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的班主任电影的观后感热门20篇

2024年,本该是一个美好的一年,可是却被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入侵了我们的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我的班主任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5809

作文

1000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在看金刚川,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 —— 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虚伪,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多么无奈的一种选择。她在和强盗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强盗走,想让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来保护自己,这实在不能说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她的谎言就更容易理解了,显然,她是为了自保,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是我挑拨他们两个决斗的。在这个时候,还原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意义,她懦弱的丈夫宁可说自己是自杀也不愿意承认是被强盗杀死的,死不足惜。

当然,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那么极端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谈起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细节,同时夸大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节。如果说自私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那虚伪就是人社会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

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我们与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小王子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虽然大人很少记得这一点,但每个大人心中确实都曾住着一个小王子

今天在看了电影版小王子后,不免怀旧起来。

小行星B216上住着小王子,他每天会去除猴面包树的种子,有一天他的星球上长出了一朵带刺的玫瑰花。

抛下玫瑰花离开了自己星球的小王子,经过游历来到地球,在这里碰到了狐狸。狐狸对小王子说“只有你驯养我,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联系。”

小王子和他的玫瑰、小王子驯养了狐狸这些广为被读者讨论的的经典段落,电影全都保留。至于他们三个究竟是什么关系,电影并未给出真正明确的答案,就像原著一样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偶尔会有人怀念起小王子时的欢乐时光,他就会按图索骥的去寻找,寻找那个让自己开始变化的初始,那他一定就会去寻找那朵遗留在自己星球上的玫瑰花,或者从它还只是一颗种子开始。

如果小王子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旅程,玫瑰和小狐狸就是我们必然会相遇的人,一个懵懂一个成熟,一个任性一个懂事,一个占有一个放手,他们都曾用时间去浇灌了我们爱,抚慰了我们的灵魂,如果再次相遇,请记得不要一再辜负。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曾住着一个小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24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接着,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可以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己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因此,孔子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知道,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由于这部书;误解我,也是由于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悲剧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理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理想,不愿向现实低头,因此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由于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或个人启发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3日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全国公映的首日,下午1时30分,一百三十余名沈阳影视界、文艺界和部分媒体人士集体观看了这部伟大的爱国主义影片,以此形式向那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志愿军英雄致敬,向70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致敬,由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电影公元、《芒种》杂志联合举办的“共庆美好新时代

共享美好新生活”电影观后感征文活动同时启动。

电影《金刚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该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这部电影成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重头戏,有人预测这电影票房有望超《八佰》赶《战狼2》,邓超更是“以人格担保”。电影效果果真也没有让人失望,当张班长被炸残、江面上搭起人桥等场面时,整个影城寂静的连掉落一个针都能听见,当影片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甚至字幕结束时还有部分观看不愿离去。

在正式观影前,主办方邀请著名编剧、作家、沈阳日报高级记者、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报告文学《铁血军魄——180师在朝鲜》的作者关捷老师为现场观众讲解了志愿军在10月19日雄纠纠气昂跨过鸭绿江,为何抗美援朝纪念日却定在10月25日的背后历史故事。

位于太原街玖伍文化城六楼的电影公元为这次电影征文活动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奖品——电影票。据电影公元总经理鲍丰介绍,这次电影观后感征文设置一等奖1名,奖励20张电影票,二等奖2名,每人奖励10张电影票,三等奖5名,每人奖励5张电影票,优秀奖20名,每人奖励2张电影票,电影公元为参与活动的影迷还准备了具有特别意义非常精美的电影纪念品。另外,电影公元还特别搭建了“志愿军指挥部”、“安东火车站征兵处”、“无名高地四号阵地”内景拍摄地,在原有服装基础上,又紧急调用了几十套志愿军军服,供观众拍照使用。

据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郭克彬介绍,这次“共庆美好新时代

共享美好新生活”电影观后感征文活动,旨在通过观后感征文创造和培养电影的话题性和共情度,让观众获得更大的认知感、参与感,实现共情、共鸣、共振;通过观后感征文让观众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彰显电影本身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观后感征文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爱上电影,助力更多的电影成功、取得好成绩。

