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党的历史(精彩20篇)

浏览

3649

作文

1000

与历史对话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

历史的车轮碾过了无数朝代,长河中不知流逝了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中人们受到启发和感慨,又到底是怎样的感慨呢?只有去与历史对话了。

与历史对话,我已听到历史悲风中发出的阵阵悲鸣。

刘邦,项羽垓下大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后。项羽兵败如山,率领残军一直退到乌江边,刘邦军队汹涌而至,逃无可逃。唯有一叶轻舟可渡乌江,可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叹气说:“非战不利,此乃天也。”说罢在江边自刎而亡。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劵到最后的自刎江边。这种痛彻心扉有谁体会过?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他是楚霸王,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江山不在了,美人也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任性一次?放纵一次?

与历史对话,我已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激荡出的不灭星光。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王者霸业。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臣,公瑾是也。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早年与孙策是挚友时,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又效力孙权。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与历史对话,我已看到历史潮流中的丝丝隐逸。

陶渊明是魏晋时重要诗人。他性格豁达,崇尚自然,放荡不羁。因家境贫寒,29岁时才走上仕途,每次做官时间都很短。几番出世入世后终归于田园。

他蔑视权贵,重视个人情操,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他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以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心,为后世的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成为他们灵魂的休憩之所,避免了虚伪与丑恶的精神家园。

与历史对话,方知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与历史对话,方知生命长度有限,宽度不限;

与历史对话,方知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科政治科与时事紧密结合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科王溅波教研员说,今年历史卷从去年考查能力为主变为回归基础回归课本,新经济政策,以及备受关注的全球化经济再次出现,这反映出历史科同样是侧重考查与生活实际、时政紧密联系的内容。

政治科教研员陈志杰说,今年的政治卷中考生要从题目中灵活地获取信息,才能答题。题目的背景材料,显示了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国家大事的紧密结合,比如说关注低碳、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出现在试题中,考生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理解、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将记住勇士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士兵是一个国家的守护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现在这样和平,安逸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而历史也会记住他们。不管在多少年后,大家都会知道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不怕艰难险阻,不管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在酷热的夏天他们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现在我们明天都过得开开心心,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你想过是谁让我们有了这种幸福的生活呢?你是否会想起那些让我们有幸福生活的士兵正在干什么呢?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勇士被永久的记住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祭奠以前的红军烈士的陵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忘历史,感恩烈士,不要忘记曾经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真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牺牲,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抗日战争八年,前前后后有多少士兵勇士为了保护国家而英勇就义了。那些人中有还是青年的学生,他们本该像现在的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但却因为国家正处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战争里去了。他们是正真的勇士,值得我们去怀念。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他们都是正真的勇士,正真的英雄。他们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把敌人击退,他们为了后人们,不怕牺牲。

他们被历史永远的记住了。

说过了那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在说一说现在的勇士。别看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但是战争也是处处都有的。你现在可能开开心心的在玩,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那远方,有士兵正在和罪犯生死搏斗。现在这个社会虽说是和平时代,但也有不少的可恶的犯罪分子出来危害社会。那是谁在犯罪分子出来行凶作恶的时候,出来“收拾”他们呢?是国家的守护者们。他们为了普通百姓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每天都在守护着我们。只要哪里有坏蛋,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其中有的人为了让罪犯绳之以法而壮烈牺牲了。他们也是正真的英雄,值得我们记住,值得被历史记住。

每当我们过节时,亲戚朋友在家里团聚一起玩耍,一起吃饭时,你是否会想起还在那里坚守岗位的他们?你是否会在心里感谢他们?他们没有假日,他们心中只有“坚守岗位”这四个字。每当哪里有灾难,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感到,他们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一直工作,尽管很累,尽管很饿,尽管很渴,他们也不会有一声抱怨的话,因为他们是英雄,是勇士,是国家的守护神。

历史将会永远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正真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品味历史的六年级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看来,30年,对任何人、任何事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时间。30年,能改变很多东西。没有改变的东西,有的可能留下来,有的可能要永远消失了。不过,消失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最难忘的历史,留在那些有心人的脑海里,留在人世间。

