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鲜为人知的名人小故事【最新20篇】

浏览

6593

作文

1000

二年级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忘却饥饿的读书人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那年,有三个人远渡重洋,在日本相遇。由于志同道合,他们成为朋友,租住在同一间房中。每日,三人一起读书、写文章,谈论着时事。这三个人,后来成为民国大家。他们是陈独秀、章士钊和苏曼殊。

三个人在一块儿研究学问,得逢知已,可也有发愁的时候:他们经济拮据。

一次,三个人断了炊,肚子饿得咕咕叫,前胸贴住后背,到处翻找也没找出吃的东西。三人互相望望,从各自身上看到经济来源:天气已渐渐变暖,外衣显得多余。陈独秀认为,可以拿外衣去当钱,换食物吃。

章士钊与苏曼殊听了,全力支持。

他们脱下外衣,一人穿着一套单衣。

谁去当衣服呢?三人商量后,最终一致认为,苏曼殊年龄最小,理应由他去当衣服。苏曼殊答应了。陈独秀和章士钊在屋里又看起书来,肚子虽然咕咕叫,可也不感觉到饿,因为有了希望啊。

两人等啊等,太阳偏西,到了黄昏,也不见苏曼殊回来。

月亮升起来,大地如水银匝地,仍不见苏曼殊回来。

陈独秀认为,苏曼殊当了衣服,一定买了很多好吃的,带起来很费事,所以回来得晚。章士钊摇着头,他认为,苏曼殊很有可能是为了购得很好吃的食物,到处寻找去了,才迟迟不回。

两人越讨论,肚子越饿,越盼望苏曼殊早点回来。

半夜时分,外面响起咚咚的敲门声。

陈独秀听了,忙跑过去开了门,看见苏曼殊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脸兴奋,却气喘吁吁。原来,苏曼殊当了衣服,拿了钱,经过一个书摊时看见一本自己一直想要看的书,马上拿起书看了起来,一直到晚上,摊主要收摊,他急了,大叫一声:“这本书我买了。”于是,放下钱拿起书就走。

章士钊急了,问他,剩余的钱呢?苏曼殊摇着头说,钱全部给了摊主。而且,他还担心钱不够,怕摊主不卖,扔下钱就跑,一路逃回来的。他得意地对陈独秀与章士钊显摆说:“这本书我遍地寻不着,今天在市上翻着了。”

苏曼殊进屋,依然坐下看书,十分痴迷。陈独秀与章士钊也走过去,一边蹲一个,伸着脑袋看起来。渐渐地,两人也进入书中,忘记饥饿

那一晚,三人租住的屋子里,灯光亮了一夜。第二天,朋友送来钱,三个人才从书中醒来,发现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浑身发软。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鲁迅——叫小偷无法下手

“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把别人聊天、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罢了。”——这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常说的一句话。

鲁迅从小勤学,他曾在私塾的课桌上刻过一个在早”字,以勉励自己珍借光阴。

长大工作以后,鲁迅仍时时不忘节约时间。就拿吃饭为例,他是喜欢吃鱼的,可为了少在剔吐鱼骨上花时间,就少吃鱼。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留学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战士匍匐在战壕里一样,常常通宵伏案工作。游手好闲的人来找他,他会不容气地问:“唉,你又来了,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读书非常专心,许广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馏进了鲁迅的家。做贼心虚,他想等鲁迅入睡之后再行窃,哪知鲁迅写啊、写啊,手中的笔一直不停地挥动。过了好久,鲁迅累了,伸伸腰,点支烟,抽上几口后,又开始埋头写。就这样,灯光总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时间过去很久了,鲁迅还是不熄灯入睡,小偷熬不过鲁迅,只好乘鲁迅专心写作之机,悄悄地将厨房里的一件小东西拿走了事。

长期的劳累,鲁迅身体变得清瘦了,好友们劝他多体息,注意身体。鲁迅笑着说:“面向桌子提笔写文章,是我工作的时候,靠在椅子里看书,就是我休息的时候,若是连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为了维护身体,鲁迅也吃鱼肝油,戒酒,这些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战斗时间。

有人做过统计,在鲁迅工作战斗的三十年中,他总共为我们留下一千多万字的着作,平均每年三十三万,写作从不间断。除此之外,鲁迅还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会工作。鲁迅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存有大量的小纸条,纸条颜色不一,上面都是他从各种书籍上选抄下来的对写作有用的文字资料。从这些纸条上,我们好象看到了鲁迅“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身影。