据了解,本次征文面向社会广大电影爱好者及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团体等,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组织奖若干。获奖作品将在_杂志等相关媒体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获奖人员将成为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影视评论骨干,今后将优先邀请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观影活动。观后感征文从10月23日开始至12月31日止,所有国庆档至12月31日期间,各院线正式公映的电影均为征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时候看问题会比较极端,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即每个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程度低就是异性恋,程度高就是同性恋,不高不低的当然就是双性恋了。性取向没有什么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每个人都有吸引别人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深入和发展,不同程度的好恶感情就会发生。无论是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是男人和男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再比如我常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八卦山,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有好奇心,或者说都有窥探欲。

看完《罗生门》,我又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罗生门的。同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会描述出可能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习惯性地修改着自己的记忆,使它符合自己的认知。我们可以接近真实,但是却无法还原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要经过意识形态、政治正确以及把关人等重重关口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但这是“被的事实”,而不是真相。真相要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会被媒体直接杀死。

《罗生门》和《罗拉快跑》都采用相同的叙事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它的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所以直到电影结束,它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真相。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我从凶杀案的三个当事人之间的故事隐约看到了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悲惨命运。

因为丈夫的无能,妻子被强盗占有了身体,之后,丈夫因为妻子被两个男人同时占有过而决定抛弃妻子。不管这是不是电影中的真相,但类似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

其实,不管男人承不承认,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处女膜情结,它表现在这个女人一定要完全地属于自己,如果她之前跟其他男的发生过关系,那女的就有可能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就算没有,男的也会耿耿于怀,心有芥蒂,无论他之前是发誓多么地爱那个女的。处与非处的话题经常在天涯社区上展开口水战。老马曾说过,处女膜情结是由男权中心文化中最病态的部分构成,体现了人类对性和生育诸多复杂问题缺少把握而试图用迷信把握的可笑事实。女性主义学者荒林解释说这是因为男权统治者发现女人是可以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的,为了控制女人只为自己生育,就需要控制女人的身体,如果一个女人保持了她的处女膜就是保住了她的贞操也就是保证了只给某个男人生育。

而婚姻也使得女人走向更加悲剧的命运。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到婚姻是这样一种制度,是男人之间物物交换的结果,是将女人作为交换的礼物之一,建立的社会生活制度。也就是说,婚姻是把女人从父亲的家嫁到丈夫的家,以维系男权社会的生育和财产传承。英国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卖淫。但她最后背离了当初关于婚姻和自由的主张,虽然如此,她的感情婚姻史也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岂是一个悲惨了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因此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因此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因此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因此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甄选电影80后观后感

全文共 1328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的一开始就冲击力十足,短短的几分钟里,从张国荣的《与谁共鸣》响起,之后却是不忠、私奔、追逐、车祸和死亡,把观众的心牵扯到沈星辰的身上。沈星辰是不幸的,她在幸福的一刻直接掉落到了悲剧的一生,一个瞬间、一个刹那,父死母走。沈星辰又是幸运的,她有个爱她和富足的舅舅。只是命运没有放弃对沈星辰的追逐,舅舅的家庭也如沈星辰父母的家庭一般分崩离析,只是没有那么惨烈。

舅舅的财富也让舅舅很快又成立一个完整的家庭,而且还多了一个表妹。沈星辰的玩伴有表弟陈默和一个叫明远的男孩,这两个男人是除了沈星辰父亲以外,给沈星辰生命留下最深印痕的两个。沈星辰因为表弟被王胖子踢破了肠子,一个人跑到网吧里去找人,甚至还拿了把西瓜刀挥舞。一个男生帮助了沈星辰。沈星辰上高中的第一天,在班级里再次相到了那个男生,他的名字叫明远,沈星辰和明远都在一瞬间认出了对方。沈星辰和明远都那么的优秀,自然就有暗恋他们的人和愿意付出的人,闻嘉是明远的同桌,杜子豪是沈星辰的同桌,他们就是那对相思人。

