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党的历史(汇编20篇)

浏览

3853

作文

1000

大笔如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dagrave;bǐruacute;chuaacute;n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自】:《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示例】:~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典故

东晋的文士王殉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将记住正义之人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正义历史不断出现一个个不屈的忠魂;因为正义,先贤们义无反顾地想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正义,我们短暂的人生才多出一份精彩。历史将记住正义之人。

正义,是春秋时期烛之武的肝胆巧舌,心系着国家与人民。虽早年被埋没,心中存在着私怨,可在私怨与责任中毅然做出选择;虽已白发鬓鬓,却能堪称是老当益壮,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仍能不失风采,明察秋毫,以一人之辩来击退百万雄师,不为己私,深明大义,可以称赞为;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历史将记住烛之武,因为他的正义之心。

正义,是秦王朝时荆轲的匕首,刺探着忠心与平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一吟,吟得泪涌双颊。江边远去的背影,大风里呼啸的分明是英雄的正气。一把匕首,一片忠魂,一腔热血,一身正义,这样的气魄,怎不让人是弘扬,感叹?荆轲的正义是那藏匿于图中的匕首,刺穿着秦王朝的黑暗与腐朽,虽不成功,但已千古留名,历史将会记住荆轲,因为他的正义勇义。

正义,是刘和珍遇害时仍保持着的微笑,永不为势利所屈的桀骜不驯。她是在那些所谓的拿着文明人所发明的炮弹的中外凶残杀人者手中微笑着倒下的。她的这一牺牲,震醒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使其知道;中华民族不能任人宰割;她的这一牺牲,激怒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使其知道,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推翻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微茫的希望;激励真正的猛士,更加奋然前行。历史将记住刘和珍,因为她的正义爱国。

正义,是在哪“黑白颠倒”“说谎成风”的时期巴金深深的忏悔和勇于解剖自己的良心。虽然包弟的离去罪魁祸首是“文革”可却是自己亲手将包弟送上解剖台上的,于是他从那一刻起,永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瞧不起自己,他不能原谅自己,他的心仿佛在油锅里熬煎,这种熬煎不会有终结,因为这是他心灵上的欠债,因此他不怕大家嘲笑,他想向包弟表示歉意。历史将记住巴金,因为他的正义良心。

正义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因为有正义的行为,这个世界才会充满正能量,无论是谁都有正义之心和正义行为,历史将记住正义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追寻历史的足迹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这个暑假,我紧跟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了这座城市。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这座伟大而壮观的陵墓修建在雄伟的钟山南麓。爬上高高的山峰,来到了中山陵脚下。登上这392级台阶,就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先生静静地躺在用玉石建成的陵墓中。他为推翻封建专制呕心沥血,受到了万人敬仰。

追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总统府。总统府是国民党蒋介石办公、休闲、住宿的地方。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筑历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孙中山逝世后,这里变成了蒋介石办公的地方。

追随着战争的气息,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一位失去了刚刚满一个月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抱头痛哭。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泪流满面地背着自己的父亲,此时的父亲被炸药炸成了两半,惨不忍睹。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他们可爱的笑脸,多么痛苦啊!30万人的冤魂在天空中飘荡着,憎恨这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一缕硝烟拉着我的手,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但在1927年以后却被蒋介石当成了屠杀共产党的革命烈士的刑场!据统计,从1927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在这22年中被杀害在这里的共产党和革命烈士达10万人以上!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著名共产党人就在此英勇就义!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雨花台,在南京人民的精心保护和努力建设下,越来越显得端庄秀丽,它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而洒在这里烈士的鲜血,孕育了震憾人心崇高的革命精神。

紧跟着历史的脚印,来到了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很多的文物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力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将记住三毛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题记

日光倾洒,坐在书桌前,不经意地瞥见了桌角那本已有些许灰尘的《撒哈拉的故事》,回忆接踵而至。轻轻翻开书页,去追寻三毛的前世今生。

三毛,这个走过万水千山,看过天地洪荒,在撒哈拉踽踽独行,用漫天黄沙书写传奇的女子。率真的她,遵从自己内心,做事,爱人。见过她的照片,虽称不上惊鸿,可她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别有一种饱经风霜的异国风情。瞬间我顿悟什么叫美人在骨不在皮。三毛的模样,至今无法忘却。

