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党的历史【汇总20篇】

浏览

3894

作文

1000

走过历史的痕迹作文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独自一人,仰望着澄澈的夜空,天上的点点繁星,就如同历史一般,里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看那一颗流星扫过天际,那是历史的再度坠落,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而过,而历史光盘上留下的辉煌耀人的事例,却闪耀千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如同一面镜子,过去的事留在了里面,将来的事摆在它面前。当你为成功感到激动时,别忘,照一照镜子,看清你自己,继续向着成功去吧;当你为失败而感到绝望时,别忘照一照镜子,看清你自己,去寻找另一扇门吧;当你功成名就解甲归田时,再照一照镜子,回味一下自己走过得路吧。

从夏商到明清,从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一步步走了过来,从秦始皇挟剑君临天下,到辛亥年间的一声炮响,中间无数无数的光辉事迹,英雄壮歌,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渐渐磨去了光泽,百年皇图霸业,如过眼云烟尔。

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语,带着他反秦的信念,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曹操那“日月之间,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情壮志,不仅造就了他的战绩,更早就他诗歌的辉煌;李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灿烂的笔法彰显了盛唐的繁荣与开放;

光绪帝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包含了多少对英雄的敬仰和多少对中国贫弱的无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它们曾经是那么的耀眼,但转瞬间就飘上了历史的天空,那么近,又那么远,似乎只是一种错觉,历史的痕迹,静静地躺在那一条河中,被冲刷,被掩埋。我们或许喜欢,或许厌恶,但没有人能改变它们。有时候回头看看从前的自己,发现它们也变成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的历史老师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中学,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历史课与任课老师

历史老师姓高,名逸,个子高高,皮肤黑黑,活像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即便如此,班上的同学都喜欢听他上课。因为他上课实在是太逗了。

还记得一次眼保健操,我们都乱哄哄的,就在这时,历史老师来了,他看了我们一眼,便生气地讲:“你们都是在干吗?搞基也不应该在班上就这样大明大方的搞吧!”听了这段话,我们都笑喷了。这“猴子”老师太逗了,可不幸的是,婷姐(班主任,我们都这么喊好)来了。听见我们大声吵闹,生气地罚了我们做了好几遍眼保健操。这时逗比的“猴子”呢,他都偷偷地笑,让我们哭笑不得。

还记得一节历史课,他正在讲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时,他突然说:“禹的父亲,滚——,普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听到这句话,我们都笑抽了。他看着我们,也微笑着。可不幸的是婷姐又来了!啊!这个“猴子”又把我们害惨了。

可即使是这样,第一节公开课他还是上我们班的。前一节课,他也仔细地告诉了我们上课的规矩,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他还说:“我就喜欢你们班的课,比我带的其他班好多了,那一群“垃(le)圾(se)——,是应该给他们点颜色了。”听到这儿,我们又笑了。上公开课时,他没有像以往的“猴子”样,而是很严肃,认真地上完了一节课。课后,他说我们配合得很好,比其他班都好,最后还加一名“understand”?听了这个单词,我们又笑了。这位“猴子”老师也笑了,露出他那洁白的牙。

这位“猴子”老师,我们一直都认为他肯定教出来的都是尖子生,他让我们都爱上了历史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与历史对话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

历史的车轮碾过了无数朝代,长河中不知流逝了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中人们受到启发和感慨,又到底是怎样的感慨呢?只有去与历史对话了。

与历史对话,我已听到历史悲风中发出的阵阵悲鸣。

刘邦,项羽垓下大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后。项羽兵败如山,率领残军一直退到乌江边,刘邦军队汹涌而至,逃无可逃。唯有一叶轻舟可渡乌江,可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叹气说:“非战不利,此乃天也。”说罢在江边自刎而亡。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劵到最后的自刎江边。这种痛彻心扉有谁体会过?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他是楚霸王,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江山不在了,美人也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任性一次?放纵一次?