到了毕业后,沈星辰考上了北大,明远则进了杭州的中国美院,闻嘉和明远还是同班同学,杜子豪则读了医科。二零零三年的非典如同一个妖魔,明远被隔离了,沈星辰则被困在北京,闻嘉奇迹般的闯进了隔离明远的医院,去表白了从上高中第一天就积聚在心中的情感。非典虽然强幸好还不久,当妖魔退场,人心却也受了伤。因为误会明远和沈星辰分开了,陈默因为剪伤了同父异母妹妹的手而入狱,明远因为要扔掉他母亲的手枪也入狱了。沈星辰去探望陈默,要他在监狱里好好的,陈默让她看到了明远。沈星辰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发现公司老总的太太就是闻嘉,她们谁都没有说,

只是第二天沈星辰就辞职了,在她离去的那一天收到一个快递,是闻嘉的一封信,没有解释,只是说羡慕没有改变的人和祝福沈星辰。沈星辰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消息是陈默的离去。沈星辰似乎被抽走了灵魂和勇气,站在西湖边一夜,幸好有个善良司机大叔的坚守。沈星辰开了一家普洱茶室,明远出狱来到茶室,才发现茶室就是沈星辰按照他设计的模型来建造的,还看到了照片上的陈默。在陈默的墓地沈星辰和明远再次相遇,他们的手再次握在了一起,陈默当初是在狱里未救明远而死的。

影片制作还是很精良的,取景的城市是杭州,杭州也是我除了上海以外最有情感的城市,所以影片看起来也令我更有情切之感。片中一开始,女人们都在极力摆脱束缚,沈星辰的母亲,明远的母亲,陈默的母亲,她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即使面对人生最重的束缚,也在努力地挣扎着,只是这种努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其他人。

每个人都带有伤疤,或大或小,总是要去面对,总是要去诉说的。影片的情节也许牵强也许虚幻,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去反思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三个破碎家庭的三个孩子,在生活中慢慢长大,有的好强果敢,有的哀婉多感,有的混沌纯粹。

生活的河流蜿蜒曲折,在其中优雅穿行需要智慧,需要人类一切美好的品德,只是他们身上还缺少了许多,所以一步一步走来,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有的运气不好,一生如朝露般的干涸了,有的运气不错,一时不顺还有机会前行。心里默默祝福沈星辰和明远,如此美好的年华、如此美好的生命,虽然心中知晓前路必定坎坷,只是乞求每个人身上都有奇迹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观后感大全满分集锦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酷爱古装剧的我,最近迷上了《活佛济公》这部电视剧。

该剧故事根据清郭小亭著《活佛济公》以及民间故事改编。传说前世为降龙尊者的济公降生到善人李茂春家,取名为李修缘,后投身灵隐寺,自号“济癫”。在灵隐寺,他不限佛门戒律,行为“异常”实心存大善,除恶扬善被百姓奉为“圣僧”。而与降龙罗汉素有过节的大鹏,逃离仙山界后带领弟子九尾狐白灵,黑风对济公进行报复。济公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以大鹏代表的丑恶势力斗智,斗勇,拯救百姓于苦难。

《活佛济公》一共有60集,我最喜欢第26集了。这集讲述了济公在一家小药铺内医治被病魔缠身的老百姓,他不但不收钱,而且病情严重的,他还会主动给患者一颗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伸腿瞪眼丸,就在这济公医治百姓期间,大鹏又对济公进行报复,因搓去了许多的伸腿瞪眼丸,济公的体力大不如从前了,现在根本不是大鹏的对手,可是济公为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于大鹏殊死拼搏,最后还是敌不过大鹏,济公受了伤,可是他不顾自己,毅然回到小药铺为老百姓们疗伤。这是我十分感动,看到老百姓们一个个好起来,我猜,济公心里会想:“又好了一个,我太开心了,我一定要把这件善事做到底,我要学我的.父母一生一世都济世救人!”

