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经典20篇)

导语:国学,乃华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蕴、乃华夏民族千年之精华,它见证了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古时候人们的气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浏览

1652

作文

1000

国学伴我成长初二作文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历久弥新。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象征着民族的崛起,更是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这举世灿烂的历史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绵延至今。

古人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好像体会到了古人宏伟的政治报负,炽热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必趋之”的报国情怀;仿佛看到了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发现了古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一句又一句象征着古人美好胡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作为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的孩子更应该学习和发扬。

一批又一批的中华瑰宝涌入历史,四书五经:四书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分为《诗经》、《礼仪》、《易经》、《春秋》,这些都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不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道、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孔子的《论语》今我印象最为深刻,由孔子的弟子们所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技巧,不能只记不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读完书必须要复习,才能将知识牢记于心;“言必行,行必果”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信守承诺于他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告诉我们如何交益友……这些经典名句揭示了我们的学习日常生活应该如何完善,也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值得品味和学习。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也做不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人生教材,仔细翻阅会感觉像是开启了一道又一道的智慧大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热爱文学,那么这个社会中便多了几百个,更多的是几千个几万个心中充满文学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从此刻开始,每个人都接近文学,都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吧!每个人都有责任都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让更多人感觉到文学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学国学诵经典征文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0月16号下午,王甫洲小学举办每月一次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该校所有的班级和学生都参加了比赛,集体朗诵时,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入情入境;个人讲故事时,同学们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尤其是六年级学生背诵的《增广贤文》,让全体师生赞叹不已。

王甫洲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不仅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而且学生主要是菜农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我们何不从诵读国学经典入手,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从小学会做人。”该校校长樊朝辉的建议获得全体老师的一致认可。今秋开学以来,王甫洲小学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有序展开,并且每月举行一次比赛。

每天清晨,琅琅的读书声在王甫洲小学校园里此起彼伏,令人情生优雅,梦回汉唐。为把经典诵读打造成为王甫洲小学国学特色教育的亮点,该校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诵读活动中。上课前或课间活动间隙,老师会带学生朗读诗词,让人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盘点,王甫洲小学每天清晨分年级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易经》等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责任感。该校还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开设“经典欣赏”栏目,通过讲传统美德故事、集体诵读国学经典、办传统美德专题手抄报、背诵传统美德格言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他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客无不沉浸在这经典中,不能自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覆舟倒海荡起人生的信念,以春意的盎然引燃前行的火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狂风呼啸高吼人生的信念,以沧海的壮阔泛起执着的海浪……这些诗句中蕴含着的是诗人心中的苦乐,哀欢。

诗词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儿时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欢乐;后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责任;长大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珍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作为这古老中华的一员,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下去。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会积累成一大份。将国学经典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如最璀璨的一颗星,照亮了中华文明。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所以多读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陪伴我们成长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国学经典有感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国学经典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国学是一门讲述诚信与礼仪的人生必修课,国学是一位白发苍苍的智者,国学是一个从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国学是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抹光彩。大家都夸国学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能带给我快乐。小学三年级,年少的我走进国学教室遇见了睿智,潇洒的国学老师。他带领我遨游知识的世界,每周五都能听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恭敬之意,岳飞心中的豪言壮语,秦始皇的贪婪,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我知道人的七情六欲,知道事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国学让我领略历史深韵,在文学中带给我快乐,让我增加了内涵。国学是我的良师益友。

国学让我领略历史的悠久。知道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告诉君王要做到上行下效。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岳飞的雄心壮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陆游的悲叹与惋惜。“倚门回首,却把梅嗅。”写出了李清照心中的酸楚与孤独。“二龙征战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让人想起那个羽扇纶巾的少年---周瑜。“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的灵魂是那样清纯。“报告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在战场上的风光已是流传千古的故事。

国学,天生浪漫。陶渊明是很有闲适之心的一位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好的证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心境是如此洒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的诗快乐地像个小孩儿。“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借酒消愁,愁更愁。刘禹锡对传说十分向往“如今直上银河去,回到牵牛织女家。”“芊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无度。”秦观的内心如星星一样满怀诗意。

