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文采的自我简介【经典20篇】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文采的自我简介,欢迎阅读!

浏览

5043

作文

960

内容简介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晓》作者简介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内容简介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四爷弘历登基,后宫权势大变。原本在青樱位分之下的高晞月被封为慧贵妃,而青樱只是被封为娴妃,且住到了偏远的延禧宫。乌拉那拉氏的身份曾经为侧福晋青樱带来无上的荣耀与地位,如今因为景仁宫姑姑废后的原委却让她如芒在背。当日在潜邸时的尊贵、恩宠早已是过眼云烟,种种疑问、委屈只有埋葬在无尽的深宫时光里。

探望过暮年的姑姑之后,为防东窗事发,青樱主动向太后求了新的名字“如懿”,寓意“美好安静”,这才让如懿在宫里的日子稍微好一些。然而,事情并非如她所想的那样,妃嫔们接二连三的滑胎,玫嫔甚至生下一个不男不女的畸形孩子,怡贵人所住的景阳宫突然出现蛇袭击,后转住到娴妃的延禧宫。原来这只是一场阴谋,娴妃的丫头阿箬被慧贵妃和皇后收买,串通外人陷害如懿。龙颜大怒,把如懿打入冷宫。

在冷宫里,如懿只有一个丫头惢心相伴,好在如懿曾经帮助的海贵人珂里叶特氏经常来探望。冷宫的日子里,如懿的身体日渐变差,好在惢心的老乡是个太医,可以延缓如懿的病症。冷宫里也并非是安全的,先是有人恶意放火,后有人在菜里下毒,逢凶化吉的如懿苦苦撑着。

太后前来冷宫,为报复太后日夜期盼的吉太嫔突然行刺,如懿救下了太后,从而获得了走出冷宫的希望,于是如懿决定反击。如懿和海兰两人联手,缝制了装有花絮的棉衣,结果二阿哥呼吸不畅致死。而后,如懿服毒,引起皇帝的关注,最终顺利地离开了冷宫。

入住翊坤宫之后,如懿决定要铲除一切曾经对付过她的仇人。皇后因为丧子之疼,日益衰弱,难以打理六宫。如懿使用计谋让当日怡嫔滑胎之事告白于天下。慎嫔是主犯,因而遭受到猫刑而惨死。海贵人生下一子,但因遭人算计无法侍寝,彻底失宠,如懿痛心疾首。慧贵妃身子也逐渐变差,原是其被皇后算计而不能生育,在死前,如懿告诉其真相,慧贵妃含恨而终,被封为皇贵妃。皇后再添一子,但不久亦夭折,皇后几欲崩溃,后不幸坠入水中,幸得侍卫凌云彻救助,但大势已去,最终逝去。

娴贵妃晋升为娴皇贵妃,一时恩宠鼎盛,令贵人晋升为令嫔,势头日益渐涨,另外金玉妍也晋封为嘉贵妃。再后来,如懿登上凤位,儿女双全,表面上一切看似圆满,实则暗潮汹涌。心怀叵测的人弄来一只疯狗大闹御花园,璟兕(如懿的女儿)命陨。如懿与皇帝悲从中来,却无法抓住幕后真凶。为母族带来无上荣耀的金玉研步步为营,一生机关算尽,最后却落得被母族抛弃、被皇帝冷遇的惨淡下场!如懿再孕 ,原以为新生命的到来能冲淡一切阴霾,没承想有人买通接生嬷嬷,以致刚来到世界的小皇子窒息而死,皇帝听信天象谗言而与她渐行渐远……究竟还有谁想置她于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高粱》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1702 字

+ 加入清单

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

《红高粱》主要通过"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发生在山东的生命赞歌。在充满野性的红高粱地里,我的爷爷和我的奶奶在红高粱地里进行了野合。《红高粱》主线是"爷爷"余占敖率领的武装压击日军,辅线是"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发的造反势力,有的是混乱和无纪律的地方首领。他们没有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意识。他们反抗的原因来源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抗争。整部小说中没有着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气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一幕。

在小说中,莫言竭尽全力的对几乎所有的战争场面都进行了精心的雕刻,无论战争场面的大小,甚至人与野狗在吞噬尸体时的较量也用了极多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血淋淋的画面。在这些血肉交汇之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莫言正是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又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内容介绍:

《红高粱》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故事的主线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