看完这感人的一集,我不由自主的有感而发:“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位医生,就像济公一样为人们疗伤,时时刻刻都要心存大善,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如扶老年人过马路,给老弱病残让位,教同学做题目,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学会谦让,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也不要去记恨别人,将仇恨放在一旁,不能太心狠手辣,要学济公说的一句话:得饶人处且饶人。

活佛济公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更给我带来了许多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全文共 2491 字

+ 加入清单

李安的《少年派》,大约一个月前陪着孩子看了一遍,关注它是因为它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平常人总是这样,需得等到鲜花、掌声和奖项拥向某事物时,才会特别的关注它,我自然也不例外。若想抢在众人之前发现宝贝,那需要持续不断的精力去跟踪、发掘,并且还得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慧眼。这一点,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才是我们普通人的强项。

说实话,起初,真看不出这部影片有多少特别之处。也可能是我感觉太迟钝。

生活在继续,每天上班、加班、下班、回家共孩子家人享天伦、看书、和思考,我清静得象一个修行者,没有任何外界信息的打扰,我喜欢这样凡事如同局外人般的特立独行,保持一贯稳定的生态小环境,追求一份“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小家庭。在我看来,人生幸福,知足常乐、莫过于此。修行修的即是当下,当下就能洒脱。但这并不代表我就如死水般静止不动了,因为我的思想每天都在古代遨游,沿着人类历史的轨迹,从秦汉遗史,到魏晋风雅,徘徊于南北朝,踯躅向隋唐宋明,我试图凭借通读历史来明白今世人生的悲喜善恶、兴衰离合,我们又该怎样过得更幸福?不是说读史可明智、鉴人知得失么?

不可谓没有收获,历史从来那么波折壮阔,令人惆怅惊叹,令人沉醉不愿归。而每当视野从历史中折回,再看今日网络所展现的社会,纷纷扰扰,如同万花筒般渐欲迷人眼,如同地球表面的地貌般千变万化。但每当你触及地壳的深处,那里却从来没有太大变化,上万年来,甚至上亿年来,地下深处,冰冷的仍然冰冷,火热的依旧火热。

历史就是这样。

不管它以何法障眼,以何象迷惑,本质的东西何曾有多大变化?

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少有这种感知,我们仍然沉迷于诸多幻象,因而常常忘却了我们原本可以更明智?

宗教很早就在思考这类问题了,或许每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都曾经想到过这类问题——在某个偶然的午后,思绪飘向遥远的伊甸园,那里有我们人类最初的纯真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们或有或无的失去了其中的某些纯真,当人类的智慧日益发达日益复杂日益多变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最简单的问题,却仍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就这样,过了这么久,我貌似有些头绪了,时间让我明白了李安和他的《少年派》,就象一杯米酒,放在阴暗潮湿无人关注的角落,时间让它悄悄发酵了。

《少年派》主要向观众讲了少年派死里逃生的两个惊险故事,一个关于少年派与动物之间的争斗生存,一个是少年派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第一个故事通过画面播放,第二个故事通过主人公口述。究竟哪一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哪一个故事是臆想中的,影片没有答案,因为答案在每一个人自已心里。高明的人总喜欢玩这种技俩,他常常不喜欢将明确的答案告诉你,他只是将故事说给你听,最后突然留一个悬念,把你的胃口吊起来,接下来你就自已发挥想象去吧,奇怪的是,被忽悠的人们往往也乐此不彼。

也许连少年派自已也搞不清,为什么最后会成这样,他只是想要活着,哪怕象动物一样需要付出千辛万苦,他其实是极其勇敢善良的、甚至是极其纯真的,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和挣扎,他居然没有精神崩溃,他还能保持这样平静甚至乐观的精神面貌,还能把自已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或许他已经精神分裂了,也或许他已经彻底超脱了,对于他来说,那些经历早已如同过眼云烟,动物和人在他心里已没有多大区别,区别的只是观众的看法。境由心生,他那善良和纯真的心灵让他情愿只记得那些关于动物的画面。

李安是深邃的,手段又是很宗教的。他用两个很简单的故事,向大家抛出一个复杂的命题:一个故事两个侧面,你愿意相信哪个?我相信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从影片推而广之,在历史中人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命题,名利之争时常会有,为了更好的活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在社会中挣扎,用动物的眼光看,和用人类的眼光看,人们的生存环境有着怎样的区别?我们是愿意做人还是愿意做动物,我们是愿意相信善良,还是愿意相信丑恶。选择善良会怎么样,选择丑恶会怎么样?有前因才会有后果。

