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优秀19篇

浏览

5177

作文

109

王承登难忘长征路上的三条河的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老红军王承登身材并不高大,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种久经沙场的军人所特有的威严、坚毅和果敢。他曾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身上还两度负伤,但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却总是保持着乐观与豁达。

王承登是孤儿,辛酸、苦难是他童年、少年的代名词。自1929年在老家吉安县参加红军后,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在红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王承登迅速成长。他先任通讯员,到长征时,他已是优秀的重机枪射手了。

王承登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三条河流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条河当然是于都河。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从于都踏上长征之途的。王承登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是在傍晚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了于都河。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老百姓心情也很沉重。部队经过时,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煤油灯、火把依依不舍地看到自己的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条河是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惨烈的战争。由于敌人判明了红军的前进方向,便提前部署了优势兵力,并修好了工事,湘江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这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期间,王承登所部常常都要早早起来,隐蔽在山中,以免被敌机发现。部队后来接到任务,拿下江边一座碉堡。这个雕堡周围是开阔地,红军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后来,红军调了一门炮来,对准敌人碉堡平射了一炮,那发炮弹没有爆炸,只是把碉堡穿了一个洞,但敌人已魂飞魄散,很快逃之夭夭了。说到这里,王老不禁笑了,他说,红军战士是看不起胆小鬼的。

红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冲破敌人的湘江防线。但敌人还在后紧追不舍。有一次王承登所在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很快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王承登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王承登也负了伤,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几十年来,王承登一直深深怀念那些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牺牲的战友。

不久,部队就到了乌江。这便是王承登长征记忆中难忘的第三条河。乌江守敌是王家烈部队。乌江不宽,但水深流急。江两岸都有敌人防守,船早被敌人毁了。王承登所部接到命令,在乌江附近砍竹子,每个人扛一根,在江边用打土豪时缴获的布匹扎竹筏架浮桥渡江。但扎好的竹筏一下水就被冲散了。后来,红军选了18名勇士,带着短枪,冒死潜水过江。上岸后,他们藏在敌人碉堡附近的崖洞里,从后面向守敌发起进攻,敌人从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很快被吓得拼命逃窜,红军得以安全渡过乌江。

经过这么多艰苦卓绝的考验,以后王承登他们遇到的困难就显得渺小了。在红军战士这个英雄群体面前,任何凶恶的敌人、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陪衬……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宋志刚同志是江西兴国人,共产党员,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历尽风霜,磨练出了一种刚强、坚毅的性格。40多岁的他经验丰富,遇事能出主意,每当大家伙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只要有老宋在场,就能“逢凶化吉”。

1935年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进入草地。所谓草地,是指川西北草原。历史上一直为四川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连接地段,面积约为1.52万平方公里,海拔约在3500米以上。

他们好不容易筹到一点粮食,每人分到了5斤青稞,把它炒熟装进了干粮袋。

就凭这5斤青稞,要走七八天的草地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宋凭着小时候给地主放牛时挖野菜充饥的经验,寻找能吃的野菜。第二天他发动大家动手摘了一大堆野菜,晒干了又使每人增加了10多斤半干半湿的野菜叶子。

8月下旬的一天,部队开进茫茫大草地,举目一望,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青草浸在紫黑色的泥水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的泽国里,看不到树林和人烟,更找不到人行的道路。

进入草地后,有一天由于行军太累,没留神,脚下一滑,刘先掉进了一个脏水坑里。真糟糕,干粮袋里的炒青稞浸透了脏水,臭味熏人,没法再吃了。刚进草地就没有了干粮,以后可怎么办呢?年轻的刘先看着弄脏的干粮袋,不禁发起愁来。

突然,一个干粮袋从后面套在他的脖子上。他回头一看,正迎着老宋那温暖慈祥的目光。他用手拍着他的肩膀,安慰说: “没关系,你用这个吧。”他拾起臭水浸过的半袋炒青稞,迈着吃力的步子向前走去。刘先望着他那瘦弱的背影,仿佛觉得有一股热浪从心里往上翻滚。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傍晚,队伍露营在一个斜坡上。大家围着篝火,用搪瓷缸子煮一点开水,吃一点青稞充饥。老宋同志把开水缸子端到一边去,背着身子,把臭水浸过的青稞和野菜叶子泡在缸子里,费劲地嚼了半天,艰难地咽下去。

刘先实在看不下去,站起来提着干粮袋对他说: “老宋啊,我不能要你的粮食。”老宋拉着刘先的手,又把干粮袋挂在刘先的脖子上,笑着对刘先说: “小家伙,我年龄比你大,难吃一点我能行。你还年轻,要保住身体,走出草地好北上抗日。”

刘先没顾老宋的再三阻拦,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排长汤平同志,汤平同志建议全排每人给老宋分出一点粮食。老宋再三推让不肯收下,最后党支部决定,硬把分出的粮食装进他的干粮袋里。

以后几天的草地行军中,老宋的身体越来越瘦弱。每到宿营地,别人都吃一点青稞,老宋同志总是悄悄地煮一点野菜吃,野菜不好消化,一直在闹肚子。

越往草地中心走,困难越大。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夜晚的严寒,更使人难以忍受。从江西瑞金出发时,发的一套单军衣早已破烂不堪。晚上宿营,再也找不到烧火的柴火了,战士们只好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寒风吹来,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每一个人都盼望天快亮,快出太阳。