鲁迅正如自己所说,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过的。他以他勤奋刻苦的劳动,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们纪念他,学习他,不要忘记他这样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圣母的胡子名人故事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开创了欧洲绘画新纪元的十八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戈雅,不仅有超群出众的画技,而且耿宜倔强,一身是胆。他的这种性格,在少年时代就有突出的表现。1762 年的一天,西班牙萨拉果沙城里著名的圣像画家吕尚,正领着学生给教堂作壁画。忽然,他发现刚刚画好的圣母多了两撇蓝色的小朋子,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因为在当时的欧洲,任何亵渎圣母的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要受法律制裁的。熟悉学生的吕尚凭着直觉,马上便猜到这是谁干的。“戈雅!”他朝着一个学生大喊了一声。随着喊声,走过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宽宽的前额,大眼睛里闪着快活而调皮的光。“这胡子是你画的吧?”吕尚厉声问道。“是的,老师,”戈雅不慌不忙地回答,“恐怕您还没有发现,我还在圣约瑟的嘴边添画了一只烟斗。”“什么?”吕尚又是一惊,他靠近壁画仔细一瞧,可不是,圣约瑟叼的那只烟斗正在冒烟呢!

拿这个调皮的孩子怎么办?吕尚左右为难起来。尽管戈雅经常闹一些恶作剧惹自己生气,但他毕竟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一旦把这件事传出去,他肯定会被宗教裁判所逮捕的。当老师的,怎能忍心看着学生坐牢啊!

于是,他悄悄地把戈雅拉到一旁,和蔼地说:“你闯了大祸,宗教裁判所不会放过你的。你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就这样,戈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只身一人来到首都马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38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涵盖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包括科技名人、历史名人等,每个故事都蕴涵着成功人士的思想信念和价值信条。以下是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一、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贫穷是一笔财富""坚持不懈""苦难出人才"

二、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三、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话题:"磨难是财富""生命的力量"

四、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话题:"挫折""决心""成才的途径"

五、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六、海伦·凯勒--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七、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八、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规则与人生""规则的双刃性"

九、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十、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十一、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十二、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现代名人礼仪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教授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顽强的生命力名人故事1:贝多芬

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 --- 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里奥兰》、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 5 岁时患有中耳炎 ,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贝多芬在8岁(1778年)时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11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就成为风琴 师,并发表了3首奏鸣曲 ,约翰有时会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乐才能。

贝多芬因此在上学时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11岁的时候,他因父亲财力不济而被迫辍学。

由于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行说服了约翰,让贝多芬另请老师以进一步发掘其潜能。1781年(一说1782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 (Christian Gottlob Neefe)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 (Franz Anton Ries)学习小提琴 ,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察觉其弱点: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 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同时代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

1782年,奈弗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贝多芬在1783年(一说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1783年,奈弗在一音乐杂志撰文,称只要他能坚持不懈,一定会成为莫扎特第二。

贝多芬在1827年1月3日立下遗嘱,3月份健康明显恶化。这一年他为肝硬化动了4次手术。在他卧床之时,医生安德雷阿斯·瓦乌希给了他75瓶药。虽然后世并不知道药方是什么,但辛德勒说到,正是瓦乌希“用药物摧残贝多芬”,而贝多芬也对医生失去信心。当时一位德国指挥家费迪南·希勒,年方15岁,去看访弥留之际的贝多芬。他说道,3月20日时贝多芬曾说:“我想我得准备上去了。”

1827年3月26日17:45,贝多芬逝世。舒伯特的朋友胡藤布伦勒(Huttenbrenner)描述了贝多芬离去时戏剧性的一幕,当时空中雷鸣电闪:贝多芬突然挣开眼睛,向空中伸出右拳并这样过了几秒钟,神情严肃,脸带怒气。然后他身子跌回,半闭着眼睛,口中再没一句话,心也不再搏动了。

