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精彩20篇

导语:国学,乃华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蕴、乃华夏民族千年之精华,它见证了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古时候人们的气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浏览

1559

作文

1000

第三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诗词是什么?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诗词就是那些一两句难懂的古文。在观看“国学名士”电视选拔大赛后我就不这么觉得了。我现在认为诗词就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颗宝贵的珍珠,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还是抒发情感、饱含历史的珍贵文物。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选拔大赛中,我不禁感叹选手个个都是精英。看选手们一个个自信地站在那里,他们一定做好了赛前的准备,肯定读了很多古书、诗文。不过,我还是在心里替他们捏了把汗——他们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呢。而当他们卡壳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手攥住了。当他们思索了一秒钟后,就说出了一句句诗词,我紧揪的心才放下来,同时也暗暗的佩服他们的诗词量之大。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对经典诗词有了新的理解,我发现诗词中还有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强烈地表现了文天祥爱国的情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向我们点明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取长补短……每一首古诗都有它自己的意境、韵味,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品味。我认为,我们中小学生更加应该学会这些诗词名句、传统礼仪。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最后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继承国学经典,发扬国学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读国学经典《孟子》有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学经典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在幼儿园时我就背过《三字经》、《百家姓》,但我总觉得国学很深奥,非常难懂。直到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课,才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理解了《论语》、《大学》、《中庸》等部分内容的含义。

寒假的一天,我和姐姐约好了在姥爷家见面,一起去图书馆。可是刚到姥爷家,哥哥告诉我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我俩就一起玩了起来。正玩得起劲儿,姐姐来找我了,我才想起了和她约好去图书馆的事。正在我犹豫时,妈妈走过来向我询问了犹豫的原因之后,对我说:“姐姐为了和你去图书馆,都没有去和同学玩。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如果你想玩游戏就自己和姐姐说吧。”这时:“我想起了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想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游戏什么时候玩都行,讲信用更重要!给别人留下一个遵守承诺的好印象,那就可能影响一生!于是,我和姐姐一起去了图书馆,渡过了愉快的一天。

谈到国学,我还经常用国学中经典的语句来安慰自己。当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我就会想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过对国学内容的学习,我深知这句话既体现了父母、老师身上肩负着教育我们的艰巨任务,同时也体现出他们的辛勤付出,所以我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一点儿不记恨他们,反而感激他们给予我的深深爱意。

当我沮丧时,我就会想到《中庸》中的一段:“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信心。

当我写作文遇到困难时,国学经典就成了我写作文的好帮手——当我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时,会恰当地运用一两句国学经典语句,每每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将深深的体会国学经典那文字背后的含义。我和国学的故事还将继续,它将作为我的好朋友伴我一生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身边的民生工程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脚步一直在奔跑,在追赶比较发达的国家。我们现在的国家在迅速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着力解决“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措施。

我们村的一位老爷爷,他无儿无女,没有劳动能力。如今,年龄大了,生活也就没有了依靠。要在以前,这样的人一定会“老无所养,住无所居”。但是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了,对这样的老人采取了生活保障措施,制定了专门的制度,每月政府不但发补贴金,600远的生活费,而且还给这样的老人制定了医疗保险,要是老爷爷生了病,就可以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在那里会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看望他,让他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依靠。

当地震这无情的自然灾害降临时,有多少家园被摧毁?有多少人因为地震而失去亲人?又有多少人因为地震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当许多人因为地震流离失所,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亲人又生死不明时,党来救助了他们,给予他们以信心,鼓励他们。同时还送来了补助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党和政府还救助患有重病,且无法承受巨额医疗费的家庭。还在城市的各小区建设医疗卫生站,在农村建设医疗卫生所,是以前有病没钱不敢去医院的人,也敢去了。

在农村,有的村庄已经建设了文化馆。在文化馆里有大量的图书,供大人和孩子们阅读,让村民们也认识和了解了科学,让科学走进了村民生活,让他们也利用科学来完成生产,让村民的生活变得也与城市一样美好。

我们现在的国家是比较富裕的国家,比起以前,我们现在的生活要好上好几百倍。可国家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因此驻足,而是仍在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少儿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我看了国学名士的总决赛,一共有12人冲入总决赛。我觉得只要能上总决赛的,就是精英,就算其中有一个人第一个刷下来,我也觉得他比我要厉害十倍。

比赛看是了,第一轮说古诗句只要里面带着国和家就可以,这次有六名选手,有三位会淘汰。前十二轮每个学生发挥都很好,可第十三轮一号选手不小心诗句重复在规定的时间能没能想起来,就遗憾淘汰了,接着在第二十二轮和二十六轮,六号

和二号也遗憾退场了,走后这六个人身下三号刘康宁,五号田艺萱,四号杨晨。紧接着是第二轮六个人,剩下八号高晗,九号谢奕晨,十一号冯浩然。他们就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就剩下了三号和九号,在最后一轮对对联的比拼下,三号刘康宁以一比二的成绩下赢得了最后的冠军。

我这到了,我们时刻都不能离开书,就像刘康宁姐姐说的我们要多看对我们有益的书,多看古诗宋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国学的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国学梦,始于诗

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回忆起小时候的月光,回忆起月光下的我和爸爸在小巷里,我会一字一句地跟着爸爸念唐诗。爸爸用一本唐诗书把我带进诗的世界,从“锄禾日当午”开始,让我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始了与诗的接触,有了关于诗的念想。以至于后来,我会自己去读诗品诗,品得颇有滋味,品得小有心得。我开始喜欢诗了,我喜欢东坡睹大江东去的豪情;喜欢那位仙人踌躇满志却又超脱凡俗,或许也喜欢他身上的那股酒气吧;崇敬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虽然潦倒却心系祖国大众;爱戴陆游已是暮年,还盼着王师北定中原;喜欢王维笔下的山山水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我也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读出了杜牧的无奈与愤恨,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读出了那位帝王的不幸……诗使我怀抱了无数的梦,已不得不爱诗!