"我"的爷爷叫余占鳌,奶奶叫戴凤莲,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作者对其做过如下的描述:"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我"奶奶戴凤莲,做大姑娘时因为有一双难得的小脚和姣好的面容,被拥有高粱酒作坊的财主单廷秀看重,曾外祖父为了钱财小利不惜将刚满十六岁的戴凤莲嫁给了单廷秀得麻风病的独生儿子单扁郎。奶奶曾盼着嫁给一个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好丈夫......当奶奶恐怖地看到单扁郎那张开花绽彩的麻风病人的面容,她感红高粱到恐怖,生不如死。奶奶在出嫁前就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剪刀,无论是为单扁郎准备的,还是为她自己准备的,都充分地表现了奶奶捍卫自己的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我奶奶"是抗日英雄,她不仅仅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奔赴抗战前线,而且最终献身于抗日战争中。当奶奶为潜伏在河堤坝的游击队员们送大饼,不幸遭遇敌人的袭击,中弹身亡,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就表现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余占鳌不愿意受制于任何一方势力,对于各种政治势力及地方势力的拉拢,他一概拒绝。当卑鄙狡猾的国民党冷队长来 收拢他时,他断然拒绝;打过伏击战后,共产党胶高大队长想要与之联合,他也坚决地拒绝了。他不愿意受制于任何人,这不是敌对,而是他独立人格的体现。在迎亲的路上,面对突然跳出的"吃拤饼"的劫匪,同行的轿夫们停住了,呆呆地看着劈腿横在路当中的劫路人,都把身上的铜钱掏出来仍到劫匪脚边。当劫匪催逼戴凤莲向高粱深处走时,余占鳌被"我奶奶"盯着的眼神所触动。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劫匪展开了搏斗,最终打死了劫匪,保障了戴凤莲的人身安全。余占鳌的亲叔余大牙,当时任军需股长,他嗜酒如命,贪财好色。一日醉酒后,余大牙糟蹋了村里的第一号美女--曹玲子。

余占鳌没有念及余大牙是其亲叔,依军纪处决了他。在大义灭亲后,余占鳌为叔叔披麻戴孝,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在国共纷争的大背景下,看到日寇疯狂屠杀百姓,余占鳌奋起反抗。他自发地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并带来他们去胶平公路伏击日寇的汽车队。他带领着一支七零八落的小队伍,却实实在在地伏击了日寇的汽车队。余占鳌从一个地道的土匪成为抗日英雄。

余占鳌领导的农民队伍,没有经过先进革命思想的洗礼,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抗日,是因为看到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疯狂屠杀,看到了罗汉大爷的惨死等生发出一种复仇心理,也是为了生存自由的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物简介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

作为氏族名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氏出多元。

一: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

二: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

三:《史记》载:颛顼之孙吴回在帝喾诛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四: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商朝祖先契为火正大司马此为商人的火神。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吴回,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之所以历史上会有祝融与共工大战,是因为祝融是夏官官名,夏官即兵部。

【共工】,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上古奇书《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共工氏是轩辕裔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四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内容简介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三少爷的剑》是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的作品,是《江湖人》系列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

小说描写了天下第一剑客,神剑山庄的三少爷剑神谢晓峰,厌倦江湖,抛弃生来就有的地位和财富和在武林中的名望,假装去世后化名阿吉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计忙碌,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得不重现江湖。《三少爷的剑》以谢晓峰与慕容秋荻的感情恩怨以及谢晓峰与他们的孩子小弟的爱恨矛盾为引导,以谢晓峰与和他稍逊一筹的燕十三这两个最伟大的剑客之间的最终决斗为中心,道出谢晓峰不得不再现江湖正是江湖人的宿命。最终谢燕一战打响,然而此时燕十三已悟出了更厉害的剑招,就在谢晓峰将要死在燕十三的"夺命十三剑"的第十五剑时,燕十三横剑自杀,谢晓峰深思...终于知道燕十三是因为一来救过自己,二来不想"夺命十三剑"最狠毒的第十五招变化存于世上而自杀,谢晓峰也因此割掉双手大拇指,终生不再使剑,归隐江湖!然而不能使剑的谢晓峰依然遭到了其他剑客的挑战,就在谢晓峰将他们也打败后,他的朋友铁开诚说,只要你一旦做了谢晓峰,就永远是谢晓峰,就算你已不再握剑,也还是谢晓峰。小说结束,令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飞简介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221年),字益德[1]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谷雨的简介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4月20日,是今年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这个节气最早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而现在更多人把它作为“梅雨季”的开场词。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

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在这个春季将尽、夏季将至的季节,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春茶也在这个时节前后采收。此时此刻,给人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正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自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白-简介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唐朝杰出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他从小天资聪明,善于写诗,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为华夏人民留下了许多优美壮丽的诗篇。影响了唐诗创作的发展,李白创作的七言律 诗慷慨雄浑大气磅礴,充满了乐观奋进的历史最强音。

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焕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芒。品读诗仙李白的佳作,犹如欣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其作品文笔潇洒,思维活灵活现,意境高远,语言清妙,构思新颖,联想丰富,布局严整,想象独特,堪称诗文创作中的奇葩。 李白创作的浩荡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不息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内容简介