与历史对话,我已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激荡出的不灭星光。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王者霸业。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臣,公瑾是也。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早年与孙策是挚友时,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又效力孙权。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与历史对话,我已看到历史潮流中的丝丝隐逸。

陶渊明是魏晋时重要诗人。他性格豁达,崇尚自然,放荡不羁。因家境贫寒,29岁时才走上仕途,每次做官时间都很短。几番出世入世后终归于田园。

他蔑视权贵,重视个人情操,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他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以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心,为后世的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成为他们灵魂的休憩之所,避免了虚伪与丑恶的精神家园。

与历史对话,方知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与历史对话,方知生命长度有限,宽度不限;

与历史对话,方知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学习了大语文,讲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其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姓子,名丘,氏孔,字仲尼,当老师讲到这点的时候,我暗暗在心里称奇,因为我还以为他就姓孔,但是听老师讲完了这一点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我敬佩他的是他被后人称力圣人,是人们心目中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是个圣人,但是他和别的圣人有点不太一样;他是个爱好广泛的圣人,他爱音乐、爱美食?,是不是和你想像中的有点不太一样呢?

孔子也做过官,他做的官最小的时候是相当于现在仓库管理员。因为他每次做的都很负责,所以官职一路上升,最后差一点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了,渐渐的他不怎么被重视了,最后孔子辞官周游列国去了,在周游到列国时,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的重用,他不仅没有成功,还险些送命,他并不怎么顺利,有些人还专门反对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的时候就连去找百姓问路也有很多的人不告诉他。但孔子还是笑对人生,创立了六学,分别是孔、乐、射、御,书、数,分别表达礼貌、乐曲、射箭、骑术、书本和数学。

通过大语文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孔子是一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人,但孔子非常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非常敬佩他这种谦虚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以他为师,争取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做一名像孔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的足印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采一撷相思,追寻历史的年轮。泛一叶扁舟,品味史海

的沧桑。携一颗隽永的心,再寻历史变迁,收藏历史的足印。

吹战国的一支忧伤凄凉的玉箫,在回到潇潇易水河畔。铿锵的歌声依然响亮,报国的忠心依旧生辉。荆轲的白色衣衫飞舞成透明的羽翼,他承载着太子丹不解的恩情,承载着千万人民的殷切希望,带着绝世的英雄豪情,开始了生命的结局。马车疾速驶去,消失在烟尘之中,遗失在壮士的悲泣、英雄的赞歌中。大雁哀嚎而过,在空无一人的秦殿上,只有殷红的血迹,斑斑点点,似一朵朵红艳的生命傲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歌传唱至今。寻历史的英雄气概,收藏那贫瘠土地上坚定的足印。

提三国的一把久经战乱的折戟,洗尽泥沙认前朝纷争。烽火在赤壁点燃,出征的号角划破天幕,惊天巨澜卷起千层雪。千万艘战船交织连成一片,熊熊大火吞噬了一切。天,渗出淡淡腥红。地,风干了所有悲伤。横尸旷野,血流成河,残兵败将的仓皇遁逃,一切都在谈笑间灰飞烟灭。“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寻历史的变化趋势,收藏那硝烟沙场上纷乱的足印。

饮南唐的一杯香醇甘洌的美酒,倒进雕栏玉砌靡醉故国。面对曾经拥有的,现在失却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无止息的理着剪不断的离愁。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花目正春风”的梦。南国正昔春,满城的飞絮混着轻尘,凤阁龙楼的富丽堂皇,玉树琼枝的玲珑剔透,妖娆神往。梦醒,却只有窗外雨潺潺,西楼如钩月,伴着“无奈寒朝来雨晚来风”的感叹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往事已空,独自垂泪。一个绝代才子,薄命君王,悲哉,痛兮。寻历史的璀璨绝唱,收藏春水边幽恨深长的足印。

