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龙的传说的作文【实用20篇】

浏览

5445

作文

747

春节的传说和习俗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冬至的习俗各不相同。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捏冻耳朵”则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腊八粥的传说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其原因有三: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寓意此月后即将开始下一年;二、“腊者同猎”,猎取猎物祭祖祭神;三、“腊者,逐疫迎春”。

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古人在这一年的岁终之月,农闲之时,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举办祭祀仪式。

据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说的是冬日祭神本来不在腊八这日,而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戍日。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才将这两个日子融合,方成“腊八节”、“佛成道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普通民众用“腊八粥”祭祀五谷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腊八粥供佛、纪念;不少寺院则在腊八节施腊八粥给信众、穷人,说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而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则有好多传说

一、腊八粥缘于佛祖成道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

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后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二、腊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的习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传说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三、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四、喝腊八粥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五、喝腊八粥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十二月初八这天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大胜而归。后来每到腊月初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怀念岳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于年的传说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美国动漫魔弦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Kubo and the two strings(久保与二弦琴,又名魔弦传说)的大主题是“爱的力量”,尤其特指家人(父母)之爱,和哈利波特如出一辙。而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里的大反派Moon King的配音正是伏地魔的扮演者Ralph Fiennes. 这个Moon King的人设也与伏地魔异曲同工:cold, hard, and perfect. 六亲不认,追求永生不灭。

而这种探险/成长型的电影与小说,对于青少年主人公最残酷的一点在于,为了达成他最后的使命,他必须完成精神上的断乳与弑父,才能真正意义上独立、强大、“成为1个真正的男子汉”——当然这种叙事套路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观、尤其是对男性气质的定义,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无论是Kubo还是哈利,在他们的复仇之路(同时也恰好是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路)上,曾经在他们弱小迷茫时给予他们关爱、指点与保护的人,都将一个一个离他们而去,每一次离去都迫使他们更加坚毅、更加强壮一点;而这些人曾带给两位主人公的温暖与爱护,就是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邪恶蛊惑的“爱的力量”。

类型叙事传统之外,这其实也遥相呼应了真实的人生过程。就如井上靖所说,父母是一道屏风,隔开了他与死亡,而当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与死亡之间空无一人。到那时,我们都需要独立来面对未知与死亡带来的空茫与恐惧。

想到林子祥那首“追忆”的歌词,徘徊悠悠长路里,今天我知道始终要独行,从前谁曾燃亮我的心,始终一生在心内逗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对联对出金木姻缘的民间传说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年间,朗州乡下的赵家村有个铁匠叫赵青山,有一独生女儿宝翠,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小美人,又读过书,十分聪明。宝翠17岁这年,有个大户人家托媒人来向赵家提亲。赵青山两口子也想把女儿嫁出去,可宝翠不答应,说爹妈老了没人管,她想招个上门女婿。赵青山两口子感动之余只好依了她。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赵青山有4个徒弟,他想从中招一个女婿。宝翠同几个师兄感情都不错,知道师兄们都喜欢她,但她不想因为嫁了一人而伤了另外3个人的心。为了公平起见,宝翠决定仿效古人,出联招亲。

这天,赵青山陪女儿来到打铁间,对徒弟们说,女儿宝翠准备出联招亲,她出一上联,谁对出来、对得好,就招谁当女婿。徒弟们一听,个个喜笑颜开。宝翠见大师兄用钢钳夹住烧红了的铁块在铁墩上锤打,就问他打的是什么东西,大师兄说是一把铲子。宝翠灵机一动,出了上联:

铁锤打铁铲铁打铁。

师兄们一惊,想了好一阵子也没回答上来。

“这样吧!”宝翠说,“我给师兄们3天时间,谁先对上我嫁谁。如果对不上来我再出一联。”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一晃3天过去了,赵青山的徒弟们谁也没对出来。宝翠对联中8个字就有6个字是“金”旁,想要对出来,除非下联中也有6个字用同一个偏旁,这也太难了。

恰好这天,赵家来了3个姓鲁的木匠,是父子仨。赵家的小楼房有几根檩条因长期漏雨朽了,赵青山请他们来换新的。

老木匠的小儿子鲁小亮见几个小铁匠因为答不出师妹出的上联唉声叹气,便去问赵青山,他可不可以参加应对。赵青山同意后,鲁小亮笑了笑说,要当着宝翠的面对下联。宝翠出来站在小楼上,见小亮一表人才,心里一高兴就把上联说了出来。小亮看了一眼要修的楼房,吟道:

杉木修杉楼杉连杉。

“对得好!”赵青山高兴地对老木匠说,“老哥,看来俺闺女和你家小儿子有缘啊!”