我来到广州市第113中学读书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是,我注意到,这里有一栋很老的教学楼,静静地立在校园的东北角。大概经受了长时间风吹雨打,它已经变得斑驳破旧,因而更显老态。据说,从建校起,它就一直在那,可称得上是栋元老楼。

我曾在这栋楼里上过一段时间的课。印象中,里面的教室似乎铺满了灰尘,栏杆几乎都生锈了。墙面看上去松松的,似乎只要用力一碰,灰沙随时都会往下掉。听别人说,每到下雨时,这栋教学楼里的墙壁就会渗水,底层还可能积水……所以,汶川地震之后,它就不再使用了。学校3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它就要被拆掉了。新的综合大楼,将在这里崛起。只是,元老楼也一定有过自己的辉煌吧?它一定见证了学校当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一定看到了第一批学生是怎样跨进校门的。当它落成的那一天,一群群孩子沐着阳光涌进楼里面的各个教室时,一定很热闹。我想,那时候的它是多么神气自豪啊!我相信,元老楼见证了这30年来113中学的努力,113中学的变化,113中学的发展,它和学校里许多旧去的事、老去的人一样,是学校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告诉过我们,历史,应该被人们记住。

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学校的历史吗?我想那是一定的。只是,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重返校园参加校庆活动的时候,我们能自豪地说:我们也是113中学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光荣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声音是深沉的,是饱经风霜的,它倾诉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只要你静下心来,思绪便会随着那声音进入历史的殿堂。

听,那饱含怀念且悲伤的琴声,是那样的林籁泉韵。那是俞伯牙,为觅知音在高山流水的陪伴下,弹着那忧伤的曲子,他幸遇知音钟子期,与其相见恨晚,却在逾期拜访时,得到那痛心的消息。“大千世界皆友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心痛万分,双手抚琴,为子期的逝世献上最后一首曲子,便摔琴而去。这声音是为知音的逝去而产生,是那般的忧伤。听着,听着,我不由潸然泪下,这份真挚的情感,给我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敬仰。

倾听历史,屈原那悲伤的长歌,在历史的空中飘荡。“路漫漫而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醒。”屈原孤独的悲鸣着。屈原抱着满腔爱国热血,为国付出,却因奸臣嫉妒审计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流放他乡。满腔热血在屈原悲怆的胸怀中,翻滚,最终形成了流传于世的《离骚》,看着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在悲愤交加之中,投江自尽。千百年来,世人皆叹息,为那爱国诗人生不逢时而惋惜,爱国的颂歌代代相传。

霸业已空,美人逝去,那霸气于身却痴迷于儿女私情的男人,在滔滔江水面前低下了那骄傲的头颅,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此时听起是那样的心酸,那骄傲的男儿终于流下了已蓄满眼眶的泪珠,低声呜咽的哭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 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奈若何。”一代枭雄却落到如此下场,直叫人痛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宜将剩勇追穷寇,莫学霸王空沽名!” 的豪情,让人振奋。

悲伤的琴声,悲怆的长歌,低沉的哭泣声在历史的天空中随风飘荡,向我们倾诉着千百年来的沧桑,悠远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尊重历史初二作文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记载着我们强大中国的历程。现在社会兴起了‘传统文化热’。而历史电视剧不计其数:《延禧攻略》、《隋唐英雄》、《鸿门宴》、《琅琊榜》……。那么这些剧是否真的可以称为历史剧呢?