在夜里同志们冻得难受,老宋同志抽着旱烟,讲起江西老家的故事来。他那趣味横生的故事,把大家逗乐了,似乎也驱散了我们身上的寒冷。

长期的劳累和饥饿,再加上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严重的胃溃疡和风湿性关节炎在老宋身上一起发作了。他比进草地前更消瘦了,两腿已经瘫软无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李辉高等几个同志硬从他肩上夺过步枪和手榴弹,让他轻装前进。实在无力行走,就扶着他走。

第六天,天色阴暗,突然下了一场雨夹雪,每个人全身都被雨水浸湿了。中午,又遇到一条宽约一百多米的河流,水深过胸,水流很急,部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手臂挽着手臂,强忍着刺骨的冰冷,趟过了激流。老宋同志被扶过河后,开始发高烧,直打哆嗦,后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了。

同志们轮流背着老宋同志前进,走了十多里路,他有几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发现别人背着他行走,想挣脱下来。他用微弱的嗓音恳求地说: “我是不行了,你们放下我吧,不要因我一个人拖累了大家。”

李辉高同志安慰他说: “老宋,放心吧,只要我们活着,就一定要把你背出草地。”老宋脸色苍白,嘴唇抽搐了几下,想说什么,但由于身体太虚弱了,又昏迷过去。当时,部队根本找不到一点药品,生了病只有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去战胜。

就这样,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坚持背着老宋走,有几次差一点陷进泥潭里去,经大家帮助,又拉出来继续前进。几经周折,终于坚持到了宿营地。

刘先永远也不会忘记草地那个寒冷的夜晚,老宋同志突然急促地喘息起来,他们立即围拢在他的身边,他已面无血色,两眼深陷,断断续续地说: “我不行了……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我们一定能胜利地走出草地,我们党一定会胜利,中国的革命一定能成功……我已经看不到全国胜利的那一天了,有可能的话,写封信告诉我的家人,就说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老宋同志垂下冰冷的双手,停止了呼吸。

刘先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同志们站在旁边也泣不成声。在掩埋烈士的遗体时,刘先突然发现老宋同志干粮袋里的青稞没有吃,还是那么多。原来他知道自己不能走出草地,只吞咽了一点野菜充饥,把青稞节省下来留给了大家,是饥饿和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啊!

像他这样刚强的红军战士,怎能不使后来这些活着的人们永远地敬佩他呢!

像他这样为中国革命无私无畏奋勇献身的红军战士,怎能不使这些活着的人们在心里永远地怀念他呢!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上小学时,我在课本上就读到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等许多故事,还有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文中对长征的论述,有些课文还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从此,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和打倒反动派,不怕艰难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就深深铭记在心中。那时,国民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山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极为非常艰苦,常常吃粮咽菜,穿戴破旧不堪,写字没有纸和笔,只能用石板、石笔代替。在这种环境下,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向红军学习,战胜困难,学好知识,将来才能当好革命接班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红军精神,走红军道路,长大要当红军那样的人”逐渐成为我的理想信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里老人看到许多烈士家庭,都知道战争的残酷,当兵打仗必然有牺牲,不愿意让孩子去当兵。1970年,国际形势紧张,准备打仗气氛浓厚,我正好到了应征年龄,为了保家卫国,埂是说服了父母亲,毅然带头报名参军。就在入伍的同一天,我入了党,实现了当兵、入党的梦想。

红军是解放军的前身,当上光荣的解放军,就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弘扬红军长征的精神,成为一名好兵。因此,在部队里,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新兵训练结束后,我首先下到最苦最累的炊事班,当起了“火头兵”,除做饭外,还争着喂猪、种菜,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劲。在野营拉练途中,我抢着背锅和炊具,每到一地,与炊事战友们支起锅就做饭,为连队做好生活保障,被部队树为毛主席著作标兵。之后,无论是教育训练,还是到农场生产,特别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我都以红军为榜样,不怕苦累,不畏困难,积极走在前面。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被提为军官,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1996年,我调到县公安局担任副局长后,曾分管过政工、法制、信访、巡警、国保、内保、消防、交警、纪检、监察、督察和下乡包村等项工作。公安工作繁忙人所共知,遇到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和突发性任务,经常昼夜连轴转,“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一直以老红军为榜样,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是我始终奉行的政治立场。多年来,我始终对党怀着深厚感情,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红军长征精神,不忘入党时的誓言,尤其在历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斗争中,我都坚守“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地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从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念。

2012年退休以来,虽然组织上没有安排工作任务,但我没有歇脚松劲,自我加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克服年龄大、身体多病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公安宣传报道工作,写出了大量正能量稿件,为公安事业和社会继续奉献“余热”。今年7月19日,我县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觉得在抗洪救灾中不能掉队缺席,于是在灾后一个多月里,我一上张村、汪里、二去小作、辛庄、三进贵泉、三台头等灾区采访,每天加班加点写稿、发稿,在全国各级媒体刊发抗洪救灾正能量原创件稿件200多篇次,及时报道了公安民警和社会团体抗洪救灾的情况,宣扬了一批抗洪先进典型。同时,通过及时真实的报道,刹住了网络谣言风,保障了抗洪救灾、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我已到花甲之年,今后还要继续弘扬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将爱党为民、艰苦奋斗作为永恒的信仰,不忘初心,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多尽些义务,以实际行动书写人生晚年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四川的小伙子贺大彬,在长征时担任团部通讯员,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几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让大家开怀。

部队到了成都西边的卢山县城边,横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河,桥被敌人拆掉了,部队前进受到了阻拦。周围的野草、树皮都被战士们吃光了,贺大彬饿得头晕目眩。就在一个山坡上,他发现了一个蜂窝,想也没想,上去就想抓一把蜂蜜吃,蜂蜜还没吃到,倒是成群的蜜蜂朝他飞来,结果满脸被蜜蜂蜇得都是包,眼睛肿得都睁不开。贺大彬只好气急败坏地往队伍中跑。回去战友们见了他,先吃了一惊,接着大笑起来,有人开玩笑说:“你吃什么好吃的了,一会儿不见就吃得这么胖?”