寻觅历史,孤泉冷月旁寂寞的足印。收藏历史,长风千年中坎坷的足印……收藏于心,品味,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金石为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金石为开,典出《西京杂记·第五》:(李广)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射,更镞破杆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汉时的李广将军,善于骑马射箭,作战勇敢,人称“飞将军”。有一天,李广到冥山南麓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伏着一只老虎。李广赶紧张弓搭箭,用足力气射去,但老虎一动也没动。等了一会儿,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草丛中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李广再去看刚才射出的箭,只见连头带尾都嵌进了石头里。李广不相信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往后退了几步,把弓拉得满满的又向石头射去,但一连几箭怎么也射不进去。李广走到石头前面,拾起刚射出的几支箭,只见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石头一点也没伤着。

为了这件事,有人去请教学问家扬雄,扬雄回答说:“诚心诚意,就是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受到感动的。”后人用“金石为开”这个典故比喻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历史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但是,却有很多人忘记了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打开中国的历史,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忘记了那一场战争,是那一场战争,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信大家不用想就知道,那就是让我们心痛了100多年的鸦片战争。

在当时,我们的国家虽然不太强大,我们的人民生活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也是在清净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然而,英国殖民者为了吞并这一块蛋糕,居然,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向中国叛卖鸦片。从此,中国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鸦片,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流毒越来越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中国,这个东方的巨人已经失去它原有的风姿。它开始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去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它,怎么对付得了呢?

中国堕落了,是什么让它堕落了呢?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不可否认,鸦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既然鸦片猛于虎,但是我们当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人沾染上它呢?是为了一时的好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抑或是由于自己意志力的不够坚定而上当受骗呢?说不尽,道不完。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沾染上毒品,而导致道德沦丧,家破人亡。像这样的例子还要去列举吗?在我们的周围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

亲爱的人们啊,我们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我们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请你们要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远离那魔鬼一样的毒品好吗?即使不是为了国家,为了这个民族,哪怕是为了自己,我们也不应该远离毒品,珍惜我们的生命吗?我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应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去惩罚这些危害制毒、贩毒、吸毒和吸毒的人。让毒品无所遁形,还我们一方清净的天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历史的话题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最爱独味历史,每每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一)烟雨桃花潭

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汪伦在岸上,唱着一首据说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着,桃花灿烂地开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一首《赠汪伦》就顺口说了出来,也就这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那天长地久的友谊--自然是甜的。

(二)血洗风波亭

一身盔甲,令所有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背脊针针见血地负起了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舟:“精忠报国”。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作捷报,却不曾注意,金銮殿一个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亭内,是?一个人的狂笑;亭外,是全天下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

精忠报国,换回的是屠刀下落--苦。

(三)唯我独清

他,有一个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有一颗坚贞不屈的心;他,有一颗高风亮节的心。他为了心中的梦想九死一生而无悔,一曲千古绝唱在坎坷中吟成。因此,他成了人们心中高悬的日月,烛烛光焰永远照耀后人。便举世皆浊的世界没有他栖身的净土。他带着忧国忧民的哀伤;带着旷古未有的悲凉;带着千古未有的遗恨,绝望地沉入了汩罗河。因此而千年悲泣。因此而万古流芳。

忧国忧民,换回的是无情江水--涩

历史虽离我们远去,却依稀闻到芳香种.种,让我们尽情品味--历史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作文300字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事都可以忘,但国家之耻不能忘。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本占领南京之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以上。千千万万的中国儿女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十余万的同胞死去。到处都充斥着侵华日寇得意的笑声,地上,则尸横遍野,滩滩鲜血染红了长江。

70载岁月,带不走我们对历史铭记!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光飞逝,但那些被无辜屠杀的军民,他们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那段屈辱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要秉着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中华精神,肩负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五个公祭日,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的泪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泪,滴于乌江,哀叹连连。

历史,你怎知道,那水,那江,便是他的魂,他的灵。中华盛世,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俱往今昔,事已非。

两千年前,一颗星化作乌江边的浪花,在血色的乌江里,漂流,荡漾。一声怒号:“今我虽死,我仍乃西楚霸王!”