《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在编剧的笔下早出生不止10年。电影《鸿门宴》中,虞姬大弹魏晋时才传入中原的乐器——琵琶。作为开年大剧的《楚汉传奇》,诸多史实性错误受到质疑: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下,竞有儒生在私塾中教孩童们读宋代才有的《三字经》;有段对白也贻笑大方,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无论哪个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网友吐槽,“秦末居然有阿拉伯数字”“韩信大人好高科技,竟然不拿汉简,读纸书”。《山河恋之美人无泪》中,多尔衮写给大玉儿的字条是:“你就是你,不需要作假。请接受我的道歉。祝你快乐。”《楚汉传奇》中刘邦的台词更是俗不可耐:“我要命,我要什么脸”“他不懂,你把他当个屁放了吧”。

《甄嬛传》则更荒谬,把一个勤勤恳恳的雍正皇帝写成愚蠢,只关注后宫的糊涂皇帝,而还有一种“古装电视剧”,像《琅琊榜》,不说是哪个朝代的哪个事,只是向你阐述一个故事,也不属于历史上胡编乱造,而且人物对比鲜明,布局精美,演员演技炉火纯青,很让观众喜爱。

《雍正王朝》在1999年获第17届中国优秀长篇连续剧。其实《雍正王朝》改编于二月河的长篇小说。这个编剧还是很尊重史实的,只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上加一点“料”来博得观众的眼球。虽然剧中陈设有些破旧,不如现在剧中的精美,但是因为尊重历史,在加上演员演技炉火纯青,获得观众大量称赞。

现在所谓的历史剧并不是指真正的历史,编剧不再关注真实性,让人们误解历史,相信那些根本不真实的人物形象,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事件,导演们对影视剧作品的质量不关注,只知道赶紧收钱投资下一部,如此恶性循环下,我们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在一点点偏离轨道。其实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看书,看那些具有史实性的历史故事。

希望将来的中国,有更多优秀的编导引领青少年们认知真正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兵不厌诈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的名字,指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将记住你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你的一句轻吟浅唱,便成为后世的千古绝音。你生来就与众不同,纳兰公子。“数岁即善骑射”,骑马挥毫,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填写一阙阙动人词章,历史将永远记住你这位“人间惆怅客”。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二十岁出头的你,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高中进士,位列貂珰,出入禁御,入浑浊官场,却写诗明志:“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祭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荣名反以辱。”你啊你,是如风飞翔的少年,自由驰骋在天地间。繁华的京师皇城,在你眼中是“正复支公所云:卿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一介贵公子,却爱结交“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纳兰公子试勋名为糟泊,势力如尘埃,这等思想,应让历史记住你。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你也曾有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二十岁与嫡妻卢氏新婚燕尔,伉俪情深,花前月下,幸福美满。可未曾料到经过三年卢氏难产,撒手人寰,天人两隔。你哀伤地说:“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思念亡妻,“坐久忆年时”总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以至青衫湿遍,“难禁寸裂柔肠”,冷风凄雨中又到了爱妻生日,想到她平时胆小不敢独守空房,如今则是一人在冰冷的九泉之下受尽凄凉,你不禁“几回偷拭青衫泪”中元节,你又用金粉书写经文,夜里去放荷灯祭奠爱妻,祈愿来生再结连理。平日里想为她画一幅遗像又觉得“一片伤心画不成”到了团圆中秋佳节,“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更是一切尽成悲咽”。到结婚十一周年时,你仍难忘夫妻恩情,“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在薄情的汉人世界里,你始终是一个痴情的人,历史将永远记住你。

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

你官重却不被重用,因为家世又不能娶心爱的女子为妻,只能在秋风中发出深深悲凉的叹气:对历史王朝兴败更替的省思,对国家征战造成的生灵涂炭和满目苍痍,对家族部落骨肉争夺的惨烈无情,对心心相印恋情的破碎,对丧妻的入骨哀伤,对侍卫生涯的厌倦疲顿……如此种种,都是你秋思中的音律。可能就是这些悲抑的秋思,销殒了你年轻的生命,生命尽头没有了“尘土梦,芭蕉鹿”只能在“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你的词之隽婉,诗之超逸,世共知之。读你的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发自心底又弥漫于生命深处的纯挚与伤怀,临照着你短暂的一生,也使你为世间留下一阙阙异彩长存的词坛绝响,历史,将永远记住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小名人,如远古让梨的孔融,抗日时期的小英雄嘎子,新时期的护林英雄赖宁……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喜爱的是沉着冷静、睿智机敏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他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事迹,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砸缸事件。