部队一休息就漫山遍野找吃的东西,经常组织人去山林里找野牛。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抓到两头野牛,用绳子捆好,交给贺大彬看管。野牛力气大,使劲挣扎,好几次都把贺大彬拽倒在地,终于,其中一头趁贺大彬不注意,挣断绳子跑了。没有人责怪贺大彬,大家把剩下的一头杀掉煮了吃,一人分到二两牛肉和一小块牛皮。路上饿了就把牛皮拿出来嚼一嚼,一连两三天,把那块小牛皮嚼得像棉花套一样,才吃到肚里去。

长征途中,战斗经常发生。一次,他们在一个村子附近突然和敌人遭遇,考虑到自己人数太少,只好撤退,敌人紧追不舍。贺大彬和五个战友被困在一个山坡上,脱不了身。敌人喊话要他们投降,他们就趁机设了一计。两个战士原地瞄准敌人,准备好手榴弹,其他四个人放下枪一齐举手喊:“我们投降。”敌人一个连长带着一个班上来了,他们埋伏的两个同志一排枪结束了敌方连长,两颗手榴弹炸死3个敌人。

但到了天黑,敌人还是不退。他们就又设了一计:贺大彬在山头假装团长,另一个战士装营长,还有一个假装通讯员,另外三个战士散开监视敌人。

山上“团长”大声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通讯员”也大声反问:“你们是哪个部分?”

“团长”回答:“我们是红二团。”

“通讯员”马上报告:“前方发现敌情。”

于是“团长”命令,“一营从右边包围,二营一个连向左包围,四连从正面冲下去。”他们几个战士随即猛烈开火,把枪管都打红了,敌人一时搞不清情况,不敢进攻,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被吓跑了。

敌人跑了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头上的汗也流个不停。幸亏贺大彬当时很镇静,如果演砸了,六个战士将全部命丧黄泉。回去,大家都知道了贺大彬的光荣事件,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名字:“贺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贺捷生与父亲贺龙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贺捷生:大家一想到贺龙这个名字,就和菜刀联系起来了,觉得他一定是很凶猛,很不讲道理,拿着菜刀就把人杀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白族自治乡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那时非常贫困。我的爷爷他生下来就是小儿麻痹,他种地有困难,靠编织、修理农具,给有钱人家做衣服生活,很穷困。我的家乡有一些风俗大家可能也不是太了解,那个地方男孩子要早成家立业,所以我父亲13岁就结婚了,结婚了不管你是大人孩子,只要你有老婆了,那你就必须是这个家的家长,要负起养活家人的重任。这样我父亲13岁就离开了他的亲娘,出外帮助亲戚运盐。当时我们家乡是没有盐的,都要到四川去运,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都是很小的山路,为了防身,父亲和运盐的乡亲们身上都要带着一把刀。

那一年因为气侯的原因,盐化得很厉害,损失很大。那个时候,盐税又很重。父亲他们运盐走到一个叫芭茅溪的地方,这个地方从军事角度来说,是一夫把关,万夫莫过,很险要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盐卡,叫他们交税。父亲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交了,也凑不起这个盐税。官兵让他们把衣服脱了,用皮鞭狠抽他们一顿,还威胁说过三天要到家里收税。几个青年回家后,组织起来去反对盐税,这有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说。

1935年11月1日,贺捷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然而因为战乱出生不足20天的贺捷生便要岁部队进行长征。因此她也成为了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当到陕北时,1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严重营养不良,后来林伯渠,花钱买了一只奶羊送给蹇先任,才让贺捷生的营养稍微有点跟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当时因为父母都有国家大事要做,于是将贺捷生送回老家。在湘西的山区,贫穷而潮湿,再加上逃荒避难,让贺捷生童年渗透了苦寒。再加上贺捷生先天就不足,后天又得不到良好的调养,她小小的身体,一直都没能好好的发育。

一直到1950年,贺龙和蹇先任才把贺捷生从湘西找回来,当时贺捷生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瘸着双腿的15岁少女了。

经过贺龙的栽培,贺捷生在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教书,在那里工作了5年。

贺捷生文革经历

而在文革时期,因为贺龙被迫害,致使贺捷生也难逃厄运,被关押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罚苦役劳改。原本就柔弱的贺捷生,在这里受尽了磨难,身体也慢慢跨了。不仅如此,贺捷生因白细胞锐减,全身长了大大小小的瘤子。

在贺龙死后,贺捷生的丈夫也因为受其牵连而被破坏致死,然而即便如此,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父亲是忠于党的。

贺捷生早年艰难的经历并没有让其失去活下去的欲望,文革结束后,她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重头开始,如今已是我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同时也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小书橱里一直静悄悄地躺着一本《红军长征故事》。它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一见这书名就想过:这些老掉牙的故事肯定没有我喜欢的童话故事有意思……所以,我一直不愿意碰它。

在妈妈一次次的“软磨硬泡”下,我终于一篇一篇地往下读,最平淡最朴实的语言简单直白地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字里行间、点点滴滴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