波涛汹涌。你看那翻腾的江水,那便是他的魂,久不宁息。

他不服,不服一个懦弱阴险的刘邦成了汉高祖。

他不愿,不愿逃跑,不愿像刘邦在徐州会战一般,抛弃妻子,只身狼狈逃窜。

他不甘,不甘他心爱的虞姬,身首异处。或许,只有名叫虞美人的花是他这生生世世忘不了,断不开的情。

在生死攸关的最后一夜,紧锁眉头的他念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慷慨悲歌。

他年幼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怪不得他会看不起刘邦,那个只会问萧何韩信“为之奈何”的小人。所以,他没有,没有投降,自刎乌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明知,只要突出重围,便可东山再起,可是他却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自刎乌江,血色弥漫。历史的泪,洒满乌江,波光粼粼。

两千年来,浪花依旧,永远那么闪着晶亮晶亮的光芒。纵使他失败,纵使他血染乌江。他仍是英雄,千千万万人敬仰的大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天边那道天幕抹不开,拂不去残红,在弥漫着血雨腥风的乌江里,荡漾,荡漾。乌江的怒号,残阳的哀婉,虞美人的娇艳已尘封于历史的泪中,悲凉凄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38 字

+ 加入清单

有多少成语故事是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o fǔ che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 音: bān men nong fǔ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音:wo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发音:we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备)

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a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主要人物:荆轲jīng kē)

拼 音: tú qiong bǐ xiàn

释 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9、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释义: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a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生作文:历史的耻辱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下生活,有舒舒服服的床和枕头睡,还有健康的身体。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五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蘑菇饭。

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我们快准备吹起口哨通知其他人,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接着“忽”的一声,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烧毁了房子。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为了保护孩子,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盘问其他人,爸爸、妈妈在哪里?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他要表达对阿姨的谢意并为祖国作出贡献。他向整个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他希望世界上再没有战争,这样罪恶的子弹再也不会威胁着我们了。

[小学生作文:历史的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跨越历史的责任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责任是伯夷与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耿耿忠心;责任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责任是邓小平致力于国家发展的雄才胆略。责任,跨越历史

第一幕

王昭君远远望着苍茫的大漠,再回头望望绿树成荫的故乡,泪光点点。她明知此去危险重重,还要忍受思乡之苦,但她毅然抹去了泪花,挑起了维护国家和平的重担。是责任,使她做出如此壮举。

第二幕

邱少云强忍着撕心裂肺的剧痛,任烈火无情地吞噬,毫无怨言。他知道自己身旁就有条小水沟,随地打个滚也足以把火熄灭,但他放弃了生存的机会,掩护了部队的行踪。是责任,使他忍受着大火的吞噬。

第三幕

孔繁森面对着寂寥的高原,没有叫苦叫累,反而积极乐观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清楚自己可以生活得更好些,但他却“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是责任,使他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高原。

第四幕

无数的老师站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任粉尘飞扬染白了他们的乌发,他们依然用粉笔为学生们搭起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梯子。他们明白自己在像蜡烛一样毫无保留地付出,但他们却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是责任,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奉献。

责任似一场甘霖,滋润一方土地;责任似一缕春风,带来一丝清凉;责任似一棵大树,给予一片绿荫。责任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它不朽地跨越着历史。

这份跨越历史的责任正在一代一代地传递。现在,这份责任已经传递到了我们新一代青少年的手中。让我们牢记顾炎武的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

全文共 1812 字

+ 加入清单

伍子胥过昭典故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欢迎阅读!

正当齐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楚国走下坡路了。公元前年,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乘灵王率兵伐徐的机会夺取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开始时改变了灵王的一些做法,还颇得人心。但不久,他也骄奢淫逸起来,而且宠信一个专门会拍马屁的大臣费无极,将国家越搞越乱。

当时,楚、秦两国联姻。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子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秦国迎亲,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孟嬴十分漂亮,为了讨好平王,他用了个掉包计:在随同陪嫁的侍女中选了一个女子冒充孟嬴,送到太子建那里去成婚,而将真孟嬴偷偷送给了平王。当然,平王这件抢儿媳为己有的丑事不可能一直隐瞒下去的。当它终于被太子建知道以后,费无极又给平王出主意设计废掉太子。他让平王先召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到郢都,要他承认与太子建合谋造反。伍奢是个耿直的人,他坚决拒绝了。平王就想杀掉伍奢,然后再杀太子。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骗到郢都来一起杀掉。