司马光小时候常常和小朋友们到花园里去玩耍,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又到花园里玩耍,忽然,不知怎么的,一个小朋友从假山上摔下来,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满了水,一下子没过了小朋友的头,小朋友们都吓慌了,有的哭,有的喊,有的跑去找大人。只有司马光既没有哭喊,也没有跑开,而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大水缸砸去,大水缸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从众不要惊慌失措,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司马光没有冷静思考,那也就没有掉进缸里的孩子的存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智善思,这样的处变不惊,才成就了流芳千古的一代名人司马光。而他的善思、多思、镇定、从容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01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650字——彭博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声音起飞了。它们飞过天安门广场,鲜艳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了。它是那么宏伟、庄重。这面国旗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崛起、富强、自强不息,见证了新中国的昌盛与繁华。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的声音起飞了。它们飞过长安城这个汉、唐的都城,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强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强盛。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的声音起飞了,他们穿过黄海,这发生过甲午战争。当日本的舰队入我领海时,民族英雄邓世昌将最后一滴热血流入祖国的大海,黄海战争,我们胜利了。中国的海军是非常顽强的,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的声音起飞了。它飞过了泸定桥,这个见证红军胜利的地方。长征到泸定桥时,把桥上的木版部拆除了只有那13条铁索,远以为红军不能过去的对红军挑衅。哪知红军的22名突击队强渡过桥,并占领了桥头。红军飞夺泸定桥成为了一段佳话,它标志着红军的英勇顽强,不惧怕任何困难。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的声音起飞了,它飞过了京张铁路。在这条人字形路轨上,见证了工程师詹天佑的聪明才智。这条路本是崎岖不平的,修筑铁路很困难,连外国的科学都不敢轻易常识,但詹天佑不畏艰险,克服诸多困难,终于设计出一条中国人的自行设计和施行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建设祖国的,不必以来外国工程师!

……

轻轻地风吹起了,它带着历史的声音,在祖国的大地上飞翔。他让每个人倾听历史的声音,见证了中国的富强!我门要记住历史,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将记住南京大屠杀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蓦然回首,在中国的浩瀚长河中,有那么屈辱的一天,它让我们在心中时刻铭记,它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男人们为生计而奔波,妇女们聚在一起拉着家常,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追逐。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一起都是那么美好,然而他们却不知一场灾难却悄然而来。突然一碧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群小黑点,人们的头顶响起了阵阵轰炸机的机鸣,他们惊慌的逃窜着,身旁的日本兵正举着刺刀向孩子刺去,路旁也是被日本兵用铅丝捆绑的即将押往屠杀地的居民……当硝烟散尽,扛着机关枪、拎着刺刀的日本兵“骄傲”的离去之后,只剩下了一个面目全非、鲜血淋漓的南京。鳞次栉比的房屋已俨然成为一片废墟,血肉模糊的尸体横七竖八的摆在地上,汨汨流淌在街上的鲜血令人触目惊心。

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寰,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日本右翼却对此极力否认。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1984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一出版,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介,渡部升一说:“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日本右翼界的政客、学者还篡改了历史教科书,试图美化这一段历史,你在日本的历史课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只能看到一脚文字。右翼分子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一直都在自欺欺人,仿佛只要否认,他们所做过的罪行就不会存在。希望他们能早点从“自欺欺人”中走出来,正视历史,敢于承认历史,面对未来。

浩瀚大海上的海雾终会被海风吹散;文物上沾染的灰尘终会被扫帚拂去;莲蓬上积淀的淤泥终会被清水洗净。而历史也一样,它终会摒弃那些谣言,还我们一个事实的真相。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为铭记那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奔走,还有多少人在为被日本右翼染上灰尘的历史而奔走呢?有,还有很多,还有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为历史证明,还有孙宅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为正义作证。还有一个人——张纯如,她为了让世人知道历史的真相而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美满的幸福家庭、一片光明的前途,甚至是年轻的生命。当她决定走上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条路的时候,她放弃了所有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她面前的不是人们的鼓舞欢呼,而是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威胁、枪林弹雨,她面对这些路上的困难,并没有放弃,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继续走下去。她连和家人打电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日本的右翼分子会挟持她的家人。当她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南京暴行》等书出版后,全世界为之所动,她谈到让她坚持走下去的理由时,说了一句话:“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是的,我们应把那段血泪历史篆刻在心头,不被仇恨所蒙蔽了双眼,做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让国家变的强大才不会让悲剧重演。