据说贝多芬在病榻上临终之际说过:“鼓掌吧,朋友,喜剧结束了。”最后这句话后来被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诺用在他的作品《丑角》中,以结束那假戏真做的惨痛悲剧。希勒在贝多芬头上取下一缕头发。葬礼于29日举行,据说有达10000(又说20000)名维也纳市民出席了他的葬礼。舒伯特是38抬棺人之一。军警需要出动到场以维护秩序。在他维令根墓园(Whringer Friedhof,现名维令根舒伯特公园,德语:Whringer Schubert-Park)起先的墓上有一座刻有他名字的方尖碑。到了1888年,他的棺木被取出,并改葬至维也纳中央公墓,舒伯特墓旁,而当时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也在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巴赫,德国作曲家、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以深远的历史影响被许多人尊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他的作品涉猎到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高度发展了和声手段,把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法推向了完美的高峰,巴赫音乐长久的生命力是根植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巴赫家族在19世纪近三百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伤人的石头名人故事_1000字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秦孝公一死,他的灾祸便来了。

太子的党羽们告他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鞅如丧家之犬,一口气从都城逃到关下。疲惫至极的他,找到一家客店,他想住下来躲避一时。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对不起,这位大人,按照商鞅的法令,想住宿的人如果不验证身份,就要被连坐的,你不能住在这里。”

商鞅仰天长叹一声,苦啊!他没想到,他制定的律令,最后竟让他自食其果。

另一个故事,是说王安石的。

据说,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招致很多骂名。有一次,他和一个仆人相伴,微服回乡。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老婆婆家。第二天早上,老婆婆蓬着头、赤着脚,赶着两头猪出了门外。老婆婆一边用木勺搅拌盆中的泔水,一边喊:“啰,啰,啰,拗相公来。”两只猪听懂是在喊它们,一溜烟冲过来。

然后,老婆婆给鸡喂食,又喊鸡:“王安石,来。”没想到,她这么一招呼,所有的鸡都跑了过来。

王安石满脸的疑惑与不快。

婆婆说:“官人有所不知,王安石是当今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浑名,我恨他,所以以畜牲唤之。”

王安石容颜大变,忙问究竟。婆婆说:“我是一个寡妇,已经寡居二十多年了,只和一个婢女住在一起,然而王安石却要我们出这样那样的赋税钱,出了钱,差役还一样不少。我养桑麻,全交给了官府;我养猪鸡,自己却从来吃不上一块肉。说实在的,有朝一日,如果我碰到王安石,我立刻把他烹了,以解心头之恨。”

据说,听完老婆婆的一番话后,王安石当下须发皆白。

也许,商鞅和王安石谁也不曾料到,他们搬起石头,最后,砸到了自己脚上。而且,是如此惨烈。那就意味着,他们搬起的,并不是温柔的石头,也不是温暖的石头,更不是人性的石头。这石头,在此刻砸痛了自己,那么,在上一刻,也一定伤害过别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搬起许许多多的石头,这些石头,就是我们曾经说出的话,曾经做过的事。如果,我们曾经说过谎话鬼话坏话,曾经做过肮脏事卑鄙事见不得人的事,这些石头,会悄悄地蛰伏在岁月深处,有一天,它会借着时光的风,“咣当”一声砸过来,砸伤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经典古代名人故事2:包拯分铜钱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饭,刚想休息片刻,衙门外就传来击鼓声。包拯以为又有案件发生,立刻升堂。

“威武……”

包拯来到大堂,只见跪着一胖一瘦两个农夫打扮的人,问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速速报来!”

只见瘦农夫说道:“包大人,我们今天就想请你给我们评评理,重新分一下铜钱。”

包大人眉头一皱,说道:“什么钱这么难分,要闹到衙门来?”

瘦农夫特别委屈道:“今天我们两人在田地干活,我带了3个馒头、胖子带了5个馒头当午餐。正当我们准备吃饭时,有一个商人经过,想让我们分一些食物给他,并答应给我们钱。”

包拯问道:“是不是商人吃了馒头没付钱?”

胖子接过话说道:“我们三人把8个馒头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人吃了一份,那个商人吃完后留下8个铜钱就走了。”

瘦农夫连忙说:“对,可是8个铜钱,你不应该只给我3个,你拿5个啊,应该平均分!”

胖农夫反驳道:“可我拿出来的馒头比你多,所以应该多分一些。”

包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对瘦农夫说:“你拿3个铜钱不满意是吗?”

瘦农夫点点头说:“是的,分钱应该公平合理。”

包拯走下大堂,说:“把铜钱给我,我重新公平合理地分一下。”

包拯取出1个铜钱给瘦农夫,7个铜钱给胖农夫,笑道:“现在公平了!”

