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功经理人第八讲观后感【热门19篇】

浏览

218

作文

38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日凌晨,承载了13亿国人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搭乘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于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嫦娥三号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

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嫦娥三号”任务作为二期探月工程的主任务,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活动,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据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嫦娥三号工程有三大目标,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嫦娥三号任务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目前全世界仅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三号任务若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空。“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开始了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之旅。嫦娥三号重量约为3780公斤, 搭载的月球车重量约140公斤,比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车重量更小,功能也更加齐全。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飞行约5天, 进入100公里环月圆轨道飞行约4天,变轨进入15公里*100公里椭圆轨道,再飞行约4天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慢慢由动力控制软着陆,成功后探测器释放玉兔月球车,开展预定的月面巡视勘察,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一系列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包括着陆器和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它不仅要在月球表面上实施软着陆,并且还要在月球上释放我国首辆“玉兔”月球车, 获取月球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发回数据和图像,再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 此次探月成功将开启我国航天的新篇章, 中国将是继美俄之后,人类第三个在月球实施探测器成功软着陆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远程遥感通讯控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嫦娥三号在月面软着陆成功后, 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地面遥感控制下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搜索范围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此次科学目标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调查、月球内部结构, 携带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紫外相机等设备在月球开展科学实验,观测宇宙和回望地球,考察日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三号将刷新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几项“首次”,包括首次把“望远镜”架到月球上、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用雷达对月球进行两个深度上的精细探测。 如果嫦娥三号月球探测获得圆满成功,这为进一步实现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2F遥十一火箭。本次任务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2F遥十一火箭。本次任务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英雄郑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打三岁到十岁,我便一直随同族兄族弟们紧密地团结在以爷爷为中心的武学班子之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最终没有能够成为一代豪侠。用波士顿咨询工具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战略目标的缺失。你看谁谁谁,人家哪个不是一身血海深仇,咬牙切齿要雪恨的。最重要的是,由于学校的蛊惑,我们一帮人等也就转练第七套人民广播体操去了,说是与世界接轨,不得不说这可是武学界的重大损失啊。另外尤为可惜的是,我们那个村子也没啥奇山异水的,所以一直没有机会错进一什么洞误踩一什么机关巧得一什么秘笈之类的。

所以,谁叫咱生不逢乱世,走不入歧途呢。一呱呱坠地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学前听奶奶讲了些《山海经》的故事,小学看了两本小说《哪吒闹海》和《水浒传》,害我超级模仿秀了不少神经病。比如学哪吒光着脚丫子踩着火轮子差点没落残;学戴宗在上学的路上腿上绑沙袋经常迟到没少挨老师的臭骂,到后来《哪吒闹海》、《水浒传》被校长给缴了差点没惹我恶向胆边生抄了圆月弯刀手刃了校长,“有心入夥时,把一个投名状来”。上了中学以后,识得字多了成了有文化的人了,便经常性地托父亲去乡文化馆借了一些《说岳通俗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呼延庆挂帅》、《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现在想来,那真是儿时暑假里最为快活的事情了,据说现在的孩子喜欢在网上看另一群孩子写的魔幻小说,我没有体验过,但我始终认为,当年的那种纯阅读的快感,象儿时的童贞,永远要不回来的。后来,我在家里的米缸口上发现了16开的插图本射雕英雄传,那是相当的着迷,为此香花毒草的也没少看全庸、金庸新等同志的假冒伪劣作品。

恍恍惚惚,短暂而又难忘的少年时光就象我那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已削制的木剑一般(学董卓,佩剑上课,很酷!),在无数次往返于上学的途中与玩伴们无数次的切磋中,断了、短了、没了。到了大学,是个扮深沉的年代。都知识青年了还看武侠总认为不靠谱,于是泡图书馆整了一大堆叔本华弗洛伊德老庄李杜鲁迅罗素王小波费孝通等古今中外深而又深的著作啃了又啃,这一伟大转型宣告了我长达二十余年浪漫英雄主义大虾岁月的彻底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中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英雄郑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不得不沮丧地说,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英雄情结便歇菜多年了。前两天看电影频道放映《雷锋》、《张思德》都没能唤醒这一伟大情操,今晚看完吴子牛的《英雄郑成功》,总算滋长了些油然而生的英雄情愫。那可不,郑成功撑的是收复台湾的民族大旗,打的是荷兰鬼子(遥指当年,望KEMA同仁勿以为恨),算得上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大英雄了。这符合民心所向,顺应当前发展趋势,说不得,要顶一下。