再说伍奢不得已只得写信叫两个儿子去郢都。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去凶多吉少,认为父命不能违抗,还是去了;小儿子伍员,字子胥,生得人高膀粗,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他马上识破了平王的阴谋,连夜出走了。伍尚一到郢都,就被平王将他连同父亲伍奢一起杀害了。怕伍子胥将来会替父兄报仇,平王又下令在全国悬挂榜文和伍子胥的图像捉拿他。榜文上说:“凡能捕获伍子胥献给楚王的,赏粟米五万石,让他当上大夫的官;凡窝藏、收留、放跑伍子胥的,全家处斩!”楚王还命令全国各处关津渡口,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

再说伍子胥离家后,与太子建逃到了宋国。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同太子建一起跑到郑国。郑定公很客气地将他们留了下来。但太子建却私下与晋顷公联络,企图联晋灭郑。不久,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所杀。于是,伍子胥只好带了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背着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向东走了数天,来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附近。这里是楚国的东部边界,出了昭关,就是大江,江那边就是吴国的地面了。

这天,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正躲在离昭关六十里左右的一片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中医。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将他带到了自己家里,要他不要擅自行动,待他连夜出去找个朋友想办法。

老中医走后,伍子胥在茅屋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里呆下去,也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办法,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如果贸然出走,人生地不熟,万一碰到盘查,就更危险。他在茅屋里辗转反侧,又恐又愁;天微明时分,那老中医推门进来,不由得吃了一惊。他只见伍子胥的鬓发胡髭,一夜之间全部变白了。

那老人拿出一面镜子,让伍子胥一照,连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我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突然间,他放声哭了起来,“天啊,我大仇未报,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地完了吗?!”

东皋公安慰他说:“不要悲伤。这是件好事呢。你的鬓发变白了,就不易被人辨认出来了。我已找到了一个与你的相貌十分相像的朋友皇甫讷,让他扮作你,你扮作仆人,明天你就可以过昭关了。”

第二天,皇甫讷来了。东皋公让皇甫讷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并用中药汤将他的脸洗黑,同时也给公子胜换上农村小孩的服装。一切装束停当后,三人就连夜出发,待到天蒙蒙亮时,他们刚好赶到昭关。而这里关上的守军,也刚刚开关。

这时,只见守关士兵果然拿着伍子胥的画像在排队过关的人中一个个核对……忽然间,一个士兵叫了起来:“伍子胥!”于是,一伙士兵一拥而上,将皇甫讷捉住了。

伍子胥乘士兵们围住皇甫讷、关口混乱无人照管的机会,赶紧拉着公子胜随人群出了昭关……

再说皇甫讷被士兵捉住,解到守将越那里,他却大声申辩说:“我不是伍子胥。我是本地龙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今天与老朋友东皋公约好出关去游玩的,为什么要抓我?”

东皋公经常给越看病,是越的朋友。于是,越就让士兵把东皋公请来。

东皋公一看,连忙笑着对越说:“将军搞错了。这个人不是伍子胥,是我的朋友。今天我们约好去关外玩的。我们还办好了过关文牒,您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文牒。越接过来一看,上面确实写着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名字。他只好下令放了皇甫讷,并向他们两人道歉。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了政权,又协助他发展生产,建造姑苏城,冶炼兵器,训练军队。吴国从此强大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不可同日而语的历史典故_1100字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成语解释】

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作文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白云悠悠,微风轻拂。就在一个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这历史文化浓厚,令人心驰神往的崇武古城。浪花,拍打着海岸,清凉的海水亲吻着我的脚丫,浸泡着我的双腿,灌满我的心田。白色的泡沫像离线箭般朝我奔来,像是对我倾诉着崇武古城的前世今生。

仰卧沙滩,古城墙像一群巨人,屹立在海岸上,手拉手,顶天立地,无时不刻地守卫古老的海滨小城,即使伤痕累累,也毫不畏缩!