“啊,怎么这样?包大人,你怎么向着胖子?”瘦农夫更不满意了。

包拯惊堂木一拍,说道:“本大人的分法公平合理,8个馒头分三份,每份个,商人付了8个铜钱,也就是说个馒头值1个铜钱,瘦子你拿出3个馒头,自己吃了个,也就是说你只给商人个馒头,当然只能拿1个铜钱了,而胖农夫却拿出了个馒头,所以应得7个铜钱。”

瘦农夫听完后暗暗后悔,可也无话可说。

“退堂……”瘦农夫灰溜溜地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张飞卖肉的名人故事_1600字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少年时就好吃肉,酗酒,更好打架斗殴。到了青年时,爹爹希望他有点儿营生能维持生活,也省得总酗酒惹事,便问他:“你喜欢做什么?”张飞一听便说:“我喜欢卖肉。”

于是,爹爹便拿出小本金,让他开了个肉铺。

张飞卖肉与别人不同,宰杀过牲口之后,先要用锅煮上,煮好之后便大酒大肉地吃喝起来。在他喝酒的时候,是绝不卖肉的,就是来了顾客也不搭理,直到喝得醺醺大醉才卖肉。还不让顾客说了算,得他给你砍哪块你就得要哪块,他给你砍多少,你买多少。有一次,涿州的一个姓史的豪绅要招待客人,派人来买五斤肉。来人说要瘦肉,张飞把眼睛一瞪说:“娘的,什么叫瘦肉?要吃瘦肉,去吃你娘的肉吧!”

来人见他瞪起环眼,怪害怕的,肉不买了刚转身要走。张飞急了,从肉案子上跳将过来,将来人一把抓住:“你想溜?不买肉就蹲笆篱子吧。”原来,在他的肉铺前,有一口五百多斤重的大铜钟。他一手将钟提起来,一手把买肉的人扣进大钟里了。主人待客等着肉吃,派人来看,来一个让张飞给扣钟里一个。史豪绅在家等急了,怎么派去的人只去不回来?只好自己亲自出马了。来到张飞肉店问:“我派来买肉的人呢?”“来买肉的人都偷懒,钻到钟里歇着去了。”史豪绅不信,张飞说:“你不信,我把钟提起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张飞到门前故意把钟提起一个缝儿,让史豪绅趴下身子往里看。史豪绅刚一趴到钟边,张飞就一脚把他也踢进钟里扣上了。然后通知史豪绅家:“不买俺吃剩下的肥肉,就不放人。”史家扭不过他,只好送来银子把肉买了,史豪绅和仆人们才被张飞放出来。

从此涿州的人谁也不敢到张飞肉铺买肉了。张飞眼看着肉卖不出去,急得又叫又跳,一瞪眼又想出了办法:凡是从他门前路过的人,他都让人来提门前的大铜钟,要是提不起来,就得买他的肉。要是能提起来的,他白送三十斤肉。可谁能提起来他的五百多斤重的铜钟?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张飞太霸道了,谁也不从他卖肉的这条街上走了。肉铺门前变得冷冷清清,张飞再也想不出办法了。

一天,涿州城来了一个红面汉子,长着卧蚕眉丹凤眼,刚一踏上张飞卖肉的这条街,便有一个好心的老者扯住他,说:“客官,看来你是外乡人,你可不能从这条街上走呀!”接着,便把前后事情说了一遍。那红面汉子一听笑道:“我正饿得慌哪,正好去白吃他的肉。”说着便向张飞的肉铺门前走去。

张飞正在门前一见红面汉子走来,心里可高兴了,跨步上前,拦住去路,说:“朋友,从这里走,必须要提一提这口铜钟!”红面汉子问:“这是为何?”张飞便把提起来和提不起来的条件,向红面汉子说了。红面汉子一听,说:“你先供我一顿酒肉吃,吃完了之后,我要提起钟来,便天天到你这来白吃你的酒肉。要是提不起钟来,从今以后,你肉铺里的肉,我全买了。”张飞不相信这外乡人,能提起这口大钟。于是,便进屋中给他拿来五斤肉,搬来一桶酒。那红面汉子吃了五斤肉,喝了半桶酒,还没吃饱,又让张飞给拿五斤吃了,还没吃够,再让张飞给拿五斤肉。红面汉子吃过十五斤肉,喝了一桶酒之后,就到张飞门外举铜钟。红面汉子拍了拍手又拍了拍钟,先问张飞:“你叫我提它,你能提得起来吗?”张飞说:“当然我能提得起来。”说着便走近铜钟,双手一提,便把铜钟提起一尺多高,然后很得意地看了看红面汉子。红面汉子摇了摇头说:“太低,太低,我只要一只手,就会比你的提得高。你拿两条木杠,一条粗绳和一把锹来。”