我的国学情,系于《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果真坛坛都是好酒!它说伦理,也说道德;说历史,也说人生、文化与社会,说得声情并茂,说得感慨万千,说得心潮澎湃。在电视中,我看到了那几位讲师的风采,如于丹讲《论语》、《庄子》。在这里,她所做的是对两部经典的推广,更是对人性的感知。在她流利的语言中,在她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里,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也开始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空地,让它滋生美德、感悟世界,让生命可以开阔,让我们变得不凡!鲍鹏山说《水浒》,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清平世界的无奈与辛酸。他这样道:“《水浒》不仅写了英雄的可怜,更写了英雄的可敬;不仅写了人世的寒凉,也写了寒凉中的一丝暖意。”是呀,这才是《水浒》。他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兄弟!我总觉得,这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是我们只读一遍原著所远远不能体会到的!的出现,则让人开始关注起这个最牛的历史老师。我们竟不知学习还能变得这么有趣,他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让我们爱上了他的幽默,便捎带着也爱上了历史!另外,易中天讲的通俗并且生动,康震则清新亮丽,钱文忠也和蔼可敬……

这一群群人,难道不是为我们的成长献上了一份份最珍贵的礼物吗?

再度回首《新三国》

《新三国》的骂声好像已渐渐平息,其实再仔细品品,我觉得这仍是一部了不起的大戏,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有人说陈建斌把曹操演得疯疯癫癫,哪是一代枭雄啊?我认为不然。他似以一个小人形象诠释一个雄才,诠释这英雄本色。记得在戏里,曹操临死时说:“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可我,仍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也许这就是陈建斌要那么演的原因了,也是为了还这个集爱恨情仇于一身的千古帝王一个公道吧。还有庞统的死,戏里是庞统自己设计的,虽与原文不大相符,但我觉得这样更好,让这位凤雏先生也死得有价值,让人们记得在落凤坡还埋着一位奇才!至于其他的,我便不再多说了。

总之,国学,中国人的文化,是一个永不会褪色的话题,是我们值得用生命来珍惜的文化,用一生来探索、研究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经典国学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馨香。捧读经典,如入芝兰之室,衣袂生香,又如细品香茗,齿颊留芳……经典文化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而在我品读的众多国学经典中,《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却令我印象最深。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记得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上进行清洁大扫除,我的同桌负责擦地,而扫完地的我则站在一旁悠闲地看着,还不时指指点点。他终于擦完了,举着块抹布从课桌椅间钻出来,满脸是汗。我用挑剔的眼光扫了一下我的座位下面,发现还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黑乎乎的。我顿时就火冒三丈,冲他嚷道:“你是怎么搞的?擦个地都不会?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换作是我,三两下都比你擦得干净!”同桌开始还连连道歉,可见我越说嗓门越大,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了,他再也忍不住了,对我吼道:“你厉害,你自己怎么不动手?”说着我们就你一拳我一脚地对打起来。

“闹什么闹?”班主任也被惊动了。当她明白事情的经过后,便开始严厉地批评我:“这件事就是你的不对了,别人为班级服务,你怎么还说风凉话?有时间还不如行动起来,自己解决呢!”之后班主任就拿来一块抹布,仔细地把那块地擦干净了。我看着班主任的背影,脸顿时红到了脖子跟。班主任直起腰来,对我说:“你要记住,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回家以后,我在网上查到了这句话。原来老师是要我明白,要从自己做起,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些亲力亲为。别做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后来,我每每都会想起这句话。看到别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我会默默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看到别人乱闯红灯,我会站在原地,静静等候,而不会愤世嫉俗,指责别人素质低下。因为我终于明白:与其批评与责备,还不如从自身做起,用点滴的行动去改变他人与社会!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相信:经典的光芒永远不会磨灭!我愿与国学经典为伴,咀嚼那一份书香,品味那一片宁静,平和睿智,优雅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与国学同行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回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回望人文明的发展历程,回想古今中外的伟人和名家,似乎总有一颗璀璨的星在其中永恒不变地闪耀着,那就是——经典。

从小到大,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知识渊博的青年,从小学课本里的《三字经》《百家姓》到中学课本里《诗经》《论语》在成长道路上一直陪伴我们的,也是经典。经典用它那独特魅力和璀璨的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缕馨香。

清晨,品上一杯香茗,手捧一本经典,任清风灌满整间屋子,此刻,是何等的悠闲与惬意!读得有些乏了,便起身移步至窗边,看着窗外开得正烂漫的野花,不禁想起了《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傍晚,望着窗外落日的余辉,不禁感叹四季更迭,时光易逝,于是轻轻吟诵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是经典,让我初次感受到了文学那独特的馨香。经典宛如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收集精华,汲取养料。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经典的创作,酝酿于一时,流芳于百世。一本意味隽永的《论语》,流传至今,其中经历了多少纷纭战争,历史变革,可它依旧挺了过来,经久不衰。而刚入学的孩子也懂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千古名句也在生活中广为传诵。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经典同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被尘事所扰,不被嚣俗所惊,进入一个淡泊,宁静的世界。一部《西游记》竟可以让我废寝忘食,书中的妖魔鬼怪,奇闻异事,以及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不禁感叹:在强大的毅力与执着面前,再大的困难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历经风雨的侵蚀,雕栏玉砌会化为断壁残垣,而经典却经久不衰,历经千百年依旧光芒四射,新颖长青!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怎能缺少经典的陪伴?不论昨日,今朝,还是将来,经典必是我成长的伙伴,它也定会陪伴我跨越重重困难与险阻,直奔那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假如我们来到德国学生作文800字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是一个沿海国家,经济发达,风光秀丽。我早就对德国心驰神往,因为那里名车云集,我心目中的“四大天王”——奔驰、宝马、奥迪和保时捷,均产自德国;啤酒与香肠同样令我垂涎三尺,阿迪达斯是我最爱的穿着品牌;还有年轻的“日耳曼战车”和“神奇的章鱼哥”在南非世界杯的惊艳表现,更使我对德国无限向往……

