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子韬电影《铁道飞虎》观后感【实用20篇】

《勇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斗片,由宁海强执导,于小伟、李东学、聂远、宋佳伦领衔主演。黄子韬电影《铁道飞虎》观后感,我们来看看。本文是小编为你们收集的黄子韬电影《铁道飞虎》观后感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738

作文

1000

《战役2024之我是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上下十四亿人感受到病毒的无情 但同时也看到了全国上下一心

共同抗“疫”的感人场面,也看到了共产党员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冲锋在前 个人在后的奉献精神。

这场战役是全民族的战役,也是对社会全方面的一个考验,而绝非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事件。从疫情发生到严重,从认识疫情到救助和隔离病人,从全国支援武汉到口罩

物价哄抬,从一方面地报喜不报忧到舆论满天飞,这次战役带给我的认识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也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国家

一个规模如此庞大国家,在行政和社会治理上的诸多挑战,也没有看到最近央视带头为了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谣言过分解读,开始在多个城市试点直播

在武汉小汤山模式医院建造过程直播 让新闻和事实呈现到观众眼前

跑过谣言。当然,最近很多事件需要带给我们认识的反思,需要我们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行政能力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疫情结束后深入调查

吸取教训,但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上下团结一心 共同抗“疫”。

在另一方面,我看到的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史迹。一批批党员先锋队冲在了防空疫情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医疗冲锋队 基建冲锋队

党政冲锋队,这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热泪盈眶,让我们对击败病毒

对国家的明天充满希望。天灾无情人有情,隔离并不不隔离爱,希望在全国各民族齐心协力下,早日战胜病毒,恢复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

影片开头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战,接下来是对战俘的屠杀,忍不住让人以为,日军屠杀的不是手无寸铁的战俘,而是负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国际人士就难民区与日军的反复交涉,以及日军对难民区的步步紧逼,以奸淫妇女为主,大胆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场景,如日军士兵的嬉戏,慰安所里的床戏和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腾致死的中国妇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军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战俘,留下一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并自杀,影片在两个获生的战俘长长的笑声中结束。用短暂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长久的压抑衬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鲜明反比,辅以节奏的张弛交替,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内容上,我并不觉得《南京!南京!》有什么过人之处。影片中横贯始终的只有日军的角川一人,或许试图借其心理变迁反映故事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角川却是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杀仅仅是因为这颗善良的心无法容纳杀戮,而并没有一个心理的积累和转变过程,他的历程无法承载叙述所有故事情节的需要;何况,用一个日本人来记录这场暴行,本身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过客,获生的两个战俘,虽也藏在难民区,但中间并未遭受劫难(因为劫难全是针对女人,几乎),他们也无法承载这个生死的转折。影片只是用一连串的跳跃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而没有用心去描述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态及心理变迁;而且,因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观上也无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来或者死去的人,也没有故事前缀,于是他们的生或死也很随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一言蔽之,影片应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却游移了概念。由此,我们不能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诗。它只是一部商业影片,轰动的场景、堆砌的故事、另类的视角,均只是为商业而商业。与其说“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不如说“谨以此片让一亿观众因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而掏腰包”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不明身份观后感及结局点评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看到后三分之一处才有了些意料之外的感觉,这样的编排是会有意外的效果,但是前面情节的拖沓已然很难熬出兴奋感。情节上,逻辑的不可说服性难以推动影片更上一层楼:男主丢了些记忆以后就转性了?为啥啊,明明三个月前还美滋滋滴执行自己杀手的任务,乔装打扮跑装炸弹呢,再说既然是自己人,他记岔了你赶紧派个人帮他好好回忆回忆不就得了,开始就做末尾三分之一处做的事这片子只需要半小时时间,那么前面就应该说服观众这个意外只能发生在“1/3”,很可惜,说服不了我;手法上,一般此类影片真相的递进需要“抽丝剥茧”的细腻,每一个递进都最好带来些小意外,最后给个大surprise,但是,如前所说,意外只在“1/3”,这个节骨眼儿的前面三分之二和后面三分之一均无惊喜。

情节没什么亮点,但是在这样一部为Liam Neeson(连姆尼森)量身定制的影片中,一切不得不围绕他进行。这个魅力大叔我很喜欢,他身上的确有些独特的气质,儒雅而不怒自威(宙斯《诸神之战》),还有浑厚极具磁性的嗓音(Aslan狮子王《纳尼亚传奇》)。

XX年《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如果不是唯一的)。年轻时候他多演温文尔雅的角色,《辛德勒名单》奠定地位后就一直不温不火,但是08年的一部《Taken》几乎让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年他已经58岁了,第一次演动作片,上映之前超级不被看好,也因此推迟上映数次。众所周知,推迟上映的片子一般都是片商信心不足也很难有好的票房,但是《Taken》上映后却大受好评,且票房连续几周位居北美票房榜首。58岁的连姆尼森(1.93的身高。。。哇。。。)第一次演动作片虽然历经波澜但无声无息地突破重围发光发热,实在难得。也因为这次创举,老男人接二连三地开始动作戏了,但是一部好片还是要天时地利人和滴,《Unknown》湮没了,希望以后还有更精彩的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电影——《美丽人生》,感触很深。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黑色喜剧。讲述了一个活泼乐观的犹太青年圭多来到小镇阿雷佐,遇见了漂亮的姑娘朵拉,经过几番努力,他终于与朵拉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叔华,并开了一个书店。可是,好景不长,在儿子五岁时,圭多一家人被德军抓走。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让儿子以为這只是一场游戏,得到1000分就赢了,奖品是坦克,儿子信以为真。于是,圭多一边乐观地干着脏苦的工作,一边编造游戏的谎言。“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德国军的枪下,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约叔华母子相聚。

這个故事悲中带喜,记得刚看故事的开头,真是让大家笑得都快喘不过气了。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wu的情节、圭多追求朵拉的情节,都让大家笑声不止。

可想不到的是美好的日子竟然过得這么快,德军抓走了他们,故事此时进入了转折,可让人更没有想到的是圭多竟如此乐观,那种对于人生磨难的乐观,那种不惧死亡的乐观。为了让儿子不恐惧,他竟编下了谎言,以微笑面对残酷的生活。可這也是惊险的,死中脱险的约叔华几次险些被德军发现,這时,大家的心也悬着,好在圭多每次都机智的化险为夷,也一次次瞒过了儿子這件事情的真相。

