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龙的传说的作文汇总20篇

浏览

5619

作文

747

龙的传说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瞧,张牙舞爪的巨龙,脚踏祥云,舞动着粗壮有力的身躯,细细的胡须在风中飘动。正如宋代画家董宇所描述的“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气势庞大,威武的龙象征着中国,中国人。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打上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有联系。龙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传说,有着龙的血缘的黄帝曾经巡视、体察人民的生产、工作以及风俗习惯等情况。他叫人开采首山的铜,然后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以纪念自己的辉煌胜利。过了一段日子,鼎终于铸完了,黄帝专门在荆山举行了一个庆功大典来庆祝巨鼎铸成。邀出度典礼的不仅有各路神灵,而且还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黄帝铸的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时辰一到,大概还是皇帝亲自揭幕,只见一只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铜鼎闪着耀眼的金光呈现于神、人之前,众人啧啧称赞,上前仔细端详,鼎身刻着一条矫健的游龙在一片祥云中穿梭,周围是四方鬼神和各种珍禽异兽,可谓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正当众人众神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巨鼎和上面的龙图案时,忽然天空中浓云密布,遮天蔽日,天色很快阴暗下来,大家都以为要下雨了,谁知一道金光穿透浓云,一条披着金甲的神龙冲破云层,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云中,脑袋靠在宝鼎上,长长的龙须顺着鼎足垂到地面。黄帝明白这是自己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上天派神龙来接他上天了,他纵身一跃,跨上龙背,飞回天庭。人间百姓舍不得放黄帝这样贤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伙儿扯着龙须不让走,结果扯落了好多龙须,黄帝和神龙还是走了。据说这龙须落在地上,便生出许多细小修长的小草,人们以后就把这草叫做"龙须草"了。

关于龙的传说,还有很多,《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人把龙看成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的无所不能的神。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深刻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当然,传说中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佛教信仰开始传入民间。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使龙出现了反派的角色。如黑龙江,传说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大家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

龙的传说,数不胜数。龙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何不读一读关于龙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姐妹潭的传说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大家都知道中国台湾有一座世界闻名的阿里山,山下有两个清明如镜的潭水,叫做“姐妹潭”,这里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阿里山,只有一个大潭和一个小潭,是人们赖以维生的地方。大家都喝这里的水过活,每到傍晚一群人在潭边唱歌跳舞、吹箫弹琴,好不快乐。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三只像水牛一样大的青蛙,把潭里的水搅得浑浊不堪,不论谁接近这里就把他吃掉。在潭对面的半山腰住着两位漂亮的姐妹,大姐叫秀美,小妹叫秀丽,而姐姐的未婚夫叫阿里。他们一起商量如何除掉这三只大青蛙,于是决定去找妈祖婆婆帮忙。

三个人经过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妈祖婆婆。妈祖婆婆给阿里吃了一粒药丸,给两姐妹吃了一颗鱼心。于是回到了潭边和青蛙们打了起来,一只青蛙被阿里变的一座大山给压住。

从此以后,姐妹潭都可以看到阿里山的倒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正义永远能战胜邪恶。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为人们的幸福而努力,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元宵节的传说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来历传说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以上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要以有关部门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夕节的传说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却也挡不住七夕的到来;似乎今年与往昔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情人来说,又是一个情人节;对于一个单身者,又一次情人节的失落;对于我,又过了一个单身的情人节。年方二十有二,却始终碰不到一个相识相知相依相守之人,实属失败

令我痛惜的是,在今年的情人节中,我又要孤身奋战与电脑未办了。在七夕未到来之际我要告诉世人一个消息;其实,在此之前我以思考良久,我告诉世人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七夕是情人节;

世人都知道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却没人知道,他们鹊桥相会多少次了

据盘古遗书记载:上个周期的人类科技不比这个周期先进,牛郎织女相会4444次。至于这个周期的我们人类,牛郎与织女能相会多少次,谁人知?我呢!就不必多言,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咱们这个周期的牛郎织女已经想回来1313次了。而今生,就是第1314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而且有意义的情人节;今年的情人,将相守一生、共度一世、生者同床、死者同穴、生生世世永永远远的在一起;所有在今年没分手没离婚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因为,你们若不分、将至此得到牛郎织女的祝福庇佑;若分,一世一生不会再有合的机会

所以朋友,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要抛开所有的痛与伤、

抬头向前、

展望未来、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

当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不想告诉任何人;说句自私的话:我想在这个情人节有人陪我度过这个史无前例、有着无比巨大意义的七夕;

于是,我跑去向老天求赐

老天说:“我可以赐你逢凶化吉,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去向耶稣求赐

耶稣说:“我可以赐你去天堂,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跑去向月老求赐

月老说:“我可以为你引线牵红,佳人之事我也无能为力”

我去向佛求赐

佛问:“你有什么?”

我答:“真心一颗”

佛又问:“你能给佳人什么?”

我答:“快乐、浪漫也就是所谓的幸福”

佛说:“你切回去静待佳音”

我问:“你肯赐我与佳人?”