我很庆幸就读德语实验班,让我有机会在今年暑假被邀请去德国参加夏令营。何不兴奋?我把德国之旅所见所闻所学尽收眼里、记在心里、写在作文里。

当我们入境德国,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德国人的礼貌与热情。转机时,德国的空姐带领我们,一路上嘘寒问暖,笑容可掬,就像老朋友似的。机场里虽然人来人往,却一点儿也不喧闹,人们说话都轻声细语,很讲礼貌。后来在购物时我也印证了这一点。所有商店的服务员、售货员都是微笑营业,客人进店会主动、热情与顾客打招呼,收钱时总会说“谢谢”,离开时说声“再见”,亲切而自然,让顾客开心购物,放心消费。即使你走在德国大街上,你也会发现每个人都那么愉悦、友好,随时送你一个微笑,你一定会被感染,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如果仔细观察,不得不说这儿的涂鸦。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无论是天桥还是人行道,无论是铁路轨道还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涂鸦。这些涂鸦的特点是富有三维立体感,千奇百怪,题材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却又赏心悦目,给这个国家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涂鸦成了德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让我惊讶的是德国的治安管理。虽然平时在马路上很少见到类似中国的保安、治安员,但德国人都能安居乐业。守规矩、诚实、热情、乐于助人是德国人与生俱来的品格,他们平时都不必对陌生人怀有戒心,家门敞开着也不用担心小偷光顾,我还发现许多商店都没有摄像头。早就听说德国年长者最喜欢炫耀驾驶证了,因为上面从来没有违规、扣分记录,这一点在旅途中也得到验证,每次外出老师一定要检查确认所有学生系好安全带才能出发。即使马路上是名车闪耀,但车速也并不快,严格按照限行速度,绝不闯“黄灯”,所以老师带我们出去游玩时一路都会畅通无阻。在广州,就难得有这样的享受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环境保护。走在德国马路上、小道边,总给人一种整洁清亮的感觉,人们很自律,从不乱扔垃圾。放眼望去,地面都是干干净净,不见一丝垃圾,而垃圾桶都是排列有序,严格分类。这里的绿化也做得相当好,绿树成荫,树木很结实挺拔,怪不得德国的天空总是那么蓝。有一次,我与朋友在群树环绕的草坪上散步,习习凉风扑面而来,真令人神清气爽,我不经意抬头一望,夜空繁星点点,一闪一闪地向我眨着眼睛,好像在跟我打招呼:“Hello,Chineseboy,welcometoGermany(嗨,中国男孩,德国欢迎你!)!”那种感觉美妙极了!

[假如我们来到国学生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正确看待国学热议论文

全文共 912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最近(《光明日报》1998年9月15日),舒乙先生就说,继承传统文化必须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表现,主要就是后继乏人;国家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成果辉煌,但它毕竟需要活人来读,必须真正读到活人的肚子里,才算找到了有生命力的载体。诚然,人是文化的核心。

"国学热"的基础也还是人。她实际上是一直"热"在中国人心里的。尽管历经劫波,但你能说"国学"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被荡涤净尽了吗?什么是国学?我不禁想起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言:"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的历史和语言文字还在,就会有国粹,就会有国学,它不是文化革命所能革得掉的。保国、保种、保教,三位一体。

大陆学人提倡国学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这里。没有这样一个深厚的民族历史基础,单凭若干学者,几大官僚,是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这些学者最著名的学术阵地,就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研究》。与这本刊物风格宗旨关联的学者,散布在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可称是当代中国大陆国学研究的中坚,是提起"国学热"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一批学院派人士。

也许还可以简单提一句,这几年当局对传统文化研究及宣传是非常重视的。大陆学术团体曾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举行过三次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大会。主席在对台八点讲话中提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1997年,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海外学者好评。这样一些动向,无疑对研究传统学术的学者是一个极大的暗示。

接下去,我们就要把眼光移向海外华人了。华人的基本信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悉,海外华人的总人数,大约有3千5百多万(不含台港澳,其计算方法不一),华人财团的流动资产(不含证券)总额,据1992年7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估,高达两万亿美元(包括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华人财富则有四千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海外社群,假如没有一个文化支撑,简直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实际上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在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新加坡,李光耀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伦理道德倡导者与实践者,被称为当代"最大儒者",也就不奇怪了。很显然,在一个非儒教信仰的国家,李光耀倡导的儒家理念是不会成为主导的。

所谓"国际儒学",实际上涵盖了全球所有以中国文化为基本价值坐标的人群,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文化中国"。它早已经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大家庭中非常富有活力、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员。而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上取得如此高的位置,确属前所未有。也许可以这样说,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许多狭隘的西方人还在把"远东"视为没有开化的"野蛮之地"。那个时候,如果你与洋人谈中国文化,他是什么感觉呢?是好奇,神秘,不可思议,总之,是把我们当作一个活的民俗博物馆来看的。可到了今天,他们的眼光不能不变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文化的力量。

这种文化的力量,当然首先应当归因于经济上的富足。东南亚地区的"糖业大王"郭鹤年(净资产达21亿美元)曾经说:"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儒家的道德价值观。老人们经常教育我们要讲商业道德,重视信誉,言而有信。这一切都深深印在我心里。母亲还告诉我要注重口德,不要诋毁别人。"像这样的话,假如出自一个穷人之口,谁会理你呢?但出自一个"大款"的嘴,"文化的力量"便显现出来了。

于是,便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带动了文化?或曰是二者互动?然而,所谓"互动",总有个谁先动、谁后动的问题,笔者是绝不同意那种把东亚经济崛起归因于文化动因的观点的。实则,是先有经济的崛起,后有文化的跟进沾光,再有文化对经济的回光反照。不然的话,中国文化在那里至少已经"动"了三千年了,何以今日才使得洋人刮目相看?总之,作为文化,归根到底,还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繁荣。

“国际儒学”最精粹的学院性产品,是“新儒学”,其特点是以接续儒家道统、弘扬儒学为己任,以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为主导,以服膺宋明理学为道统,以融汇中西、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为宗旨,以谋求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向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宗教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其代表人物,是唐君毅、牟宗三等儒师,以及后起的杜维明等人。