张飞不相信他有这样力气,便把东西找来了。红面汉子把一条木杠埋在地下做撑木,把另一条木杠一端拴在钟环上,然后把钟环上的木杠担在撑木上。他一只手轻轻一压,那大铜钟就被提起有三尺多高。张飞哪里懂得这是杠杆作用啊,以为红面汉子真有这样神力,纳头便拜,忙把红面汉子请进屋里喝酒吃肉。

这个红面汉子是谁?他就是在蒲州为打不平杀死县令逃出来的关羽关云长。从此以后,关羽与张飞成了至交朋友,以后又遇上了刘备刘玄德,三人结拜为生死弟兄,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这一跪,春风得意遇知音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见证了这一刻,世界见证了这一刻!北京时间2月18日,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后,在全世界无数观众面前,她激动地跪在冰面上,冲着自己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一跪,只是其夺金后狂喜激动的宣泄,而了解内幕的人此时一定明白,王濛的这一跪,是她从一个“刺头青”走向成熟后对自己教练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话说:“这两个头,一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二是感谢领导、队友和医务人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琰。

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大牌的队员。2007年,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女子队在1500米比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念,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黑龙江队。”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狂妄、自大、“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队里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一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一直咬紧牙关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女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无忧无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白,从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线,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而是大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力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人物”这个角色,和李琰相处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我错了,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一颗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赛时只管我自己,自己赛好就行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米比赛几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至成了这个项目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了,她已具备了大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米金牌,从而使她成为中国队首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来朝夕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自己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随后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方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问题,所以,就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毅力恒心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巴甫洛夫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姓名:巴甫洛夫

出生地:前苏联梁赞

生卒年:1849-1936年

历史评价

巴甫洛夫,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苏联科学院院士。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开始时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在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金。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梁赞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1870年,入彼得堡大学学习化学及生理学,1883年,获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师从C-路德维希及R-海登海因。1890至1924年,任生理学教授。其研究工作可分为3个阶段:1888年至1890年,研究循环系统生理,探索药物及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阐明左、右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后研究消化生理,设计了巴氏小胃等手术方。

相关链接

条件反射试验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法,可对未麻醉的动物的消化液分泌等功能进行终身观察。1897年出版《消化腺机能讲义》;继而又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1890年至1930年间研究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活动的生理机制、皮层的功能镶嵌式、睡眠、神经症的病因等。证明言语功能为人类所特有,是以语词作为刺激的条件反射。1930年,开始用他的理论解释及治疗精神病。1936年2月27日逝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更愿意做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传世佳言——

决不要想你已经知道一切,无论别人怎样看重你,你应当常常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无知的”。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梦想励志故事2:皮尔卡丹实现理想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维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艰难的父母根本拿来不出多余的钱来送皮尔上舞蹈学校。

皮尔的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每天在缝纫店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不担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非常苦闷。他甚至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地结束生命。

绝望中的皮尔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的人。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够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

很快,年少倾垮的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尔以为布德里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收下他这个学生。但是信中却并没有提收他做学生的事。只是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告诉皮尔,在他小的时候,很想当一名科学家。可是因为当时家境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人,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惊醒。后来,皮尔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二十三岁的那一年,在巴黎他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也就是如今举世闻名的皮尔卡丹公司。

由于皮尔一心扑在服装设计与经营上,皮尔卡丹公司发展迅速,皮尔在二十八岁的那一年就拥有了两百名雇员。他的顾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如今,皮尔卡丹品牌不仅拥有服装行业,还有服饰、钟表、眼镜、化妆品等等,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全球。

皮尔卡丹一次接受时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他不放弃当舞蹈演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皮尔卡丹。

是啊,每个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都为自己那伟大的理想激动过,苦闷过。只有勤勤恳恳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才能更快地接近理想。

朋友,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皮尔卡丹一样突然发现其实理想一直伴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成长的短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的小城,8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一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齐白石身上驮着半斤铜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现代著名书画家,在我国画坛上,素有“北齐南张”之说,即南有张大千,北有齐白石。齐白石属大器晚成者,他9岁学作木工,一直是位木匠,二十几岁才学雕刻,然后学画,37岁才跟王湘绮学诗文、学书法,最后终成一代大师。