12月13日,南京上空的警钟长鸣,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这些都警示我们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要像纳粹屠杀犹太人那样让全世界都知道,让历史永远不再被灰尘沾染,让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的泪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泪,滴于乌江,哀叹连连。

历史,你怎知道,那水,那江,便是他的魂,他的灵。中华盛世,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俱往今昔,事已非。

两千年前,一颗星化作乌江边的浪花,在血色的乌江里,漂流,荡漾。一声怒号:“今我虽死,我仍乃西楚霸王!”

波涛汹涌。你看那翻腾的江水,那便是他的魂,久不宁息。

他不服,不服一个懦弱阴险的刘邦成了汉高祖。

他不愿,不愿逃跑,不愿像刘邦在徐州会战一般,抛弃妻子,只身狼狈逃窜。

他不甘,不甘他心爱的虞姬,身首异处。或许,只有名叫虞美人的花是他这生生世世忘不了,断不开的情。

在生死攸关的最后一夜,紧锁眉头的他念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慷慨悲歌。

他年幼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怪不得他会看不起刘邦,那个只会问萧何韩信“为之奈何”的小人。所以,他没有,没有投降,自刎乌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明知,只要突出重围,便可东山再起,可是他却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自刎乌江,血色弥漫。历史的泪,洒满乌江,波光粼粼。

两千年来,浪花依旧,永远那么闪着晶亮晶亮的光芒。纵使他失败,纵使他血染乌江。他仍是英雄,千千万万人敬仰的大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天边那道天幕抹不开,拂不去残红,在弥漫着血雨腥风的乌江里,荡漾,荡漾。乌江的怒号,残阳的哀婉,虞美人的娇艳已尘封于历史的泪中,悲凉凄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献给历史老师的对联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看华夏,秦汉唐宋明清尽统一;观世界,英法德日美俄皆争霸。

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

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

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

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

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元明清;横看世界,中美英法德日俄。

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叹兴衰,三国两晋成烟云;论成败,七雄五霸斗锋芒。

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

以史为鉴,宋元明请胜与衰;同理作战,古今中外荣和辱。

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

观古史,知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看今朝,晓小平锦涛宏业巨措。

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那么下面这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

1、一饭千金——韩信

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靠着钓上来的鱼充饥,运气差时就只能饿着肚子。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拿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起了曾给予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两黄金来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纸上谈兵——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定作战计划,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

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

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班超面对这样的生活曾扔下笔感叹:“我若没有更好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7、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司空见惯——刘禹锡

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使时,有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人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便邀请他一同喝酒,并请了几个歌女作陪。席间,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9、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典故: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给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释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共青团历史观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我对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和思考后,使自己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及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缔造和培养了共青团。__年前,在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__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屈不

挠的奋斗,历经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业绩,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模范群体。中国共青团跟着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奋斗之路,中国共青团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广阔舞台上为祖国和人民积极贡献力量;始终按照党的要求培养和教育青年,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人民群众奋斗的洪流中锻炼成长;始终把最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使我们不断发展的事业有了强大的有生力量。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良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中国共青团跟着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共青团是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当今时代,也是青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共青团的全部奋斗都在实践着一个真理,也就是必须永远跟着党走。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征文演讲-让我感动历史人物作文600字

回顾历史,有谭嗣同舍生取义,甘做中国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有邓世昌放弃求生,英勇殉职的爱国之情。这些伟人的事迹边县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让人感触颇多。但令我深受感动的人是法国作家雨果先生。