不败之地产如心,而国学浪漫如云。国学教会了我讲诚信,教会了我懂礼仪。国家让我感到快乐,国学是我最美的情谊。国学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增强了我的文化修养。我喜欢国学,国学陪我走过那十年芳华。

国学是炎黄子孙的必修课,国学是普天之下最华丽的瑰宝,国学是中国人的骄傲,国学宛如大海聚集了多少心血的汗水,国学真可谓“主浪形骸外,俯仰天地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学中国之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好像谈到“国学”,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见或误解。甚至还有不少的人会认为国学早就过时不堪了,学这玩意对于90后的我们似乎没有一点用,有这功夫不如去学点专业知识。以前,我也一直持此观念,认为个人的谋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头等大事。但古老的不一定就是过时的。在一次教学过程的偶然机会中,我接触到国学,并通过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学习,逐渐了解到了国学之中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等诸多事务的另一不为人知的一面。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弟子规》,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来分享分享。

《弟子规》作者杨淑芬,《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弟子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到这一本书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信”即诚信待人,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亲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最后是“余力学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值得我们全心全力去研读,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不耻下问,要心平气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读好书并从中取得最大收益。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其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我喜欢读国学,它能使我增长很多知识,明白很多道理。《弟子规》国学经典之一它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它犹如一束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总之,只有学好《弟子规》,才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弟子规》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按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她不会被别人接受,她的人生也不会快乐。我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各班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弟子规》成为班级孩子们的生活指路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209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如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学习《国学经典》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诵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国学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读国学的感悟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当读到这些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人那高尚的情操。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无一不体现着古人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

一个人是否真正领悟到了国学经典,最终效果是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对一个人学习国学经典的评价,谁背得快,而是看他学习国学之后,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总是单词记得快,忘得也快。可我们要是“学而时习之”,经常把学过的单词复习一下,是不是记得更牢固呢?

在小学中学习过的国学经典,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从《论语》、《弟子规》到《增广贤文》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不在教育着我,感染着我。

学习国学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数不胜数的。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我们大量识字;还可以大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文言文写作能力:仅《古文观止》二百二十篇文章就足以形成文言文写作能力。阅读国学经典你还可以开发记忆力,形成过目不忘的能力。

一个读过一百本国学经典的人和读过一百本小说的人所体现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读国学经典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内涵。使我们变得更有修养。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割舍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信仰归宿。是中华名族兴旺的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在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但到底何为国学呢?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

其实,国学就是中国自己本土发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学的冲击和刺激,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达国学的精神,表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学读后感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这几日我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有形,则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无,观于妙。有,观于端。”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奥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

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国学是瑰宝,我们作为大学生,承担者建设中国,富强华夏的历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工学,诵读经典,增长智慧,利用国学,为中华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学国学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当我朗朗背诵起这脍炙人口的《三字经》时,总是不禁感慨:“中国的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啊!”一边想象着当年孔丘孜孜不倦的教诲子弟的画面。国学《三字经》也让我受益终身。

今年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爷爷奶奶家吃饭。爷爷奶奶家真热闹呀!大伯、大姑、小叔……都来到了爷爷奶奶家欢聚一堂。爸爸与大伯,小叔几个互相让着烟,不是还抿一下白酒,欢快的聊着。妈妈、大姑和婶子各个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做饭。“乒乒乓乓……”锅碗瓢盆出动了。终于开饭啦!妈妈的炸鸡翅,大姑做的红烧排骨,婶婶做的油焖大虾……各个颜色诱人,令人垂涎欲滴。很快让爸爸这些汉子们和一帮小孩头吃得差不多了。尤其是妈妈的拿手菜:炸鸡翅最受欢迎。这不,只剩下一个鸡翅了。“这一个鸡翅丢了就可惜了,给孩子们吃吧!”奶奶说道。“给涛涛吃,涛涛年龄最小。”“不不不,涛涛才两岁呢,吃不了那么硬的东西。”“那,就给萱萱吃吧,她七、八岁啦,这总吃得动吧?”