“慢!”不料宝翠却说,“他家是木匠,俺家是铁匠,小木匠能对出来是巧合,不一定有真才。如果我再出两联,他都对出来了,我才服他。”

鲁小亮微微一笑,说:“请姑娘出联吧!”

宝翠在走廊上边走边想,突然看见村外的一条河,灵机一动吟道:

清溪潺潺浊河滚滚海涌浪。

众人一惊,好联啊!溪水流到河里,河水流到海里,每一个字都有“水”,看小木匠怎么对得出来!

鲁小亮也吃了一惊,他从小跟教私塾的爷爷学做对联,难道今天要败在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手下?他一时想不出来如何应对,一着急也学宝翠那样踱来踱去。这时,他瞥见了打铁间里的火炉,叫了声“有了”,随即脱口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本乡地名的传说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马头涧乡地名的由来,传说不一。据《彰徳府志》记载,该地村南沟涧呈马头形,故曰马头涧。又据该村清同治秀才靳体仁所立碑文录载,“东魏丞相高欢与西魏尔朱世龙相角于此,尔朱世龙阵亡,兵溃,战马纷纷投涧自亡。”羊马比君子,故得名马头涧沿用至今。

高白塔村在马头涧乡南五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西白塔。相传该村东部从前有座白马寺,寺内有白石塔,该村以塔取名,查现有同治十一年高氏祖莹碑文记载,崇祯末年,屡被兵焚,族户凋零,寺院白塔俱废。今寺址石佛尚存,因该村高姓居多,故称高白塔。

史葛涧村在马头涧乡西南三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该村宋时称葛涧,相传早年一史姓人家在河涧旁定居,涧内盛产葛藤,故称史葛涧。

元二庄村在马头涧乡东南五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到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取名“怨儿庄”,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元二庄。

王二岗村在马头涧乡东南十华里,相传文王被殷纣王押送幽禁羑里时,其子伯邑暗地里护送至此,文王怨儿送行,料必遭纣王所杀害,阻儿再送。文王行至此地高岗上,回头再看望儿子,故取名“望儿岗”,村民嫌此名不雅,遂改为王二岗。

张家村在马头涧乡西北7华里,据清《安阳县志》记载,高欢既败尔朱世龙,于此作景观,俗曰骷髅台,在县城西南28华里,周围240步,东高2丈,西高3丈,后又讹曰独乐台。该村宋时称西独乐台,因该村张姓居多,故称张家独乐台,后人简称张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荷包牡丹”的传说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 “荷包牡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夕节的传说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却也挡不住七夕的到来;似乎今年与往昔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情人来说,又是一个情人节;对于一个单身者,又一次情人节的失落;对于我,又过了一个单身的情人节。年方二十有二,却始终碰不到一个相识相知相依相守之人,实属失败

令我痛惜的是,在今年的情人节中,我又要孤身奋战与电脑未办了。在七夕未到来之际我要告诉世人一个消息;其实,在此之前我以思考良久,我告诉世人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七夕是情人节;

世人都知道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却没人知道,他们鹊桥相会多少次了

据盘古遗书记载:上个周期的人类科技不比这个周期先进,牛郎织女相会4444次。至于这个周期的我们人类,牛郎与织女能相会多少次,谁人知?我呢!就不必多言,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咱们这个周期的牛郎织女已经想回来1313次了。而今生,就是第1314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而且有意义的情人节;今年的情人,将相守一生、共度一世、生者同床、死者同穴、生生世世永永远远的在一起;所有在今年没分手没离婚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因为,你们若不分、将至此得到牛郎织女的祝福庇佑;若分,一世一生不会再有合的机会

所以朋友,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要抛开所有的痛与伤、

抬头向前、

展望未来、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

当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不想告诉任何人;说句自私的话:我想在这个情人节有人陪我度过这个史无前例、有着无比巨大意义的七夕;

于是,我跑去向老天求赐

老天说:“我可以赐你逢凶化吉,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去向耶稣求赐

耶稣说:“我可以赐你去天堂,至于佳人我已无能为力”

我跑去向月老求赐

月老说:“我可以为你引线牵红,佳人之事我也无能为力”

我去向佛求赐

佛问:“你有什么?”