佛说:“你意我已传达世人,若有缘有愿者必会与七夕之前与你联系”

“恩,好的;那我回去静待佳音了”……

不管生命还有多少明天,那都不是我们要去担心的;我只知道在这百年乃至万年难得的节日里,要珍惜眼前的爱,珍惜眼前的情,珍惜眼前的人;是你们许诺相守的见证,见证你的爱情一生一世的长久

在此佳节到来之际,千言万语已无法表达我意,汇成四个字、送与所有有情人;预祝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勇敢传说作文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非常神奇的大海——碧玲海。海里的鱼儿都会说话,还会魔法……就在海的对岸,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座圣殿,里面有心想事成棒,它能实现一个愿望,非常神奇,但是,必须通过一个考验才可以获得……

小青鱼就是碧玲海里的鱼,这天,他正在和其他小鱼玩,突然,那绿如蓝的海水,突然变得像深夜那么黑,所有的鱼儿都死去了,唯独小青鱼。小青鱼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总觉得很神奇。小青鱼伤心的哭了起来,正当他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在低声抽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神奇的小棒棒,于是,他决定,要去找那个神奇的小棒棒,拯救大家。

他用自己神奇的力量把自己变成了小鸟,飞上了湛蓝的天空,开始了他拯救大家,拯救家乡的旅程。

一路上,他一边飞行一边好奇的观赏着蓝天下的美景,觉得非常快乐。

刚到山脚,小青鱼就再也走不动了,他又累又饿,实在无法飞行。这时,他看见了一片果林,急忙飞了进去,吃了个饱,就继续前进。

终于飞到了半山腰,却被几只凶狠的老鹰挡住了去路,小青鱼机灵一变,把自己变成了狼,吓得的那几只老鹰连忙飞走了,就这样,小青鱼顺利到达了山顶,找了半天,却什么也没看见,以为什么圣殿棒棒都是骗人的,急得大哭。忽然,在山顶传来了“救命”的声音吓得浑身是冷汗,但还是去寻找这声音,他一路慢慢吞吞,小心翼翼,又非常害怕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一只小狼被树给压在了下面,出不来了,他急忙跑过去,救出了小狼,小狼一声谢谢后就突然不见了,只见一片空旷的地方成了圣殿,小青鱼见了,连忙走了进去,它不仅拿到了那个神奇的棒棒,还拿到了飞毯,一溜烟,小青鱼就到了碧玲海,他闭上眼睛,把神奇的小棒棒举在胸前,高声喊道:“恢复原样!”只见“轰”的一声,一切恢复了原样,小青鱼太高兴了,是他拯救了碧玲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猜灯谜传说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知道春节有猜灯谜的习俗,而且非常好玩。那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春节猜灯谜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女娲是始祖神。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看见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欢快地畅游,垂柳伸展着细长的枝条,大片大片的树林碧绿芬芳,鸟儿在其中欢快地鸣叫着,大地布满了肥沃的田野,高山连绵起伏,一切都充满生机,女娲觉得自己非常喜欢这个世界。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女娲觉得这片世界还不够完整。她想,这么美丽的地方应该由一种生灵来掌握才对。

于是,女娲就用自己的神力为天地间创造灵长。女娲信步来到黄河边,看见奔腾的河水和两岸富饶的土地,于是决定让这里成为灵长的发祥地。

女娲用水和好了一大堆芳香的泥土,然后用手轻轻地捏起泥人来。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捏个女的。女娲捏好一个,向泥人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这泥人就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捏一个,活一个;捏两个,活一双。她捏多少,就活多少。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在女娲周围,吵嚷跳跃。

女娲很高兴,她从此不知疲倦地捏着小人,小人多了,女娲就不再孤独了。但是她觉得新世界毕竟太大了,捏成的小人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她想造更多的人,于是她仔细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长长的藤蔓。她灵机一动,折了一支藤蔓,然后把藤蔓伸到水里,再拿上来伸到河边上的泥潭里,搅浑了浑黄的泥浆,然后用力一甩,无数个泥点飞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无数个小娃娃。有的泥点大,有的泥点小,就形成了高矮胖瘦各异的小娃娃。

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人,大人们从此一块儿劳动,一块儿生活,繁衍着子孙后代;小孩们先是嘻嘻哈哈地打闹玩耍,后来都慢慢地长大成人,也做了父母,繁衍着子孙后代。

女娲成功地造了人类,人类也按她的嘱托开拓了这个新世界。由此,女娲在我国被尊称为“人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七夕节的传说故事详细版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压岁钱”的传说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有关传说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据历史记载,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句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有趣的曲水流觞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 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地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年兽的传说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丽的女儿,他都要霸占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间的一个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长得比他的六个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招来了魔臣魔将,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主都已经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确能征服三界,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婻粽布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且迅速往人间蔓延。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六个王妻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