老谋子说,举凡男人,打小都会在心底深处埋下点英雄主义存货,话音一落扭头便开始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歇斯底里厮杀,说是实践儿时梦想。马云更是打小便研习武术,发着高烧做着大侠的白日梦。待他有了阿里巴巴,也就有了进一步玩大儿时那点张狂劲的充足资本。首先是员工名字,一律以金庸小说中的一干牛鬼蛇神的名号相称,小马哥以风清扬自封,算得上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一哥了,据说僧多粥少,好名字不是人人想要就有,你叫田伯光、士兵甲没人跟你抢,但郭靖令狐冲乔峰那可都是大腕,得通过注册审批,名符其实,能者居之;其次是部门名称,什么光明顶、侠客岛、冰火岛,尽落草啸聚一帮绿林。

以上两位算得上是玩儿乐有所成的会家子了。搁我这可就没折腾出什么大气候。亏得我爷爷还是当年称雄乡里的一代武学宗师呢,我也没接下个衣钵。

记得小时候约莫两三岁时,我最为体弱,一跤跌倒,大人来扶,咔嚓一声,胳膊脱臼了。我至今还在琢磨这事呢,要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搀扶之时不自觉运用了内力操了一招举火撩天、釜底抽薪什么的(咱这不是武学世家嘛,个个身怀绝技的,那些灌水的、潜水的、看帖不回的,可不要撞我手上,嘿嘿…),要千锤百炼我这块武学奇才,日后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和谐社会。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了化骨绵掌之类的歹毒法儿,为父辈们行侠仗义得罪江湖买了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从漆黑的夜空一直走到现在繁星遍布的辉煌,中国的航空发展历程从来都是国人的骄傲。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六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飞船搭载两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30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中国,上个世纪初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经常被其他国家欺负,被别人抢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国家却有一群顶天立地不屈不饶的人,他们有着梅花一样坚强的精神。哦,是他们创造出了现在的中国;是他们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也是他们帮助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国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现在,神舟十一号发射了,神舟十一号空间成功交会对接,接下来还有神舟十二号中国发射了那么多次火箭,每一次都创造出完美的奇迹!作为中国人,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神舟飞船让我们中小学生了解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神舟十一号空间交会对接,预示着我国为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祝愿远在太空的宇航员叔叔们能够凯旋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英雄郑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成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生动的塑造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形象。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与世长存,郑成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统一祖国的大业而奋斗。

我们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以他为光辉榜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郑成功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将领,清兵入关后,父亲投降了清兵,郑成功为此与父亲断绝了关系。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何民族气节,郑成功具有精湛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跟他长期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为了收复台湾,他刻苦钻研战略战术,严格训练军队,大力制造兵舰和武器,准备充足战斗物资,在他英明的指挥下,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我们师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从小就要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练就一身真本领,时刻准备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终身。

影片《英雄郑成功》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并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荷兰侵略者霸占了台湾,台湾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由于力量的悬殊,台湾成为荷兰侵略者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率领将士一举收复台湾。奏响了一首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正气歌,为世人树立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影片《英雄郑成功》重申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从中国的版图分割出去。目前,台湾当局的反动势力散布台独的谬论,企图分裂台湾,亿万中国人民决不会容忍他们的反动行经,香港、澳门早已回归祖国,台湾迟早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里,任何阻挡历史潮流的反动分子将会自取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天后,飞船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进驻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并在那里工作生活30天,为建设空间站、实现太空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又一“高大上”的“大国神器”直上九天揽月,在太空中写下中国名字。此次太空飞行将长达33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最新实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未来,神舟家族成员注定将源源不断进入太空,一步步实现中国人自己的航天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1100字

全文共 12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部电视,他不仅使我感触万分,还是我明白了,懂得了,无论是谁,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努力过,都是一个成功的人。

《开学第一课》这个电视主要是由许多着名的人物上来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比如:李连杰、刘伟、邓亚萍、杨利伟、杨孟衡等等。他们用亲身的经历为我们这群少年铺上了坚持的地板,最终告诉了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就算没有成功,也是最棒的。

他们这些人物中,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李伟哥哥。他自幼就失去了双臂,导致学习各种事物都非常困难,而他的梦想是当一位音乐人士,然而失去了双臂,是他在音乐之路上最大的障碍物。他却用自己的恒心,毅力克服了这样艰巨的困难,走向了成功之路。在电视机上,李伟哥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让许多观众为他喝彩,有的甚至留下了赞叹的泪光。《梦中的婚礼》这一首歌虽然是很容易听到的,但这毕竟是李伟哥哥用脚弹出来的呀!李伟哥哥还说过:“要么精彩的活着,要么赶紧死。”他的这一简直是奇迹的表现,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的心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还如同在我心中烙下了一个印迹,使我永远忘不了。

接着我还喜欢杨孟衡叔叔,他跟李伟哥哥一样,也是一个失去了双臂的青年。他喜欢游泳,指望着有一天能站在奥运盛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在自己心中冉冉升起。所以,他付出了比常人还要多好几倍的努力。在训练场上,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训练”,“训练”。他的脚不停地抽动,就像他的决心一样,带着这样不屈的精神不断地在游泳池里徘徊。可是不幸的是,在比赛上,杨孟衡哥哥只拿了第九名的成绩,连奥运会都进不了。那一天,他一下子钻进水里,不想听到任何声音。事后,他说:“人人都会失败,关键是在于你努不努力,只有努力了,才是真正的胜者。”是呀,只要努力过,就是胜者。