我的心被古城那浓重的历史气息牢牢拴住,我迫不及待地步入古城内。

古城有四个门。东西北三座城门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有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有一照墙,照墙上有一尊关公雕像。传说当年倭寇侵略我国时,关公把青龙月刀一挥,打在了城墙上,形成一个大坑,再一挥,把倭寇的船给打飞了。城墙由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墙高7米。摸着那古城的灵魂——石头,城墙上那些鲜嫩光滑的绿向我讲述着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历尽肉痛与精神的压力,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摸着它,冰凉的石头告诉我倭寇的可恶;看着它,眼前呈现出那战火,那奔马,那中华儿女宁死不屈,拼战到底的精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像澎湃的海浪撞击着我的心坎。

走出城门,漫步石雕园,一座座栩栩如生,妙趣横生的石雕群映入我的眼帘,吸引着我的眼球。那精美的石雕折射着泉州人智慧的光芒。它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仿佛是真的一样。小猫招手,小草摇摆,老龟爬行,林黛玉、贾宝玉低头看书,惠安女做着家务,梁山108将豪气冲云天,孙悟空大闹天宫……那精美绝伦的雕塑群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令我如痴如醉,百看不厌。啊!这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石雕不愧是南派石雕的杰出代表,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把脸贴到石雕上,我听到了作者心血和汗水的流动。看着它,泉州人的智慧与艺术文化向我徐徐展开,远远望去,石雕与大海、城墙浑然一体,形成一幅波涛壮阔、如诗如画的画卷。

正当我站在岩石上,回望着雄伟的城墙,欣赏着精美的石雕时,一个个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上身穿着露出肚皮的蓝色斜襟衫,腰间佩戴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黑裤的女子映入我眼帘。俗话说:“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她们肩挑背扛,任劳任怨,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可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增添了几分色彩,几分魅力。

古城墙、石雕、惠安女讲述着文化之都——泉州浓厚的文化。它们饱含着人民的心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代表着人民坚韧顽强的精神。它们带领着泉州这文化之都前进!

浪花拍打着,仿佛是一曲古老的回响,又似一首昂扬的时代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武牧羊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将记住鲁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历史的前一页,世界上有许多伟人,有的早已过世,有的还活在世上,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最喜欢的伟人是文豪鲁迅先生,现在,让我们给你们讲一讲鲁迅先生吧!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于祖上的荣耀,整个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鲁迅因此从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学堂读书,三味书屋就是他幼时读书的见证。幼时的鲁迅曾如此向教书的先生提问,难道读书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样也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黑暗啊?!教书先生无以为答,只一声叹息……后来,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狱,父亲因过度操劳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时的鲁迅就看多了别人的冷眼,听多了别人的冷语。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贫爱富,所谓今时不同往日,言语表情行动也多有厌弃。幼时的鲁迅就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拯救民族于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头脑中萌芽……

及至先生长大,先生几经周折,先是东渡日本,希望学医以拯救国人。后来,先生猛然意识到国人思想的麻木与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于是弃医从文。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代文学巨匠逐步成长与辉煌起来了。

当时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但鲁迅先生毅然决定改变人民的思想。难以想象,一个民族的思想的转变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选定了一个目标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一代,担心有的青年会退化成“虫豸”,说明先生刚硬躯壳里有着一颗柔情的心灵;面对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语,先生又从来睥睨视之,不屑置辩。正所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从人群中掠过,人群中总会惊起恐惧的尖叫和愤怒。

故园遭侵,先生几度呐喊;国家危亡,先生几度彷徨。先生思维依然缜密,先生的文笔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恶丑变得脆弱无比,就像黑暗见不得光明一样不堪一击!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写着“民族魂”的五星红旗,先生走得很是从容……