人类是高级智慧的动物,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智慧,才造就了如此繁复的文明社会,而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心境、经历和视野又折射出多种不同面貌的人生。常常是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反映出种种不同的感受。就象李安的《少年派》,就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观感,一个完善周全的视角或许能分析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而一个带有偏见的视角也许永远只能看到被局限着的一面。

我们所要做的,也许就是尽量让自已的视野变得完善周到、高瞻远瞩。

所谓文明对人类的改造也许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纯真的东西,纯真原本无所谓善恶,只是人生来的本性,可是如今,就连这些本性都被华丽的所谓文明外衣掩盖了,不到特殊的环境,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在我们的本能中具然潜藏着这么多令人惊讶甚至可怕的纯真本性。这些本性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暂时被文明掩盖了。当我们回看历史,我们就常常发现,在许多斗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本性会时常显现,就象地底的岩浆般,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壮观的喷发,展示它的威力,而平时,它则被形式多样的地形植被覆盖着。

一个对社会人生觉悟的人,也许会成为一个无情的人,象地下的岩石一样冷酷无情,比如历史上有些博学多闻、经历丰富的人物;但也可能成为一个有情的人,比如佛、菩萨等。佛的解释便是“觉悟有情”。

一个凡事看透、又缺乏佛性的人是令人感到不安的,因为他会象孙悟空一样,有一双轻易看透一切的火眼金睛,和一根随时准备出击的金箍棒,让妖孽无处遁形。可是佛却不同,他虽也看破一切,但却能以慈悲为怀,懂得包容,认为一切都有因果缘源,所以也就情有可原,佛不觉得有些现象是要进行特别批判的。他知道一切只是人们纯真的本性在作怪,这本性与生俱来,无所谓善恶,就象黑夜必定会随着光明到来一样,佛即看透又悲天悯人,所以,人们便觉得他可敬,却又不可亲,因为大部分佛看上去都是喜怒不形于色,或根本没有这种表现的欲望,他更喜欢淡淡的、远远的观望人们,不信,你看那庙里的菩萨,无不是表情淡然、看破红尘的样子,不管人们做什么,他始终那副样子。

也许这就叫“超脱”,阅历和慈悲积累到一定程度,恐怕自会如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传染病》观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庚子鼠年,如期而至,然而荆楚大地不闻鞭炮阵阵,却见战鼓隆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举国既过年关也过难关,我们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不缺乏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脊梁,临危请命的白衣天使们在抗疫前线殊死搏杀,最美逆行者们迎难而上,八方援兵纷纷抵鄂,武汉的动态、疫情的发展无不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4岁的钟南山爷爷亲赴武汉,与病毒交锋。我深知钟南山院士双眉深锁为谁忧,鬓角银丝为谁愁。明知前方山有虎,总有一群人迎难而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他们按下自己的红手印,发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他们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同肺炎疫情赛跑;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守护家园的长城堡垒。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做守护者,勇于担当使命,保一隅安康;我们应做修行者,保护好自己,助力疫情防控形势;我们应做识途者,以静致敬,居家学习,逐梦中考。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让我们一起以笔做枪,携手战役,抗击疫情大获全胜之时,一起驰骋中考考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金刚川》是管虎导演继《八佰》之后的另一部大作;是一部抗美援朝爱国题材的影片,首先,中国电影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怎么认真拍过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了,上映之前宣传的也很到位,主演张译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夸下海口,“我以人格担保,《金刚川》不会比《八佰》差!”所以很多观众也带着很高的期盼去观看;所以上映后它的口碑确很有争议性,也可能因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在电影工业上也拍摄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金刚川》确切的说是发生在1953年7月12日,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吗,为了在指定时间达到,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攻乱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主要围绕“修桥—炸桥—护桥—渡桥”为主体,选取了工兵视角、美兵视角、炮兵视角等几个角度描述了一天24小时内几个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虽然情节上面比较单一,但他对于小人物的描述确非常细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饱满。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凸显电影故事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唯一遗憾的是金刚川没有拍出多视角叙事的畅汗淋漓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相对更高的期望而言,就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赶出一篇像样的命题作文一样,金刚川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然不错了。

电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满意度上,《金刚川》其实可以从志愿军的壮烈与牺牲下做更多动人的文章。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TheSacrifice——牺牲”一样,一座几十米的小桥,牺牲那么多人的生命去保护,去抢修,这本身不是很让人动容的故事吗?