三毛自幼饱读诗书。一度自闭厌恶学校的她,将自己关在家里七年。她给自己上了一把锁,将自己尘封在《红楼》里,让自己漂泊到异乡去。在这把锁里,她领略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此岸是秋水寒烟,彼岸已是落红如雨。七年的梦一但醒来,便足以让一个不经世事的女孩,步入豆蔻年华。

我没有三毛那般勇气,只身前往撒哈拉去寻找她前世的乡愁。记得初三时,我曾几度迷茫,我想知道人活着意义何在?那段时间,我用消极的情绪来对待每一天,一日比一日颓废。闲暇时拾起一本《撒哈拉的故事》,意兴阑珊地随意翻阅,却被这个沙漠中桀骜的女子所吸引。她的绚丽和我的黯淡是两岸不同的烟火,她不曾为我指引迷津,可我却感谢她让我懂得人生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平安喜乐,足矣。我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成为一个三毛一样的女子,不羡慕世间风物情长,不争凡尘冷暖朝夕,不惧人生悲喜消磨。踏进这滚滚红尘,就要将万水千山走遍,不给自己留下一丝机会遗憾。

丈夫荷西突然离世,三毛从沙漠归来,免不了一身伤痕累累,她将一身铅华洗尽,将光阴装进行囊,一个人继续流浪天涯。当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选择回归故乡。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她终于悟道,世间繁华都是浮云,书中的宁静才是永恒。她用一尺白绫结束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诀别。

她已化作一粒沙,重回撒哈拉的怀抱,纵使斯人离去,历史却早已记录下属于三毛的绝代风华。三毛可否知道?她让如今高一的我也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在历史的星空中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星空中,有许多耀眼的星星。

曹操是这样的一颗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天子名义扫灭狼烟,为天下百姓做了许多事。是他,用屯田的方法,不但使百姓不用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还为朝廷增加了不少收入。他体恤百姓,对于贪官污吏毫不留情。他堪称“奸雄”,用许多别人想都想不到的方法平定了河北,使袁氏势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由于他没有对刘备管制很严,让大耳贼刘备逃走了,使刘备变成了他的一大劲敌。

李世民是这样的一颗星。他用计让他的父亲李渊不得不在晋阳举兵造反,一路上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利。他被封为秦王,屡屡立下战功,唐高祖李渊很看好他,想封他为太子。因为另外两个皇子觊觎李世民的皇位,所以联合起来想篡位。他们多次企图陷害李世民,但都没有成功。他本没有想与另外两个皇子争位,但是后来万不得已,他才举兵夺位。

朱元璋是这样的一颗星。他原本只是一介布衣,连一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因为元朝实在太腐败了,他和许多人一样吃不饱,穿不暖,于是他就去当了和尚,后来连和尚都吃不饱了。他才万不得已去从军造反,他立下了许多战功,打仗身先士卒,很快就当上了元帅,拥有了自己的名字。他把打仗获得的战利品犒劳士卒,从不私吞。它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改国号为“明”。

……

在历史的星空中,这些星,他们曾经都闪亮过,但是现在他们或许已经变成了流星,消失在在这茫茫的星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里面一些时代人物令我难以忘怀。尤其是杨靖宇、董存瑞、王进喜、焦裕录等人令我赞叹不已。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都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个信念。

杨靖宇任抗日将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倒在了长白山上,敌人剖开他的腹部,里面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使敌人为之敬畏。董存瑞在**隐藏的一痤桥型暗堡猛然的火力封锁线上左腿受伤,但他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用自己的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王进喜带领工人开采石油。焦裕录帮兰考人民除“三害”……

啊!这些忧国忧民的人们看到此时此刻的新中国,他们会有多高兴!