据说,齐白石在湘潭黎威圣家作工时,见其兄弟二人皆好刻 印章,他便求授方法,黎氏不理。有一天,齐白石又去请求,黎威圣正在抽水烟,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能把这水烟袋里的水喝干,我就教你。”齐白石果然皱眉把水烟袋中又臭又辣的脏水喝干了。黎威圣大为惊讶,为他的至诚感动,于是尽心传授齐白石的篆刻治印方法,几年之后,齐白石习成绝艺。齐白石脾气怪僻,他住在北京赶车胡同时,并不欢迎生客来访,客厅门口常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北京,齐白石来不及转移,但他很有气节,根本不依附日伪军。日本人听说他是大画家,派人来求他画画,他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 “中外官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他还有个怪癣,对家里的一切东西,都由自己保管,一步一锁,数十年如一日。他的腰上老是挂着一串串的钥匙,象个管家婆一般。所以,有人说齐白石“身上驮着半斤铜”。

齐白石曾画有一张“不倒翁”的画,配诗嘲笑道:“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不讲信用”的大师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段祺瑞当权时,颁布了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参议员须由中央通儒院票选,凡国立大学教授,或者是在国外大学得过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像辜鸿铭这样著名的北大教授就成了香饽饽。有位留学生小政客到辜家里买票,辜鸿铭毫不客气,开价五百大洋。当时的市价是二百五,小政客只肯加到三百。辜鸿铭优惠一点,降至四百,少一毛钱不行。小政客还想讨价还价,老先生大叫一声,让他滚蛋。到了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收到四百大洋和选举入场证,来人还叮嘱他明天务必到场。等送钱的人后腿刚走,老先生就出了门。他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两天后,钱被他花了个精光,这才尽兴而归。小政客早气歪了嘴,他跑至辜家,大骂辜鸿铭寡信,问他“立的什么诚?”(辜鸿铭号立诚)。老先生二话不说,顺手操起一根粗木棍,往那留学生小政客身上打来,口里大声骂道:“你瞎了眼睛,敢拿几个臭钱来收买我!我辜鸿铭如此之卑贱吗?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小政客慑于辜氏手中木棍威力,只好抱头鼠窜,逃之夭夭。答应人家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做到,这涉及一个人品质的问题,辜鸿铭答应了卖票,看似就应该遵守诺言,把选票给买主,但老先生却违背承诺,不守信用。其实,这是对原则的坚守,对大是大非的明辨,不为小人守信,捍卫千秋大义,没有“拿人手短”,值得我们敬佩。

1926年11月,应厦门集美大学校长叶渊的邀请,鲁迅前去参加演讲,办学方针保守的叶渊,自知鲁迅是一位“思想前进的文人”,为了不使对方的演讲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特地先请鲁迅吃饭,然后才带他进礼堂。但鲁迅登台就讲道:“我在厦门的时候,听说叶校长办学很拘束,学生极不自由,恕不敢加以赞同……刚才叶校长又请我吃饭。吃了人家的东西,好像要说人家的好话,但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对于叶校长办学的方法之错误,以及青年身心的发展,和参加社会的活动必要等等,我仍旧是非说不可的。”鲁迅身处恭维、殷勤的包围圈,头脑却保持一以贯之的清醒,言论绝不受时势的左右,只说自己“要说的话”,不管别人如何枉费心机。也正因此,才使他的演讲同他的文章一样,保持了一位思想家的品格,大师精神境界的崇高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时期,诗人晏殊与史学家宋祁既是上下级,又兼有师生之谊,旦夕相聚,关系非同一般。有一年中秋夜,晏殊邀请宋祁赴宴,饮酒赋诗,玩了一个通宵。可是第二天,晏殊被罢相遭贬,身为翰林学士的宋祁奉命草拟罢相敕书,按说吃了嘴软,念及旧恩,该“笔下留情”吧,然而《西清诗话》说宋祁挥毫之际,昨夕余醉犹在,仍秉笔直书,指斥晏殊肆意敛财和借军事谋利。私交为私交,大义归大义,昨夜喝了你的酒,今天照样揭你的老底。后来晏殊落难,众人避之不及,唯有宋祁不避耳目,公开宴请晏殊,送行三十里,在私交和国事之间,宋祁对事不对人,不因私交违背国事,也不因国事影响私谊,光明磊落,坦荡分明,为后世尊崇的道德典范。