“别了,妈,您瞧萱萱那一身肉,得减减肥才是!”萱萱爸赶忙推辞。“那就给娜娜(娜娜就是我)吃吧!她现在正值长个子的时候呢!”我早就对那鸡翅垂涎三尺了,刚想点头答应,却被妈妈一口回绝了:“娜娜都十二岁了,还跟这些小孩子抢饭吃呀?”我不服气地撅着嘴,心中却火冒三丈。这时一句三字经立即蹦了出来:“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好吃的梨让给哥哥姐姐们吃,而我都十二岁了,却是那样的自私……我惭愧的低下了头。良久,我站起来,对大家说:“这鸡翅还是给弟弟妹妹们吃吧,我吃饱了呢!”大家欣慰的看着我,直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呢!

读国学,悟经典。三字经,得受益。享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学经典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民族的印记,精神的家园,读着国学经典里的诗篇,品味着它的文采,我深深的爱上了它。

读国学经典我知道了很多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出了荷花与少女的脸庞相映媲美的美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表现出了鲈鱼捕捉的艰辛,“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突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奋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体现出了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集中显示了宫女的不幸。

读国学经典我认识了很多名人,唐代的王昌龄、贾岛、王维,宋代的范仲淹、梅尧臣、李清照,三国的诸葛亮,清代的王淑等。读国学经典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慈仁爱,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朋友,谦虚礼让,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自省,光明正大,克服私念,谦虚谨慎,不追名逐利。

同学们,让我们把从国学经典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精髓落实到现实生活去,自觉自律,发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一起爱读;让更多的人一起受益;让更多的人一起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诵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和经典是两件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们既是古人的智慧和精髓,也能使人受益匪浅。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是圣人孔子所说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自从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我的词汇量不仅在慢慢的增加,也有了许多的收获。

《经典诵读》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读报纸,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应未雨绸缪——提醒我无论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加国学亲子营结营活动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放假七天,我在这个长假里到了很多地方,也增长了许多见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去参加第五期国学亲子营的结营仪式。

那天虽然下着雨,可我的心情却非常激动,好像心里住了一只小兔子,在砰砰乱跳。

一下车,就看到负责接待的王老师,热情地迎上来,她带领我们参观了教育中心,一进中心的大门,中间是茗茶厅,大约有两个教室那么大,左右两边是会场,左边的小一些,右边的大些。这里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古色古香。特别是小会场,它的天花板是由一根根芦苇杆排成的,就像是一间草屋,好像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茗茶厅里有个泰山石————-天柱的展览台,取谐音天助之意,这个教育中心是得到了上天的助力才建成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这些爱心人士就是上天的助力。

这时音乐声提醒就要开始上课了,大家都有序地进入大会场。而我还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上台表演最尊贵的礼节“三跪九叩礼”。我和妈妈站在台上,耳边传来主持人倪老师庄严的声音:“一跪——”然后妈妈说指令,我按着指令一步步做下去,想着一定要表现出淑女端庄典雅的风范,而每次叩下时,我心里都充满了恭敬和感恩。最后年长者来到台上,子女们也来向父母行跪拜礼。

学习结束后,我们开始用餐,从一颗种子到成为一颗饭米粒,这中间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每个人都仔仔细细的把每粒米饭都吃完,真正力行惜物。

最后,教育中心来了梦想童年团队的志愿者,小朋友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捐献给他们。这些已经旧了或有些损失的玩具,经过这些老师灵巧的双手就能复原,然后再去捐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

这次结营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对长辈的礼敬态度,对物品的感恩之心和让爱传播出去的利他心。我还要继续学习并在生活中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国学经典有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

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

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弟子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学之美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上下千年。这其间,多少将士至死不渝,征战的嘶喊最终被邦国争逐的马蹄声所湮没;又有多少书生忧国忧民,弱不禁风的文笔最终被朝代更替的屠杀所吞噬?或许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之中,又有一些发着耀眼光芒的存在,突破历史的层层包围,历经岁月的重重打磨,穿越时空,遇见你,遇见我。

何谓“经典”?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历久弥新的价值典范。国学是经典,但它又不局限于经典。它可以一气呵成,出口成章,还可以精雕细琢,字字珠玉;它可以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也可以是温婉柔和的说教;它可以有气吞山河的壮志,也可以有含蓄娇羞的情结;它可以体现无与伦比的远见卓识,更可以体现酣畅淋漓的个性张扬。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写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练成的天际线。”国学,让我们重起文脉之思,重探文化良知,疏朗空间,洗净耳目,沉浮于其中。