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我想,有些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多少志士仁人曾经上下求索。然而,一个一个办法都试过了,都不灵。这才找到了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以后。我们面临的环境极为复杂,使我们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陷阱。今天,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民族的振兴,任务更艰巨。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小学生要努力完成老师让做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而且要像那些革命先辈一样“捐躯赴国难,社死忽如归”,要不断战胜新困难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将记住都江堰作文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都江堰市的无数景致让我钟情,可最出名的是那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今日,我怀揣虔诚,慕名而来,探访它的雄伟英姿。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大坝,没有像别的古迹那样破败不堪。它沉稳,敦实,笃立于此,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江流温驯;它像一位慈爱的老祖母,轻舀着瓢一瓢的水,滋养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

都江堰市公园路是必游之地。早在车上,我就与司机师傅说好,抵达都江堰堰坝的最后一程,由我步行完成。在我心理,缓缓的步行,是真实的亲近,更是诚心的朝拜。在人力的伟大面前,我惟有用此种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那座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及智慧之堰的崇敬。

道路七转八拐,从简朴的市街进入到了景区所在。我愈加感到了水汽的氤氲,继续朝着水汽富集的核心走着,而两旁的草木也更显油绿茂盛。我隐约能感受到地面的震颤,那是远处传来的水的有力冲击。越向前走心跳得越厉害,我知道,它不远了。我的心激动,按捺不住的激动;我的步子,不由自主地快了,更快了。

陡然间,我的心狂跳不已,因为已站在了它的身旁!那水,像一个又一个身强力壮的川娃子齐力拉着重物,他们铿锵的步伐就是那水的嘶嘶咆哮!那堰,任你股股叠叠的水如何拍打,依旧安然如故。它从容地指引着水朝下流去。到了下流的水不在像上游那般浩荡,刷的一下被鱼嘴、飞沙堰等分水堰一裁为二,乖乖地流向了平原大地。

这是多么霸气的驯服,水的威武壮美和怡然沉静在这里,不可思议却又是那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怀揣强烈的震撼,我打开手机,求助度娘,翻阅都江堰的历史。原来没有都江堰前的成都平原,或许更准确的讲,没有一个叫李冰的人伫足凝望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无常的地方。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一个“何茫然”,道出了当时的惨状;一遇旱期,那可谓赤地千里,老百姓颗粒无收;一到洪涝泛滥之时,岷江犹如一张血盆大口,将成都平原覆没于汪洋。那时候,水是凶猛的兽,恣意妄为,野性十足。而李冰,是自带光环的驯兽之王。

秦昭襄王任他为蜀郡守。适巧当时的秦国意识到了蜀地之重,想通过南方问鼎中原。李冰看到了这里生活极苦但却极朴实的巴蜀百姓,他不再关注所谓的一统大业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他硬生生地将一项政治计划干成了惠及百姓的生态计划。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岷江上流出发,实地考察,了解水情。现在也许看完整条岷江就几十分钟车程,却不知李冰父子俩当年穿破了多少双草鞋!但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脑海中是蜀人食不果腹的场景,他下决心,要治理岷江,驯服这头猛兽。

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无数次的攀爬考察,思量研究,身体力行……江边岗亭的指挥,临近江边的测量……做工的川中汉子们,在这位神人的指引下格外卖力!

从此的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李冰靠双脚走出来的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我来到了都江堰旁的二王庙,其中是一座石像,双手紧握长锸,面对着滔滔岷江,双眼深邃而宁静。这样的深邃,是因为心怀苍生,这样的宁静,是因为福祗已成。一位农村妇女,诚恳地往功德箱里塞了钱,对着李冰像,拜了两拜。

我建议在都江堰旁修一座李冰像,像座刻一行《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历史不会忘记那至圣至善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有了人的思想的深邃与通透,也才有了堪称奇迹的都江堰。历史更不会忘记精魂所聚的都江堰——智慧、大爱与信仰,是在历史洪流中永远屹立的堤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3:卧薪尝胆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将记住那段沉重的岁月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祖国的光辉岁月,如夜晚最明亮的星,黯然淡去。迎来的却是黑暗的,不能再黑暗的历史……

翻开那沉重的史册,八十年前的中国战乱不断,时局动荡不安。远方的硝烟弥漫,看这又是一个不幸的地方。惊叫声,哀号声,呐喊声,从地面传到上空。那一个个英勇的日本飞行员就如同猎犬闻到食物的香味般兴奋,掷下一颗颗炸弹。"轰","轰",声音久久的传播到了整个中国。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即使,它刚刚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即使,它变得满目疮痍……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久中国人民走上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统一。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我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游行示威学生;我看到了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战士;我看到了勇往直前的战地记者……几乎全中国人都在抗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远方寒冷的朔风,传来了有史以来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全民抗战的第一次胜利。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在寒冷的冬夜,流亡的人们唱着欢乐的歌,可是在欢乐的氛围中总有几人默默地呆坐一旁,表情落寞。