全文共 2977 字

+ 加入清单

《蘑菇圈》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个被叫做机村的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藏地小山村。虽然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但阿来的叙事时间却相当漫长,从共和国成立不久的1955年起始,一直写到了被称之为市场经济的当下时代,故事前后的时间跨度超过了半个世纪。或许与阿来藏族作家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化身份有关,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在或隐或显地关注思考着藏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遭际问题。单就时间层面来看,藏地与现代化的相遇,与共和国的成立,差不多处于同步的状态。而这,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共和国成立之后,来自内地的汉人方才携带着现代化的各种知识文化进入到藏地,藏地的现代化进程也因此而被开启。在这一明显带有滞后意味的现代化进程中,既发生了藏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含蕴着藏与汉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藏地如何被迫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乃是阿来一系列文学作品所集中思考表现的思想主题。这一点,在这部《蘑菇圈》中同样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尽管小说的叙事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但深谙小说之道的阿来却并没有在各个时段平均使用力量,他的书写重心实际上落脚在了两个时代。一个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也即那个“革命”的时代,另一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这个“经济”时代。无论是面对当年的“革命”,还是面对当下时代的“经济”,阿来都立足于人性的立场上,进行着堪称真切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小说之所以被命名为“蘑菇圈”,乃因为蘑菇是贯穿于文本始终的一个核心物事,在其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结构性功能。“那时,机村山上所有的蘑菇都叫蘑菇。最多分为没有毒的蘑菇和有毒的蘑菇。而到了故事开始的1955年或是1956年,人们开始把有毒的蘑菇分门别类了。”由笼统的“蘑菇”称谓,到对于“蘑菇”开始分门别类,显然意味着机村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也因此,方才生成了叙述者别具深意的一种叙述:“尽管那时工作组已经进村了。”“尽管那时工作组开始宣传一种新的对待事物的观念。”“这种观念叫做物尽其用,这种观念叫做不能浪费资源。”“这种观念背后还藏着一种更厉害的观念,新,就是先进;旧,就是落后。”请注意,不管是对于“蘑菇”称谓的进一步分门别类,抑或还是诸如“新”与“旧”、“先进”与“落后”这样一些充满进化论色彩的观念的进入与普及,很显然都意味着现代性对于机村、对于藏地的强势介入。小说所讲述的围绕着主人公斯烱发生的那些故事,究其根本,皆属现代性所赐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当年的斯烱姑娘应该被看作是机村最早参加“革命”的人:“小街一衰败,斯烱就回了家。因为认得些字,还会说汉话,就被招进了工作组,那时叫做参加了工作。”斯烱的哥哥法海是宝胜寺的和尚:“政府决定把一座八百人的寺院精简为五十个住寺僧人,其他僧人都动员还俗回乡,从事生产。斯烱的哥哥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斯烱哥哥不从,逃到山里藏了起来。”后来才搞清楚,斯烱哥哥其实并没有跑到山上去藏起来,而是被公安局莫名其妙地拘押了起来。但不管怎么说,这一事件却连累了斯烱姑娘,从根本上影响了她的一生。因为和尚哥哥莫名其妙失踪,已经就读于民族干部学校的斯烱被责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到最后,因为斯烱未能完成这个任务,居然被逐出了民族干部学校,她极其短暂的一段“革命”生涯就此彻底告终。受哥哥连累被逐出民族干部学校倒也还罢了,关键的问题是,“斯烱上了一年民族干部学校的意义似乎就在于,她有机会重复她阿妈的命运,离开机村走了一遭,两手空空地回来,就用自己的肚子揣回来一个孩子。一个野种。”后来,到了“革命”势头更为激烈的“四清”时期,工作组那位新来的女组长,曾经反复追问斯烱孩子的父亲是谁,但倔强固执的斯烱却始终都不肯吐露实情:“斯烱却不明白,身为工作组组长,那么多事情不管,却拼命打问一个孩子的父亲是谁。这个世界连一个孩子没有父亲这样的不幸事情都不能容许了吗?”这里,很显然存在着一种“革命”逻辑与人性逻辑相互冲突的问题。无论是斯烱哥哥法海的被逐出寺院,抑或还是斯烱的受连累被逐出民族干部学校,乃至于新组长对于斯烱孩子父亲的追问,都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于畸形政治时代“革命”逻辑的一种依循。而斯烱的坚持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则应该被视为是对于人性逻辑的一种本能维护。

事实上,斯烱对于人性逻辑的本能维护,更突出地体现在她冒着政治风险毅然出手救助落难的吴掌柜的行为之中。斯烱在进入工作组之前,曾经在一家旅店帮佣。那时候她只有十二三岁,那家旅店的老板就是吴掌柜。到了1961、1962年那个空前饥饿时期,早已回到老家的吴掌柜,在全家人都饿死之后,为了活命,一个人努力挣扎着返回了机村:“我想我只有走到这里才有活路。山上有东西呀!山上有肉呀!飞禽走兽都是啊!还有那么多野菜蘑菇,都是叫人活命的东西呀!”问题在于,返回机村被迫隐藏行迹的吴掌柜,却只能够依靠煮野菜和蘑菇维持生命,既缺盐,也少油。在这个时候,从一种本能的人道情怀出发,偷偷地给吴掌柜送去盐与油的,正是年轻的斯烱。虽然说斯烱的救助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吴掌柜最终的悲剧命运,但困境中一种心灵慰藉作用的存在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实际上,在那个物质异常贫瘠的“革命”岁月里,斯烱一家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凭借着独属于她的那个蘑菇圈的滋养方才得以度过困厄的。