与此学院派儒学平行的,是基础更为广泛的践履派儒学。其特点是与日常生活、学校教育、企业经营相结合。其代表机关,是香港孔教学院,代表人物是现任院长汤恩佳。此外,台湾有活跃的儿童读经活动,由工商界与社会各界出资,编印浅显易懂的儒家经籍教本,教育儿童从小阅读。印度尼西亚则有孔教总会(1963年改为孔教联合会,1967年又改称印尼孔教中央理事会),出版《孔教月报》。美国有华人组织的"世界崇德会",建有儒学教堂,定期举行活动,等等。而大陆,则不仅有学者在公开呼吁儿童读经,并且有专门机构正在逐步扩大实施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范围。

对践履派儒学,学院派的教授们在理论上是重视的,在行动上是轻视的。这,或许是学术分野上的一个通例。然而,真正促动文化根基的,恐怕还在于践履者,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一切都得从娃娃抓起,不光是足球。

什么人在反对“国学热”

罗列事实未免枯燥乏味,但从上面的简短叙述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国学热”,实际上也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呼应的产物。宣扬国学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华人,也有洋人。而中西相互纠葛,正是近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新特点之一。例如,近代的许多在华外国人,像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英国官员庄士敦,等等,就曾经公开在中国宣扬孔教。这些宣扬者背景不同,观点有异,但都主张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结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的统一战线。 那么,反对者都是些什么人呢?

第一类反对者,是抱着牢固的西方中心论因而对东方文化深感担忧的某些西方的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其代表作就是那篇著名的长文《文明的冲突?》(详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他提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西方文明须防范儒家与伊斯兰两大文明联合。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所谓"中国威胁论"云云,实际上也有其文化的背景,可谓与亨氏同归一揆。

亨文之所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是由于他确实点出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个新变化新特点,梳理出一条极具价值的思考线索。一方面,1989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进入所谓“后冷战时代”,“文化”成为一种新的冷战武器,在国际政治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繁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儒家风范的资本主义,具有其与之相适应的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尽管1997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与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使一些人对"亚洲模式"产生怀疑,但是,信奉儒学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损失过后,东亚国家与地区总结经验教训,补苴罅漏,适当调整,经济肯定会继续发展。没有理由因为东亚金融危机而对亚洲发展模式予以根本性的否定。而中国在金融风波中采取积极负责、承担责任的举措,从文化角度看,正体现出中国人相帮相助、扶危济困、不以邻为壑的传统美德。

但是,亨廷顿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观点恰好刺激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文化冷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实行"道德竞争"。最显明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从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出发,指责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践踏人权。这种"竞于道德"的文化冷战的后果之一,就是刺激“文化中国”的学者反转身来,从另一个方向求解如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的传统?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这种理论中能否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人权理论?它是否具有世界的普适性?抑或可以和西方的人论并驾齐驱?儒家学说的创造性转化,是否足以提供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等等。

例如,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资深教授狄百瑞(W.T.de Bary)、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提议,1998年6月15日至17日,曾经在风光秀丽的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过一次中美双边学者的会议:“儒学的人论”。会议恰好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进行,尤其具有象征性。我有幸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工作,聆听到许多高论。学者指出,在儒家传统中,拥有极其丰富的“人论”。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曾经说过:“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这些理论,用现代眼光给予新的解读,会生发出积极的价值。而在我看来,这种重新塑造古代文本的解读活动,至少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早在本世纪初,年轻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就作过一部《中国民约精义》,发现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约"思想。美国布朗大学宗教系主任退斯教授(S.B.Twiss)甚至用资料说明,国际人权观念不仅同儒家传统在原则上可以相容,而且联合国人权宣言就体现着中国的儒家理念,是儒家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1947到1948年,中国代表张彭春不仅参加了人权宣言的起草和审议工作,而且许多基于儒学的建议和观点被宣言所采纳。杜维明则指出,人的本质、文明的特色、道德的根源和仁政的价值,是儒学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面向,从中可以建构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人论;西方的人权观念和儒家的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可能性,两者之间能够驾起一座桥梁。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颖颐指出:任何社会都有关于权利的观念,中国也不例外。狄百瑞教授则论述,儒家学说中具有尊重个人尊严的人格主义,有其内在价值,具备充分体现的可能。 凡此种种,是恰好验证了亨式预言的并非无根而是其实现呢,抑或是亨文的刺激?艺术模仿生活,而生活也就常常模仿艺术。所谓预言家,往往是先从根苗上冒讲一句,激起大家注意,而大家一旦注意,也就成了他预言灵验的证明。这种鸡、蛋互生的因果转化,我们在学界时常看到,而看相算命之类,无不可如是观。

第二类反对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四传统的弘扬者。

儒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根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就是从五四。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从五四开始,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五四志士的根本理念有二:民主、科学。由这两个根本理念衍生,就是对传统的清算。 弘扬民主、科学何以必须反传统?钱玄同的回答是:“二千年来所谓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常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之办法。""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陈独秀的名言:“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而人们更为熟悉的,则是陈独秀义正词严的宣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若因为拥护者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你在李慎之先生的文章中是否读出了这样一种劲头呢?你在丁守和等先生的文字里是否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呢?假如你没有体读到,只证明你不够敏感;假如你想强烈地去体读,那就请你看一看近些年出版的北京《鲁迅研究月刊》好了! 然而,他们绝不是五四精神的简单继承者,而是要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科学、民主,还是要以民主占第一位。没有民主、自由,没有对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学”也不过仅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已。对此,丁守和先生曾经特别提醒笔者要注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对五四的论断,因为在那里,明确宣示了许多正确的理念。他们这些人,常常被称作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第三类反对者,我们称之为经院派马克思主义者。

在他们看来,国学与儒学"热"热过了头,是文化保守主义、复古主义、迂腐的文化改造观的回潮和反映;讲儒学,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此派的指责实乃一针见血。

“儒学热”争论的核心是什么

上述三类反对者,实际上最不能通融的,是第三类。而第一、二类,在现时段已经与儒学并非水火不融,而是保持着模糊的交火地带。我总觉得,自由主义,或曰个人主义,与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原本是一个东西的二柄。而第三类学者最关注的核心,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早在1990年4月14日,李一氓在《致蔡尚思函》中就曾说,孔子学说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和孔子的教义,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而不是可疑调和的体系(折衷主义),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二元论)。”蔡尚思表示同意李一氓的见解,但有意思的是,李、蔡二老都像五四先辈一样,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