直到最后,德军决定杀死所有人,圭多把约叔华藏在铁箱子中,并嘱咐他一定要藏好,等没有人的时候才能出来,要不然就会扣分的,就不能得到奖品坦克了。纯真的儿子就這样看着父亲微笑着被德军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看到這儿,大家都沉默了,心里沉甸甸的。

终于,战争胜利了,美军开着坦克把约叔华带到了朵拉身边,开始了他的美丽人生。

原来,圭多早就知道残酷只是短暂的,美丽人生终会到来,所以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儿子纯洁的心灵。

父爱是伟大的,生活也是美好的,噩梦终将过去,用乐观扫清路途的阴霾,美丽的人生之光在迎接着你、我、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国徽观后感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国徽观后感作文(一)

无论是在天安门,还是在人民大会堂,或是在公安局,我们总能看见大门上方正中央那颗耀眼的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国的象征,这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故事要从1949年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征集国徽设计的消息也在全国传开,举国上下都投入到了这次重要的任务之中。上至清华大学,下至沈阳工厂,他们都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国徽”。

为了能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高庄先生由于过度劳累,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右眼失明;梁思成先生的脊椎骨也出了问题。经过几重挑选之后,国徽的设计图案终于定了下来。可是一个个铸造难题又摆在了沈阳第一工厂面前,经过顾书记、戚午福、厂长、苏霍巴尔等工人的努力,中国第一枚国徽铸造了出来。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中华民族又一次在世界面前高高地昂起了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顾书记冒着生命危险去修补那高达六七十度的燃炉。他穿着厚厚的防火衣,一点一点地将坏掉的物件卸下来,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顾书记竟最后被阵阵热浪蒸晕了!这一幕太震憾了。

同时我也真想对他说:“你真棒,我也要向你学习,成为一名爱国敬业的人。”在生活中,像顾书记的人还有很多很多,98岁的老人胡佩兰在生命之烛将要熄灭时坚持为病人看病;罗阳叔叔为了给祖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战斗机编队而不幸去世……一枚小小的国徽,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血。它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当我们拿起国徽,应该感到自豪,我是一名中国人;当我们拿起国徽,应该感到敬仰,敬仰那些为祖国英勇献身的先烈;当我们拿起国徽,应该感到奋发向上,我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电影国徽观后感作文(二)

我爱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一方部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绸,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

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稻麦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是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部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我爱你啊,美丽庄严的国徽;我爱你啊,光辉灿烂的祖国!

电影国徽观后感作文(三)

《国徽》讲述了在解放后,我们国家需要国徽,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梁思成及另一位同志的国徽初稿。后来,梁思成及他的妻子想出了“红色描金”的手法制作出了国徽,经过修改和铸造,最终,晚了几个月的国徽挂在了天安门上,庄严肃穆而又富丽。

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谷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它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表明了工人和农民不再受人驱使了,他们当家做了主人;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相当于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人民群众,宛如一体。一个小小的国徽,浓缩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这枚国徽,凝结了多少设计师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国徽,多少革命前辈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为了国徽,梁思成在病中仍与妻子讨论,为了国徽,铸造厂的攻关小组耗尽了无数心血,为了国徽……

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爱护国徽。我们从小就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花木兰的观后感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之前,我对《木兰》的期待很矛盾。一方面,马楚成这两年的成绩单实在让我无法觉得他是个靠谱的导演,并且可以驾驭好这个题材;另一方面,我真的、万分的,希望花木兰这个角色,能带给赵薇一个公正而诚恳的评价。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始终认为她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即使《画皮》好评如潮,我也不觉得那是她最好的发挥。在我心里,《情人结》和《姨妈》才是她的水准。

结果,在电影开始的那个镜头里,我的第一个矛盾就被解决了。Vitas同学以和整个电影氛围十分不搭调的气质,一袭雪白站在西北荒漠上敬业的对着口型迎风流泪满嘴沙,然后镜头一转,这海豚音王子居然是传说中的男宠……大哥,难道你也是没钱了就跑到中国演演电影么?!整个电影就这样莫名奇妙的开场了,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不到十分钟,花木兰已然“旦辞爷娘去”了(电影里没娘)。

说实话,电影的前半段我看的要比后半段舒服,因为那是典型的“马楚成作品”:节奏明快,剧情简单,台词轻松,还有不少笑果。即使这个电影就这么进行下去,或许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无非是多一部《剑蝶》(当然水平要高一点……),只是会遗憾赵薇对花木兰投入的感情罢了。可是坏就坏在,所有人都知道这电影是必然要转型的。几次宣传场合,马楚成话里话外都是家国天下,怎么可能让花木兰就只是和费小虎比比眼睛大小呢。

于是在急转直下的半小时里,整个《木兰辞》基本被还原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原来诗中关于花木兰的军旅生涯就这么二十个字,而电影里也没费什么劲,几仗打下来,花木兰就成了将军。

能想到么,看到这里我真的很失望。花木兰已经走到了这里,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她还要有什么成长?在看电影之前,我始终把它想象成一个女人的史诗,因为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这样一个女人,她在军队里有多艰难,她在战争中有多么渺小和无助。花木兰之所以成为花木兰,我觉得,不是因为她可以在成千上万的士兵面前发号施令,不是因为她可以得道多助,而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并且她有勇气、毅力和气魄,在那样一个不属于她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我看来,这种渺小的生存才是最伟大的。

所以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剧情,说实话我真的是不喜欢。我不喜欢太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喜欢那么多符号一样的主题元素被堆积在电影中,也不喜欢那场潦草的高-潮戏。或者是马楚成太钟爱这个题材,也或者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特点。总之就是看的到导演的努力,却也看得到他的力不从心。大场面调度不好(估计也没钱……),室内戏又拍不出紧张激烈,倒是花木兰杀了门独后和文泰四目相对的时候,以及最后两个人相忘于江湖的时候,隐约让我想起了我每看必哭的《星愿》……