们相互看对方一眼,点头示意,又默默的底下了头。他们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说的秘密。

十多年过后,阳光依然懒懒散散,但空气却急速的流动,因为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日本在中国南京签订投降战书,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欢呼,大笑,那一个个笑脸竟如同绽放的花儿般,明亮夺目。中国沸腾了,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息。因为这不仅仅代表中国抗战胜利,更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七十六年日本从海上来,十四年后又灰败的去。

七十六年后的我们,看到陈迹在博物馆内,关于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证据时。我们应感谢祖国的繁荣昌盛。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那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便会挨打打。我们要为祖国之复兴而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考试作文:孝敬母亲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读懂了历史人物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题记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人如点点斑斓的星光,驱散了未知的迷雾,有多少人如低吟浅唱的笙萧,拔动了暗然的心弦。

我在书中跋涉、寻觅,只是为追上他们的脚步。

我读懂了你一生悲苦凄凉之后的爱国情。不畏挫折,屡次遭贬,但是你却矢志不渝,忠于楚国,忧国忧民,不易二主,“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爱国情得到了后世千万人的景仰和钦佩。

屈原,我读懂了你忠贞的爱国情。

一代王者,威震四海;一世英雄,气吞寰宇。“霸王”是他的代名词。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小时便指着秦王:“我可取而代之。”这精神让人敬佩。即使是四面楚歌,也要尽自己全力拼死一搏。宋有李清照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霸王生命的真实写照。

项羽,我读懂了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对酒当歌,浪荡不羁,契阔谈宴,任性好使,建安风骨,豪情壮志。他大气坚毅,越战越勇。数次从逆境中走出来,重振雄风。

曹操,我读懂了你的乐观豁达。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他们就是长河中闪耀的珍珠;如果说历史是一片沙滩,那么他们就是沙滩最美丽的贝壳;如果说历史是一片夜幕,那么他们就是天空中闪耀着的星星……

我读懂了你们,是你们照耀了历史,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勇往直前的动力,我读懂了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吗?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写过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兰亭集序》,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世人把他们合称“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还吃过墨吗?下面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练书法,书童端来了午饭,并催促王羲之趁热快点吃。

但是王羲之因为在练字,像是没听见似的,继续练字。书童没办法,只好请王羲之的妈妈过来喊他吃饭。

当王羲之的妈妈过来,看到满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馒头,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这时妈妈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顿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王羲之看到妈妈哈哈大笑的样子,却不以为然的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午饭真好吃呀!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着哈哈大笑的妈妈,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馒头,也跟着笑了起来。

我平时总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写字时要不就给一个笔画来个隐身术,要不就是把字写成“甲骨文”。

当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万不能这样,必须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卷首在历史的古旧中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下班常走的一条路线,是从五一广场入侯家巷,转文津巷,过上官巷,再进狄梁公街,经上马街,再转山右巷,出去,便是府东街。途中经过的有省文物局,有民俗博物馆,有文庙,有崇善寺。每次经过崇善寺砖红色的院墙,都能隐约听到寺内诵经的声音。每次从文津巷那些古老的宅院前面掠过,都会让我恍然觉得穿越到了远去的旧时光。这些不能等同于晋祠里那些被导游指点和加工过的景点,也不能等同于乔家大院里那些空旷无物的院落。它们都已经沦为了寂寞的风景,而这些,却还在生活的土壤中真实地存在着。它们静瞅着,甚至逐渐被人遗忘着.却依然充满了活泛的人情味儿。

记得第一次来太原,还没下火车,就首先看到了杂乱的街道,破旧的房屋,灰蒙蒙地铺展在车窗外。相信这是很多人对于太原的第一印象。这似乎也是很多北方城市给人带来的典型印象,而太原则又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如果你深入到这座城市中去,你会发现它质朴而又暖人的内核。比如说,这老街老巷,这陈宅旧院,这枯枝老树,芜杂而又热闹,残破但不衰败,它们身上虽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又充溢着生活绵软的质地,让人内心踏实。