其后,就不断有学者赞同并论述这种观点。例如,罗卜《国粹·复古·文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说:如果我们天真地以为从"国学"中可找到立国之本或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可以置之一边,那么未免太迂腐了。一些人从先秦的神秘主义中寻找理解当代文明的钥匙,一些人宣扬中国需要孔夫子、董仲舒,需要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哲学新体系,正是利用了这种迂腐的文化改造观。不排除有人企图用“国学”这一可疑的概念来达到摒弃社会主义新文化于中国之外的目的。胡绳在纪念《历史研究》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对这篇文章予以介绍,表示“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总的观点我赞成”(《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由于胡绳在学术理论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争议遂因之而起。

尔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杂志连续发表批评"儒学热"的文章,代表作有:王生平《跳出"国学"研究国学》(1994年8期),陈漱渝《如此"儒学热"能解决现实问题吗?》(1995年5期),李登贵《五四精神:重评还是重伸张?--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述评》(同上),黄克剑《回到"我"自己回到"人"--写在"国学"正热时》(1995年第8期)。

宣讲儒学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并不矛盾,二者可以良性互动、互补,不赞成用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指责儒学研究。但是,就笔者的阅读所及,论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最精彩的文章,是匡亚明先生作出的。

匡亚明是老一代中共党员,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有系统地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探讨,去粗取精,加以弘扬和开发,使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匡那里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匡却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光靠读一些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即使读得烂熟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行。孔子思想就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对包括孔子在内的人类知识财富学习得越少越好的人,按列宁的话说,是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匡亚明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也离不开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孔子思想的精华)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者虽然相隔两千余年,但历史连续性规律使它们仍带有相通之处。孔子在封建社会提出了大同思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共产主义与大同思想都强调“天下为公”。马克思讲国际主义,孔子也强调他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国际”主义,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含有真理性或可贵的智慧萌芽,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到使之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上述论断,便是匡亚明在《求索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表述的基本思想。

匡亚明这种思想使我们想到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五四前后,打倒孔家店的呼声遍于中国大地,而郭沫若却是逆着当时的反孔潮流的。他写道:“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了。”“我在这里告白:我们崇拜孔子。说我们犯时代错误的人们,那也由他们吧,我们还是崇拜孔子。”1924年,他甚至写了一篇《马克思进文庙》,假借孔子与马克思的对话,赫然写道:“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孔子问:“你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讲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等,孔子拍手叫道:“你这个理想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马克思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对于孔子,杜国庠、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等都曾明确表示过反对,但郭沫若、匡亚明的态度却表明:尊孔与反孔,并不是区分一个人是否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反孔,也可以尊孔。

公允地讲,大陆的儒学人士,一般都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主流的研究者都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和言论,在大陆也不容否定,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敢太张扬而已。例如,有人这样写道:当代史家"接受唯物史观,并不是基于一种自由的理性批判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政治威胁和行政压力所致;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思想需要,而是出于对自身的生存利益的考虑。因而就必然导致了中国史家对唯物史观采取一种投机取巧的实用主义态度,盲目接受、机械运用、死搬教条、胡乱比附、浅尝辄止。……中国当代史家嘴里喊了几十年唯物史观,可恐怕他们连什么是唯物史观都没有真正弄清楚。唯物史观作为一家之言可能是最有力的,可作为包打天下的独家之言肯定是最无力的。"(雷戈《破碎的心镜:中国当代史家的心理障碍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如此激烈的言论,正反映了许多儒学人士的"灵魂"。

应该承认,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两种自成体系的思想形态,其产生的时代、理论指向均不相同。笼统地一般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显然不合适。但是,形而上学地将二者截然打成两截,不承认两者有相互融通、交叉的内容,也难服人。

只有形而上学,才在绝对对立的两极思维定式中思维。人文现象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界限模糊。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具有本质差别。亚理士多德的物理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现代物理学家不会再去顾及。可是,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家却不能不有所了解。有了爱因斯坦,牛顿力学就显得"过时"。可是,有了黑格尔,决不意味着柏拉图的过时。莎士比亚的戏剧精妙之极,但那不意味着咱们的关汉卿就不值一文。曹禺不是关汉卿的代替人,而是关汉卿的对话者。同样,有了马克思,决不意味着黑格尔可以像死狗似地撇在一边。有了毛泽东,也不表示孔老夫子就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这些物质文明,是古人所没有见到、甚至无法设想的。但是,这并不表明现代人在精神上就一定比古人“进步”。在人文精神领域,现代人可以比古人更“原始”,而古人也可以比现代人更“现代”。真正的“道”,有其穿越时空的功能。古今不同,中西不同,而人心则一。但是,假如就此而断言儒学比马克思主义高明,那就真真是痴人说梦了!

央视隆重推出了“百家讲谈”栏目,一经播出立刻万人称颂,引起“国学”热的风潮。我却冷眼旁观,并坠入深深的迷惘之中。

历年来,人们对文人这一特定的群体,是鄙视的,甚至蔑视他们的存在。人们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酸秀才”“迂腐”等词来形容文人,就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在统治着的眼里,文人一样是不堪大任的,真正的文人,也会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文人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英语比国学重要,数、理、化,比写作重要。因为数,理,化学得好,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英语学的好,可以到外企当白领,而国学你学的再好,你又能做什么。于是就是喜欢文学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现在国学热了,热的让人难受。一个所谓的“文人”篡改了历史,英雄变成了败类,卖国者成了爱国者,黑的变白的,一觉醒来,世界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文人”火了,有人视为敢于揭露“真象”的勇士,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士。还有的“文人”整天说着大逆不道胡话,去迎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成家喻户晓的名人了。还有的人,写几首歪诗,经过文痞一煽风点火也名利双名。更有甚者,有人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美其名曰“身体写作”,媒体竟然大肆报道,此人也能春风得意。人们不是在忙着做学问而是忙着炒作,就连那些大家也争先恐后找熟人,走后门想在电视上露脸。电视台也适应潮流推波助澜,一股热潮汹涌,席卷神州大地。人们惊叹,国学复苏了。