当然我以上这些,并不是说《花木兰》有多差。其实凭心而论,在最近的国产电影中,我想《花木兰》即使算不上多优秀,但也在平均水准之上,何况还加入了导演演员那么多的心血和诚意,为此我也愿意鼓掌。其实有《木兰辞》做基础,《花木兰》怎么也不会太差,只是如果要出彩,必定要在诗词之外找到一个闪光点。而《花木兰》令我失望的也正在于此,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这个“闪光点”居然是一段俗套而多余的爱情。诚然陈坤这一次确实演得很好,可我却觉得,假如把这个角色去掉,这电影会更加好看,也更有力量。难道花木兰就那么需要一段爱情么,难道一个女人要成长要强大,一定需要一个男人告诉她这样那样吗?难道她真的需要在过尽千帆还要来一句,谢谢你文泰吗?花木兰敢于代父从军,已经是超出常人的魄力,怎么到了军队里,成长为一个统领千军的将军了,却反而连面对死亡的勇气都没有了呢?即便真的要把花木兰成长中的障碍设置为她作为女人的软弱,那么我想,一个费小虎,足够让她长大和面对一切了。

所以我只能说,电影存在的问题是出自编剧的苍白和导演的力不从心。可能花木兰这个人物千百年来被赋予了太多的美德和希望,每个人又都对她有某种情结,于是她成了道德楷模或者圣女贞德。但在我心里,即使她在战场上总是躲在最后,她依然是个英雄。其实编剧中有一点我很喜欢,就是对花木兰她爹的改动,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而是仍然留恋战尝希望保家卫国的汉子。这一点对花木兰的性格铺垫很重要,让这个女孩的举动有了一脉相承的气质。

我想无论每个人对电影有什么评价,对赵薇的这一次表演,应该都会有目共睹吧。以前我总吝啬用赞美之词评价她的表演,《画皮》好评如潮我甚至还泼过冷水,但这一次我真是很激动的在看完之后就打电话传播她演的有多让我感动。当然我不会用那么多类似于有层次、有感情之类的词评价她,我只是真的在电影中,彻底的忘了她是赵薇……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后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实最感动我的,是她和柔然公主对话那一段,虽然那句“对于你的xx(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和平的愿望),我很尊重”让我差点笑常那一段她不漂亮,也没什么光彩,对手戏的那个貌似年纪还没有我大的小姑娘一脸青春洋溢,眨着无辜的大眼睛努力表演这个公主的深明大义,却不抵蓬头垢面的赵薇,一句历尽沧桑的“我也只是个女人”。

我也只是个女人呐。《花木兰》我很欣慰的一点,就是没有让她多么刻意的去模仿男人的动作和神态。而电影虽然给了她女儿身,却有意无意的还是让她成为了一个“男人”。再矫情一点儿的话,听到那句台词的时候,我脑子里想起的绝不是银幕上那个角色的12年,而是那个替角色说话的演员的12年。其实她也只是个女人呐。一个女人的肩膀会有多宽阔呢,一个女人的内心可以有多强大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导演不知道,但是赵薇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金刚川电影观后感个人评价600字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3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的电影金刚川》,掀起了观影热浪。影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着眼于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战地一隅,以三连协作架桥为切入点,折射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歌颂英雄先烈精神的同时,向牺牲的英雄先烈致以崇高敬意。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呼唤广大基层干部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提升自身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党建引领+初心坚守”绝不松懈。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之一,应当是我军接到命令,要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下,架起一座载重桥,为我军争取到对岸去的时间,参加金城战役。从接到命令的那天起,我军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那座桥”,坚守着“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的奇迹。时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着眼自身,聚焦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把握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领导一切”于日常工作中,在繁琐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常“洗洗澡”,多“正衣冠”,风雨不改,坚守初心。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勇敢。

石破天惊“先锋旗帜+使命担当”处变不惊。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军队在8天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积极发挥先锋作用,让不倒的英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先进的“先锋”召唤,常悟先进精神,常学先进事迹。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在会面临危险的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力求工作成果石破天惊。愿护百姓安康,必保山河皆安。

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工作落实”堡垒坚实。要想完成8天内架起通往战场的桥梁,获得战争全面胜利,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绝不可能,必须依靠全军协作,电影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凭借着“石榴籽”一样的团队精神紧紧“抱”在一起,才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更筑起了我们英雄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在工作中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抓好落实,用每个人的努力,筑起坚实的堡垒。勿忘战友同在,且将慷慨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党旗飘扬,我们就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让天堑变通途。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能唤醒广大基层干部的初心,提升作风建设,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从黄文秀扶贫手记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了解到,她从一个扶贫“新手”逐渐成为“熟路”的过程是艰苦的。从家乡困难群众最开始对她的“质疑”,认为她只是来这里镀金的,不会真心扎根这里帮助大家脱贫,到后来走村入户,“死皮赖脸”的向乡亲们了解情况、收集诉求,全完将自己融入困难群众之中,到后来老乡们慢慢接受她、认可她,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充满了委屈。

2018年,黄文秀带领全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户56人,教育脱贫28户152人,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共计88户417人

,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38万元,实现翻倍增收。她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百坭村获得百色市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行到紧要关头,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实施,美好的生活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黄文秀精神,

凝心聚力打赢脱平攻坚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我看了电影长津湖》,它让我知道了当时的解放军战士打仗的时候有多么的惨烈。里面讲的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伍千里,在当连长的时候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在战争发生之前,他弟弟也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参了军,首长知道后把他弟弟安排到了他们连。

当伍万里在车站第一次看到死人的时候非常的紧张和恐惧,并且他们在去向前线运送电台的半路上遇到了兄弟部队正在遭受美军的攻击,他们便前去辅助他们的兄弟部队。他们的神枪手平河拿着枪打对方的基地,并且伍千里也在此发现了他弟弟伍万里的优点,那就是他弟弟投手榴弹投的非常的准,一下子就炸掉了对方的一辆坦克。同时神枪手平河拿着一把机关枪跟对方的机枪手在那里打来打去,后来由于平河的枪法非常准,一下子打死了那个敌人。炮兵雷排长衬着这个机会拿着大炮发射了一发炮弹,轰隆隆那座塔倒了,并且上面的通信器也被损坏掉了。这下美军的电联系统就被破坏掉了。

看到雷排长移动标识弹的那一幕,雷排长被标识弹的那种热量烫伤了许多地方,他的双手已经没法摸方向盘了,可是为了移动标识弹,他仍然在开着车。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弹的碎片崩到了他的上嘴唇上,瞬间他的上嘴唇就被灼伤了,紧接着又一枚炸弹飞来,他的车被炸飞,它被压到了车子底下,看到他最后牺牲时的样子,我的心痛极了!