甲骨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种文脉潜流,追溯至远古,你会发现,最先浮出水面的,是那朴素得有些拙劣,却开启了中华文明先河的“文脉之始”——甲骨文。它虽没有颜筋柳骨的端庄雄浑,更比不上张旭草书的控如泉流;它不需要流光溢彩的华丽辞藻,更谈不上义愤填膺的家国之书。它只是默默地刻划着平淡无声的信息,繁衍着传承后世的文明。至此,它还只是一些刻画符号,而它一经发现,从中国大地上不断涌出的古迹,却浩荡了世界。今世今时,在这片持续五千年繁衍着传世文化的大地上,又有许多人像一个个的甲骨文,远离浮华,在阒寂无声中,传承者中华美德。

《诗经》:蒹葭苍苍,千古华章

《诗经》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其中最出色的,还是那些尽人皆知的漾着悠悠情怀的诗篇。《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如同熹微晨光之中女子的姿态,娉娉婷婷却不虚无缥缈,搽脂抹粉却不争富夸豪。一句“关关雎鸠”,一句“雨雪霏霏”,鸿蒙诗意中,叠章反复地歌颂的,是那大胆又羞怯,温柔又敦厚的爱情。

陶渊明:归去来兮,安然自立

“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陶渊明了吧。他的诗是干净的诗,没有一丝一毫对功名利禄的争逐,一切都只是依顺自然。即使为贫困所驱使,做官几日,最终也能发现此非本心之所向而“归去来兮”。“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一句诗如一泓清泉滋润着脸庞和心田。只因如此,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不正是一种朴素、纯真吗?陶渊明的诗宛如那条不知远近的溪流,引领着你走向心灵的桃花源。读着陶渊明的诗,你仿佛听到内心深处蓦然响起一个声音:“田园何处有?诗中自可寻。”

苏东坡:浩然之气,纵横天下

苏东坡,这个尽人皆知的文学巨匠,竟不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宠儿。他一次次被卷入莫须有的案件中,回回喊冤,却次次贬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便是他中年人生的真实写照。贬谪黄州的痛苦,他独自忍受。困顿的处境,让他想起已逝的妻子,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千辛万苦带出去的信,却换不回一点友谊的信息,他写下“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他被凄寂所包围,却在凄寂中日渐成熟。他悟出了磊落襟怀,悟出了清纯与空灵,他写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经历了脱胎换骨,以坚韧的心态完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读书可以明理,国学之中多真理。但诵读国学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急于求成。它细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心田上,又节节延伸到国家,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中。它或许能成为一个国家生存下来的圭臬,亦或能成为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韬略。国学如葳蕤草树,植在国人心上;而随着国学口口相传的美德如滋滋春雨,为我们提供庇护和濡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档案与民生

全文共 4392 字

+ 加入清单

1、对民生档案的基本认识

提及民生档案,我们必须首先具体说明什么是民生,什么是档案。具体而言,“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则是“人民的生计”,认为它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森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讲,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要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民生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涉及到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房产等许多个方面,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而从追求学术的严谨性的角度出发,档案则是指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就档案的本质与基本涵义而言,档案具有着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原始记录性,真实可靠性等性质。

2、民生档案的由来及其定义

“民生档案”主要是指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为人民大众提供一定帮助的档案。民生档案源自民生,使民生领域内的档案。下面是档案界一些对民生档案如何定义的一些概括性介绍:⑴、民生档案指的是哪些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婚姻生育等内容;⑵、民生档案,顾名思义,就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⑶、民生档案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档案。但是从2007年12月由国家档案局制发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来看,讲到“民生档案包括各类与民生相关的专门档案,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很好帮手。”很明显可以看出,在这里提出“民生档案”的基本意义在于为全国档案部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服务方向,即档案工作要切实为民生服务。因此,我认为较为合理的理解民生档案的涵义,应该这样来把握: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各类与人民群众生计有着密切关联的所有档案;从狭义上应当把民生档案界定为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类档案,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很好帮手。