战地英雄故事中,贺子珍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与机枪扫射下,不顾生命危险从安全的隐蔽处冲出掩护伤员,头部、上身、四肢被17块弹片击中。由于没有麻醉药,医生在给她做手术时,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一袋干粮故事中,13岁的小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因照顾伤员自己的干粮袋被河水冲走。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没告诉战友,拔了许多野菜将挎包塞得鼓鼓的装作干粮。后来她的身体不行了,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争着分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家的温暖……

现在的我无法体会红军战士当年真实的生活,我只有努力地想象着红军战士:穿着单衣草鞋爬雪山;啃着野菜树皮过草地;面对死亡他们无畏无惧;面对艰险他们一往无前;面对困难他们坚毅忍耐;面对战友、同志和亲人他们又体贴关爱、无私奉献……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855 字

+ 加入清单

1924年6月,王新兰(原名王心兰),出生在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她的父亲王天保是前清贡生,十分有文化。父亲看重读书,也教王新兰姐妹读书,王新兰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说:“耕,养命;读,达理。二者废一不可。”

王新兰从小就向往革命。她有个叔叔叫王维舟,很早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受叔叔的影响,王新兰的几个哥哥姐姐都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革命失败后,王维舟回到故乡,但仍然从事地下工作。他的家里经常被作为召开秘密会议的场所。小心兰那时才六岁。

她见家里总是有很多人,一来了就关起门来,还不让听,就觉得很奇怪。后来问了哥哥姐姐,大家嫌她小,都不告诉她。小心兰十分不服气。

但王心兰人小志不小,她曾经好几次帮叔叔送秘密信件,都成功了呢。

因为心兰人小,不容易被敌人注意,所以,有时候家人就让她去送信。心兰送了几次,都顺利送到了。家里人放了心,都称赞她是革命的好帮手。那个时候,王心兰就对革命充满着向往,她希望可以像叔叔和哥哥姐姐那样,参加秘密会议。

1933年,叔叔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成红军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由于形势紧张,部队决定进行转移。心兰的姐姐王心国已经参加了红军,要随部队转移。当时九岁的心兰不舍得姐姐,坚持要跟着她参加红军。

哥哥姐姐都劝她留下,母亲也舍不得小女儿,但心兰铁了心,就要参加红军。

“你参加红军能干什么?”母亲问。

“我能唱歌跳舞,会画画,还会写字。我还能送信呢!”

王心兰找队伍上的人要求当红军,但红军看她太小,不同意。她又到另一个征兵点去问,还是不行。于是,王心兰闷闷不乐。天天愁眉苦脸的。

王心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心兰领到了红四军政治部,找到了徐立清主任。徐主任打量着心兰,见她剪着短发,一身小旗袍,红扑扑的脸蛋,小小的个头,还没有枪高呢,就笑着拒绝了。

心兰一下子哭起来,姐姐可舍不得了。赶紧给她说情。

徐立清想了想,说:“好吧!收下你了!”心兰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久,红军开始长征,王新兰在宣传队,带着快板、笛子边走边宣传动员。山路崎岖(qíqū)难走,宣传队的同志们又都年轻,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有时一天要抬几百个伤员。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chān)着轻伤员走。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宣传队员们就在寒风飞雪中把宣传棚搭好,等着大部队到来好给战士们鼓劲。大部队来了,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上山的红军,一遍遍说着她早已经背得烂熟的顺口溜儿。

……

在宣传队员们清脆的歌声里,一队队红军走过去了,向山顶艰难地行进。看到王新兰这样小的孩子站在风口上宣传鼓劲儿,红军战士们都很感动,更加用力地向上爬。一个师过去了,又一个师过去了……宣传队员们都快冻僵了。

这时,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队走过来,爱怜地摸着王新兰的头说:“部队快过完了,你们宣传队快些走,这里不能呆太久。”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跟着几个队员上山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雪山顶,她气喘吁吁地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在她身后,还有好多战士没上来呢。她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过了大雪山,部队到达了懋功,在这里,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了。

十万大军终于聚在一起,同志们相互倾诉、相互慰问,到处都热气腾腾的,队伍中充满了歌声和笑声。那些日子,王新兰每天都有演出,唱歌、跳舞、吹口琴。她高兴了好多天,虽然很累,但干劲十足!

部队在懋功驻扎了好多天,直到1935年8月上旬,红军两大主力统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时,才有开始行军的迹象。王新兰所在的部队编入了右路军,要过草地了。

草地茫茫无边,看上去挺美的:天蓝蓝的,云白白的,草绿绿的,可是,那里的天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是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有时还会下像核桃那么大的冰雹。谁也不知道走进草地会遇见什么。

王新兰背着一条毯子,一双草鞋,一根横笛,拄着一根小木棍,踩着前边同志的脚印,一步一步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

早就没有吃的了,队员们一停下来就四处找野菜,在脸盆里倒上一点点青稞麦煮着吃。到后来,野菜也找不到了,就吃草根,后来,连草根也没处找了。队员们饿得头发晕,一步一摇晃,两眼直冒金星。最难的是宿营,王新兰后来回忆:“都是水,一块干地儿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背包,里头有双草鞋,或者还有一个床单什么的?就把它垫在屁股下面坐着,大家背靠背坐着,晚上冷啊,冷得要命。”

就这样,经过七、八天的拼搏,王新兰她们走出了草地,来到了毛儿盖地区的班佑。

部队越往前走,掉队的越多。宣传队走在后面,一路不知掩埋了多少同伴。新兰也记不清自己采了多少鲜花,献在一个个战士的身边。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无数大哥哥大姐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在生命最后的光彩。