国学真的复苏了吗?我不清楚。我只记得,我最喜欢散文家的余秋雨,现在写的《千年一叹》,失去了过去文章的深度;我只记得,那些上电视的大家们要么在签名售书,要么在各地讲演;我只记得,文人在绞尽脑汁的想出名;我只记得,文人迷失了自我。有人说,那些人不是真正的文人,可是那些进去也曾经写过好作品的人,现在热衷于名利的大家呢?他们不是也在大行其道吗?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管它什么东西,只管发表;只要有银子,狗屁文章照样刊行于世,照样可以名扬天下,照样可以赚大钱。潜心修学的人依然没有人去过问,好作品依然束之高阁。我长叹,国学真热呀。

让国学热降温吧。可怜的文人,刚从人们的蔑视中走出,难道又要踏上一个不归路吗?媒体的造星运动还在进行中,你们成为了这轰轰烈烈运动中的小丑,媒体人,包装公司,在数着钞票消费着你,你成为了玩物,成为了傀儡。你还是个文人吗?“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牢记呀。

我衷心的希望国学别热,因为利令智昏。只有给国学一个宁静的空间,国学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薪火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与国学的国学经典诵读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几乎每天都读,我经常会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优美的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和了解诗人的身世。你一定会奇怪,小学生对古诗来说根本没兴趣,可偏偏为什么我就对它有兴趣呢?那你就看看我是怎样爱上《国学经典诵读》的故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经典品国学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26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乃华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蕴、乃华夏民族千年之精华,它见证了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古时候人们的气节。其底蕴的优厚,使得现在的人们依然感到心旷神怡,当读到一篇好的古文时,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刹那感到了内心深处的净化,超凡脱俗。 有人问过我,问我怎样比喻国学?我这样回答:“国学就像一壶好茶,有着青山绿水的韵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无穷。”的确如此,如同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般,真是人间最享受的事。就从我华夏历史最早的一部经典《大学》说起,他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为核心。

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至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生养性不只是内醒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养的过程;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书我想这也是古人当中君子们都有的宝贝吧。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在后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读了以后虽然周围没有其他声音,可是却会让人感觉气势浩荡,激情澎湃,让人引起共鸣。虽然现在是强大先进的社会,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十分先进。灯取代了蜡烛、手机取代了书信、汽车取代了马车、高楼大厦取代了小平屋。但是,古人的这些言论,这种修身养性的精髓,现在人能做到吗?发自内心的,大多数古人要两袖清风得多、要高风亮节得多。现在回想古时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难忘的时光!

再向古人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得不感到与众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耸,高山流水的曲调送入双耳,茶已泡得浓香纯,我眼睛已紧闭,在这诗文的意味下回望那远古的大地……

我梦想来到了曾经壮观的好水云南滇池,那真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孙髯在大观楼题的长联,深情描绘了着壮观景色,:“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奋人心,气壮山河!可是,现在的滇池啊,唉!…………我也梦想来到西湖,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也没有了漂亮的面貌了。曾经的世界不在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历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弹完了,茶也干了,这时我睁开了双眼,我知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千疮百孔的世界。这意味悠长的国学啊!一时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壶好茶,来再好好品一品、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学照亮我成长的道路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国学就像一杯茶,仔细品尝其意自现。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久远的经典仿佛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像天梯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顶峰,又像钥匙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户,告诉我们终身受益的人生哲理,提高个人的素质,丰富了我们人生阅历。

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年那月那日那事,甚是忏悔不已啊!我开心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忽然有个善良的老奶奶提醒我说,小朋友你的鞋带散了,小心摔到了哟!我立马蹲下身子系好了鞋带,发现身旁平躺着一张一百大元,怎么办?怎么办?是用还是不用呢﹖紧接着身边出现了两位天使——黑天使与白天使。白天使说:”古话说﹕‘人而信不立。’要做一个讲诚信的孩子哦,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吧。”而黑天使却说﹕“不对,不对既然是你捡到了就是你的了,当然有权力用了。”经过我的反复斟酌,觉得黑天使的话有道理。于是,欣然接受成为这一百大元的主人。兴高采烈地转头走向超市,在踏进超市门槛后,不禁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迅速跑向警察厅把紧握的一百大元交到了警察叔叔手里,警察叔叔不停地对我道谢,心中倍感惭愧。立志要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孩子,同时也要将这一理念传导给身边的朋友们,让他们来感受感受。

读过国学经典才发现中国竟有如此的博大,比如《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运于掌。

国学聚集了古人的经验,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人生最好的一条路就是走向国学的道路,所以我们应从此时此刻开始拿起手中的书本来感受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为我们优雅的人生奠定基础,促进学业的进步。让国学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的方向前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被会被新潮的网络用语吸引,而忘记去品味诗书的妙趣,而"国学小名士"却唤起了我们对经典的探寻,对美德的传承!

历史如同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间,而诗词却让美成为永恒。诗词,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排列整齐的颗颗珍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每一位选手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仅有一字提示的情况下能够唤醒脑中踊动的诗词,在比赛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对答自如。我最欣赏沂蒙老区的谢奕辰,她是一个不去计较成败的人,不会因失败而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

当一个人真正沉醉在诗赋的世界里,就达到"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忘记是比赛,忘记要获胜,只是几位学士在交流心得 ,吐露真情。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逃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必不是赏心乐事。

诗词,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像晶石一样封存起来,而是学习传承。古代有凿壁借光的好学,闻鸡起舞的勤奋,悬梁刺股的决心……。而这些精神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传承中华国学,不仅要懂国学,还要行国学,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与人为善。

掌握和熟悉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处。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国学中可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说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就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所谓由外而内,是说将国学中的抽象的道理,具体方法记在心里,是知识得到丰 富; 所谓由内而外, 便是将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进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升华。要把"学"记在脑子里,把"国"记在心里。

国学小学士们向我们践行了真正的中华国学,掉在地上的废纸,仅有的美味龙虾,陌生人向你借钱,捡或不捡,让或不让,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刹那的决定,如果你选择了是,礼仪的萌芽就会从你心中种下 ,久而久之便成习惯。

礼貌是一种习惯,他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礼貌是一种精神,它体现着人们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悟国学经典优秀作文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经》更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