档案学界对于民生档案的涉及范围及内涵方面的研究仍处在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相信在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关于民生档案的研究会有很大的进步。现在至少有一点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如环境监测档案、物价管理档案、质量检验档案等档案只是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作为备案和工作参考、决策之用,而对官大人民群众来讲,虽也有着密切联系,,但直接利用价值并不是太大,是无需查考利用这些档案的,因此这一类档案是不应划入到民生档案之列的。

3、民生档案的性质特征

民生档案作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着档案的确定性、清晰性、原始记录性、社会性、基础性以及凭证性等一般性特征,除此之外,民生档案还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征:

⑴、大众性:民生档案与普通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民生档案的主要利用对象是老百姓。

⑵、直接性:民生档案的全部内容都是直接而不是间接地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联系的,它直接关系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⑶、实用性:民生档案可以作为重要的凭证材料,为普通老百姓解决日常的切身利益问题,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的需要和实用的。

正确的理解民生档案的涵义,更加科学的界定民生档案,较全面的把握民生档案的主要特征,对我们今后科学合理的构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制度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使我们目标更明确,更利于档案部门做好民生档案工作。

二、积极发挥各方作用,做好民生档案工作

在进行具体的阐述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民生档案工作的具体范畴:从广义上来讲,民生档案工作就是整个的民生档案事业;从狭义方面来讲,民生档案工作就是主要是指民生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具体到各个方面,包括有:提高认识,树立以民为本的档案观;建立并完善档案资源体系;提高民生档案的服务效能;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的法规制度,确保民生档案有序进行等相关方面。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档案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切入点,是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首要任务的重要表现。就如何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建议,以供各方参看:

1、提高认识,树立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的档案观

“国以民为本”,“为民则兴,违民则衰”。“民生”和“国计”是治国安邦的两大基石和要务。档案部门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融入到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工作行列之中,不断强化民生档案工作。民生档案工作部门开展档案工作必须:

⑴、树立档案工作近民亲民的观念,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⑵、着眼于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不断探索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多种途径,切实承担起档案工作、参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

2、夯实基础,建立丰富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民生档案,大到体现国家意志的方针政策,小到反映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涉及到教育,卫生,民政,靠东,社会管理等诸多部门,其内容涵盖了民主政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卫生,安居乐业等诸多方面。鉴于民生档案管理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档案部门必须加强民生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其中,不断地丰富民生档案,建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是关键。搞好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夯实基础的首要工作。所要建立的这个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必须适应民生的需求,必须涵盖全体人民群众。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位中心,以政府机关及所属单位、街道社区、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为支撑点的多元化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1、民生档案分门别类,使工作有序进行

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当将民生档案按照其不同属性以及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分门别类,如可分为:医疗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司法,工商,教育,城建,社保,人事,民政等各个方面,以此来建立统计、登记、信息反馈制度。

(2、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不断向百姓延伸

档案工作重心的下移,这就为我们档案界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要使所存民生档案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能更好的为百姓的生活服务。在这里有一条建议性意见:把涉及民生的档案列入重点监督和接收进馆范围,适当加大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

(3、调整档案馆收集范围,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体系

档案馆藏要实现多元化,并要面向民生,根据我国各个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现状,这其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这一方面要具体做的应当包括:把涉及群众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城建,征地补偿,住房等各个领域的专门档案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政策性公开的文件,都应尽量收集齐全。此外,建立多元化馆藏体系,就必须加强民生领域内的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民生档案管理网络和民生档案资源库,实现民生档案的集中化管理和优化;将密切关系民生,群众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数字化,尽快建立起人名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等专门的数据库,为民生档案的提供利用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4、民生档案资源的优化整合

民生档案资源的优化整合应当包括有两个方面: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民生档案实体资源的整合。在这一点上主要强调的依然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为人民群众搭建一个查阅敏生档案的数据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档案人力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达到服务群众的目的。另外,必须突出民生档案实体在在整个档案体系中的地位,档案馆可以根据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收集、接收的范围,把重要民生档案提前接收进馆,以不断丰富馆藏,增加民生档案的种类与内容,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查阅利用服务。