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获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这却是依靠着许多战士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美好,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做热爱祖国的好少年,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正能量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节来临之际,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正式开启全国路演。9月2日,影片导演张亚海,主演徐梓涵、宋心钰以及影片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师本人来到江西宜春与观众见面。这是《一生只为一事来》首次面向媒体和师生群体进行全片放映,现场好评不断。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将于20--年9月9日在全国上映。

导演分享创作初衷现场观众哽咽怀念老师

路演首站到达宜春,宜春人民成为幸运观众,独享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荧幕首秀。放映过程中,不断传来观众的抽泣声,电影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断,一位观众评价“打动我的就是与故事间的共情,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却无法陪伴一生,小时候的误解和冲突都成了现在的怀念和不舍”。导演张亚海向观众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初衷和幕后故事,并恳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需要当代年轻观众的发声。

小演员上台互动支月英“走出”荧幕

小演员徐梓涵、宋心钰来到宜春与观众见面,被大家称赞演技特别棒。最让大家意外的是支月英老师本人空降路演现场,观众表示荧幕外的支老师更加亲切,当被问到对影片有什么感悟,支老师回答道:电影拍出了当年的感觉,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纯粹又动人。现场观众纷纷表示确实被电影里的年代与人所震撼,也被师生间的羁绊深深感动。

影片发布“坚守”版预告支月英“上山之路”感动人心

从这次发布的预告片中来看,董大山似乎对支老师的敌意有些大。虽然故事发生在80年代,可是不少网友表示在片中或多或少都看到了当年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也在支老师身上看到了自己老师的身影。可见,不论什么年代,人的情感永远存在共鸣,师生之间永远“相爱相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也永远不会停止。支月英老师用38年的坚守换来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大山”的希望,相信上映之后一定会感动一大批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或个人启发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3日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全国公映的首日,下午1时30分,一百三十余名沈阳影视界、文艺界和部分媒体人士集体观看了这部伟大的爱国主义影片,以此形式向那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志愿军英雄致敬,向70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致敬,由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电影公元、《芒种》杂志联合举办的“共庆美好新时代

共享美好新生活”电影观后感征文活动同时启动。

电影《金刚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该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这部电影成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重头戏,有人预测这电影票房有望超《八佰》赶《战狼2》,邓超更是“以人格担保”。电影效果果真也没有让人失望,当张班长被炸残、江面上搭起人桥等场面时,整个影城寂静的连掉落一个针都能听见,当影片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甚至字幕结束时还有部分观看不愿离去。

在正式观影前,主办方邀请著名编剧、作家、沈阳日报高级记者、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报告文学《铁血军魄——180师在朝鲜》的作者关捷老师为现场观众讲解了志愿军在10月19日雄纠纠气昂跨过鸭绿江,为何抗美援朝纪念日却定在10月25日的背后历史故事。

位于太原街玖伍文化城六楼的电影公元为这次电影征文活动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奖品——电影票。据电影公元总经理鲍丰介绍,这次电影观后感征文设置一等奖1名,奖励20张电影票,二等奖2名,每人奖励10张电影票,三等奖5名,每人奖励5张电影票,优秀奖20名,每人奖励2张电影票,电影公元为参与活动的影迷还准备了具有特别意义非常精美的电影纪念品。另外,电影公元还特别搭建了“志愿军指挥部”、“安东火车站征兵处”、“无名高地四号阵地”内景拍摄地,在原有服装基础上,又紧急调用了几十套志愿军军服,供观众拍照使用。

据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郭克彬介绍,这次“共庆美好新时代

共享美好新生活”电影观后感征文活动,旨在通过观后感征文创造和培养电影的话题性和共情度,让观众获得更大的认知感、参与感,实现共情、共鸣、共振;通过观后感征文让观众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彰显电影本身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观后感征文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爱上电影,助力更多的电影成功、取得好成绩。

据了解,本次征文面向社会广大电影爱好者及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团体等,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组织奖若干。获奖作品将在_杂志等相关媒体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获奖人员将成为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影视评论骨干,今后将优先邀请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观影活动。观后感征文从10月23日开始至12月31日止,所有国庆档至12月31日期间,各院线正式公映的电影均为征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看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我饱含热泪观看电影焦裕禄》,看的我泪流满面,热血沸腾,感到世界是那么精彩,人性是那么美好!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40年风雨变迁,40年沧海桑田,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 片中患有严重肝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吴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他带头废除了干部生活调节费,为补助一些一辈子任劳任愿而犯所谓的“错误”去别的县买米。因此遭到了无所事事之人的诽谤和中伤。但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到增强了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决心。每当他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采取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压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旧病复发,一阵一阵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却不哼一声。

这是多么刚强的性格,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韧拔的气节。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

他是群众利益的代表,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更没有为求什么政绩而去弄虚作假。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予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再一次认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人当怎样活着?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一个生于80年代的独生子女,我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从来没有体验过贫穷和饥饿,但今天 我感谢革命先辈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航向,树立了前进的路标,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学习的榜我们当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百万英镑》观后感

全文共 1612 字

+ 加入清单

一张凭票即付的百万英镑支票能带来什么?比如,能给一位耿直、聪明、人地生疏的年轻人带来什么?哥哥奥利文认为:“只要你手里拿上这张小纸片,用不着兑现,要什么有什么?”弟弟罗德里克则认为:“因为钞票数额太大,无法兑现,所以完全没有用处。”于是,因为小汽艇失事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成了二人的试验品。

亨利·亚当原本饥肠辘辘、四处碰壁,意外得到保留支票一个月的机会后,境况大为改善:制衣店送货上门、豪华旅馆住宿不要钱、大使馆借给现金,他只需不断签单即可。此外,社交界大门完全敞开,各家报纸以重要版面追踪其消息,金矿开发商提供投资机会(帮亨利赚了两万磅)……