今天看完了《开学第一课》之后,我对我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羞愧。我是那么幸运,有健全的身体,有疼爱我的父母,还有指导我的老师,而我却恰恰的与他们相反。记得有一次,我练黑管总是吹错音,练多几次后,就不练了。结果总是在原地踏步,不仅浪费了钱财,也浪费了精力。那都是因为我不坚持的原因。如果我再吹多几次,吹错了,不怕,再来的话,我一定就可以吹出最美妙的声音。可是,我偏偏就是怕麻烦,不肯吹。今天,《开学第一课》像老师一样为我指点迷津,终于,在我的重重练习下,我吹出了一段动听的声音。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首歌,但在我认为中,胜过任何歌曲。

除了这些,我还有一个远大的梦想——考上清华大学。我知道,清华大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去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我不知道自己考不考得上,但我会努力,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就算落榜我也心甘情愿。不过我坚信,只要有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梦想长城,是自己用汗水和艰辛一砖一瓦慢慢推积起来的,任“风吹雨打”,“电闪雷鸣”,也绝不会倒。

今天,《开学第一课》使我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我国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塔架点火起飞,顺利发射成功

“嫦娥三号”肩负我国探月工程落月重任

今天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计划,“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虹湾区着陆,并在月面工作一年,同时“玉兔”号月球车也将开始长达3个月的月球巡视勘察之旅。

“嫦娥三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在月面软着陆并开展月面就位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这一过程中,它将创造并实现登月史上多个“首次”:在国际上,这是第一个在首次月面着陆中又同步实现巡视探测的任务;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及巡视探测;首次研制中国大型深空站并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在国际上对月面开展多种科学探测等。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总体规划,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属人类探月三阶段中的“探”、“绕”、“落”、“回”三个步骤实施,分别实现绕月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采样返回等目标。“嫦娥三号”便是探月工程“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发射环境:气象预报误差不超1℃

在为“嫦娥三号”奔月的众多准备中,气象条件也被精细研究考量。据媒体报道,针对西昌地区高空风和寒潮降温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发射中心组织专家和岗位人员对40多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1℃,极大提高了预报精细化程度,为探测器创造最好的奔月条件、最佳的落月轨道。

据了解,“嫦娥三号”发射期间,发射场天气晴好,无雷电、无降水,地面风力和高空风也满足发射要求。

目前,“嫦娥三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正搭乘着长三乙奔向月球,其穿行空间的“天气”亦十分平静。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计,今明天太阳活动水平低,爆发M级耀斑的可能性不大;2日可能出现短时地磁活跃,3日地磁活动平静到微扰;未来三天,电离层天气平静。

漫步月球不是轻松活儿

待到达此次任务的目的地——月球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以及“玉兔号”月球车还将迎来各式新的挑战。

“嫦娥三号”月球车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以上的严寒酷暑。

据悉,“嫦娥三号”若成功落月,将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五院508所肩负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开伞高度控制、多模式回收程序控制、非电传爆弹盖开伞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目前国内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

他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其中主伞1200平方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坚持乃成功之道——《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赵晨轩

开学第一课》开播啦!9月1日晚上,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开学第一课》的开始。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个富有科技感的节目。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无壳孵小鸡”实验。这一次实验由王源同学尝试做的。刚开始时,鸡蛋剪口都很顺利,到了打蛋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是已经孵了两天的蛋,蛋黄就特别脆弱,很容易碎。王源咬紧牙关,试了一遍又一遍,一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这时,王源已经有点泄气了。突然,观众席上响声一片,是同学们在给王源加油呢!王源受到了鼓舞,决定再试一次,这次他第一步都很认真、细致。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静静的等着。他成功了,场下爆发出一阵掌声,我也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

持之以恒方可成功。当王源一次次失败时,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我们学习不也如此吗?每位同学都想考一百分,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如愿以偿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的过程很漫长,道路很曲折,也很苦,而这些同学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坚持住了,迎难而上并用毅力战胜了困难。

坚持,乃成功之道。成功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更不可能不劳而获。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只要奋斗,就一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最终与天宫二号相会,筑梦天宫。

天还没亮我就打开电视收看现场直播,在发射前一直听节目嘉宾的讲解,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终于等到了7点30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口令,长征二号F遥火箭呼啸而起,搭载着神舟十一号,搭载着两名航天员,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一起奔向太空。太阳能帆板打开正常,航天工程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并宣读了习主席发来的贺电。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只是代表了全国人民执行航天梦,他们在飞船里的一切科学实验都带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奋斗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特别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宇航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一刻飞天,还有很多备选航天员苦练几年可能都没有亲自实现他的航天梦,但他们默默等待,等待祖国的召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