3、强化服务,提高民生档案的服务实效

随着“以民为本”理念的在社会各方面的深入,服务民生已成为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也赋予了传统的档案利用以更新的社会内涵。强化、提高民生档案的服务实效,是当前的一个必然要求。民生档案部门在这一形势下,应坚持“服务、发展、创新”理念,⑴加大民生档案宣传力度,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公布民生档案信息,为宣传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氛围;⑵民生档案部门可适时主办一些民生档案专题展览,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档案的了解和认识;⑶还应针对百姓的查档需求,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努力拓展创新服务形式,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⑷借助档案馆查阅窗口、现行文件服务窗口、爱国主义基地教育窗口、网站窗口和档案史料编研出版工作以及档案期刊杂志,全方位的搭建民生档案服务民生之平台,以提高民生档案的利用率;⑸还要加强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扩大民生档案的空间服务范围。由于民生档案尚处于初期阶段,探索新的服务手段和方法的工作会不断继续下去,其实效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快民生档案法规制度建设,保障民生档案工作的有序进行

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更好的服务民生,要以其法规制度的规范为支撑和保障。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的法规制度体系,是不断提高民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极为重要的保障。近年来,在民生档案领域,关于社会保障档案工作、社区和家庭档案工作、农业水利档案工作、移民档案工作、信用档案工作、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及高校档案工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法规制度在逐渐地建立健全,为民生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但随着档案工作的细化,民生档案领域的拓展,相当一些涉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如民政、劳动、社保、卫生、教育等相关管理业务的标准和政策,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在民生档案的制度建设上,应将民生档案管理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部署、考核、奖惩机制、目标责任制以及档案收集和业务指导范围;在政策法规、规章建设上,国家档案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其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合理地制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家庭等涉民生档案的管理办法,制定档案馆收集民生档案的范围和群众方便利用民生档案的有关规章制度,从而来促进民生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涉及民生档案的各项工作在档案部门得到积极地开展,对民生档案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源源不息。随着这种研究、实践的加深,民生档案领域在这一过程之中将会得到不断的拓展,民生档案工作管理利用机制也将得到不断的创新,同时也将使档案馆工作更加突出为民、亲民、便民、惠民的主题,从而真正实现档为民用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国学小名士的观后感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回眸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洗礼,它承载的文化,就像夜空中的流星,给人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21世纪,大快人心的手机和电脑已经使人们淡忘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境界美。所以,为了让历史不断线,为了使传统经典中的知识和精神更好的传承,我省举办了《国学名士》经典诵读比赛。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每天都是同样的开头,每天都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我是一名初中生,很享受诗词朗诵,享受其中的韵味,享受投入其中的感情。可以说,虽然我不是一位古典美女,但我对经典的古诗文非常喜爱,喜欢它的抑扬顿挫,喜欢它的朗朗上口。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一字一句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可是,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就是一些极难理解而又极适合于写在试卷上的句子。但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国学小名士》中的参赛选手用他们稍加思索,便可回答问题的速度真切地告诉我们:古诗词,是需要理解的。

所以,我们要放弃传统的不求甚解的观点了,我们应该试着理解经典,与诗为友。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融入到古时的意境中,和诗人一起漫游于它的意境。和李白一起观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与吴均一起享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的有趣生活;和刘方平一起在“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夜色下等待春天的到来。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顾名思义,古人擅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以,我们还要用心体会诗中的境界。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一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道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陆游曾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与坚贞。

意境与境界的结合,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千古名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而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把古人的智慧接过来,并传下去。

我们应该向《国学小名士》中的同学学习,让古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让经典在心中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档案与民生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和《关于举办“档案与民生”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档案部门于今年6月以“档案与民生”为统一的主题,集中开展2016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旨在广泛宣传档案工作在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档案工作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服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关于开展2016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指出,为配合“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国家档案局将举办“档案与民生”征文活动;编印“档案与民生”宣传海报、“民生档案 服务民生”宣传挂图和《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宣传折页,作为“国际档案日”宣传材料向社会发放,进一步增强公民保护档案的意识;与中国档案学会共同邀请名家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