也是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与敌兵相互扭打在一起,到处是鲜血,到处在燃烧,到处是死人,那些昨天还在讲笑话、说故事的红军战士,一眨眼就血肉模糊了……红四方面军与敌人相遇,在百丈地区打起了仗。新兰和宣传队员们紧张地抢救伤员。新兰和另一个宣传队员发现一个伤员,他的头部和胸部受了重伤,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眼睛直直的看着新兰,好像要和她说话。新兰趴在他嘴边听了半天,只听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想活着……再听一听……你唱的《打刘湘》……”新兰扶着他的头哭着说:“大哥哥,你一定要活着,我给你唱一千遍一万遍《打刘湘》……”伤员好像听见了新兰的话,笑了笑,然后闭上了眼,新兰哭喊,但是他再没睁开眼。

冬天到来了,营地下起了大雪。天上大块大块的乌云,像瓦片一样,堆在一起。漫天飞舞的雪花,看起来像要把天地间的空间填满似的,地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被子,天地都连在一起了,白茫茫的一片。

寒冷更增添了部队的困难,有些战士伤还没好,又饿又冷,就冻死在雪地里了。

新兰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就在这时,敌人又发动了进攻,红军不得不再次转移,又一次翻越了大雪山。

部队到了甘肃以后,跟红二红六军团又会合了。战士们异常兴奋,敲锣打鼓地在寒风中列队欢迎战友们的到来。再一次相见让战士们热泪盈眶,新兰也高高兴兴地四处演出,慰问战友。她想,这一次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了。

在中央领导的劝说下,红四方面军终于决定北上抗日了。一听说要北上抗日,新兰欢欢喜喜地随着部队,第三次走进了草地。

根据史料研究,王新兰是徒步走完长征的最小的女红军,长征结束时,她差3个月不到12岁。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3.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的夹金山。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已经有很多同志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孩儿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女孩儿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女孩儿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英勇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

很多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那一年,她15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过程,在枪林弹雨中激发出无数的精神,让人铭记。我大小的时候,接受了革命教育,通过老师和课本,我晓得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也初初地感知一点红军的英勇和战争的悲壮。长大后,经历了读书考试、基层工作,很少接触革命战争年代的史实,也很少人谈及。只有不经意的网上浏览,或有长征的讯息跃入眼帘,也激化脑海。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八十多年前,几万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呀?又有着怎样坚韧的意志呢?

带着求知和探究的心,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长征的纪实文章,逐渐地,我了解和加深了认识,被英勇的红军大无畏精神所感染,回想当下,革命战争年代奠定的根基,不禁感怀英烈的精神永存。长征所显现的“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尤其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时刻,面临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我们怎么做?是瞻前顾后、止步不前?还是迎着困难,锐意进取?是不是要继承长征精神,越是艰苦越向前呢?不言而喻,我们当秉承长征精神,勇往直前,度过难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再继而在建国一百年现实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攸关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故事摄人心作文900字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一支乐曲,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一首诗词,细细品读,才能感悟其中的意境;一段历史,细细冥思,才能悟得里面的精髓。

每当开学的时候,老师都会放《开学第一课》给大家看,让大家对新的学期抱有全新的奋斗目标,能够快乐的成长。2017年热播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长征精神。我们看了整整两节课。每次看到触动心弦的片段。我都会暗自流泪。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个穿着整齐军装的高龄老红军,他们一一诉说着他们的长征故事。虽说他们的年龄已经很大,但是看他们精神抖擞的走上讲台的气势,一点也不比当年差。他们为了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当他们亲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五角星上,五角星带着他们的名字飘荡在空中,融入我们的心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的荣光,无比的幸福和骄傲。每位老红军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记得。有一位老人讲到他年轻时,他跟着大部队去打仗,一路上就穿着草鞋,甚至有的时候还赤着脚,他的脚被地上的石子顶破了,但他没有放弃前进。有一次他们经过黄河时遭到敌人的埋伏,他随着他的包袱一起掉入河里,在湍急的河里,他一直在寻找他认为比他生命还重要的两节干电池,当他摸到黄金和大米时,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直到找回干电池,他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可见,在当时,条件是何等艰苦,资源是何等的匮乏。

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因为她是参军年龄最小的人,她一出生就参与了长征,他父亲把她带在身边,每当她哭泣时,大家都会很高兴地说:“太好了,这孩子还活着。”但与此同时,士兵们也担心队伍因她的哭声而暴露。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次贺龙的部队遭到袭击,他们父女被迫分开,庆幸的是一个军医救了这个婴儿,从此贺龙就决定把它揣在自己怀里,这样就不会把她弄丢了。后来,在一次大战中,贺龙骑着马冲向敌人,脑子里全是杀敌之类的,早已忘记了自己还有个女儿,就这样再次把女儿给弄丢了,等到战争结束后,贺龙才发现女儿不见了,顿时脸色苍白,心急如焚,他们到处寻找,终于在一个草丛里发现了她,贺龙曾说过:“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能保护,又如何去保卫祖国。”

这一个个感人的长征故事被老红军们述说着,而我,早已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总听说长征的伟大,但不知道具体的事迹。今天查阅资料,才觉得长征的艰难。

当时因为好长时间没吃东西,红军战士吃锅盔,它是干的,一喝水就在肚子里撑起来。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没有吃喝,又是寒冷,又是高原,一下子吃了许多,当时就有九个红军战士撑死了。想想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没东西吃时常吃煮皮带,有时甚至连煮皮带都吃不上。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花费每一分钱。