先生所处的阴霾岁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迹与思想依然在三味书屋被人讲述,在百草园与人聆听,在咸亨酒店引人无尽回味与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将记住南京大屠杀高一作文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离十二月十三日也已有三天,公祭日的种种教育还历历在目,我知道有些事我们不能忘记,团校、班主任,都在给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不要忘记南京的那段历史。在看教学视频的时候,大家都很沉重,一言不发。但是之后呢,所有人也跟往常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继续着那日复一日的生活。

也许只是不想一直沉浸于历史带给我们的哀痛中吧,也行是觉得不断提及显得做作吧,但是这一天过去了就当过去了,好像只有这一天是属于南京的纪念,而其余的日子没有资格一样。然而这一天终已过去,人们还是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也是,几十年前的一次屠杀,与他们现在的生活,没有关系,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历史终将不会忘记,那段沉重的日子,那一段地狱般杀戮震惊世界的日子,那段被网民询问与自己有何相干的日子,那段被张纯如女士记录下来告知世界的悲惨的日子,不会被忘记。的确我们这些人能为那段时光做的事太少太少了,我们只能拿出一年中的一天来缅怀,只能偶然臆想到那草芥人命的场景,只能渐渐淡忘那段曾经深深刻入民族血肉的记忆。

也许我们认为历史自然会记住南京大屠杀,而不是我们。现在的状况实在无法评价,每个人都娇贵得很,每个人都拥有过度膨胀的人权,显然自己比过去惨死的人更重要。看来在情理上,每个人都需要忏悔,但没有人会去做。从南京大屠杀的民族记忆反应出来的,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的教育不足吧,至少我所接触到的现实告诉我,没有几个人真正体会到、感受到、理解到那段时光的无助与耻辱。现在有正义感的人,更多所表现出来的是无奈而不是忿恨。

南京大屠杀,历史铭记的日子,人民真正记住的却很少,大多都只是知道,耳闻,怜悯。没有共鸣,也不会舍得给予自己的痛心,我们大都是这样的。将这指责理所当然的抛给历史来记住,我们则继续自己的生活,平民应该过的生活,而不是去染手这些好似无意义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我们认为勿忘国耻不是给安心过日子的平民老百姓的愤慨,中国人农耕的历史使得性情如大地般无波无澜,忘记疼痛的日子的速度十分迅速,继续投入自己平常的生活,期望着这种平静生活不会离去得太快。民族尊严,必要时跟着大众一同愤慨一下便也罢了。

人民希望,历史将帮助他们记住南京大屠杀,好帮他们省了记住的劳心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奥运与中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赛马是当时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齐国的大将军田忌多次与国王及其他大臣赌输赢,屡赌屡输。一天他赛马又输了,回家后闷闷不乐。他的知己孙膑安慰他说:“下次有机会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你。”

当又一次赛马时,孙膑随田忌来到赛马场,满朝文武官员和城里的平民也都来看热闹。孙膑了解到,大家的马按奔跑的速度分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装饰不同,各家的马依等次比赛,比赛为三赛二胜制。孙膑仔细观察后发现,田忌的马和其他人的马相差并不远,只是策略运用不当,以致失败。孙膑告诉田忌:“大将军,请放心,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以千金作赌约请国王与他赛马。国王在赛马中从没输过,所以欣然答应了田忌的邀请。

比赛前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用上等马鞍将下等马装饰起来,冒充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比赛开始,只见齐王的好马飞快地冲在前面,而田忌的马远远落在后面,国王得意地开怀大笑。第二场比赛,还是按照孙膑的安排,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在一片喝彩中,只见田忌的马竟然冲到齐王的马前面,赢了第二场。关键的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和国王的下等马比赛,田忌的马又一次冲到国王的马前面,结果二比一,田忌赢了国王。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条件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可将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

在现代的奥运比赛中也需要运用相应的策略才能取得成功。许多项目的比赛都需要经过数次小组赛,才能最后开始金牌的争夺。如果在预赛中成绩出得太好,作为运动员来说很难在接下来决赛中马上达到另一个巅峰。在体操跳水等项目中,以何种动作来迎战对手也是需要经过仔细考量,再比如一些团体项目,往往教练的策略和指导决定一个团队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