系列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坚定的领导与开展抗日斗争。反观现在的一些共产党人,例如徐才厚、周永康之流,他们位高权重,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并被党和人民赋予了极大的信任,结果却在私下里目无党纪国法,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大肆挪用和挥霍国家的财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当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辜负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党组织的信任,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最终他们被金钱腐蚀了灵魂,倒在了贪腐的糖衣炮弹下,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也给个人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所以当前加强对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共产党员更应该高度保持自身的信仰与思想,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要使老一辈革命家的血白流,争取将中国的未来建设得更美好。

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抗日革命的先烈们对艰难与困苦的不惧与坚强,对党与民族的忠贞和热爱,对信仰与精神的追求与坚守,要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积极发扬老一辈革命英雄们,无私忘我,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在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妥善完成好党组织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八集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以全景式的视角,以史诗般的叙述,以富于情感的文字,将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纪录于385分钟时长的影片中。

全片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反第五次“围剿”失败为切入点,详尽剖析了“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所导致的反“围剿”失败,以及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影片以精当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以遵义会议为起点的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书写了各路红军转战中的艰辛与奇崛;书写了红军战士跨越生命极限的悲壮;书写了长征为中国革命所播撒的火种;书写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波诡云谲;书写了红军落脚陕北所带来的中国革命的新辉煌。特别是,全片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红军北上,是怀揣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走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

以今日视角看长征,歌吟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本片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本片突出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高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全片最后以“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意蕴,点出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CCTV1播放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昨晚, 8月3日终于落下帷幕,观后感慨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抗联》中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描写各有特点,赵一曼被敌人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杨靖宇在游击战中变化多端,堪称奇迹;赵尚志则是不仅有猛张飞性格鲁莽的形象,而且又有诸葛亮智勇双全,指挥艺术高超的特点。正如《抗联》片头曲唱道的:“男英雄豪杰;女英雄忠烈。”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抗联最强大的时候有11个军,30多万人,那是因为抗联拥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发展壮大了。但后来特别是37,38年,日本侵略军改变了策略,一方面设立“人圈”把东北老百姓都圈进去,赶进去,把抗联和群众分隔开来;与此同时从本土移民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开拓团,使得东北土地上的“人民”慢慢变成了日本国民。这样一来,抗联慢慢失去了民众基础,因为我们自己的民众被“圈起来了”。一旦抗联失去了民众,好比鱼儿失去了水,没有给养,经常找不到吃的,抗联也无法补充兵员,困难越来越大,使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甚至叛变,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后来抗联不得不依靠苏联来保存实力。

三、当电视播放到40多集,进入尾声的时候,觉得有点视觉疲劳了,因为《抗联》给人的印象是,写的有些松散,而且《抗联》英雄结局普遍残烈,《抗联》官兵逃亡的多,叛变的多,特别是詹承先的叛变,谢文东的变节,给《抗联》造成重大损失,让人观后真有一种心恢意冷的感觉,但这一感觉在最后一集(46集)被颠覆了,当哈尔滨首富章文续把自家豪宅付之一炬时,当章文续之子章竟洲叫日本军官“滚出我家”时,特别是日本军官还被章竟洲戏弄一番时,心中真有一种“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的感觉,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尤其是当前中日关系较复杂的环境下,大快人心,因此有结局写的好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288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鉴史问廉》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生态吹响嘹亮号角。以此片为镜,我看到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作风上需要改进的太多。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鉴史问廉观后感(1)

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了《鉴史问廉》,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鉴史问廉》深入历史的肌理,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反腐倡廉的文化力量,思考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廉政文化”相对应的就是“腐败文化”。腐败文化严重损害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在这种情况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员的防腐拒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腐败,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形象。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巨大危害,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腐败动摇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的干部蜕变为官老爷,党的方针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党的组织被涣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被疏远。腐败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腐败行为少数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利用特权大搞官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采取种种办法影响政府行政行为,甚至操纵政府决策,使政府失去公正性。腐败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的社会种种不公,极大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社会财富,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腐败葬送了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党员干部能够走上领导岗位,既离不开其个人的努力,更凝聚着党和国家的长期培养和心血。党员干部一旦把握不住自己,锒铛入狱,不仅自己身败名裂,大好前途瞬间化为乌有,也使家庭失去顶梁柱,甚至牵连妻子儿女,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清廉,官者的威望,国家的希望。廉政的楷模,百姓称之为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留下了千古佳话。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