记得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拿着一本《三字经》一句句的教我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当时不太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但是读起来十分押韵,琅琅上口,学起来也是特别带劲,别看那时年纪小,但是没多长时间就全部都能背下来了。

自从上了小学,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读好书,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起了小时背过的《三字经》,回到家里认真的读了这本书,读过之后被书中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所感动,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把小个儿留给自已吃。

看到这里,我的脸一阵阵的发烫,想想自已在家里吃东西不知道歉让,总挑最好的吃,家里人都宠着我,可是现在我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是关心别人,什么是谦让。姥姥、姥爷年纪大了,以前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该让他们享福了,有什么好吃的先让他们吃;平时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但是他们总是把好的留给我,而我有时还乱发脾气,不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更好的成长,今后我要学习黄香和孔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传统美德,在家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和同学互相帮助,做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三字经》教我认识历史,更教会我做人,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做一个孝顺长辈、关心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品味国学经典

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词语——快餐式阅读,顾名思义,快餐式阅读强调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的知识,这样的阅读方式,往往只注重事务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简单、便捷的快餐式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就像是一道忘了加盐的菜肴,尽管搭配精致、色泽诱人,入口之后却仍然觉得乏味。若想求得真经,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回归正餐式的经典阅读方式。市局工会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弘扬经典,品味国学,在享受国学所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两学一做”教育,净化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促使我们获得无价的精神财富。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拓宽“教育”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片浩瀚的文化海洋里,国学,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以先秦经典与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涵盖了各个朝代的各类优秀文化,流淌着华夏儿女的思想与情怀,蕴藏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力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当我们将国学经典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注定是一次质的提升,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广度,而且还能让我们品味人生的真谛,体会历史的兴衰,领略文化的精髓。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夯实“学”的基础。古语讲:“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就是要通过学习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学,然后知不足”。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要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还要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与贤者为伍、与智者交流,取数千年文化之精髓,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修养,茫茫书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有人会怀疑:古代思想陈旧落后,未必可取。但是,一切古典名著都是现代名著,因为书中所揭示的生活道理通于古今,书中所描绘的社会人生通于古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就是在紧盯“做”的关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两学一做”关键在“做”,眼下,十三亿炎黄子孙,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共和国的税务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便是守护好祖国的经济大动脉,聚焦“营改增”试点,助力“供给侧”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可靠的财力保障。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复兴的道路需要信心、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有人讲: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与历史对话,在历史中掌握发展的规律,在历史中探索前进的道路,在历史中点燃复兴的火种。品味国学,我们就是在用古籍经典武装自己,心系人民的福祉,当好人民的公仆,以踏实前行的作风贡献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一起弘扬国学经典、深化“两学一做”,在传承中进步,在进步中担当,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祖国站好岗,为人民服好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档案与民生征文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乍想,真的不知如何去描摹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如此亲近又如此陌生,是怎样的距离与关系呢?思之又思,不禁产生些飘渺的情愫与遐思。

如果可以把档案称作朋友,那么,我们的邂逅可谓晚,相交可谓短,相知可谓浅。但这不妨事,毕竟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伴、相守,足矣!

年轻时,档案于我是无交集的平行体,听之甚少,亲密接触便更少可能。若那样算错过,一段绵长的时光和淳厚的机缘,是令人遗憾的。又或者,这样正好,不会早一步,也不会晚一步,恰在彼时,人生多了许多积淀后相遇,才配交浅言深!

此时刚刚好,不是嘛?在那样不经意间交集成点、成线,既而成面,是惊喜亦是之后悠长的守望。好好的相携着前行,相信是彼此所愿。

与档案厮守的日子,虽忙碌却分外静谧、安然,一颗心沉在旧墨与故纸的香气里,洇出一片如梦如歌的光景。像日影里虔诚少女的祝祷,成路人心中镌刻的剪影。相视相对中,门外、窗外的喧嚣是他们的。我与档案厮磨着日复一日的光阴,心的疲惫在翻拣、修补、整理、装订中舒缓成流溢于齿间、唇边的轻歌浅唱。怎样的逍遥与放纵呀,缤纷的言语亦显苍白寡趣,无以成说。

更像是一种修行,以这样的方式穿行在历史与现实间,一行行一排排。身影或徐行或静止,目光、指尖触及,无不肃然。几多人事沧桑,几许往事依稀;几多丰功卓然,几许伟业辉煌。档案——凝固的历史,以沉默的情状,生长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谓深水无声、深情无语,隔着悠远的时空瞩望,洗尽铅华的素淡里蕴蓄着蓬勃的生机。伴悸动灵魂的注目、遥想,成生命长卷上哲人的诗章。

档案是沉默的,亦是生动的,故纸堆里跳动的爱与火焰,情与梦想,照亮着一片一片时间的海洋。

亦师亦友般相处着,春暖秋凉,风飞雪舞。倦了、伤了、痛了,一页页抚平,一张张修复,精细柔婉中絮絮地拂去辽远岁月里那一处叹息,也疗除了发自心底的阵阵疼惜。那靓丽是青春般崭新的,爱且喜着。忧乐相伴的静默光阴是丰富而闪亮的,多了沉静、少了扰攘,真的很好。

每每暂别,都是痛并快乐着。牵挂着你的去处是否安然,是否被善待,是否可以早早归来;欢喜着你去发挥着你的使命与功效,怎样的厚积薄发,怎样的克尽职守,怎样的化腐朽为神奇。那一篇篇精妙论文、一部部恢弘巨著的诞生;那一份份繁复工作、一项项重要科研的完成,都有你强力的支持,都有你巨大的贡献,你却依然沉默着。在需要时付出,在绚烂处无语。我心疼着,更骄傲着,那样深邃的情怀,那样广博的内涵才是你的模样。

指尖、心上,你是鲜活而灵动的,像历史的精灵飞越时间的浩渺,停歇在我平凡的生命里,是乐是幸!不去想这样的缘分长或短,深或浅,只去好好珍惜、好好拥有,眼下、当前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把档案看作了朋友,才会渐生几许相见恨晚的情愫。以史为伴,与友为邻,一颗心向着清明与睿智。孤独不近、烦扰难侵,故人般守护着,无言的相交,无语的相知。满眼的你令言语失色、时间停滞,初遇时的慌乱与欣喜如昨。今天的你,依然那么新鲜而神秘。常怀好奇与探索之心,向着你。