小说的另一个书写重心,是当下的“经济”时代。这个时候,斯烱的儿子胆巴也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一名政府官员。就如同变魔术一般,到了这个“经济”时代,阿妈斯烱的蘑菇圈突然就变得值大钱了:“不是所有蘑菇都值钱了。而是阿妈斯烱蘑菇圈里长出的那种蘑菇。它们有了一个新名字,松茸。当其他不值钱的蘑菇都还笼统地叫做蘑菇的时候,叫做松茸的这种蘑菇一下子就值了大钱。”正如你已经预料到的,蘑菇或者说松茸的升值,极大地刺激了包括机村人在内的所有人群的贪欲。当人们都在为松茸而疯狂的时候,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冷静心态的,唯有阿妈斯烱。在丹雅不无炫耀地告诉阿妈斯烱“时代不同了”的时候,遭到了阿妈斯烱强有力的反驳:“阿妈斯烱说,时代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从你那个死鬼父亲带着工作组进村算起,没有一个新来的人不说这句话。可我没觉得到底有什么不同了。”“我只想问你,变魔法一样变出这么多新东西,谁能把人变好了?阿妈说,谁能把人变好,那才是时代真的变了。”究其根本,阿妈斯烱所一力强调的“谁能把人变好,那才是时代真的变了”,正是对于人性逻辑的一种本能维护。而这,显然也就意味着,到了“经济”时代,当所有的人们都在为金钱而疯狂迷失的时候,能够坚守人性逻辑并以此对抗金钱逻辑的,却依然还是阿妈斯烱,还是这位“革命”时代曾经的人性守护者。当然,人性逻辑之外,无论是当年的“革命”时代,还是当下的“经济”时代,斯烱的那个蘑菇圈中,显然也还包含有藏族人本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而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心理。只不过,到了当下的“经济”时代,这种敬畏心理已经可以被阐释为现代性意义上的生态保护思想。但不管怎么说,小说结尾处阿妈斯烱的由衷感慨还是格外令人神伤的:“阿妈斯烱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心伤,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在一种象征的意义上说,“蘑菇圈”既可以被看作是正常人性的隐喻,也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的隐喻。唯其如此,阿来才会以此来为他这部意深旨远的中篇小说作结。由此可见,这种感慨,固然属于阿妈斯烱,但却无疑更属于作家阿来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剧情简介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向往上海生活的程韵作为交换生成为了上海某知名大学的学生,带着未考上大学的迪之与上海本地的光蕙见面并成为最好的朋友,三人彼此交流着自己的心事。光蕙看到叔叔对生病卧床的婶婶关怀备至,这种不离不弃的爱让她为之感动,同时也激发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迪之是一个喜欢追逐的人,她时刻追逐着自己的爱情和面包。勇于追逐的个性使她爱上了程韵学校排球队的年轻教练邓初,但是邓初的懦弱和安于现状让她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她开始寻找借口远离邓初,去追求另一片自由放逐的蓝天——卫安,一个电视剧特技演员。光蕙充满孝心、争强好胜,她宣告要做一个靠自己努力赚钱买面包的女人。望女成凤的光蕙母亲迫不及待地给光蕙安排相亲,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光蕙嫁一个好人家。为了当个孝顺的女儿,光蕙总是尽量满足母亲的心愿。

程韵发现哥哥程浩和嫂嫂美伦之间的感情存在危机,为了家庭的和睦稳定,她想尽一切办法从中调解,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化解误会,程浩和美伦也合好如初。程韵自己却因此与同学林方文之间造成了种种搞笑的误会,误会尚未解除林方文却已远走美国求学。随后光蕙、迪之和程韵陆续毕业,光蕙成为一家投资公司的白领,迪之继续追寻自己的爱情,程韵则成为了一家报社的记者。一年以后,程韵带着哥哥程浩的儿子帮帮外出休闲,偶遇林方文,两人这才消除误会并彼此表明心迹。