红军在长征中有百分之九十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和当地反动势力勾结,不准给红军带路,企图置红军死地。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这些看似简单的信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工作量啊!我们现在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大骂出口,和红军比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应该珍惜这份宁静。不要斤斤计较,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在网上阅读了《红军长征故事》这本书,那雪山上的身影,那草地上的篝火,那鼓动员的竹板声……很多很多的故事,都出现在眼前。我从书本里读懂了长征精神。

过雪山时,有一位军需处长,为了大家能多一个人穿得暖一些,自己穿着薄薄的衣服,最后被冻僵了,在雪地里,就像一尊塑像,他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过草地时,有一位老班长,为了战士们能吃上鱼,想方设法弄了一个鱼钩,钓了几条少得不能再少的鱼,做成鱼汤给战士们吃,最后自己躲在背地里吃战士们吃剩下来的鱼骨头,他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长征路上,有一个小战士掉队了,陈赓让他骑马并要给他吃的,他说不累,吃得还多着呢,等他停止呼吸的时候,陈庚才知道他一直在撒谎,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像鼓一样震撼着我的心灵。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点什么才对呀。

长征是一部史书,是一部指引人走向正确道路的伟大史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书,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金色的一页。长征精神永远伴随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无名战士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令从大别山长征转战淮河发源地桐柏山,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是二十露头的青少年将军,刘华清是政治部组织科长,16岁,王诚汉是副连长,15岁,共产国际称这是世界上参加万里长征的最年轻的童子军。

红二十五军战士都是平均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有的是父亲牺牲或转战外地,有的是母亲被杀,大都是老红军的后代,却有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力。

这些长征红军将士从大别山日夜兼程杀过平汉铁路,麦苗露土立冬季节,夜宿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月河老街屋檐下,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少年红军们在屋檐下枕枪搂炮打盹休息,当地老乡怕霜寒冻着红军,他们腾床加铺,千劝万请红军进屋休息,红军将土婉言谢绝。

第二天凌晨,长征红军不忍惊动乡亲们入睡,悄然整装出发。少年红军们蒙着霜汁的帽子上、草鞋里沾的野草籽,掉落在屋檐下的泥土里,来年春天破土发芽,抱着老乡屋檐下的柱子,攀着土墙,只几个月功夫,就一丛丛青丝丝绿盈盈爬起丈把高,五月喜俏俏开花,热闹闹蜂飞蝶舞直开到重阳节,细密密精致致的绿叶里,捧出千朵万朵鲜艳艳五角星的小红花。这些小红花支愣愣的坚挺花托上粗下细,状如千把万把朝天吹奏凯歌的冲锋号。

乡亲们看了无不惊喜,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鲜艳的小红花!嫂子、大娘、老爷子们指点相告,哎呀呀,这多象上年在俺们屋外露宿红军娃娃们帽子上的红五星哦!于是,在淮河源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都称为红军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征小故事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赵德仁过草吃掉朱德皮带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板寸、衬衣、皮鞋,86岁高龄的赵德仁把牛皮腰带扎得老高。

1935年,红军来到苍溪之前,赵德仁原本是要逃荒到嘉陵江西岸的。当时谣言四起,人心大乱。“毛泽东牙齿有巴掌宽,吃人如同吃面条”“张国焘坐在轿子里,舌头从轿顶伸出来去吃人”“把小娃儿身上凿七个洞,用管子吸血”……类似的说法漫天传播。

“不管穷人富人都往西岸跑,我也怕得要命,跟着跑。”逃难路上,赵德仁碰上了红军的宣传员。

宣传员对赵德仁说:“我们是打富救贫的。”于是,他将信将疑地留了下来。“我观察了一段时间,确实没有看到吃人的红军,就参了军。”他回忆说。

参军不久,赵德仁被调到徐向前身边当警卫员。15岁的他浓眉大眼,很是帅气。战友们叫他“大姑娘”,徐向前称他“小鬼”。

在嘉陵江畔,红四方面军长征渡江前,赵德仁跟随徐向前勘查地形、选择渡口,“走了很多山路”。

渡江作战,徐向前在嘉陵江东岸的一个山洞里待了整整两夜。“山洞里不能咳嗽,也不敢露火光,他在洞里走来走去,一支烟分两次抽完。”

爱抽烟,是徐向前留给赵德仁最深的印象。“徐向前的烟都是我们班长给发的!”赵德仁回忆说,那些烟纸是从“白区”搞来的,由警卫班长保管,平时徐向前三四天抽一包,“不过,打仗那天晚上,他抽了两包”。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此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小镇上召开了扩大会议。赵德仁所在的警卫连,负责外围警戒。

“他们好像吵得很厉害,还有人拍桌子。”赵德仁偷偷往里面瞅了一眼,“张国焘蹦得八丈高。”

赵老的用词显然有些夸张。多少年后他才从历史书中知道,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以多数票否决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决定北上。也就是这次会议后,赵德仁跟随张国焘、朱德率领的左路军,向阿坝开进。

“但后来张国焘还是南下了,唉!”赵德仁回忆起了南下的日子。

过雪山时,赵德仁得了痢疾,泻得无力走路。风一吹,鸡蛋大的石头往下打,他顾不了那么多,在路边坐了下来。指导员上来就重重地打了他两巴掌:“赵德仁,你不要命了!”

清醒了些的赵德仁又踉踉跄跄地跟着队伍往前走了。翻岷山时,他又掉队了。“到处都是冻死的人:有的枪靠在肩上,有的抱在一起,有的嘴里还有半块干粮……我想爬起来,可一起身又跌倒了。但我不想死,我相信我能活下去。”赵德仁说。

草地行军,赵德仁成了朱德的警卫员。“我们13名警卫员,走出草地后只剩下3个!”

