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举案齐眉成语典故20篇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下面,就由开学吧小编给大家分享举案齐眉成语典故,希望各位童鞋喜欢!

浏览

912

作文

150

有关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28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下面是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基本信息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造句

1) 言之有物的反义词有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纸上谈兵。

2) 他只会纸上谈兵,讲得头头是道,干起来却不行。

3) 年轻人,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

4) 尽管这种纸上谈兵的言论看似正确,但那些专业选手往往不是引拍引得那么快。

5) 他以为他可以将计就计靠近敌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攻下阵地,可事实证明他设想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6) 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7) 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8) 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最后失了街庭。

9) 面对千军万马,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让吃败仗。

10) 言之无物的近义词是不着边际华而不实纸上谈兵。

11) 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12) 我认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能纸上谈兵。

13) 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14) 纸上谈兵,太过理想,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15) 我就喜欢坐在下面看着你在台上纸上谈兵的讲些废话。

16) 五离开土地农业而言乡村,实在是一句滑稽的话;离开乡村而言乡村教育,更完全是纸上谈兵。

17) 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8) 没有一流的软件开发移植和系统配置,开展电子商务只是纸上谈兵。

19) 不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振兴科技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20) 由于光纤网卡及光出口的集线器价格非常昂贵,致使整个系统造价上升,所以光纤到桌面现在在国内还基本上只是纸上谈兵。

21) 所谓的“大胆预估”,只不过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而已。

22) 文章的优劣真是差异显著,从头到尾纸上谈兵谁不会。

23) 台电核能厂施工及营运需用海域?围图,是在纸上谈兵和事实相违背,因为台电不是在做游泳池,海域的潮汐是流动,影响所即将是整个貂湾甚及宜兰南方澳。

24) 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25) 你写的这个计划,纯粹是纸上谈兵,和我们学校的实际相距甚远。

26) 这种自认为满腹经纶,却毫无实务经验的人,只能纸上谈兵罢了。

27) 我们应该去何处度假纯粹是个纸上谈兵的问题,因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28) 有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打官腔,念讲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说套话,这些都是弊病,是无能的表现。

29) 摘要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没有懂一线实用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犹如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成语是其中的精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对美的追求。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一:十行俱下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亿力很强。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兴。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当面出了一个题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萧纲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笔来就写。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写成了一篇词句整齐对偶的骄文,擅长文学的梁武帝一看,字的声韵和谐,词藻华丽,不禁赞叹道:“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

东阿王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封号,由此可见梁武帝对萧纲评价之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据说他阅读的能力很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用这样的速度读书,当然能博览群书,写起诗赋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十一岁那年,萧纲被任命为宜惠将军、丹阳尹,开始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因为读的书多,知识广博,因此处理事务有条不紊,颇有见地。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因长兄萧统去世,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宫内,经常和当时著名的文士徐漓、厦肩君等人一起吟诗作赋,过着悠闲的官廷生活。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长期属于深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轻靡绪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词赋格调低下,当时被称为”宫体。”

公元549年,军阀侯景率匆叛军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即位,为梁简文帝。过了两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二:贫贱骄人的故事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魏国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让君主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贫贱的生活吗?”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三:克勤克俭的故事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苦于水患,热切希望加以治理。

尧帝时,鲧[gǔn]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作坝,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下,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职位,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简短的成语典故精选篇四: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千载难逢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千载难逢,释义“载”,午。“逢”遇。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客机会极其难得。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典故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50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来源于生活,大家都听过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杯弓蛇影》典故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

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

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典故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表,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公无私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大公无私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晋平公在位时,任命祁黄羊为晋国大夫。有一天,他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洋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吧,我觉得他最适合当这个官。”晋平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还推荐他?”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适合当这个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适合呢?”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你怎么推荐你儿子呢?”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做法官,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解狐和祁午受到推荐当官后,把事情做得很好,很受大家喜欢。

孔子听说了这两件事,对祁黄羊大加赞赏。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从才能为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敢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启示:

中国有句古话,“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意思是说在为国家推举贤才的时候,不考虑这个人跟自己的亲疏关系,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可以。祁黄羊举荐他的仇人,不是为了向人讨好;安排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营私,真可算品德高尚的人了。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专心致志

Yi Qiu was known as the most famous expert at chess throughout the land.