光蕙总是被母亲催促早日找个好归宿,不堪其扰中让同事威廉假扮自己的男友混淆母亲视听。在压力下光蕙去足疗店减压,相识了足疗店小师傅安小禄,两人逐渐萌发出爱意之后便开始偷偷交往,直到光蕙母亲的一次突然来访才让两人的爱情暴露在阳光下。迪之和卫安的感情也日渐升温,在两人热恋准备订婚时,却遇到种种原因的阻挠和牵绊。卫安和迪之都不愿放手彼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两人都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决定,并各自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因为一次偶然相遇,程韵与徐起飞相识并成为他的“粤语课的学生”。无意中程韵向徐起飞谈起林方文写的歌,徐起飞不但采纳了程韵的推荐并暗中签约林方文的公司。对程韵来说,林方文的一个个绯闻总带给她很多不安全感,不论是风骚多情的费安娜还是热情似火的乐姬,都让程韵感觉到林方文的飘忽不定。两人的感情也在众多的人情和波折中渐渐凸显出不信任的问题。方文姐姐林日的突然到来却让这对恋人的感情稳固了很多,她让程韵深深了解了林方文一直隐藏的故事。得知林父和林母的事情之后,程韵不觉心疼起林方文来。她主动担任林方文和林母之间的润滑剂,去化解两人的误会,传达两人都没有勇气说出的话语。

面对程韵的调解和劝说,林方文碍于自己大男生的面子问题,不仅没有接受反而对程韵大发脾气,最后还选择了再一次的逃离。林方文的逃离让程韵不知所措,她没想到自己的好意会让林方文拒绝。她回忆和林方文一起去过的每一个小地方,努力寻找着林方文的下落。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光蕙重新交了一位医生男友孙维栋,并带其回到乡下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乡下房屋的简陋让孙维栋很不习惯,光蕙母亲虽对孙维栋一见面就送药的方式很不喜欢,但是对他的职业却非常喜欢。她觉得医生是一个有身份又有前途的职业,女儿嫁个医生就等于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孙维栋的母亲在上海见到了光蕙,对光蕙也非常喜欢,希望光蕙能及早和维栋结婚,并当面送上传家之宝的手镯以表心意。

届时,迪之和自己的姐姐美之生活在一起彼此照顾;光惠也如偿所愿找到了一个符合母亲要求的男友,并得到双方家长的支持和祝福,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只有程韵还在为林方文的逃离而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和林方文的未来将会是如何。

徐起飞体贴又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程韵的内心安稳许多,甚至很多时候在想如果徐起飞是林方文该有多好,自己或许就不会如此狼狈、如此不安。林方文不在的日子,徐起飞和程韵的关系日渐亲密。程韵能感受到徐起飞的感情,但是自己一直在等林方文,不该在爱着林方文的同时再来爱徐起飞。

为了继续等待林方文,程韵拒绝了徐起飞并决定回到父母身边。走之前程韵答应了光蕙和迪之陪她们一起过除夕,在充满新春气息的除夕之夜竟意外遇见林方文。林方文深情地对程韵表达爱意,希望每年除夕之夜都会陪在程韵身边,并送上一首除夕之歌《烟雨》。感动不已的程韵甜蜜的享受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简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是一部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论证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及和价值。

全片共三集,主题分别为《挑战》、《均衡》、《素质》。每集50分钟,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个方面,纵横捭阖,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因播出时间需要,中央电视台经过精心编辑,将三集剪辑为两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间播出,具体播出时间为5月9日、5月10日晚20:00分—20:50分。

第一集《挑战》

中国教育正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科举等特殊历史力量塑造累积形成的读书热情演变为全民升学的浩荡需求,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家庭现象让当代的中国孩子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家族荣辱责任,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让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需求滚滚而来。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困境,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二集《均衡》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本集深入解读西安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历程,提供了一个现实教育改革的成功模本。

第三集《素质》

钱学森晚年焦虑的发问曾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同样,为什么在应试教育极其发达的中国,更深刻地影响人才前途的素质教育却一直难以到位?

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化的基础上,西安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西安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让素质教育落地开花?本集从改革模式到鲜活成果均有精彩解读与丰富呈现。

教育部对纪录片《正道》审定意见

纪录片《正道》,以挑战、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教育部倡导的改革方向,建议面向社会播出,引导全社会共同理解、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袁枚简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1]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2]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朱元璋-简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作品简介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着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着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该书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在海峡两地推出。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cro 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各色人物,一支生花妙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无数大手笔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

《放宽历史的视界》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其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地北天南叙古今》

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这本集子收录了黄仁宇过去曾在各处发表过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于1944年,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最迟的则出版不久,仿如昨日。虽说当中有些文字带着旅游性质,有的则暴露着个人经历,全书的范围可以概说为一个学历史的人之耳闻目见与脑内的构思。积之则提供了他的历史观之侧面背景。正因为其不拘形式可以补助有体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为全书缺乏长篇大论,读者也可信手翻来,随时释卷。