后来,婻粽布回答人间,但她仍就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的传说来历

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腊八粥的传说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压岁钱的传说命题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喜欢过年,过年时,大人会给我们很多压岁钱,那么压岁钱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suì)”,大年三十晚上总是偷偷地跑出来,到百姓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

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儿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大年三十晚上,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上,放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伸手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我觉得,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它所注重的是金钱背后的寓意。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压岁钱,更应当正确使用压岁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丽的传说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铜鼓土地肥沃,这里的人民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

“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民间流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千百年来,铜鼓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金鸡飞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铜鼓土地肥沃,这里的人民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也不知是哪一年,备兵使者晋人延论来到这里,看到县城东郊有一块巨石,大约八米高,呈圆柱形,就像一面铜鼓。就提笔写下了“铜鼓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每一个字大约有一尺多高。相传,铜鼓县名便由此而来。

很多年以后,一个叫许旌阳的人,手执宝剑追杀一条孽龙。他路过铜鼓石,听见石中有响声,以为孽龙藏在里面,就拔出宝剑,向巨石用力劈去。顿时,铜鼓石从中间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缝。没发现孽龙,倒飞出了两只金鸡。据说,从此以后,铜鼓人民的生活慢慢地越来越贫困了。其实,这只是传说,真正使铜鼓人民走向贫困的是自然灾害与战乱,特别是日军的侵略和历代的内战,使铜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末隆庆年间,邓子龙将军领兵路过铜鼓石,看见巨石中间的裂缝犹如刀劈斧削,便挥笔写下了笔力遒劲的“试剑”二字,每个字大约有一米多高。铜鼓石从此又称为“试剑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勤劳智慧的铜鼓人民依托大山的优势,开工厂,办企业,搞旅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又传说是金鸡飞回来了。

铜鼓石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铜鼓的兴衰荣辱。虽然石顶长满了杂草,石壁布满了青苔,但那几个朱红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它成了铜鼓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湖民间传说:石香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剪纸传说的作文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泵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名堂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早晨就出去卖名堂子,奔忙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 边上正替人家剪名堂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老是没得人家的好,老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勤学学秘诀,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 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名堂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名堂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悦目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 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名堂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好多苦,你受得了吗?”“嗯。” 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圃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日担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 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几许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几许瓣。可老奶奶仍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不由得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名堂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 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畔,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 冬季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尖锐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快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 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饼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圃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希奇。突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买 名堂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赶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名堂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面前就呈现了那种花的容貌,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名堂子,那一朵朵名堂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名堂子,果然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名堂儿,讨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很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关于剪纸传说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万圣节的传说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凯尔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据说当天遇见黑猫,就等于遇见了巫婆,一年都会倒大霉,所以在那天,大家都要乔装打扮,驱走那些不吉利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幸福也许只是一种传说高中优秀作文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总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胡思乱想,或者翻看积累下的书籍,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网吧玩游戏和看电影。总想不受打扰地去想念一个人,可是想来想去,就会让自己思绪混乱,心情随之低落。

思念也许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药,也许是一把无法解开的绳索,让人无药可医,让人无力解脱。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喜欢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让自己的付出看上去毫无意义。时光总是虚度,却换不回来一颗能回心转意的心。

也许感情的世界本来无公平可言,付出理应得不到回报,只能让爱情的傻瓜一步步陷进去;奇迹只是骗人的谎言,让丢了心的人守着这个谎言痴等下去。

本以为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不管她的任何反应,只是一心爱下去就行,“爱或不爱,与你无关”。可是亲身临之,有谁又能真正做到呢?也许只有《鹿鼎记》里的那个苦守陈圆圆二十三年的“美刀王”胡逸之吧。爱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注定就是自私的,而我也不能免俗。

不知道自己喜欢她什么,或者说她身上什么东西引我入迷。可是昨晚当她喝醉的时候,我从未如此担心过一个人,怕她受到一点一滴的伤害,怕她有一丝一毫的难受。可是她的反应让我知道,我们之间虽然触手可及,但是中间似乎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也许正如她所说“咫尺天涯的距离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吧。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坚持,这与其说是执着,还不如说是自己内心深居的懦弱体现。总是在想她没有错,有谁会对没有感觉的人示爱呢,那样对她对我都不公平。也许她会感动,但不会被感化吧。

每个选择也许都是一场赌局,所以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嗜赌天性。而我这个并不出色的赌徒,取出自己所有的幸福赌注,孤注一掷地压在了一个赢的概率很小的感情赌局中,输掉的不仅是自己的感情和认知,还有不会再来的光阴。

“等待戈多”,把一个不存在的符号当成守候对象,期望他的到来能让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也许不会是她苦苦等待的戈多,至多算是那个帮戈多捎信的孩子,给她带去不切实际的希望,让她徒增烦恼。而我呢,苦苦的追求无非是为了用余生去了解和陪伴一个自己认为值得去这样做的人,不求天天在一起,只愿能每时每刻都知道她在我心里。

这个关于幸福的任务太难了,让我无法完成。幸福也许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

[幸福也许只是一种传说高中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习俗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平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不同,过节的风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