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春秋战国的两则成语故事(合集20篇)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英文:Celebrity。日语中的名人,泛指各行各业中能力崇高而备受景仰的人物。川端康成的著名围棋小说《名人》。名人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名人电子词典棋奕界头衔名称,如围棋与将棋之名人。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关于春秋战国的两则成语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浏览

6028

作文

1000

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史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史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史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四字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利害相关,这个成语在古代历史故事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字成语: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吕氏春秋·权勋》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 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 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 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 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 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自为战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经典成语故事:大公无私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拼 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 释】完全为人民利益着想,毫无私心。

【英文】Selfless

【归类】词语,成语。

【造句】 共产党员要襟怀坦白,大公无私。

【近义词】 舍己为公、铁面无私、黑白分明、两袖清风。

【反义词】 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谋私。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 (军事长官),其谁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相关人物介绍: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由于时代所限,祁奚在政治上并无卓越的业绩可称。晋景、厉、悼、平四世,秦、楚、齐、晋争霸正酣;晋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况景公继位(前599年)至厉公末年(前574年),正是祁奚20到40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的空白时期,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恐是晋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历史上,晋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相残事件后,异姓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景公、厉公以后,晋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郤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景公和厉公采取的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的政策,厉公杀三郤(即郤锜、郤犨、郤至),亡郤氏;平公时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晋公室益弱。可见,景公、厉公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问题了。

《诗小雅》赞:"言惟有德之人,能举似已者也。"相传解狐为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做官时也曾举自己的仇人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解狐,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强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祁午也是晋国当时著名的贤才。他"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任中军尉后,"军无秕政"。袁启疆称祁午"为诸侯之选"。左氏和孔子由此慨叹,"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给祁奚以极高的评价。

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8、百感交集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感:感想;交:同时发生;集:聚拢。无数感想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十分复杂。

【成语来源】卫玠,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北方匈奴贵族刘裕趁机起兵入侵,致使时局更加混乱。

为了避开战乱,卫玠决定举家南迁。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憔悴不堪的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由于社会动荡,卫玠南迁也没有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过江不久,妻子便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于永嘉六年(312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近义成语】悲喜交加

【反义成语】面无表情

【成语接龙】百感交集→集思广益→益寿延年→年复一年→年登花甲→甲冠天下→下笔成文→文采风流→流芳千古→古道热肠

【道理升华】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生活也是如此,有喜就有悲、有得必有失。不要叹息曾经的痛苦与无奈,而要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因小失大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因小失大是一个成语,拼音yīn xiǎo shī dà,是指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

近义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叶障目;得不偿失;因噎废食;舍本逐末。

有个书生,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偶尔路过延寿街,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在买书,刚好有一枚钱掉在地上,他就走过去用脚踩住钱。等年轻人走后,他弯下腰把钱捡起来。旁边坐着个老人,看了他半天,忽然站起来问他的名字,问完了,冷笑两声就走了。

后来,这个书生得到了江苏常熟县尉的职位。正式上任前,他去拜访自己的上级江苏巡抚汤潜庵。可求见了十多次,巡抚都不见他。巡抚还传下命令,叫这人不必去赴任了,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经挂进了被检举弹劾的公文里了。

书生大惑不解,问是为什么事情而被弹劾的。人家回答说:“因为你贪污。”书生很奇怪:我连官都还没做一天呢,哪里会贪污?就想进去当面解释一下。

差役再次传达了巡抚的话:“你难道不记得当年在书铺里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那一文钱如命。现在你运气好,当上了地方官,那你还不把手伸进老百姓的口袋里去偷,成了戴着乌纱的小偷?请快走吧,别一路上哭个不停。”这时他才知道,当年问他姓名的老人,竟是这位汤老爷,于是惭愧的辞官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寸木岑楼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欲罢不能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败军之将不言兵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汉军大将韩信率兵往东攻打赵国,并在背水一战中大败赵国大军,俘虏了赵国的将军李左车。当李左车被绑到韩信面前时,韩信却亲自为李左车解开绳子,并恭为上宾,以礼相待。韩信知道,在背水一战中,赵国大将陈余不听李左车先发制人的建议而导致兵败。否则,战败的就是汉军。韩信很欣赏李左车的军事才能以及犯颜直谏的态度。由于韩信还要继续率领汉军继续攻打邻国的燕国和齐国,所以,韩信就向李左车征求作战的意见。

但李左车却回答:“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意思就是说一个兵败国亡的俘虏,没有资格同韩将军在此谈论兵法,计议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ǔ qí bù dìng

【典故】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同韵词】摸索门径、吹灰找缝、屈节辱命、十战十胜、洞中肯綮、河清云庆、珠联玉映、达观知命、打牙打令、修心养性。

【年代】古代

【灯谜】最慢落子的下棋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示例】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 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成语造句】

1、那一次,由于尼克松先生有着美国西部和南部垄断资本势力的支持,由于乔治·罗姆尼州长在竞选过程中发生失误,也由于纳尔逊·洛克菲勒州长一度举棋不定,踟蹰不前,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尼克松先生得以突围成功。

2、迟大冰的喜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他望着空荡荡的马棚,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了?正在他举棋不定时,卢华朝他走了过来,他立刻决定对卢华进行摸底,因而不等卢华开口,他就忿忿地说,"你还把我迟大冰当成人吗?调动我的工作为什么事先也不打声招呼?"

3、苏先生,军长为什么还不下决心,还要这样举棋不定的今天战一下明天和一下呢?为什么不趁敌人的大军没有集合以前把敌人赶出去呢?