雨果先生一生十分同情贫苦儿童。在他流亡期间,仍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他每周都邀请附近的贫苦儿童吃一顿便饭。这些孩子不分国籍,不分宗教,同桌进餐。雨果先生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带动许多富人家庭这样做。除此之外,雨果先生一直坚持把这小小的善举――儿童会餐搞下去,把自己的版税收入充作小朋友的餐费。并且把在冬天让衣衫褴褛的孩子穿上寒衣,让光着脚的孩子穿上鞋当作他引以为乐的事情。有人说:教育者之爱,应比母爱更细腻,比父爱更广博,比情爱更质朴,比其他一切亲情之爱更纯洁,更高尚。这句话在雨果先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把自己真挚的爱分给了所有贫苦的孩子们。

雨果先生不仅有着博爱之心,而且他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和平。在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无情地揭露了法国政府可耻的行迹。这是何等的勇气啊!雨果先生在信中说道: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于的事情。雨果先生对英法联军强盗行经的讽刺。雨果先生在信的末尾表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无不体现了雨果先生极大的勇气、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人们常说,美国有罗斯福,英国有丘吉尔,苏联有斯大林,匈牙利有卡达尔。而我认为法国有了雨果,才有了民主。雨果先生的所作所为令我深受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的温度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温度

春暖花开,生机勃勃。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庆祝春日的到来,我们班里开展了“春暖花开诗词会”。

环节一:话说诗词

小主持们在台上开始介绍诗词的来历:“我们古诗唐朝时期最为鼎盛。一般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句句押韵。古有“诗圣”杜子美,“诗仙”李太白。我们就是诗词里的大哥大。”“酒品你们?我们词为宋代昌盛,体裁多变,分词牌名,上阙,下阙,字数多变。古有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柳永、李清照。今有卫国英雄毛泽东。他们的词句句优美,无人不知晓。”“你俩快别争了,诗词离了谁都不行!”

环节二:飞花令

近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一路爆红,其中飞花令更成为了大家的休闲游戏。大家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位代表,飞“春天”。小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小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小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小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我词汇不足,甘拜下风。

环节三:感悟

最后由小丹总结:“诗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书中,我们学习到“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体会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惨;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艰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怜爱……阅读诗句是我快乐,背诵诗词是我充实,新时代的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品诗,感受来自历史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有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的—杜甫。讽喻社会并且同情人民的白居易。而这些都是一些诗人。

李白是大名鼎鼎的诗仙。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语言转快。李白喜欢四处游玩。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从很小的时候就刻苦学习,青年的时候立志做一番事业。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复杂的、动荡的历史时代。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杜甫在少年时代已经博览群书了。并且在长安居住了十年,对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感受。写得诗往往表达出对统治者的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他的作品拜访文坛名流顾况,而顾况却看中了白居易的诗。说白居易的诗直如白话,通俗易懂,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俩前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而这一切都是唐朝才出来的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就是这三位。

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统治者一定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多多亲自去找一些有才能的人来辅导国家,这样政治才不会混乱。而唐朝的由盛转衰就是因为唐玄宗后期的统治腐朽。所以统治者一定不要贪图享乐而从此断送了国家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100条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452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明智,提高学识。欢迎阅读100条历史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的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字昭君,因未行*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苒,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6、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主导文坛发展。

57、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58、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59、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陵猇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60、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1、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62、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6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6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65、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i)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66、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67、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68、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69、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70、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i)”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7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72、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73、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7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7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手臂。

76、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78、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79、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80、请君入瓮: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81、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82、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忠昌,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83、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84、公元713年,高宗之女(武后生),太平公主谋反被玄宗赐死,其党羽及儿子们尽数被诛杀,同党窦怀贞被改姓“毒”,王晋改姓为“厉”,以作为惩罚。宦官高力士因诛逆有功被破格提升,官宦之盛从此开始。

85、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86、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恒。同期唐朝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87、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88、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9、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8岁。

90、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容书法风格。

91、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92、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07年被朱全忠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93、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部队司令)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94、南唐后主李煜是历史上有名的作家,其王国后的词写的很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96、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97、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98、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99、岳飞: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100、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