Once he gave lessons on chess to two men. One of them was netpletely absorbed in

his teaching,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Yi Qiu while the other, who seemed to be

listening, had his mind on something else. In fact, he was having a fancy that a

swan was flying towards him and he had in his hands a bow and an arrow, ready to

shoot. As a result, though he was having the same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man, yet he turned out a much inferior(差的,自卑的) pupil.

If one does not give single-hearted devotion to it, no skills will be

learn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明李贽《续藏书·逊国名臣·文学博士方公》:“拔茅连茹,随汇并进。”

清钱谦益《寿房海客十四韵》:“排格引绳良已甚,拔茅连茹亦奚惭。”

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四章:“若使女子平等就学,岂遂无人?安得以数人稍能深思创作之故,遂拔茅连茹,贵其不辨菽麦之同类而贱其聪慧明敏之女子哉!”茅盾《幻灭》:“铲除封建思想的呼声喊得震天价响,然而亲戚故旧还不是拔茅连茹地登庸了么?”亦省作“拔茅”、“拔茹”。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拔茅之义圮,而负乘之群兴。”

宋王禹偁《留别仲咸》诗之一:“头白忽抛攀桂伴,道消休话拔茅心。”

明李东阳《次韵答方石先生》之二:“拔茅已慰朝端望,附骥方惭榜下名。”

明唐顺之《谢欧阳石江巡抚书》:“惟当宁信明公之激扬,而知其顾盼必能得士,偶因拔茹及此汇征,虽荐人常恐其知。在明公绝不以言于口,而受知思所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典故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

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

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

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

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杯酒释兵权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帝王”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全文共 9511 字

+ 加入清单

帝王有关的成语: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很多成语直接和帝王有关,或者就是某个帝王创造的。我在这篇长文中汇集了从夏桀开始到宋太宗赵光义为止,和25位帝王有关的50个有趣的成语及其典故介绍给大家。这个时间跨度和汉语成语的出现、形成、稳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后汉语成语基本上就没有新产生的了。我的搜集肯定有不少遗漏,请博友们补充,以后修订完善。

一、夏桀

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二、商汤

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三、商纣王

4【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误〕殄不能念成zhēn。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爱屋及乌】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及,达到。乌,乌鸦。

出处:汉. 刘向《说苑·贵法》:“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五、周赧[nǎn]王

6【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责,就是现在的债。

典故: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六、秦始皇

7【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典故:据《史记》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称“焚书”。

第二年,即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10【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注:以下几个和高祖有关的成语皆源于此)

出处: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汉王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项羽漳水一战,击败秦军,便直奔咸阳,却被刘邦的守兵挡住。项羽的叔父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谋士范增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他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让他借敬酒、舞剑的机会,杀死沛公(刘邦)。项伯一看项庄来者不善,拔剑与项庄对舞,使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樊哙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旁,使刘邦转危为安,逃出虎口。

12【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典故: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故:鸿门宴上,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典故:沛公从鸿门宴上出来后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15【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刘邦郑重地向百姓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16【一决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17【分我杯羹】杯:一杯。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18【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这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2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2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典故:高祖赐封同族,但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到了武帝时,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引起诸侯们恐慌:“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

22【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典故:秦末,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杀死了县令,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23【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yì 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八、汉武帝刘彻

24【金屋藏娇】《汉武故事》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

出处: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大致为东汉末年所作。

典故:《汉武故事》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童话: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九、汉中宗刘询

25【故剑情深】比喻对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出处:《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典故:许平君与刘询成婚。后刘询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 朝臣们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十、汉哀帝刘欣

26【断袖之癖】指宠爱男色,同性恋。

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典故:汉哀帝常常与自己宠爱的男宠董贤同卧同坐。曾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偏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十一、汉光武帝刘秀

2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黾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8【安知非仆】怎么就知道这个作天子的人不会是我呢?仆(pú),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比喻人自己说自己前途不可限量。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

典故: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帝听后大笑!