我答:“真心一颗”

佛又问:“你能给佳人什么?”

我答:“快乐、浪漫也就是所谓的幸福”

佛说:“你切回去静待佳音”

我问:“你肯赐我与佳人?”

佛说:“你意我已传达世人,若有缘有愿者必会与七夕之前与你联系”

“恩,好的;那我回去静待佳音了”……

不管生命还有多少明天,那都不是我们要去担心的;我只知道在这百年乃至万年难得的节日里,要珍惜眼前的爱,珍惜眼前的情,珍惜眼前的人;是你们许诺相守的见证,见证你的爱情一生一世的长久

在此佳节到来之际,千言万语已无法表达我意,汇成四个字、送与所有有情人;预祝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说中的“五指山”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妈妈就给讲了一个奇幻的故事。“传说,花果山上有个石猴,它英雄无比,还给大伙儿找了一个安身的地方,叫‘水帘洞’。大伙们都拜它为‘美猴王’。当了王后,它开始惴惴不安,它迟早是得死的,不如学点儿长生不老的功能。它告别众猴去山上学艺,恰巧有个樵夫告诉它,有个人叫菩提祖师,可上山学艺。石猴上了山,得了个名‘孙悟空’。悟空十几年以来认真学习,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可是,它得意起来,在众人面前卖弄学识,被赶出了师父门下。孙悟空仗着武力高强,先后干了许多坏事,让龙王与阎王不禁天怒,告他了一状。可是,孙悟空又闹上了天庭,吃蟠桃、偷仙丹……样样恶事都做。如来佛却一个五指山制服了他,让孙悟空不再作恶。”

听了这故事,我的思想又开始幻想。既然金乡这么多山,肯定有一座山会是五指山。我该去看一看还未出狱的孙悟空!我第二个清晨就选择了附近最近的山,与爷爷去攀爬。刚走到山脚,我就开始仔细寻找孙悟空的去向。“爷爷,孙悟空在哪儿?”我看遍了所有的角落却找不到孙悟空的去向,气馁地蹲在地上。刚刚还十分迷惑的爷爷突然大笑起来。“孙悟空的宠物在山上,你看不看?”“好呀!”内心深深的失望立刻烟消云散,看筋斗云也不错,说不定孙悟空正在驾云呢!我的双腿突然有力起来,铿锵有力地走上一层层台阶,看着绿阴阴的大山向我走进。岩石上爬满了爬山虎,郁郁葱葱的。再往上走,就看见大树围满了中间的广场,竹子与笋也爬出来凑热闹,小鸟隐藏在茂密的大树中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山越爬越高,我还细心地发现,有些大树上隐藏着一个个小小的,发青的柿子。突然,一个镰刀伸了上去,一刀,便可以看见,一个青柿子飞下来。是爷爷!我激动极了,一个劲儿地东跑西跑,捡着柿子,可是并不多。那时,筋斗云的事早漂到了空中了。

现在想起,那回幼稚的经历,便想大笑。可一想来,不禁满脸通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同采凉山的传说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众仙奉玉帝之命云游。一日,托塔天王李靖来到采凉山上空,见采凉山古木秀天,涧水潺潺,鸟语花香,山势险峻,雄伟壮观,正是修身养性之所,随按落山头,取下身佩宝剑,命童子埋下作记。

天王刚走,送子奶奶曹奶奶也临此处,一眼相中此山。命侍女埋下绣鞋作为标记。哪知所埋之地正是天王埋剑之处。聪明过人、智慧超群的曹奶奶顿生一计。不几日,天兵天将来给天王建宅院,发现曹奶奶早在这里破土动工兴建壁霞宫。