被旅馆赶到其他房间的福诺格纳尔公爵气不过,指使亨利房间的女佣将支票藏在了地毯下,并将该消息散播了出去。一夜之间,所有的光环烟消云散,亨利还被证券交易所愤怒的投资者丢到了门外。

似乎奥利文胜了。

亨利在一次社交晚会上认识了波西娅,两人很快陷入爱河。亨利决定向波西娅坦白,波西娅却以为亨利是在考验她,从此不理亨利。

当满城都在传言亨利·亚当是个大骗子时,波西娅才知道亨利是个坦率的人,又回到他的身边。

在这里,正如亨利所说:支票在他们之间只起了离间的作用,钱并不是万能的。

似乎罗德里克也不错。

但奥利文则冷冷地回了一句:没有支票,你们见不了面。

电影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下层社会的势利,投资界的盲从,赞美了亨利的正直和波西娅的忠贞。至于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实话说,我不知道奥利文和罗德里克谁更有道理些,我只知道如果没有这张钞票,亨利·亚当肯定会是另一番境况,——而他目前的境况似乎很不错(抱得美人归,一份年薪500磅的职业)。

【二】

《百万英镑》拍摄于1953年,改编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1958年即被译制到中国。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书中曾高度评价马克吐温:“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一切美国文学创作从这本书而来。在这以前没有什么东西,打它以后的东西没有这么好。”福克纳也说:“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后裔”,“他是美国文学之父”。

负面的评价当然也有,在马克·吐温晚年,他的声望已经开始衰落,他自己就曾自嘲:“萨克雷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抵上我”。乔治·奥威尔则称他为“公认的弄臣”。钱锺书在《说笑》一文里批评他把幽默当成一生的饭碗,“以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

这些都是题外话,只是让我想到了我们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现象。比如,德莱赛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大抵算是二流人物,但我们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却给学生造成“美国仅此一人”的印象。再比如海明威是开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大师,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却只提他的《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

【三】

现在回到电影本身。

格里高利·派克的演技一如既往精致、从容,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但这部电影和《君子协定》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戏份比重失调。

女主人公的戏份太少,不足以塑造一个真实的人物,没有什么事件表明她们与众不同,除了一见钟情,无法解释她们给男主人公造成的巨大震动,——而仅仅依靠一见钟情显然不足以解决一系列问题。两部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像极了《永别了,武器》里的凯瑟琳,菲茨杰拉德读过小说初稿后给海明威写过一封信,大意为:你写男主人公是用现在的眼光看的,写女主人公却是用“十七至十九岁”时的眼光看的,因此显得不和谐。

——问题就在这里。

一部优秀的影片肯定是戏份协调的,《罗马假日》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绝佳的例子。在派克和英格丽·褒曼合作的《爱德华大夫》里,虽然两人都有些信心不足,但得益于有充裕的时间塑造角色,影片因此不朽。

当然,我并非说只要男女主人公戏份对开就行了(你知道,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说,优秀的影片不可能是一个角色的表演秀,在男女演员搭配时,过分突出男主人尤其不可取(女主人公反而可以稍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观后感:上帝未死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 是2014年美国Pure Flix Entertainment电影公司出品的福音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位大学一年级新生乔什.惠顿(Shane Harper)在选修的哲学课上遭遇无神论教授。并在上课第一天被要求签署“上帝已死”(God’s Dead)的声明书。所有学生都签署了“上帝已死”的声明书,唯有乔什因为是敬虔的基督徒,在考虑自己的信仰立场和可能失这门选修课的挣扎之后,终于在教授分发的声明书上写下了“God’s Not Dead”的原则,并坚称不愿意为课程能够及格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原则。

教授非常生气,告诉乔什他必须为这个声明自我辩护,并且威胁假如乔什不能说服教授这位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将失这门功课,甚至失自己的学业。乔什的女朋友和非常生气,认为乔什是自己找麻烦,和乔什分手了。

乔什非常难过,但在短暂的痛苦后,他来到教堂寻求牧师的意见。牧师让乔什读马太福音10:32,“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在牧师的鼓励下,乔什借来了好几本护教的书,开始苦读起来。

教授面对乔什的辩论,也拿出了无神论很多言论来进行反驳,最后乔什还是勇敢地面对教授的批驳,勇敢地为上帝辩护。教授最终拿出着名无神论科学家“霍普斯奥金”来反对上帝的存在,乔什在圣灵的带领下,拿出“奥金”自己的言论“无神论已死”来反对教授的立场。在这样用足功夫的状况下,所有同学都站起来,表示站在乔什的立场,坚持认为“上帝未死”。

最后的结尾颇为令人震撼,教授在一次突然的事故中被撞,临终前遇到乔什的牧师为他祷告,教授在临终前也透露自己的家人也有信主的事实,并背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篇经文,表示了悔改的意愿。

整部电影总得来说是一部反映美国大学信仰见证的福音,其中还有一位伊斯兰教学生皈依基督教但是被家长赶出家门的插曲。假如这部电影如实地反映了美国校园的实际信仰生活,那么基督徒的确更应当护教并警醒祷告,无论在职场还是校园,魔鬼和我们都在争夺人的灵魂。

电影唯一的bug 是乔什假如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怎么会找一位不信的女朋友呢?假如乔什宁愿放弃学业都要为上帝的存在而辩护,怎么会找一位觉得这样做很傻的女朋友?

遗憾的是没有想起来乔什在为上帝辩护的时候所看的几本书,在网上找了一些,都觉得不是很正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非狐外传》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非狐外传》。我有个习惯,就是都已经在电影院落座了,还要将电影百度一下。这部电影打出的宣传标语是东方爱情魔幻电影,真是令人感觉非同凡响。果然,看完《非狐外传》之后,我的心灵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听见这四个字便开口骂街。但其实这部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很适合情侣观看,因为你们可以放心调情,错过任何内容都不会可惜。

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也自认为看过不少电影。每当别人谈起看过的电影有多烂时,反复温习过《战国》、《画壁》、《孔子》,最近又看过《笔仙2》、《意外的恋爱时光》等等烂片的我,只会微微一笑。但就在我以为已经搜尽天下烂片而独自苦闷的时候,《非狐外传》适时地出现了。这部影片本着一烂到底,绝不半烂而废的精神,击败了诸多强劲的对手,成为了我心目里烂片中的泡腾片。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观赏烂片的生涯更加完整,给了我更多吹嘘的资本。