“那个时候只知道饿!”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半袋牛肉干,过草地时却不见了,赵德仁急得哭了。朱德走了过来:“小鬼,哭啥子?”弄清情况后,朱德说:“莫哭莫哭,都是自己人吃了。今后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把你带出草地了。”

一天清晨醒来,朱德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腰带,问赵德仁:“小鬼,我的腰带呢?”

“我不敢开腔,只是低着头。”朱德的牛皮腰带,头天晚上被赵德仁偷来跟几个警卫员一起吃掉了。“味道还不错,烧起来有点香。只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朱德很快知道了真相。他没说话,只是从地上拣起一条草绳,往腰上一系,准备出发。”赵德仁回忆说,他赶紧把马牵了过去,朱德一摆手,“不骑了”。

赵德仁以为朱德为腰带的事生气了,吓得直哆嗦。朱德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拍拍赵德仁的肩说:“给后面的伤病员骑吧。”

“以后的草地行军,朱总司令再也没骑过马。”赵德仁黯然神伤,眼角皱纹里溢满了混浊的泪水,“没过多久,他就把他那匹跛马杀了,几十人吃了7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训斥林彪的故事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忽进忽退,牵着蒋介石的鼻子四处兜圈子,弄得蒋军晕头转向。但同时,在红军队伍中也有不少官兵想不通。红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打仗不多,走路不少,因此,不满和牢骚开始出现。这种不满情绪,基层官兵有之,高级干部也有之。其中,林彪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红军渡过金沙江到达会理后,林彪突然在军团部当众给彭德怀打电话:“现在的领导不行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在场的聂荣臻当即严肃地批评了林彪:“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如果你擅自下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令给部队不执行。”

但林彪听不进劝告,起草了一封给三人军事小组(即王家祥、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信,要求毛、周、朱下台。他在信中直截了当地说:“毛、周、朱领导会失败,你下台吧!”

他要聂荣臻在信上签字,被聂拒绝:“革命到了这样紧急的关头,你不要毛主席来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参加了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先不讲别的,仅就这一点,你也是违反纪律的。况且你跟毛主席最久,是毛主席一手把你提拔起来的。”尽管这封信遭多方反对,但林彪还是设法递了上去。

广大红军将士的苦,毛泽东是知道的。其实,毛泽东比一般官兵更加辛苦劳累,他不仅要同全军指战员一起艰苦跋涉,还要费尽心机运筹帷幄,将红军带出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之中。此外,还要忍受妻伤子别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亲手提拔的林彪居然要唱对台戏,甚至要威胁自己的指挥权,这使毛泽东极为难过和恼怒。史称的中共会理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1935年5月12日,军委纵队到达四川会理城脚的铁场,中央决定立即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档案馆仍保留一份通知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林彪、聂荣臻“于今午14时到铁场”参加会议的通知。

洛甫(张闻天)在会上作了有关形势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敌情仍十分严重,一定要坚持和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周恩来、朱德、王家祥、洛甫、彭德怀等人在会上对林彪提出了批评。

彭德怀说:“遵义会议才改变了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很不妥当的,特别出提出让我来干,更是要不得的。”

毛泽东对林彪的批评更是严厉:“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在这个时期,直接跟敌人硬拼是不行的。绕点圈子,多走点路,这是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会议决定要维护遵义会议的决议,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并要林彪认识自己的错误。会理风波平息了,毛泽东在全军全党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但是,林彪本人并不服气,思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尽管表面上低头认输,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包括辽沈战役初期,林彪还与毛泽东对着干。直到最后妄图篡党夺权,自取灭亡。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

全文共 280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张国焘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这时,胡宗南1军部队正在机声隆隆中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向西兰大道推进,已经过了咸阳。

朱德见张国焘的态度,很忧虑,感觉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张国焘又要搞分裂。这怎么行呢?

他来到张国焘的住处。张国焘见他进来,厌恶地瞪了他一眼。

朱德说:“国焘同志,你的意见还是西去吗?”

张国焘说:“我是主官,我要为全军负责。”

朱德说:“难道我们就不为四方面军考虑吗?”

“我就是考虑你为一方面军考虑过多嘛。”

“你这是什么话!像一个共产党人说的话吗?”

“这是事实!”

朱德说:“西进的意见是孤军深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你对黄河以西的情况并不熟悉,对青海并不熟悉。你说翻越祁连山到甘肃西部,这都是想当然。青海的‘三马’比宁夏的‘二马’还反动,战斗力还要强。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部队在回民区域长途跋涉,人吃马喂怎么解决?你考虑过吗?”

张国焘瞅了朱德一眼,扭过脸不说话。

朱德继续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来电的指示,二方面军从西和、武都东进,去拖住胡宗南、朱绍良,使胡、朱不能西进;四方面军要占领隆德、静宁、会宁,控制西安至兰州的大道,与固原的一方面军靠近,阻止胡宗南、朱绍良西进,实现3大主力会师。”

张国焘不满意地瞥了朱德一眼,心想,我刚刚派人杀了你的战马,你就不害怕吗?