托塔天王很生气,责怪曹奶奶占了他的宝地,让她立刻停工拆除。曹奶奶不依不饶。两仙争执不休,遂去玉帝面前评理。二人分别陈述先埋信物一事,玉帝让太白金星到现场评断。太白见所控之处有天王宝剑,而未见绣鞋,断此地应归李靖。曹奶奶叫他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继续下挖,顷刻间露出了绣鞋。太白见绣鞋在下,宝剑在上,确认这山是曹奶奶先占了。

原来这绣鞋是曹奶奶挖出宝剑后,命侍女下挖三尺所埋。当地人留传:“托塔天王一时误,太白金星老糊涂,送子娘娘施小计,壁霞宫便保留住。”

壁霞宫建成后,香火旺盛,灵气十足,谁家想生儿女,只要在寺庙忠诚祈祷一番,便会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七夕的传说及习俗

全文共 3081 字

+ 加入清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宁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古时“七夕”风俗图,蛛网乞巧。

染指甲

拜织女

乞巧

拜魁星

迎仙

上述内容均为七夕民间风俗。

很多人都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是非常浪漫的节日,那么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到底是怎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呢?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牛郎织女的传说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而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结果情投意合,私订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日本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民间如何过七夕

小易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种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现在也有人玩,他说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还有一种下雨了,是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的传说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我问粽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端午节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就来回答吧。

端午节的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屈原在回国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自己的国城,很悲叹,对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流水的长江中,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怕鱼虾把他的尸体给吃了,但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这些东西,不要吃屈原大夫尸体 ,还有些郎中还把酒倒入江中,以便把鱼昏倒,让屈原大夫尸体不被伤害,从今以后端午节就是农历5月初5,定为了纪念屈原大夫。

粽子为什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是因为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各地包的材料不太一样,但基本都是植物的叶子,叶宽而长韧,但毕竟是叶子,宽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1叶或2叶就能包成,而长方形大概就要的3、4片了把。我们一家围坐餐桌旁,阿婆把热气腾腾粽子端上来,我们就把绳子解开,剥开一层层竹叶,露出那白白的热热的粽子来,粘着糖慢慢的吃起来,那味道软软的粘粘的,很可口,粽子有绿豆沙、红豆沙、红枣、猪肉、小豆、蛋黄、瘦肉馅的,品种繁多,我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就这样过了一个端午节。

[有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元节的传说

全文共 320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其实,民间之所以叫“鬼节”,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农历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这“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观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盂兰盆斋也与《目莲救母》的传说有关。

据佛经中的《盂兰盆经》记载:“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饭菜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并要他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斋,备百味饮食以及桃、李、杏、栗、枣五果,供养十方僧众。按照盂兰盆经的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目莲感激佛祖,并向佛祖进言,年年举办施食会,以解那些孤魂饿鬼倒悬之厄运。佛祖便将七月十五的施食会命名为“盂兰盆会”,令各佛寺进行佛事活动。寺庙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们在这一天举行佛事,不仅仅是祭祀死去的亲人,也是纪念目莲,藉以表彰他对母亲之孝道,并劝人尽孝。

当时人们把此节作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亲友的节日,老北京的各个戏园子每到这个日子,都要连演数日《目莲救母》的京剧应景戏。这戏虽说是个“鬼戏”,但也宣扬了自古以来的孝道美德。

这一天,老北京的皇宫内及一些大的寺庙,也有“烧法船”之俗,也称“烧活”。法船是一种大型冥器,由旧时的冥衣铺用木条或秫秸及彩纸糊制而成。法船上舱、橹、桨、舵齐全,大的可糊几层数节,抱到法会之处再拼接而成。

各寺庙道观的僧侣和道士们当年在放焰口、做法事、诵经、焚香超度亡灵等仪式后,要焚烧一只法船。抗战时及胜利后,曾在北海公园的天王殿、中山公园的音乐堂、永安寺等处集会,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种不同的宗教派别身披法衣、敲打法器,与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为抗战阵亡的将士们举行法会,当时还举行了郑重的焚烧法船、点河灯仪式,为抗日将士超度,以表示追思。

这天,还有祭祖的传统。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一般皇宫内还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初秋之时,扫墓连带全家秋游,无疑是孩童们的一次出旅,孩子们早把“鬼节”抛之脑后。