说了这么多,还是好好谈论这部电影本身吧。在此之前,请允许我首先表达一下对编剧的敬意。

好了继续说。其实我对于《非狐外传》的编剧真的很佩服,我本来是个写影评就会不自觉剧透的人,但这次观影却令我无可奈何,看完全片,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剧透。整部影片情节混乱,完全没有任何故事性可言。我甚至开始想象这个剧本在诞生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的心中肯定充满了激动。从聊斋里取材的古装片,里边再加点现代元素,什么观光旅游团骗人啊、商家借机涨价啊,一看就是在讽刺当下,真酷。还得来点屌丝、小清新的网络用语,显得时尚又幽默。最重要的是,剧情一定要多绕几个弯,其实女主角根本不是狐妖,其实她就是公主,其实她耍的那点把戏是曾学习过东瀛忍者术,谁都想不到吧,观众都很惊讶吧,哈哈哈哈哈,我们真是太机智了。

说到底,杂烩和泔水是有区别的。想法旺盛没关系,但衔接不求出彩,做到合理是起码的。你要讽刺当下我支持,但是不是把时事硬生生地往古装剧里套就叫暗讽了;你也幽默一点也没问题,但是甩几个网络流行词就以为是笑点了,你真当小学生放假了吧;你还想注重剧情这自然很好,但是你不能顾此失彼,让影片毫无逻辑,尤其是最后,当看到女主角换上忍者服,我简直感觉我心中的一万匹草泥马都他妈怀孕了。

以上便是我的观后感。这部电影我一度不想打分,因为我实在找不到负分的选项。不过现在心情平静下来,又重新衡量了一番。看在女主角是周秀娜的份上,还是给1分吧。毕竟现在这个社会除了看脸,事业线也是蛮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夺冠观后感

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夺冠》可以说是这个国庆档最万众瞩目的电影了,毕竟中国女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中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瞬间,影片的主演又是巩俐、吴刚、黄渤这些高口碑演员。因此影片开播前,网友在网上标注想看的人数就超过了百万人。

大家在期待的同时也难免好奇影片最终会呈现什么效果?其实大家也都猜测过,会是纪实类影片还是偏文艺类的电影,但是百密一疏,谁也想不到陈可辛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成了让人看了会哽咽的高燃大片。

9月25日影片一上映,我就忍不住第一时间买了电影片,结果2个多小时的电影,影院里细微的抽泣声几乎没有断过。

观众第一次情绪大爆发,是影片里讲到1980年中日女排决战前夕,中国老女排们的训练日常时。

当时中国女排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是其实在这之前,中国已经有10年没有参加过国际大赛。为了让姑娘们能更好地应战,时任女排总教练的袁指导采取了魔鬼式训练,常常把女排姑娘训得精神接近崩溃。

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排球队已经开始把计算机运用在排球领域,电脑代替人脑,能更精确地预判运动员的数据。但是中国条件有限,全国的电脑也不过几台。袁指导沉思了片刻,立即决定在原本已经很严苛的训练上再把球网升高15厘米,加强训练强度。

然后他说:"这个电脑能预判得了吗?"

这不止是当时女排的状况,更是整个中国的写照,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是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让中国绝地反击,重新走上了正轨,这也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含义所在。

影片里第二个高燃的瞬间,是女排出征日本,无数的中国人聚在一起,几百个人围着一台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的镜头。后排的人根本看不到电视画面,只能靠前排的人实时播报战况,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影响不了大家的热情。

看这一段时,令人热血沸腾的,不仅是赛场上中国队面对有着"打不死的东亚魔女"之称的日本队,更是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980年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这种凝聚力并没有散,我们反而更加团结,面对疫情时的万众一心,面对洪水时的众志成城,都和当年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一个世界冠军梦而彻夜达旦的赤子之心没有差别。

第三个让人感动的点,是郎平2013年回国重新执教后,一改往日"金牌至上"的体育理念,坚持快乐排球的理念,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意愿。

郎平说:"曾经有一名外国记者问我: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呢?我的回答是:或许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提及奥运会奖牌榜时,都有了云淡风轻的感觉,能登顶榜单固然好,但是即便结果不仅如此人意,我们也愿意为付出了努力的运动员鼓掌。这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表现。

没有特效,没有宏伟的场景,为什么我会说《夺冠》是一部高燃大片?因为虽然《夺冠》拍摄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但是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发展的缩影,影片里有珍贵的过往、顽强的奋斗、还有越来越好的未来。这样的影片难道不高燃?不是大片吗?

而且不管你是什么年纪的人,你都能在三代女排姑娘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第一代女排能吃苦,无怨言;第二代女排顶着国家发展的压力努力向前;第三代女排有个性,但也同样有着敢想敢干的品质,这正是60、70、80、90后的缩影。

也正是因此,《夺冠》才能直击观众的心灵,让人看得鸡皮疙瘩直冒,泪涕横流。

我们一直都在说女排精神,但是在看《夺冠》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女排精神究竟代表了什么。女排精神就是影片中姑娘们即使筋疲力尽也要接住下一颗球的信念,是郎平在功成名就后为了中国女排选择回国继续执教的坚持,它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夺冠》拍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的女排精神,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当下,我们正需要一部这样能够鼓舞人心的高燃影片,所以千万不要错过,带爸妈去二刷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董存瑞》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令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董存瑞》观后感。一腔对敌人的恨,一股对董存瑞的敬意,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这部电影介绍了1945年,16岁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在这期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我军被敌人的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一时又找不到炸药支架,但就在这时冲锋的号角吹响了,许多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伤亡惨重。这时董存瑞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不让更多的战友牺牲,他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拉开了导火索。火光映衬着董存瑞那刚毅坚强的面孔,只见他拼尽全力地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得粉碎,战斗取得了胜利,而董存瑞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仅十九岁的宝贵生命。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在十九岁就永远的睡去,但是董存瑞却能在这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他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不由得使我潸然泪下。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邓世昌、黄继光、方志敏、赵一曼、刘胡兰等人,他们都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在中华民族受侵略者侵略时,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英勇奋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抛头颅、洒热血,使我们中华民族巍然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他们奋勇杀敌、报效祖国的精神,怎么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还不好好学习的话,又怎能对得起无数的革命烈士呢?正是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争光!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光辉永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郭明义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看了很多关于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有很多的感触。这样的先进事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他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什么叫做无私。郭明义说:“我所做的一切,如果在30年前,在全民学雷锋的时代,应该是极其平常的。我这样去做事,就像父母抚养子女、儿女孝敬老人一样,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动机和缘由,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和30年前迥然不同,有多少人为了一个“利”字,背信弃义,损人利己,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乎将社会道德都已经淡忘了。而郭明义同志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无私奉献,单位多次分房他都婉言拒绝,在现在社会能面对房子不动声色的人绝对少之又少,可他就宁愿自己住在小房子里,把机会留给身边他认为更有需要的人,其实他自己何尝不需要房子呢?这就是郭明义同志的奉献精神!