《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由黄仁宇编著的一本书,讲述了伴随着美国中层理论的兴起和翻译引入,历史研究已经越来越社会科学化了。这由当前社会史研究的盛极一时可以得到证明。如果历史研究不是建立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从而内在生长出一种比如公共领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么这种历史研究就容易被学界诟病为一种“宏大叙事”,意谓其是一种空洞无物的甚至意识形态性的历史书写。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抗日……在这一连串长久远大的过程中,旧体制已经瓦解。过去的农业体制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所以要加以改造。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长横,代表社会低层结构,“立”字上端的一点和一横,代表创建的国家与社会的高层结构,眼前的工作即加入当中的两点,此即执行商业往来时,在法律面前厘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本书是作者历次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对作者所有着作中的观点提出补充,并且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也加以解说,为其所有着作的精华解释。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本书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其旨在在20世纪末期对资本主义作了一个概略的回顾与前瞻。本书着重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却是以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缅北之战》

《缅北之战》是作者黄仁宇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作者的第一本“著作”。黄仁宇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2007年5月,《缅北之战》在出版60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引领当代读者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明代的漕运》

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关阅读:春节简介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武则天简介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624—705)名曌(zhào),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1],其在位时间长,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705年退位。中宗复位不久后病死。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收复西安。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加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疯狂天后》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疯狂天后》以女权社会为主体世界观设定,女人当权执政,生孩子是男人的分内事。正式开播前,片方接连公布的预告片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热烈讨论,作为古装爱情玄幻轻喜剧,在董意穿越之初,现代人与古代人语言及思维的不同引发的笑话,众主角之间的感情发展也是一大看点。

21世纪的奋发努力好姑娘董意勇敢地追逐梦想,一腔热血却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中日益消磨,勤勤恳恳的她混迹于剧组多年仍是一个打杂的小剧务,所幸她也慢慢学会在平凡日子中寻找乐趣——比如像一个小迷妹一样默默花痴自己的男神。

然而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轨迹,在一次与导演的争执中,董意不小心落水,醒来后意外发现自己穿越到一个架空的王朝,更神奇的是,这还是一个“女权至上”的国度,而自己则是“天后”,这个国家的帝王般的存在。

董意本来是一名演员,因为有一次和导演吵架,逃跑的时候掉进河里,史书记载凡是坠入天河的人,醒来后必性情大变,朝纲必大乱,天河之灵,天花所在,一月一开,阴阳交会,灵魂交换。

董意是通过灵魂交换变成天后的,但是灵魂交换,实属异象,所以会有所时限,书上记载天花三十日开放一次,不过也随性,一旦开放,穿越极现,花一旦不开,魂飞魄散。

在知道自己真正身份之后的天后是离开这个女权的世界,还是回到自己的时代,时间已经不多,天后最后应该是借助天花的力量回到现代。

掉河穿越灵魂互换之后的天后虽然有后宫30个男宠,但是最爱的还是被囚禁与冷宫中的天爵,两人一起在女儿国后宫谱写一段传世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钱学森-简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在钱学森 3 岁时,就巳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至1934年在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6月毕业后报考北京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 —— 是二十世纪世界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铁血金戈梦剧情简介

全文共 374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铁血金戈梦》是由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剧,由王伟民执导,林继东、苗圃等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一群普通老百姓为了国恨家仇毅然奔赴战场的抗日往事[3] 。

该剧于2015年7月28日在临沂公共频道播出。

剧情简介

1939年初冬,为实施绝密的“蜈蚣”计划,日军占领了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武济县城,并对该地区的抗日武装进行了彻底清剿。大柳庄的后生铁豹为生计所迫,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战场捡洋落儿,谁知大财主的女儿王钰翠却意外卷入,铁豹等人和日军发生交火。因为一挺丢失的捷克造机关枪,八路军武工队队长张西凤纠缠上了铁豹。铁豹在两个女人的追逐中,狼狈不堪。王钰翠从小深爱铁豹发誓非他不嫁,铁豹却一再推三阻四,王钰翠一怒之下决定嫁给一直追求自己的铁豹发小——民团团长贺晋南,谁料拜堂之际贺晋南却被日军抓走。为了保全王钰翠的性命,贺晋南当了汉奸,带领日军屠杀大柳庄116口人,国恨家仇迫使铁豹等人走上了抗日道路。张西凤趁机游说铁豹加入武工队,铁豹不感兴趣,还暗中挖武工队的墙角。王钰翠对张西凤整天纠缠铁豹非常不满,她四处张扬自己是铁豹的媳妇。王钰翠向铁豹逼婚,铁豹说要杀够116个鬼子才会考虑终身大事,王钰翠的父亲王树才为了能让女儿早日完成心愿决定悬赏杀鬼子,一时间满城尽是枪声,铁豹最疼爱的小兄弟石头也因此丧命。铁豹悲痛不已,也终于认识到自己队伍的不足,带领弟兄们正式加入了张西凤率领的武工队。日军接连屠村,众人意识到日军有不可告人的阴谋,铁豹假降日军刺探情报,却一无所获。王家寨被屠,全村人不知所踪,王树才却被指当了“汉奸”,王钰翠找到贺晋南求他帮忙找爹,谁知武工队的奸细唐金石向日军告了密,带人上门来抓女八路王钰翠,千钧一发之际,王钰翠宣布,自己是来找贺晋南成亲的。日军决定利用贺晋南和王钰翠的婚礼诱捕铁豹。贺晋南为保护王钰翠,被唐金石所杀,临终之际告诉王钰翠,日军正在修建秘密粮仓。经过铁豹等人的不断刺探,日军的“蜈蚣”计划渐渐浮出地面,日军要在武济建立一个大型的电话通讯基地,负责整个华北的日军通讯,消失的那些村民就是被抓去当劳力挖掘埋设电缆的地道了。王钰翠发现了日军的秘密,正要撤退却被唐金石抓走。铁豹深入虎穴,终于在张西凤等人的协助下救出了王钰翠。上级派遣主力部队前去捣毁日军的通讯基地,张西凤主动请缨,跟随部队奔赴前线,英勇牺牲。铁豹悲痛万分,告别未婚妻子王钰翠,再次请战。铁豹和军区司令定下计划,主力部队佯攻,自己带领仅剩的几名兄弟顺地道偷偷潜入通信基地内部。随着一声巨响,整个基地及地面上的日军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蜈蚣”计划被彻底摧毁。