每个人都希望国富民强,正像我们看体育比赛希望中国取得胜利一样。每个人都希望政治清明,正像我们看看天空希望蓝天白云阳光普照一样。只是在实际道路上,跑偏了,变样了,一不小心便坠入腐败的深渊,正所谓“一念之差、善恶分际”。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鉴史问廉观后感(2)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

近年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观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目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同大家一道学习了廉政准则,阅读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习这些优良的廉洁作风,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用教书的行动诠释廉洁的含义,用学生的成才续写廉洁的故事。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而言,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能够竞相怒放。

作为一名教师,廉洁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学生,掌握好手中的权利,坚决杜绝用学生成绩作为筹码,获取非法的利益。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要走向工作岗位,也许会面临很多诱惑,如何让他们能够顶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就需要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廉洁的风气在校园里盛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作为一名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即使是从小居住在中国的我们,也很难能从“高处”纵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全景,最近国家地理用航拍拍摄了一部《鸟瞰中国》的纪录片,十分壮美,一起感受下...

不朽工程长城,到创新和独特的耕作技术,再到到一个巨大的泼水节,你会发现中国十年间如何改变如此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却同时仍然保持其强大的传统,怎样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强烈对比的景观,这些塑造了中国的景观一一表达出来,尤其是在空中,将给你代理极为震撼的视听感受...

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我们每天都忙碌在“小我”的生活中,却很少有这份闲心与眼界站在上帝的视角看看这个飞速发展又历史悠久的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地球脉动的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地方,他无时无刻地养育着我们,让各种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给地球带来了生机。

从被挤到南极,我在北极看到了企鹅和北极熊在-70℃的低温下生存。企鹅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成群在一个地方缩在一起,而北极熊一直生活在洞里。在许多地方,即将到临冬天时,许多动物都向南迁移,从高数往下看时,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就像一个小小的芝麻在移动,在迁移的过程中,它们都在随时警惕着。生怕被身边的某个狮子盯住。所有的动物在没到达目的时,都遇到许多危险,看,一个羚羊被狼追捕着,一开始羚羊可以逃离被吃的魔爪,但是羚羊还是逃不过被吃的命运。一群大象正在沙漠上找水,面对又累又渴的情况下,他们继续向前走,找到水源,不幸大象们的眼睛被灰尘覆盖了于是有一些小象跟妈妈走失了。幸运的大象最后终于找到了水源,在河流中嬉戏玩耍。

在茂林丛林,里面居住着几百种昆虫鱼鸟类们,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杨宇这个儿女。

在海洋里,鲨鱼是一个凶猛的鱼类,看到它吃掉一个海狗,但海狗没有一下子被吃掉,他灵活的地游到别处,但鲨鱼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就上演着灵巧与力量的斗争。

说了这么多,感觉世界上的万物都必须生活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了地球,就没法让生物沈村,也没法让人类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第57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并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据介绍,为拍好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该片还将于28日20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重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363 字

+ 加入清单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题记

将光阴里的纯美,雕成一朵心花,用无痕的笔墨,温润生命的色泽。五月,是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五月的雨,缠绵而惹人怜惜,轻柔的风,像极了婴儿的手,温润柔软。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淋漓而不失柔美,热烈而不失婉约。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显得那么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叹,人生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用心体会人生的滋味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色x、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可以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应该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知道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现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非常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知道,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可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底,导演陈为军和他的伙伴将摄影机架在了中南医院妇产科,一拍就是两年整。信奉“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之内”的陈为军,此前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这一次的选题,同样颇费思量。

“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陈为军看来,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每七天,新的人间悲喜就在这里轮换一遍。他们在中南医院跟踪拍摄了2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最后从拍摄到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代表4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实电影《生门》,将于12月16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任何矛盾都像一个立方体,由6个面组成。我们认为有些社会问题很尖锐,是因为并没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全部摆出来,当你真实、客观、公正地摆出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时,就会发现,对立最终可以达成和解。”陈为军说,医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其实把医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们中国人拍好了。”

在《生门》里,你确实可以看到“最大公约数”的中国人。他们极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车、任何一家小饭馆甚至任何一个医院取药小窗口遇见的那些人,而他们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导演也抵不过生活,真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实的笑、真实的哭、真实的纠结、真实的命悬一线,具有任何演员都无法演绎的穿透力。