“有人觉得存款多、房子大是财富。可我觉得物质财富,只供个人享受,不算真正的幸福;如果用来帮助困难群众,大家分享,就会带给更多人幸福。对我来说,这55本献血证、200多封感谢信,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这样的话语,虽然朴实,却不乏感人的力量,一字一句都敲在我们的心上。许多人在追求金钱与名利的途中,却遗失了快乐和幸福,而郭明义,却以他坚守的方式,以不被多数人理解的方式,寻到了心灵的快乐和安宁,因为给别人幸福而得到幸福,这是怎样一种境界,你、我,又可曾理解?那“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谚语,其中真味又有几人能咂摸出来?有很多人认为雷锋时代已经远去,雷锋精神也逐渐淡去。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雷锋精神还在,而且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好同志,这样的好党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应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大有裨益,不可或缺。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郭明义同志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可能我们只是非常渺小的个体,不能有轰轰烈烈的成绩,可如果每个人都做一件小的好事,汇聚起来就是件大事,何况,为人民服务无小事,只要投身于实践,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我们就能把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歌舞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是人生中最可美好的。它甜如蜜糖,芬芳如玫瑰,清新如朝露,当得起最美的语言的赞颂,它胜过千金万两,和青春邂逅,是人生中最华美和最可期待的事情。年轻、热情、活力四射、豪迈洒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洒。因为有时间,就可以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因为年轻,也就充满了未知的可能与欣喜,一切竟在掌握,一切又刚刚开始。“年轻没有失败”,一切的失败挫折都有翻本的机会,更重要的使我们对人生充满了豪迈的底气和蓬勃的理想,哪怕是任性胡为恣意忘形,在青春的名义下一切都显得情有可原。而青春岁月里的那些所谓“坏人”,则是童话灰姑娘里面的后母,小飞侠里面的海盗,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有关青春的故事更曲折、更动人、也更完满,青春岁月里的烦恼与忧愁则是梵阿林上的小夜曲,听来忧伤,实在甜蜜。而这一切经过岁月的洗礼,像成酿在时光中泛出的琥珀色微光更有了别样的风采,即使经历世事沧桑心已坚硬如铁也让人不得不怦然心动。告别了少年的懵懂,自我的意识逐渐觉醒,而又不曾事故苍老为名利责任所累,青春实在是人生夹缝里的一块湛蓝,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歌舞青春》的好看就在于青春二字,一切为此展开。高中的校园生活,充满活力的俊男美女,魅力四射的载歌载舞,简单而流畅的故事情节,点缀着爱情、友情、梦想的佐料,加上小误会、小烦恼,就像是夏日里点缀着鲜红草莓的一客冰激凌,冒着丝丝的凉意,挑逗人观赏的肠胃。好莱坞实在是造梦的工厂,迪士尼也深通简单的就是美好的道理,把个简单的故事拍了个活色生香、有滋有味。其实好看的电影大体可分

两类,一类简单的,明白如话;一类深刻的,引人沉思,但无论简单的快乐还是深沉的思考都是好电影,都能给人以艺术地享受,让人产生观影的愉悦。而怕就怕在,画虎不成反类犬,拍深刻的,却有玩深刻,故弄玄虚之嫌;拍简单的却流于肤浅和做作,让人产生装嫩的感觉。而好多国产片,正是如此这般不尴不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头不靠谱,自诩深刻的屡屡笑场;打着简单招牌的却又笑比哭难看,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歌舞青春》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单纯美好的童话世界,但我们都知道事实非如此。童话大多遥不可及,青春虽然美好,但不见得个个完美,有的可能还具有致命的残缺。其实,作为梦想大抵都有不可实现的成分,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梦想的理由,正因为有了这差距与永远的不可实现,才显出保有梦想并矢志不移的可贵,它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不同凡俗的风景。随着《歌舞青春》的音乐,让我们扭动身体,一起年轻起来,即使现实有多糟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战马》的观后感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战火中飞扬的一缕马鬃

越过田野、绿树、白色的羊群、宁静的湖泊,金色晨曦唤醒了苏格兰广袤的原野。在这如画的美丽平原,小马驹乔伊安静详和出生了。这是一匹很俊的小马驹,它有着棕色的皮毛,四只脚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只白色的袜子,额头上还有一个白色的胎记。第一次见到乔伊,男孩艾伯特就深深喜欢上了乔伊,而命运似有安排,乡村集市上艾伯特的父亲——一位瘸腿的退伍老骑兵买下的乔伊。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乔伊意外被送上战场成为一名英国骑兵中尉的坐骑。由于残酷的战争,乔伊四易其主,先是中尉,后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最终历经千难万险它得以和男孩艾伯特团聚,并踏上回家的路。

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为了买下这匹健美的小马驹,艾伯特一家已经倾家荡产,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轻不堪重负的乔伊不得不在满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经过了一次次失败和受伤之后,乔伊和它的主人始终不放弃,不退缩,坚定着信念,终于在一场来之凶狠的大暴雨中,乔伊和主人犁开了地,大地裂开了口子,像快乐的开出了花儿一样。乔