十二、魏武帝曹操

29【望梅止渴】人听说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典故: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0【割发代首】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现在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31【横槊赋诗】槊:类似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十三、蜀汉刘备

32【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33【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高会民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出处:《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处:《三国志·蜀志传》。

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仁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十四、蜀汉后主刘禅

35【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只有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十五、晋武帝司马炎

36【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出处:《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典故: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十六、晋惠帝司马衷

37【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出处:《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十七、晋明帝司马绍

38【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典故:晋明帝年少时,坐在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元帝感到惊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吃惊:“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十八、前秦世祖皇帝苻坚

3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

典故:苻坚即位后想消灭东晋,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

4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典故:淝水之战时,苻坚与苻登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苻登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41【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晋书·谢玄传》。

典故:淝水兵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十九、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42【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

典故: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自己说:“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二十、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43【快刀斩乱麻】

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高洋)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二十一、隋文帝杨坚

44【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水”原指长江。

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二十二、唐高祖李渊

45【雀屏中选】雀屏:画有孔雀的门屏。指得选为女婿。

出处:《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典故: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为标准。李渊竟然两发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

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

46【小鸟依人】依:依恋。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现用于形容女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

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典故: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47【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比喻能人合作。

出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48【一代楷模】指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出处: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典故: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急流勇退。便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高会民

)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二十四、宋太祖赵匡胤

49【黄袍加身】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

出处:《宋史·太祖纪一》。

典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 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 ,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

二十五、宋太宗赵光义

50【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卷六: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典故:宋太宗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由于他坚持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典故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望梅止渴

Among the outstanding figures of Chinese history, famous either for their

intelligence or treachery(背叛,变节), Cao Cao is one of the foremost.

One hot day, he marched out his troops under a burning sun in a mountainous

area. Bewilderingly(令人困惑地) he lost the way. The journey was long and the sun was

scorching. After their fruitless and tiresome march, all voiced their great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leadership of Cao Cao. They bitterly complained of

their great thirst. The antagonism(对抗) of the soldiers was growing fast and they

were on the verge of staging a mutiny(兵变). The subordinate officers were

helpless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Cao Cao, however, in the nick of time cleverly and treacherously gave

orders to his troops to march to the nearby plum trees for a rest and announced

that soldiers would be allowed to eat the juicy sour(酸的) fruit as much as they

desired.

At the thought of the sour fruit the soldiers complaint of great thirst as

well as the antagonistic feeling were quickly forgotten.

Based on the story the later generation formed the proverb "to quench ones

thirst by looking up at plums", to illustrate a case where one takes comfort in

believing that they have already attained that which was expected or

desir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典故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秣陵地方(在今南京一带)哀仲家里种的梨,个儿特大,味道极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当时人称“哀家梨”,名气很大。

所谓“哀梨蒸食”这句成语,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却把它蒸来吃。

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原文是这样的:

“桓南郡(玄)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原文下还有注:

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

桓南郡:即晋朝的桓温,曾任“大司马”、“大将军”等官职,晋明帝时受封为“南郡公”,所以人们称为“桓南郡”。

桓南郡他遇到什么人惹他生了气,往往发怒道:“你得了哀家梨,总该不再蒸来吃了吧!”言下之意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糟蹋好东西,好比得了著名的“哀家梨”,不懂得享用,却把它蒸来吃。

宋·陆游 《齿痛有感》诗:“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典故一:雕虫小技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投鼠忌器有什么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典故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买椟还珠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nted to sell a precious pearl in the state of

Zheng. He made a casket(小箱,棺材) for the pearl out of the wood from a magnolia(木兰)

tree, which he fumigated(熏制) with spices. He studded the casket with pearls and

jade, ornamented it with red gems and decorated it with kingfisher(翠鸟) feathers.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the casket and gave him back the pearl.

Too luxuriant(丰富的,奢华的) decoration usually supersedes(取代) what really

counts. This man from Chu certainly knew how to sell a casket but he was no good

at selling his pearl. And the man of Zheng didnt know which is really

valuable.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九则古代唯美成语典故

全文共 207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古代有许多的唯美的成语典故,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唯美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吧!

一、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二、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三、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四、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五、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六、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七、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八、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九、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