“他们面对生命的那种敬畏,面对困难的那种隐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陈为军说,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导演很像社会学工作者,“区别在于,影像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中央大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纪委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已经播出3集。这几天很多媒体都在深挖这部大片的细节,描绘贪腐的套路,甚至有些媒体还帮着计算起了反腐的成本。这样的解读除了吸引眼球外,似乎和这部片子的警示本意有着南辕北辙之嫌。其实,这部片子至少可让人领悟到以下七点深意:

展示全党全国人民的反腐意志

中纪委拍这样的反腐大片,不是想证明自己的业绩,也不是在故意刻画细节,而是想通过展示审查的严格细致,凸显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全党全国人民支持反腐的“民心”,再度表明:不管是谁,不管哪个级别,不管以哪种形式,只要腐败了就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因为腐败分子不仅有纪委在盯着,而且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盯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永远在路上”指的是哪条路

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这绝不是一句套话。我们走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开展什么工作,评价任何功过,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公平正义。而腐败和歪风邪气不仅侵害人民的直接利益,还在毁坏社会的公平正义,摧残人民对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和腐败及歪风邪气战斗!这就是“永远在路上”的含义!

反腐成本应该这么算

成本,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用在反腐上意义就深了,一些人质疑反腐成本,其实就是想质问:这样反腐值不值、对不对?这样发问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反腐是在“治病”,是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没有健康的“肌体”,什么都等于零,所以这个“本钱”要舍得下。一些人甚至把“经济不景气”也归咎为反腐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无知,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没有清朗的政治生态,再繁荣的经济人民也不能分享,那样终究会失去“民心”这一最大的成本。这笔“账”一定要算明白!

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

在这部大片里,看着那么多官员忏悔,让人涌动出一份感悟: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官员们所有的荣誉、自尊和自信其实都是建立在自己对权力公正性的尊重和维护上的,一旦开了以权谋私的口子,不管有没有被查处,人格早就碎了一地。在行贿者的眼里,这样的官员不再有任何的级别,对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尊重。腐败官员的确谋取了巨额利益,但行贿者从官员们那里获取的利益更多更大,而且胃口越来越难满足。最后的结局,常常是贪腐官员对行贿者俯首称“臣”,实在是太傻太悲凉!

再深的套路也有起底的时候

做局越深,自己陷得也会越深,甚至不能自拔。在这些腐败套路中,归根结底有根利益的主线在。拉出这根主线,不管上面“挂”了多少人,盘了多少结,拐了多少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这根利益链条必然侵害周边众多相关方的利益、乃至普通群众的利益,进而引发人们的反对。所以不管腐败的局做得多深,多隐蔽,最终都会展现出这样的困局。起底只在早晚,没有例外!

正风反腐动力在这里

最近朋友圈流行着一个励志故事:通往山顶的山路难行,一位健壮的男人背个小包已是气喘吁吁。当他看到一个女孩背着一个小男孩从身旁走过时,便同情地对她说:“小姑娘,你背那么重的小孩一定很累。”女孩回答说:“你背的是包袱,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这个故事寓意深刻,用在这里也很贴切。正风反腐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每一位民众的福祉,绝不是包袱,所以在正风反腐的路上,应该有决心、有力量、有梦想、有责任、有使命,不会累!

播放节点很耐人寻味

到目前为止,各地的换届选举工作还在进行中,用这样一部大片教育即将走向重要岗位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警示我党的生存危机、展示我党刮骨疗毒的勇气、重塑人民对党的信任都是极好的,极有用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片和感悟,还要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在心中“生根发芽”,用实际行动让人民感受到“开花结果”!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永远在路上》寓意着我们党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次新长征。在人民的支持下,在全党的努力下,新长征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观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有感

全文共 2305 字

+ 加入清单

客从何处来》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下面试关于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篇一

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寻访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辈。纪录片中每集片子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民族之间的关系,还原我们的家国情怀精神线索。我觉得它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可以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得出来,《客从何处来》的制作团队在搜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寻觅,常常会有惊人的发现。纪录片中易中天第一次发现,爷爷易翰鼎当年写的书在湖北省图书馆里,而自己之前住的地方,离那里几步之遥,他却从不知道。曾宝仪第一次得知,少年漂泊来台、对自己的家史从来不提的外公,曾是经历了龙应台笔下的千里大撤退。也许直到这一次,先辈们才真正被了解,他们才第一次与先辈心灵相通。其实,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依然在我们的血脉里。只是我们并没有去发现他们。