虽同样有着饱经历史研磨的沧桑,但是,太原又不同于北京、西安以及我去过的其他一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城市。没有北京故宫的森严,没有西安古城墙的宏大,甚至没有与它相邻的平遥的完好,然而,太原却拥有着一座古城所特有的浓郁的市井气息。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它不是精心保存下的文物,而更像是年代久远的生活器具。它的古老和沧桑,一半悬停在历史的天空中,一半搁浅在生活的腹地,它是平民的,草根的,将老去的时间和日常的岁月纠缠在一起,酝酿、发酵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无论是我午饭后穿过几经更名又回归到本初的文瀛公园,还是步行在经过拓宽和改造之后的繁华的柳巷,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种韵味的弥漫:

在我看来,秋天是太原最美的季节。太原有很多银杏,一到深秋,街道两侧便是剔透的明黄。尤其是在古老的街巷里,只需一两树黄叶,便将凝固的时间和僵化的历史点燃激活了,让生活有了更加外在、鲜活的温暖和美丽。

不过,对于更多的太原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生活本身。他们性格爽朗,言语直接,说话不自觉地带着拉长的腔调,两个太原人交谈,就能够形成浓厚的气场,将一股乡土味儿包裹在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四季更替就如同肩头黄叶的滑落,成为他们生活的陪衬。关注这种美感的往往是置身事外欣赏风景的人,比如我。

因而,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全融入这座城市,我至今尚未真正成为它的一部分。我在试图更多地了解它,逐渐地欣赏它,虽然有些时候我也会不怀好意地咒骂它,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与它的和平相处。它的韵味深藏在生活的肌理之中,深藏在历史的岩层里,它可能无法留住一个匆忙的过客,甚至也无法留下我,但我知道,今后无论身在何地,想起太原,都会免不了心生怀念。

[卷首在历史的古旧中作文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妙趣横生雅俗诗历史典故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浩瀚的诗海中,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这类诗被人们称作“雅俗诗”。

据清人张皇甫《息歌偶录》一书记载,有位富翁为太夫人祝寿,特请当时的才子唐伯虎绘画题诗。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题诗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唐伯虎又写道:好像南海观世音。众人见是赞誉之句,立即转怒为喜。谁知唐伯虎又写了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怒目圆睁。唐伯虎神情怡然地以“偷得蟠桃寿母亲”作结,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欢笑满堂。

明代朱元璋是一个喜欢写雅俗诗的皇帝。相传他登基这天的清晨,吟诗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闻之,欲笑不敢笑。可朱元璋若无其事,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时,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常与朱元璋一起吟诗作对的大臣解缙,从小就聪明好学,很会做诗。

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去买平价米,几个豪绅难为他:“不做出诗来不卖。”

这时,恰巧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社仓墙头,解缙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

几个豪绅听罢,捧腹大笑,说:“你这也叫诗?”

笑声刚落,解缙接着吟道:“食尽皇家千廪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豪绅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从那一夜开始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我住在一所茅屋里,已经深夜了,也许这里的人也正等待着明天的到来而难于入睡。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

我透过开着的门看见了对面屋里油灯的火焰。屋里有个人在来回走动,双手抱在胸前一阵阵地颤抖着。他就是司马迁,明日的到来众人都知道对于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怨怒和残酷。这时,他走回到了那用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

我走了过去,司马迁透过窗看见了我,便开了门让我进去。我们俩都坐着,我望着他那憔悴的神态,沉思了一会儿。我说:“司马迁,你有何打算?”这时,他望着窗外,显出失落的眼神。

可能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吧。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那就是他将成为不完全的人。

这时,他那失落的眼神变得愤怒与激动,他站了起来:“我绝不能屈辱地活着,我不能做一个不完全的人!”从语气可知,他想抛弃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你真的想清楚了?”

昨日早朝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件证明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司马迁望着那金色的字,血红的印,捧着的宫文,渐渐沉静了下来。“对,我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的责任。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时那双幽怨的眼睛,他指着案上的书,喱咽着,看了我那最后一眼……”司马迁坚决地说着。

日出的时候,外面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此后,一阵秋风鸣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好象在诉说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品味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研修季”,这已经成为了每个老师喜欢参加的一项内容,以至在每次的暑假之前,老师们总是要有意无意的问一句:今年的研修什么时候开始啊?