4、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认为傅作义集团举棋不定,存在着坚守平津,全部南逃,蒋系的24个师南逃,傅系的20个师西窜绥远的三种可能性。

5、这种矛盾的心理和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影响了他的排兵布阵和技战术的组合。

6、可是这批财富却成了老马尔蒂尼的精神负担,成了他的心理障碍,成了他制定技战术时举棋不定的因素。

7、每当肖邦为稍纵即逝的灵感作最后定型而举棋不定时,乔治桑都能给予艺术上的帮助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东施效颦

Xi Shi, a famous beauty, had a pain in her bosom(胸部) , so she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she went out. An ugly girl who lived nearby saw her and thought

she looked very beautiful. therefore when she went home, she also put her hands

on her bosom and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a rich man in the neighbourhood saw her, he shut his doors tightly and

did not go out. When a poor man saw her, he took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gave

her a wide berth(保持安全距离) .

She only knew Xi Shis frown looked beautiful but she did not know the

reason for its beau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时了了成语故事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侧目而视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侧目而视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游说家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施连横的计谋,没有被采纳,只得从秦国离开。当他狼狈地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对他不予理睬,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他的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一年后,他又到赵国去拜见赵王,献合纵之计。所谓合纵,就是联合齐、楚、燕、韩、赵、魏等国,一起对付日渐强大的秦国。赵王认为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做相国。当苏秦做了大官之后,经过洛阳,他的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赶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他。他的妻子见了他,“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吓得毕恭毕敬地立在一旁。他的嫂子伏在地上,朝他拜了四拜,请求他饶恕自己的过错。这儿的“侧目而视”是说眼光斜对旁边,不敢正视,含有敬畏之意。

《史记·汲黯列传》中记载汉武帝的臣子张汤和汲黯的事,说汲黯曾经咒骂廷尉张汤:如果按照张汤的苛法实行,那将会使天下的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这儿的“侧日而视”,包含有敢怒却不敢言之意。

后来人们就用“侧目而视’来比喻敬畏的神情或愤怒的神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白首同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表示两个老人同时而死。

出处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隟》。

故事

晋代有一个大富豪叫石崇,他的爱妾绿珠,貌美而且擅长吹笛。有权有势的中书令孙秀想霸占绿珠,就派了人去强行索要。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最喜欢的,谁要也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决心报复石崇。

后来,孙秀假传诏书去逮捕石崇。当抓人的军士到了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饮酒,他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泣道:“您因为我而获罪,我应当死在您面前,表白我的愧意。”说罢跳楼自尽。

石崇有个朋友叫潘岳(字安仁),年轻时曾用鞭子打过孙秀,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孙秀当了中书令后,就陷害潘岳。潘岳与石崇同一天被捕,也同一天被处死。

石崇被先押到刑场,他事先不知潘岳也被捕。潘岳被押到时,石崇问:“安仁,你怎么也落到这个地步呵?”

潘岳说:“这就是‘白首所同归’呵!”

“投分寄石友,白首所同归”是从前潘岳赠石崇诗中的句子,谁知竟不幸而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披发左衽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pī fà zuǒ rè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不久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被弟子们强拉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出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用法】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相近词】披发文身、被发左衽

【英文】dresslikeabarbarian

【示例】或披发左衽,奋迅泥潭,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晋·潘岳《西征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入幕之宾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rù mù zhī bīn

【典故】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晋书·郗超传》

【释义】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用法】作宾语;指幕僚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入幕宾

【同韵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艺不压身、有嘴没心、无佛处称尊、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步线行针、面貌一新、家书抵万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大树将军

【年代】古代

【灯谜】幕僚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他拉拢郗超等人。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示例】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遂为入幕之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龙戏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二龙戏珠

【读音】er long xi zhū

【释义】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二龙戏珠的故事】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栖动物,它产生于华夏图腾文化,远古的三皇五帝均以龙作为图腾。珠,即珍珠、夜明珠,龙珠可避水与火,是吉祥的象征,民间喜欢在佳节戓庆典时举办舞龙表演以示庆贺。舞时由一人持彩珠(也叫彩球)与双龙戏舞,称二龙戏珠或双龙戏珠。这一舞龙形式及以后出现的舞龙绘画图案,都是由一个民间故事引申出来的。相传,天池山中有个深潭,有两条青龙在此修炼,它们关心附近百姓的疾苦,时常行风播雨,使百姓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两条龙也备受人们的爱戴。天池潭也是天宫仙女们洗澡的地方,每当月洁风清时,仙女们就到这里洗澡嬉戏。一次,仙女们在池中正洗得尽兴,一个浑身长毛的怪物猛扑过来,对裸身的众仙女进行调戏,她们高呼求救。两条青龙听到呼救声,立即披甲持械奔向天池潭,见是一只熊怪正在撤野,二龙齐心英勇奋战,熊怪战败被擒。众仙女把青龙搭救之事,告诉给了王母娘娘。王母一时善心大发,从宝葫芦里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让它们早日修炼成功。金珠只有一颗,它们谁也不想独吞下去,你让给我,我推给你。推来让去,一颗金珠在二龙之间蹿上跳下,金光闪闪。时间一长,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太白金星视察后,把两条青龙潜心修炼,心地善良,讲义气的品德对玉帝汇报了一遍。玉帝也受感动,便又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于是,它们各呑下一颗金珠,都成了掌管百姓命运的天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