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

放河灯的历史悠久,明人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西苑即说的前三海。

清史中也有记载,皇宫内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嫔妃都要到北海观看河灯。届时上千名的太监及侍卫,手持荷叶,叶上点燃蜡烛,烛光闪闪罗列两岸,太液池水上几千盏琉璃河灯随波漂荡,并伴有梵乐和禅诵之声。“坊巷游人入夜喧,左连哈德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师竹枝词》描写旧京中元节时的盛况。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当时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如昼烛光,月下百姓云集,热闹非凡。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人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老北京中元节的风俗。

莲花灯则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悬挂花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民国时期,七月十五这天点莲花灯也是必需的习俗。四合院、大杂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莲花灯。市面上的各类集市——东安市场、隆福寺、崇文门花市、天桥、什刹海荷花市场等,从七夕节后即有专门的铺面开始售卖莲花灯,其灯皆是用彩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贩卖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叶灯了。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线绳罢了。一些穷孩子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上香头,或用莲蓬插上香头代替莲花灯的。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结群,游逛街市胡同,小孩们众口一词地喊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那时的孩子们要在夜晚相互比谁的灯更美更亮,当年谓此举为“斗灯会”。《旧京秋词》中有这样的描述,“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莲灯似我新诗句,明日凭仍乐此宵。”七月十五之夜,水中河灯荡碧波,岸上烛光满城街,街市一片璀璨。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刘长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除夕守岁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除夕”合起来就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关于守岁,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你们知道端午节来历吗?且听我来解答吧!

秦朝时期,一个楚国的臣子,名叫屈原,他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在秦国吞并六国的前夕,屈原被楚王流放,且忍受不了楚国即将灭亡的情况,悲愤交加,报石投泪罗江以身殉国。江边百姓知道了屈原投河自尽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去打捞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因打捞未果,为了不让那些小鱼小虾把尸体吃掉,人们把饭团、五谷杂粮投进江里,好让它们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吃粽子的习俗。

说起吃粽子,我想起上次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和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形。

妈妈会报四角形的粽子,还向我炫耀,我也跃跃欲试。我先拿出粽叶,包成一个锥形,把花生、蜜枣、红豆放进去,再放入米,把粽叶一合,绳子一绑,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粽子映入眼帘。我想:虽然不好看,但也是我的“作品”,离成功就不远了。

下午,妈妈又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一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队员们都奋力划着船,鼓手也都奋力地击鼓,又快又响、震耳欲聋。随着一条红色的龙舟冲过终点,比赛也告一段落。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既能品尝美味的粽子,观赏有趣的龙舟赛;又能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和感慨屈大夫的满腔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压岁钱的传说作文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一定都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大人们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压岁钱的来历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妖叫“祟”,它每到除夕,就作恶多端。当小孩熟睡时,它就去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一开始会哇哇大哭,过一会儿,头就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亡。但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光,所以在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年老得子,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有一次年三十,他们拿出8枚铜钱逗小孩子玩耍,小孩子玩累了,就躺下睡着了。那对老夫妻便把8枚铜钱放进红袋子里,放到孩子的枕头旁,夫妻俩也不敢合眼。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蜡烛,“祟”来了。它来到枕头旁,刚想去摸小孩子的头,突然,那个口袋射出了万道金光,吓得“祟”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原来那八个铜钱是八个神仙变的。第二天,那对夫妻把这件事告诉全村人,从此以后,大家学着做,“祟”再也不敢来了,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久而久之,除夕发压岁钱就这样变成了文化传统,它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除夕的传说作文欣赏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传说作文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七夕的传说小学作文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起来妈妈告诉我外面下雨了,我拉开窗帘一看,呵!下的还挺大。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七夕”下雨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叫织女的仙女来到人间,她看到牛郎很可怜,就帮助牛郎种地、做饭、洗衣服,后来他们俩结了婚,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后来被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发现了,他们派人把织女抓到了天上,关了起来。牛郎很伤心,他带着孩子去寻找织女。到了天上却被一条大河拦住了,他只能隔着大河呼喊,却见不到织女。这事被喜鹊知道了,它们决定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天河上用自己的身体搭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于是到了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就会在鹊桥上相会,见面后他们就会抱头痛哭。于是天空就会下起雨来。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七夕”的传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牛郎和织女太可怜了,一年才能见一次面。我还想说“谢谢喜鹊”!因为是在它们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才能见面。这是不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七夕的传说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