历经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不会被磨灭,英雄儿女誓死不屈的精神永远会被后辈铭记,毕竟保家卫国,刻不容缓,毋庸置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一路有你观后感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一路有你》。看的是心酸,看的是感动,更多的是感触。一场意外改变了四个人的命运,再一场意外消除了一切的介意和隔阂,促成了一对美好。我看到了命运的捉弄,幸好,结局终究是好的。我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从第一场意外开始,小弟撞死了陆的老公,陆茵刚怀孕便要承受老公的死讯,还要继续把饭店开下去,小弟因为对她的内疚便经常去照顾她,渐渐的从内疚演变成爱,观后感《一路有你-观后感》。但是,因为旁人的眼光,看法,还有陆茵忘不了是小弟撞死她的老公,他们跨不过这条坎,不能在一起。因第二场的意外,陆茵以为小弟被撞死了很伤心,当抬头看到小弟还是好好的站在那时,哭得更厉害了。我想这时的眼泪跟之前的眼泪不同的吧。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爱的人还活着更开心的事了,也许从没这么感激上帝,撞到的人不是他。之后,抛开一切,跟着心走,走向那失而复得的人。

第一场意外使得小弟和相爱八年的女友分手。他们在一起八年了,才觉得看法不同,想法不同,他不是她想要的,她不是他想要的。我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老天的仁慈。如果是捉弄,但最后小弟还是找到他想要的那个人。如果是仁慈,为什么让八年的感情仅仅因为看法不同就分了呢?而且八年之后才让他遇到对的人,这算不算晚?

八年的感情,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啊!这部电影让我对爱情更迷茫,我是个大学生,我不懂什么才是爱情,如果说等八年后才遇到对的人,这让我感到害怕,如果我已结婚,如果我有了孩子,那时我该怎么办?或许是我想太多,我不知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希望我们都不是被捉弄的那个,早早的遇到那个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部以对白驱动故事的极端电影,《十二公民》的完成难度可参考鲍比-奥斯廷在《看不见的剪辑》里的苦心揭秘:大师西德尼-吕美特当年如何在《十二怒汉》中将“轴线法则”玩疯,《十二公民》如今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令人惊喜的是,话剧导演徐昂不仅落实了一次极罕见的银幕实验,且在经典文本的本土化改造方面交出了一个示范级作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编《十二怒汉》对中国影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小成本室内群戏领域,《十二怒汉》与任何一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暴风雪山庄式文本都迥然不同,其封闭的推理格局,并不依附于一群虚构角色与一个神探,而植根于“陪审团”——这个只存在于西方世界的法律规制。既然中国没有陪审团,那么你很难想象去设计一个合理理由,将12个男人圈进同一空间,进而蕴蓄一场滔天舌战。

《十二公民》最硬气的地方在于,它从未刻意规避“陪审团”这道天然屏障,而是创造性地让一群法学院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分而投入到一场虚拟的陪审团辩论中。这种设定在很多人看来并非万无一失,但12位中国怒汉也确实因此拥有了与“老白男”类似的人设肌理。中国的大学生家长,多半属于社会中坚,阶层的差异化亦体现得最为明显。让这样一群男人面对一个关乎性命的真实案件,在视角上具备了多元化的开掘潜质。

案件还是当年那个案件,但《十二怒汉》与《十二公民》的内在核心却出现了有趣的变化。前者强调的是以一服众的法律体系的可贵,倾向于美国精神的礼赞式的回归;后者则着意突显出真相本身的价值,并以追寻真相的过程为载体,将当下中国的无数社会问题摆上台面。这群男人或虎视眈眈,或义愤填膺,或冷漠虚无,或脆弱敏感,但每个角色的功能却又不仅仅停留在为辩而辩的戏剧层面,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身后站着的每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从底层小生意人到地产大亨,从出租车司机到医院大夫,从存在感极低的保安到被人严重忽视的退休老头,各种百口莫辨、泣血吐槽、相互挤兑,让凶手是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12个男人从各自的人生深渊爬出后,总结出了昭然若揭的社会真相。