但本人觉得有一点小感受就是,纪录片中仅靠一份死亡名单就做足噱头去吊足观众的胃口,或许能吸引人,但后来证实真实的大部分信息是从仅两年没见的姑妈那里得到。看到这里我有点疑惑,这或许算是纪录片的纪实表现手法,但我认为这不免有用纪录片的模式做真人秀的内容,故作高深,反而让人有点看着不太舒服。

在该片试映会后,易中天说,之前忙于各种事物,从来没有想过要追溯一下自己家族的往事。当节目组找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欣然接受。而在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震撼和感动前所未有,"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我搞明白了我的十八代祖宗是谁,也让我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让人有所思,而且要能让人有所为。

我们国人历来有孝敬长辈的传统,今天我们理解孝顺,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赡养老人,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再进一步说,还要努力把先辈良好的精神品质传承下去。做到这些,不容易,也才是真正的孝顺。这也是这部优秀纪录片带给我们的闪光之处。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篇二

《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在课上,我们看了曾宝仪那一期,曾宝仪追寻着外公的足迹一路从南京到淮安,片中有2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这部纪录片没有大起大落的音乐,没有特别的剪辑手法,只是单纯的记录一个关于"寻"的故事,却令我感触颇深,不失为一部好的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篇三

《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欣赏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确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明星变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丘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丘妈妈的姐姐卖掉了。然后阿丘的姨妈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恶霸官员霸占,27岁才结婚,好在晚年生活还不错,子孙满堂。

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两岸斗了这么多年,真正开心的是美日,是那帮猴子;苦的是两岸人民,是海外华人(两岸斗,海外华人也斗,不团结)。我也不指望台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什么力了,只要不捣乱就行了。希望我大中华早日重返NO1,主宰东亚和东南亚。以后尽量少关注点台湾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复兴的后腿。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胜利xx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抗战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史实,真实表现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越的斗争史,他们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表现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英勇的牺牲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杨靖宇为其常用化名,河南省确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名将。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向老乡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 ,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围捕。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事委托给他们,“那时他已6天6夜粒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敌人在全力围捕。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日伪军围剿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回答讨伐队的是杨靖宇的双枪。交战中,一颗子弹击中杨靖宇左手腕,但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 :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的刚烈血性!

赵一曼1905年10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而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年仅31岁。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她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她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藏歌迷途作文800字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每每提及西藏,那个年少之时近乎偏执的念想就越发强烈——想去一次西藏,不管山高路远水阻山断,就是想去看看那个离天那般近的圣洁之地。

不必久居,在一间古风客栈中停留些日子,无多宿客,无多往来,亦无那许多喧嚣,等到那让人难受的高原反应渐渐退去,等到渐渐爱上那个伸手就能触碰到天的地方。

没有山青水碧、灞桥烟柳,没有吴侬软语、甜丽歌谣,更没有摆渡的艄公亦或叫卖竹粽的阿婆,可是西藏,单是那一路的藏歌迷途,就能那么轻易地让人一往情深,且心甘情愿。那雪域高原,长风浩荡,偶有苍鹰飞过,带一两声穹顶的啼鸣,能时时看见远处有低伏的牦牛,还有偶尔带点惊慌奔出的藏羚。

西藏的静,无需潺潺水声或杜鹃夜啼来衬托渲染,那是一进西藏就能感受到的,空旷、辽远、清冽、盛大的——静谧。怪不得有那么多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赴一场西藏的前世之约,只为掬一捧纳木错湖的圣水,看一眼布达拉宫的日落,寻一路文成进藏的脚印,读一首仓央嘉措的情诗,只为了去叩醒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于是在酥油灯前长跪不起。只想去感受一下,那种盛大的静谧,那无边的空旷。无事之时在一片荒地上行走,能听到耳边掠掠而过的风声,像是全世界的风都在这里变得掷地有声。

微微踮起脚尖,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天,指尖在晴空下近乎透明,阳光是白晃晃的明媚,却总透着股冷冽气息,暖不到人心坎里。远远地有牧民穿着藏青色的袍子,不远处是并不多的牦牛,是高原之舟。

仓央嘉措说:“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总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为何想来西藏,大多是因为心累于尘世,想在这盛大的静谧中寻一份休憩吧。我对那些佛道禅意并无多大兴趣,却依旧会去冬宫听那些手持转经筒的老卓玛诵念一段我们听不懂的经文,当做纪念,曾去过西藏。