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感情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礼尚往来,在所难免。都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不能因为是朋友,或者吃了、拿了,就不讲规矩,不顾原则,不分黑白,说一些违背底线、颠倒是非的话,做一些违反法律、道德的事,向大师学习,坚守自己的标准,只要理不短,吃了嘴不软,拿了手不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失策的达尔文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曾用5年的时间环球航行)原版的英文日记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

失策的达尔文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他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中的“真实”与“虚构”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它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名人故事是以历史上名人的事迹激励儿童,鼓励他们学习名人的精神品质和美德。名人故事对儿童具有正面的榜样作用。

名人故事要求真实。但是,在对“真实”的具体理解上,人们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有的作者认为一切内容必须“字字有来历,笔笔无虚言”,包括历史细节的真实;有的作者则认为,在基本史实属实的前提下,可以有适当的虚构;甚至还有的作者认为,语言本身有局限性,语言叙述的历史永远无法“真实”。名人故事中的“虚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因为客观事实的不足。名人故事常常是一种回溯性的写作,即作家是在某人“成名”之后,他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被大家认识之后,才向前溯源,勾勒出他前后一贯的人生画卷。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那漫长的人生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细节总是非常模糊或鲜为人知,虽然有关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这种补充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作家虽然可以搜集到一些史实材料,但是能找到的材料还是少之又少,非常有限,许多时候就是空白,永远不可能满足写作的需要。因此,名人故事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由想象来填补。如同传记文学研究专家杨正润认为:“对于现代传记作家来说,还要求写出传主的动因,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无论材料收集得多么完备,也不可能满足写作时的全部需要。比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很难──找到史实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传记作家就不得不‘用想象的火炬照亮黑暗的领域’。”((引自杨正润著《传记文学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其次,是由名人故事的文学性决定的。名人故事本质上属于文学,不同于历史,是文学就允许合理想象。名人故事所需要再现的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展现人的精神特质或性格特点。作家不能罗列这位名人所经历的一切事情,而是选取最打动人的、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反映名人的某种品质的事件来叙述。在搜集名人的故事素材后,要经过筛选、整合、加工的艺术创作过程。例如,名人故事中的对话,就是最好的作家也不能、也无必要完全还原当时的“原话”,作家需要创造性地加工。另外,名人故事的阅读对象常常是儿童,这就需要这些故事是儿童也能理解或接受的。所以,名人故事常常也以名人的童年的故事为主,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这些故事在创作时,语言要符合儿童接受的实际情况,用词用句都要有所考虑。这里的“真实”并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只要符合故事的情感逻辑和艺术逻辑即可,而不用追求全部细节的真实。那种要求故事机械地、照相式地阐释事件的“真实”,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

当然,名人故事创作中的“虚构”要有限度。名人故事的“虚构”,要建立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并且应该与那个特定情境中的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相吻合。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虚构”的程度也不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被认为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而一些人物传奇、或名人的佚闻趣事,常常无从考证,虚构性更强。例如,民间流传的关于红军将领的故事。这样的“虚构”,有广泛的接受度,反映了老百姓的情感,似无过分追究“真实性”的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星期六,我读了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本书讲的是108个名人从小到大为人们做出的贡献和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的事情。就说童弟周吧,童弟周17岁入学,从三年级上起,在班上总是倒数第一,最后由于他的勤奋上劲和积极进取,高三时他已经是正数第一了,又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成了中国开创胚胎学的一位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I was greatly inspired by me. This book talked about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108 celebrities from childhood to childhood and what they learned from a young age.Lets talk about Brother Tong Zhou. The younger brother Zhou entered the school at the age of 17. Since the third grade, he has always been the first in the class. In the end, because of his diligence and aggressive forge, he was already the first in high school.After a period of hard study, he became a world -renowned biologist in China.

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童弟周进竟然17岁才入学,而且入学以前没有受过任何的正规教育。而且是从三年级开始读的,他都能从入学的倒数第一,变成高三的正数第一,这是多麽大的困难啊,而童第周不但把这些困难一一的解决了,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我记得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考试总是不及格,每一次考试,老师都要请家长,从此,我就怕考试了,生怕自己考的不好,老师回请家长,但我又想,如果这样的话我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没用的人,从此,我便天天刻苦学习,工夫不付有心人,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是全班前三名了,现在我们有这麽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好好珍惜,争取取得最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