分集剧情:

第1集

1939年初冬,日军为实施绝密的“蜈蚣”计划,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武济县城进行了多次的抗日武装围剿战役。靠近大柳庄不远的柿子岭,吉野联队与红军又打起了围剿战役,枪林弹雨,死伤无数,红军逐渐处于下风。另一头一群年轻男子鬼鬼祟祟躲在不远处,时不时张望战场的状况,原来是大柳庄的冯铁豹又带着同村的年轻人们“捡洋落”(捡日军遗落的军火武器等值钱的东西)来维持生计。同来的年轻小伙听到枪声渐灭,便急忙通知冯铁豹等人到时候“清理”了,可谁知他们刚刚上了战场,冯铁豹便想起鬼子竟然还没有清理战场(即将不留活口),急忙通知众人伪装趴下,更没有预料到同村大财主的女儿王钰翠竟然冲进战场来找他们。一行几人为救红军被鬼子发现,用了刚刚捡到的手榴弹才得以逃脱。但鬼子猜到冯铁豹一行是要偷买军火,决定顺藤摸瓜,斩草除根。而这头一无所知的冯铁豹等人还为今天收获良多沾沾自喜,不知即将大难临头。王钰翠娇纵胡闹非要掺上一脚,卖军火财务,众人无奈合计将她迷晕。八路军太行军区分区,八路军决定重组武工队来对抗强悍的吉野联队,上级派下一名叫张西凤的人来参与这次的组建工作。大柳庄的大财主王钰翠的爹王树才 是一个全村闻名的铁公鸡,但十分疼爱女儿王钰翠,对王钰翠思慕已久的民团团长贺晋南来向钰翠提亲,带来诸多聘礼,王树才心中犹豫不定,财务就在眼前,但女儿的幸福更加重要。恰好此时冯铁豹将被迷晕的王钰翠带回家,收下了王树才给的四块大洋,原来王树才知道王钰翠任性胡闹,只得早早吩咐冯铁豹等人要看顾王钰翠,并有钱财补偿。王树才告知冯铁豹自己要给钰翠定亲的事情,询问冯对贺的看发,毕竟冯与贺情同手足,但冯铁豹喜欢钰翠,听到此事极力反对,并与贺晋南打了起来,王钰翠急忙赶到阻止了他们,并对贺晋南表示自己非冯铁豹不嫁。冯铁豹等人与买卖军火的麻子约在城隍庙鬼市见面,但此事被追查的鬼子得知,准备设下埋伏,让冯铁豹等人自投罗网。一无所知的冯铁豹等人夜深之时来到城隍庙鬼市等待麻子,谁知却与正等待暗号的张西凤发生冲突,一气之下亮了武器威胁张西凤,谁知这一幕刚好被暗中观察的鬼子收入眼底,猜到冯铁豹就是那伙人。张西凤与真正对暗号的人急忙离开,冯铁豹等人也等来了麻子,并和他一起前往看货。却被尾随的鬼子发现,一网打尽。