总要抽段时间,动身去一趟西藏,和藏民学两声赶牛羊的调子,和孩子学着做藏族的游戏,学会戴那种叮当作响的银饰,扎了满头的细辫穿上厚实又漂亮的藏袍,然后在天高云淡中邂逅一双藏羚的湛湛的眸子。

西藏,一如既往的朴实,无需与外界争宠,亦不会为任何人改变初衷,带着一份与天地合一的朴素,还有一份不惊不扰的纯然,在某处,栽种一株菩提。就这么远远地,听到有人在唱一曲藏歌,迷途。

而这文字之外的世界与人,又透着多少无奈与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2278 字

+ 加入清单

从实际出发,中国梦其本质就是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付出的共同梦想而奋斗,这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梦的巨变与升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今天,在学校我们集体观看了一部政论片《筑梦中国》。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当代梦想的宏伟巨作。

在片中,我看到了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者人集体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整部片子中,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梦的阐述和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还采访了大量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大家从自己的视角和观念表达着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期待。

中国梦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分为三个层次,与党在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第一阶段是在建党一百年,2021年实现全年小康。所谓全面,就是中等收入人群由现在的23%增加至将来的40%,人数达到6亿以上,社会结构由现在的三角形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

目前中国人口13亿多,减去2亿以退休金为主的人群,再减除三分之一的孩子,剩余近8亿人,也就是说到2021年中国人8亿人有6亿是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占比近80%。

想想,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机遇,7年后,我们周围的朋友都已经小康了、富裕了,如果我们自己还在贫困线挣扎,还在为生存奔波,难道不羞愧、不后悔?

保尔·柯察金曾经在他的书中写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在他临死的时候,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不应虚度年华而后悔。

我们处在最好的国家、最好的时代,全球的眼光都在聚焦中国,全球的财富都在向中国这块价值洼地涌入,我们唯有紧跟政策,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抱着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思想,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统一,国家梦实现了,我们的梦也一定能实现。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我们唯有听党的话,跟着政策走,才不致做出后悔的事。

历史对我们如此厚爱,机遇对我们如此眷顾,2014年们抓住了私募股权的机会,把我们的梦与公司梦、国家梦紧紧相连,三五年后我们少的可以脱贫致富,多的将更上一个台阶,实现千万。感恩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好政策,感恩师父的引领和不求回报的奉献,感恩我们自己抓住了机遇,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中国梦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许一提到百年梦我们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能倒背如流,但会背并不一定弄懂,懂了不一定能做到。当我读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词语时,脑袋中突然蹦出,这不正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第二个百年梦想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目标除了完成第一步资金合格,还必须要思想合格,如果把小康阶段比作成自然、功利境界,那么现代化 就是道德境界,只有思想合格才能收获第二步的财富。

中国梦的第三个层次是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于我们个人而言,只有有足够的资金,一定得经济实力,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才能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成为国之脊梁,为国家富强、民主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家的小梦,而是开放、包容、 共享的世界大梦,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梦。国家与世界,世界是天,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梦想的实现,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反而能促进世界更加繁荣发展,推动人类更加和谐进步,这个国家的发展、这个国家的梦想就是顺应天意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就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个人相对于国家,国家就是天,紧跟国家政策,做国家支持的项目,投国家大力发展的事业,就是天人合一,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中国梦的道路上,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走过了109个春秋。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坚信有道路、理论、制度支撑的“中国梦”距离我们遥远,但其必定是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作为一个中学生,也许谈中国梦有些太遥远。从实际出发,中国梦其本质就是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付出的共同梦想而奋斗,这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梦的巨变与升华。我不必去解释他的政治意义,而想要每个人从心中去体会。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了新的空间,这也使中国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这部片子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少年儿童懂得了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要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梦想和追求与国家的昌盛息息相关,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又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将这个伟大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梦,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追梦的过程,就是梦想成真的过程,就是成功的过程,成功需要有梦想、有目标,----要《百年追梦 》;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我们要实现梦想就要定好位,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投资之道成为资本家,实现中国梦要有《中国精神》,我们则要坚持巴氏理念,要凝聚思想、精神的力量;实现中国梦要《中国力量》,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排除万难,集中精神、精力、金钱,专注自己的事业,最后才能《筑梦天下》、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