陈昌浩在会前就与朱德、刘伯承谈过了,几个人都觉得这次无论如何要与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不能再分裂了,再不能发生松潘战役前的情况了。一、四方面军闹分裂受损失的是革命事业。

西北局开会时,陈昌浩第一次与张国焘唱了反调,主张北上静会地区,会合一方面军,北上抗日,与敌人决战。

陈昌浩是四方面军的二号人物。他体格魁梧,浓眉大眼,仪表堂堂,作为政治干部指挥作战十分勇敢剽悍。在川陕根据地时,有一次他凌晨上山头查哨,他不知道山头已经被敌人占领,一线部队没有报告。他带着警卫员上到山头,就被敌人按倒了。他块大力不亏,黑暗中翻身拔出手枪打倒几个敌人,飞身跳下山头。

这座山,现在被当地政府命名为“红军山”。

张国焘见陈昌浩都反对他,气急败坏,说:“昌浩呀昌浩,你都反对我呀,我这个总政委不干了。”说着,张国焘作战方案也不做了,气呼呼地离开了会场。

大家面面相觑,朱德打破沉默,对陈昌浩说:“他不干,我们干吧,中央的部署不能耽误。胡宗南不等我们啊。”

陈昌浩说:“这次再不能分开了,一定要与党中央会合,按多数同志的意见办。”

陈昌浩和朱德领着参谋们做方案,首先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3人的名义向中央报告,中央领导的顺序是林育英、毛泽东、张闻天等,报告说:“决定四方面军全部向定西、会宁、静宁线活动,以会合一方面军夹击与迎击胡宗南部为目的。”

第二电以“朱张”的名义下达各部队,下令红四方面军准备执行中革军委的抢占陕甘大道的战役计划:“静宁、会宁战役是消灭胡宗南,争取一、四方面军会师的重要关键,望即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热烈的战斗动员”,“大大发扬阶级友爱,保障一、四方面军亲密的兄弟团结”。

第三电是朱德个人给“毛周彭”的密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与中央领导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电报说:“张于本日已北进,我明日率总部行动。每晚请通知敌情一次,并切实联络。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

不料,电报稿送到电台,电台已经接到张国焘的命令,各部队电台不得接受朱德的电令,凡未经张国焘签署的电稿一律不准拍发。

朱德知道后很着急,对傅钟说,你是四方面军的,又是西北局的组织部长,你出面吧,给他们讲讲组织原则。

傅钟立即就去找电台同志。

电台同志也感到问题严重,气氛很紧张。

张国焘临走时安排了人“看住”电台。

大家都怕张国焘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

傅钟先表扬了电台的工作,然后说:“有人反对北上的决议,总司令不赞成,要向中央报告,要召集人继续讨论,这是关系红军前途的大事。下级要服从上级,你们说总司令的电报要不要发出?”

电台台长王子刚站起来说:“给总司令发报!”

3份电报发出时已经是22日凌晨了。

张国焘气呼呼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他一个人在油灯下琢磨,我若执行静会战役计划,势必与一方面军会合,会合就是要交出兵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那时一切都完了。第一步夺了我的兵权,第二步就要给我清算另立中央的错误,开除党籍,军法从事。不行,不行。

他没有料到的是连他一直重用栽培的陈昌浩都反对他,真是没想到。不行,要找他谈谈。他不能带头反对我呀,影响太大!

他深夜3点到陈昌浩房间找陈昌浩说,你无权改变我的决定,你与朱德命令四方面军北上是错误的。毛泽东、周恩来让四方面军单独对付胡宗南是要消耗四方面军。今天的革命形势应当保存四方面军,会合的话,那就一切都完了,要开除我们的党籍、军法从事。说着说着,他竟哭了起来。

陈昌浩说:“谁有权决定,要看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你不北上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与中央会合,会合后就有办法了,分裂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我们是党员,有错误要向中央承认,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有用的。”

张国焘一听陈昌浩的口气,愣住了。

他一甩门出来了。

陈昌浩的反对,更使他感到自己的分裂行动的严重后果。

20日夜间,张国焘从陈昌浩房间出来,他的恐惧感更加强烈。

他考虑必须像反对松潘作战计划一样,坚决反对静会作战计划,北上就是他的末路,就是他的破产。他为自己在理番县卓木碉的分裂行为后怕。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觉得现在渡过黄河很容易,不需要同胡宗南的部队决战。所以,他要从根本上推翻会议决议,要四方面军部队坚决“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到甘肃北部保存实力。

他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

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大家听后很愕然。

然后,他指着地图说,陕甘北地区地瘠民贫,不便大部队解决军粮问题,如果转移到河西兰州以北地带,情形会好得多。各部队要停止北上,回头西进!以程世才、李先念30军一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为立脚点;以孙玉清、陈海松9军在黄河渡口附近活动,吸引和牵制青海的马步芳敌;而后,再加董振堂、黄超5军一个军再渡河北进。同时,部队立即开始调动。

陈昌浩连夜赶来后,见漳县“前指”都同意张国焘的意见,也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征故事作文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吗?它是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由江西的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19日达到陕西吴起镇的路程。

这段长征路是多么艰苦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就在这个月,红军渡过了长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了,这次战斗,为了保护领导战士们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战后,湘江上漂起了许多红军的尸体,湘江也被血染红了,真令人伤心,1月,红一方面军做了竹排,准备强渡乌江,最后,倔强的乌江也屈服在了红军之下。突破了重要关卡娄山关的红军,又假装成了战败的敌人,智取了遵义城,还用智慧四渡赤水,战胜敌人,红军战士渡过了金沙河,又强渡了大渡河,之后,翻越了大山夹金山,来到了草地,红军三次过草地,遭到了敌人的八次攻击,可恶的敌人总想把共产党彻底消灭,经过了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要向这些红军战士学习这种爱国报国、不惜自我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