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们纷纷来向他们祝贺。乔伊和艾伯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农场。使他们一家得以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平原上。也正是由于乔伊高贵的头颅能套上耕犁的套圈,后来作为战马的乔伊能像普通马一样拉运物资而免于被德军枪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与动物之间也不例外。小马驹乔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养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战争来临了。艾伯特的父亲迫于生计不得已将乔伊卖给了英国军官作为战马。从此乔伊离开了主人开始了在战争中巅沛流离的生活。在离开主人艾伯特的时候,动物和人表现了同样的情感。乔伊愤怒地踢开了牵走它的士兵,飞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无奈战争残酷地夺去着人们喜爱的一切 。

在战争中乔伊先后换了多个主人。在巅沛流离中饱经磨难。先是买走它的英国军官,后来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战争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们都极爱没有反抗能力的战马乔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硕的黑马。但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乔伊真正的主人是抚养它长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终于在一次逃身的机会中,乔伊疯了一般狂奔而去。在两军战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铁丝网,威武的头颅高高昂起,美丽的鬃毛随风飞扬,健硕

的马蹄奋力抬起,仿佛神附于了它无穷的力量,简直成了一匹所向无敌的神马。因为在它的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故乡,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边。但最终还是被一道道坚硬的铁丝网绊住了身体无法动弹。至此,让人不能不唏嘘于战争的残酷,战争带给人们以及动物们的无边痛苦。被铁丝网束缚住的乔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国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国士兵相救。是的,在战争中,因为一匹战马,敌人成了朋友。可见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喜欢战争,他们本可以作朋友,却不得不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乔伊获救,被带回艾伯特所在的军营。艾伯特为了寻找乔伊已经参军。此时的艾伯特在战火中已被毒气伤了眼睛,双目失明。所幸乔伊获救,被带到了艾伯特所在的军宫。在医疗条件紧缺的情况下,军医决定处死乔伊。正在这时,艾伯特吹出了一声口哨。那是艾伯特从前训练乔伊时吹的口哨,乔伊再熟悉不过了。那声口哨在无情的战地军宫里显得那样动听。雪纷纷扬扬,乔伊抬起了头,凝神细听。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人们都停止了动作,让开了一条路,艾伯特从人群中走出,乔伊听到了主人的呼唤,向主人奔去。乔伊找到了主人,但因为当时英国军队规定,艾伯特的战马必须被拍卖。影片的最后,仍是以拍卖结束,与开头呼应。就像那位法国小女孩爷爷所说的,回家就得勇敢的穿越战场,穿越痛苦和恐惧。人们只在必须勇敢时勇敢,为了找到乔伊,艾伯特在战场上

英勇向前。乔伊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铁丝网,威武的头颅高高昂起,健硕的马蹄奋力抬起,美丽的鬃毛随风飞扬。

在那片风景如画的苏格兰原野,金色的夕阳里,远远一个黑点,是艾伯特和乔伊回归的身影。乔伊家中的父母翘首盼望,发丝在夕阳中飞舞,等候归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芳华》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冯小刚。我不是冯迷,爱看冯导的影片是因为他的每部影片不单有真实的故事还有深层的思考。

影片总体说有些不连贯,大概因为修裁得太多。据说今年9月举办看片会后,本应在国庆档隆重献映,却撤档了,也大概从这刻起冯导不得不拿起剪刀修裁深层的思考。

影片前半部让我回到中学时代男女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中,但不管怎么说也没有影片中文工团男女之间那样大张旗鼓明目张胆,更没有雷锋式的好战士刘锋偷偷听邓丽君的歌之后大胆地鼓起勇气拥抱林丁丁,那年代摸一下真的很严重哟;还没有文工团青春男女超范围的过度浪漫。此类种种,想必青春男女之间风流韵事最“邪乎”的当属军人队伍文工团。

影片的一个情节让我回想起我上中学时,老师把一个不太漂亮的女生分给我同桌,我能做的只是上课不认真看黑板,眼睛总往漂亮女生那边瞟、下课不到操场活动,身子总往漂亮女生那边凑,我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更没想到对老师说:“她不漂亮,我不和她同桌。”影片里当舞蹈指导让某男跟何小萍跳舞时,某男大言不惭恬不知耻地说何小萍汗臭,拒绝与其跳双人舞。这种污辱性的语言居然出自当年政治思想最红的军人队伍文工团舞蹈演员之口,素质之低不及老百姓,也不及我这样淘气的、直到初三快毕业才当上红卫兵的中学生。

影片的另一个情节让我回想起我在工厂时,我有幸当上工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唐山大地震后,宣传队全脱产三个月,下车队和街道慰问演出。那些日子天天排练天天演出,水平提高很快,到区里演出又入选到市里。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汇演三天,六场选拔赛。听说选拔出的节目组成一台节目,代表北京工人到外地演出。我盼望我们的节目能够入选、我盼望我能够继续脱产、我盼望我能够从此步入专业文艺团体。我在台上演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可自己思想深处却是当年狠批的私字。就在我盼望出人头地时,上边紧急通知停止一切演出,所有区县局宣传队回原单位,我扫兴地回到车间穿上工作服又开始干活。后来知道我们的伟大领袖逝世了。

影片后半部的战争是惨烈的,血流成渠骇人的残酷、残肢断臂辗转的呻吟直逼灵魂,让我那颗弱弱的心脏阵阵刺痛。衷心希望明天的世界永远没有战争;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军事力量厉害厉害再厉害;还衷心希望“和为贵”、“忍为上”,在许多国与国的矛盾甚至纷争中多商量多协调多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战争对于千千万万的生命来说就是消亡、对于某个人及背后的家庭而言就是全部。我冬泳的一个泳伴是复员兵,参加过越战。他直言不讳说自己贪生怕死;他说自己在战场上很聪明,枪炮一响就往石头缝里钻;他给自己脸上贴金说保住生命才能打击敌人;他说自己那个连队有一个农村兵,刚到参军年龄就入伍了、刚到军人队伍1个月就拉到战场了、刚打仗就被炮弹炸死了;他说自己只知道他是他家独子;他说自己不知道他家会哭成啥样子。这就是不仅战场上一片火海、参战的每个家庭也是一片“火海”的战争。当然,这个“和”这个“忍”一定是有原则的、一定是有底线的,超出原则越过底线,丝毫不能和、丝毫不能忍。

影片音乐盛宴,大饱耳福;影片美女如云,大饱眼福;影片血腥战争,难以接受。

影片应该还有很多更真实的故事和更深层的思考,都被冯导忍痛修裁了,我也不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