第2集

吉野联队队长吉野大佐非常狡猾,活捉了铁豹和哑巴,除了要询问出那些被捡落的枪支所在,还要以此顺藤摸瓜找到自认为的铁豹等人的组织,一网打尽。最初,铁豹本着绝不承认,迷惑对方的打算,谁知吉野大佐欲要枪决他们逼迫铁豹等人说出真相,铁豹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确实藏有枪支的事情。但铁豹自小也被抓了几回,抽科打诨别有一套,巧舌如簧,与日本人周旋几圈,绕的不懂中国情况的日本鬼子不仅没有虐待他,反而好吃好喝的供着,最后好不容易打听出了枪支所在,却是一堆破枪。这头逃出生天的苟子跑回大柳庄将铁豹等人被抓的事情告诉焦急等候的王钰翠。别看钰翠举止鲁莽,但临阵对敌还是有些脑子,她决定先打通关系,找人帮忙,于是便想起了与日本鬼子打交道的贺晋南,然后又死皮赖脸的从王树才手中借到一百块大洋给了贺晋南。生死攸关的事,贺晋南怎么会轻易答应,他让钰翠答应嫁给他为条件才救铁豹,聪明的钰翠决定先答应此事。贺晋南拿着那些钱找到了给吉野联队当翻译的汉奸,但没想到铁豹情况特殊,竟然是吉野大佐亲自审问,无奈的贺晋南只得退而求其次,要求见铁豹一面。通过重重关卡终于见到铁豹,铁豹吩咐贺晋南带话给苟子说只有按照前年太平村对付刘老拐的方法才能得救。得到消息的苟子立刻懂其意思,在太平村等待。原来这番话的意思是让苟子等人伏击日军。果然,在铁豹的哄骗下,日军一行人来到了太平村,被苟子等人声东击西救出了铁豹。知道上当受骗的日本鬼子猜到必定是有人通风报信才有今天的事情,所以决定找到这个报信的人,就能找到逃跑的铁豹。另一头,张西凤有惊无险,终于和八路军汇合,并接受组织的安排,重组武工队对抗日军,可谁知来到这里的张西凤才发现曾经的武工队被吉野联队杀的只剩下两个人,形式紧迫,张西凤只得尽快添加人员。同时八路军为表支持,将重型武器捷克炮交给了张西凤。张西凤拿着捷克炮上路,谁知被苟子盯上了这个发财的宝贝,趁着张西凤不注意,将捷克炮偷走。铁豹等人合计一番,决定将捷克炮买给贺晋南的民工团,于是乔装打扮一番来到县城。可谁知此时吉野大佐也得到消息,通风报信的人正是贺晋南,于是带着一众日军来到了贺晋南这里。

第3集

吉野联队的吉野大佐带着一队日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贺晋南的民工团,谁知铁豹正拿着偷来的捷克造机关枪与贺晋南做交易。眼看着日军步步逼近,情急之下,贺晋南只好让铁豹与哑巴躲进了衣柜,可偷来的捷克造机关枪还来不及藏起来,日军就冲进了屋子。日军来此并非为了之前贺晋南探监的事情,而是要劝说贺晋南与皇军合作,为吉野大佐办事。可贺晋南却拒绝了吉野的要求,生气地吉野下令解散了民工团并收缴了民工团的所有军火,同时也带走了那架偷来的机关枪。另一头,张西凤经过搜查终于找到了偷枪的苟子,并问出了机关枪的去向。张西凤乔装一番,来到民工团守株待兔,却恰好看到吉野一行带着她丢失的机关枪离开。吉野走后不久,铁豹与哑巴也偷偷离开,张西凤尾随他们两个并将他们绑到了一处荒凉的庙宇。大柳庄,天色以黑,可早早离开去卖机关枪的铁豹却还没有回来,苟子十分担心。张西凤将铁豹哑巴绑回来的行为是违背了中共的旨意,随性的同伴亚林非常担心。但其实张西凤心中另有计策,原来张西凤早早将铁豹的底子摸清,他既然靠着“捡洋落”发财,那么军火绝对少不了,此番绑架绝不伤害他,但也要让他把那些军火“吐出来”作为赔偿。张西凤对付铁豹等人果然有一套,不拷打折磨,而是买上香美的酒菜当着饿了一天的铁豹等人的面吃,果然让铁豹交了底,说自己会赔偿五只步枪,让张西凤代笔写了信给苟子。这头,钰翠一早来给铁豹送粮食,得知了铁豹失踪的事情,十分着急,谁知正好张西凤派的送信人来到,信中提到让苟子将在柿子岭捡的枪给他。原来这封信另有玄机,柿子岭捡的步枪没错,可是却没有子弹。钰翠猜到铁豹现在十有八九还很安全,决定不要轻举妄动,先满足张西凤的要求再说。铁豹以为张西凤得到步枪就会放了自己,可谁知张西凤口舌如簧,只要铁豹在给自己百发子弹与手榴弹才会放了他,让铁豹哭笑不得。武济县民工团,吉野通过拷问得知贺晋南就是那天来探望铁豹的人,在上级指示下,来询问贺晋南探望的原因。贺晋南坦诚是因为有人花钱请自己去看的吉野没有怀疑。只是看到了贺晋南桌上的康家喜帖是若有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生平简介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尽管爱因斯坦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好,但爱因斯坦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是一个顶级水平的学生。随着爱因斯坦的长大,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市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这所学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学校里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爱因斯坦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马利奇时常与韦伯教授冲突,她指责他对爱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引起一场爆炸,手部严重烧伤。1900年毕业,没能如愿留校担任助教,只能靠当“家教”维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M. Grossman)的父亲协助下,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