今年的研修和往年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更加的人性化。先说从时间上吧,放在临近开学的教研之前。老师们觉得从天气上来说,不和以前似得那么热了,天气热的时候,坐下来都很困难,要说到钻研,那可真需要一定的定力了。另外,这个研修的时机放在教研之前,正好将研修所学到的东西放到教研中消化、吸收。老师们在教研的时候,还可以就一些问题继续讨论,延长了研修的有效时间,可以说是一大变化。

从研修内容来说,研修的内容选择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的适合全体老师的共性。本次研修最大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特别是最新的电脑软件使用,整合为教育资源。这些其实,在很多老师那里已经是颇为熟悉的了。但是,作为大多数老师来说,还算是比较的陌生。作为我们大王庄中学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毕竟,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担任历史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而且,有几位是年纪比较大的女教师。平时用幻灯片上课的机会就很少,何况微课程、虚拟实验什么的。但是,在本次研修中,他(她)们不畏电脑上的各种困难,从研修的第一天起,就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学习着网上的内容。

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大家就相互讨论。比如怎么使用电子书包,微课程怎么使用、设计,虚拟实验在历史教学中有什么可用之处等等。将学习到的内容与我们历史教学实际相结合,是我们讨论的最多的问题。讨论完之后,再体会视频中的讲座内容,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想一想,这么大年纪的老师,还抱有如此好学的心态,的确是很难得了。

历史这门学科,时代性较强,过去的东西难以呈现,而且,在众多的学科中地位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尚待开发。但是,通过本次研修,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特别是微课程的方式,再次或多次的呈现教学内容,将高科技内容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提升。通过学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教学行为可以变得如此轻松有效。本次的远程研修,联系教学实际极强,不再成为鸡肋,而是成为了教师们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是个好地方!”几乎所有去过新疆的人都这么说。于是乎,妈妈约了几个同学,带上我,一起去新疆饱口福眼福。

新疆美味

我们来新疆的头一晚就尝了烤肉。烤肉有三种:烤鱼,烤牛肉和烤羊肉。烤牛肉非常好吃,很有嚼劲儿,几乎全瘦,入嘴时很烫很硬,几秒后就变得又酥又软又香,烤进肉的汁水渗出来,混着肉一嚼,一吞,啧啧啧,唇齿留香啊!羊肉也不错,就是有股膻味,不好吃。鱼肉非常非常鲜嫩,入口即化,棒极了。但刺太多,总卡到喉咙,难受极了。所以新疆的美味的肉食,只能算牛肉一个。

新疆的瓜果闻名果然不是盖的啊!我们尝了才知道。新疆之行我们吃了马奶葡萄、海棠果、哈密瓜、甜枣、西瓜……那个鲜,那个甜!!想着都流口水!尤其是马奶子葡萄和哈密瓜,咬一口,甜得人都醉了!吞下后,身体里都会有甜甜蜜蜜的感觉哎!于是就一口接一口、一颗接一颗地品着,直到牙根都甜得快裂了才罢休。

新疆另外的特色食品便是拌面、大盘鸡等等。去新疆那几天,天天吃这些,都有点恶心了。大盘鸡的调料特别好吃。就是鸡肉没有炖软,超级硬,好象啃石头似的。拌面就像甜水面面条拌上菜,很好吃。

新疆还有个每家每户天天吃的菜,叫“皮辣红”。皮,就是洋葱,新疆叫“皮伢子”;辣,甜椒也;红,就是西红柿。把它们切成丝儿,拌一起,再加醋。哟,可难吃了!我们都吃不惯。据说本地人很爱吃,顿顿少不了。

喝的满有新疆特色的,有石榴汁儿,又甜又酸,还有超级好喝的酸奶,稠乎乎的,再加冰,加糖,哟唏!美味大大的!最难喝的属奶茶了!它跟内地的珍珠奶茶不一样,新疆口味的奶茶滴茶不放,还有小块小块的脂肪漂在上面,不仅如此,呜!它居然是咸的!