我知道,一切的过往都还不够,在将至的守望里,会有更多的传奇和故事,会有更深的思索与探寻,彼此成长、相互丰富,是渴望更是祈愿。

这样略显矫情的生发,独独是我眼里、心中的。但怎么办呢,于我,档案无言却多情,似故人。那些点滴、那些怀想,充耳萦怀,是友人的舒解与规诫,是故交的相扶与陪伴,看似无形无声,却以一种后知后觉的方式存在着。细细思量着,便冒昧地矫情、切切地生发了。

真挚也好,言过也罢,如此成说,且算作一种纪念吧!一段神交的益趣,一场静默的喧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寒假里我背完了《三字经》这本中华国学经典。它的每个句子都有三个字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诵。

《三字经》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有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至今这些语句中所蕴含的故事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炎宋兴,受周禅”,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中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决定把将军们的兵权收回来。于是他就大摆宴席,把所有的将军都请进宫中,正当大家喝的尽兴时,赵匡胤发话了:“我总担心你们的部下有一天会把黄袍披到你们的.身上。不如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做个闲官,买房置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这岂不是更好吗?”第二天,将军们都纷纷递来了辞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老师告诉我们《三字经》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我们要认真阅读,反复吟诵,才能达到增长知识,明事理的目的。我今后还要多朗读它,《三字经》会让我终生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品国学读人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已然融入我们的骨髓,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伴随终生。

从幼儿园的三字经开始,到现在的唐诗宋词,国学已经步入我们的生活,用优雅的步伐在我们的人生中画出一副清秀典雅的水墨画。

国学与人生是分不开的。

庄子曾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求知的精神是永恒的。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而不断地去学习,去求教是完善自己的第一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知识面前,没有什么等级,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也都是老师。学问,又学又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能一味地学,也要思考,学习很简单,也很复杂,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总会学有所成的。

从小时候的呱呱坠地的时候起,国学就与我融为一体。

记得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跟着爷爷口齿不清的念着“鹅鹅鹅……”;幼时一本正经的在众人面前背诵《三字经》,尽管当年的自己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六年级的自己流利的背诵着古诗,但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模糊甚至不以为然的;现在的自己,开始慢慢理解那些文言文和唐诗宋词中掺杂的无奈遗憾,欣喜悲伤。

人离不开国学,国学离不开人生。

人生有多少感慨被文学描绘了出来,看似潇洒优美的文字下,又隐含了多少凄惨悲凉,在面对大好山河的时候,又是怀着怎样的激动和自豪,在看到归雁驿道时,对家乡亲友又是怎样的思恋!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感慨了事事难料的人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的凄凉和杜甫的无奈,白居易游西湖时”最爱湖东行不足"表现了当时的喜悦和感叹了景物的美丽,李白总是多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刻画了他的思恋。

国学要品,人生更是要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韩国学校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到达西原中学时,韩国同伴们纷纷走上前来迎接我们,对我们微笑着,用蹩脚的汉语大声地说出“你好”。从他们的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热情似火。无论相识与否,他们都会向你问好,并配上一个几乎咧到耳根的笑容。学校很整洁,蔚蓝的天空,略微刺眼的阳光和绿茵场,清爽的感觉迎面而来,直教人措手不及,只好由内而外地接受它的洗礼。韩国是一个格外注重礼仪的国家,学生在校内遇见老师时,总是向老师行礼问好。“礼”字的根本已经溶进了他们的脉络之中。

到达西原中学的第二天,我与他们一起上课,共同感受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在上学路上,我对崔芮源的同学们问好,她们毫不掩饰她们的羡慕,羡慕崔芮源有我这样一位中国朋友。到了学校,当我走进崔芮源的班级时,班里的同学们好奇地打量着我,并向我打招呼。随后,我用英语进行了自我介绍。我告诉他们,我来自湖北襄阳,这是一块富庶之地,我也诚挚地邀请她们来我的家乡做客。我用英语告诉同学们,我是个爱笑喜欢交朋友的女孩儿,话音刚落,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她们对我的友好和接纳,让我放下了所有的拘束,很快地融入了她们的集体。我与她们合了照,留下了这值得珍藏的瞬间。

在这一天中,我们仅仅上了美术课与体育课。尽管我们不能够听明白韩语,但从老师那陶醉的表情中,我们也能读出美术的真谛。体育课上我们与韩国的学生们举行了比赛,恕我直言,我们每天的晨跑还是非常管用的,这不,在现在就派上用场了。在之后的躲避球游戏中,我很不幸地负伤了——被球砸中了眼睛,只好遵守规则退场。下场的时候,我想象着自己是一位天生注定的冠军,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而与第一失之交臂,想着想着就噗嗤一声笑出来了。

时间在一阵又一阵的笑声中流逝,与韩国同伴共同学习的时间也到此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学经典班我行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犹如一杯咖啡,让你久久回味;国学犹如一扇窗,打开你的心扉;国学犹如一盏灯,照亮你的前行……国学是中华的瑰宝,承载了一个个先辈们的思想和无价的精血,鼓励我们研究、探索。和我一起踏上国学的旅程吧

年幼的时候,对国学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三字经》和《弟子规》上。长大一些后,由于接触了古诗词,所以就对国学的了解就更深入了一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痛到‘断肠’;或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的波澜壮阔

国学是由我们的祖辈们慢慢精细磨合而成的,如《诗经》、《三国演义》、《史记》等。这些都是国学,而这些国学中也有许多的人生哲理与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告诉了我们要节约粮食;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我知道了做事要刻苦、认真、努力,并且坚持不懈才能够成功;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我领悟到: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一个新的感受和体验,书读得多了,自然领悟的道理也又多了

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还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也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在《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虽然平凡,但是却有那样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高尚品格,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如果我们能像竹石那样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这样就会离我们的梦想更近一步

国学是我们中华的瑰宝,它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将国学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将是夜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展开阅读全文