《十二公民》超越普通翻拍片的另一明证,是它并未满足于将热门话题与角色的职业身份进行简单融合,我们看到的富商勾搭大学生女友、遭遇冤狱的“前科”男子、与校方艰难相处的小贩、憋尿拉活的司机、因生存危机而对外地人充满怨恨的土著等等,在片中都还只是构建讽刺与幽默的调味剂罢了,更加振聋发聩的,是编剧深谙人性,让这场辩论彻底摆脱了吐槽大会的嫌疑。譬如,经历过反右噩梦的老头,讲述的那个“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故事,为被嫌疑者争取基本权利提供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声讨;而与儿子分崩离析的父亲,则用累积了多年的悔恨和痛苦,对被嫌疑者产生了报复性定罪,以被杀父亲的立场坚决站在了真相的对立面。这两个角色极大提升了全片厚度,让我们更加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翻拍。

《十二公民》在剧本上的精彩改造,为演员提供了一次足够兴奋的表演机会。从群戏表演质量上看,舞台感相对较强,个别演员表现稍显夸张,但这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观赏性,韩童生扮演的老出租车司机,将一个背负个人秘密,深受内心折磨的父亲演绎得精确生动,当他伏案哭泣而最终缓缓举起右手时,每个人都想为他欢呼。相对而言,何冰扮演的“支点”人物,在这场推理风暴中并未贡献出让人惊喜的表现,我们对这位真理捍卫者的牵挂程度,远不及50多年前的亨利-方达。当然,《十二公民》一定是这个严肃电影最坏时代的最佳影片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导演勇气可嘉,而是他委实戳中了多数人的痛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星期的星期五午时的班会是电影课,电影课要看的是一个美国电影《热血教师》。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教师罗恩克拉克。这位教师我第一眼看上去异常斯文,根本不贴合这部电影的名字。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罗恩教师给我带来越来越多的感动与震撼。

他选了一个别名叫“纽约全市最差的混乱班级,这位新来的教师罗恩,他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耐心。班上有一个名叫莎美卡的学生,这个学生有一次吃饭时插队,教师让她自我陪全班一齐挨饿,直到她承认。罗恩教师还耐心地告诉学生们他制定的班规。还有一次因为美卡的家庭作业没有做好,所以罗恩教师要到莎美卡家去家访,明白了莎美卡身上有繁重的家务时,他就帮莎美卡做家务,因为这个举动,莎美卡的妈妈明白后要求学校开除罗恩教师。可是罗恩教师告诉莎美卡妈妈,莎美很有前途,莎美卡的妈妈最终答应不让莎美卡照顾小孩,让她有时间作作业。

结局是罗恩教师教的这个全市成绩最坏的班,意外地考得很好。并且随后他的学生全部考上重点高中。

罗恩教师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有着非比寻常的耐心和宽容。并且,他有着梦想,还让学生们有梦想,并为梦想不停地努力,因为这几点,他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热血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看完《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影片《孔子》,不论它拍得怎么样,注定都少不了一场口水战,实际上,自从传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这种口水战始终就没消停过。

影片上映没几天,关于《孔子》的新闻也不少。王菲复出,选择了以《孔子》为平台,献唱一曲《幽兰操》;有人炮轰《孔子》的史实和台词错得离谱,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应;其中还穿插着周润发颇有些雷人的感言,据说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过,我是真的哭了…

在这场喧嚣、混乱的闹剧中,其实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问题: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道只有靠这些炒作的娱乐八卦才能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不屑于回答,也许是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不便,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都显得有一点暧昧。说起来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说到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趣味性,以及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大家还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给自己壮胆儿,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点耻于言利的意思。

现在似乎不必这样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事物在发展中有时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这些年,言利的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显得理屈词穷,低声下气,有时还露出一点羞涩。