新疆动态之美

新疆,美!要说新疆有两大美,分动和静。

动态美,我们去新疆吐鲁番吃葡萄,看到一个小女孩,伴着好听的音乐迎着红艳艳的夕阳,在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下,穿着新疆传统服装翩翩起舞。一个扭脖子的动作、一个踢腿、一个纯纯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满是新疆姑娘的轻盈、熟练和能歌善舞。我觉得,此时的她,最美。

去那拉提草原时,骑了匹叫“旺达”的马儿,他小跑时,蹄儿一颠一颠,马肋间的肌肉像鱼儿般在金灿灿的皮毛下滑动,它跑出全速时,马头上下点动,像在给什么人许诺着什么,棕黄混杂的马鬃一下一下在跳着欢快的舞,两只马耳“扑扑”颤着似乎在给马鬃伴奏。我觉得此时的“旺达”充满了力量之美。

一阵晚风吹来,田里的小麦一齐朝一个方向点头。“刷刷刷、刷刷刷”。他们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黄了、更金了、更漂亮了,那刷刷声似乎在和夕阳说:再见,再见,谢谢,再见……。细细看这些金黄的谷物,似乎每根麦子穗尖上都有根细线连着,象是有人在风吹去的方向,一齐拉所有的细线,使得它们如此整齐划一……太美了。我觉得,此时的麦田,最美。

在同一地点、在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在不同时间的他们,最美。

静,依然美

乌鲁木齐因为有时差,所以十点才天黑,所以在新疆,一般九点看鸭蛋黄似的夕阳。

九点的夕阳最美。红红地、金金地、圆圆的、大大的、柔柔的。真漂亮。橘色的夕阳,被黄金的云彩裹着、包着,众星捧月般。橘色的夕阳也有光芒,它把天染红了一块,想啊,蓝蓝的天,美美的云,红红的夕阳,金金的光芒映红了半个天空……美得如诗、如画。夕阳映照下的野花野草也被镀了层金色的边儿,金边儿恰恰和云的金边儿相对,美得让人醉。夕阳下山了,不,应该说是太阳下山了,光芒却没有下山。余光似乎妄想盖过刚才太阳的光辉,努力给大地的一切镀金,在我看来,余光和太阳一般美丽。

也是去吐鲁番玩儿,新疆人做饭,烤肉的烟,透过中午猛烈的、从葡萄藤间泻下的光辉而暴露无遗,那些白白的、纯纯的光辉也因烟熏雾燎而显得美极了。一束一束的从天上流下来,圣洁、无瑕、仿佛是天穹和土地共同献给我们的礼物,纯得没有一丝丝杂质。在我看来,这些特殊的礼物,比金银财宝更珍贵。

新疆,果然是个好地方!!有“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之说,果然!从新疆一石一沙、一草一木中果真看得出祖国之大,祖国之美!从维吾尔人的热情好客,可以看出,新疆的民族淳朴,中华民族更好!更加朴实!

来新疆,果真不虚此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将记住余光中高二作文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题记

当我们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时候,再读《乡愁》这首诗,已经能够懂得诗里所蕴含的那种浓浓的愁苦;再看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又有几人能够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呢?

余光中老先生虽身处台湾,但心中一直牵挂着在那头的大陆。他曾表示:“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仅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他自己甚至是万千海外游子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余光中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作品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每每读到他所写的抒发自己乡愁的诗时,仿佛眼前有一位白发老者面朝祖国,满怀思念地,用嘶哑却又不失力量的声音缓缓朗诵着这一首首诗。余光中先生曾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亦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在《乡愁》中,余光中先生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一枚小小的邮票,却承载着浓厚的乡愁,正如杜甫曾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张邮票,一封家书,或许对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化的时代下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在网络的不断普及下,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话、手机、视频通话来缩短空间距离,可在杜甫、余光中当时所处的年代,却是现在的手机、电话远比不上的。

余光中老先生不仅在心中思念着祖国,并且在行动上,也无处不体现出他的爱国。他在海口演讲时告诫,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这一番话,不仅批判了当时国人崇洋媚外,不屑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抑或是排斥国产品牌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余老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余光中老先生为海峡两岸的青年举办题为《中国诗歌的天人合一》的专题讲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信心拈来,娓娓而谈,让海峡两岸的青年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和深远。

余光中先生并没有像抗日战争中的那些英雄,用子弹消灭一个个敌人来展现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是用笔在奋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呼吁人们重视并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来感恩这个曾经养育过他的祖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情感,我们后人才能够体会到余老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对像余老先生这样的人抱有更加崇敬的态度,并且应该感谢他们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情感,并且使这一种情感得到更好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