《关于开展2016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创新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从实际出发,以丰富的档案资源为依托,通过举办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展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打造出一批内容新、受众广的“国际档案日”宣传精品。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2016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省以上机关、企事业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开展活动,要有1名负责同志牵头,组织本地区、本系统档案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既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本地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特别要针对广大青少年开展一批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了解档案,增强档案意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关于举办“档案与民生”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提出,为配合今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将在全国档案系统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征文活动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安徽宝葫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国家档案局成立征文评选委员会,负责征文的评选工作。征文内容包括档案、档案工作与民生的密切关系及具体事例;各级档案部门在建立健全档案事业“三个体系”过程中服务民生的新思路、新举措等;档案工作者为民生服务的体会和感悟。今年8月10日至8月30日,征文评选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审;9月公布获奖名单。征文活动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颁发证书及奖金;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证书;优秀组织奖若干名,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中国档案报》及中国档案资讯网将陆续刊登优秀文章,《中国档案报》手机客户端将刊出相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公共投入的力度和惠及民生的广度前所未有

全文共 2175 字

+ 加入清单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合计达到7.2万亿元(2011-2013年为决算数,2014年为执行数,2015年为预算数),是“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3.3万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5.0%;用于医疗卫生和和计划生育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是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支出)合计为4.6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1.7万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17.1%。上述两大类指标的增长幅度均快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3.8%的增长速度。以2014-2015年为例,2014年全国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支出(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支出)的决算数为5042.83亿元,2015年预算数为5957.21亿元;2014年全国财政对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决算数为1557.57亿元,2015年预算数为1793.06亿元;2014年全国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出决算数为4835.17亿元,2015年预算数为5902.48亿元。此外,2015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抚恤补助支出766.58亿元、退役安排支出567.84亿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225.81亿元,分别比2014年决算数增长10.3%、19.9%和7.3%。上述指标综合起来,大大高于2015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与财政收入增长指标。

正是由于公共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惠及民生广度前所未有,各项社会保障的待遇亦持续提高。

1、普遍性养老金制度使全体符合退休条件有老年人均能够按月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该项制度惠及全国2.3亿多老年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已经实现了十一年连续增长10%,约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在2010年是人月均1362元,2015年达到了人月均2200多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也在2015年首次实现了全国普遍性增长,从原来最低的人月均55元增长到70元。

2、全民医保体系的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该项制度惠及13亿多人口。伴随政府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助额的不断提高(2013年人均补助额为280元,2014年为320元,2015年达380元元),医保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已达70%。2014年中央一般性公共预算中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757亿元,支出城乡居民医疗救助146亿元,对于贫困家庭患者的医疗救助在2014年达到1亿人次。2015年,中央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的预算进一步提高到2233亿元。

3、新的农村扶贫标准确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社会救助制度惠及逾亿困难群体与不幸者。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以2010年不变价为依据,将贫困线标准提高到2300元,较2009年上涨92%。根据这一指标,现有农村贫困线下的人口为7017万人,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在2020年前消灭区域贫困并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问题。与此同时,2011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部委决定正式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惠及的城乡居民已经逾亿。2014年中央财政支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02亿元、自然灾害救助支出101亿元、抚恤补助支出339亿元、扶贫资金432.87亿元;2015年上述支出的预算分别为1213亿元、131亿元、379亿元、467.45亿元;可见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保持了高速增长,它带来的是救助水平的稳步提高。

4、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大,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得到实惠。“十一五”前,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一部分低保户,供给数量极为有限。自2009年启动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十二五”期间取得的进展巨大。不仅城镇中逾千万套的公共房屋提供给低收入家庭,而且大规模的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亦使千万户城乡住房困难或困境的居民从根本上改善了居住条件。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完成74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形式建设任务,其中各类棚户区506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完成26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为此,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3368亿元,比2013年增长11.8%。在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或预购约70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基本完成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360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预算安排2384亿元。这意味着住房保障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惠及的人口亦以亿计。

此外,在老年人福利方面,养老服务业在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床位数从“十一五”期末的200多万张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600万张,老年或高龄津贴在一些地区纷纷建立;在残疾人福利方面,残疾人康复事业在发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经建立,残疾预防事业正在引起高度重视;在儿童福利方面,对孤残儿童的救助制度得到了完善,国家正在启动对困境儿童的全面福利保障制度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

综上,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伴随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中国的社会保障不仅事实上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提供了基本途径,而且客观上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证,它也是带给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烈、最实惠的重大制度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作文高中生精选篇

全文共 9312 字

+ 加入清单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我的父亲常教诲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放心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