我们都经历过耳提面命的、灌输式的教育,至今,这样的教育也还没有绝迹,于是大家对涉嫌要教育我们的东西都很敏感,身体会自动生成一种抗体,进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纵自己的方式,以为我们只需要娱乐,这种自轻自贱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这种随波逐流、没心没肺、几乎完全物质化、只求一时快乐的日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过去讲反潮流,现在讲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有些东西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坚持。我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

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孔子》中,孔子来到卫国,卫国国君问孔子:"卫国人多,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卫国国君继而问:"可是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了,国家还是乱,怎么办?"孔子说:"教化人们!"这一段,也许是对当今中国的折射吧。

在《阿凡达》美国文化和电脑特技的强烈攻势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内,也许正体现了某些国人的良苦用心:重拾传统文化,提倡仁义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革命电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我们华北平原上就有一项不得不说的壮举,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地道战”!后来,这一历史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家喻户晓的影片《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我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42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地道战》就是描写那个时期我们英勇抗日的故事。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粉碎日寇“大扫荡”的阴谋,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抗日军民在广阔的大平原,挖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地道,就像影片歌中唱的“埋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虽然日寇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给养充足,但是,我们抗日军民凭着小米加步枪仍能屡次打败敌人。这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把侵略者打得魂飞胆丧、落花流水。

冀中人民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有人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要始终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生活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去打击敌人,但我们要树立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加倍努力学习,汲取更广博的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这,也是一种爱国!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优秀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看完了电影会发现

真正幸存下来的人都是纯粹的人

她们不盲目得怨恨日本人 很多日本志愿者去看望这些老人 这些老人热情温暖得迎接他们 他们不会每天埋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日本这个国家

为什么日本不道歉

她们不盲目得自怨自艾 不会一味得感叹自己的命苦 只是在回忆时 因为自己的经历还历历在目而情绪起伏难以平复 回忆结束后 还是会告诉自己 过去的都过去了

生活还是要好好过

以前有很多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慰安妇们的话语 还原当年的场景 让观众切身体会那种被蹂躏绝望又恐惧的情感

“鬼乡”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了以后 让人愤恨不已 被拉去当慰安妇的只有10多岁 然后每天被-- 生病了就拉去活埋 来月经了就挨打

日本人一不高兴就让全体脱光衣服在广场上站着 挨个羞辱 我经常在想 这些日本人自己没有母亲没有姐姐没有妹妹吗? 他们在--这些无辜女性的时候

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人吗?结果 这部电影充分得告诉大家 并没有 他们可以一边说 你好像我的妹妹 你好像我的妈妈 然后一边把你-- 真的让人恨得牙痒痒

而二十二这部电影 用很新颖又很特别的方式重新以另一种角度让人们更了解了慰安妇 全篇都是一种很平缓又很震撼的节奏

简单得记录了二十二个幸存的老人的生活和一些简短的采访

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 她们现在怎么样了?而不是以前她们怎么样了。

不知道制作组是怎么得到拍摄允许以及怎么采访的 我想应该是用了足够的关心与等待吧

历史的创伤需要被记住 但如果成为了好好生活的阻碍 那就还是往前看吧

这些老人们很幸福 有儿女有子孙就行了 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些从未谋面的日本政府的人的道歉 而是不受人打扰的天伦之乐和安详的晚年

里面有一个志愿者 教师职业退休以后 就一直在帮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打官司 想让日本政府赔偿和道歉 结果30年过去了 什么都没有得到

100多个人只剩22个人活着 他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来 他不会打扰她们了 不会再浪费时间在过去 会帮助她们好好地过好以后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启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命题作文,完成度较高。选角非常值得称道,扮演老年启功的马恩然戴着那顶小帽,与先生的形象惊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员形象连贯性极佳,完全能脱离演员本身的话题和形象。

剧情完整展现了启功先生的生平,几乎所有剧情均有出处,就连很多细节,比如唤妻子姐姐,向妻子磕头,与妻子打赌等等都出自先生亲笔。

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师生情谊十分动人,也是片子浓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携,暮年拜寿,晚年以陈垣先生书斋命名奖学金,足见师道传承,也颇为契合教师节的主题。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